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18世纪美国生态文学的发展及对中国的启示
科学教育发展的国际经验及启示

科学教育发展的国际经验及启示1. 科学教育发展的国际经验概述科学教育是培养具有科学素养和创新能力的人才的重要途径,对于提高国家整体科技水平和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在世界范围内,各国普遍重视科学教育的发展,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本文将对这些国际经验进行概述,以期为我国科学教育发展提供借鉴和启示。
许多国家都认识到科学教育的重要性,将其纳入国家发展战略。
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在制定国家科技政策时,都将科学教育作为重点领域予以支持。
这些国家通过制定相关政策,加大对科学教育的投入,提高教师待遇,鼓励科学研究,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从而为科学教育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环境。
各国在科学教育内容和方法上进行了创新,芬兰在基础教育阶段就注重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创新能力,实施“发现式学习”教学法;瑞士则将科学课程与实践相结合,鼓励学生参与实验、观察和研究,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
这些做法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各国在科学教育评价方面进行了改革,许多国家已经摒弃传统的应试教育评价体系,转向更加注重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的评价方式。
英国推行的“素质教育”(Bac考试制度,将科学知识、技能和态度三个方面的评价有机结合;美国则实行“标准测试+综合评价”既考察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也关注学生的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国际社会越来越重视科学教育的全球合作,许多国家通过建立国际组织、举办国际会议等方式,加强在科学教育领域的交流与合作。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设立了“国际科学教育项目”,旨在推动全球科学教育的发展;世界卫生组织(WHO)则通过开展全球健康教育项目,提高公众的健康素养和科学素质。
国际上关于科学教育发展的成功经验为我国科学教育改革提供了有益借鉴。
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我国应继续加大投入,优化课程设置,改革教学方法,完善评价体系,加强国际合作,努力提高全民科学素质,为实现科技创新和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作出贡献。
清教主义对美国早期文学的影响

清教主义对美国早期文学的影响清教主义对美国早期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不仅塑造了美国文学的主要主题和价值观,还促进了早期美国文学的发展和独特性。
清教徒是17世纪早期英国的一支宗教改革潮流,他们试图通过从教会中清除旧教会仪式和礼仪的变革来净化基督教。
在17世纪初,一部分清教徒移民到美洲新大陆,他们在新英格兰建立了新的社会和政治秩序,这个社会的基础上形成了美国的早期文学。
