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生态文学的后现代性

合集下载

生态美学:后现代语境下崭新的生态存在论美学观(一)

生态美学:后现代语境下崭新的生态存在论美学观(一)

生态美学:后现代语境下崭新的生态存在论美学观(一)【内容提要】生态美学产生于后现代语境之下,同现代化所造成的环境恶化、核威胁等人类生存状态的恶化以及现代深层生态学的发展密切相关。

它实际上是一种生态存在论美学观,对新时代美学观念的转向、文学批评视角的丰富、生态文学的发展以及我国传统生态智慧的发扬具有重要作用。

生态美学的继续发展还要解决学科自身的建设以及正确对待“世界的返魅”、对现代性与科技的态度、与实践美学的关系等一系列十分重要的问题。

【关键词】生态美学;后现代语境;生态存在论美学观;生态批评;生态文学一生态美学已在我国应运而生,并正在成为学术热点。

对于生态美学,目前有狭义与广义两种理解。

狭义的生态美学着眼于人与自然环境的生态审美关系,提出特殊的生态美范畴。

而广义的生态美学则包括人与自然、社会以及自身的生态审美关系,是一种符合生态规律的存在论美学观。

我个人赞成广义的生态美学,认为它是在后现代语境下,以崭新的生态世界观为指导,以探索人与自然的审美关系为出发点,涉及人与社会、人与宇宙以及人与自身等多重审美关系,最后落脚到改善人类当下的非美的存在状态,建立起一种符合生态规律的审美的存在状态。

这是一种人与自然和社会达到动态平衡、和谐一致的处于生态审美状态的崭新的生态存在论美学观。

生态美学是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生态学学科已经取得长足发展并逐步渗透到其他各有关学科的情况之下逐步形成的。

法国社会学家J—M·费里于1985年指出,“生态学以及有关的一切,预示着一种受美学理论支配的现代化新浪潮的出现。

”1]正如费里所预见的那样,从20世纪80年代后期开始,作为生态美学应用形态的生态批评在美国文学界悄然兴起。

而正是在生态批评的发展中,生态美学理论也得以实践与发展。

1994年前后,我国学者提出生态美学论题,并先后组织多次学术讨论。

2000年,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徐恒醇的《生态美学》和鲁枢元的《生态文艺学》,标志着生态美学不仅引起学术界更加广泛的关注,而且开始对其进行更加深入系统的理论探讨。

福克纳小说的生态后现代主义解读

福克纳小说的生态后现代主义解读
庄稼 成熟 , 宁静 的秋 天可 以收 割 , 短 暂温 和的 冬 有 有
19 9 0年代末 , 美国著名生态女权 主义理论家查 伦 ・ 普 瑞 特 奈 克 ( hr n penk 14 - ) 斯 C al eSrta ,9 6 e 在 《 真实之复兴 : 极度现代 的世界 中的身体 、 自然和地 方》 书中, 后现代主义的去 中心 、 一 将 多元 、 普遍联
21 0 2年 2月
理 论 学 刊
Th o yJ u n l e r o r a
Fl 2 2 e b. O1
第2期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总第 2 6期 1
No 2¥ r No 2 6 . e. . 1
福 克 纳 小 说 的生 态 后 现 代 主义 解 读
张 艳
( 山东财 经大学公 共外语教学部 , 东 济南 2 0 1 ) 山 5 0 4
反 对现 代工 具理 性将 妇 女 、 色人 种 、 隶 排除 在人 有 奴
类对物质需求 的急剧膨胀 , 人们开始 了对大 自然的 疯狂掠夺 。福克纳在多部作品中对现代人破坏 自然 的行为进行了深刻的揭露和批判 。在《 去吧 , 摩西》 中, 艾克 的“ 父 驯 服 了土 地 并且 对 它 发 号施 令 , 祖 或 者说他相信 自己 已经驯服 了它也 可 以对它发号 施 令, 原因是他所奴役的并对之握有生杀大权的那 些
l3 2
的, 一切 从人类 的利益 出发 , 成 为人类 活动 的最根 便
本的出发点或最终价值依据。
l 8世纪 工业 革命 后 , 当实 用 主义 、 具 理性 成 工 为一个社 会 的主导 思 想 之 后 , 自然 界便 完 全 沦 为 了
摩西》 我们看到 了与现代环境伦理学 的一种共 中, 鸣, 福克纳所表达的环境伦理思想与他同时代 的环

