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通量测序用于发现严重感染病原体研究进展
宏基因组分析和诊断技术在急危重症感染应用的专家共识

宏基因组分析和诊断技术在急危重症感染应用的专家共识感染是急危重症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
近年来,随着新发病原微生物的出现、耐药病原微生物的增多以及免疫抑制宿主的增加,感染的发病率和死亡率仍居高不下,脓毒症(严重感染)患者病死率高达50%[1-3]。
最新调查研究发现,中国脓毒症相关性标化死亡率为66.7例/10万人口,全国每年共有脓毒症相关性死亡病例近103万例[3]。
重症感染起病急、进展快、病原体复杂,短时间内能否明确致病病原微生物至关重要。
传统的病原微生物检测方法主要包括形态学检测、培养分离、生化检测、免疫学和核酸检测。
因操作简单、快速、技术要求不高,同时具有一定的诊断敏感性和特异性,目前仍在临床上广泛使用。
但传统的检测方法在敏感性、特异性、时效性、信息量等方面存在局限,而且对于未知或者罕见的病原微生物,无法快速识别。
基于宏基因组新一代测序技术(metagenomics next-generation sequencing,mNGS)不依赖于传统的微生物培养,直接对临床样本中的核酸进行高通量测序,然后与数据库进行比对分析,根据比对到的序列信息来判断样本包含的病原微生物种类,能够快速、客观地检测临床样本中的较多病原微生物(包括病毒、细菌、真菌、寄生虫),且无需特异性扩增[4-8],尤其适用于急危重症和疑难感染的诊断。
为了规范运用mNGS进行病原微生物的诊断、正确解读检测结果和指导治疗,我们组织了急危重病、感染病学和病原微生物学相关领域的专家,制定了本共识。
1 mNGS分析和诊断技术是急危重症感染快速、精准诊疗的发展方向新一代测序技术是一个开放的分析和诊断系统,目前已经纳入的病原体有8000多种,其中包括3000余种细菌、4000余种病毒、200余种真菌和140种寄生虫,为疑难危重症及罕见病原微生物感染的诊断提供了有效的技术手段。
自2008年成功应用于临床诊断新发病原体感染以来[9-10],目前mNGS技术已经逐步用于临床疑难感染诊断,如华山医院张文宏团队[11]用mNGS协助确诊猪疱疹病毒的跨物种传播,并给予针对性治疗使患者痊愈,深圳市第三人民医院用mNGS确诊了一例罕见阿米巴脑炎[11-12]。
高通量基因测序技术对医学研究的影响和意义

高通量基因测序技术对医学研究的影响和意义高通量基因测序技术是一种能够快速、准确地测定个体基因组的方法,在医学研究领域中被广泛应用。
这种技术既能够为医学研究提供更加全面的基因信息,同时也提高了疾病诊断和治疗的准确性和效果。
首先,高通量基因测序技术为医学研究提供了更加全面的基因信息。
传统的基因测序技术只能够测定部分基因的信息,而高通量基因测序技术则可以同时测定成千上万个基因的信息。
这种技术能够探测更多的基因突变、拷贝数变异和结构变异等,使得医学研究人员能够更加全面地了解疾病的遗传基础。
例如,在肿瘤研究领域中,高通量基因测序技术可以帮助研究人员找到更多的癌症相关基因,从而为癌症的研究、诊断和治疗提供更准确的基础。
此外,高通量基因测序技术还可以帮助研究人员发现新的基因变异、细胞信号通路和代谢途径等,从而为医学研究提供更加深入的探索方向。
其次,高通量基因测序技术提高了疾病诊断和治疗的准确性和效果。
在传统的基因检测中,只能够检测到已知的基因突变或变异,而高通量基因测序技术则可以帮助医生找到更多的基因变异,从而为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更加准确的依据。
例如,在儿童遗传病的诊断中,高通量基因测序技术可以在更短的时间内筛查出更多的致病基因,从而提高儿童遗传病诊断的准确性和效率。
此外,高通量基因测序技术还可以帮助医生制定更加个性化的治疗方案,例如在癌症治疗中,可以根据患者的基因信息,为其选择更加有效的治疗方案和药物。
最后,虽然高通量基因测序技术在医学研究领域中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和意义,但同时也面临着一些挑战。
从技术上来说,高通量基因测序技术的应用还需要进一步改进其精度和效率,并且需要开发更加高效的数据分析和解读方法。
从伦理上来说,高通量基因测序技术的应用也需要遵循相关的道德原则和法律法规,保障被检测者的安全和隐私。
综上所述,高通量基因测序技术对医学研究的影响和意义是巨大的。
