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翻译的互文性研究

合集下载

《《半生缘》汉英翻译的互文性研究》范文

《《半生缘》汉英翻译的互文性研究》范文

《《半生缘》汉英翻译的互文性研究》篇一一、引言《半生缘》作为一部经典的中文文学作品,以其独特的叙述方式和深刻的人物形象赢得了广大读者的喜爱。

而随着文学翻译的不断发展,其汉英翻译也成为了研究文学互文性的重要对象。

本文将针对《半生缘》的汉英翻译进行互文性研究,旨在探讨其在跨文化、跨语言背景下的文学价值和意义。

二、汉英翻译中的互文性理论互文性理论强调文本之间的相互关联和影响,是后现代文学批评的一个重要概念。

在《半生缘》的汉英翻译中,互文性理论同样具有重要作用。

首先,汉英翻译需要对原文的文本内涵、文化背景等有深刻的理解和认识,从而在翻译过程中尽可能地保持原文的文本特征和表达方式。

其次,互文性理论也要求译者充分挖掘原文与其他文本之间的关联和影响,为读者提供更加丰富和多元的阅读体验。

三、具体分析(一)词汇层面的互文性在词汇层面,汉英翻译需要对中文词汇的文化内涵进行充分的把握和理解,将其恰当地转化为英文表达。

例如,在《半生缘》中,“半生缘”这个词汇本身就是一种对人生的感悟和体验,具有深刻的文化内涵。

在翻译过程中,需要将这种内涵恰当地传达给英文读者,同时也要注意与英文表达的习惯相符合。

这种跨语言、跨文化的转化过程就是词汇层面的互文性体现。

(二)句式层面的互文性在句式层面,汉英翻译需要充分考虑两种语言的表达习惯和语法结构差异。

例如,《半生缘》中的叙述方式多采用意象、比喻等修辞手法,这种表达方式在中文中十分常见,但在英文中却需要适当的调整和转化。

这要求译者在保持原文情感色彩的同时,也要尽可能地符合英文的表达习惯,使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接受。

这种跨语言、跨文化的转化过程也是句式层面的互文性体现。

(三)文化层面的互文性在文化层面,汉英翻译需要充分挖掘原文所蕴含的文化内涵和价值观念,并将其恰当地传达给英文读者。

例如,《半生缘》中的文化元素、人物形象等都是对中华文化的深刻体现和表达。

在翻译过程中,这些文化元素也需要被准确地翻译和解读,以帮助英文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接受这些文化内涵和价值观念。

翻译研究的互文性视角

翻译研究的互文性视角

翻译研究的互文性视角
在当今时代,互联网翻译工作已经成为翻译研究的一项重要主题。

互文性视角是探讨互联网翻译工作的终极形式。

简而言之,互文性的定义是“以一种可以理解的方式到达接收者”。

这个概念扩大到实际的翻译工作中,其内涵就是创建一个两个翻译作者之间的有效语言环境,以使其消息能够表达出最大的意义,从而带来最大的开放性和自由性。

从技术角度来说,要达到互文性,自动翻译非常重要。

通过机器翻译,机器能够快速理解文本中包含的信息,并翻译出更高质量的码文。

另外,翻译者可以通过翻译索引库来加快工作的进度。

翻译索引库是一种非常有效的翻译模型,它能够根据源语言中的语句确定出目标语言中的合适的译文,从而节省大量的工作时间。

互文性不仅仅体现在翻译上。

在涉及信息安全,知识产权等重要领域,互文性可以对交流和互动进行再次解读和分析。

比如,互文性可以改善传输过程中的安全性,并设置不同参与者之间的知识产权隔离机制,以保护参与者的利益。

然而,只有当基础翻译工作达到高水平的精度,互文性才能真正发挥其价值。

因此,在进行互联网翻译工作之前,首先必须要求翻译人员以相对完善的能力对源文本及其意义进行有效的理解,继而灵活且准确地进行翻译,使之有效传达信息。

只有这样,互文性才能真正起到作用。

翻译互文性研究概略

翻译互文性研究概略

翻译互文性研究概略
作为PPT
翻译互文性(Intertextuality in Translation)研究概述
翻译互文性是指在一种翻译作品中,原文与译文之间存在互文性关系,而构成翻译作品强大内涵的一场相互借鉴的过程。

