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唐人的崇雅意趣

合集下载

中国古代文人的审美情趣与人生境界

中国古代文人的审美情趣与人生境界

中国古代文人的审美情趣与人生境界中国古代文人是历史上极富影响力的一群人,他们不仅具备卓越的才华,而且拥有独特的审美情趣和丰富的人生境界。

他们通过诗词、绘画以及文章等艺术形式,表达自己对于美的追求和对于人生的思考。

本文将就中国古代文人的审美情趣和人生境界进行探讨。

一、审美情趣1.1 文人雅致情调中国古代文人崇尚自然与宁静,追求优雅、高雅的审美情趣。

他们常常以自然景色、花鸟虫鱼等元素为题材,通过绘画和诗词等方式表达自己对美的感悟。

比如,宋代文人苏轼的《水龙吟》中描绘了江南水乡的美丽景色,展现出一种恬淡宁静的情趣。

1.2 唐诗宋词的艺术表达唐诗宋词是中国古代文人审美情趣的重要表现形式。

唐代的文人以李白、杜牧等为代表,他们用极富意境的词句,描绘了丰富多样的自然景色和人情世态,诗人往往借助咏史抒怀、抒发个人情感等方式,表达对美的追求和对人生的思考。

1.3 传统绘画的艺术表现中国古代文人还以绘画为媒介,表现自己的审美情趣。

他们重视以笔墨所表现的金石之神韵、青釉之光泽、陶瓷之纹样、字画之线条等感官效果。

历代文人王维、顾恺之、郑板桥等都是中国古代绘画史上的杰出代表,他们以自然山水为最主要的题材,通过线条、形状和色彩的独特运用,表现出了一种独具匠心的审美情趣。

二、人生境界2.1 志在庙堂的风骨古代文人不仅追求艺术上的完美,他们还注重在人生道路上的追求。

许多古代文人立志做到“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他们不满足于纸上谈兵,努力将自己的才华展现在朝廷之中,为国家的繁荣贡献力量。

中国古代文人的人生境界常常与社会和时代的发展息息相关。

2.2 追求内心的自由与宁静中国古代文人在珍视自己心灵世界的同时,也注重内心的修炼和思考。

他们以诗词、绘画等方式,表达个人内心的情感体验和自由思想,追求一种内心的宁静。

他们常常通过修身养性、涵养情操等方式,提高自己的人生境界,追求精神上的自由。

2.3 唐宋文人的人生态度唐宋文人对待人生的态度也体现了他们的人生境界。

唐代文人诗人的雅俗共赏之美

唐代文人诗人的雅俗共赏之美

唐代文人诗人的雅俗共赏之美唐代是中国古代文化的巅峰时期,也是文人雅俗共赏之美得以充分展现的重要时期。

在唐代,文人和诗人成为了社会的精英,他们以诗词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同时也创造了许多优美的艺术作品。

这些作品既能被士人雅赏,又能被普通百姓所理解和欣赏。

本文将通过多个角度,阐述唐代文人诗人的雅俗共赏之美。

诗人与雅俗共赏文人与社会在唐代,文人和社会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和互动。

文人既是社会的观察者,也是社会的参与者。

他们的作品往往描绘了社会的真实面貌和人们的生活状态。

这使得他们的作品能够被普通百姓所理解和认同,产生共鸣。

文人与宫廷唐代的文人与宫廷也有紧密的联系。

许多诗人都曾在宫廷中担任过官职,与皇帝和贵族有过密切的接触。

这使得他们的作品受到宫廷文化的熏陶和影响,表现出一定的雅致和高贵。

然而,他们也不忘与百姓的联系,将平民百姓的生活与情感融入诗词之中,使作品更具有亲和力。

文人与自然唐代文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也是雅俗共赏的重要方面。

他们以自然为题材,借助自然景物表达情感和思想。

这使得他们的作品能够与大自然相呼应,与读者产生共鸣。

唐代文人诗人的文化修养唐代的文人诗人们对于文化的修养非常注重。

他们广泛涉猎诗词、书法、绘画、音乐等艺术形式,使自己成为全面发展的人才。

他们的文化修养使他们能够写出深入人心的作品,引发读者的共鸣。

诗人的修辞手法唐代诗人熟练运用了丰富多样的修辞手法,使作品更具艺术感和表现力。

比如,用典、对仗、比喻、夸张等手法,都使得诗词更加生动形象,引人入胜。

文人的学问修养唐代的文人们涉猎学问广泛,知识面广博。

他们不仅熟悉经史文化,还精通音律、书法、绘画等艺术形式。

这些学问修养让他们能够有深入的思考和创作,使作品更富有内涵和艺术性。

唐代文人诗人的审美追求唐代文人诗人的审美追求是雅俗共赏之美的重要体现。

诗人的情感表达唐代诗人通过诗词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将内心的喜怒哀乐融入作品之中。