它为医学研究提供了更加全面的基因信息,提高了疾病诊断和治疗的准确性和效果。
高通量测序技术在病理学研究中的应用

高通量测序技术在病理学研究中的应用
近年来,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高通量测序技术在病理学研究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高通量测序技术能够快速、高精度地对基因组进行测序,为病理学研究提供了更多的数据和实验依据。
下面将从三个方面介绍高通量测序技术在病理学研究中的应用。
一、基因变异的识别
高通量测序技术在病理学研究中最重要的应用之一就是识别基因变异。
基因变
异是导致疾病的重要因素。
高通量测序技术能够准确、快速地对基因变异进行检测和识别。
同时,高通量测序技术可以检测非常稀有的变异,发现那些传统研究方法无法检测到的基因变异,从而为研究人员提供更多的数据和实验依据。
二、肿瘤患者的个性化治疗
高通量测序技术还可以用于肿瘤患者的个性化治疗。
肿瘤是一种高度异质性的
疾病,每个患者的病情都存在差异。
传统的治疗方法可能无法满足每个患者的需要。
高通量测序技术能够分析个体基因组的异质性,从而更准确地了解肿瘤的病理学特征。
这些数据可以为医生提供更多的信息,以便为每个患者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三、疾病的预测和诊断
高通量测序技术还可以用于疾病的预测和诊断。
通过分析患者的基因组信息,
研究人员可以预测患者是否具有患某种疾病的风险。
同时,高通量测序技术还能够提供更准确的诊断结果,从而为医生提供更好的治疗方案。
总之,高通量测序技术在病理学研究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它能够为研究人员提
供更多的数据和实验依据,为医生提供更好的治疗方案。
我们相信,在未来,随着科技的进一步发展,高通量测序技术将会有着更加广泛的应用前景。
高通量测序技术在各种疾病预防和诊断中的应用

高通量测序技术在各种疾病预防和诊断中的应用随着生命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我们已经进入了新的基因组学时代,基因测序成为了研究生物学、医学和生物技术的重要手段。
高通量测序技术得到了广泛应用,它不仅提供了基因测序和基因变异的信息,而且还可以在对疾病的观察和理解中发挥重要作用。
下面我们将讨论高通量测序技术在各种疾病预防和诊断中的应用。
一、肿瘤学高通量测序技术可以用来检测癌症相关的遗传变异。
这些变异可以是质量变异(单核苷酸变异、插入或删除特定碱基),也可以是结构变异(染色体缺失、重复、反转或移位等)。
通过进行全基因组或外显子测序,可以发现癌细胞中的遗传突变等异常变化。
这些变异可以帮助医生确定肿瘤的类型、预测病情及病人的反应,并为患者制定个性化治疗方案。
二、遗传学高通量测序技术可以轻松处理复杂的人类外貌和疾病相关的遗传因素。
通过基因组测序或基因检测,可以识别已知的和未知的基因,确定遗传变异,并利用这些信息来诊断、治疗和预防疾病。
三、微生物学高通量测序技术可以用于识别和解决微生物学的相关问题,如病毒、细菌、真菌和寄生虫。
通过对微生物的基因组进行测序,可以预测疾病发生和传播的风险,并制定相应的控制和治疗措施。
高通量测序技术对于疫情的控制和防治也有重要意义。
四、药物研发高通量测序技术可以用于药物研发。
研究人员可以通过全基因组和外显子测序等技术,识别疾病的遗传变异,寻找致病基因和相关途径,并确定是否存在有效药物治疗方案。
这种方法可以减少药物研发的时间和成本,加快了治疗药物的开发进程。
总之,高通量测序技术不仅可以用于诊断和治疗疾病,还可以帮助发现新的病因和治疗方法,推动医学科学的进步。
由于该技术的重要性,未来该技术将会有更广泛的应用。
高通量测序技术及其在基因研究中的应用

高通量测序技术及其在基因研究中的应用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生命科学领域也在不断涌现出新的技术和方法。
其中,高通量测序技术是最重要的一种技术之一。
通过高通量测序技术,不仅可以快速准确地测定DNA序列,还可以对基因表达、DNA甲基化、蛋白质互作等多个方面进行深入研究,为生物学领域的研究提供了有力的工具。
下面将对高通量测序技术及其应用进行详细介绍。
一、什么是高通量测序技术高通量测序技术又称为第二代测序技术,它是指一种通过并行测序的方式,对样本中的DNA进行高速测量并获取其序列信息的技术。
