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视阈中的美国现当代南方文学
浅述美国南方文学的文学特征

浅述美国南方文学的文学特征
那健;许世友;王凯;孙锦
【期刊名称】《农村科学实验》
【年(卷),期】2017(000)008
【摘要】通常意义上我们探究的"南方文学"指的是出现在美国南北战争后的一种
文学形式,这种文学带有一定的悲剧性,也被称为"南方文艺复兴".1当人们提起南方文学时,他们往往不是在追溯他从何时开始作为一个整体出现,而是指20世纪30年代至60年代这30年之间的南方的文学.2美国南方文学具有浪漫主义、哥特式、怪诞、意识流、多角度等文学特征,是美国文学史上璀璨的瑰宝.
【总页数】2页(P86,75)
【作者】那健;许世友;王凯;孙锦
【作者单位】大连医科大学,辽宁大连 116023;大连医科大学,辽宁大连 116023;
大连医科大学,辽宁大连 116023;大连医科大学,辽宁大连 116023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历史和文化的沉淀——美国南方文学怪诞特征成因之研究 [J], 王海云
2.生态视阈中的美国现当代南方文学——美国生态学者克里斯托福·瑞格访谈录 [J], 张鲁宁
3.美国南方文学作品中的哥特性风格呈现——以卡森·麦卡勒斯小说为例 [J], 黎荔
4.美国南方文学作品中的哥特性风格呈现——以卡森·麦卡勒斯小说为例 [J], 黎荔
5.美国南方文学与华裔文学的书写疗愈对比探究
——以福克纳和赵健秀的作品为例 [J], 戴方方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加里·斯奈德的生态视域和自然思想

国别文学研究::加里·斯奈德的生态视域和自然思想朱新福内容提要当代美国诗人加里·斯奈德的生态意识不仅表现在对荒野的热爱、对文明的反思以及对印第安人生活的向往上,而且还体现在他的生物区域主义思想、生物中心主义思想、对生态学和道家佛教生态智慧的借鉴以及他所主张的与自然和谐互动的创作观等方面。
关键词加里·斯奈德生态自然佛教道教加里·斯奈德(GarySnyder,1930一)研究,有的学者把重点放在斯奈德与中国文化的关系上,分析斯奈德如何借鉴中国禅宗哲学、道家思想以及中国古典诗歌精华,形成自己独特的认知方式和艺术风格。
有的学者则从翻译学角度出发,探讨斯奈德对中国古诗,特别是对寒山诗的翻译。
《当代外国文学》2004年第4期陈小红的《寻归荒野的诗人加里·斯奈德》一文,则从生态批评的视角对斯奈德的作品进行研究,认为斯奈德的生态观表现在他对荒野的热爱,对文明的反思,对印第安人生活的向往以及对理想的生态意识的勾画等四个方面。
∞本文认为,斯奈德的生态意识不仅表现在陈小红提到的四个方面,而且还体现在他的生物区域主义思想、生物中心主义思想、对生态学和道家佛教生态智慧的借鉴以及他所主张的与自然和谐互动的创作观等方面。
一、斯奈德的生物区域主义思想和生物中心主义思想斯奈德认为“地图应该根据植物群、动物群和气候带等一系列的自然环境来划分。
这样做有利于我们打破人为的政治界限以及任何习惯上已人为接受的地域概念的枷锁”。
④为什么斯奈德认为政治分界线并不真正代表任何实体,只不过是一个人为的理论概念?斯奈德的这一观点和他所持的“生物区域主义思想”有关。
他重视自然的、文化意义上的疆界划分,主张自然法优先于国家法。
在一次访谈中,斯奈德概括了他的生物区域主义思想:“现在需要的是以一种共享的生态视野来保证真正公正的和谐,这种视野不仅可以超越生物区域的界线,甚至可以超越语言的界线。
北美洲曾经有一种超越部落界线的共同的相互尊重的精神,一种关于自然的共享的生态视野。
以生态批评视角重释经典作品

以生态批评视角重释经典作品作者:徐筱虹来源:《知识窗·教师版》2016年第11期|摘要:生态批评理论作为全新的文学批评现象广受关注,它以鲜明的生态意识对文学文本进行有别于传统的研究与批评。
