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王献之洛神赋十三行
王献之洛神赋十三行【释文】

王献之洛神赋十三行【释文】王献之洛神赋十三行【释文】晋中(书令)王献之书。
......嬉。
左倚采(旄),右荫桂旗。
壤皓腕于神浒兮,采湍濑之玄芝。
余(情)悦其淑美兮,心(振)荡而不怡。
无良(媒)以接欢兮,托微波而通辞。
愿诚素之先达兮,解玉佩以要之。
嗟佳人之信修,羌习礼而明诗。
抗琼珶以和予兮,指潜渊而为期。
(执)拳拳之款实(兮),(惧)斯灵之我(欺)。
感交甫之弃言兮,怅犹豫而狐疑。
收和颜而静志兮,申礼(防)以自持。
于是洛灵感焉,徙倚彷徨,神光离合,乍阴乍阳。
竦轻躯(以)鹤立,若将飞[飞]而未翔。
践椒涂之郁烈,步蘅薄而流芳。
超长吟以永慕兮,声哀厉而弥长。
尔乃众灵杂遢,命俦啸侣,(或)戏清流,或翔神渚,或采明珠,或拾翠羽。
从南湘之(二)妃,携汉滨之游女。
叹匏瓜之(无)匹兮,咏牵牛之独处。
扬(轻)袿之(猗)靡兮,翳修袖以延伫。
(休)迅(飞)......(括号内为缺字或残字)王献之洛神赋,相传真迹写于麻笺,流传至唐已首尾烂缺,仅存十三行,唐人有柳公权跋硬黄摹本传世,北宋末年,赵佶获十三行真迹摹刻如白玉版,南宋末,真迹归贾似道,贾又据以摹刻入碧玉版,故传世拓本有白玉版、碧玉版之分,白玉版清初如内府,嘉庆三年毁于乾清宫火灾,碧玉版亦久失所在。
碧玉版十三行原石,82年收到北京市文物商店,83年转藏首都博物馆。
《洛神赋》(十三行)体势秀逸,笔致洒脱,清杨宾《铁函斋书号》认为“字之秀劲圆润,行世小楷无出其右”。
从《洛神赋》中可看出,王献之的楷书笔法不再带有隶意,字形也由横势变为纵势,已是完全成熟的楷书之作。
怎么临摹王献之小楷《洛神赋十三行》?需要注意哪些问题?

怎么临摹王献之小楷《洛神赋十三行》?需要注意哪些问题?魏晋小楷中有三个人的被称为最好,钟繇是楷书鼻祖,其余二人是王羲之和王献之。
他们都有楷书的代表作,如钟繇的《贺捷表》、《力命表》、《宣示表》、《荐季直表》等,王羲之小楷的代表表有《乐毅论》、《黄庭经》等,而王献之小楷的代表作就是《《洛神赋十三行》了。
《洛神赋十三行》简称《洛神赋帖》或者《十三行》,最初这个作品是王献之写在麻纸上的,由于时间久远,据说到了唐宋时期就已经不存在了,而现在我们看到的是刻本的拓片,宋代时期,就有人根据以前的拓片,将此作刻在石上,包括“碧玉版本”和“白玉版本”两种,其中“碧玉版本”较好。
王献之是一位非常了不起的书法家,他自幼非常聪慧,聪明过人,他也是当时著名的书法家、诗人、画家、官员,在历史上,王献之的名声曾超过了他的父亲王羲之。
唐代书法理论家张怀瓘在《书估》中评其书法为第一等。
王献之在书法方面可谓是一位创新家,他虽跟随父亲学书,但不满足于父亲对书法的“端正”思想,而提出了书法“妙有余姿”的理念,这一思想也成就了他的书法贡献。
王献之的这个小楷,虽然只有二百五十余字,但其气象环绕,兼收并蓄,可谓是对钟繇、王羲之小楷的高度提炼之笔。
其特点是:字形外拓,笔法紧致,宽绰舒展、典雅大方,凝神静气,健朗静美。
学习《洛神赋帖》时应当做好如下准备:毛笔:宜用硬毫小楷毛笔,狼毫兼毫,硬度大约在七三开的程度。
