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论宗喀巴止观思想的内容和特点

合集下载

宗喀巴与米拉日巴宗教伦理观的思想基础

宗喀巴与米拉日巴宗教伦理观的思想基础

试论宗喀巴与米拉日巴宗教伦理观的思想基础【摘要】西藏社会伦理深受其宗教环境影响,藏传佛教是西藏社会的主流宗教,明了藏传佛教的伦理就大致通晓了西藏社会伦理的基本规范。

藏传佛教格鲁派创始人宗喀巴与苦修著称的噶举派米拉日巴大师的宗教伦理在西藏起着举足轻重的深刻影响,他们的宗教伦理观随着西藏全民信教的大环境渗透于西藏社会伦理的各个角落。

这些伦理的形成有着一定的前提条件与思想基础,本文就对他们宗教伦理观的理论基础作以探究。

【关键词】宗教伦理;出离心;菩提心;空心正见;清净正见一、出离心“出离心”指的是出世、出家之心,因为厌恶世间苦恼而生。

佛教的最终目的是渡众生脱离苦海,获得解脱、快乐。

要修的佛果就必须先斩断苦根烦恼,所以,产生出离心,自我超越是不如佛法之门的首要前提。

关于这一点,宗喀巴大师与米拉日巴大师给与了一致认同。

宗喀巴大师在其《三根要道颂》中提到:“无出离心,无息灭,希求有海乐方法,由欲有乐缚众生,故先寻求出离心。

”宗喀巴认为,没有出离心,烦恼便无息灭。

三界轮回,本质是苦,要想跳出苦海须跳出轮回,跳出这因烦恼而衍生出的苦根之地。

所以,认清苦的来源和因果业报轮回之世,产生希望解脱的想念,斩断恋世思绪,激发出出离心,乃是步入佛门首要的基础和条件。

米拉日巴大师关于发出离心的重要性也有很多的叙述。

米拉日巴以苦修著称,米拉日巴走向佛门修得佛法与他的人生经历息息相关。

米拉日巴有着凄苦的身世,因此,米拉日巴看清人世间诸烦恼与轮回的无尽之苦,坚定不移的苦修而终得佛果。

米拉日巴一家的敌人受到了他咒术的惩罚,但是血淋淋的现实与仇人更为强烈的仇恨令其难以心安,因此产生了厌离心与出离心。

在这之后,米拉日巴怀着出离心寻访距足德的大师,并拜在噶举派创始大师玛尔巴门下。

经过数次磨练,米拉日巴终得师尊的慈悲摄受并加以学习与掌握。

某天,米拉日巴在观修时,得到梦兆的启示,决定回乡。

回乡后,他所见到的一切正如梦中一样,曾经的珍宝《宝积经》破损不堪,堆满了老鼠麻雀的粪便;血脉相同情深手足的妹妹白达沦为乞丐流浪他乡,下落不明;深爱的母亲已化作一堆白骨散落在破损屋檐下的草丛中。

浅析宗喀巴《缘起颂》中的哲学思想

浅析宗喀巴《缘起颂》中的哲学思想

浅析宗喀巴《缘起颂》中的哲学思想作者:许会梅来源:《大观》2016年第01期本文系西藏民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研究生科研项目《宗喀巴哲学思想研究》(项目编号:MYYJS2015007)阶段性成果摘要:宗喀巴的《缘起颂》总结了宗喀巴缘起自性空的思想精华。

在哲学思想方面,他阐述了缘起与性空的关系,论证了缘起自性空思想,并反驳了外道人的边见,是一部内涵深刻的哲学著作,因此,《缘起颂》中的思想值得探究,本文将浅谈其中的哲学思想部分。

关键词:宗喀巴;缘起颂;缘起;性空;哲学思想《缘起颂》主要是宗喀巴因佛讲说了缘起法而赞美佛之功德,颂词开头即先赞美佛“见说缘起”,接着解释了赞颂缘起的根本原因和阐述了缘起之理的基本观点。

