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面顶板管理方法通用范本

合集下载

采煤工作面的顶板支护范文(二篇)

采煤工作面的顶板支护范文(二篇)

采煤工作面的顶板支护范文一、引言在采煤工作面的煤炭开采过程中,顶板支护是保障矿工生命安全和提高采煤效率的关键环节。

良好的顶板支护设计和实施可以有效地防止顶板塌方、保护矿工的生命财产安全,并提高矿井的采矿效率。

本文将重点讨论采煤工作面的顶板支护,探讨其设计原则和实施方法,以期提供有益的指导和借鉴。

二、顶板支护的重要性顶板支护是采煤工作面的关键环节,直接关系到矿工的生命安全和矿井的正常生产。

采煤工作面顶板支护的主要作用有:(1)保护矿工安全。

合理的顶板支护设计和实施可以有效地防止顶板的塌方,减少矿工的伤亡事故,保障矿工的生命安全。

(2)提高采煤效率。

科学合理的顶板支护设计可以减少顶板的掉块和顶煤的碎裂,提高采煤机的作业效率和生产能力,降低生产成本。

(3)保护矿井设备。

良好的顶板支护可以减少设备的磨损和折旧,延长设备的使用寿命,减少维修和更换设备的频率。

三、顶板支护的设计原则1.合理选用支护材料在采煤工作面的顶板支护中,选择适宜的支护材料是非常重要的。

支护材料应具备一定的强度和刚度,能够有效地抵抗顶板的下沉和变形,保持工作面的稳定性。

常用的支护材料包括钢支撑、木方、锚杆、喷锚等。

根据工作面的实际情况和地质条件,采用不同的支护材料进行组合使用,可以达到最佳的支护效果。

2.合理设置支护参数在设计顶板支护方案时,需要根据工作面的实际情况和地质条件,合理设置支护参数。

支护参数包括支架间距、支架高度、支架比例等。

合理的支护参数可以保证支护结构的稳定性和可靠性,提高工作面的采煤效率。

3.科学设计支护结构在采煤工作面的顶板支护设计中,需要根据地质条件和工作面的实际情况,科学设计支护结构。

支护结构设计应符合力学原理和结构力学原理,能够承受煤层的压力和顶板的下沉,保障工作面的安全稳定。

同时,支护结构的设计应考虑到施工和维护的便利性,方便工人进行支护工作。

四、顶板支护的实施方法1.支护前的探测工作在进行顶板支护工作之前,需要进行顶板的探测工作,了解顶板的物理性质、地质结构和地质构造。

采煤工作面顶板管理制度(4篇)

采煤工作面顶板管理制度(4篇)

采煤工作面顶板管理制度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加强采煤工作面顶板管理,确保矿井生产安全,提高工作效率和质量,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本制度适用于矿井所有采煤工作面的顶板管理工作。

第三条顶板管理工作必须遵守国家和地方煤矿安全规定,并按照本制度要求进行操作。

第四条采煤工作面顶板管理包括顶板支护、预警监测、预控预警、喷射锚杆预支护和顶板下沉治理等内容。

第五条顶板管理工作要加强技术培训和考核,提高管理人员和操作人员的技能水平和安全意识。

第六条顶板管理工作应实行全员参与、层层负责、分类管理的原则,建立健全工作机制。

第七条顶板管理工作应强化监督检查,发现问题及时处理和整改,并追究责任。

第二章顶板支护管理第八条顶板支护是采煤工作面控制顶板下沉和防止顶板事故发生的关键工作。

第九条顶板支护必须按照设计方案进行,严禁私自变更和减少支护装置的数量。

第十条顶板支护应确保支护装置的牢固性和稳定性,定期检查和维护支护设备。

第十一条顶板支护的材料必须符合国家标准,并进行质量检验。

第十二条顶板支护工作要做好记录,包括支护装置的安装情况、检查维护情况和更换情况等。

第十三条顶板支护工作要定期组织技术交流和经验总结,提高支护工作水平。

第十四条顶板支护工作中发现存在安全隐患的,必须立即采取措施进行整改,确保矿井安全生产。

第三章预警监测管理第十五条预警监测是对顶板下沉、位移和破坏的监测工作,目的是提前预警,防止顶板事故发生。

第十六条采煤工作面应设置合理的预警监测点,保证监测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第十七条预警设备和仪器要定期进行检测和维护,确保其正常工作。