它被认为是一种翻译手段,用以弥补翻译损失,增强翻译概念的深度和宽度,从而保护译文的文学效果。

近年来,翻译理论家们一直在研究翻译互文性,尤其是在认知翻译领域。

鉴于所谓“母语者效应”(native-speaker effect),译者会根据自己的翻译理解去重建译文,它还可以帮助译者将原文的语言特征保留在译文中。

翻译者会在原文与译文之间建立单调的关联,以及根据原文的语言特征对译文进行更深层次的分析,以确保翻译文本的语言准确性。

因此,有关翻译互文性的研究都旨在提高翻译的准确性,使得译文既具有原文的语义内涵,又有自己的表达效果。

此外,翻译者也可以利用互文性来处理和解决翻译中出现的各种技巧和语言复杂性问题,以及确保翻译文本的准确性和可读性。

翻译互文性的研究可以分为语言翻译互文性、文化翻译互文性和媒体翻译互文性。

前者指原文与译文之间语言上的互文关系,涉及词汇、语法、音律、文体等。

后者引入了文化语境的概念,包括文学文本的翻译互文性、传统文学的翻译互文性、历史文学
的翻译互文性、民族文学的翻译互文性以及原始文化的翻译互文性。

最后,媒体翻译互文性研究的焦点是翻译多媒体文本的形式和非语言性因素,如图片、视频、压缩文件等。

综上所述,翻译互文性研究一直是翻译论文、研究论文和翻译教学方面的研究热点。

翻译工具的使用、网络信息检索和智能翻译等技术的发展,将为促进翻译互文性的研究提供机会。

互文性与翻译

互文性与翻译
好.但原文的互文性是不可能百分之百地进入译文的.因此现实的情况是译 者会视情况有选择地翻译和处理一些互文现象,而将其他互文现象予以忽略 或淡化;或者不同译者对同一个原文互文现象会作出不同的处理.
2.除了反映原文互文性之外,译文还具有译语文化和文学传统中的互文继承 和借用关系.
一个译文与之前产生的其他相关译文同一原作的译文或者原作互文的译 文构成了互文关系.
1 宏观互文性 macroscopic intertextuality 指一个文本在整体写作手法上或者文化层面上与另一个文本或多个文本具有
相似或相关之处,是文本在宏观上与其他文本的联系.
2 微观互文性 microscopic intertextuality 指一个文本的某些词句或某些段落的表达与另一个或几个文本相关.因此,对一
主要代表人物:克里斯蒂娃 J. T. Cristeva、巴特R. Barthes、热奈特G. Genette、里法泰尔M. Riffaterre等.
互文性理论的渊源
互文性也有人译作文本间性.作为一个重要的批评概念,互文性一 词出现于20世纪60年代的法国,随后成为后现代主义标识性术语. 法国文论家克里斯蒂娃于20世纪60年代末首次提出的互文性概念.
在原文互文已有译文时,译者应尽量采用原译;但由于译者在自己文化和 文学传统中一般并不完全具有原文互文的其他译本,这就需要译者自行处理 一些互文现象.
三互文性对翻译的影响 就翻译而言,文本的互文性特征对原文的理解和译文的解读都很重要; 译者在理解原文时,要对那些有互文性的词句、段落作深入了解,才能领
互文性与翻译
一原文的互文性 具有其文化和文学传统中的互文继承和借用关系,但也有可能是超越
其本族文化和文学传统的.比如,原文的互文性可能涉及原语以外的语言,这 种互文性表现在语言形式层面就使得原语文本成为杂合文本.