清教徒的信仰对早期美国文学的主题产生了重大影响。
他们坚信人类的堕落和原罪,人类天生就是罪人,必须通过顺从上帝的旨意和忏悔才能得到拯救。
清教徒的文学强调人类的罪性和道德责任。
清教徒的作家如Jonathan Edwards和Cotton Mather在他们的作品中表达了对个人罪恶的关注,通过描述罪恶的世界和上帝的怜悯来警示人们改过自新。
与此清教徒的信仰还对美国文学的价值观产生了重大影响。
清教徒文学强调理性、从容和自律,主张通过努力和自律来实现个人和社会的进步。
这种价值观在早期美国文学中得到了体现,如Benjamin Franklin的《自传》中提倡的节俭和勤奋以及Ralph Waldo Emerson的《自独立宣言》,强调个人的独立和自由。
清教徒的目标是建立一个纯洁、不受世俗诱惑的社会,他们反对享乐主义和奢华。
这种反对目标在早期美国文学中得到了体现,如Nathaniel Hawthorne的《红字》通过揭示社会对女性的压迫和罪恶来警示人们保持道德纯洁。
清教徒的影响还促进了早期美国文学的发展和独特性。
清教徒的移民带来了英语文学传统,并通过书籍、报纸和宗教组织的建立来传播他们的文化和价值观。
他们的信仰和思想启发了早期美国作家的创作,如早期美国诗人Anne Bradstreet以宗教为主题的诗歌,《普利茅斯故事》记录了清教徒移民到美国的历史。
清教徒追求教育,他们在新英格兰建立了许多学院和大学,为早期美国作家提供了学术环境和文化支持。
河北省邯郸市2023届高三二模历史试题(含答案)

河北省邯郸市2023届高三二模历史试题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一、单选题1.《诗经·商颂·殷武》称颂汤的业绩说:“昔有成汤,自彼氐羌,莫敢不来享,莫敢不来王。
”氏、羌是分布于今天陕西西部直至甘肃、青海一带的游牧民族,也向商称臣纳贡。
这一记载表明()A.游牧民族对中原文化的向心力B.中华文明呈多元一体特征C.商朝对西北地区实行间接统治D.商初国力强盛且凝聚力强2.如图长信宫灯1968年出于河北满城汉墓中山靖王刘胜之妻窦绾墓。
长信宫灯分为跪坐执灯的宫女、灯座、灯盘、灯罩等部分,宫女的头部、右臂可以拆卸,光度、照射方向可调整,而且以衣袖口为罩,烟入袖中,避免扩散由此可知()A.古代人们崇尚天人合一的思想B.汉代私营手工业品技艺高超C.考古发掘佐证汉代郡国并行制D.满城属于汉政府行政副中心3.魏晋名医葛洪的著作《肘后备急方》,对外感温病的认识不仅受到《黄帝内经》、《伤寒论》的影响,也吸收了华佗、王叔和等医学家的成果,在结合前人理论与自身临床实践的基础上,对前人理论有所发展。
这体现出()A.魏晋时期具有承上启下作用B.中医学具有传承与创新特征C.古代医学薪火相传治病救人D.医学的发展基于诊疗的实践4.王安石变法期间,总是大量附会《诗经》《尚书》等儒家经典。
他指出,免役法出于《周官》所谓府、史、胥、徒;保甲法起于三代丘甲;市易法源自周之司市。
这反映了王安石A.托古改制的策略B.恢复周制的意志C.尊崇儒学的思想D.继承传统的决心5.洪武四年(1371),明代首次科举产生的进士中,75%是南人,在洪武三十年(1397)的殿试中,51名进士全部是南人。
朱元璋令主考官刘三吾重新审阅落榜的试C.军阀割据导致海陆军费居高不下D.财政匮乏是临时政府夭折的重要原因9.1926年6月广东农会会员有64万多人,湖南只有3.8万人,湖北只有4000人;1927年6月湖南农会会员有451万,湖北有250万,而广东只有70万。
塑造废墟美学——从本雅明到矶崎新

020《名家名作》·研究[摘 要] 随着人类历史、现代化进程的发展,哲学思想等方面相互作用、相互影响促成了废墟美学的形成。
18世纪末,浪漫主义对废墟产生悲怆与哀伤的情感,逐渐形成废墟美学的审美体验。
19世纪,本雅明、波德莱尔促使废墟美学得以诞生;20世纪60年代伴随着后现代主义的出现,矶崎新针对城市的发展提出“未来的城市即废墟”理论。
通过废墟美学对现代化的批判和反思,后工业社会中的废墟逐步达到艺术化、商业化和可持续化。