在教学中,教师运用生态视角对文学经典作品进行再解读、再阐释,有其鲜明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关键词:生态批评重释经典《飘》《外国文学》是一门知识性、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课程。
《外国文学》课程因其得天独厚的人文学科优势,成为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独立思考能力的一个重要平台。
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到来,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正在发生变化,他们不再满足于传统的教学方式。
然而,《外国文学》的教学模式是以教师为中心,从而抑制了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
文学作品中包含的智慧、感情、经验、原创力、生命思想以及审美意识,在传统教学模式中渐渐丧失。
这种教学模式日益暴露出它的局限性,如何将学术热点、前沿观点融入课堂教学中,给学生留下更大的探究空间,提高学生分析文学问题和文学现象的能力,成为《外国文学》教学改革的新思路。
生态批评是把文学文本和现实的生态问题结合起来,探讨人与自然关系问题的批评方法。
笔者以美国小说《飘》为例,运用生态批评视角,指导学生解读这部关于南北战争的经典作品,取得了良好的课堂教学效果。
一、教学案例说明20世纪70年代以来,随着生态危机的日益显现,文学领域掀起了生态文学创作和文学作品生态批评的热潮,它以生态整体主义为思想基础,以探寻生态危机根源为目的,表现了人与自然的关系。
同时,这个阶段也产生了利奥波德的“土地伦理”和罗尔斯顿的“生态整体主义”等观点。
《飘》以南方女性作家特有的视角和观点,对南北战争和战后重建进行了独特的反映,通过一系列人物在特殊历史时期的不同经历和命运,深刻反映了资本主义制度必然取代奴隶制度的历史趋势,同时表明了人应该顺应历史潮流而动的思想。
《飘》是20世纪通俗文学的代表作,再现了气势磅礴的美国南北战争,表明了资本主义制度必然取代奴隶制度的历史趋势,揭示了蕴藏在青年男女身上美好的爱情理想,展示出缠绵悱恻的人情美和爱情美,蕴涵着深刻的人生哲理和生态思想。
当代生态文学视角下的美国灾难电影探析

315文|罗永妃当代生态文学视角下的美国灾难电影探析摘要: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使得人们可以深入了解大自然中未知的世界,为利用大自然带来的无限经济效益,人类依据科技发展的水平大力开采利用自然资源,造成了严重的生态危机,生态文学因此应运而生。
美国灾难电影在基于生态文学的基础上,将一系列生态危害用生动形象的方式描述出来,使观影者记忆深刻,有着很大的教育意义。
本文简单的阐述了生态文学的内涵、现状,并在生态文学的基础上简单的探讨了美国灾难电影,以供参考研究。
关键词:当代生态文学;美国灾难电影;研究意义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使得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人们对精神世界的需求逐渐的提高,使得精神文明的建设范围越来越广泛。
生态文学是一种从生态视角描写生态思想的文学体裁,美国灾难电影将生态文学所阐述的生态思想使用先进的科技生动形象的描述出来,使得观影者开始关注全球因人类生活经济活动而产生的生态问题,逐渐培养建立起生态保护意识,促进人类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一、生态文学我国生态文学发展的现状生态文学是一个较为冷门的文学体裁,在我国生态文学作品还较少。
