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修辞学发凡》中的图示及其互文性

合集下载

修辞学发凡的例子多选鲁迅

修辞学发凡的例子多选鲁迅

修辞学发凡的例子多选鲁迅鲁迅,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一位伟大作家,他的作品充满了修辞学的魅力,让人读后留下深刻的印象。

下面将列举鲁迅作品中的一些修辞手法,以展现他的文学才华。

1. 比喻:在鲁迅的小说《狂人日记》中,主人公孔乙己被描绘为一个“酒囊饭袋”的形象,这个比喻生动地揭示了孔乙己的懒惰和庸俗。

2. 拟人:在《阿Q正传》中,鲁迅将“阿Q”这个角色拟人化,赋予他丰富的情感和内心矛盾,使读者更容易产生共鸣。

3. 对偶:在《呐喊》中,鲁迅运用对偶的手法,如“我看见无数的中国人”,“他们的心就跟他们的腰一样软”等,使作品更具有节奏感和韵律感。

4. 排比:在《狂人日记》中,鲁迅使用了大量的排比句式,如“我不能忍受了,这不能忍受了!”,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5. 比拟:在《孔乙己》中,鲁迅通过比拟的手法,将孔乙己比作“只知道潦倒出名”的小丑,暗示了社会对于底层人物的冷漠和无情。

6. 夸张:在《阿Q正传》中,鲁迅夸张地描绘了阿Q的丑恶和卑劣,使读者对这个角色产生深深的反感和憎恶。

7. 反问:在《白光》中,鲁迅通过反问的手法,引导读者思考人生的意义和价值,使作品更具有启发性和思辨性。

8. 比照:在《野草》中,鲁迅通过比照的手法,将自己与周围的社会环境相对比,揭示了自己的孤独与无奈。

9. 抒情:在《故乡》中,鲁迅通过抒情的描写,表达了对家乡的眷恋和思念,使作品充满了温情和感伤。

10. 借景抒情: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鲁迅借景抒情,通过描写北京的百草园和三味书屋,表现了对于传统文化的怀念和对于现实的不满。

总的来说,鲁迅作为一位杰出的作家,他的作品中蕴含了丰富多彩的修辞手法,这些手法不仅增强了作品的表现力和感染力,还使作品更具有思想性和艺术性。

通过对鲁迅作品中的修辞学手法的分析,我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他的文学风格和才华,也能更好地欣赏和理解他的作品。

鲁迅的作品永远都会激励着读者,引领他们思考人生、社会和文化的重要问题。

《修辞学发凡》笔记整理第二、三篇

《修辞学发凡》笔记整理第二、三篇

《修辞学发凡》笔记整理第二、三篇(有些部分有省略)第二篇说语辞的梗概一、修辞和语言·语辞就是普通所谓语言。

较广义语言包括语言和文字。

·广义的语言含有声音语、文字语和“态势语”。

·修辞所可利用的,是语言文字的一切可能性。

语言文字的可能性:①语言的习性。

②体裁形式的遗产。

二、“态势语”“态势语”就是用装态作势的动作,就是态势,来做交流思想的工具。

“态势语”同所要表示的意思极直接,一般不过用它来补助口头语言的不足,在不能用普通语言交流思想,或没有共同语言交流意思的时候,也还可以用它来做交流思想的工具。

态势共有三种:表情的、指点的、描画的。

“态势语”是很粗陋笨拙、暧昧不明的思想交流法,大不及声音语的简捷而明确。

三、声音语▲声音语是由声音和意义两个因素的结合构成的,自然离了声音便不能存在,缺了意义也不能成立。

▲约定俗成,荀况所谓“名无固宜,约之以命。

约定俗成谓之宜,异于约者,谓之不宜。

”(《荀子·正名》)四、文字语▲假若追溯源头,文字实同语言别出一源,绝非文字本来就是语言的标记。

▲文字从起初到现在约略可以分为下列四个时期:(1)记认时期;(2)图影时期;(3)表意文字时期;(4)表音文字时期▲象形文字是表意文字的第一步。

▲表意文字和表音文字便都由文字形体和意义和声音三者构成,其分别不过在文字对于意义和声音的直接间接的关系:直接表声音,间接表意义的,便是表音文字;直接表意义,又直接表声音的,便是表意文字。