翻译互文性

翻译互文性

翻译互文性摘要:互文性作为一种文本理论被广泛运用在各个领域的研究中。

翻译活动也是一种互文活动,译文与原文存在着一种特殊的互文关系——翻译互文性。

翻译互文性的提出能加深我们对译文与原文关系的认识:译文与原文之间不仅存在着相互背离的关系,更存在着相互依存的关系。

关键词:翻译互文性译文原文在翻译研究中,译文与原文的关系历来是研究者关注的焦点,也是翻译本体研究的重点话题之一。

奈达(eugene nida)认为译文与原文之间应实现动态对等,原文是分析翻译过程、衡量译文质量的出发点和标准;以赖斯(katharina reiss)、弗米尔(hansvermeer)和诺德(christiane nord)为代表的功能派翻译研究者提出:译文应脱离语言层面上的对等,在功能、目的上实现与原文的对等;解构主义学家德里达(jacques derrida)认为,意义永远处于“延异”中,译文产生之后就不依赖于原文而存在,原文却必须依赖于译文才能获得其生命力;[1]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使得更多的学者开始研究翻译对语言、文化及社会的影响,译文与原文的关系已经不再那么单纯、和谐,译文的产生涉及到权力、政治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与原文的关系也变得复杂、微妙。

不可否认,在翻译实践活动中,由于文化、政治、历史、宗教等诸多因素的影响,译文都不同程度地操控、背叛或改写着原文。

译文既不可能彻底叛离原文,也不可能精确复制原文。

那么能否有一种理论范畴,能够阐释译文与原文之间所牵涉的种种矛盾却又相互牵制的关系呢?互文性,这个具有强大包容性和适应性的理论,为我们提供了一种阐释方式。

一、翻译文本的互文性分析互文性理论是一种文本理论,产生于结构主义和后结构主义思潮中。

互文性的提出者克里斯蒂娃认为,“每一个文本都是由引用组成的马赛克;任何文本都是对其他文本的吸收和转化”。

[2]文本,就是异质之文的交织与共存,文学创作就是对其他文本不同程度的模仿、改造与转换。

这种相互指涉和相互作用的关系存在于所有的文学文本中,而阐释活动则成为一种涉及相关文本的记忆重现过程。

互文性理论在英语翻译中的运用探讨

互文性理论在英语翻译中的运用探讨

互文性理论在英语翻译中的运用探讨随着全球化的不断推进,英语作为一种全球通用的语言,越来越成为跨文化交流和交际的必备工具。

在这个过程中,翻译作为一种跨语言和跨文化的交流方式,也愈发重要。

翻译的目的在于实现语言之间的交流和理解,而互文性作为一种翻译的理论,不仅能够更好地实现这一目标,同时也可以让翻译更加地精准和高效。

本文将通过对互文性理论的探讨,分析其在英语翻译中的应用和实现。

首先,什么是互文性理论?互文性理论是指不同文本之间相互借用和交错的现象。

互文性强调文本之间的相似性和联系,认为不同的文本之间可能存在着内在的关联和相互作用。

因此,翻译员在翻译过程中,可以通过运用互文性理论,寻找和利用源语言和目标语言之间的相似性和联系,更好地完成翻译任务。

其次,如何应用互文性理论来实现英语翻译的高效和精准?首先,翻译员需要对源语言和目标语言的文化背景进行深入了解,通过了解文本所涉及的历史、地理、社会和文化等方面的内容,找到文本之间的联系和相似性。

例如,在翻译中如果遇到类似于“the American dream”(美国梦)这样的文化名词,翻译员需要先对这一概念有深入的了解,反过来,翻译员在翻译的过程中也可以根据目标语言的文化背景来寻找和运用相似的文本或概念。

其次,翻译员需要了解源语言和目标语言之间的语法和词汇差异,通过寻找文本之间的相似性和关联,更好地运用目标语言的语法和词汇,提高翻译的质量。

例如,在英语翻译中,很多时候我们需要用到复合词,而德语是一个非常擅长构造复合词的语种。

因此,在翻译德文文本时,可以通过寻找和利用相似性,更好地运用目标语言的复合词构造方式,提高翻译的速度和准确性。

此外,对于某些专业性的翻译,互文性理论也可以用来寻找和利用文本之间的联系和相似性。

例如,在医学和法律领域的翻译中,翻译员需要具有专业知识和技能,同时也需要了解源语言和目标语言之间的专业术语和用语,通过寻找和利用文本之间的相似性,更好地运用目标语言的专业术语和用语。