生态文学最早被传入我国是在1949年,由散文家徐迟先生翻译的《瓦尔登湖》作为我国的生态文学启蒙[1],引导着我国的生态文学发展。
在我国生态文学发展出现的问题具体有三方面:第一方面,中国的生态文学作家错误的理解了生态文学的含义,我国文学家们在创作时很容易将自己的情感带入文章,同时不断的扩大自己的情绪,在创作生态文学时,作家对生态文学题材的把握容易出现偏差,而生态文学并不是简单的描述自然、感悟自然,而是要有生态思想,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2]。
第二方面是我国生态文学缺乏批判性,生态文学是在生态环境恶劣的情况下应运而生的,有很强的文学批判性和文学警示性,如果还是简单的描写生态问题,而不是深入的披露生态问题发生的原因,很容易使得生态文学流于表面,阻碍着生态文学的发展。
第三方面,现阶段的生态文学缺乏反思,深入的刻画生态问题,并不能达到生态环境改善的目标,只有具备强烈的警示性,才可督促人类进行反思的同时做出相应的措施,进而从根本上推动生态文学的发展。
生态批评视域中的美国华裔文学_陈爱敏

生态批评视域中的美国华裔文学陈爱敏内容摘要:生态批评至今走过十多个年头,其研究已经发生了新的转向,它更关注“环境正义”;将重心从荒野、牧场、农村转向了城市和大工业化;从最初对文学文本中自然现象的关注,到今天对人类与非人类整体生存环境的拷量以及造成人类环境恶化的思想、文化及社会等根源的追问。
生态批评的转向不仅为本学科带来了新的活力,同时也为族裔文学批评提供了新的阐释空间。
美国华裔文学的生态批评至今仍处于缺失状态,本文尝试着用生态批评理论,对其中的“风水”和动物保护进行解读,从而揭示美国华裔文学中同样包含深厚的生态思想。
关键词:生态批评转向华裔文学风水动物保护作者简介:陈爱敏,文学博士,南京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英美文学。
Title:Chinese American Literature in Ecological PerspectiveAbstract:More than a decade has passed since ecocriticism emerged as a school in the early 1990s.Currently,it has changed its direction from the analyses of nature writing and literature of wilderness to the concern of environmental justice,from the focus on wild,rural,pastoral coun-tryside to the study of the urban environment and industrialization,from the attention to the land-scape in literature to the exploration of the reasons that have led to the environmental crisis from social,cultural and ideological perspectives.The alteration of its direction has not only brought vitality and impetus to environmental study itself,but also new hope for the research of ethnic lit-erature.Chinese American literature,a prominent branch of ethnic literature,is thought by many as lacking in nature writing and thereby unsuitable for