五、声音六、形体七、意义▲观念是具体的,经常出没在我们知觉、记忆、想象中间;概念是由事物经过几次经验之后,抽异存同,我们的心理构成,是抽象的,概念所含的因素,是意义的“固有因素”。

比如“马”,必是或黑或白,或小或大,或胖或瘦,或驯或野的马,而“马”这一个声音或这一个形体所代表的,却是包括一切具有黑白等毛色,大小胖瘦等形体,及驯野等性格的马,便是事物的概念。

▲意义的体会常随经验而不同。

修辞学发凡字形修辞理论简论 (1)

修辞学发凡字形修辞理论简论 (1)

2011年第2期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总第140期No.2.2011Journal of Fuyang Teachers College(Social Science)Sum No.140□修辞学论坛纪念陈望道先生诞辰120周年编者按:陈望道先生是我国著名的政治活动家、教育家、语言学家,中国现代修辞学研究的开拓者和奠基人,中国第一个把马克思主义观点、方法带进汉语修辞研究领域的学者。

所著《修辞学发凡》首先提出了“消极修辞”和“积极修辞”两大分野的理论,把积极修辞分为辞格、辞趣两种,对汉语文中种种修辞方式作了系统而详尽的分析归纳,被誉为中国现代修辞学的第一座里程碑。

今年是陈望道先生诞辰120周年,本栏特刊发两篇相关论文以示我们的缅怀与纪念。

《修辞学发凡》字形修辞理论简论曹石珠*(湘南学院,湖南郴州423000)摘要:陈望道《修辞学发凡》的字形修辞理论主要包括三方面的内容:以字形(含汉字的形体、标点、图符等书面因素)为修辞利用的材料,把字形修辞归入积极修辞,认为字形修辞有独特的功能。

从整体上看,字形修辞理论是《修辞学发凡》修辞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于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汉语修辞学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修辞学发凡;字形修辞;中国特色中图分类号:H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4310(2011)02-0001-04陈望道《修辞学发凡》(下称《发凡》)的字形修辞理论客观地反映了汉语言文字在修辞上的独特个性。

遗憾的是,至今也未看到这方面的专论,中国修辞学也没有给《发凡》字形修辞理论以足够的重视。

阿姆斯特丹大学阿·基比迪·瓦尔加说:“……真理不会自己证明自己,……‘要’传播某个真理,有个或多或少自愿同意接受真理并且承认———或者否认(这是同一回事)———传授者权威的学生。

”[1]我自愿同意接受字形修辞理论这个真理,因此,很乐意谈一谈我学习《发凡》字形修辞理论的粗浅认识。

一、《发凡》字形修辞理论的主要内容几十年来,我学习《发凡》,运用《发凡》,从中受益最大的就是《发凡》的字形修辞理论。

试论《修辞学发凡》特点

试论《修辞学发凡》特点

试论《修辞学发凡》特点《修辞学发凡》是中国古代抒情文学的重要著作,其作者是汉强和他的儿子汉昌。

《修辞学发凡》收集了汉强在诗歌方面表现出来的丰富多彩的修辞格式,这种修辞格式在汉强的诗歌中得到了完整的发挥。

他的修辞在古代诗歌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甚至影响到今天的诗歌创作。

《修辞学发凡》的主要特点是以修辞为重点,详细地介绍了各种修辞格式,并且阐述了其特点、作用、规则和用法。

汉强对修辞的论述十分得当,他把修辞格式概括为四个主要类别:形式修辞,辞义修辞,表达修辞和礼仪修辞。

他指出,形式修辞是指通过改变音节、节拍来表达不同意义的修辞;辞义修辞是指通过改变语气、意义来表达不同意义的修辞;表达修辞是指通过改变语言的句型、句子结构来表达不同意义的修辞;礼仪修辞是指通过改变语言的措辞、意义来表达不同意义的修辞。