第十八条预警监测数据要及时上报,并做好记录和分析,制定相应的处置措施。

第十九条预警监测数据异常的,必须立即采取措施进行处理和处置,确保矿井安全。

第四章预控预警管理第二十条预控预警是在顶板下沉和破坏前,通过工作面支护调整来控制顶板运动和防止事故发生。

第二十一条采煤工作面支护要根据顶板运动的预警数据,及时进行调整和加固。

掘进工作面顶板管理制度范文

掘进工作面顶板管理制度范文

掘进工作面顶板管理制度范文掘进工作面顶板管理制度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规范掘进工作面的顶板管理,确保工作面的安全稳定运行,提高工作面的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根据国家相关法律法规,结合本企业实际情况,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适用范围:本制度适用于本企业所有掘进工作面的顶板管理。

第三条党委、企业管理层对本制度负全面责任,质量安全监督部门负责本制度的日常管理。

第四条掘进工作面的顶板管理应当贯彻“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原则,依法、科学、规范、高效进行。

第五条顶板管理的目标是保证顶板的安全稳定,防止顶板事故的发生,提高工作面的生产能力。

第六条掘进工作面的顶板管理应当符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规范、标准的要求,以及行业的技术指导意见。

第二章顶板管理的责任第七条党委、企业管理层对顶板管理有最终责任,要提高顶板管理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确保顶板管理的有效落实。

第八条质量安全监督部门是顶板管理的责任主体,应当制定详细的顶板管理方案,负责顶板管理的监督、检查和评估工作。

第九条顶板管理工作是所有岗位的责任,生产运营部门要划定工作面顶板管理区域,明确责任主体,健全顶板管理责任制。

第十条掘进工作面的顶板管理责任主体要加强沟通协作,形成上下联动、各负其责的工作态势。

第十一条质量安全监督部门应当建立健全顶板管理的考核评价制度,定期对顶板管理的情况进行评估,并对结果进行跟踪分析。

第十二条对于顶板管理工作中的优秀个人和集体,应当予以表彰奖励,激励广大员工积极参与顶板管理工作。

第三章顶板管理的组织机构和人员配备第十三条质量安全监督部门是顶板管理的主要组织机构,应当配备具有相关专业知识和经验的工作人员。

第十四条质量安全监督部门应当制定详细的顶板管理职责和任务,并明确人员配备和岗位职责。

第十五条生产运营部门在顶板管理中要配备专职的工作人员,负责顶板管理的具体操作工作。

第十六条各岗位员工应当按照工作职责参与顶板管理工作,负责及时发现和上报顶板问题。

采煤工作面顶板管理制度范本

采煤工作面顶板管理制度范本

采煤工作面顶板管理制度范本一、目的与依据本制度的目的是为了保障采煤工作面顶板的安全稳定运行,防止事故的发生,提高工作效率。

制定本制度的依据是《煤矿安全规程》、《煤矿安全生产法》等相关法律法规。

二、责任与义务1. 顶板管理人员应严格落实本制度,负责顶板的巡查、监测和维护工作。

2. 采煤工人应主动参与顶板管理工作,严禁在煤矿工作面上操作机械或进行其他危险作业。

3. 煤矿企业应为顶板管理人员提供必要的培训和设备,并落实相应的资金投入,确保顶板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