environmental studies.But by a close read-ing of some selected texts concerning the two aspects,Feng Shui and animal preservation,the present paper argues that it can be interpreted from the ecological perspective.Key words:ecocriticism alteration of the direction Chinese American literature Feng Shui animal preservationAuthor:Chen Aimin,Ph. D.is professor of English at Nanjing Normal University(Nanjing 210097,China),specializes in English and American literature.Email:chaim2905@生态批评已经走过了十多个年头,但迄今为止,少有人从生态批评的视角来解读美国华裔文学作品。
生态视阈中美国文学史的反思

[ 收稿 日期 ]0 1 )— 2 141 7 1 [ 基金项 目] 本研 究为北 京市属 高校 “ 人才强教深化计划创新团队” 项 目 ( 编号 :70 3 研究成果之一 ; 26 0 ) 北京市教委科技创新平 台 项 目“ 跨文化视野下的外国语言文学研究” 项 目编号 :X 2 1_12 1081 ) ( P M 00O42_959 研究成 果之一 。 [ 作者简介 ] 李素杰 , , 文安人 , 女 河北 北京第二外 国语学 院英语学院副教授 , 北京外国语大学英语学 院博士研究生 。 方 向 Nhomakorabea展 。
今天的美 国文学史 已不再 由白人男性中产阶 级作家( S ) WA P 一统 天下 , 而是囊括 了来 自于不
同的族裔 、 文化背景 、 宗教 、 政治信仰 、 性别身份的
作家及其作品 , 不仅包括诗歌、 戏剧 、 、 小说 散文等 传统文类 , 还广泛纳人 了口头文学、 杂志、 书信 、 札
别、 种族等众 多政治 、 文化 因素。然而 , 者通过 调查研 究发现 , 四部具有代 表性 的 美 国文 学史著作 q, 笔 在 -自
然这一人 类社会 活动中不可或缺 的角 色却始终处 于边缘甚 或缺席 的地位。文 学史建构 中的这 种片 面关注人 类 活动 、 漠视 自然存在的做法 , 一个侧 面反映 了人文 学科 中的人 类 中心主 义倾 向。在 当下生态危机 日益严 从
范围内, 充分呈现我们 国家过去的所有阶段 , 并使 受忽略的作家重 回我们的记忆 开始 ” J到《 ¨ , 哥》 书以“ 合并近来在学术 和典 律重估上 的发展 , 使
几代学者的不懈努力之后 , 几乎所有在美国历史 上曾经受到压抑或者被人忽视 的各个方面, 都在
文学史上得到了认可与观照。
生态和谐观视角下的美国南方文艺复兴--种植园神话的生态非正义性

那 时候 ,大 自然是人 类生 存的威 胁 ,人们 由畏 而生 敬 。而 价值 体系 。他们 原本 大都 是来 自英 国 中产 阶级 ,富 商或 乡
人踏 入文 明的 状态之 后 ,社会 的分工 ,经 济的 发展 ,物质
的追 求 ,欲 望的放 大 , 道德 的沦 丧等 等 原 因使 得 人与 自然 理解 ,将 其移植 到这 片他们 安 身立命 ,繁衍 生 息的地 方 。 的 关系逐渐 分 离对立 ,人 类 的发展不 是更 加合 乎 自然 ,而 南方 的整 个上层 社会 由这 些掌握 了大 片土 地 的家 族 构成 , 是 背离 自然 。人们不 能从 精神 世界得 到愉 悦和 安慰 ,只能 他们 控制 了南方 整个 的话 语权 ,他们 的 思想文化 价 值体 系 在物 质世 界 中寻求物 质欲 望和 肉体欲 望 的满足 ,这又 加剧 成为 了南 方的主 流思 想文 化 。少数 的 白人 精英 高贵 的站在 渴 望与 自然再 度融合 ,就 如 同成人感 叹童 年 的消逝 ,希望 了人与 自然 的矛盾 而让二 者越 走越远 。但 尽管 如此 ,人类 云端 ,贫 穷的 白人和 黑人如 卑微 的泥土 。 从一 开始 ,南方 的社 会结 构和 思想 文化价 值体 系就 打