高通量测序技术的原理非常简单,它将DNA样本进行随机的分离、扩增、分离、读取等多个步骤,最终生成数百万条DNA片段的测序产物。
这些产物可以通过计算机软件进行处理和分析,获得整个DNA序列的信息。
二、高通量测序技术的类型高通量测序技术的发展已经经历了多个阶段。
目前,市面上已经存在多个高通量测序技术平台。
其中最常用的是Illumina公司和Ion Torrent公司的高通量测序技术。
Illumina公司的高通量测序技术基于测序-合成(sequencing-by-synthesis,SBS)原理,并采用双端30bp或100bp定向测序或PE150bp或PE250bp的测序方式,单个测序通量可达到数百Gb-数Tb。
而Ion Torrent公司的高通量测序技术则采用了基于半导体学的测序原理,并采用了无筛分子筛分子筛分子筛分子筛分子筛分子筛分子筛分子筛分子筛分子筛分子筛分子筛分子筛分子筛分子筛分子筛分子筛分子简单的操作流程,可以对小型基因组进行有效的测序。
三、高通量测序技术在基因研究中的应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在基因研究中应用广泛,其中最常用的是全基因组测序、RNA测序、甲基化测序等。
1、全基因组测序全基因组测序是指通过高通量测序技术,对生物的整个基因组进行测序。
通过全基因组测序,可以获取整个基因组的序列信息,并对基因组结构、基因型等方面进行研究。
高通量测序技术在遗传疾病研究中的应用

高通量测序技术在遗传疾病研究中的应用近年来,随着生物技术的不断发展和进步,高通量测序技术已经成为了遗传学领域中最受欢迎的研究方法之一。
它被广泛应用于遗传疾病的研究中,可以帮助科学家们更好地理解人类基因组和疾病发生的机制。
本文将会深入探讨高通量测序技术在遗传疾病研究中的应用。
一、高通量测序技术简介所谓高通量测序技术,是指一种同时分析数以千万计DNA序列的技术。
通过对DNA样本的大规模测序,科学家们可以快速准确地获取DNA序列。
高通量测序技术不仅对基因组研究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同时也在医学研究中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
高通量测序技术有两种主要的方法:Sanger测序和Next-generation测序。
Sanger测序是一种传统的测序方法,可用于破解较小的DNA 片段。
它利用DNA聚合酶逐步合成DNA链,并在其中加入少量的荧光标记核苷酸。
这些核苷酸颜色不同,可以在缩温电泳中被分辨出来,从而得到DNA序列。
Next-generation测序则是一种更现代化的高通量测序技术,它可以实现在较短的时间内大规模地测序。
Next-generation测序使用不同于Sanger测序的DNA复制技术,包括Illumina、Roche/454和Ion Torrent等。
这些技术构建了更高效、更智能的测序装置,使科学家们能够更快、更精确地将长DNA序列分成数以万计的小片段,然后对这些小片段进行分析。
二、高通量测序技术被广泛应用于遗传疾病的研究中。
在过去,遗传疾病常常是被诊断为基因突变引起的,但通常没有明显的症状。
高通量测序技术可以帮助科学家们找出这些基因突变,并将它们与疾病的发病机制联系起来。
例如,这项技术可以用于确诊遗传性疾病,如先天性心脏病、血友病和囊性纤维病等。
这些疾病往往涉及到DNA变异的问题,高通量测序技术可以检测这些变异并确定其精确位置和性质。
此外,基因突变也可以是癌症的原因之一。
高通量测序技术可以帮助科学家们发现癌细胞中的DNA变异,了解癌症病因,并开发出更有效的癌症治疗方法。
高通量基因测序技术在医疗中的应用

高通量基因测序技术在医疗中的应用随着基因科学的进步,基因测序技术也在迅速发展。
高通量基因测序技术是目前最先进的基因测序技术之一。
它通过大规模平行测序,可以高效地获取每个个体的全基因组序列信息。
高通量基因测序技术有着很广泛的应用,其中医学领域是最重要的应用之一。
在医疗上,高通量基因测序技术已经被广泛应用,可以帮助医生们更早地诊断疾病、制定更有效的治疗方案。
本文将会介绍高通量基因测序技术在医疗中的应用,并着重介绍其在个体化医疗中的应用。
一、高通量基因测序技术的基本原理高通量基因测序技术采用平行测序的方法,同时测定许多DNA分子。
这种技术的初衷是为了进行全面的基因组测序,从而帮助人们更好地了解基因组的构成和功能。