三、顶板管理要求1. 巡查与监测(1)顶板管理人员应每班次对采煤工作面顶板进行巡查,记录顶板下沉、开裂、冒顶、下垮等情况,并及时上报。

(2)采煤工作面应配置必要的监测设备,进行顶板运动监测,发现异常情况应停止作业,采取措施进行处理。

2. 预警与应急处置(1)顶板管理人员应建立顶板预警机制,利用监测设备的数据分析和预测能力,提前预警顶板异常情况,采取相应的应急措施。

(2)在顶板异常情况发生时,采煤工人应立即停止作业,并按照应急处置预案进行安全疏散和紧急维修。

3. 防止冒顶和支护加固(1)煤矿企业应根据采煤工作面的地质条件、矿压变化等因素,合理选择支护方式,并按照规定加固支护,确保顶板的稳定性。

(2)采煤工作面的冒顶风险较高时,应采取防冒顶措施,如搭设防冒顶架等,保证工作面安全。

4. 顶板维护与管理(1)顶板管理人员应定期对采煤工作面顶板进行维护,包括补强支护、清理漏矸、修补开裂等工作,确保顶板的良好状态。

(2)煤矿企业应提供必要的维护工具和设备,并对顶板管理人员进行维护操作培训,确保维护工作的质量。

四、安全教育与培训1. 煤矿企业应定期组织顶板管理人员参加安全教育和培训,提高他们的安全意识和操作技能。

2. 采煤工人应接受必要的安全教育,并了解顶板管理的基本知识和注意事项,在作业过程中严格按照规定执行。

五、奖惩措施1. 对于顶板管理人员在巡查和维护工作中发现的问题及时纠正,对于违反安全规定的行为进行提醒和整改。

回采工作面顶板管理制度范本

回采工作面顶板管理制度范本

回采工作面顶板管理制度范本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规范回采工作面顶板管理工作,确保矿井安全生产,保护人身财产安全,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本制度适用于矿井企业回采工作面顶板管理工作。

第三条本制度的制定依据国家相关法律法规、行业规范以及安全生产管理要求。

第四条回采工作面顶板指回采工作面上部的岩层,包括煤层顶板和顶板支护设施。

第五条回采工作面顶板管理是指对回采工作面上部的岩层进行监测、支护、治理等一系列管理措施的实施。

第六条回采工作面顶板管理应遵循安全第一的原则,确保矿井生产过程中不发生顶板事故。

第七条矿井企业应建立完善回采工作面顶板管理制度,明确责任分工,确保制度的执行。

第二章岩层监测第八条回采工作面顶板管理应进行岩层监测,及时获取岩层变形、开裂、湿润度等信息。

第九条岩层监测应包括定期监测和异常监测。

第十条定期监测应按照规定时间进行,记录监测数据并做好档案管理。

第十一条异常监测应及时响应,采取措施防范顶板事故的发生。

第十二条监测数据应及时上报相关部门,并记录在矿井安全监测档案中。

第三章顶板支护第十三条回采工作面顶板支护应采取科学合理的支护措施,确保顶板的稳定和安全。

第十四条顶板支护设施应符合国家和行业的相关规定和标准。

第十五条顶板支护设施的安装应由专业人员进行,并进行验收。

第十六条顶板支护设施应定期检修、维护和更换。

第十七条顶板支护设施有损坏或失效时应立即停止回采作业,并进行紧急处理。

第四章顶板治理第十八条回采工作面顶板治理是指对顶板进行加固、修复等措施,防止顶板的破坏和坍塌。

第十九条顶板治理应根据岩层的性质和实际情况,采用适当的治理方法。

第二十条顶板治理应由专业人员操作,确保施工安全。

第二十一条顶板治理完成后,应进行验收,确保治理效果。

第五章顶板事故应急处理第二十二条发生顶板事故时,矿井企业应立即启动应急预案,组织人员进行救援和处理。

第二十三条顶板事故应急预案应包括人员疏散、救援装备准备、通信设备保障等内容。

工作面顶板管理方法范本(2篇)

工作面顶板管理方法范本(2篇)

工作面顶板管理方法范本一、工作面顶板管理概述工作面顶板是煤矿井下采掘作业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保证采矿工作的正常进行和矿工的生命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为了有效管理工作面顶板,避免因顶板失稳而引发的事故,必须制定科学合理的管理方法。

本文旨在提出一种可行的工作面顶板管理方法范本,从预先规划、技术措施、监测预警、紧急处理和定期检查等方面,全面提升工作面顶板管理的水平,确保井下作业的安全顺利进行。