[关 键 词] 废墟美学;本雅明;矶崎新;设计塑造废墟美学——从本雅明到矶崎新付怡雪一、废墟美学的概念废墟美学是什么?是轮回重生还是直至消亡?是过去还是未来?提姆·恩瑟在《工业废墟:空间、美学和物质性》(Industrial Ruins : Space , Aesthetics and Materiality )一书中对废墟美学做了阐释:“大部分人对废墟的反应是出于一种感性的惆怅或惋惜。
当感性的体验超过残存的功能时,就很难从一种理性的角度去分析,从而找到保留这些废墟的理由。
即使找到一些能够推演的逻辑,其也会在情感的爆发前显得不那么重要。
”[1]这种解释,某种程度上与西方浪漫主义对于废墟破碎、惆怅的情感不谋而合。
正如保罗·克祖所言,“我们这个时代有关废墟的流行观念都是18、19世纪卢梭、霍勒斯·沃波尔等人的浪漫主义产物。
”[2] 撒哈拉沙漠下面的萨穆加迪、柬埔寨吴哥古迹、意大利海滨小镇索伦托的磨坊谷以及圣胡安帕拉尼加里库蒂罗镇、中国圆明园——城市建筑、古代遗址等因自然荒废或人为损坏抑或是自然灾害后的荒芜之所,经由消退与大自然产生强烈对比,人们对于过去的怀旧情感使众多艺术家、哲学家思考之中蕴含的审美价值。
废墟慢慢消亡的过程也正是其成长的历程,看似无用而残败的建筑及空间却有它独特的美学价值与精神力量,看似落寞与萧条又隐隐透露着希冀与重生。
简言之,废墟美学是指人们对废墟乃至废墟相关领域的审美体验的一种美学,体现了人们对于废墟的独特感受和认识以及表达对更多多余时间价值的认同。
21世纪国内生态女性主义研究述评

21世纪国内生态女性主义研究述评一、生态女性主义的兴起生态女性主义作为一种新兴的批评理论近年成为一种显学,也成为批评理论的学术前沿。
自从诞生以来,它便显示出一种生机勃勃的活力,吹绿了学术界。
生态女性主义是在人类生存环境日益遭到破坏、生态危机日益严重的背景下产生的,它是一种结合了生态主义和女性主义双重视角的批评理论,它批判了对女性和自然的双重剥削。
美国生态女性主义哲学家麦茜特认为,对妇女和自然的双重剥削开始于16、17世纪的科学革命时期。
那时,现代科学的机械主义世界观取代了以有生命的、女性的大地为中心的有机论世界观。
在这种机械论的倡导下,人类为了自身利益,在不断膨胀的欲望驱使下,对大地母亲肆意践踏,对自然进行掠夺和破坏。
人类为此终于付出了代价,遭到了自然的惩罚。
许多环境问题不断出现,生态危机日益严重,这些问题严重影响了人类的可持续性发展。
生态女性主义正是在这样的语境下诞生的。
面临生态危机,人类开始反思自己的价值观和行为方式。
一些生态学家开始对这一问题进行严肃的思考。
1962年,美国女生态思想家蕾秋?卡森(Rachel Carson)的《寂静的春天》(Silent Sprtng)出版。
卡森在该书中对人类中心主义以及人类对自然的掠夺进行了批判。
一些生态学家把女性与自然联系起来,认为二者在生育与养育功能方面有极为相似之处,而且女性与自然都处于被统治、被支配的地位。
1974年,‚生态女性主义‛一词在法国学者弗朗西丝娃?德奥博尼(Francolse d‘Eaubonne)的著作《女性主义或者死去》中首次出现。
1978年,她又出版了《生态女性主义:革命或者转变》。
德奥博尼认为我们需要掀起一场生态女性主义革命,因为‚(生态女性主义的)目的不是建立一个所谓的更美好和更公平的社会,而是生存,让历史得以继续,而不是让我们像大洪水前的动物和鸟类那样消失。
‛这体现了生态女性主义对人类生存的终极关怀。
‚生态女性主义‛这一概念后来由伊内斯特拉?金(Ynestra King)提出,并因为1980年以‚地球上的女性与生命:80年代的生态女性主义‛为主题的阿默斯特会议而形成为一场运动。
2023届炎德英才长郡十八校联盟高三第一次联考(全国卷)文综答案

地理参考答案1.A【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资源跨区域调配。
雍正年间中原地区的钢矿资源枯竭,需滨钢京运,说明我国铜矿资源地区分布不均,A 正确;溪铜质量好坏材料中并未体现,B 错误;云南钢矿资源的开发,是朝延为了铸币,并非为了促进当地经济发展,C 错误;由材料可知,滇铜是朝廷调集的,并非云南作为贡品上供,D 错误。