成 了野心 勃勃 的控 制欲望 ,认 为人 是不违 背上 帝意 愿 的万 行反 思 ,对 田园 的生 活模 式和传 统 的道德 价值 观念 受到 的
物 主宰 , 自然 是可被 利用 的 , 自然 是可被 掌握 的 , 自然是 冲击 做 出回应 ,用笔 来对 他们 的先 辈维护 和奋 斗 的价值观 2 位被称为 “ 纳 什 维尔 农 业 主 义者 ”的 著 可被 操控 的 , 自然应 匍匐 在人 类的脚 下 ,为人 类服 务 。培 念 进 行辩 护 。 l 根 豪迈地 宣称“ 世界 为人创 造 , 而人被 创造 不是 为 了世 界 ” , 名 社会 学 家和 作 家在 1 9 3 o年 出版 了论文 集 《 我 要选 择 我 “ 因为 整 个 世界 一 起为 人 服 务 ,… 各 种 动 物和 植 物 创造 的立 场》,标 志着 南方 文艺复 兴 的开始 。除 了这 1 2 位 “ 纳 出来是为 了给 他提 供住 所 ,衣 服 ,食物 或 药品 的 ”。…科 什维 尔农 业主 义者 ”之外 ,还 有一大 片杰 出 的作家 对南 方 技 的发展使 得 人与 自然 日渐疏 远 。于是就 像席 勒作 为一个 文 艺复兴 做 出了重大 的贡 献 ,除 了最为 有名 的福克 纳 ,还 诗 人所感 受到 的那样 , 人 内心的感 性与理 性不 再和谐 统一 , 包括 奥康 纳 ,斯泰 隆 ,韦 尔蒂 等 。他 们 的作 品主要 表现 了 而 是相互冲 突 ,人 与 自然 的相 互对立 使得 人 的天性 的和谐 热 爱 田园风光 ,对过 去那 “ 失 去 的伊 甸 园 ”的恋恋 不舍 , 不 再存在 于现 实当 中,而 是成 为一个 理想 而 己。 “ 在 文 明 对传 统道 德价值 观念 的维 护 。他们 “ 站在 旧南 方上 流社 会 的状 态 中,人 的全 部天性 的和 谐仅仅 是一 个理 念而 已 ,所 的立 场将 当时 如火如 荼 的工业 化进程 视 为洪水 猛兽 ,认 为 以就 必然 要把 现 实提 到理想 ,也就 方 以农为 本 的传 统 ” 。【 4 ] 他们 于 是,在 浪漫 主义诗 人那 里 ,我们 可 以看 到对 重新 回归 自
美国生态文学及生态批评(2)

当时的环境污染是如此之严重, 当时的环境污染是如此之严重,但这位 站在我们时代前列的热诚的生态学家” “站在我们时代前列的热诚的生态学家” 思考的不仅仅是环境恶化问题,而且对整个 思考的不仅仅是环境恶化问题, 人类的生存意识和状态、 人类的生存意识和状态、人类与自然的关 系也作了深刻的反思。 1938年到1960年 年到1960 系也作了深刻的反思。在1938年到1960年 期间海明威不断在古巴哈瓦那居住和写作, 期间海明威不断在古巴哈瓦那居住和写作, 他的传世经典作品《老人与海》 他的传世经典作品《老人与海》就是来源 于这段生活,源于鱼和大海。 于这段生活,源于鱼和大海。海明威的生态 意识在 老人与海》 意识在《老人与海》中达到了最高层次的 表述,因为在这部小说中, 表述,因为在这部小说中,人已经成为大自 然的一部分。 然的一部分。
海明威的《老人与海》 海明威的《老人与海》就具有这样的文学功 海明威在《老人与海》 能。海明威在《老人与海》中通过描写老渔夫 圣地亚哥对生活的态度、 圣地亚哥对生活的态度、以及他与大海和自然 的关系表现了深刻生态主义的思想 即人只不 过是生物圈中一分子, 他与万物休戚相关, 过是生物圈中一分子, 他与万物休戚相关,相 互依存, 因此人类要懂得爱护自然,敬畏生命, 互依存, 因此人类要懂得爱护自然,敬畏生命, 努力维护人类生存所系的生态系统, 努力维护人类生存所系的生态系统,绝不能物 欲膨胀,滥耗资源, 欲膨胀,滥耗资源,更不能用征服自然的方式来 张扬自我。回顾现代国外小说作品, 张扬自我。回顾现代国外小说作品,反思整个 人类的生存意识和状态、人类与自然的关系, 人类的生存意识和状态、人类与自然的关系, 海明威的《老人与海》 海明威的《老人与海》毫无疑问是其中的佼佼 者。