宣纸:根据《洛神赋帖》中的风格,宜选用毛边纸或熟宣,控笔能力强的话,也可用半生半熟。
用墨:墨一般跟所选用的纸有很大关系,所以,临写时就要用淡一点的墨来写,否则毛笔在纸上是拉不开的,影响书写效果。
墨与水的用法是,先蘸水,再蘸墨,度约为二八。
执笔:执笔时要保持在距笔头、笔杆三分之一处的位置,宜用腕力写字,减少用指力。
用笔:根据《洛神赋帖》的书法特点,在书写时尤其要注意用笔的规律特点,给人以清爽健利、优雅秀逸的美感。
横画:在用笔上顺锋轻顿入纸,行笔着力均匀,收笔自然轻顿。
王献之洛神赋十三行王献之洛神赋十三行

王献之洛神赋十三行-王献之洛神赋十三行王献之《洛神赋》和他的“徒子徒孙”王羲之和王献之的书法区别在于:王羲之笔法“内撅”,王献之笔法“外拓”。
这是破解王羲之和王献之笔法基因的关键,也是管窥王羲之家族的“独门秘笈”的唯一通道。
在了解王献之小楷的特征之前,我们先厘定这两个书法术语。
在古代书论中,在谈到二圣之间的区别时,总说王羲之笔法“内撅”,王献之笔法“外拓”。
“内撅”和“外拓”究竟是指什么?在中国古代,由于缺少专门的文艺美学,不论是文论、诗论、史论、画论,还是书论,在理论体系建立的时候,都缺少逻辑学的界定。
一些专门的术语让外行看起来,犹如雾里看花。
古代书论中说的笔法,一般有两重意思:第一层意思是运笔的方法,第二层意思是在运笔的基础上,结字的运笔“体势”,也就是笔画线条的基本走向。
书法并不神秘,它和芭蕾、体操,乃至篮球运动,在人体力学上,都是有相通之处的。
从人体力学的角度看,凡是符合力学原理的动作,一般动作的线条在速度、节奏、力度的惯性下,线条是匀称的、劲健的、优美的。
书法跟舞蹈动作一样,抽象到力学角度上看,它们的原理是一样的。
历史上有种说法:唐诗晋字汉文章。
中国魏晋时代的书法,是中国书法史上的巅峰,当时除了有一整套的书法理论,还有作为家传绝学的笔法传承。
魏晋时代,笔法是隐秘的家传“绝技”,一般不会轻易外传,当时即使是内行之间切磋,也只是用一些抽象的概念表达,外行在这些行业“隐语”面前,永远被一种黑幕所遮挡。
魏晋笔法来自于汉代的蔡邕,他曾经提出过《九势论》,魏晋时代又有《笔势》、《笔势论》等说法。
有人问,你说的《笔势论》,是真的还是假的?我说,是真的。
除了有完整的文字叙述,这些书论还有史料可查。
古代的书论,如果你能够破解,也许很快就能成为书法高手。
历代研究二王的人不断,但是超越二王的书家却很少。
由于时代的隔阂,加上书论术语的障碍,魏晋时代的书法和唐代以后的书法完全是两回事。
《笔势论》当中包含的人体力学,更符合草书、篆书、隶书的创作。
晋王献之洛神赋十三行

晋王献之洛神赋十三行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晋王献之洛神赋十三行。
《洛神赋十三行》。
简称《洛神赋贴》。
《十三行》。
东晋王献之的小楷书法代表作。
原来的墨迹写在麻笺上。
内容为三国时期魏国著名文学家曹植的著名文章《洛神赋》。
但流传到唐宋时代就已经残损并亡佚了。
流传下来的刻本为宋代根据真迹上石的拓本。
包括“碧玉版本”和“白玉版本”两种。
其中“碧玉版本”较好。
它于明万历年间在杭州西湖葛岭的半闲堂旧址出土。
原石藏首都博物馆。