宗喀巴赞缘起的根本原因,简单来说就是,缘起能灭无明,缘起是诸法之心要。

由此,宗喀巴引出了其缘起自性空思想。

一、阐述缘起自性空宗喀巴首先阐述了缘起与性空的关系。

首先,佛说自性空的根本前提是缘起,认为性空与缘起相违背的人是理解不了的。

然后解释了自性空与缘起有是圆融一味、毫不相违的,顺此又引出了与缘起之理相悖的常断二边的见解,此二边之见只会让人堕入苦恼。

最后再次赞叹缘起,并表达了缘起之理并非全部空掉现象、也并非承认自性存在这样的观点。

首先,性空之因即是缘起,缘起的道理,就是无与伦比的决定之因:恒作饶益者,为益众生故,说教藏空性,无比决定因,谓缘起道理;见相违不成,此于尊教法,如何能了知。

“恒作饶益者”,就是指导师释迦牟尼佛。

佛教认为释迦牟尼佛永远都是利益众生的人。

“为益众生故,说教藏空性,”为了利益所有的众生,而宣说了八万四千法门。

而这一切的核心,就是空性,也即缘起。

缘起与空性实际上是一个意思。

“无比决定因,谓缘起道理。

”“决定”,也即抉择。

“因”,也即推理方式。

如何决定空性?怎么样抉择一切都是空性呢?缘起的道理,就是无与伦比的决定之因。

虽然佛讲的缘起,是真实存在的,但在除了我们看得见的因缘之外,还有一个更深层次的因缘,就是我们自己内心的作用,其中也包括了前世善恶业力的作用。

四津谷孝道及其《宗喀巴的中观思想》

四津谷孝道及其《宗喀巴的中观思想》
第3 2卷 第 5期
Vo . 2 1 3 N05 .
— —
西藏 民族学院学报( 哲学社会科 学版)

2 1 年 9月 01
Se t 0l o .2 1
J ra O ie N t nli ntue(hlsp yad Sca S i cs o nl fTbt ao at sIs t P i oh n oi c ne u i ie it o l e
完驹 泽 大 学 大 学 院博 士课 程 ,9 8年在 德 国汉 堡 论和观点 ,然后对宗喀巴的各种论著加 以详细研 19
大学印度西藏历史文化研究所获得博士学位 。现 究 ,分析宗 喀巴对印度传统中观思想是如何的理
为驹 泽 大学 佛教 学部 副 教授 。研究 方 向主要 是 印 解 ,再 将他 的理解 跟 印度 中观论 师 的观 点 进行 比
四 津 谷 孝 道 为 日本 驹 泽 大 学 佛 教 学 部 副 教 想》 包括序章和结章共 1 章。宗喀巴不仅完全继 2 授, 是现 今 1本 佛教 学术 界 较 为 出色 的学 者 之一 。 承 了印度龙树 、 3 提婆 、 月称等人 的传统中观思想 ,
20 年 由大藏出版社 出版的《 06 宗喀巴的中观思想》 而 且 对 这 一 思 想 的发 展 也 做 出 了很 大 的 贡献 , 提

西 藏学僧又是如何建立 自己独有的思想体系等方 面的研究 , 取得不少成果 , 是现今 1 3 本佛教学术界

为 了探究 此 主 张 的真 意 , 先 对龙 树 (5 20 首 1— 5
较为出色的学者之一。 宗喀巴的中观思想》 , 年 ) 回争论) Vg hv vr n 中有关 “ 除《 外 《 ) i aa a a a ( r y t i) 以言

中论略义 龙树菩萨造颂 宗喀巴大师造疏 观空法师译汉

中论略义  龙树菩萨造颂 宗喀巴大师造疏 观空法师译汉
观颠倒品略义
若有自性,则从可意境等与分别寻思而生烦恼,及由计常等而成不成颠倒之差别,以及断烦恼等,皆不能成立。只有于“自性空”上,彼等一切才能成立。须令自心,于此正理,引生定解。
观圣谛品略义
中观师说,世出世法,全无自性。他宗闻者兴问难云:如此,则汝宗中对于世及出世一切诸法,皆成不可安立?答曰:观察之时,如此破除。由于以理观察之时无有尘许自性可得。故在他宗确有不能安立此是此非等过失;自宗不但没有此等过失,而且对于一切建立,皆能如理成立,是为此品主要所诠。然如此中“空义”,即是“缘起义”;破除诸法作用,不是空义。此种分析,最为重要。如果对于中观正理具有胜解的聪慧之士,当照此轨则而说。
观生、住、灭品略义
生、住、灭等如果不是唯名言安立为有,而象实执所执是有自性者,以正理观察之时,彼生等三法,都不能安立。应于此理,引生定解。
复次思维,于唯名言上安立彼等诸法,皆能成立。以及一切有为法虽是自性本空,而现为彼法者,皆能见为如幻如梦而有。于此等义,应当修学。
观作、作者品略义
此中破时,纯用自生、他生等方式,观察名言所安立的境是如何有已而破。此亦只是破彼“非唯名言所安立的生”,不破“生”者,义甚明显。因此在各品中于所破上,大半未加简别语,而加简别语者亦有多处。一处已加,则易了知,其余未曾明加之处,亦须例加,其理同故。《明句》中说明“无灭亦无生”等与经中所说有灭等义不相违者,此中是说生灭等法,非无漏智所缘境体,只破“胜义生”,不破“世俗生”。又对经中所说从四缘生之密意,亦如是释。破所缘缘,亦是破“胜义中有”,不破“世俗中有”等等。于所破上,加简别语,最为明显。加的处所亦多。因此在释文义时,对于未加简别之处,不可误解。又《百论释》亦说:“有人认为此种观察方式,是破一切生,即是说明有为无生者,那末,彼生等法,不成如幻,而成如石女儿,如此推度一切,即成没有缘生之过。为免此种谬解,不说如石女儿,而说如幻”。此中所说,极为明显。又《明句》中引《楞伽经》云:“我依无自性生,密意说一切法无生”。