美国生态文学批评述略资料

美国生态文学批评述略资料

美国生态文学批评述略资料【摘要】美国生态文学批评述略资料自20世纪中叶开始逐渐受到重视。

生态文学的发展历程凸显了环境与文学之间的关系,美国生态文学的主要批评观点包括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探讨和环境意识的强调。

批评生态文学的理论框架涉及生态批评和生态修辞等方面。

存在批评认为生态文学缺乏深度和创新,以及在特定立场和思想框架下受限的问题和争议。

未来,美国生态文学将继续探索环境主题,拓展跨学科研究,并重视文学与社会的互动。

美国生态文学批评述略资料凸显了环境问题在文学领域的重要性,同时也引发了对文学形式和意义的思考。

【关键词】美国生态文学、批评观点、理论框架、发展历程、问题和争议、未来发展、总结、生态文学。

1. 引言1.1 介绍【美国生态文学批评述略资料】美国生态文学批评述略资料涵盖了多个方面,包括生态文学的发展历程、主要批评观点、理论框架、存在的问题和争议以及未来发展方向等内容。

通过对这些方面的分析和总结,可以更全面地认识美国生态文学的特点和独特之处,同时也可以发现其中的问题和挑战,为其未来的发展提供参考和建议。

本文将对美国生态文学批评述略资料进行系统整理和梳理,以期为读者提供一个清晰的认识和了解,同时也为相关研究和讨论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

通过对这些资料的介绍和分析,希望能够促进生态文学领域的进一步探讨和发展,为构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文化框架做出贡献。

2. 正文2.1 生态文学的发展历程在生态文学的发展过程中,一些重要的作家和学者,如阿尔多·勒欧普德、瑞秋·卡森和加里·斯奈德等,通过他们的作品和研究深化了人们对生态问题的认识,促进了生态文学的发展与繁荣。

这些作品中反映了人与自然的紧密联系,以及对环境破坏和物种灭绝的忧虑,呼吁社会各界共同努力保护地球的生态环境。

随着时间的推移,生态文学不断发展和演变。

在当代,生态文学已经成为一个跨学科的领域,涵盖了文学、生态学、环境哲学、社会学等多个学科的研究内容。

[文学批评,美国,历程]美国生态文学批评的思想基础与发展历程

[文学批评,美国,历程]美国生态文学批评的思想基础与发展历程

美国生态文学批评的思想基础与发展历程创办于1989年的《美国自然文学创作通信》,为生态文学研究的相关短文、书评和课堂笔记的发表搭建了舞台,之后,不少人文社会刊物都专门开辟了专刊或增刊以发表生态批评文学的相关研究成果。

而在一些大学,也逐渐把生态文学批评作为现当代文学的一部分列入学生的课程。

1991年美国现代语言学会上,哈罗德?费罗姆发起并主持了“生态批评:文学研究的活力”的学术讨论。

随着一批专著的出版,生态文学批评在90年代中后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

美国生态文学的思想文化基础从根本上来看,生态文学批评是生态哲学思想在文学领域的反映。

生态哲学最根本的出发点就是思考动物是否具有道德地位,把道德关怀从人扩展到人类社会以外是其基本思想。

在西方哲学的奠基人笛卡尔那里,动物根本是感觉不到痛苦的,只不过是一架“自动机”。

与此大相径庭,哲学家边沁则在其代表作《道德与立法原理》一书中明确指出:在判断个人行为正确或错误时应该把动物痛苦也考虑进去,因为一个正确或错误的行为取决于行为本身所带来的快乐和痛苦的多少,而动物也是能感觉到痛苦的。