作品名称,晋王献之洛神赋十三行。
作品别名,洛神赋贴。
十三行。
创作年代,东晋。
作者,王献之。
书法风格,小楷。
版本。
洛神赋贴是王献之的小楷作品。
据说王献之好写洛神赋。
写过不只一本。
共计十三行。
真迹已不复存在。
今只传贾似道所刻石本。
因石色如碧玉。
世称“碧玉十三行”。
现藏首都博物馆。
王献之所书《洛神赋》体势秀逸。
笔致洒脱。
清杨宾《铁函斋书号》认为“字之秀劲园润。
行世小楷无出其右”。
从《洛神赋》中可看出。
王献之的楷书笔法不再带有隶意。
字形也由横势变为纵势。
已是完全成熟的楷书之作。
这本刻帖中的字用笔挺拔有力。
风格秀美。
结体宽敞舒展。
字中的撇捺等笔画往往伸展得很长。
但并不轻浮软弱。
笔力运送到笔画末端。
遒劲有力。
神采飞扬。
字体匀称和谐。
各部分的组合中。
又有细微而生动的变化。
字的大小不同。
字距。
行距变化自然。
王献之的楷书与王羲之相比有所不同:羲之的字含蓄。
运用“内扌厌”笔法;而献之的字神采比较外露。
较多地运用”外拓“笔法。
他们都对后代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宋董迨《广川书跋》说:子敬《洛神赋》。
字法端劲。
是书家所难。
偏旁自见。
不相映带;分有主客。
王献之趣向严整。
与王羲之《黄庭经》。
《乐毅论》相比。
一反遒紧缜之态。
神化为劲直疏秀。
经典。
王献之。
字子敬。
小字官奴。
是王羲之的第七子。
年少即负盛名。
唐张怀瓘说:“若风行雨散。
流便于草。
开张于行。
章法体势之中。
最为风流者也。
”王献之“幼学其父。
晋|王献之《洛神赋玉版十三行》(原石和拓本对照)

晋|王献之《洛神赋玉版十三行》(原石和拓本对照)
《洛神赋玉版十三行》原石
《洛神赋玉版十三行》拓片
《洛神赋玉版十三行》是王献之传世的小楷名作。
据传,其墨迹在宋代有两本,即晋麻笺本和唐硬黄纸本。
《宣和书谱》载,麻笺本北宋时入内府,后二墨本均佚失而不知下落。
南宋时,权相贾似道先觅得麻笺本9行,后又得4行,合为13行,刻于苍色石上,美其名曰“碧玉”,故该本被称为“碧玉版本”,又称《玉版十三行》。
更多详细资料见晋|王献之小楷《洛神赋十三行》
王献之《洛神赋玉版十三行》原石和拓本的对照图
图文编辑潜斋。
晋王献之小楷《洛神赋十三行》书法字帖作品欣赏

晋王献之小楷《洛神赋十三行》书法字帖作品欣赏••晋王献之小楷《洛神赋十三行》楷书嬉••晋王献之小楷《洛神赋十三行》楷书左••晋王献之小楷《洛神赋十三行》楷书荫••晋王献之小楷《洛神赋十三行》楷书書【书】••晋王献之小楷《洛神赋十三行》楷书湍••晋王献之小楷《洛神赋十三行》楷书荡••晋王献之小楷《洛神赋十三行》楷书怡••晋王献之小楷《洛神赋十三行》楷书無【无】••晋王献之小楷《洛神赋十三行》楷书欢••晋王献之小楷《洛神赋十三行》楷书托••晋王献之小楷《洛神赋十三行》楷书波••晋王献之小楷《洛神赋十三行》楷书以••晋王献之小楷《洛神赋十三行》楷书辞••晋王献之小楷《洛神赋十三行》楷书愿••晋王献之小楷《洛神赋十三行》楷书诚••晋王献之小楷《洛神赋十三行》楷书之••晋王献之小楷《洛神赋十三行》楷书之••晋王献之小楷《洛神赋十三行》楷书先••晋王献之小楷《洛神赋十三行》楷书达••晋王献之小楷《洛神赋十三行》楷书兮o晋王献之小楷《洛神赋十三行》楷书解▪▪晋王献之小楷《洛神赋十三行》楷书玉▪▪晋王献之小楷《洛神赋十三行》▪◎ 同“佩”。