海明威一生对战争十分关注,在其著作中有26 海明威一生对战争十分关注,在其著作中有26 部主题是战争。他借此题材表达“迷惘的一代” 部主题是战争。他借此题材表达“迷惘的一代” 对当时社会的憎恨与厌恶。同时, 对当时社会的憎恨与厌恶。同时,人类的生存环 境也是海明威关注的焦点。 境也是海明威关注的焦点。海明威是一位热爱 大自然,对大自然进行热情赞美的作家。 大自然,对大自然进行热情赞美的作家。自然 是他的创作主题之一森林、青山、大海、 是他的创作主题之一森林、青山、大海、河流 为他提供了丰富的创作源泉;钓鱼、打猎、游泳、 为他提供了丰富的创作源泉;钓鱼、打猎、游泳、 登山是他接近大自然的一贯活动。 登山是他接近大自然的一贯活动。他去过美洲 的大草原,攀登过非洲的乞立马扎罗峰, 的大草原,攀登过非洲的乞立马扎罗峰,垂钓 在古巴海域。他主张回归自然, 在古巴海域。他主张回归自然,以反抗文明社会 的虚无、颓废和无意义。强调人类更应该贴近 的虚无、颓废和无意义。强调人类更应该贴近 自然, 自然,关注自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生态视阈中的美国现当代南方文学作者:张鲁宁来源:《南京林业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9年第05期克里斯托福·瑞格(Christopher Rieger)在美国南方文学批评界有着重要的学术地位,在美国生态文学研究领域也有一定的影响力。
瑞格2002年获路易斯安娜州立大学博士,近年来主要研究领域集中在美国南方文学、美国生态文学等,出版生态文学研究专著Clear⁃Cutting Eden: Ecology and the Pastoral in Southern Literature及福克纳研究专著6部;发表论文14篇,其中生态文学研究论文7篇;书评6篇;8项研究获National Endowment for the Humanities 及Missouri Humanities Council资助。
参编《文学百科全书》(The Literary Encyclopedia),担任Mississippi Quarterly期刊编委。
瑞格教授在密苏里州开普·吉拉多市东南密苏里州立大学英语系任教,现任福克纳研究中心主任。
2019年5月25日至6月2日应邀访问南京林业大学。
瑞格教授对于美国生态文学研究的概貌、生态文学创作现状和发展稔熟于心。
笔者有幸对瑞格教授进行面对面的学术访谈,请他就美国南方文学中的生态研究、美国南方当代文学中的生态书写、美国生态文学对于美国社会的生态警醒等话题谈谈自己的看法。
访谈内容不但可以帮助我国读者更深入理解美国生态文学创作与研究,对于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也多有裨益。
现将谈话录音翻译整理出来,以飨读者。
访谈从克里斯托福·瑞格的博士论文的生态视角谈起。
1.张鲁宁(以下简称问):您主要研究美国南方文学,尤其是20世纪30年代至40年代南方文学中的生态书写。
您在2009年出版了专著Clear⁃Cutting Eden: Ecology and the Pastoral in Southern Literature,能请您谈谈这部生态文学研究的代表作吗?Christopher Rieger 教授(以下简称答):好的。
这部专著以我的博士论文为基础修改出版。
虽然研究主题和具体分析的作家没变,但我调整了其中不少论述,也补充了相关内容。
这部专著主要探讨了美国南方作家在各自作品中如何书写自然与生态,美国20世纪30年代经济大萧条对自然环境和生态产生哪些影响。