1892年,《动物权利与社会进步》一书出版,作者塞尔特在书中进步明确:动物和人类一样也有天赋的生存权利和自由。

基督教的人类中心主义长期在西方社会占据统治地位,美国语言文学家在上述思想启蒙下首次对这种人类中心进行了批评,明确提出任何动物一样都是大自然的一部分,是大自然的产物。

面对工业社会所产生的日益严重的环境危机,一些原来司空见惯的问题重新进入人们的视野:人在世界中处于什么样的地位,除人之外还有没有其它价值主体,人类之外的物是否具有对人类来说工具价值以外的价值以及人对自然的正当权利和必要义务是什么。

这些问题是人文社会科学的各个领域都不得不重新对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进行重新定位,生态文学批评正是这一思潮在文学领域的反映。

工业化进程带来的并不仅仅是社会物质财富的极大丰富,更是人们社会观念深刻变革,自然和荒野是粗俗而危险的观念逐渐被清除人的思维。

从汀克溪走向后现代的有机主义——安妮·迪拉德生态思想刍议

从汀克溪走向后现代的有机主义——安妮·迪拉德生态思想刍议

其 自然 的态 度 , 这种 后现 代精 神 取代 了现 代人 的统 治 欲 和 占有 欲” z 8 。[ 可见 , j 丹 这种 建设 性 的后 现代 主义 有 机 自然 观 实际 上是在 肯定 自然 的 内在价 值 的基 础上 。 强调 自然与 人
类 的平 等地位 , 主张人 与 自然 的和谐 相处 。这 样一来 , 设 建 性后 现代 主 义便 彻底 改 变了 世界 的 形象 , . 用F 费雷 的话 说
是一件令 人欢呼 的事 。 看到 它们 的一刹那 也是令 人愉 悦 的 ,
它们有 美好 的尊 严 ……而麝香 鼠是 肉食动 物食 物链 中的重
从 汀 克 溪 走 向 后 现 代 的 有 机 主 义
安 妮 ・ 拉 德 生 态 思 想 刍议 迪 余 娟
( 南京森林 警察学 院 警 务管理系 , 江苏 南京 2 0 4 ) 1 0 6
摘 要 : 《 在 汀克溪的朝 圣者》 安妮 ・ 中, 迪拉德通 过对 大 自然细致入 微 的观 察与描 写 , 达 了一种 建设性 的后现代 主 义 传
护 的大花 园 。” [ 与建 设性 后现 代 主义 者一 样 , 拉德 在 《 》 迪 汀 中摒弃 了
人类 中心主义 . 图“ 试 以人类 与 生态 关 系见证 人 的身 份 , 向 人们 提示一个 信息 , 即人 类文化 只不 过是 自然 的一 部分 , 人 类 与动物 、 植物有 着千丝 万缕 的联 系” 】 在她 看来 , 。_ 脚 世界
有 机 自然 观 : 非 人 类 中心 主 义 的 立 场 看 待 自然 与 人 类 的 关 系 ; 肯 定 自然 内在 价 值 的 基 础 上 , 张 自然 与 人 类 是 相 互联 系 以 在 主 和 有 机 统 一 的 关 系: 导 人 类 与 自然 的和 谐 相 处 。 倡

美国生态文学批评的哲学解读

美国生态文学批评的哲学解读

2012年6月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Jun.,2012第30卷第3期JOURNAL OF SOCI AL SCIENCE OF JIA MUSI UNIVERSI TY Vol.30 No.3美国生态文学批评的哲学解读郑春雷(闽南理工学院外语系,福建石狮362700)[摘 要]美国生态文学批评作为文学研究领域的文学批评思潮,其产生与发展有它特定的历史背景和思想来源,需要从更高层次即哲学的意义上来深入解读。

事实上,美国生态文学批评发展到今天,已经深入到哲学层面对人类与自然的关系进行更为深刻的反思,并提出了许多有见地的哲学思想。

[关键词]生态学;生态文学批评;自然观;环境伦理[中图分类号]I06;B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882(2012)03-0011-02一生态文学批评是文学研究和现代生态哲学思想的有机结合,在一定程度上是对工业革命带来的生态危机的回应。

