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北方农牧交错带农耕北界的变迁_王金朔

合集下载

《东三省蒙务公牍汇编》研究综述

《东三省蒙务公牍汇编》研究综述

《东三省蒙务公牍汇编》研究综述作者:陈雪莹何海波来源:《传播力研究》2020年第10期摘要:《东三省蒙公牍汇编》是由1908—1909年时任东三省蒙务局督办朱启铃编辑,于清宣统元年(1909年)铅印成书。

关于《东三省蒙务公牍汇编》的研究,几十年来,已有一些成果。

通过研究综述,以期引起学界关注,从而推动《东三省蒙务公牍汇编》的研究向纵深发展。

关键词:《东三省蒙务公牍汇编》;朱启铃;研究综述中图分类号:G25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3866(2020)10-000-03《东三省蒙公牍汇编》主要记述了蒙务局的成立及相关规章制度、放荒、招垦及相关事宜,经营蒙务过程中涉及的一些具体事宜等方面内容,是研究清末东蒙古地区历史的重要资料。

《东三省蒙务公牍汇编》仿照《北洋公牍类纂汇编》的体例,搜集相关档案,全文载录,且不发表评论。

本编所涉及的档案终于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但有些关于蒙旗债案的档案,其最终结果是在该年二月的,也都进行载录,以使同一事件过程完整,档案齐全。

目前国内学术界对《东三省蒙务公牍汇编》的整体研究甚少,仅限于相关研究的一些引用,而没有较为全面系统的整体研究。

因此,本文将对《东三省蒙务公牍汇编》进行研究,这有助于深入了解东蒙地区的历史,有利于为其建设与发展提供学术参考。

一、研究方法及结果统计(一)研究方法本文选取 CNKI 的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和中国重要会版议论文数据库作为数据来源对《东三省蒙务公牍汇编》进行研究。

进入该库文献检索页面后,选择高级检索,在“被引文献”栏中输入“东三省蒙务公牍汇编”等关键词,查阅在1960—2019年发表的所有文章,共计129条。

笔者将所有文献进行分类整理,对这些论文的年度分布、来源期刊、机构分布、关键词和论文内容等进行了统计分析。

(二)研究结果1.论文数量与年度分布笔者通过对中国知网检索到的129篇有关《东三省蒙务公牍汇编》的期刊论文和博硕士论文进行年代分布和发文数量分析,可以看出,自1960年傅雨发表《清末的开放蒙荒与内蒙古人民的反抗》[1]一文始,国内学者逐渐开始对《东三省蒙务公牍汇编》的主题进行研究。

(九省联考)语文作文“交错带”导写(河南、黑龙江、甘肃卷作文题)高考语文考场作文抢分攻略(全国通用)

(九省联考)语文作文“交错带”导写(河南、黑龙江、甘肃卷作文题)高考语文考场作文抢分攻略(全国通用)
——弥勒佛对联 6.惟创新者进,惟创新者强,惟创新者胜。 7.开放包容是智慧的源泉,歧视偏见是智力的缺憾。 8.开放包容是我们走向和谐社会的桥梁。 9.在开放包容的心胸下,世界变得无边无际。
道理论据
10.开放包容是超越偏见的智慧。 11.唯有开放包容,我们才能真正体会到人世间的美好。 12.开放包容让我们学会欣赏多样性的美妙。 13.开放包容是人类进步的动力。 14.开放包容是人类文明进程的标志。 15.开放包容是超越战争的希望。 16.开放包容是走向全球化的必由之路。
深入解读
【立意参考】 1.游牧因交错而萌生,人生因交错而成长 2.无惧“交错带”,探界谋发展 3.勇于交错,多元包容 4.把握人生“交错带”,开启壮丽新篇章 5.适应“交错带”,闯出新天地 6.直面“交错带”,创新无极限
道理论据
1.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 ——林则徐
2.泰山不拒细壤,故能成其高;江海不择细流,故能成其深。 ——李斯《谏逐客书》
深入解读
但原文材料也是必须理解的,否则会模糊甚至误解“交错带”。 请阅读涉及的材料段落。
“成熟的游牧业依托的环境为广袤的草原,而它的萌生地却在农牧 交错带。农耕区与畜牧区是依人类经济生活方式而划分的基本区域,介 于两者之间的则为农牧交错带。中国北方农牧交错带在环境上具有敏感 特征,每当全球或地区出现环境波动时,气温、降水等要素的改变首先 发生在自然带的边缘,这些要素又会引起植被、土壤等相应变化,进而
深入解读
推动整个地区从一种自然带属性向另一种自然带属性转变。由于农、牧 业生产依托的环境不同,农牧交错带的敏感特征也会影响史前人类的经 济生活方式,促使人们从一种生产类型转向另一种生产类型。随着这一 地区自然带属性的更移,人类首先打破原始农业“一统天下”的局面, 在原始农业基础上萌生了畜牧业,然后渐次形成独立于农耕业的畜牧业 。”

