第12课 人物与环境
人教版小学美术五年级上册《人物与环境》课件

天空绘画技巧
掌握天空的渐变和光影效果,可以使用不同的蓝色和白色调来表 现天空的层次感。
树木绘画技巧
学习如何画出不同形态的树木,包括树叶的分布和树枝的弯曲程 度,以增加画面的生动感。
水景绘画技巧
了解如何表现水的流动感和反射效果,可以使用不同的蓝色和白 色调来表现水的清澈和波纹。
室内环境绘画技巧
1 2
学生作品总结
总结词
总结学生作品,提炼共性问题并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
详细描述
在展示和评价学生作品的基础上,可以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总结。通过总结,可以提炼出共性问题,如构图、 色彩搭配、人物与环境的表现等方面的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教师可以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帮助学生解决实际 困难,提高他们的绘画技能和艺术素养。
实践创作
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进行绘 画、手工或其他形式的创作实
践。
03 人物绘画技巧
人物头部绘画技巧
头部比例
掌握正确的头部比例是画好人物 的关键。一般来说,眉毛位于头 部高度的1/2处,眼睛位于头部
高度的1/2以下。
面部特征
注意观察人物的面部特征,如脸 型、鼻子、嘴巴等,以便在画中
准确地表现出来。
教学方法和手段
多媒体教学
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教学 内容,包括图片、视频等 。
示范教学
教师进行示范,引导学生 观察、分析和实践。
小组合作
学生分组合作,共同完成 作品,培养合作精神和沟 通能力。
02 人物与环境的关系
人物与环境的关系
人物与环境相互依存
人物生活在环境中,环境影响人物的形象、性格和行为。
详细描述
在《人物与环境》课件中,可以安排一个环节展示学生的作品。通过展示学生 的绘画作品,可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创作欲望,让他们从同龄人的作品中 获得启发,培养他们的审美能力和创造力。
《人物与环境》美术教案

《人物与环境》美术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人物与环境的相互关系。
学生能够通过观察和分析,描绘出人物与环境的互动。
学生能够运用不同的绘画技巧,创作出具有故事性的人物与环境作品。
1.2 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观察和讨论,了解人物与环境的相互作用。
学生通过实践,掌握绘画人物与环境的技巧。
学生通过创作,培养观察力、想象力和创造力。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培养对人物与环境的关注和保护意识。
学生培养对美术创作的热爱和自信心。
学生培养团队合作和分享的价值观。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课题介绍:介绍本章课题“人物与环境”,引导学生关注人物与环境的相互关系。
2.2 观察与分析:学生观察不同场景中的人物与环境,分析人物与环境的相互作用。
学生通过讨论,分享观察心得,理解人物与环境的相互关系。
2.3 绘画技巧讲解:讲解绘画人物的基本技巧,如比例、动态、表情等。
讲解绘画环境的基本技巧,如景观、光影、色彩等。
第三章:实践与创作3.1 实践一:人物与环境速写学生进行人物与环境速写练习,运用观察和分析的能力,快速捕捉人物与环境的特征。
3.2 实践二:人物与环境构图学生进行人物与环境构图练习,运用绘画技巧,创作出具有故事性的人物与环境作品。
3.3 创作:人物与环境故事画学生根据个人兴趣和想法,创作一幅具有故事性的人物与环境故事画。
第四章:评价与反馈4.1 学生自评:学生对自己的作品进行自我评价,反思创作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
4.2 同伴评价:学生之间互相评价,互相提出建议和意见,促进相互学习和提高。
4.3 教师评价:教师对学生的作品进行评价,给予鼓励和建议,指导学生进一步改进。
第五章:总结与拓展5.1 总结:学生总结本章学习的知识和技能,回顾创作过程和评价经验。
5.2 拓展:学生进行相关主题的美术创作,进一步探索人物与环境的相互关系。
学生推荐相关的美术作品和艺术家,分享给其他同学,激发创作的灵感。
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人物与环境的相互关系。
部编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12课《在天晴了的时候 》 教案