生态文学批评作为一种文化批评思潮于上世纪90年代中期在美国形成,然后又在世界上许多国家出现。

许多学者对生态文学批评这一概念进行了界定,其中美国生态文学批评的发起人同时也是主要倡导者彻丽尔 格罗特费尔蒂认为,所谓生态文学批评就是探讨文学与自然环境之间关系的批评,这一定义为大多数学者所接受。

把生态文学批评界定为研究文学乃至整个文化与自然的关系的批评,揭示了这种批评的主要特征。

生态文学批评的主要任务就是通过文学这种特殊的方式对人类文化进行重新审视,进而通过文化批评来探索人类在思想文化和社会发展模式等方面怎样影响人对自然的行为,怎样导致生态环境的恶化。

人们已经认识到,需要深入研究人类社会文化生活的方方面面以及与此相关的人类生存方式。

只有这样,人类才能更为深刻地认识到人类与其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之间的不可分割的关系。

人类研究文学除了要研究怎样运用文学话语表达自然以外,还需要花费更多的时间来考察那些能决定人类对待生态系统态度和行为的所有社会文化因素,并把这种考察研究与文学批评联系起来。

建设性后现代主义视野下的美国生态批评

建设性后现代主义视野下的美国生态批评

建设性后现代主义视野下的美国生态批评摘要后现代主义最直接探讨生态观的当属建设性后现代主义,它以怀特海过程哲学为基础。

生态批评产生于后现代背景之下,探讨生态观,而文学语言势必将影响人类行为。

关键词建设性后现代主义过程哲学美国生态批评一、建设性后现代主义及其哲学渊源后现代主义产生于二十世纪60、70年代西方发达国家,批判反思现代性问题,与哲学后现代主义密切相关。

从哲学角度看,后现代主义从解构、否定的激进后现代主义哲学逐渐演进到建设性后现代主义哲学。

后者在回应前者的过程中,直接继承怀特海的过程哲学,构成其哲学基础。

该哲学作为一种生态的、有机的观念体系,为人与自然和谐建设提供了积极的理论支持。

该哲学对现代精神进行反思认为:现代性所强调的个人主义否认个体与其他人、他物等的关系,认为这种关系是外在的、派生的。

在人与社会的关系上,把社会看做为达到某种目的而自愿结合到一起的独立个人的聚合体,强调个人独立于他人的重要性。

这允许在市场上不受道德约束地追求自我利益。

建设性后现代主义强调内在关系的重要性,认为这些关系是内在的、本质的、构成性的。

个体与他人、他物的关系是个人身份构成性的东西。

现代性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中强调二元论,这与个人主义紧密相联。

现代性受机械世界观影响承认物质世界与精神世界是相互独立的两个世界的二元论。

“二元论为现代性肆意统治和掠夺自然的欲望提供了意识形态上的理论。

”过程哲学认为物质和精神两者不可分割地联系在一起,也就是说这种有机哲学超越二元论强调人与自然是一个有机整体,自然之物都是一个有机整体,世界万物都有其自身经验、价值和目的存在,自然不是人们统治、占有、掠夺的对象。