北方农牧交错带变迁与范围判定研究

北方农牧交错带变迁与范围判定研究

1 9 9 9年 程序 l _ 7 ] 、 2 0 0 2年 赵 哈 林 等 _ 8 ] 、 2 0 0 3年 吴 贵蜀 和 2 0 0 8年 刘 军 会 、 高 吉 喜 不 仅 从 农 业 气 候条 件 出发 , 而且从 产 业 经 营 的角 度 来 定 义农 牧 交 错带 , 认 为是 我 国种植 业 和草 地 畜 牧 业 交 错 的过 渡 地带 , 农业 和 牧业 的产 值 比重大 致相 等 的“ 半农 半 牧 区” , 是一 个 独特重 要 的产业 界 面 。程 序 还特 别提 出 在 我 国南 方 , 主要 在川 西 、 滇北、 藏东 南地 区 , 农牧 过 渡 带多表 现 为垂 直分 布形 态 。刘军会 等 指 出 了过 渡 带 内具有 农林 牧 复合 景观格 局 的特 征 。 另外 , 也 有 一 些 学 者 从 其 他 方 面 如 文 化 历 史[ 1 卜¨ 对农 牧交 错 带作 了解 释 , 使 得农 牧 交错 带 概 念 更加 丰 富 , 但都 是 围绕 农 业 气候 条 件 这 个 决 定 性 因素来 展开 的 。 笔 者 在综 合 建 国后相 关 学 者 研究 的基 础 上 , 认
放 农业 区 、 定牧区、 定 牧游 牧过 渡 区 , 至游 牧 区 , 年 降
水量 4 0 0 mm 左 右 。
1 9 5 8年 , 周立 三、 吴 传 钧 等[ 4 将“ 农 牧 过 渡 地
带” 正 式定 义 为“ 农牧 交错 带” , 认 为 中国存在 着东 西
牧 交错 带是 气候 起 决 定 性 作 用 , 且 易 受 人类 活动 影
1 9 8 8年 李世 奎等 [ 引、 1 9 9 9年 王静爱 嘲从 中 国农 业 气 候角 度 出发来 定 义 , 认 为 农 牧 交 错 带 为我 国北

《2024年北方农牧交错带的界定及其区域分异规律研究》范文

《2024年北方农牧交错带的界定及其区域分异规律研究》范文

《北方农牧交错带的界定及其区域分异规律研究》篇一一、引言北方农牧交错带,作为我国重要的生态过渡区,其特殊的地理环境对区域生态平衡、农业生产以及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加剧,农牧交错带的界定及其区域分异规律的研究显得尤为迫切。

本文旨在通过对北方农牧交错带的地域范围进行界定,并探讨其区域分异规律,为该区域的生态保护与农业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二、北方农牧交错带的界定2.1 地理环境背景北方农牧交错带位于我国北方地区,涵盖了多个省份的交界地带,包括内蒙古、河北、山西、陕西等省区。

该区域地势复杂,气候多样,是典型的农牧交错区。

2.2 界定标准北方农牧交错带的界定主要依据地理、气候、生态和人类活动等因素。

具体来说,我们结合该区域的植被类型、降水分布、气温变化以及土地利用方式等因素,综合确定了农牧交错带的范围。

2.3 界定结果经过综合分析,我们将北方农牧交错带界定为东起大兴安岭,西至贺兰山,南至长城一线,北至阿尔泰山这一广大区域。

这一区域内的生态环境和农业生产方式均呈现出明显的农牧交错特征。

三、区域分异规律研究3.1 区域差异表现北方农牧交错带内部存在显著的区域分异现象。

在气候、植被、土壤、土地利用等方面均表现出明显的差异。

例如,东部地区以农业为主,西部地区则以畜牧业为主。

3.2 分异原因分析这种区域分异现象的形成,主要受气候、地形、土壤、人类活动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其中,气候因素是影响最大的因素之一。