2.D【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交通运输方式的选择。
陆路运输段主要途经云贵高原,地势起伏大,A 错误;读图可知,材料中陆运和水运线路的选择并不是主要考虑运输安全,B 错误;滇铜京运直接入京,与沿线地区的经济往来较少,对沿线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小 .C 错误;滇铜京运路线绝大部分为水路,且每年滇饲入京的运量大,水运相对陆运具有运量大,运价低的特点,D 正确。
3.B【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影响聚落发展的区位因素,由材料“京运之铜先集于娜姑”可知,娜姑繁荣的主导因素是交通,B正确。
4.D【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天气系统,台风”纳沙“18日波展最强可达强台风级,但19日开始迅速减弱并消亡,结合图中“纳沙”路径,说明受冷锋影响,台风强度减弱,路径在17日南海以偏西路径移动,在17日后转而向西南移动,移动路径和活动范围均发生改变,D正确,A,B,C错误。
5.A【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影响风力大小的因素。
大陆上的高压和冷峰位于”纳沙”的北部地区,受高压南部和冷锋的影响区域吹偏北风,而台风北部也盛行偏此风,风向相同,风力叠加,风力增强,B 错误,A 正确;当台风与冷锋常近时,台风受冷锋影响,气温降低,台风风力减弱,C 错误:台风为低压中心,陆地上的高压对台风起吸引的作用,D 错误。
6.B【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农作物的分布。
长江流域主要为亚热带季风气候,茶叶和柑橘都为亚热带经济作物,自夏季以来到“纳沙”发生时受干早影响最大,B 正确;亚麻为亚寒带作物,油菜在长江流域的种植时间为冬春季,大业主要为温带作物,A、C、D 错误。
7.D【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自然灾害对衣业生产的影响。
欧美文学经典论文1200字_欧美文学经典毕业论文范文模板

欧美文学经典论文1200字_欧美文学经典毕业论文范文模板欧美文学经典论文1200字(一):欧美及亚非经典文学中精神文化浅探论文文学是在语言文字最初的交流和记录功能之上发展、升华出来的思想情感的表达方式,是人们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和主观感受的外在流露。
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涂险峰、张箭飞主编的《外国文学》一书,按照文学本身的发展规律,分别以时序和国家地区为标准,遴选了一批在历史上各个时期的各个民族和地区最具代表性的作家和作品,全方位地勾画出一幅世界文学发展地图,并提炼出其中的精华部分呈现给读者。
本书是中国文学工作者和爱好者了解、研究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文学、文化的极富价值的图书。
本书中篇幅最长、着墨最多的是欧美部分。
欧洲文学的源头和第一个高峰是古典时期的古希腊和古罗马文学,这一时期的文学作品为整个西方文学的发展奠定了基调。
无论是《荷马史诗》中的英雄主义、悲剧《俄狄浦斯王》里人与命运的抗争,还是伟大的罗马诗人维吉尔作品中对人类情感的真实表现,都是直至现在仍被不断借鉴的主题。
欧洲文学的第二个高峰出现在文艺复兴时期。