从互文性视角探讨文学翻译研究

从互文性视角探讨文学翻译研究

校园英语 /从互文性视角探讨文学翻译研究陕西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王莉【摘要】互文性概念是由朱丽娅•克里斯蒂娃提出,指文本间相互指涉,相互作用相互依赖的关系。

在20世纪80年代,许多学者将互文性理论引入翻译学研究,证明了互文性在翻译过程的重要性。

它旨在强调文本的含义不是独立存在的,而是来自于其互文本以及整个社会文化知识体系。

本文借助对互文性和文学翻译的研究,意在讨论互文标志在文学翻译中所起的作用,及其如何以新的角度指导文学翻译。

【关键词】互文性 互文标志 文学翻译一、互文性理论源起与应用1.互文性理论的概念与界定。

朱莉娅•克里斯蒂娃在1969年出版的《符号学》一书中首先提出了互文性这一术语。

之后,不少文学理论家都提出了关于互文性的理论或者对其进行了阐释。

其中大多数都是法国批评家,如:罗兰•巴尔特、雅克•德里达、热拉尔•热奈和米歇尔•里法泰尔。

互文性理论是现当代西方主要文化理论的结晶,这些理论涉及俄国形式主义、结构主义语言学、心理分析学说、西方马克思主义和后结构主义等。

互文性理论是在西方结构主义和后结构主义思潮中产生的一种文本理论。

这一理论的倡导者们认为,由于语言是作为存在的基础,世界就作为一种无限的文本而出现。

世界上的每一件事物都文本化了。

一切语境,无论政治的、经济的、社会的、心理学的、历史的、或神学的,都变成了互文本;这意味着外在的影响和力量都文本化了。

对互文性的界定分狭义和广义两种。

狭义的定义以热奈为代表,这种定义认为: 互文性指一个文本与可以论证存在于此文本中的其它文本之间的关系。

广义的定义以巴尔特和克里斯蒂娃为代表,此种定义认为: 互文性指任何文本与赋予该文本意义的知识、代码和表意实践之总和的关系,而这些知识、代码和表意实践形成了一个潜力无限的网络。

著名的叙事学家杰拉尔德•普林斯(Graldprince) 在其《叙事学词典》中对互文性下了一个较为清楚易懂的定义:一个确定的文本与它所引用、改写、吸收、扩展、或在总体上加以改造的其它文本之间的关系,并且依据这种关系来才可能理解这个文本。

翻译的互文现象研究

翻译的互文现象研究
二 、 译 中 的互 文 性研 究 翻

互 文 性 的 内涵
“ 文 性 (ne e t l 6 的 拉 丁语 词 源 为 i et t, 意 互 It tx a t) r ui n r xo原 t e
为 纺 织时 线 与 线 的交 织 与 混 合 , 照 字 面意 思 理 解 , 文 性 就 按 互 是文 本 之 间 互相 指涉 、 相 映 射 的 性质 。【 概 念 是 法 国 文 艺 互 ”l - 此 理 论 批 评 家朱 丽 娅 ・ 里 斯 蒂 娃 (u aKi ea 于 1 6 克 Jl rtv ) 9 o年 创 i s 立 , 声 称 :文 学 词 语 是 文 本 界 面 的 交 汇 , 是 一 个 面 , 非 她 “ 它 而
理 论 之 一 。 因如 此 , 就 出现 了越 来 越 多 的互 文 性理 论 研 究 正 也
对 文 本 的 改 写是 指 原 文 作者 在 完 成 自己 的文 本 时 。总 是 在 观点 、 写作 风 格 、 作 模式 、 作技 巧 上 留下前 文 本 的 痕迹 . 写 写
者 。 多 的 翻译 研 究 者 们 也将 这 一 理 论 引入 翻译 研 究 , 翻 很 因为
他 学科 间 的 关 系 以及 翻译 理 论 与 实践 , 现 了互 文性 的 存在 。 体
关键 词 : 互文 性 ; 质 ; 程 ; 体 ; 译 和 其 它学 科 ; 译理 论 与 实践 本 过 载 翻 翻
引言
释 者三 个 不 同 的角 度 去 审视 , 表现 在 以下 三个 方 面 : 本 的 改 文
译 活 动的 终极 产物 是 译 文 文本 ,是 对 源语 文 本 以及 其 它 一 系 列文 本 吸 收 和转 化 的结 果 ,因而 翻 译 可 以被 理 解 成 一 种特 殊 的互 文 活 动 。翻 译 过 程所 涉 及 的 诸 多要 素 与 互 文 性理 论 更 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本翻译的互文性研究摘要:在文本的互文性研究的基础之上,本文对翻译的互文性进行了尝试性的探讨,并结合翻译的互文性提出了一些翻译策略以供译者参考。