二、管理方法:1. 预先规划:在开始采矿作业前,应根据矿区地质情况和工作面煤层特征,制定详细的顶板管理计划,明确工作面顶板的稳定性评估方法和处理方案。

要注重科学研究,借助现代技术手段,对工作面顶板进行综合分析和评估,制定合理的支护参数和采矿方法,以确保顶板的稳定。

2. 技术措施:(1)支护技术:选择合适的支护方式和支护材料,根据实际情况确定支架的布置和固定方式。

在采矿作业中,不断进行支护质量的检查与测试,及时对存在问题的支护设施进行修复或更新。

(2)通风技术:做好通风系统的规划和设计,确保工作面通风畅通。

合理设置通风降尘装置,减少灰尘和有害气体的浓度,保持矿井空气的清洁。

(3)水害防治技术:加强水害防治工作,对工作面附近的井下水源进行有效管理和排水处理,防止积水对顶板稳定性的影响。

(4)瓦斯抽放技术:建立完善的瓦斯抽放系统,及时排除工作面及周围的瓦斯,确保井下的瓦斯浓度在安全范围内。

(5)监测预警技术:利用现代化的监测仪器和系统,对工作面顶板进行实时监测,及时获取顶板变形、位移等信息。

一旦发现异常情况,立即进行预警并采取相关措施。

3. 监测预警:(1)监测仪器的选择:根据实际需要,选择适合的监测仪器和设备,确保监测数据准确可靠。

(2)监测点的设置:合理设置监测点,根据工作面的布局和顶板的特征确定监测点的位置。

监测点应尽量覆盖整个工作面顶板范围,确保能及时获取全面的监测数据。

(3)监测数据的分析和处理:对监测数据进行定期分析和对比,判断顶板变形趋势和受力状况。

工作面回撤顶板管理范文(四篇)

工作面回撤顶板管理范文(四篇)

工作面回撤顶板管理范文工作面回撤顶板管理是煤矿安全生产工作的重要环节之一,对于保障矿工的安全和提高煤矿安全生产的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工作面回撤顶板管理的必要性、管理措施和应对措施等方面进行阐述,以期提高煤矿安全生产管理水平。

一、工作面回撤顶板管理的必要性1.保障矿工的生命安全。

工作面回撤过程中,顶板下沉、顶板片段垮落等现象容易发生,如果不加以有效管理,会给矿工的生命安全带来严重威胁。

因此,做好工作面回撤顶板管理,能够及时发现和处理顶板变形、失稳等问题,减少事故发生的概率,保障矿工的生命安全。

2.提高煤矿安全生产水平。

工作面回撤顶板是煤矿安全生产中的薄弱环节,对回撤顶板进行有效管理,能够减少事故发生的次数和影响范围,提高煤矿的安全生产水平。

通过科学规范的管理,可以及时发现和处理顶板变形、失稳等问题,避免事故的发生。

3.降低事故发生的风险。

工作面回撤顶板管理不仅可以保障矿工的安全,还可以降低事故发生的风险。

通过实施严格的管理制度、合理的安全措施和操作规程,严禁违章作业和违反安全规定的行为,可以减少工作面回撤中各类事故的发生。

二、工作面回撤顶板管理的措施1.加强顶板支护工作。

在工作面回撤过程中,及时对工作面的顶板进行支护是保障矿工安全的关键措施。

要科学合理地选择支护方式和工艺,加强对支护材料的监测和管理,保证支护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同时,要加大对矿工的技术培训和技能提升力度,保证矿工掌握正确的支护操作方法。

2.规范作业流程。

工作面回撤过程中,要严格按照作业流程进行操作,不得盲目操作和违规行为。

要确保回撤顶板的顺利进行,必须按照规定的程序进行开工、停工和转工作面等操作,确保矿工的生命安全。

3.做好通风管理工作。

合理的通风是保障工作面回撤顶板安全的重要条件。

要严格按照通风管理制度操作,确保通风设备的正常运行,保证工作面回撤过程中的通风状况符合要求,有效防止煤尘积聚和瓦斯超限等问题。

4.加强监测预警工作。

采煤工作面顶板管理制度(5篇)