部编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12课《在天晴了的时候》教案一. 教材分析《在天晴了的时候》是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的一篇课文。
课文描绘了雨后的天空出现了美丽的彩虹,小鸟、小鱼、小虫等生物都在这美丽的天气中尽情地欢愉。
这篇课文语言优美,富有诗意,旨在让学生感受大自然的美,体会生活中的美好时光。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对课文内容能够进行简单的分析和理解。
但他们在感受课文中的情感、描绘画面等方面还需引导。
此外,学生对生字的掌握和词语的运用也需要进一步的培养。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掌握生字词。
2.过程与方法:通过合作学习,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学会欣赏大自然的美。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课文中的美好情感,懂得珍惜生活中的美好时光。
四. 教学重难点1.生字词的认读和理解。
2.课文情感的体会和描绘画面。
五. 教学方法采用情境教学法、合作学习法和启发式教学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积极思考,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欣赏能力。
六. 教学准备1.课文课件或黑板报。
2.生字词卡片。
3.相关图片或视频资料。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或视频资料展示雨后的天空和小动物们的欢愉场景,引导学生产生兴趣,进入学习状态。
2.呈现(10分钟)教师带领学生朗读课文,让学生初步感受课文的语言美。
随后,教师逐段讲解课文,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注意模仿课文的语音语调。
教师随机抽取学生回答问题,检查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4.巩固(10分钟)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生字词,学会正确运用。
教师出示词语卡片,学生认读、组词。
5.拓展(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发挥想象,描绘自己曾在雨后见到的美丽景色。
学生互相分享,培养欣赏能力。
6.小结(5分钟)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生字词的认读和课文情感的体会。
7.家庭作业(5分钟)学生回家后,和家长一起朗读课文,巩固生字词。
八年级下册第12课第2节《人与大自然的不和谐之音》概论

每小时有3个物种灭绝。
我的思考
1、上述材料反映了大自然正面临着怎样的威胁? 自然物种在减少
2、物种的减少会给人类带来什么影响?
破坏了大自然的生态平衡,必然会危及人类自身。
我们呼吁:珍爱大自然,保护大自然的一切生命。
3、导致大自然物种减少的原因是什么?
(1)自然历史和自然灾害因素 (2)人为因素,特别是人类对野生动植物资源的掠 夺式开发和利用。
(1)积极宣传,呼吁: 珍爱大自然,保护大自然的 一切生命;
(2)以身作则、拒绝使用 一次性筷子,拒吃野生动物;
(3)发现猎杀、贩卖、运 送者及时举报。
威胁二:自然景观遭到人为破坏
张家界“天梯”
近年来,随着张家界旅游
业迅速升温,一大批供有人食 宿、娱乐、休闲、购物的楼堂 馆所蜂拥而起。这些建筑与周 围的青山绿水极不协调。联合 国教科文组织自然遗产委员会 的专家到张家界考察时,发现
大气污染 连云港雾霾天气学校被
迫停课,专家称雾霾比 吸烟更易致癌
北京沙尘暴
认真思考:
看了上面的图片后 你有什么感想?
问题导学:
一自学内容: (1)人与大自然有哪些不和谐之音? (2)自然物种的生存状况如何?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是 什么?对人类有什么危害?我们应该怎么办? (3)什么是环境问题?有什么危害?我们应该怎么办? 二自学要求: (1)阅读课本,在课本上划下来. (2)记忆有关内容。
景区内城市化严重,破坏
了景区环境和自然景观,要求 限期拆除。否则,张家界“自 然世界遗产”这块金字招牌将 被摘除。面对联合国亮出的 “红牌”,张家界人痛定思痛, 正在进行一场史无前例的大拆 迁,此次拆迁将耗资3亿多元。
《人物与环境》课件

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用以营造氛围,描绘背景,提供 情节发展的舞台。
文学作品中的人物与环境关系
人物与环境的互动
人物在环境中行动,环境对人物产生影响,两者相互影响,共同推动情节发展。
环境对人物的烘托
通过环境描写,烘托人物内心世界,表现人物性格特点,深化人物形象。
文学作品中的人物与环境对主题的贡献
人物与环境之间的互动关系
相互依存
人物和环境是相互依存的,人物需要环境提供的资源和条件,而环境也需要人 物的参与和保护。
相互影响
人物和环境的相互影响,形成了一种动态的关系,这种关系在不同的情况下会 有不同的表现形式。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04
人物与环境在文学中的表现
文学作品中的人物与环境描写
人物描写
包括外貌、性格、行为、语言等方面,用以塑造人物形象, 展现人物特点。
《人物与环境》ppt课件
目录
• 人物介绍 • 环境分析 • 人物与环境的关系 • 人物与环境在文学中的表现 • 人物与环境在电影中的表现 • 总结与思考
01
人物介绍
人物背景
01
02
03
出生地与家庭背景
详细介绍人物的出生地、 家庭成员以及家庭背景, 有助于理解人物的性格和 成长经历。
教育经历
包括人物所受的教育、专 业和培训等,有助于了解 人物的知识结构和职业发 展。
强故事的真实感和生动性。
社会环境
社会环境定义
社会环境是指人物所处的人类社会环境,包括家庭、学校、工作 场所等。
社会环境对人物的影响
社会环境对人物的性格、价值观和行为产生重要影响,如家庭背景 、教育经历等。
社会环境的作用
第12课第2节人与大自然的不和谐之音