标志文艺复兴发端的是意大利诗人但丁的《神曲》,作品所流露出的反对中世纪的蒙昧主义,追求真理的思想,成了文艺复兴的第一声号角,也对欧洲后世的诗歌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此后300多年的时间里,欧洲涌现出了一大批伟大的作家和传世的名作。
无论是薄伽丘的《十日谈》、拉伯雷的《巨人传》,还是塞万提斯的《堂吉诃德》,无不体现着人文主义的精神,为欧洲和世界开启了一个文化的新时代。
而这其中的集大成者是莎士比亚,他在文化上的成就和地位至今无人超越。
流传下来的37部戏剧,154首十四行诗,是留给全人类的一笔巨大的文化遗产。
近代以后,歐洲文学在社会进步的推动下不断向前发展,从新古典主义到浪漫主义,再到以反映真实生活为主的现实主义,呈现出一个又一个高峰。
无论是莫里哀的喜剧,还是歌德的诗歌,巴尔扎克和托尔斯泰的小说,都把人类的精神境界推向更加理性和高尚的层次。
美国文学简史 中文版

美国文学(American Literature)美国文学的历史不长,它几乎是和美国自由资本主义同时出现,较少受到封建贵族文化的束缚。
美国早期人口稀少,有大片未开发的土地,为个人理想的实现提供了很大的可能性。
美国人民富于民主自由精神,个人主义、个性解放的观念较为强烈,这在文学中有突出的反映。
美国又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移民不断涌入,各自带来了本民族的文化,这决定了美国文学风格的多样性和庞杂性。
美国文学发展的过程就是不断吸取、融化各民族文学特点的过程。
许多美国作家来自社会下层,这使得美国文学生活气息和平民色彩都比较浓厚,总的特点是开朗、豪放。
内容庞杂与色彩鲜明是美国文学的另一特点。
个性自由与自我克制、清教主义与实用主义、激进与反动、反叛和顺从、高雅与庸俗、高级趣味与低级趣味、深刻与肤浅、积极进取与玩世不恭、明快与晦涩、犀利的讽刺与阴郁的幽默、精心雕琢与粗制滥造、对人类命运的思考和探索与对性爱的病态追求等倾向,不仅可以同时并存,而且形成强烈的对照。
从来没有一种潮流或倾向能够在一个时期内一统美国文学的天下。
美国作家敏感、好奇,往往是一个浪潮未落,另一浪潮又起。
作家们永远处在探索和试验的过程之中。
20世纪以来,许多文学潮流起源于美国,给世界文学同时带来积极的与消极的影响。
殖民地时期印第安人的文化欧洲人发现新大陆的时候,北美洲的土著居民印第安人处于原始公社制度各种不同的阶段。
印第安人在向大自然的斗争中创造了自己的文化,主要是民间口头创作,包括神话传说和英雄传说。
由于他们没有文字,这些传说后来才得以整理问世,启发了后世美国作家的灵感。
早期移民的文化移民刚到新大陆时忙于生存斗争,所以开始时文学发展比较缓慢。
最早发表的关于北美的作品是游记、日记之类的文字。
作者都是英国人。
英国殖民地建立之后,统治者利用宗教,主要是清教主义作为控制殖民地思想意识的主要手段,因此许多出版物是关于神学的研究。
著名的作家有科顿·马瑟(1663-1728)和乔纳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7、18世纪美国生态文学的发展及对中国的启示
作者:田云燕
来源:《青年文学家》2017年第17期
摘要:我国当前的环境问题较为严峻,自党的十六大以来,国家和人民开始逐渐正视这一问题,如何树立正确的生态观极为重要。
本文从十七、十八世纪美国的生态文学为基础,探究其中的生态内涵,为中国生态文学的发展和中国生态观的建立提出新的尝试。
关键词:美国文学;生态文学;环境
作者简介:田云燕(1992-),女,河北邢台人,天津外国语大学2015级英语语言文学专业在读硕士生,研究方向:美国社会与文化。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7)-17--01
关于生态文学的研究,王诺教授给出了比较较为确切的定义:生态文学是以生态整体主义为思想基础、以生态系统整体利益为最高价值的考察和表现自然与人之间关系和探寻生态危机之社会根源的文学。
生态责任、文明批判、生态理想和预警是其突出特点。