在高通量基因测序技术中,首先将DNA片段匀浆到一个平台上,然后再将DNA嵌合到特定的测序器上进行测序。
测序的结果是成千上万的小片段序列,这些片段可以拼凑成完整的DNA序列。
二、高通量基因测序技术在医疗上的应用高通量基因测序技术在医学领域中有着多种应用。
例如,通过高通量基因测序技术可以快速、精准地诊断疾病,对于某些罕见而严重的疾病进行基因筛查和诊断有着重要的作用。
同时,在药物研发、医学研究、群体基因组学等领域中也有着广泛的应用。
此外,由于高通量基因测序技术具有较高的准确性和高通量测序能力,它在个体化医疗中的应用也越来越多。
个体化医疗是目前医学中的一个热点领域,它可以通过基因组信息来确定疾病的发生和发展,制定针对性的治疗方案。
在个体化医疗中,高通量基因测序技术的应用非常广泛。
例如,医生可以使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快速、准确地筛查基因突变、单核苷酸多态性等遗传变异,以了解病人的遗传风险,进而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此外,通过对跨物种模型的分析,还可以早期发现某些疾病的发生和发展,为疾病的预防提供了有效手段。
三、高通量基因测序技术在肿瘤学中的应用高通量基因测序技术在肿瘤学中的应用得到了广泛的关注。
肿瘤是一类由于细胞基因突变引起的疾病,因此,基因组学的研究在肿瘤学中具有很大潜力。
2023感染科NGS检测的意义及解读

2023感染科NGS检测的意义及解读近年来,随着高通量测序技术,也称新一代(或下一代)测序技术(NGS)的迅猛发展,在操作流程不断简化、检测通量不断增长的同时,检测成本也大大降低,使其在感染病原体检测中呈现出一定的技术优势,并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
当前,基于NGS鉴别微生物的主要方式有两种:宏基因组测序(mNGS)与病原体靶向测序(tNGS)。
病原宏基因组检测,无需预设,无需培养,无偏好性,直接提取临床样本中的DNA x RNA,进行高通量测序,经过专用病原数据库比对与分析,一次性完成细菌、真菌、病毒和寄生虫等病原体的检测。
基于病原体核酸序列盲测的mNGS技术横空出世,成为感染病诊断的利器。
01指南共识推荐mNGS经历快速发展的五年,被引入多部共识/指南。
最新共识均推荐mNGS病原学诊断重要方法,包括《中国宏基因组学第二代测序技术检测感染病原体临床应用专家共识》、《高通量宏基因组测序技术检测病原微生物的临床应用规范化专家共识》、《宏基因组高通量测序技术应用于感染性疾病病原检测中国专家共识》等。
其中《中国宏基因组学第二代测序技术检测感染病原体临床应用专家共识》推荐mNGS 作为新发、罕见、疑难感染性疾病一线检测手段。
推荐内容如下:推荐意见24(强烈推荐,IH ):对于呼吸道感染,二代测序在病毒及少见病原体的检测中体现出较好的检测效能;但在细菌、真菌等病原体的检测中,二代测序尚不能准确判断菌群定植或感染状态,仍需依赖临床医师结合患者病情进行进一步分析。
推荐意见26(强烈推荐,m ):对于新发.罕见.疑难感染性疾病,以及免疫缺陷患者,二代测序能显著提高病原体的检出率,可作为上述疾病的一线检测手段。
存在的问题01数据量的问题可能存在病原体数据量不够被背景序列淹没的情况,人源核酸含量越高,mNGS 敏感性越低,病原体检出序列数越少,甚至导致假阴mNGSH^I0MUK(β11,的《“片用黑纨化。
*1titt (IQ<)中HIHI"取玄IrIJKtfI HAFZVA,生*断故IK O人源悯QQQQQQQQ0确悯OOOΘ0ΘΘG UOOOOOOΘO.八Θ00000Θ01T QQQQQeOQQQQQQQQQθoθooooo 000000G0人说个员谢原含生人潮?列教响取用列数02结果解读的痛点阈值设定、结果解读困难,因此亟待解决核心技术难题,要解决阳性阈值的设定,排除背景序列的影响,结合临床症状、流行病学进行解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病原生物学杂志 Journal of Pathogen Biology 2016年9月第11卷第9期
September 2016,Vo1.11,No.9 附页1