此外,《修辞学发凡》还特别强调了一种叫做“气象修辞”的修辞形式。

这种修辞形式是基于诗歌中景物、变化和感情的变化而产生的,它把景物、变化和感情变化结合在一起,以达到艺术效果。

这种修辞形式可以让诗歌更加灵动有趣,更具有感染力,因此在诗歌的创作中非常重要。

最后,《修辞学发凡》还提出了使用修辞表达时的“七判”,包括节奏判、押韵判、意象判、声物判、宾主判、礼制判和对仗判。

这些“判”是《修辞学发凡》说明修辞使用的准则,可以让诗歌更加准确地表达作者的情感,更容易抓住读者的心。

总之,《修辞学发凡》是中国古代文学修辞理论的一部重要著作,其特点是以修辞为重点,详细介绍各种修辞格式,并强调气象修辞;另外,它还提出了使用修辞时的“七判”,这对修辞的运用具有重要意义。

它的出现,丰富了古代抒情文学的修辞内容,更加契合人们的审美需求,为古代诗歌的创作提供了很多灵感和启发。

最新《修辞学发凡》读书笔记范文

最新《修辞学发凡》读书笔记范文

最新《修辞学发凡》读书笔记范文最新《修辞学发凡》读书笔记范文当看完一本著作后,相信大家都增长了不少见闻,何不静下心来写写读书笔记呢?那么我们该怎么去写读书笔记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修辞学发凡》读书笔记范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陈望道先生的《修辞学发凡》是我接触修辞学的第一本书。

这部具有里程碑性质的重要著作出版于1932年,论述精当,例证丰富,结构严谨,体系完整。

这部书是我认识到,修辞学是一个宽广的、很值得探索的领域,是一门既有理论意义,又有实用意义的学问。

这本书还告诉我:研究修辞学要打破修辞格,虽然它也是不能被忽视的。

因此,此书对我教益是深刻的。

修辞研究在我国是有传统的,在《发凡》出版前中国古代就有《文心雕龙》、《文则》、《修辞鉴衡》、《文说》。

但是正如刘大白先生所说:“《发凡》才是中国有系统的兼顾古话文今话文的修辞学书底第一部。

” 其实仔细看来,我们高考时候考的病句也就是修辞学的一个比较初级的学习。

例如:“我们青年学生一定要爱护时间,不要让时间消费掉。

”“这个故事启开了我记忆的门窗,勾起了我记忆的流水。

”“对于他的思想行为,班主任曾提出过严厉的批评,我认为是完全对的。

”“他的脸色像纸一般惨白,不屈的铁骨比草秆还瘦。

”学习过《发凡》后我很容易就看出以上句子中的一些常见的修辞错误。

《发凡》一书对修辞学研究的对象作了论述,指出研究的对象是“修辞现象”;对修辞现象有概括为两点: 1、修辞所可以利用的是语言文字的习惯及题材形式的遗产,就是语言文字的一切可能性; 2、修辞所需适合的是题旨和情境。

本书又指出:“修辞学的任务是告诉我们修辞现象的条例,修辞观念的系统。

”就是说修辞学的任务是联系汉语文字的实际探求修辞现象的规律。

《发凡》把研究修辞现象的规律作为根本任务,它把丰富复杂的修辞现象区分为消极修辞和积极修辞两大类,又深入研究辞格,列出三十八种修辞格。

这样就把复杂的修辞现象归纳成条理,构成系统、建立了体系。

《修辞学发凡》读书笔记

《修辞学发凡》读书笔记

《修辞学发凡》笔记陈望道第一篇引言一修辞两字习惯用法的探讨1、修辞的定义狭义:以为修当作修饰解,辞当作文辞解,修辞就是修饰文辞;广义:以为修当作调整或适用解,辞当作语辞解,修辞就是调整或适用语辞。

2、修辞原是达意传情的手段,主要为着意和情,修辞不过是调整语辞使达意传情能够适切的一种努力。

二修辞和语辞使用的三境界3、三境界:(甲)记述的境界——以记述事物的条理为目的,在书面如一切法令的文字,科学的记载,在口头如一切实务的说明谈商,便是这一境界的典型。