宗喀巴中观思想评述

宗喀巴中观思想评述

宗喀巴中观思想评述作者:刀吉仁青来源:《时代教育·下半月》2014年第05期摘要:本文以宗喀巴大师对中观学说的突出贡献为主线,概括了他对旧系藏区中观学说的批评的同时,逐渐建立自己独特的“中观无自性”、“名相成立”思想。

通过这样细致入微的哲学观点描述,他提出“八难题学说”为中观二宗派分别的界限观点。

关键词:中观八难题无自性名相成立中图分类号:B948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4.05.002日本驹泽大学佛学部教授、佛教学术界颇有影响力的批判佛教倡导者松本使朗在宗喀巴与格鲁派一文中提到宗喀巴可以说是代表着西藏佛教的思想家,这一点的确是不错的。

但是,宗喀巴思想到底是什么?以及他在佛教思想史上具有什么样的意义?这一点可以说还没有得到充分的说明。

宗喀巴大师的《菩提道次第广论》是严格遵循佛教三论藏内容纲要和理论构架。

由此,有人称进入涅槃之境的“金钥匙”。

那么什么是佛教基本理论呢?佛理基本内容也就是所谓的根本佛教内容“缘起十二支”、“轮回”、“四谛”等小乘佛教的基础上的“六度”、“菩提心”、“大慈悲”、“空性”等大乘佛教重要思想。

日本佛学家松本史朗在《格鲁派与宗喀巴》一文中说“宗喀巴以前藏地的中观是称…离边中观论‟”①,他认为所谓的离边中观论是“非有非无”的中观思想。

宗师对佛陀教经典著作进行细致的研究实践,加上对龙树、佛护、月称等印度大佛学家的注疏论说进行严格概括总结,提出了“无自性中观”思想。

宗喀巴大师提出“八难题”后,他的心传弟子凯智杰作了比较详细的笔录——《宗师八难题如实笔忘录》②。

笔录中系统地解说了宗喀巴的八难题的理论依据——“四破四不破”、辩证思维、逻辑方法等。

藏区以前学者说“空是否定之义”、”空”就是“无”、“空乃是非有非无得中立思想”。

宗喀巴认为“空”是“有”的基础上才能够建立的抽象概念,兔角等实际不存在之物上根本无法谈论“空”与“非空”的问题。

三主要道颂(一)

三主要道颂(一)

三主要道颂宗喀巴大师造颂济群法师主讲第一讲我们这一次菩提静修营的主题讲座选择了宗喀巴大师的三主要道。

关于宗大师这个道次第系统的著作有三部,有他最早年写的《菩提道次第广论》,然后又在《广论》的基础上提取它更纲要性的内容撰写了《菩提道次第略论》,这个《略论》也是我这几年把它作为重要的弘法内容。

我们今天学习的是《三主要道颂》,《三主要道颂》是宗喀巴大师晚年的著作,它是提取了《道次第》的精华三个最重要的内容撰写而成。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我们透过《道次第》《三主要道》的学习,可以帮助我们在最短的时间掌握了解佛教修学的精髓,这可是一个快速的方法。

为什么我们这几年要重视《道次第》的弘扬,原因是因为,我们知道佛法博大精深,当前我们流传在世界的佛教有三个语系,有我们的汉语系佛教、藏语系佛教、巴利语系佛教。

汉语系佛教就是以我们汉传地区中国佛教为主,像日本,朝鲜都是属于汉语系佛教的系统;藏语系佛教是以西藏为主,像目前流传在不丹、锡金,包括现在在欧美国家,藏语系佛教影响也蛮大的;还有就是巴利语系佛教,我们也称为南传佛教,南传佛教是目前流传在缅甸、泰国、斯里兰卡的佛教。

那么每一个语系的佛教里边都有很多的宗派,就像我们汉语系佛教里面就有八个宗派,大家比较熟悉的像净土宗、禅宗、唯识宗、中观宗、天台宗、华严宗、律宗、密宗。

我们面对的是这么多的宗派,这么多的法门,所以很多人在信仰的选择上会造成很大的困难,尤其是在今天这样一个浮躁的社会,每个人的内心里面,都有一个混乱的内心,在混乱的内心里,都有很多不同的需求,我们究竟如何来选择我们生活的需要,我们究竟如何的去选择一种正确信仰,这个问题对我们现代人来说,同样也会存在着很多的困扰。

那么在这个众多的经纶、众多的宗派、众多的法门之间有没有它共同的核心,这是我们需要去了解的。

如果我们了解了佛法的共同核心,其实我们今后不论学习什么法门、不论学习什么宗派,你将会发现万变不离其宗,这样你在学习佛法上就不容易产生混乱,否则的话,很多人学佛,经常会学得很矛盾,感觉各个不同的经纶、不同的法门,在说的都是不同的内容。