DOI:10.13350/j.4Pb.160924 ・综述・ 高通量测序用于发现严重感染病原体研究进展 任翊¨,宋营改。,张湘莉兰。,童贻刚。 (1.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北京热带医学研究所,热带病防治研究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北京100050; 2.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北京100034;3.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微生物流行病研究所,北京100071)
【摘要】如何能在海量的高通量测序数据中去除噪音、发现致病微生物是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临床信息指导下的高 通量测序能减少对于高通量测序海量数据的生物信息学分析工作量,高通量测序指导下的病原体致病性判断又减少了 临床撒网式筛查病原体的工作量。高通量测序的临床应用可能使得严重感染的临床治疗更为精准并有效降低死亡率。 【关键词】高通量测序;严重感染;病原体;综述 【中图分类号】R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3—5234(2016)09一附页1一O3
[Journal of Pathogen Biology.2016 Sep;1l(9):insert 1—3.] Use of high-throughput sequencing to detect pathogens in sepsis REN Yi ,SONG Ying—gai。,ZHANG Xiang—lilan。,TONG Yi—gang。 (1.Capital Medical Universit ,Bei— jing Friendship Hospital,Beijing Tropical Medicine Research Institute,Beijing Key Laboratory for Research on Pre— vention and Treatment of Tropical Disease,Beijing,100050,China;2.Peking University First Hospital;3.Beijing Institute of Microbiology and Epidemiology)
[Abstract]Identification of etiologic agents from the big data obtained through high-throughput sequencing is an impor— tant field of research.High-throughput sequencing directed by clinical information decreases the workload of bioinformat— ics.Pathogen identification directed by high-throughput sequencing decreases the workload of broadly screening for patho— gens.The clinical use of high-throughput sequencing would make the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sepsis more precise and more efficient and it may decrease the mortality from sepsis. [Key words]High-throughput sequencing,sepsis,pathogen,review
在探讨临床病因中,常见的临床思维考虑四个方面:遗传性 疾病、自身免疫或炎症性疾病、感染和肿瘤,其中感染的概念不 断在更新,脓毒血症(Sepsis)是指感染引起的临床疾病状态_1], 存在系统炎症反应综合征(Systemic inflammatory response syndrome,SIRS)阴性的感染_2]。临床中四大类致病因素常常 混杂在一起,但以一元论解释病因,其中最可能的致病因素是 本次疾病状态的病因。然而,有效区分四大类病因的标识至今 没有找到。由于严重感染能够快速致死,早期判定感染并采取 有效抗病原体治疗能够挽救生命,所以快速鉴别出感染及其可 能病原体是临床关键。高通量测序可以获取海量核酸序列信 息,这种信息不丢失的检验方法在寻找可能病原体中有很大优 势。