他们用朴实的语言、生动的描写、含蓄的意象来表达自己的内心世界,引起读者的共鸣和思考。

浅谈唐人审美情趣的变迁

浅谈唐人审美情趣的变迁

浅谈唐人审美情趣的变迁
唐人审美情趣的变迁,是指在唐代时期人们对美的欣赏和品味的演变和变化。

唐代是中国古代历史上一个辉煌的时期,也是中国文化的繁荣时期,这一时期的审美情趣也随着社会、文化、历史的变迁而产生了很大的变化。

在这段时间里,人们对美的理解和追求不断地改变和升华。

下面就从文学、绘画、服饰这三个方面,浅谈唐人审美情趣的变迁。

首先从文学角度来看,唐代是中国文学的鼎盛时期,出现了众多文学巨匠。

在唐代,对于文学审美的理解和追求也有了较大的转变。

在文学作品中,表现了对自然、人生、情感等方面的审美情趣。

唐代诗人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写,展现出了对美的追求和欣赏。

他们把对自然的敬畏和心境的感悟融入到诗歌中,赋予了文学作品更加丰富和深厚的审美情趣。

在唐诗中,山水、花鸟、风月等元素成为了诗人们描述的对象,从而反映出了唐人审美情趣的变迁。

在古代的诗歌中,对自然美的追求是审美情趣的一个主要体现,唐代的文学作品中对此有充分而深刻的表现。

最后从服饰角度来看,唐代人对于服饰的审美情趣也产生了显著的变化。

唐代是中国历史上服饰文化的一个重要时期,人们对于服饰的审美情趣也得到了极大的体现。

在唐代的服饰中,注重了在款式、图案、色彩等方面的审美追求,体现了唐代人对服饰审美情趣的变迁。

在唐代早期,服饰更加注重对质地和线条的处理,服饰的款式相对简单而大气。

而在唐代后期,服饰的款式更加丰富多样,图案和色彩的运用更加大胆新颖,体现了唐代人对服饰审美情趣的变迁和升华。

唐代服饰的审美情趣的变迁,反映了唐代人对美的理解和追求的变化,也体现了唐代时期服饰文化的魅力和特点。

唐代诗歌的雅俗共赏与审美意识

唐代诗歌的雅俗共赏与审美意识

唐代诗歌的雅俗共赏与审美意识唐代诗歌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极高的地位。

在这个时期,诗歌成为了一种通俗的文艺形式,流传甚广,并引起了广泛的世俗和高雅的鉴赏。

唐代诗歌的雅俗共赏与审美意识,为人类文学发展史做出了巨大贡献。

唐代诗歌的雅俗共赏唐代的诗歌作品具有极强的民间性。

唐朝时期,诗歌成为了最为流行的一种文艺形式,不仅文人随时提笔创作,百姓们也时常吟咏抒发自己的感受。

无论是宫廷的乐舞或是庙会的民间歌舞,都有大量的诗歌伴随其旋律。

因此,唐代的诗歌具有了极为浓郁的音乐性,成为了一种雅俗共赏的艺术形式。

这样的特点在很多唐代诗歌中得到体现。

例如《登高》这首诗,诗人王之涣在诗中提到“登高壮观天地间”,通过描述山川、风景等自然元素,表现了诗人对于自然环境的认知与情感。

在这首诗中,出现了一些人们熟知的音乐节奏型,如“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等,这样的诗词在唐代广为流传。

另外,诗歌在唐代还被用于表现人间世事和政治宣传。

唐代的文化和学问极为繁荣,因此在诗歌中充满了关于人生理想、社会现实、幸福生活等方面的思考。

例如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中描绘的便是大唐帝国一代君王的天下风景和春秋社稷的光荣传统。