这种有机主义主张“人类和非人类的各种正当的利益在一个动态平衡的系统中相互作用”。

现代性的时间观完全从将来而不是过去的关系中寻找现在的意义,这意味着对过去持一种遗忘的、漠不关心的态度,它割断了现在与过去的联系,沉醉于对新颖性的追求。

怀特海指出过程是根本的,成为现实的,就是成为过程的。

生态马克思主义视域中美国后现代主义小说的生态思想

生态马克思主义视域中美国后现代主义小说的生态思想

的生存环境 、多重不可逆转的生态危机及其 一系列灾 难性后果 ,并提 出“应该责 备的不 仅仅是个性 ‘贪婪 ’
作为西方马克思 主义 的新 兴流 派 ,生 态马 克思 的垄断者或消费者 ,而是这种生产方式 本身 :处于生
主义 的概念 于 20世纪 70年代的欧美初 露端倪 。2O 产力金字塔之上 的构成资本 主义 的生 产关系 ”,④即
关键词 美 国后现代主义 生态马克思主义 生态危机 人 文关怀 [中图分类号 ]I106.4;II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447—662X(2018)02—0076—07
自20世纪 以来 ,伴 随着全 球经济 的 飞速发 展 、 科学技术 的 日新月异与 工业文 明 的不断 推进 ,人 类 在物质水平极 大丰富的同时也面临着生存环境的严 重破坏 和危机 四伏的全球 生态。第 二次世界大战 以 后 ,美 国文学进 入后现 代主 义时期 。由于 战争带 来 的恐惧 、对技 术革命 的怀 疑 、政 治活 动 、人 口爆炸 等 因素 ,加之生 态环境 日益恶 化等问题 ,这一时期的小 说 主要呈现人类 生存 的困境 、孤独异化的心理 、对文 化 和价值观念 的排斥等 方面 的主题 ,并在 美 国文 学 史上 占据重要地 位。在这期 间涌现 出一大批关注人 类物 质与精神 生态环境 的作 家及作 品 ,如 冯 内古 特 (Kurt Vonnegut)的《猫 的摇 篮》(Cat’S Cradle,1963) 与《五号屠 场》(Slaughterhouse—Five,1969)、品钦 (Thomqas Pynchon)的《万 有 引 力 之 虹》(Gravity’S Rainbow,1973)、德里罗 (Don Dlillo)的《大琼斯街》 (Great Jones Street, 1973) 与 《白 噪 音 》(White Noise,1985)、巴塞尔姆 (Donald Barthelme)的《玻璃 山》(The Glass Mountain,,1979)、索 恩 蒂诺 (Gill—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37卷第1期 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15年1月 Vol.37 No.1 Journal of Tangshan Normal University Jan. 2015──────────收稿日期:2014-08-28作者简介:尤丽娜(1979-),女,安徽芜湖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为英美文学。

-57-美国生态文学的后现代性尤丽娜(安徽冶金科技职业学院 外国语系,安徽 马鞍山 243011)摘 要:从后现代的多元化角度出发来阐释美国文学的生态批评:一是通过后现代主义文学主题的荒诞性来揭示后现代生态批评对于发达机械文明导致生态客体的荒芜,二是作为生态主体的人精神异化与身份延异。

关键词:后现代主义生态文学;生态家园;荒诞性;多元化身份 中图分类号:I3/706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15(2015)01-0057-03DOI :10.3969/j.issn.1009-9115.2015.01.015The Postmodernity of American Eco-LiteratureYOU Li-na(Department of Foreign Language, Anhui V ocational College of Metallurgy and Technology, Maanshan 243011, China)Abstract: The ecological criticism of American literature from the diversity of postmodern perspective is studied. One theme of the postmodern ecological criticism is to reveal developed mechanical civilization which results in desolation of ecological object by means of the theme of absurdity in postmodernism literature. Another theme of the postmodern ecological criticism is the main ecological subject’s spiritual alienation and identity diversification.Key Words : postmodern eco-literature; ecological homes; absurdity; identity diversification当代生态批评随着愈演愈烈的生态危机已经初具规模,短短数年间与生态批评相关的论文可谓是汗牛充栋,其中不乏真知灼见。

然而对于后现代美国生态文学很少有人问津。

戴桂玉教授认为后现代生态文学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1. 田园意识形态的多种意义性;2. 生态主体的多变性;3. 田园话语的多重指涉性;4. 自然主体的颠覆性。

”[1]本文拟从自然生态、社会生态(人类文明)和生态主体人两方面来分析后现代美国生态文学基本特征。

“后现代主义是对现代文化哲学和精神价值取向进行批判和解构的一种哲学思维方式。

”[2]艾布拉姆斯认为“后现代主义是以极端和反传统的实验对现代主义的一种反叛;它提出大众文化用来推翻现代主义的精英文化;后现代主义文学用荒诞主题来解构人类生存意义”[3]。