高通量测序临床应用的劣势有:1)测序成本,尤其是海量 数据的计算机辅助分析速度及成本;2)人体标本及标本处理过 程均不是无菌状态,难以区分健康携带和污染信号,尤其是条 件病原体;3)难以确定高通量测序锁定的可能病原体和目前疾 病状态的因果关系。随着高通量测序成本的下降和云计算在 线分析软件的使用,高通量测序正在逐步进入临床应用,而临 床指导下的高通量测序和高通量测序指导下的病原体致病性 判断是有效的临床应用路径。 1临床指导下的高通量测序 ”脐带结肠炎综合征(Cord colitis syndrome,CCS)是发生 于脐带造血干细胞移植后3~11月的病因不明性疾病,患者表 现为非血性腹泻,结肠黏膜活检显示慢性活动性结肠炎、上皮 样肉芽肿形成、没有病原微生物感染的镜下表现(菌体)、没有 病毒感染的细胞学改变、没有移植物抗宿主疾病(Graft—versus— host disease,GVHD)的特征性病理表现,但患者抗菌素治疗 (甲硝唑或喹诺酮类药物)有效,部分患者停药后复发,再次用 药能够缓解。基于上述临床表现,Bhatt等[3 设计了高通量测 序,对结肠黏膜活检标本进行鸟枪法测序(Shotgun sequen- eing),在计算机辅助剔除人类基因后,把已知病毒、细菌基因序 列及未知序列(Nonhuman reads)列入候选,用抗菌素治疗前后 的检测结果对比,寻找可能病原体。结果发现在4个样本中, 肠慢生根瘤菌(Bradyrhizobium enterica)的命中次数为: 631 276次、119 122次、1 669 087次和1 360 422次排在首位, 第二位的代尔夫特食酸菌(Delftia acidovorans)为5 006次、 7 517次、137次和39次,第三位的嗜麦芽寡养单胞菌 (Stenotrophomonas maltophilia)为2 740次、2 975次、371次和 113次,及其他23个有意义的潜在病原体,其中B.enterica命 中率最高,而且抗菌素治疗前后有命中次数下降的趋势,分别 下降了84.4 和60.5 ,这与临床抗菌素治疗效果一致,因此 判别为首选的疑似病原体。根据B.enterica基因序列设计特 异性引物及荧光探针,在CCS组和非CCS组患者中检测发现, CCS组有特异性PCR扩增产物,而对照组包括健康结肠黏膜、
*【通讯作者】任翊,E-mail:ren7016@mSFI.com; 童贻刚,E—mail:tong.yigang@gmail.com 【作者简介】任翊(1970一),男,北京人,博士,主任医师。研 究方向:高通量测序临床应用。 附页2 中国病原生物学杂志 Journal of Pathogen Biology 2016年9月 第11卷第9期
September 2016,Vo1.11,No.9
结肠癌旁黏膜和GVHD结肠黏膜标本都没有B.enterica特异 性基因片段PCR扩增产物产生。 这项研究显示了临床信息对于高通量测序进行病原体识 别的指导意义。该方法首先利用临床特点,采用肠黏膜标本进 行高通量测序;其次利用在线PathSeq软件(www.broadinsti— tute.org/software/pathseq)l4]排除人类核酸片段,利用Velvet 软件_5 和ALLPATHS软件 ]在无参考序列的情况下,通过核 酸片段重叠区拼接出更长的基因组序列;利用BLAST(Basic local alignment search too1)中的BLASTN(BLAST for nucleo— tide sequences)和BLASTX(BLAST for translation)与美国国 家生物信息中心(National center for bi0technol0gy informa— tion,NCBI)数据库进行比对,获得人类、非人类真核、原核和病 毒的核酸序列;第三,通过命中核酸序列次数排序和治疗前后 的自身比较动态变化,确定候选病原体;第四,针对候选病原体 建立特异性PCR和荧光探针,利用肠黏膜组织标本的显微镜 下病理表现,如有无可见病原体,有无病毒感染的细胞表现,有 无肉芽肿形成,结合特异性荧光探针定位,展示候选病原体的 致病状态;第五,通过更大人群的疾病组和对照组验证,通过特 异性PCR扩增再次说明候选病原体的致病可能。作者在临床 信息的指导下,如抗菌素治疗有效、病理表现不符合病毒感染, 真菌寄生虫感染证据太少等迅速锁定细菌感染,再利用高通量 测序一步步验证可能病原体,每一步判断都紧密结合l临床去剔 除不必要的信息。 