这样的诗句不仅在士人中广为流传,也深受百姓们的欣赏与崇拜。

唐代诗歌的审美意识唐代诗歌的审美意识非常之高,这一点从某些细节中可以得到体现。

例如,在唐代诗歌的创作中,有高度重视诗歌音韵的传统。

唐代的文坛不允许作诗者草率从事,所有的诗歌必须要严格遵守韵律和音乐节奏,以增添诗歌的一种美的感受。

此外,唐代诗歌还注重用字与用词的审美性。

诗人们在创作的过程中,如何选择恰当、美丽的用词是关键。

历史上著名的诗人杜甫就很注重用字。

他常常运用辞藻或比喻来描写事物和情感。

譬如他的《登高远眺》就有“万象作崖谷,幽光落璧甃”之句,令人回味无穷。

总之,在唐代诗歌中,表达的不止是情感,也有其对于艺术审美的一种追求。

诗人们在创作时追求的不仅仅是自己的情感和真情实感,更是能够影响人们情感和认知的诗歌艺术。

浅谈唐人审美情趣的变迁

浅谈唐人审美情趣的变迁

浅谈唐人审美情趣的变迁唐代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鼎盛时期之一,其文化带给世人许多艺术上的奇迹。

在这个时期,唐人的审美情趣也经历了一系列的变迁。

本文将就唐人审美情趣的变迁进行简要探讨。

在唐代初期,受到汉朝文化的影响,唐人的审美情趣以典雅内敛为主,讲究曲线的柔美和细腻的表现。

这一时期的艺术作品多以佛教题材为主题,如石窟壁画中的佛像、经文等。

唐代美女画的流行也使人们对女性的审美追求相对淡泊,注重内在气质和精神内涵。

随着唐朝社会的发展,唐人的审美情趣逐渐转向了奢华与豪放。

尤其是在盛唐时期,帝王贵族的享受和宫廷文化的繁荣推动了审美情趣的变化。

诗词成为了时尚的代表,相对于前期的内向,唐人开始追求文字的华丽和文采。

宫廷舞蹈和宴会等场景的兴起也使得舞蹈和音乐成为了审美情趣的一部分。

唐代的乐府诗和著名的《临界阁琵琶行》等作品,正是这种追求奢华与豪放的体现。

唐代中期以后,随着社会变革和政权更替,唐人的审美情趣逐渐回归淡泊和内向。

这一时期的作品注重抒发个人情感和哲学思考,如杜甫的《月夜忆舍弟》、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等作品,深情而又内敛。

佛教文化在这一时期的影响也有所增强,生活的苦难和宇宙的恢弘成为了审美情趣的一部分。

这时期诗词中的山水和花鸟画更多地强调心境与天地的融合,超越了个人欲望和物质追求。

唐代的审美情趣经历了从典雅内敛到奢华豪放再到淡泊内向的变迁。

这一变迁与时代背景、社会变革和文化繁荣等因素密切相关。

唐朝的文化特点和审美情趣对后世影响深远,成为了中国古代文化的瑰宝,也为我们赋予了丰富的艺术经验和审美享受。

唐代文人的雅俗文化观念

唐代文人的雅俗文化观念

唐代文人的雅俗文化观念唐代是中国历史上文化繁荣的时期之一,而唐代的文人更是以其独特的雅俗文化观念而闻名于世。

雅俗文化观念指的是文人对于雅俗之辨的认识和态度,即对于高雅文化和庸俗文化的界定和评价。

在唐代文人的眼中,雅与俗并不是对立的概念,而是相辅相成、互为补充的存在。

首先,唐代文人对于雅俗文化的观念体现在他们对于文学创作的追求上。

唐代文人崇尚文化的多元性和包容性,他们不仅注重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同时也对于新的文化形式持开放的态度。