(消极手法)(乙)表现的境界——以表现生活的体验为目的,在书面如诗歌,在口头如歌谣,便是这一境界的典型。

(积极手法)(丙)糅合的境界——这是以上两界糅合所成的一种语辞,在书面如一切的杂文,在口头如一切的闲谈,便是这一境界的常例。

4、所谓积极手法,约略含有两种要素:(1)内容是富有体验性的,具体性的;(2)形式是在利用字义之外,还利用字音、字形的。

(这种形式方面的字义、字音、字形的利用,同那内容方面的体验性具体性相结合,把语辞运用的可能性发扬张大了,往往可以造成超脱寻常文字、寻常文法以至寻常逻辑的新形式,而使语辞呈现出一种动人的魅力。

)5、消极手法是以明白精确为主的,对于语辞常以意义为主,力求所表现的意义不另含其他意义,又不为其他意义所混乱。

(求适用,不计华质和巧拙)三修辞和语辞形成的三阶段6、三阶段:(1)收集材料;(2)剪裁配置;(3)写说发表7、语辞形成的过程,始终离不开一定社会实际生活的需要,而这种需要,在语辞上常被具现为一篇文章或一场说话的主意或本旨。

8、材料配置定妥之后,配置定妥和语辞定着之间往往还有一个对于语辞力调整、力求适用的过程;或是随笔冲口一晃而过的,或是添注涂改穷日累月的。

这个过程便是我们所谓修辞的过程;这个过程上所有的现象,便是我们所谓修辞的现象。

9、语言文字的可能性可说是修辞的资料、凭藉;题旨和情境可说是修辞的标准、依据。

情境是拘束的、理智的,或题旨是抽象的、概念的(这时只能用消极手法);情境是自由的、情趣的,或题旨是具体的、体验的(这时只能用积极手法)。

试论文学研究中的图文互文法

试论文学研究中的图文互文法

140试论文学研究中的图文互文法伍凤华 吉首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摘要:随着文学研究的不断发展,图文互文法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并在不断的实践过程中得到了发展与完善,为中国的文学研究拓展出了新的发展空间。

本文分析了在文学研究中运用图文互文法遇到的困难,就图文互文法在文学研究中的运用策略和主要优势,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和研究。

关键词:文学研究;图文互文互文是一种修辞手法,常用于古代诗词之中,通过两件事情在某一点上的相互渗透或相互补充,完整表达出同一个意思,是文章达到“字去而意留”的境界,是一种经济型的表达方式。

图文互文就是借助图像还原文学作品中的语境,在文学研究中运用图文互文法,就是通过图像的形式反映文学作品中的历史风貌,帮助文学研究者消除一些先入为主的观念,促进文学研究工作的顺利进行。

一、在文学研究中运用图文互文法的重要阻碍虽然都知道图文互文法是进行文学研究的一种有效方法,近年来人们也在不断的加强图文互文在文学研究中的应用与发展,但是在操作的过程中,仍然存在很多的困难和阻碍,主要表现为两方面。

(一)搜集图像遇到困难在文学研究过程中进行史料建设的时候,对图像研究有所忽略。

例如在编纂《中国现代文学资料汇编》的时候,有70多所高校和研究机构中的数百人参与了汇编工作,全书共计五六千万字,却没有图像元素的一丝立足之地。

并且随着时间的流逝,受多种因素的影响,越来越多的原生态文学史料渐渐消失,而研究机构由于经费不足等方面的因素,对史料的收藏也是有限。

综合各种因素的影响,为文学研究者的图像搜集工作造成了很大的困难。

(二)选取图像遇到困难在解决了搜集图像的困难以后,文学研究者面临的另一个重要困难就是对图像的选取,面对让人眼花缭乱的图像资料,文学研究者要做出正确又恰当的取舍,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例如在为《京派梅派综论》选择互文图像的时候,多是来自漫画期刊的图像资源,然而从上世纪20年代到40年代,仅仅是北京和上海两地发表的漫画刊物就是上千种之多,文学研究者要在如此纷繁的漫画刊物中,选出最适合、最恰当的图像,难度可想而知。