后现代主义“反对和超越心物二元论、一元论和绝对论;反对基础主义、本质主义、理性主义和道德理想主义;反对主体主义和人类中心主义”[4]。

笔者看来生态文学批评与后现代主义思想有异曲同工之处。

“生态思想和整个生态文明的逻辑起点之一是要超越二元论。

”[5]而恰恰后现代主义的哲学思想的滥觞就是解构二元论。

二元论强调人类中心主义,人作为自然主体对生态资源具有支配作用,可以说人类文明发展是建立在人对自然生态无休止的欲望基础上的。

生态哲学理念是打破人——自然——文化之间的关系,以一种全新的“生态整体至上”眼光来重新审视世界;强调“天人合一”“万物和谐”。

20世纪90年代末,在《真实之复兴:极度现代的世界中的身体、自然和地方》一书中查伦·斯普瑞特奈克把生态危机意识与后现代去中心的、多元的、普遍联系的思想相结合,“既否弃现代性(现代世界观),又不赞同以解构主义为代表的解构性的后现代主义的根本立场。

她试图寻找一条超越现代性的新路,从根本上改变现代人的思维方式”[6]。

本文将从后现代主义视域下的两个主要方面来审视美国生态文学:一是通过后现代主义文学主题的荒诞性来揭示后现代生态批评对于发达机械文明导致生态客体的荒芜,二是透过后现代文学的多元性来反映生态“主体”第37卷第1期 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15年1月-58-身份多元化。

一、后现代主义文学中生态家园荒诞化“当代生态审美观中家园意识的提出首先是因为在现代社会中由于环境的破坏与精神的紧张人们普遍产生一种失去家园的茫然之感。

”[7]海德格尔认为“在畏中人觉得茫然失其所在。

此在所缘而现身于畏的东西所特有的不确定性在这话里当下表达出来了:无与无何有之乡。

但茫然失其所在在这里同时是指不在家。

无家可归是在世的基本方式,虽然这种方式日常被掩盖着”[8]。

由此可见,生态家园意识是构成生态批评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现代主义文学中已经开始显露出生态荒原,象征着人类精神荒芜,但是现代派文学作品中人类通过“万物有灵”的自然生态“启示”(revelation )达到“顿悟”(epiphany ),从而达到医治心灵的创伤。

如艾略特的《荒原》刻画出一战后西方文明的荒芜,精神信仰幻灭,发达科技并未给人类带来幸福,反而由欲望主宰文明社会变成人间地狱。

《荒原》虽然批判的是西方文明的崩溃和人类精神的荒芜,但是在诗作最后第五部分“雷霆的话”在世界成为“岩石堆成的”一片沙漠荒原,以雷霆代表上帝宣言,指出拯救人类的出路就是“舍己为人,同情,克制”皈依宗教,给人们在绝望中的希望。

让人类转换“欲望至上”的思想理念,现代文明才有希望。

如果说现代文学把自然生态看作是人类美好精神家园的依托,诗意栖居地;那么在当代后现代主义的文学作品中充斥着“比尔·麦肯比(Bill Mckibben )的‘后自然世界’在这个后自然世界里面人类对自然需求仅仅是表面上的,尽管自然有时会激起人们的怀旧思想,有时候会使人产生背井离乡的感觉,但他已经与实实在在的东西无关”[9]。

后现代主义的文学作品“大量出现幻觉,暴力,颓废,死亡,展示着人生的荒诞痛苦和虚无”[10]。

20世纪70年代黑色幽默文学流派运用荒诞变形的手法表现幽默,在美国黑色幽默作品中表现世界荒诞不经,人类境遇滑稽可笑,凸显人类对“后自然世界”的痛苦绝望。

如托马斯·品钦在他的作品《万有引力之虹》中把情欲和科学联系在一起,试图说明死亡不仅仅是一种生理现象,而是充塞在天地宇宙之间的物理力量,不可抗拒的“万有引力之虹”正将人类毁灭。