在文学创作中,他们既能写诗骚文,表达高尚的情感和思想,也能创作俚俗的小令和曲子,娱乐大众。

这种雅俗兼容的文化观念,使得唐代文人的作品既有高雅的艺术价值,又能贴近庶民生活,广泛传播。

其次,唐代文人的雅俗文化观念还体现在他们对于艺术品的鉴赏和评价上。

在唐代,文人们对于绘画、音乐、舞蹈等艺术形式的欣赏并不局限于高雅的文人圈子,而是普及到了社会的各个阶层。

他们注重审美的独立性和个性化,不拘泥于传统的审美标准,更加注重艺术作品的表现力和情感共鸣。

同时,他们也善于发现并赞赏庶民艺术中的独特魅力,认为庶民艺术同样具有雅俗兼容的特点。

此外,唐代文人的雅俗文化观念还体现在他们对于社交礼仪和生活方式的看法上。

唐代文人注重修身养性,崇尚礼仪和规矩,但并不拘泥于形式,更注重内在的修养和品质。

他们认为,雅俗之间并不存在对立,而是相互补充的关系。

他们既能在高雅的文人聚会中谈论诗词,品评文学作品,也能在庶民的酒楼茶馆中与朋友畅谈人生,享受世俗的快乐。

这种雅俗文化观念使得唐代文人既能保持高尚的情操,又能与社会保持密切的联系。

最后,唐代文人的雅俗文化观念还体现在他们对于教育和学术的追求上。

唐代文人重视教育的普及和推广,他们认为人人都应该有机会接受教育,提高自己的文化素养。

他们注重实用的知识和技能的培养,同时也注重人文学科的修养。

他们认为,雅俗文化的结合能够培养出全面发展的人才,使得社会更加和谐与进步。

总之,唐代文人的雅俗文化观念体现了他们对于文化多元性和包容性的追求。

浅谈唐人审美情趣的变迁

浅谈唐人审美情趣的变迁

浅谈唐人审美情趣的变迁唐代是中国文化发展的高峰,也是一个审美思潮变迁的时代。

唐代的审美情趣主要表现为仪容之美、自然之美和艺术之美三个方面,而这些审美情趣在唐朝的不同历史时期都发生了变迁。

唐初,由于文化的繁荣和政治的稳定,人们对于仪容之美的追求十分强烈。

仪容之美主要包括穿戴和饰品方面的装饰,在唐朝初期,妇女的化妆和服饰十分注重色彩和图案的搭配,红色、绿色和黄色等亮丽的颜色被广泛使用,并且金箔和珠宝的使用也十分频繁。