温故而知新
• 1、大自然的美体现在哪些方面? • 答:①神秘的宇宙使大自然魅力无穷。 • ②奇妙的生物世界精彩纷呈。 • ③大自然风光秀丽,美景如画。 • 2、美丽的大自然对我们的身心成长有什么影响? • 答:美丽的大自然能够带给我们无穷的精神享受,
带给我们快乐,陶冶我们的情操,丰富我们的精 神生活。
•
•
大气污染严重,110多个城市严重缺少。 材料二:当前,关爱大自然,保护大自然,与大自然和谐 相处,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观念已深入人 心。 我们为什么要关爱大自然,保护大自然?
地球发烧了
在过去150年内,全球地 表温度平均上升了0.6摄氏度, 而在未来100年内,全球平均 地表温度将升高1.4到5.8摄氏 度。(来源:人民网 )
通过以上材料: 想一想: 1、人与自然的不和谐的主要表现在哪里?
自然物种 在减少
自然景观遭 到人为破坏
环境状况 不容乐观
约100万年前 100万年前至20世纪初
每300年灭绝一种 每50年灭绝一种
20世纪初至20世纪80年 每年灭绝一种 代 每小时灭绝一种 20世纪80年代至今
一、合作探究:自然物种减少
• 请思考: • 1、看到这些画面和数据,你有
什么感想? • 2、物种减少的原因有哪些? • 3、物种减少给人类带来哪些危 害?
“热”了旅游 “苦”了 环境
东方网2004年5月4日消息:这是游人坐在北京天安门广场的草坪上休憩。虽然广 场草坪边上立着“小草在生长请勿打忧”等提示牌,可部分游客却视而不见。“五一” 黄金周期间,人们纷纷出游然而令人遗憾的是,有些游人为了玩得高兴,却不惜损坏 景点环境和公共利益。游客遇到烦心可以进行投诉,可是不能说话的花草树木、万物 生灵,却“有苦说不出”。人们在欣赏大自然之美的同时,也考验着自身的道德水准。
《人物与环境》美术教学设计

美术是艺术的种类之一,它和人类社会有着密切的关系,美术创造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而鲜明的标志之一。
在现代社会,美术更是渗透到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满足着人们日益提高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需要。
下面是为大家整理的《人物与环境》美术教学设计 5 篇,希翼大家能有所收获!《人物与环境》美术教学设计 1一、教学目标1.初步理解设计的概念,设计与生活的密切关系,熟知设计形态、功能等相关基本知识,并利用所学掌握设计的技能。
2.在欣赏、分析、讨论中熟知相关设计基础知识,了解设计的形态、功能和原则。
3.体验美术活动乐趣的过程中,提高对设计艺术的关注度,感受设计为生活服务的精神,培养创新意识,进而提高对世界多元化的认知和理解。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熟知设计形态、功能等相关基本知识,并掌握设计步骤。
【难点】分析设计在形态与功能上的特点,独立完成创新型设计作品。
三、教学用具形式各样的铅笔、设计家作品图片、多媒体演示设备等。
四、教学过程活动一:导入新课教师多媒体播放各种造型各异的椅子组成的一组图片,引导学生观看并提出问题:这些椅子和我们平时坐的椅子有什么不同?学生各抒己见,教师总结:设计感强、造型新鲜、制作材料各式各样、能满足不同人的需要。
设计充满着我们生活,每天享受着设计提供给我们的舒适便捷、优美愉悦的生活,今天让我们一起变身设计师,踏上设计的旅程吧!引出课题《设计与生活》。
活动二:直观感知1.教师展示丹麦设计师克里斯汀﹒维德尔作品图片《可调节儿童椅》,引导学生观看并提问:什么是设计?这个儿童椅在造型上有什么特点?为什么要这样设计?学生回答,教师总结:设计是人类创造性的活动,是把某种计划、设想和解决问题的方法,通过视觉语言传达出来的过程。
图片中可调节儿童椅构造简单,符合人体结构特点,半圆形椅身的两侧有五个缝隙可以调节高度;这样设计可以避免对幼儿的磕碰,而且节省材料,体现出“经济、简单、实用”的设计理念。
活动三:具体分析1.教师播放一组形态各异的铅笔图片,提问:相信大家都用过这些铅笔,谁能试着分析铅笔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学生思量回答,教师总结:圆形——出棱——加橡皮——自动——笔头扁平——橡胶铅笔;可以看出铅笔在发展过程中,从形态、功能、材料、色采等方面都发生了变化。
人美版第九册教案第12课人物与环境