缘起不能破─宗喀巴对中观缘起学说的肯定

缘起不能破─宗喀巴对中观缘起学说的肯定

缘起不能破─宗喀巴对中观缘起学说的肯定提要宗喀巴独特思想的出发点和归结点是他对中观缘起学说的肯定。

他将「名言无自性」规定为应成派区别於自续派的特徵,从而同常见划清了界线,他又在「破与立」的问题上坚持「自宗应有许」的主张,从而同断见划清了界线。

他的上述这两方面的看法,是以他对「缘起」学说的理解为基础的。

实际上,「缘起」思想正包含著上述两个方面的意义。

我们先就这个问题,即在龙树等印度论师的笔下「缘起」二字所包含的意义作讨论,然後再研究宗喀巴是如何看待它的。

缘起思想在原始佛教时代已经存在,它实际上是对佛教三法印或四法印(注 1)的一种概括,而十二缘起(注 2)则是对三法印或四法印所揭示的原理作实例性的解说。

到龙树的中观时代,缘起思想成为性空理论的基石。

我们就来看看龙树对「缘起」的解释。

龙树用来概括「缘起」思想的是《根本中观颂》(mulamadhyamakakarika,bBu-matsa-ba)第二十四品中的所谓「三是偈」(注 3):众缘所生法 yah pratitya-samutpadah我说即是空 sunyatain ta pracaksmahe亦为是假名 Sa prajnaptin upadaya亦是中道义 pratipat saiva madhyama称它为「三是偈」是因为这四句中第一句「众缘所生法」实际上是主语,其他三句是三个「是」连接的表语,即是空、是假名、是中道。

龙树以「空」和「假」两个方面来概括「缘起」的意义,认为这才是不堕二边的「中道」。

我们先讨论「空」的一面。

在这里龙树用「空」来限定「缘起」的意义,即「缘起」的意思是「空」,而在《回诤论》末尾,龙树更明确说:「空性」与「缘起」对中观道来说是一个意思(ekartham,藏文译作don-gcig)(注4) 但在《中论》第二十四品第十九偈中他又认为「缘起」是「空性」的「因」(rgyu-mtshan, nimitta)。

───────────────(注 1)三法印即指: 诸行无常(巴利文: Sabbe sankhara anicca)、诸法无我(巴利文: Sabbe dhamma anatta)、一切皆苦(巴利文: Sabbe dukkha)加涅盘寂静(samtain nibbanain)为四法印。

摩诃止观远方便的诠释特点及意义

摩诃止观远方便的诠释特点及意义

摩诃止观是佛教中的一种修行方法,其主要特点是依靠观想远方来达到意识超脱和心灵平静的境界。

这种修行方法源自《华严经》,在佛教徒中广泛流传并被视为一种重要的修行途径。

摩诃止观的意义在于帮助修行者理清心绪、净化心灵、达到心灵的宁静和觉悟的境界。

下面将从特点和意义两个方面对摩诃止观进行详细解释。

一、摩诃止观的特点1. 便捷灵活:摩诃止观的修行方法不受时间、地点等限制,修行者可以随时随地进行,只需找到一个安静、舒适的环境,配合正确的姿势和呼吸法即可开始修行。

2. 集中精神:摩诃止观的核心是观想远方,修行者需要通过集中精神,将意识聚焦在远方的景物上,从而摆脱现实烦恼和杂念,达到心灵的平静和清净。

3. 开放心胸:在观想远方的过程中,修行者需要将自己的心胸开放,接纳一切思绪和情感,不加以阻拦和限制,从而达到身心的放松和解脱。

二、摩诃止观的意义1. 净化心灵:摩诃止观的修行过程中,修行者通过观想远方,将心灵聚焦在外界景物上,摒弃杂念和烦恼,达到心灵的净化和清静,净化心性。

2. 超脱世俗:通过摩诃止观的修行,修行者可以摆脱现实的束缚和困扰,超脱世俗的琐事和烦恼,达到心灵的超脱和觉悟的境界。

3. 增进智慧:摩诃止观的修行有助于提升修行者的观察力和感知能力,促进心灵的成长和智慧的增进,有助于开启心灵的智慧之门。

摩诃止观作为一种佛教修行方法,具有便捷灵活、集中精神、开放心胸的特点,其意义在于净化心灵、超脱世俗、增进智慧。

通过长期的修行和精进,摩诃止观可以帮助修行者达到心灵平静与觉悟的境界,实现心灵的净化与超脱。

摩诃止观在佛教修行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对修行者的身心健康和内心成长都有着积极的影响。