关键字:文本互文性;翻译互文性;翻译策略“互文性”(Intertextuality) 是西方后现代主义文化思潮的产物,它的提出对于文学创作,翻译研究和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Intertextuality 一词来源于拉丁语Intertexto, 意思是“纺织时线与线的交错纵横”。

在文学领域内最早提出互文性概念的是保加利亚裔的法国符号学家和文学评论家茱莉亚·克里斯蒂娃(Julia Kristeva)。

她认为:“任何文本都是马赛克似的引文拼嵌而成,每个文本都是对其它文本的吸收和转化”。

也就是说,任何文本都是建立在其他文本的基础之上的,是其他文本的延伸和发展。

任何一个文本都处在与其它文本的关系网络之中:或是与同时代的其它文本存在相通之处,或是与历史上的特定文本相呼应。

除了在文学创作及文学评论中的运用,互文性研究对翻译的发展中也具有重要的意义。

翻译过程中译者不仅仅要考虑原文所要表达的情感,还要考虑原文中涉及到的其它文本的内涵。

此外,译者还要将目的语读者的接受能力考虑进来,将源语言中的一些特有的文化意象替换成目的语使用者所熟知的意象,这样的译文才能引起读者的共鸣。

而要想完成这样的翻译工作,译者就必须考虑原文的互文性,还要兼顾译文的互文性。

本文将对翻译时应考虑的这两种互文性加以分析,并提出解决这些差异的翻译策略以供广大译者参考。

一、文本与翻译从严格意义上说,任何一个文本都不是某位作家的原创,而是对多个文本中包含的元素的整合,所以对某一文本的理解就不可避免地要涉及其它的文本中的信息。

例如:对于广告品牌的理解就需要涉及很多文本:中国的“白象”方便面在迈出国门走向国外的超级市场的时候并不畅销。

仔细调查之后才发现:产品的名字“white elephant”就是罪魁祸首。

由于“white elephant”在英语中意为“大而无用的东西”,那么这样的产品又怎么可能收到欢迎呢?这里对于白象的理解就涉及了一个典故:暹罗王国(即今天的泰国)里白象是一种极为罕有的动物,所以只有国王才有权利驾驭。

倘若哪位官员惹恼了国王,国王就会借着赠送一匹名贵的白象之名来惩罚他。

之所以说赐予白象是惩罚是因为大臣对于国王的赏赐是不可以丢弃的,只能养于家中。

可是白象食量巨大,过不了多久受罚的大臣就会倾家荡产。

所以对白象一词的深刻理解不仅仅涉及语言知识,更涉及了历史典故。

对文本的翻译,并不单纯是两种语言的词汇的对接,还涉及风土人情,文化传统,风俗习惯等各个方面的因素。

作为一名译者,不仅仅要掌握丰富的词汇量,还要掌握大量的习语,典故的渊源和历史事件的背景知识等等。

译者除了要对原文中出现的词汇的内涵意义,外延意义以及情感意义等因素有足够的了解,还必须在目的语中筛选出与原文词汇的意义最为接近的词语。

只有这样才能做到精准的翻译。

此外,涉及文化因素的翻译往往需要译者进行更多的调查工作才能即传达原文的所有含义,又保留了原文的韵味。

二、翻译的互文性对于互文性的理解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从狭义上说,互文性是指同一文本中的信息之间的相互照应和联系。