品钦把社会现实与科学幻想融为一体,展示异化变态的人性和荒诞混乱的社会文明。

无疑托马斯·品钦在这部荒诞派科幻小说中对后现代的社会生态以及高度发达的科技进行嘲讽与戏弄。

正是科技高度发展的社会文明把人类导向生态地狱。

再如唐·德里罗(Don Delilo )的《白噪音》“不仅深刻剖析了美国社会,大众媒体,消费文化,意识形态对人们思想,情感和心理等各方面的影响,而且还充分展示了后现代社会中愈演愈烈的人类文明与自然生态的对立,真实记录当代美国人的精神焦虑痛苦和危机感”[11]。

总之,后现代视域下的生态文学批评是通过缔造“恶托邦”来对当代文明社会的否定,揭示出以人类物化欲望支配下实用主义哲学批判。

当代西方生态文本往往将空间设置于未来的时间维度中,通过虚构的恶托邦“未来”异质空间,把现实社会的黑暗面夸大到最坏程度,以现存问题的“异质性、差异性的、夸张夸大的”效果图示未来生态的破败与荒诞,进行提前预警,完成对造成生态破败、人性异化的当下生态科技、极权的对抗与批判[12]。

二、后现代主义文学中生态主体身份多元化后现代主义文学中表现出人性异化虚无使得人类身份支离破碎。

在后工业时代人们对自身生存境遇恶化的焦虑,对自我命运和理想的掌控无能为力。

人类被自己创设的秩序时时监控,没有主体意识,科学替代一切成了无形和无所不在的绝对力量,人成为社会文明发展的牺牲品。

生态文学批评中的生态主体身份往往是碎片式并且扭曲变形的;他们成为人类文明中的“异质人”——“被排斥的各种边缘人”[13]。

如约瑟夫·海勒代表作《第二十二条军规》中主人公尤索林面对荒谬的战争,由一位正直勇敢的上尉轰炸手变成贪生怕死的厌战者。

他设法逃避飞行,但是无论提出正当要求还是装病装疯都无法逃脱“第二十二条军规”的制约,最后成为逃兵。

从另一个方面来看,“第二十二条军规”象征着整个人类文明,人性在这个社会的机器倾轧下变得支离破碎,人类身份开始分裂,失去自我。

在科技至上,欲望横流的人类社会中禁锢人性、情感需求,想保留自我完整的身份是不可能的。

再如约翰·巴斯的《烟草经纪人》中主人公库克以“贞洁男子和马德兰的桂冠诗人”自居,充满幻想和自信,但是在现实生活中却处处碰壁,备受欺凌。

最终发现自己是个滑稽可笑的小丑。

小说中探索的是人和“后自然世界”的关系,自我意识与现实的分裂说明在荒谬的社会生态环境中想要认识本质是不可能的,人在这样的世界中无能为力的。

正是人类煞费苦心经营的后社会生态环境导致了人类精神生态的浩劫。

人类在未来的这场生态灾难就是“用自己学到的知识来消灭自身的时代”[14]。

随着后现代生态文学批评的不断深入发展,帕特里克·穆菲试图引进被美国生态批评界忽略的非美国裔作家,而劳伦斯·布依尔则认为生态批评应该建立在自然与文化的基础上,把文化纳入到整个生态系统去考察。

正如乔纳森·列文所说“生态批评就是历史的揭示文化是如何影响地球的”[15]。

这就使生态批评领域扩展到文化领域,使得当代生态文学研究上了一个台阶。

后现代主义文学作品主题不仅是表现当代人类生存境遇的荒尤丽娜:美国生态文学的后现代性-59-诞性,而且多元化“泛中心论”也是其显著特征,“而当代生态批评的思想结构是一种‘非中心论’的模式,但又超越于后现代的否定式游戏,而是以积极的建构方式倡导非中心论”[16]。

后现代生态批评“旨在将万物纳入道德关怀的范围,将人的道德身份归还给自然界中各个成员,使自然具有人的灵性”[17]。

那么美国后现代生态批评将非美国裔作家(童明教授称之为“飞散作家”Diasporas )作品经典化也就不足为奇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