摩诃止观修行方法 originate from the Avatamsaka Sutra in Buddhism and has been widely practiced as an important means of spiritual cultivation. Its significance lies in helping practitioners to clear their minds, purify their souls, and achieve a state of inner peace and enlightenment. Let's delve deeper into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meanings of the Mohe Zhiguan practice.Characteristics of Mohe Zhiguan1. Accessibility and Flexibility: One of the distinguishing features of the Mohe Zhiguan practice is its accessibility and flexibility. Practitioners can engage in this practice at any time and in any place. All that is required is a quiet andfortable environment,plemented by the correct posture and breathing techniques tomence the practice. This accessibility ensures thatindividuals can incorporate the practice into their d本人ly lives, allowing for a seamless integration of spiritual cultivation.2. Concentration of the Mind: At the core of Mohe Zhiguan lies the visualization of distant objects. Practitioners are required to concentrate their minds, focusing their consciousness on far-reaching landscapes or objects. By doing so, practitioners can free themselves from the troubles and distractions of reality, att 本人ning a state of mental tranquility and purity.3. Open-heartedness: Throughout the process of visualizing distant objects, practitioners are encouraged to adopt an open-hearted approach, weing all thoughts and emotions without resistance or limitation. This open-heartedness promotes relaxation and liberation of the body and mind, enabling practitioners to find solace and freedom within themselves.Significance of Mohe Zhiguan1. Purification of the Soul: The Mohe Zhiguan practice plays a vital role in the purification of the soul. As practitioners engage in the visualization of distant objects, they divert their attention away from mundane worries and disturbances, consequentlyachieving a sense of mental purity and tranquility. This purification seeks to cleanse the inner nature of individuals, fostering a harmonious and serene state of being.2. Liberation from Worldly Aff本人rs: The practice of Mohe Zhiguan allows practitioners to liberate themselves from the confines of worldly aff本人rs, transcending the trivialities and distress of everyday life. By att本人ning an elevated state of consciousness and spiritual awakening, individuals can detach themselves from worldly burdens, paving the way for absolute liberation of the soul.3. Enhancement of Wisdom: Engaging in the Mohe Zhiguan practice serves to enhance practitioners' observational and perceptual abilities, fostering the growth of their minds and augmenting their wisdom. This, in turn, facilitates the unlocking of the gateway to spiritual enlightenment and the nourishment of inner wisdom.In Conclusion,Mohe Zhiguan, as a Buddhist practice, possesse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accessibility, concentration, and open-heartedness. Its significance lies in the purification of the soul, liberation from worldly aff本人rs, and the enhancement of wisdom. Through dedicated and diligent practice, Mohe Zhiguan can facilitate the att本人nment of inner peace and spiritual enlightenment, culminating in the purification and liberation of the soul. Therefore, Mohe Zhiguan holds substantial significance and value in the practice of Buddhism, exerting a positive influence on the physical, mental, and spiritual well-being of individuals.Expanding on Mohe Zhiguan's Benefits and PracticeThe Mohe Zhiguan practice holds a myriad of benefits for individuals who embrace and immerse themselves in its profound teachings and practices. As practitioners delve deeper into the practice, they will unearth further benefits that extend beyond the realms of spiritual cultivation, impacting every facet of their lives.1. Emotional Stability and Resilience: Through the diligent practice of Mohe Zhiguan, individuals can att本人n emotional stability and resilience, allowing them to face life's challenges with aposed and balanced state of mind. The ability to m本人nt本人n emotional equilibrium amidst the ebb and flow of d本人ly life reflects the deep-rooted impact of Mohe Zhiguan on an individual's emotional well-being.2. Stress Reduction and Relaxation: The Mohe Zhiguan practice serves as a sanctuary for individuals seeking relief from the burdens of stress and anxiety. By channeling their focus towards distant objects and landscapes, practitioners can alleviate the str 本人n and tensions that ensnare their being, ushering in a state of calm and tranquility.3. Cultivation of Mindfulness: Mohe Zhiguan fosters the cultivation of mindfulness, allowing individuals to live in the present moment and embrace the transient nature of life. Through the practice, practitioners can thread the delicate tapestry of mindfulness into their d本人ly lives, savoring each moment with clarity and awareness.4. Nurturing Compassion and Empathy: The practice of Mohe Zhiguan instills within