2高通量测序指导下的病原体致病性判断 Palacios等[7]通过高通量测序寻找系列移植后死亡病例的 可能病因,供者(脑出血死亡)提供了1个肝脏和2个肾脏分别 移植给了3个受者,受者在移植后出现发热、中枢神经受累症 状,分别于移植后36 d、30 d和29 d死亡。实验室检测排除了 已知病原体感染。为了探讨是否为未知病原体感染致死,作者 提取了受者的脑组织、脑脊液、血清、肝组织、肾组织标本,提取 RNA进行随机引物RT-PCR和高通量测序,在计算机辅助下 排除引物序列、低质量噪音序列和无意义的简单重复序列_8], 与NCBI基因库进行比对,排除人类序列,确定可能病原体为 沙粒病毒Arenavirus Burden。针对这个新发现的沙粒病毒,建 立特异性引物的Sybr Green定量PCR;通过Veto E6细胞培养 患者组织中提取的病毒标本,利用病毒感染的Vero E6细胞建 立检测患者特异性IgG、IgM抗体的免疫荧光试验。结果3位 受者的组织、体液标本中均能发现该沙粒病毒的特异性核酸片 段,其中受者1的尿液中拷贝数达到8.8×1O 拷贝/ml,受者2 支气管灌洗液中1.2×10 拷贝/ml,受者3血清中5.7×1O 拷 贝/ml;2位受者的特异性抗体阴性,1位受者出现抗体阴性到 阳性的转变过程;供者虽然没有发现新型沙粒病毒的特异性核 酸片段(PCR阴性),但特异性抗体滴度分别达到IgG1:80和 IgM1:20;利用已知沙粒病毒保守抗原片段制备的兔多克隆 抗体,免疫组织化学方法也能在受者组织标本中检测到沙粒病 毒抗原的存在。 这项研究显示了高通量测序用于临床病原体诊断的指导 价值。作者通过高通量测序锁定了Arenavirus Burden后,通 过建立特异性定量PCR检测病原体核酸、免疫组织化学方法 检测特异性抗原、免疫荧光方法检测特异性抗体,多角度论证 了该病毒导致患者发病的因果关系。实际临床操作中,高通量 测序可能锁定若干病原体,需要建立每个病原体的相应分析方 法,通过特异性核酸、抗原和抗体多方面检测验证致病因果关 系。一般认为:特异性定量PCR结果阳性或动态变化与临床 表现变化一致,宿主特异性IgM抗体由阴性转为阳性或特异性 IgG抗体滴度4倍增加都具有临床意义。此外,利用病变组织 的病理表现,结合核酸探针原位杂交,显示病原体在病变组织 中的位置,也是验证病原体致病性的可靠方法。 3高通量测序在Sepsis治疗中的潜在应用价值 Sepsis的概念一直在改变,脓毒血症的翻译除了危及生命 和严重感染的内在含义外,不再局限于化脓菌感染和毒素血 症。目前普遍认为,Sepsis是有SIRS临床表现的感染,而严重 感染(Severe sepsis)是有重要脏器功能障碍并可能危及生命的 感染。SIRS和Severe sepsis的临床意义目前尚有争论 ]。 Singer等[】 认为Sepsis是人体对感染的反应调节失常,导致危 及生命的器官功能障碍,临床上表现为序贯器官衰竭评估(Se— quential organ failure assessment,SOFA)评分增高≥2分(SO— FA评分,O~24,分数越大器官功能障碍程度越大),临床预期 死亡率>10 。为了减少感染性休克(Sepsis shock)的死亡率, 临床采用早期目标指导治疗(Early goal—directed therapy, EGDT)。Mouncey等 1]观察了EGDT组630例和常规治疗组 630例,EGDT组90 d死亡率为29.5 (184/623),常规治疗组 为29.2 (181/620),两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一0.90)。 作者认为与补液、及时经验性使用抗生素(覆盖革兰氏阴性菌、 阳性菌和联合抗真菌的常规治疗)相比,EGDT没有明显降低 死亡率,反而增加了治疗费用和治疗强度。 因此,在严重感染治疗中,除了补液和可能病原体全覆盖 的经验治疗外,还能做什么?高通量测序指导临床抗感染治疗 可能是出路之一。高通量测序可以获得耐药基因、毒力基因等 全部信息,这可能使高通量测序辅助下的临床判断和治疗更为 精准和有效。 4小结 在海量的高通量测序数据中,如何能在大量的噪音中提取 有临床意义的信号还需要不断探索,其中计算机辅助和临床判 断是不可缺少的两个环节,临床信息指导下的高通量测序能降 低生物信息学的工作量,高通量测序指导下的病原体致病性判 断又减少了临床撒网式筛查病原体的工作量。随着高通量测 序成本的下降,一个患者的不同部位标本或不同时期标本可能 反复测序,而云计算可以在短期内给出统计数据供临床医师判 断,使得严重感染的临床治疗更为精准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