我认为美国南方作家对自然与生态环境的书写变革始于这一时期,作家的生态环境书写是对经济大萧条时期经济因素、环境变迁的回应,也体现了美国 20世纪新环境意识的觉醒。
2. 问:您在专著中主要研究了四位作家,厄斯金·考德威尔、玛·金·罗琳斯、左拉·尼尔·赫斯顿和威廉·福克纳,两位男作家和两位女作家。
据我了解,像罗伯特·潘·沃伦、尤多拉·威尔蒂等作品中其实也有不少生态书写。
您为什么当时选择这四位作家呢?答:当时确实可以选择其他作家,包括你提到的那两位,他们也符合我研究的主题。
之所以选择上述四位作家作为研究对象,是因为他们代表了生态书写的四个不同维度。
四个作家中,两位是女性作家,两位是男性作家。
其中一人为非裔美国人,因为我希望作家有不同的文化背景。
此外,他们生态书写也不尽相同,各有特色。
比如,罗琳斯的作品最具自然书写特点,有大量与森林、沼泽和河流有关的书写;考德威尔的作品似乎与自然书写最不相关,表面上看他似乎不关心外部自然世界,但我想告诉读者他其实非常重要,尽管自然景观变化不是他关注的焦点。
另外两位作家来自美国南方中部,她们关注的是人物,人物与外界环境关系的思考贯穿她们作品的始终。
我所研究的作家均为同一时代的人物,作品的创作年代为1931—1944年。
在环境书写方面每位作家既有相似之处,也有不同的审美特征。
3. 问:南方在20世纪上半叶经历了巨大变革,包括环境的改变。
不过南方的地域范围很大,地域差异也很大,比如佛罗里达地区有很多沼泽地带,田纳西州和弗吉尼亚州有绵延的大雾山,而福克纳所在的密西西比则处于三角洲腹地。
那么这些地域差异对生态文学书写有何塑造作用呢?个人认为,玛·金·罗琳斯所处佛罗里达地区和丽·斯密斯(Lee Smith)所生活的大雾山背景有所不同,那她们在文学创作中也应该流露出不同的地域意识,您怎么看待这种差异?答:地域差异确实会对作家的生态文学书写产生很大影响,有时会让人们辨认不清,尤其是美国南方。
正如你所言,南方不同地区特点不一。
玛·金·罗琳斯、左拉·尼尔·赫斯顿都来自佛罗里达,她们所处的自然环境与福克纳的密西西比、考德威尔笔下的佐治亚农场差异很大。
这四位作家都在作品中对所处地区自然环境变化作出了回应,他们所处自然环境也确实塑造了各自不同的生态环境书写方式。
当然,我也可以选择美国南方其他地域的作家作为研究对象,他们则更为不同,比如北卡罗林纳州和弗吉尼亚州的山峦以及其他自然景观则会孕育不同的环境书写作品。
不过,如果这样的话,我的这本专著就会有十多个章节,所以只能选择最具有代表性的四位作家开展研究。
4. 问:我们在阅读作品时也感受到这四个作家各不相同的环境书写。
不过,如果将南方看作一个整体,南方的生态书写和美国其他地域也有明显差异,比如威拉·凯瑟生活在美国西部内布达斯卡州,她在其拓荒题材小说中描述了当地的生态环境;斯坦贝克在《愤怒的葡萄》《伊甸之东》等作品中描绘了大萧条时期美国中西部的环境。
如果将生态作为一个切入点,您觉得南方大萧条时期的生态文学和威拉·凯瑟、斯坦贝克的生态文学相比有什么独特之处吗?或者说有什么独特的审美价值?答:我认为答案是非常肯定的。
在我的专著中,我谈到了大萧条时期的作家在描述人与自然环境的关系时,对待自然的态度有所变化,体现了一系列“系统”思想,也可以说是网络关系,即如果网络中某一个体发生变化,网络中其他的个体则发生相应的变化。
这一时期的作家开始将自然环境视为相互关联的系统或网络。
人类只是该系统或网络中的一部分。
在此之前,人们对于自然环境的理解多来自基督教自然观,认为人类是自然世界的管家,上帝创造了自然世界并交给人类管理。
换言之,人类负责管控自然世界,是自然世界的主人。
这种自然观在三十年代大萧条时期得到扭转。
这些作家通过文学作品中的生态书写警示人们这样的自然观不对,会给人类带来灾难,人类要为自己的所作所为在后续发展中付出代价。
人类砍伐森林、破壞农场等行为的恶果会逐渐显现。
这些教训都告诉我们,其实人类并不能掌控大自然。
我认为这是这一时期生态环境书写的最大变化。
美国环境运动发端于20世纪后半期,但其实大萧条时期的生态文学作品中已经出现了该运动的端倪。