采煤工作面顶板管理制度(5篇)

采煤工作面顶板管理制度第一章总则一、为进一步加强顶板管理工作,杜绝顶板事故的发生,满足安全生产的需要,依据《煤矿安全规程》、《回采操作规程》、《掘进操作规程》及上级有关要求,特制定本规定。

我公司井下采掘工作面和拆除、安装工作面及在用巷道都必须严格按照本规定,做好顶板管理工作。

二、管理机构及主要职责1、为确保本规定的严格执行,公司成立顶板管理领导组,负责组织、协调顶板管理的各项工作,检查、落实、考核本规定的执行情况。

组长:总工程师副组长:分管副总工程师成员:生产技术部、安全监察部、通风队主管以上人员,各采掘队队长2、生产技术部负责全公司巷道支护设计及顶板支护管理工作,负责采掘工作面地质构造的预测预报、探放水及顶板岩性取芯鉴定工作。

3、生产技术部技术组负责井下巷道支护及矿压的监督管理,同时,贯彻执行公司和上级技术主管部门有关巷道支护设计、规定,并结合我公司实际,指导施工巷道各类作业规程、补充措施的编制工作,监督检查其执行情况,协调解决执行中的支护问题。

4、安全监察部负责监督检查顶板管理措施的贯彻执行,并组织各业务部门定期进行检查,对顶板事故进行分析和责任认定。

第二章、顶板检测分析制度为掌握矿压的基本规律,加强采煤工作面支护质量管理,强化质量标准化意识,突出支护质量是采掘工作面安全生产的保证,杜绝支护事故的发生,综合分析矿山顶板控制问题,建立健全顶板动态监测、分析和处理责任制,特制定制度如下:1、监测组织成立以副总工程师为组长,生产部技术主管为副组长,综采队队长及带班队长为成员的支护质量领导小组。

成立以综采队技术主为组长,安全班长和质量验收员为成员的支护质量监测执行小组。

由采煤队主管技术员抽调和培训测压人员组建测压组,对工作面支护质量进行监测。

特殊条件下由总工程组织召开支护质量会议,研究因顶板岩层变化加强支护管理的措施,并提出改善支护方式的建议,监督支护质量的班监工作,采煤队主管技术员对支护质量监测资料进行收集汇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内部编号:AN-QP-HT601
版本/ 修改状态:01 / 00 The Procedures Or Steps Formulated T o Ensure The Safe And Effective Operation Of Daily Production, Which
Must Be Followed By Relevant Personnel When Operating Equipment Or Handling Business, Are Usually Systematic Documents, Which Are The Operation Specifications Of Operators.
编辑:__________________
审核:__________________
单位:__________________
工作面顶板管理方法通用范本
工作面顶板管理方法通用范本
使用指引:本操作规程文件可用于保证本部门的日常生产、工作能够安全、稳定、有效运转而制定的,相关人员在操作设备或办理业务时必须遵循的程序或步骤,通常为系统性的文件,是操作人员的操作规范。

资料下载后可以进行自定义修改,可按照所需进行删减和使用。

本工作面采用全部垮落法顶板管理。

工作面基本支架为DW系列单体液压支柱配合DJB-1000/300型金属铰接顶梁,采用齐梁直线柱正悬臂形式布置。

全面共配置1260架基本支架,上、下工作面端头各采用四对八架π形钢梁支护,机头π形钢梁长3.2m,机尾π形钢梁长2.4m,对工作面顶板实行全支护法管理。

本工作面采用全支护法,初次来压前采用四、五硐控顶,见五回一,加大控顶面积;正常回采时采用三、四硐控顶,见四回一,最大控顶距4.2m,最小控顶距3.2m,放顶步距
1.0m。