楷书珮【佩】▪▪晋王献之小楷《洛神赋十三行》楷书嗟▪▪晋王献之小楷《洛神赋十三行》楷书佳▪▪晋王献之小楷《洛神赋十三行》楷书人▪▪晋王献之小楷《洛神赋十三行》楷书修▪▪晋王献之小楷《洛神赋十三行》楷书修▪▪晋王献之小楷《洛神赋十三行》楷书羌▪▪晋王献之小楷《洛神赋十三行》楷书礼▪▪晋王献之小楷《洛神赋十三行》楷书诗▪▪晋王献之小楷《洛神赋十三行》楷书抗▪▪晋王献之小楷《洛神赋十三行》楷书琼▪▪晋王献之小楷《洛神赋十三行》楷书珶▪▪晋王献之小楷《洛神赋十三行》楷书和▪▪晋王献之小楷《洛神赋十三行》楷书指▪▪晋王献之小楷《洛神赋十三行》楷书潜▪▪晋王献之小楷《洛神赋十三行》楷书迅▪▪晋王献之小楷《洛神赋十三行》楷书渊▪▪晋王献之小楷《洛神赋十三行》楷书为o晋王献之小楷《洛神赋十三行》楷书拳▪▪晋王献之小楷《洛神赋十三行》楷书款▪▪晋王献之小楷《洛神赋十三行》楷书实▪▪晋王献之小楷《洛神赋十三行》楷书斯▪▪晋王献之小楷《洛神赋十三行》楷书靈【灵】▪▪晋王献之小楷《洛神赋十三行》楷书我▪▪晋王献之小楷《洛神赋十三行》楷书感▪▪晋王献之小楷《洛神赋十三行》楷书感▪▪晋王献之小楷《洛神赋十三行》楷书甫▪▪晋王献之小楷《洛神赋十三行》楷书怅▪▪晋王献之小楷《洛神赋十三行》楷书犹▪▪晋王献之小楷《洛神赋十三行》楷书豫▪▪晋王献之小楷《洛神赋十三行》楷书狐▪▪晋王献之小楷《洛神赋十三行》楷书疑▪▪晋王献之小楷《洛神赋十三行》楷书颜▪▪晋王献之小楷《洛神赋十三行》楷书延▪▪晋王献之小楷《洛神赋十三行》楷书静▪▪晋王献之小楷《洛神赋十三行》楷书志▪▪晋王献之小楷《洛神赋十三行》楷书持▪▪晋王献之小楷《洛神赋十三行》楷书是o晋王献之小楷《洛神赋十三行》楷书焉▪▪晋王献之小楷《洛神赋十三行》楷书倚▪▪晋王献之小楷《洛神赋十三行》▪或作“彷”。
王献之楷书《洛神赋玉版十三行》,小楷极则,透过刀锋看笔锋

王献之楷书《洛神赋玉版十三行》,小楷极则,透过刀锋看笔锋历来为书家所重被称为“小楷极则”可以说《十三行》代表了新体楷书的高度成熟是融入了行书笔意的楷书经典《十三行》版本最多其中以南宋奸相贾似道旧藏“碧玉版”为最佳“碧玉版”因原石色如碧玉而得名现藏于首都博物馆玉版《洛神赋十三行》原刻石《洛神赋》三国魏曹植撰。
小楷《洛神赋十三行》王献之书于麻笺上,小楷雍容和雅,柔中寓刚,肌肤妍丽流美而风神秀逸,格调高雅,确为传世'小楷之极则’。
此帖上溯钟繇,和王羲之的《乐毅论》一样,与《宣示表》一脉相承。
只是《乐毅论》用笔内厌,《十三行》则用笔外拓。
其点画妩媚娟秀,横竖撇捺处处带着放逸流畅的笔风,尤其是捺笔,均以重长的笔态增其美俏。
此帖在结体上也非同寻常,虽是小楷,却有大字气概,结体疏朗而茂实,虚和简静,宽绰灵秀。
正如清人蒋和所言:'《玉版十三行》章法之妙,其行间空白处,俱觉有味。
无一点尘俗之气,不受一点束缚。
此帖在楷书发展史上具有重要意义。
楷书源于汉末,而成熟于魏晋。
现存最早的楷书作品传为钟繇的《宣示表》、《荐季直表》等,尚存隶意。
至晋代,经王氏父子改进而完善。
王羲之的《乐毅论》、《黄庭经》等小楷,已足见其法度完备。