人美版第九册教案第12课人物与环境第12课人物与环境教学目标了解人物与环境的关系是相互依存、密不可分的。
人美版第九册教案第12课人物与环境通过欣赏课本中两组范画,领略绘画想象力的丰富多姿。
人美版第九册教案第12课人物与环境让学生通过讨论分析怎样根据课本上提供的人物造型合理地添加与形象相配的环境。
人美版第九册教案第12课人物与环境教学重点根据人物的姿态想象人物在做什么,可以添加什么服装和环境。
训练学生想象能力。
教学难点人物造型的多角度开发和想象。
作品要画出新意。
教学准备人物造型图、绘画材料和工具。
教学过程一、导入1、人类由于劳动创造了自己和自己生存的环境,人类能离开环境单独存在吗?生:不可能!小结:我们在家、在大自然、在学校、在任何地方,这些地方就是我们身边的环境。
人物与环境相互依存、密不可分的。
2、揭题:人物与环境二、新授1、出示人物形象提问:老师这里人美版第九册有几个人物,你能根据他们的姿态,想象他们都在做什么吗?你能想象当他们的身体方向发生变化时,是什么样子吗?学生讨论、回答2、在原有人物的基础上,想一想,添加什么样的背景好呢?3、打开课本,学生欣赏课本中的人物添加。
学生说说课本中的人物添加给你什么启发?生:可以将人物位置调换、颠倒、横放、旋转不同的角度来想象人物在做什么,在什么环境中。
人物的衣着也可以根据环境的不同、活动的不同来进行添加。
4、你还能根据课本中提供的人物形象想象出其它的活动和环境吗?充分挖掘学生的想象及创造力。
为学生作业打好基础。
三、学生作业作业要求:可自愿选择课本提供的人物造型或自己找一组或一个人物原型。
自由发挥想象添加人物活动情况和服装及周围环境。
尽量避免与周围同学雷同。
画好后在小组中互相欣赏,讲述画中的情形。
四、作品展示、评价对画得出人意料的作品给予“特别想象力”奖。
鼓励创新意识强的学生。
五、总结、延伸。
这节课我们通过人物与环境的想象和添加,发现了自己有着惊人的想象力,我们能够把一个或一组简单的人物原型想象成参与各种活动,穿着不同服饰,身处各种多变的环境之中,真是有趣极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学目标
了解人物与环境的关系是相互依存、密不可分的。
通过欣赏课本中两组范画,领略绘画想象力的丰富多姿。
让学生通过讨论分析怎样根据课本上提供的人物造型合理地添加与形象相配的环境。
教学重点
根据人物的姿态想象人物在做什么,可以添加什么服装和环境。
训练学生想象能力。
教学难点
人物造型的多角度开发和想象。
作品要画出新意。
教学准备
人物造型图、绘画材料和工具。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人类由于劳动创造了自己和自己生存的环境,人类能离开环境单独存在吗?
生:不可能!
小结:我们在家、在大自然、在学校、在任何地方,这些地方就是我们身边的环境。
人物与环境相互依存、密不可分的。
2、揭题:人物与环境
二、新授
1、出示人物形象
想象当他们的身体方向发生变化时,是什么样子吗?
学生讨论、回答
2、在原有人物的基础上,想一想,添加什么样的背景好呢?
3、打开课本,学生欣赏课本中的人物添加。
学生说说课本中的人物添加给你什么启发?
生:可以将人物位置调换、颠倒、横放、旋转不同的角度来想象人物在做什么,在
什么环境中。
人物的衣着也可以根据环境的不同、活动的不同来进行添加。
4、你还能根据课本中提供的人物形象想象出其它的活动和环境吗?
充分挖掘学生的想象及创造力。
为学生作业打好基础。
三、学生作业
作业要求:
可自愿选择课本提供的人物造型或自己找一组或一个人物原型。
自由发挥想象添加人物活动情况和服装及周围环境。
尽量避免与周围同学雷同。
画好后在小组中互相欣赏,讲述画中的情形。
四、作品展示、评价
对画得出人意料的作品给予“特别想象力”奖。
鼓励创新意识强的学生。
五、总结、延伸。
这节课我们通过人物与环境的想象和添加,发现了自己有着惊人的想象力,我们能
够把一个或一组简单的人物原型想象成参与各种活动,穿着不同服饰,身处各种多
变的环境之中,真是有趣极了。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还使大家的记忆力、观察力得
到的提高,以后还可以多进行这样的训练和游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