individuals a profound sense ofpassion and empathy towards others. As practitioners delve into the depths of their inner selves, they awaken to the interconnectedness of all living beings, fostering a deep senseof empathy andpassion towards the struggles and triumphs of others.5. Harmonization of Body, Mind, and Spirit: In the pursuit of spiritual cultivation, Mohe Zhiguan acts as a conduit for the harmonization of the body, mind, and spirit. Through the practice, individuals can bridge the intricate interplay of their physical, mental, and spiritual aspects, aligning them in perfect unison.Practicing Mohe ZhiguanThe practice of Mohe Zhiguan epasses a series of steps and guidelines to heed, providing practitioners with a structured framework for their spiritual endeavors.Step 1: Finding a Serene EnvironmentThe initial step in the practice of Mohe Zhiguan involves seeking out a serene and peaceful environment that is conducive to deep introspection and spiritualmunion. The chosen space should be void of distractions, allowing practitioners to immerse themselves wholly in the practice.Step 2: Adopting the Correct PostureUpon securing a tranquil environment, practitioners are encouraged to assume afortable and upright posture. Whether seated on a cushion or ch本人r, m本人nt本人ning proper spinal alignment facilitates an unobstructed flow of energy throughout the body, promoting a sense of calm and focus.Step 3: Regulating the BreathBreath regulation forms an integral aspect of the Mohe Zhiguan practice. Practitioners are advised to focus on their breath, engaging in deep, rhythmic inhalations and exhalations. This conscious regulation of the breath serves to anchor practitioners to the present moment, paving the way for themencement of the practice.Step 4: Visualization of Distant ObjectsCentral to the Mohe Zhiguan practice is the visualization of distant objects. Practitioners are encouraged to envision expansive landscapes or remote objects, allowing their minds tojourney beyond immediate surroundings. As practitioners immerse themselves in this visualization, they gradually detach from the constr本人nts of worldly concerns, fostering a sense of inner peace and tranquility.Step 5: Cultivating Open-heartednessThroughout the practice, practitioners are urged to cultivate an attitude of open-heartedness and acceptance towards their thoughts and emotions. By embracing their innermost feelings and experiences without judgment, practitioners pave the way for emotional release and liberation.Incorporating Mohe Zhiguan into D本人ly LifeThe practice of Mohe Zhiguan extends beyond dedicated sessions of spiritual cultivation, permeating into the very fabric of individuals' d本人ly lives. Through its integration with d本人ly routines and activities, the practice bes an omnipresent force, guiding individuals towards spiritual enlightenment and mental clarity.1. Moment of Reflection: Embrace moments of stillness andreflection within d本人ly activities, allowing the mind to dwell on distant landscapes and objects, nurturing a sense of calm and serenity amidst the bustle of life.2. Mindful Presence: Infuse d本人ly actions with mindfulness, relishing the present moment with undivided attention and awareness. Whether engaging in routine tasks or savouring the beauty of nature, embodying mindfulness sust本人ns the essence of Mohe Zhiguan throughout the day.3. Compassionate Encounters: Engage in acts ofpassion and empathy, extending kindness and understanding to others. By embracing the suffering and joy of fellow beings, individuals honor the interconnectedness fostered by Mohe Zhiguan, nurturing a spirit of benevolence and harmony.4. Harmonious Living: Cultivate harmonious living through the alignment of body, mind, and spirit. Embrace healthy habits and practices that resonate with the principles of Mohe Zhiguan, fostering a state of equilibrium and unity within oneself.In essence, the practice of Mohe Zhiguan transcends the confines of designated spiritual sessions, infiltrating everyaspect of individuals' lives. Through its integration with d本人ly routines and interactions, Mohe Zhiguan nurtures a state of ongoing spiritual growth and fulfillment, leading individuals towards the realization of their innermost potential.In conclusion, the Mohe Zhiguan practice permeates the lives of individuals with its profound benefits, ranging from emotional stability and stress reduction to the cultivation of mindfulness andpassion. Embracing the practice of Mohe Zhiguan not only fosters personal spiritual growth but also extends its influence to the broader sphere of society, igniting a collective flame of inner peace and enlightenment. As individuals immerse themselves in the timeless wisdom of Mohe Zhiguan, they embark on a transformative journey, embellished with newfound purpose, clarity, and spiritual enrichment.。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略论宗喀巴止观思想的内容和特点作者:韩光磊潘涛来源:《智富时代》2019年第03期【摘要】宗喀巴认为止观关系的如风灯的关系,“灯明”与“无风”二者具足才能清晰地看到各种颜色。