工作面作业顺序按爆破落煤、挂梁支临时柱、出煤、移溜、支正规柱、回柱放顶的顺序进行作业。

一、初装工作面的支护及要求:
(1)本工作面切眼采用矩型锚网支护部分地段采用锚网喷支护。

(2)在装面过程中,需要对巷道进行维修时,每组最少2人相互配合,严禁单人作业。

(3)巷道内的浮煤杂物要及时清理,保持人行道和安全出口畅通。

(4)根据切眼高度装面时分别选用
2.5m、2.2m单体液压支柱配合长度为1米的金属铰接顶梁支护,棚距为0.6m。

(5)支设支柱时应尽量将溜子移向煤帮,
使顶梁母端朝向煤帮。

剪下的锚网及时外运到指定地点,并码放整齐。

(6)应尽量选用与切眼高度相适应的单体液压支柱,单体液压支柱确实不够高时可用木料接实顶。

(7)生根后必须及时倒挂形成双排柱梁,严禁生根单梁单柱、双梁单柱。

(8)各超前支护必须打够20m,支柱前后成线、迎山有力。

(9)工作面循环溜头、溜尾处开缺口规格为走向3米,倾向1米应铺设金属网并连好,各上4 架π型钢梁。

(溜头3.2m、溜尾2.4m π型钢梁)。

(10)向前平推一峒后,必须上齐三排柱梁及4 对8 架π型钢梁,贴帮柱及戗柱必须
每棚支设一棵。

二、正常工作时期顶板支护方式
1、工作面支回顺序
(1)放炮后必须将崩倒崩歪的柱子扶正打牢,顶板破碎或压力大时,应先维护好顶板后再继续放炮;
(2)进入煤帮攉煤前,要铺好网挂好顶梁,及时将原贴帮柱改打为临时柱,攉出两棚距离(<1.2m)时要及时用备用柱做替柱将临时柱改打为贴帮柱,贴帮柱棵棵支设,溜沿(煤帮侧)距贴帮柱的距离为1.0~1.1m;
(3)移溜前对贴帮柱进行整修,移溜后摘老塘戗柱支设前排正规支柱;支设第一棵正规支柱要用备用支柱,应坚持好先支后回的原则;
(4)前排基本柱全部打齐后,方可分段回柱放顶;回柱放顶期间必须停止溜子运转;
(5)必须“先支后回”,严禁回多支少,不得出现空载支柱或闲置支柱。

2、工作面支护要求
(1)工作面应达到动态的质量标准化要求,确保“三直、一平、一净、二畅通”的质量要求。

(2)工作面使用够高的DW型单体液压支柱,移过溜子后,随即支设正规支柱,要求拉线支柱,柱距0.6m;若工作面压力大、遇断层或顶板破碎、底板松软处,挂梁后,仍不能完全控制顶板时,可根据现场情况采取加密支柱的方法进行维护,但柱距小于0.5m的支柱不得连续出现三棵,支柱的初撑力不得小于
90KN。

(3)确保支护质量,要坚持拉线支柱,使支柱成一条直线,并做到前后对应,所有支柱都要迎山有力,迎山角一般为3~5度(煤层倾角的1/6),支柱接实顶板后要持续注液5 秒钟,保证初撑力不小于90 KN;支柱后必须对中排支柱重新注液,以保证支柱支撑有力;保证支护密度:排距1.0 m、柱距0.6m,偏差均不大于±0.1 m(特殊情况除外),顶梁必须垂直煤帮。

柱爪要卡在顶梁后端的第3~5个梁牙上,柱脚紧靠溜子沿,支柱卸载阀平行于煤壁并指向工作面上方。

支柱初撑力不小于90KN。

面内支设的所有单体液压支柱必须采取二次注液。

支柱迎山值计算公式:L=15а(mm)
式中:L---沿铅垂方向1m处与支柱的水平距离,(mm)
а---煤层真倾角,(度)
(4)支柱必须与采高相适应,严禁超高使用,超高时应更换与采高相适应的支柱或用木料接实顶,活柱剩余量应不小于100 mm,支设最小高度应大于支柱设计最小高度
200mm。