而男性则注重斯文的着装和简约的饰品,主要以腰带、手镯和戒指等为主。

总之,唐初期的审美趋势以华丽、繁复、奢华为主。

到了唐中期,随着政治的腐败和战乱的频繁出现,人们对于自然之美的追求逐渐增多。

自然之美主要包括风景、花卉、草木和鸟兽等方面的美。

这些自然之美表现在唐代中期主要是通过诗歌和画作展现的。

唐代中期的诗歌多为山水田园诗,人们追求的是山水自然之美的感觉。

而唐代中期的画作则更多地以花鸟和山水为主题,画家们尤其善于以枯笔薄墨勾勒出一幅幅清新、细腻的自然风景。

总之,唐中期的审美趋势以自然、清新、细腻为主。

唐末时期,随着战乱的加剧和文化的混乱,人们对于艺术之美的追求开始增多。

艺术之美主要指绘画、雕塑、音乐和舞蹈等方面的美。

唐末时期的绘画逐渐变得奇特、古怪,人们追求的是绘画本身的艺术价值,如张籍的《六如居士图》和郎世宁的《梅花鹿》等都是极具意境和才情的杰作。

此外,唐末时期的音乐和舞蹈也得到了较大的发展,人们对于音乐和舞蹈的要求也更高了。

总之,唐末时期的审美趋势以艺术、奇特、独特为主。

浅谈唐人审美情趣的变迁

浅谈唐人审美情趣的变迁

浅谈唐人审美情趣的变迁
唐代是中国古代文化和艺术发展的高峰时期,文化繁荣、品味提升,人们对审美情趣
也有了更高的需求和要求。

唐代的审美情趣变迁体现在许多方面,包括诗词、绘画、建筑
等艺术形式上。

唐诗的审美情趣变迁主要表现在诗歌形式、诗歌内容和诗人的态度上。

唐初的诗歌形
式主要是五言和七言绝句,内容以写景为主,意境优美简洁。

到了唐中期,五言绝句和七
言绝句的格律逐渐松弛,内容以抒情为主,表达了丰富多彩的人生情感和世间万象。

唐末
诗歌转向更为抽象和内敛,在表现形式上更加自由、多样。

诗歌内容也不再只是描述景物,而是关注人物的内心感受,注重思想性和哲理性。

唐代绘画的审美情趣变迁同样也经历了从简约向复杂、从客观向主观的发展。

早期唐
画风格清新简约,善于写生自然,寓意深刻。

中唐时期,绘画形式多样化,同时也更具装
饰性和奢华感。

到了晚唐,绘画更加抽象高深,表现出诗画相交融的趋势。

唐末的绘画则
更加注重个性风格,追求艺术的自由和独立性。

唐代的建筑美学也在不断变迁。

早期的唐式建筑多以木结构为主,建筑形式简约大方,以色彩和比例为主要审美指标。

到了中唐时期,建筑材料逐渐改用砖和石,建筑形式更为
复杂和丰富,比例和对称属性也更加准确,同时在建筑构造和装饰上更加注重个性和艺术性。

晚唐时期,建筑风格向更为抽象和高深的方向发展,建筑形式更加自由多样,注重创
造性和个性化,同时也更加关注建筑的实用性和实践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南开大学文学院,天津

30 7 ) 00 1
要:唐人 的崇雅意趣 ,内涵丰富、包蕴深广。唐人崇雅与其思想潜意识 中的 “ 隆礼”
情结 紧密相联 。唐人 崇雅 ,意在正风俗、厚人伦 、斥浮华、黜奸佞 、止僭越 。唐人 的 “ 崇雅 意趣, 风行草偃 、 德泽广披、 润物无声 , 培养一代 文人独到的人格操 守与心性修持。 唐人以 “ 雅” 论人 , 求文人要有 高雅之志 、醇雅之 情、闲雅之态与博雅之趣 。唐人又 以 “ 要 雅” 品文 , 求 要
子 ”白居 易斥 贵 贱有 等 , 幼有 差 , 富轻 重 皆有称 者 也 。 诰 …… 国朝盛 文章 , 昂始 高蹈 。 长 贫 “ 故天 子朱衮 衣 冕 ,诸 侯 玄衮 衣 冕… … 由士 以 责六 朝诗 文浮 糜奢 华 、空洞无 物 , 常痛诗 道
上 则 以礼 乐 节 之 ,众 庶 百 姓 则 必 以法 数 制 崩坏 ,忽 忽愤 发 ,或食 辍 哺 ,或夜 辍寝 ,不 之 。 古 人 崇 “ ” ” 雅 ,执 掌 皇 室 登 歌食 举 庙 量才 力 ,欲扶 起之 ”(与元 九 书》 。 白居 易 ) 堂雅 颂 的礼 乐机 构太 常 寺 ,在 历代 相沿 常设 在其 《 乐府 序 》 中, 自称 创 作乐府 讽 喻诗 新 始终 不废 。庙 堂雅 乐 ,可 以正人心 、严仪 容 、 歌 的 目的在于 “ 为君 、为 臣 、为 民、为物 、
人的心性修持、审美情趣、操行节志并进而 器中的一种 。《 周礼 ・ 春官 ・ 笙师》云:“ 笙
洞悉其创作心态, 裨益 良多。 笔者在本文中, 首先对 “ ” 的 内涵 及唐人 “ 雅 字 崇雅 ”与 “ 隆 礼 ”之 间的关系 ,作 了一下简 单 的考 释 。其 次,结合相 关 的文 献资料 ,探 讨 了唐 人 “ 崇 雅 ”意趣 中的 “ 以雅 论人 ”与 “ 以雅 品文 ”
审美 取 向。