5. 问:您不但在美国南方生态研究领域有一定的影响力,在福克纳研究领域也卓有建树。
福克纳虽然很少被贴上生态作家的标签,不过他的环境书写常常受到评论界的关注。
比如,1996年“福克纳与约克纳帕塔瓦法”国际年会主题是“福克纳与自然世界”(Faulkner and the natural world);2003年该国际年会主题是“福克纳与南方生态”(Faulkner and the Ecology of the South)。
您如何评价福克纳的环境书写?最近10年来,福克纳生态研究主要趋势是什么呢?答:据我所知,有学者一直在研究福克纳生态思想,但数量不多。
有学者借助生态视角研究福克纳,尤其是《去吧,摩西!》这部作品,认为福克纳是环境作家。
的确,《去吧,摩西!》是福克纳所有作品中思考人类与自然世界关系最多的一部小说,不过其他小说也有涉及。
自然世界在福克纳早期作品中多呈现象征意义,常常以隐喻形式出现。
在福克纳第一部诗集《大理石牧神》中,很多与自然相关的经典意象被用来象征人类心理、情感和人类的发展,所以,自然世界在其早期作品中多具有象征意义。
后来福克纳对自然世界的描写逐渐发生变化,比如在小说《在我弥留之际》和《野棕榈》中,洪水和自然世界都无法为人所控制,促使人们调整自己的行为。
小说《喧哗与骚动》也象征性地运用了自然世界,人类成为主角,自然世界只是人类活动的象征。
就早期作品而言,福克纳确实可以被视为环境作家;但后面他的创作逐渐发生转变,动物书写也以不同的形式出现在其作品中,并且越来越备受瞩目。
《去吧,摩西!》里的熊是最典型的例子。
狗、马、骡子、奶牛也是福克纳作品中描写较多的动物,由此可见,福克纳一直在进行自然书写。
动物书写目前是文学批评的热点之一。
6. 问:和很多南方作家一样,福克纳在很多作品中也表现出对南方工业发展破坏环境的忧虑,但是他不像重农派那样明确主张回归农业文明,这在一些评论者看来他对于环境改变与工业发展的态度很矛盾,您怎么看待评论界的这个观点?答:南方重农派作家倡导人们回归传统,回到过去的小农场,过自给自足的田园生活。
这只是一种愿景,不可能真实发生。
福克纳或许并不喜欢现代社会里一些新事物,也认识到现代生活方式带来的种种问题,但他认为这是无法改变的现实,而且予以接受;而南方重农派则不愿意接受现实,幻想回到过去,回到一切都美好的简单时代。
我认为福克纳不会赞同重农派的观点。
他确实比较喜欢小农场主式的生活,也不会轻视过着那样生活方式的人们。
但他认为现代生活方式会将这些人抛在时代之后。
如果他们想继续生存下去,则必须主动调整适应现代社会。
他的作品中常常会呈现现代市场经济的到来,比如人们不再自己在家制作所需商品,而是到市场购买,或者通过邮购方式购买商品。
福克纳在小说中记录了这一变革,虽然变革对人们来说并不是那么容易完成,读者可以发现小说中的一些人物在面对这种转变时表现得不知所措,难以适应,比如斯诺普斯三部曲里的一些人物。
准确地说,福克纳是在记录一个时代的变迁,我们在《村子》里可以看到村民们的交通运输工具是马和骡子,而《大宅》里的生活方式就更加现代,城镇居民们不但购买汽车,而且还经常去纽约购物。
7. 问:您的很多研究主要是20世纪30年代、40年代的作家,比如福克纳、考德威尔、赫斯顿等,这些作家也对南方当代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您能简单谈谈南方当代文学中的生态书写吗?答:在南方当代文学中,生态主题变得越来越突出,也是作家们普遍关注的,因为人们越来越关注全球共同面临的生态危机和环境问题。
有些作家不再将创作背景完全设定在自己熟悉的南方,而是转移至其他国家或美国其他地方,比如在肯塔基乡间长大的作家芭芭拉·金索沃的作品多以生态为主题,她的《毒木圣经》的背景是在非洲刚果。
新世纪以来,气候变化已经影响到政治经济环境,一些作家在文学作品中预测未来气候变化给人类带来的后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