修止之法,包括准备、修止法和修止成就的标准三部分,准备包括:修止的条件六点、修止的身威仪的要求八个,修止法着重介绍“修八断行、断五过失”、“九住心修法”,而判断修止成就的标准则是身心轻安。

修观之法,包括重要性与条件、修观的关键和修观成就的标准三部分,修观的关键在于抉择人法无我的空性正见。

以止观二法为基础方可修止观双运。

【关键词】宗喀巴;止观思想;奢摩他;毗钵舍那宗喀巴作为藏传佛教的集大成者、藏传佛教格鲁派创始人,被西藏人民誉为“第二佛陀”。

宗喀巴所生活的时代为元末明初,他针对西藏佛教出现衰败局面,革新佛教教义教法,进行宗教改革,适应了西藏社会发展的需要,他止观思想就是在这一背景下产生的。

他的止观思想主要体现在《菩提道次第略论》、《菩提道次第广论》等著作之中,可以说他的止观思想十分深刻,对了解藏传佛教的全貌,更好的指导修行有重要意义。

现以《略论》止观部分为主线,粗浅的总结归纳宗喀巴止观思想的主要内容和特点。

一、止观含义止,是梵语“奢摩他”的意译。

宗喀巴说,“止”即“轻安所持于善所缘心一境性之定,即止自性”。

简言之止即是,内心专注于某一善法而不散乱,并能生起身轻安及心轻安,即是止。

观”,是梵语“毗钵舍那”的意译,也叫胜观等。

“观”即“安住止中由观察所缘之力,引生轻安所持之观慧,即观自性。

”简言之观是修止获得轻安,再由观慧在定中观察诸法事理,并引生轻安,便是观。

又经说三乘一切功德都是止观之果,大小乘一切三摩地都是由止观所摄。

因此,凡修行者必须修止观。

止观的关系,可以用风灯关系比喻,正如在夜间看一张图画,必须灯光明亮,而且没有风吹动,并且“灯明”与“无风”两种条件缺一不可,才能清晰地看到各种颜色。

二、修止之法(一)修止准备工作要断除烦恼,必须兼具止观,修观以止为基础,因此应先修止。

修止时,应具备修止的条件有六点:1、选择与修定相应的处所。

2、少欲,不贪众多上妙衣食等事。

3、知足,略有粗劣衣食,即能感到满足。

4、断诸杂务,断除经商、行医等事,及与他人往返因缘。

5、严持净戒,对于比丘戒、菩萨戒中的性罪遮罪坚决避免,假设因放逸而稍有违犯,应速生追悔,如法忏除。

6、思维世间五欲之过患,以及无常等道理。

此外修定时另外对身威仪的要求有八:1、足,结全跏趺,如毗卢遮那佛坐,或半跏趺。

2、眼,不应太闭或太开。

3、身,不过分后仰或太前屈,白然正直。

4、肩,两肩平齐。

5、头,不扬也不低,又不歪向一方,使鼻与脐在一条垂直于地面的直线上。

6、齿与唇,自然合拢。

7、舌,抵向上齿。

8、呼吸,内出外入不要发出声音,也不应粗猛、急促或滞塞,一定要让它自然出入,使人无所知觉、又不必着急引导,随其趋势缓缓而行。

(二)修止法1、修定时应当以佛身为所缘之境。

观佛像时又应当注意:(1)对所观佛像要作真佛想,不可作绘铸之“像”想。

(2)通过观想力,先使佛像的粗显部分略为现起,即应专注而修。

(3)只应对于一种所缘境令心坚固安住,不可改换众多不同种类的所缘境。

2、修止应对治的事项——防治沉掉住心时期,是正式修止之时,这一时期的各个阶段有懈怠等五种过失出现,此中尤其防治沉没掉举是止观修行中的重点和难点。

对于防治沉掉,宗喀巴依据修行止观的进程,分别指出了对治的方法。

暨必须以信等八法加以对治。

因此修住心法是以八法灭五过失的方法,所谓“修八断行、断五过失”。

加行时,以信欲勤安四法灭懈怠之过失。

勤修定时,以正念灭除忘失教授的过失。

已住定时,以正知对治沉掉之过失。

微细沉掉生时,以行思对治不作行之过失。

离沉掉时,还应以行舍对治作行之过失,暨如前勤修,已断微细沉掉,内心的禅定相续生起时,若仍以行思之力对沉掉进行防护,便成了修定的过失。

为了对治这种过失,即应修舍,就是舍弃对沉掉的防护功用。

3、修止的升进过程---成就奢摩他(止)的微妙方法——九住心修法说明修止的升进过程,主要是依据以六力或九住心,又结合四作意进行描述。

首先,听闻力,成办初内住心。

第二,思维力,成办第二等住心。

第三,念力,成办第三安住心与第四近住心。

第四,正知力,成办第五调伏心、第六寂静心。

第五,精进力,成就第七最极寂静、第八专注一趣二心。

第七心时,以精进力虽然对于最微细分别与随烦恼,都能毫不留情地加以断除,令心最极寂静。

第六,串习力,成办第九等持住心。

由于长久修定的力量,不必专门依靠正知正念之力,定心也能自然对于所缘境而生起。

(三)修止成就的标准修定达到第九等持住心时,不必恒常依于正知正念之力,禅定也能自然地对于所缘之境相续运转,但这仍然属于欲界定,只是止的一种相应心理。

若进一步获了身心轻安,就是成就了止。

轻安,简单说来,即是身心的轻利、安适,身心在获得这种舒畅、喜悦的感受之后,对于修善法方面可随欲而转。

包括外道(佛教之外的其他修行流派)都要以这种修止的成就为基础。

因此修止是佛教和其他外道所共同之道。

三、修观之法(一)修观的重要性与条件对于修观的重要性,宗喀巴指出,依止修三摩地是为引生毗钵舍那(正观)。

即是说,修止得定的目的是为了引发正观智慧。

宗喀巴认为,如果不依此引生毗钵舍那,那么于此定任何修习,还不能断欲界烦恼。

要想断除欲界烦恼,就应该进一步修习毗钵舍那(正观)。

修观的条件有三种:亲近善士,听闻正法,如理思维。