王献之则突破其父的成法束缚,别创新法。
此帖点画劲健,体势峻拔奇巧,风神秀逸萧散,是楷书中追求写意书风的经典之作,在楷书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也产生过广泛的影响。
后世楷书对所谓晋人格调的追摹,无不以《洛神赋》为圭臬。
明万历时杭州西湖葛岭地下发现的一方石刻,石色深暗,被人美称为碧玉,“碧玉版本”初拓本,存字大都完好,其它石花处亦自然清晰。
因其地为贾似道半闲堂旧址,所以后人认为是贾氏所刻,后归陆梦鹤、翁嵩年。
清康熙间入内府,八国联军攻占北京后,此石流入民间。
1982年由一上海人经秦公先生由北京市文物商店收购,后转藏首都博物馆。
欣赏学习《十三行》尤其当要注意其分行布白之趣穿插避让之法流传甚广的“碧玉版”剪裱本将原本的十三行变为二十八行则原石变化之美丧失殆尽如今摄影技术的提高使得我们能够观赏原石的高清图片现将原石局部放大以飨读者透过刀锋看笔锋单字选。
王献之传世小楷《洛神赋十三行》宋刻旧拓剪裱本(高清版)

王献之传世小楷《洛神赋十三行》宋刻旧拓剪裱本(高清版)王献之传世小楷名作欣赏《洛神赋十三行》,虽然是宋刻旧拓,但已经风化严重,字迹很华。
我用PHOTOSHOP逐个字的把字扣出来,制作了这个高清版的,希望大家能够喜欢!从楷书的发展历史来看,《洛神赋十三行》有着承前启后的历史地位。
可以说,它既是晋楷的终结,又开唐楷的先河。
如果把钟繇的《宣示表》、《荐季直表》,王羲之的《黄庭经》、《乐毅论》和王献之的《洛神赋十三行》作一比较的话,可见短短200年,书法发展速度之快令人惊奇。
《洛神赋十三行》创新意识也是显而易见的,它没有钟繇的古拙和质朴。
羲之虽继承了钟繇的古意又参以晋人的潇洒流美,但仍不如献之的秀逸妍媚。
同时它在笔法上的外拓,丰富了原有的内厣之法,为唐时的颜真卿、柳公权等开辟了道路。
王献之小楷《洛神赋》,传至宋代只存十三行,有玉版刻本,世称《玉版十三行》,是王献之小楷代表作,被誉为“小楷极则”,笔划隽秀挺拨,结字萧散逸岩,顾盼有致,盛名千年不衰。
墨迹在宋元时有两本,一为晋麻笺本;一为唐硬黄本,上有柳公权跋,疑为柳公权临本。
此二本后均佚,流传的刻本有二,一为“碧玉版本”,一为“白玉版本”。
世以“碧玉版本”为优。
“碧玉版本”明万历年间出土于杭州西湖葛岭南宋贾似道半闲堂旧址,藏北京首都博物馆。
流传甚广的碧玉版剪裱本,十三行变为二十八行,失去了原来分行布白之意趣,这是在欣赏时需要注意的。
释文:嬉。
左倚采旄,右荫桂旗。
攘皓腕于神浒兮,采湍濑之玄芝。
余情悦其淑美兮,心振荡而不怡。
无良媒以接欢兮,托微波而通辞。
愿诚素之先达兮,解玉佩以要之。
嗟佳人之信修,羌习礼而明诗。
抗琼珶以和予兮,指潜渊而为期。
执眷眷之款实兮,惧斯灵之我欺。
感交甫之弃言兮,怅犹豫而狐疑。
收和颜而静志兮,申礼防以自持。
于是洛灵感焉,徙倚彷徨,神光离合,乍阴乍阳。
竦轻躯以鹤立,若将飞而未翔。
践椒涂之郁烈,步蘅薄而流芳。
超长吟以永慕兮,声哀厉而弥长。
尔乃众灵杂遢,命俦啸侣,或戏清流,或翔神渚,或采明珠,或拾翠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