从广义上说,互文性就有了更为宽泛的理解:互文性可以指不同作家的作品之中的呼应。

例如:在综艺节目《快乐大本营》中就常常以时下热播的电视剧为主题,邀请该剧中的主要演员到场讲述戏里戏外的故事,这些都是互文性的最好佐证。

克里斯蒂娃将互文性划分为两类:水平(horizontal)互文性和垂直(vertical)互文性。

其中,水平互文性是指某一段话与相邻的话语或者是同一段对话中的其它话语的相互照应关系。

而垂直互文性指的是历史事件或者是名言警句等与时下某一语篇中的话语的互文关系。

文本互文性研究的重要意义在于:它不仅仅为文学创作提供了一定的指导方法,还为翻译研究和翻译发展提供了一定的启示:翻译和文本一样,具有互文性的,但是翻译的互文性要比文本的互文性复杂一点。

翻译和互文分析同样可以从狭义和广义两个方面来分析,其中,广义的互文性又可以分为横向和纵向互文性。

1.狭义互文性狭义的翻译互文性是指译文除了与原文的意思保持一致之外,译文内部的各个信息也也彼此衔接。

从原文和译文上的关系上说,译文应在最大限度上传达原文所要表达的涵义并且尽量符合原文的文体和创作风格。

也就是说,如果原文是比较正式的演讲,里面又涉及很多专业术语,那么译文的语言也应当精炼,专业;如果原文是非正式的家人之间的对话,那么译文亦应当使用口语化的词汇,这样的翻译才是对原文最好的阐释。

此外,译文自身也应当保持逻辑性强语言简练。

译文不仅仅是对原文的转述,更是译者的二次创作,所以译者需要保证译文既能被目的语读者所接受,同时又能帮助读者体味另外一种语言甚至是另外一种文化的韵味。

要想做到这一点,译者就必须了解翻译的广义互文性。

2.广义互文性翻译的广义互文性是指译文和原文都与其它的文本以及外界因素相互联系。

也就是说,对于原文和译文的理解绝对不应当限制在文字,文体以及主题意义上,而是要与其它诸如名家作品,历史事件,文化习俗等信息联系起来。

此外,译者在翻译的时候要将目的语读者的接受能力考虑进来。

例如:西奥多德莱赛的《嘉莉妹妹》(Sister Carrie)中有这样一句话:原文:Men sent flowers, love notes, offers of fortune. And still her dream ran riot. The one hundred and fifty! The one hundred and fifty! What a door and a Aladdin’s cave it seemed to be.译文:男人送花,送情书,送时运给她。

可她梦幻无边。

这一百五十块钱!这一百五十块钱!真像藏着神灯的山洞为阿拉丁打开了门。

这里面的Aladdin’s cave 是源自于神话故事,但是译者在翻译的时候并没有将其转换成具有明显的汉语标记的成语。

这是因为,我国读者对于阿拉丁神灯的神话故事是比较熟悉的,所以就没有必要将其转译成其它的汉语成语。

此外,保留了这样的一个短语其实也是保留了英语的特色,有助于读者通过译文感受原文。

对于翻译的互文性的分类暂时还没有人们普遍接受的方法,笔者根据文本的互文性分类,将翻译的广义互文性划分为两类:横向的互文性和纵向的互文性。

横向的互文性是指:翻译与其它文本之间的相互联系,即与文字性的材料之间的彼此照应。

这种互文性既包括原文与其它文本的关联,还包括译文中与其它文本的照应。

而纵向的互文性则是指翻译的时候译者所考虑的关于文化习俗,社会背景等信息,也就是文字信息以外的,与人们的生活有关的信息。

纵向互文性要比横向互文性复杂得多。

因为翻译的纵向互文性涉及的是一个民族文化的各个方面,涵盖了风俗习惯,历史人物及事件以及风土人情。

下面将分别对这两中互文性加以介绍:翻译的横向互文性是指原文和译文与同语种的文本之间的相互联系。

也就是说,这种互文性可以从两方面去分析:与原文有联系的文本和与译文有联系的文本。

在下面的这个例子中这两方面都能够得到体现:原文:佛要金装,人要衣装。

译文:When one wears fine clothes, he looks handsome and full of vigor.原文是汉语中的一句俗语,而在中国文化文化中,佛教思想的影响是不言而喻的。