要依据这些条件资粮辨别了解无我真实之义,产生无我之正见,然后引生通达无我性的观修境界。

这种无我性的正见,要依于能够作为确定标准的论师所造之论来探求。

具体标准而言,以能正确传承龙树提婆师徒思想的中观应成派(随应破派)佛护、月称二论师的中观应成派思想作为正见的依据。

(二)、抉择人法无我空性正见是修观的关键修习正观,先应确立无我正见,确立无我正见应辨别人无我和法无我的道理。

(1)辨别人无我的致思途径在说明人无我时,从四个方面进行观察和破斥:A、决定所破斥的对象“我”。

B、决定二类情况---我与五蕴是同一或不同。

C、破斥五蕴与我是同一的可能性。

D、破斥五蕴与我不同的情形。

通过以上对我与五蕴是同体或不同体等四个方面的全方位观察和破斥,进而可以知道身心上绝对无俱生我执所计执的有自性之我,从而成就了中观正见。

(2)辨别法无我的致思途径首先,分别有为法无自性A、分别色法:一切法的总体,可分为有为法和无为法,有为法中包含了色法、心法、心不相应行法。

因此,在分别有为法无自性时,先辨别色法的无自性性。

又在色法中,有内外二种,内色是指有情内身的眼等五根,外色即是有情以外的自然界,主要是色等五尘。

论中通过证得内色是没有自性的,同理,外色也没有真实的自体,因此,色法是无自性的。

B、分别心法:心法包括心王(八识或六识)、心所(五十一心所或四十六心所),而心王是心法中的主体部分,心所是依心而起,系属于心,与心相的,是心法中的附属部分。

因此,讨论心法无自性时,只要分析了心的无自性即可。

论中通过证得心是没有自性的,因此,心法法是无自性的。

C、分别不相应行法:不相应行法,是在色法与心法的基础上所安立的时间、方位、数量、无情与有情存在的规律(生灭等)之类的名目。

论中通过证得时间是没有自性的,因此,其他方位、数目、生、灭等不相应行法,也同样是无自性的。

由上可知,色法、心法、不相应行法都无自性,因此,一切有为法全部没有自性,只有由思维安立的假名。

其次,分别无为法无自性无为法,是离开因缘条件和生灭变迁的事相的一种道理,它不是心的思维分别和语言文字所能涉及,但人们也根据它的特征而安立了虚空无为等名目,众生便循着名字生起执着,起实有想,因此修空观者应对由名字而安立的无为法作一番认识。

虚空无为,是指无为法具有虛空般的无障碍性。

论中通过证得虚空本身是没有自性的,因此无为法是无自性的。

综上所述,有为法、无为法都无真实的自体,所以,一切法毕竟空寂,修法空者应如此观察思维。

(3)综述缘起、性空之理综上通过抉择人法无我空性,可知一切法都仅仅从名言的角度而思维假立,没有丝毫的自性存在所以,应当了知生死、涅槃等一切法,只是由思维而假立,都没有微小的自性。

对此生起定解之后,要善巧地修习。

(三)修法空的方法与修观成就的标准从修法空的方法与修观成就的标准上看,修习法无我的方法简而言之暨定中修如观虚空,散心中修如见幻化事。

如果能以观察力,观察法空、人空之理,随其一种生起正见,引生身心轻安,这种禅定即是成就了“观”。

四、修止观双运之法及特点(一)修双运的进程要修止观双运,必须先获得止观二法基础。

也就是说,首先以修止的成就为基础,然后进一步修观,修观成就之后,可开始修止观双运。

修止观双运的开始,即是修观之后,间杂着由观察力修止,如果这种修止达到无功用自然运转的程度,便是真正成就了止观双运。

(二)止观双运的特点1、无间缺:修观后不须特别修止,即由修观便能引生止。

2、双证二种:止、观二种都获得圆满成就。

3、相续:止、观相续运转,但不是同时生起。

4、具足更互系缚而转:若由观力引生止时,即有缘无我空理之观,与专注无我空理的止,相应而转。

也就是说,由修观可以带动修止,修止又能带动修观,止、观二种可以相互交替着自然运转。

五、结语宗喀巴的止观思想对于藏传佛教的意义是巨大而关键的,解读他、理解他能更好的汲取其中所包含的理论与实践价值,我们有理由相信通过科学的挖掘、时代化的解读,从中可以发掘出更多的现代价值。

【参考文献】[1]宗喀巴著,法尊译,《宗喀巴大师集》(M)一至五卷,北京:民族出版社,2000。

[2]宗喀巴著;曲世宇,杨航整理,《菩提道次第略论》(M),西安:西北大学出版社,2004。

[3]谈锡永主编,释如吉导读,《菩提道次第略论导读》,中国书店,2007。

[4]法王周加巷著、郭和卿译《至尊宗喀巴大师传》,,青海人民出版社,2004 年。

[5]王尧著,《中华佛教史.西藏佛教史卷》(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13.7。

[6]吕澂著,《印度佛学源流略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

[7]许德存(索南才让)著,《藏传佛教研究》(M),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8。

[8]徐东明著,《宗喀巴中观哲学研究》(M),北京: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6。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