《修辞学发凡》的价值论贡献——《修辞学发凡》关于语言文字修辞价值的论述

《修辞学发凡》的价值论贡献——《修辞学发凡》关于语言文字修辞价值的论述

《修辞学发凡》的价值论贡献——《修辞学发凡》关于语言文
字修辞价值的论述
极具价值,它提出了一系列关于修辞的理论,为我们理解修辞的内涵提供了重要的指导。

首先,《修辞学发凡》提出了“语言文字的修辞价值”的概念,强调语言文字的修辞价值不仅仅是表达信息的工具,而是一种艺术,具有引人入胜的魅力。

它还指出,语言文字的修辞价值不仅仅体现在文字本身,还体现在文字表达的背景、情境和氛围中,从而使文字更加生动、有感染力。

其次,《修辞学发凡》还提出了“修辞的功能”的概念,指出修辞不仅可以表达信息,还可以起到说服、感染、激励等功能,从而更好地表达作者的意图和思想。

最后,《修辞学发凡》还指出,语言文字的修辞价值不仅仅体现在文字本身,还体现在文字表达的背景、情境和氛围中,从而使文字更加生动、有感染力。

总之,《修辞学发凡》对语言文字修辞价值的论述极具价值,为我们理解修辞的内涵提供了重要的指导,使我们能够更好地把握文字的修辞价值,更好地表达作者的意图和思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张. g r , - 泉 ,杨 帅
( 湖 北 师 范 学 院 ,黄 石 4 3 5 0 0 2) 摘 要 :陈 望 道 《 修 辞 学 发凡 》 十分 注 重 文 字 图示 符 号 的 功 能并 使 用 了 一 定 量 的 图示 ,这些 图示 在 篇 章 中
形 成 一 种 图 文 并 茂 的 互 文 。作 为 元 符 号 的 图 示 主 要 包 括 静 态 结 构 图 和 动 态 关 系 图 ,作 为对 象 符 号 的 图 示 主 要 是
Hale Waihona Puke 《中国 修 辞 学 》 亦 未使 用 图示 法 。 E 3 J 1 9 6 3年 天 津 人 民 出 版 社 出版 的 张 弓的 《 现 代 汉 语 修 辞 学 》 全 书 共 4张表 :《 描 绘类 辞式 分 类 简表 》 ( 附于 《 描 绘 类 辞 式 小 结 》 之 后 ,无 相 关 解 说 及 提 示 语 ) 、《 布 置 类
中 图分 类 号 :H1 5 文 章 标 识 码 :A
文 章 编 号 :1 6 7 1 —7 4 0 6( 2 0 1 3 )1 0 —0 0 3 2 —0 7
陈望 道 《 修辞学发凡》 ( 以 下 简称 《 发凡 》 )共见 1 8例 图示 ,包 括 图表 、示 意 图 、实 物 图等 ,这 些 图示 在 一 定程 度 上 增 强 了 《 发 凡 》 的科 学 性 和 可 读 性 ,在 《 发 凡 》 问 世 的 时代 ( 1 9 3 2年 初 版 ) 确 属 难 能 可 贵 ,对 当今 功 能 语 言学 和形 式 语 言 学 诸 学 派 的研 究 也 有 一 定 的方 法 论 上 的 启 示 。 《 发 凡 》 中 的 图示 体 现 了 理论 与 实践 的 某 种 统 一 。其 图 示 不 仅 具 有 理 论 思 想 基 础 ,而 且 《 发 凡 》 中 的 图示 也 具 有一定的互文性 。
庚申共和元年四周以宣王少大臣共和行政十五年一云十四年十六十七十八十年十一十二十三十八年晋鳌侯司徒元年九十宋鳌公十八年十九二十二十一卫鳌侯十四年十五十六十七十四年十五十六十七蔡武侯二十三年二十四二十五二十六曹夷泊二十四年二十五二十六二十七郑藏惠侯二十四年二十五二十六二十七吴修辞学发凡第36页上例出现于语言和文字的关系这一小节的节末
文 中 图 示 法 :一 种 文 图 并 茂 的 互 文 这 里 所 说 的互 文 ,包 括 文 本 之 间 的 相 互 参 照 关 联 ,尤 指 图文 的 相 互 作 用 、相 互 参 证 、 照 应 ,包