(5)支柱与底板要全面接触,否则应刨柱窝或凿麻面,不准打在浮煤、浮矸上;正规支柱必须穿铁鞋,铁鞋直径为300mm,钻底严重时,铁鞋下面加垫方木,方木规格为1200 mm×150㎜×150㎜。

(6)端面距不得大于300mm,否则应及时加支贴帮柱或掏梁窝挂超前顶梁。

(7)工作面倾角大于等于15°时,人行道两侧支柱应及时拴齐拴牢两道连成一体的防倒绳,绳有破损应及时更换。

4、工作面煤壁要保持整齐(即:煤壁直)。

伞檐长度超过1m、最大突出部分超过0.2m或长度在1m以下、最大突出部分超过0.25m 时,应及时用镐刨去。

5、护顶要求
沿工作面走向在顶梁上方铺设5×1.2㎡的顶网,倾向搭茬不少于100㎜;端头大棚上也应沿倾斜方向铺设5×1.2㎡的顶网,网与网的搭茬在倾斜方向不少于100mm,在走向方向用铁丝连接严密,采用14#铁丝进行联网,用专用网钩将铁丝拧结两圈以上,并将铁丝尾端向上弯勾,网扣间距不得大于150 mm,老塘
破网及时补结。

三、正常工作时期的特殊支护形式
1、支护及贴帮柱
面内爆破后进入煤帮作业前,必须先在人行道支架完整处用长把工具敲帮问顶,除去顶、帮活矸,确认无危险后,看好退路,选顶板较好处铺网,每挂上一块顶梁,都要紧好水平楔,顶板破碎、压力大时及时将原贴帮柱改打为临时柱或临时棚;然后依次挂梁;当所挂顶梁下攉出柱窝时,要及时打上贴帮柱;移溜前贴帮柱棚棚(即0.6m)支设,迎山有力,初撑力不小于50KN。

2、密集柱
密集柱戴大木帽垂直顶底板支设在放顶线上,起挡矸和切顶的作用。

3、戗柱
戗柱为防止冒顶推棚必须棚棚支设,应根据顶板情况适当掌握角度,一般以75°~80°为宜,应坚持先支后回的原则。

4、挡矸要求
工作面铺网应与超前网联在一起,联网要求与工作面铺网要求一致;老塘破网及时补结。

四、回柱放顶及与其他工序平行作业的安全距离
1、回柱放顶方法及步骤
(1)采用人工回柱放顶, 专用卸载手把回柱,回柱时,应在卸载手把上拴2 m 以上的长绳,进行远距离回撤。

应缓缓卸压,卸压后用长柄工具立即钩出;特殊情况下,可用生根
牢固的手拉葫芦辅助回料。

(2)工作面分段分组回柱放顶,开口和收尾必须选择在顶板较好、支架完整的安全地点,各组相互错距不小于15 m,每组不能少于2 人配合作业,端头大棚不得少于3 人配合作业。

(3)坚持“先支后回”的原则,回一棵打一棵,不得出现闲置支柱;损坏和失效的支柱,必须立即更换;移动设备或其它原因需拆除替换附近的支架时,必须先支后回;不得提前摘柱和进入采空区内作业。

(4)必须由下向上,由老塘向煤帮回撤;回柱前必须维护好后路,两人配合作业,一人观察顶板及周围支架情况,另一人具体操作。

观察人除协助回柱外,不得兼做其他工作。

2、回柱放顶滞后支柱的距离不得小于
15m;回柱分段点间的安全距离不小于15m;支正规柱至移溜到位处的距离不得大于10m;支正规柱与回柱的距离不少于15m;爆破拉线设岗的安全距离不少于50m;打眼与回柱的安全距离不少于15m。

3、回柱放顶地点上下15m 范围内,严禁从事与放顶无关的工作。

五、特殊时期
1、工作面初压初冒必须编制专门安全技术措施。

2、工作面过地质构造、顶板破碎时必须编制专门安全技术措施。

3、工作面过联络巷时必须制专门安全技术措施。

4、工作面回撤必须编制专门安全技术措施。

可在此位置输入公司或组织名字
You Can Enter The Name Of The Organization Here。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