而就美国生态文学而言,其发展并不是从建国之初就发展起来的,在殖民地时期,“欧洲移民的大肆涌入使美国人此时的文学创作明显受到欧洲各国文化的影响,是欧洲在文化在北美大陆的延续,尚不能称其为美国文学,美国文学史上符合当代生态文学定义的最早作品是梭罗的《瓦尔登湖》”
一、十七世纪美国文学中的生态思想
如果说梭罗是美国生态文学的自然之子,那么美国生态思想的发掘可要追溯到殖民时期了。
自哥伦布发现美洲大陆之后,源源不断的欧洲移民涌入这片未经开拓的处女地。
十七世纪的英国移民约翰·史密斯的《新英格兰记述》、清教徒威廉·布雷德福的《普利茅斯拓荒记》以及巴罗威在其《北美大陆首航记》一书中写道,由海路接近新大陆时,会先有“阵阵清新怡人的香气入鼻,令新移民精神为之一振。
……这里森林茂盛,树木高大挺拔,果实累累。
即使是盛夏,随处可见成群的鹿、野兔和狐狸。
”正如《寻归荒野》一书中所言“总之,史密斯和布雷德福的作品从不同的角度,展示了人们有关新大陆和自然的种种影像:纯洁的处女地、富饶的伊甸园、恐怖的丛林、咆哮的荒野。
”这些都说明早期文学作品对美国开垦之初富饶的自然资源以及移民者对当地自然环境的适应进行简易的描写,故相对于此时的作品而言,它们大多描
述早期移民者的朴实生活,包含着浓重的生活气息,外加移民中传教士、探险家、军人居多,所以早期作品主要以传教、开荒和领土扩张等的功利性意义更为主要,此时他们对的书写更多被称为“自然书写”而非生态文学。
二、十八世纪美国文学中的生态思想
威廉·卡伦·布莱恩特,作为美国最早的自然主义诗人之一。
他经常被称为“美国的沃兹沃斯”。
布莱恩特最为著名的山水诗歌《死亡随想》,开头几句的描写:“热爱自然的他与她的有形形式密切合作,且她会说各种语言……死亡就如同将他囚禁于土牢,但是透过坚定信任的支持与安慰,进入坟墓就如同被舒服的躺椅层层包裹,他将带着愉快的梦境沉沉睡去”不难看出布莱恩特视死亡为自然界中的一部分,人类的命运以及最公平的结局便是回归自然,回到人类的来源处。
美国文学之父—华盛顿·欧文,作为一个浪漫主义情怀的作家,除了对美国本土文化的書写,他也在作品中抒发自己尊重自然,热爱自然,并渴望能够回归自然的生态主义思想和对自然的人道主义情怀。
正如欧文在《大草原之旅》中所言:“人类天生是一种掠夺性的动物,不管变得怎样文明开化,还是会轻易陷入其毁灭的本能。
我发现自己贪婪和残暴的倾向在大草原上与日俱增。
……许多地方已经被践踏得一片泥泞;倒卧的树木被砍得支离破碎,一些巨大的碎片散落在地上;篝火的余烬上,还残留着一些剩余的烤鹿肉和烤牛肉,周围则散落着兽皮、羊角、鹿角、野牛和鹿的骨头,还有没来得及烤的大块腿肉、毛尚未拔除的火鸡”。
从十八世纪晚期到19世纪中叶,不得不提的一位美国作家便是詹姆斯·费尼莫尔·库柏了。
他著名的作品《皮袜子故事集》中的《拓荒者》和《最后一个莫西干人》,都表现了在殖民战争中,人们为确定在北美边陲的霸权地位对原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十分丰富的荒野进行的无情践踏。
“轻轻的白云变成了浓黑的乌云平……静如镜的湖面变成了一片绿色的怒涛”这些描述揭露了人类先进文明与大自然之间的冲突,以及人类想要利用征服自然的企图。
《大草原》中90岁的主人公班波仍充当领路人,最终死在大自然的怀抱中,也正与贪婪无度的殖民者形成鲜明对比,体现了作者热爱自然,最终回归自然的强烈愿望。
从殖民时期的约翰·史密斯、威廉·布雷德福、巴罗威等的早期自然生态描写到十八世纪威廉·卡伦·布莱恩特华、盛顿·欧文、詹姆斯·费尼莫尔·库柏等的作品中美国生态文学的萌芽,美国生态文学不断发展,其中最对于自然环境和生态活动最简单的描写其实就是人们对于美好环境的一种最朴实和简单的渴求,中国人民也是一样,希望的是蓝蓝的天空、碧绿的草原、清澈的河水,在生态渴望上面,中美两国人民都有着最一致的渴望。
而中国不缺渴望,缺的是表达,我们在树立这种价值观的同时,应该通过各种作品把渴望表达出来,创作出更多属于我国的生态文学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