括 元 符 号 和 对 象 符 号 之 间 的相 互 作 用 和 图例 要 素 之 间 的相 互 作 用 。所 谓 “ 元 符 号 ” 是 指 用 以 解 释 和 说 明其 他 符 号 的符 号 ,“ 对 象 符 号 ” 是 指 被 解 释 和被 说 明 的符 号 。 陈望 道 《 修 辞 学 发 凡 》 使 用 一 定 量 的 图 示 不 是 偶 然 的 。一 方 面 ,陈 望 道 1 9 2 6年 写 了 《 美 学 概 论 》,1 9 3 0年 写 了 《 因 明学 概 略 》,二 者 都 使 用 了大 量 的 图示 。此 外 ,1 9 7 7年 写 的 《 文 法 简 论 》 也 使 用 了大 量 的 图 示 ,显示 了 陈 望 道 先 生 这 一 风 格 的 一 贯 性 。 另 一 方 面 ,在 理 论 上 《 修辞 学发凡 》 十分 重 视 文 字 图示 的 作 用 ,并 明 确 提 出 ,图 画 之 于文 字 的关 系 ,类 似 于 态 势 语 之 于 语 言 的关 系 。 “ 还有说 话 ,可 以用 态 势 帮 助 ,使 人 明 了或 注 意 。文 字 也 可 以 用 图 画 帮 助 ,使 人 明 了 或 注 意 。 ” ¨ 儿 ’ 陈 望 道 十 分 注 重 图示 的语 用 功 能 , 《 发凡》 指 出, “ 最 重 要 的 还 是 各 种 图 表 ,图 表 可 以刺 激 人 的 眼 目,使 人 一 目了然 ,而 语 言 却 无 法 做 到 那 样 的简 明 。 ” …㈣ 事 实 上 ,《 修 辞 学 发 凡 》 使 用 了 一 定 量 的 图例 ,全 书 共 l 8例 。其 中静 态 结 构 图 ( 含 框 图 4例 、 表 格 2例 ) 6例 ,动 态 关 系 图 8例 ,实 物 效 果 图 4例 。其 构 图要 素 主 要 有 实 线 、虚 线 、 曲线 、箭 头 、 大括号等。《 发凡》 的 1 8例 图 示 中有 1 7例有 直 接 的 提 示 语 ,且 在 篇 章 中 的分 布 有 一 定 的 规 律 。静 态 结 构 图 主 要 分 布 于 相 应章 节 篇 章节 末 ,动 态 关 系 图和 实 物 效 果 图 主要 分 布 于 篇 中 。 同属 于 二 十 世 纪 的语 言研 究 经 典 之作 ,在 《 发 凡 》 前 后 出 版 的如 下 著 作 较 少 使 用 图 示 :1 8 9 8年 商 务 印书 馆 出 版 的 马 建 忠 的 《 马 氏 文 通 》 未 使 用 图示 法 , _ 2 J 1 9 3 3年 上 海 世 界 书 局 出 版 的 杨 树 达 的
基 金 项 目 :教 育 部 人 文 社 科 研 究 青 年 项 目 “中文 科 技 术 语 的 认 知 语 义 研 究 ”,项 目编 号 :1 3 YJ C 7 4 0 1 3 2。
第 二 十 八 卷 第 十 期
2 0 1 3年 1 0月








Vo 1 . 28 No.1 O oc t .201 3
JoURNAL OF CI ' I UXI ONG NORM L UNI VERS I TY
试析 《 修 辞 学 发 凡 》 中 的 图 示 及 其 互 文 性
实 物 效 果 图 。“ 静 态 结 构 ”、 “ 实 物效 果 ” 及 “ 动态 关 系 ” 在 相 应 篇 章 上 呈 现 出一 定 的互 补 分 布 态 势并 总 体 上 形
成 体 系 。《 修 辞 学 发 凡 》 中的 图 示 具 有 方 法 论 意 义 。
关 键 词 :修 辞 学 发 凡 ; 图 示 ; 动 态 关 系 ; 静 态 结 构 ; 互 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