师掌教献竽、埙、箭、箫 、篪、笛、管 、舂 牍 、应雅 ,以教械 乐 。 雅 ”这种乐器 的形 ”“ 状 ,郑 玄注பைடு நூலகம் “ ,状如漆 筲 而弁 口,大二 雅 围,长五 尺六 寸 ,以羊韦鞔 之 ,有两钮 ,疏 画 。 司马迁 《 ”@ 史记 ・ 乐书 》 中有 “ 治乱 以
明尊 卑 。唐 人杜 佑 《 朝上 寿有 乐议 》云 : 三
为事 而作 ,不 为文 而作 。 ” 二 以 “ ”论人 与唐 人 的 “ 雅之趣 ” 雅 博
“ 兴 ,叔 孙通 定礼 仪 ,七 年长 乐 宫成 ,诸 汉 侯 朝 礼毕 ,复置 酒 ,侍 坐殿 上 , 皆伏 ,尊卑
以次上寿。汉故事上寿四部 曲,注言但有钟 鼓 ,无 有歌 诗 。魏初 作 四会 ,有 琴棋 但无 诗 唐代文人热情浪漫 ,胸襟洒落,情趣盎 雅 乐 。 唐 王朝 十分 重 视礼 乐 建设 ,唐代 初 然 ,心态 闲雅 。唐 人 以 “ ”许 人 ,注重人 ”@ 雅
诗文作 品内容上美刺讽谕 、厚重儒雅;艺术风格上意趣盎然、风 清典雅。 关键 词:崇雅意趣;隆礼情结;以雅论人;雅文品藻
中图分类号 :I0. 26 2
文献标 识码 :A 文 章编号:10 .11(09 3 08 5 09 7 20 )0. 0. 7 0 0
探讨唐人的 “ 崇雅 ”意趣,对于研讨唐 上古的万舞之外,第二个注解意指上古的乐
相, 讯疾 以雅 ” 裴 驷在 其集解 中也引郑玄 的 , 笺注 云 “ , 雅 亦乐器 名 , 如漆篇 ,中有椎 。 状 ”
“ ”字考释 与唐 人 的 “ 雅 隆礼 ”情结 “ ”字 的第 三个 注解 ,意指酒 器 。 东观汉 雅 《
记 ・ 良传》云 “ 日岁首, 吴 今 请上雅寿 ” 曹 。 在古人那里, 崇雅”与 “ “ 隆礼”结下不 丕 《 典论 ・ 酒诲 》云 :“ 刘 表 )子弟骄 贵 , ( 解之 缘 。 崇雅 ”意在 正风俗 、厚人伦 、斥 浮 并好 酒 ,为三 爵:大 日伯雅 , 次日 中雅 ,小 “ ”③ 华、 止僭越 。 雅 ” 在工具 书 中有 多种注解 , 日季 雅 。 “ 字 其 原 初之 意 与 上 古 时期 的礼 仪 乐 舞 息 息相 “ ” 雅 字被 训释 为 “ 万舞 ” “ 、 乐器 ” “ 、 酒
第 3 1卷 第 3期
2 0 年 9月 09


师 专


Vo . No 3 1 l 3, .
J u n l o Jn n T a h r Co l g o r a f i i g e c es l e e
S p2 0 c .0 9
浅 论唐人的崇雅意趣
孙 振 涛
关 。 雅 ” 的第 一个注 解 , 指周代 的万舞 。 器 ” 折 射 出 了古人 定尊 卑 、严贵 贱 、明等级 “ 字 意 ,
《 诗经》 中的 《 小雅 ・ 鼓钟》云: 鼓钟钦钦, 的 “ “ 隆礼 ”情结。古人的 “ 隆礼 ”情结,可 鼓 瑟鼓琴 , 罄 同音 。 笙 以雅 以南 , 以衡 不僭 。 以追溯至 先秦 时期 。 ” 西周 初年 ,周武王 去世 , 郑玄 为之 笺云 “ ,万舞 也 。万 也 ,南 也, 雅 康 王年幼 ,周公旦 摄政 七年 ,制礼 作乐 。周
篱也 ,三舞不 僭 ,言进退 之旅 也 。周乐 尚武 , 公制礼作乐,其核心要义在于将 “ 礼” 乐” “ 故谓万舞 为雅 。雅 ,正也 。 “ ”除 了指 制度化 , 别尊卑,异贵贱” ” 雅 “ ,使得人与人的
收稿 日期 :2 0 .80 090 —5
作者简介:孙振涛 ( 99 ) 17一 ,男,汉族 ,山东宁阳县人 ,南开大学在读博士 ,集宁师范学院 中文系讲师。
基金项目:内蒙古自 治区高等学校科学研究项目:宋代文人雅化创作心态研究 ( 课题号:N S 02 0。 JY 7 1 )
第 3 期
孙振 涛 :浅论唐人的崇雅意趣

等 级 区分有 序化 。《 子 ・ 国》云 :“ 者 , 苟 富 礼
《 士 》 中,称颂 “ 荐 周诗三 百篇 ,雅丽 理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