然而在西方国家,占主导地位的宗教是基督教,所以直接将原文翻译成“The Buddha needs gold sculpture and the mortal need fine clothing”在西方人看来是奇怪的,也就很难理解其中的涵义。

除此之外,还有很多文学作品中还涉及某些历史事件,这就需要译者对该事件有一定的了解才能准确无误地将原文所表达的意思完整清晰地标书出来。

例如:英语中的习语“meet one’s Waterloo”来源于法国的一次最著名的的战役,即1815年6月18日的滑铁卢之战。

这次战役是在英普联军对法国军队展开的,昭示着拿破仑帝国的灭亡。

在这次战役中,拿破仑率领的军队遭遇了惨败,后人就用这一俗语比喻在战争或者比赛中被打败。

而在汉语中,并没有与之在形式和意义上都能达到对等的成语,所以,翻译成“惨败而归”即可。

还有一部分文本信息是与宗教文化有关的,而东西方的宗教文化方面的情况是截然相反的,而这种情况就提高了对译者的要求。

从严格意义上说,在中国并没有统一的宗教信仰。

国人中有很大一部分人信仰佛教,其次是伊斯兰教和道教等等,还有少部分人信仰基督教或者是其它宗教。

佛教的影响在语言中得到了验证:有大量的与佛有关的成语或者歇后语:例如:不看僧面看佛面,佛口蛇心,平时不烧香急来抱佛脚,等等。

而在西方国家,人们普遍信仰的宗教就是基督教。

即使不是基督教徒,人们也在周末去教堂参加祈祷等活动。

所以在英语中,也有大量的与基督教有关的习语,其中有一大部分都是源自《圣经》。

例如:“feet of clay”来源于圣经中的一个故事:巴比伦国王尼布甲尼撒在睡梦中看到了一个强壮的巨人:他的头是金子的,胸膛和手臂是银质的,腹部是铜做成的,处处都是无坚不摧的。

但是这个巨人唯一的弱点就是他的脚,是用泥做成的,所以当他被飞来的一块巨石砸到脚的时候,整个巨人瞬间瓦解了。

所以后来人们就用这个成语来比喻致命的弱点。

翻译的纵向互文性是指原文本和译文的创作过程之中作者和译者需要将潜在读者的理解能力和喜好考虑进来,这样才能确保文本能够为读者所接受和喜爱。

由于本文着重研究的是翻译的互文性研究,所以这里对原文本的创作将不予论述。

译者在翻译的过程中需要以读者出发点,确保译文能够为读者所理解和接受。

前面提到过的阿拉丁神灯的例子就是符合了这一要求的翻译。

除此之外,译者还需要考虑目的语读者的语言禁忌。

汉语中的禁忌语正在逐渐减少。

我国古代,封建统治者对人民进行严酷的精神统治,对人们的言语行为进行限制。

例如:普通百姓是不可以使用皇帝的名讳作为自己的名字或者是店铺的名字的;此外,受封建迷信思想的影响,人们对鬼神都是比较畏惧的,所以人们对死亡和妖魔鬼怪都是比较避讳的。

但是现在,上述的这些禁忌早已不复存在,但是诸如“归西”,“寿终正寝”等委婉说法依然通用。

在翻译的时候,这些语言的使用也仅仅是为了增加汉语的韵味,使读者更容易接受。

但是,那些以伊斯兰教教徒为潜在读者的译文来说,则需要注意更多的细节。

穆斯林信仰真神安拉,反对为了人而违背真神;他们不食用一切不洁的食物,尤其是猪肉;他们反对听信算命者卜卦者等的谣言等等。

所以在翻译的时候就需要避免提及上面的这些禁忌。

所有的这些都是译者在翻译的过程中需要考虑的因素,也只有真正为读者服务,以清晰地表述原文的思想为目的的译文才堪称佳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