北方农牧交错带内部的气候差异较大,导致不同区域的生态环境和农业生产方式存在显著差异。

3.3 区域分异规律通过对北方农牧交错带内部各区域的对比分析,我们发现该区域的分异规律主要表现为:从东向西,由农业区向畜牧业区过渡;从南向北,随着气温的降低和降水的减少,植被类型和土地利用方式也发生相应变化。

此外,人类活动的影响也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这种区域分异现象。

四、结论与展望通过对北方农牧交错带的界定及其区域分异规律的研究,我们更加清晰地认识了该区域的生态环境和农业生产状况。

2024年1月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适应性测试(九省联考)语文试题(解析)

2024年1月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适应性测试(九省联考)语文试题(解析)

语文(答案在最后)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框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框。

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游牧地带是游牧生活与草原环境相互结合的产物。

中国境内属于游牧地带的范围很广,除了位于大兴安岭以东的西辽河流域外,几乎北纬40°以北、大兴安岭以西的草原地带也都可以成为游牧民族的家园。

草原游牧地带经蒙古高原、天山南北、青藏高原一直伸向欧亚大陆的腹地,成为世界上最广远的绿色长廊。

地学研究成果指出,推动畜牧业从原始农业分离出来的动力是气候变迁。

距今3500~3000年欧亚大陆气候转入冷期,正是冷期的出现,使得畜牧业在对气候变化最敏感的地方从原始农业中分离出来,并在草原环境下发展为游牧方式。

成熟的游牧业依托的环境为广袤的草原,而它的萌生地却在农牧交错带。

农耕区与畜牧区是依人类经济生活方式而划分的基本区域,介于两者之间的则为农牧交错带。

中国北方农牧交错带在环境上具有敏感特征,每当全球或地区出现环境波动时,气温、降水等要素的改变首先发生在自然带的边缘,这些要素又会引起植被、土壤等相应变化,进而推动整个地区从一种自然带属性向另一种自然带属性转变。

由于农、牧业生产依托的环境不同,农牧交错带的敏感特征也会影响史前人类的经济生活方式,促使人们从一种生产类型转向另一种生产类型。

随着这一地区自然带属性的更移,人类首先打破原始农业“一统天下”的局面,在原始农业基础上萌生了畜牧业,然后渐次形成独立于农耕业的畜牧业。

萌生于原始农业的畜牧业,并不具备迁移特征,属于放养型畜牧业,游牧型畜牧业(游牧业)则晚于放养型畜牧业。

北方农牧交错带全新世以来气候与生态环境的耦合关系

北方农牧交错带全新世以来气候与生态环境的耦合关系

北方农牧交错带全新世以来气候与生态环境的耦合关系北方农牧交错带全新世以来气候与生态环境的耦合关系中国北方农牧交错带位于北纬35°至45°之间,是我国东北、华北和西北地区的交汇地带。

这一区域的气候特点明显受到亚洲季风系统和高山大陆性气候的共同影响,同时土地利用方式多样,包括农业和畜牧业。

在过去的几千年中,这一地区的气候与生态环境发生了显著的变化,这些变化与人类活动以及全球气候变化之间存在着复杂的耦合关系。

在全新世早期,北方农牧交错带的气候主要呈现出温湿的特点,适合农牧业的发展。

这一时期,土地上生长着茂密的森林,动物资源也十分丰富。

随着时间的推移,气候逐渐向干旱的方向演变,这对农牧业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人类为了适应环境的变化,开始开垦土地、放牧牲畜,以维持生计。

然而,这些人类活动也对环境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加速了土地的退化和沙漠化过程。

另一方面,全新世中晚期,全球气候发生了剧烈变化,称为全新世冰期。

北方农牧交错带也受到了这一冰期的影响。

气候变冷,降水减少,整个地区的植被发生了明显的变化。

大面积的森林退化,被草原取代,逐渐形成了典型的草原景观。

同时,寒冷的气候条件也限制了农业和畜牧业的发展,迫使人类转向过渡型经济,如狩猎和采集。

这一时期,人类对自然环境的依赖程度相对较低,更多地依靠野生资源维持生存。

到了全新世晚期,气候逐渐转暖,冰川开始融化,北方农牧交错带的气候和生态环境再次发生了较大改变。

温暖的气候条件有利于农业和畜牧业的发展,人类开始大规模开垦土地和放牧牲畜。

同时,人类的农业技术也进一步提高,农作物的种植面积扩大,畜牧业规模不断扩大。

这种变化为人类提供了更多的粮食和动物产品,促进了社会的发展。

然而,这种农耕生产方式也对环境造成了一定的压力。

大规模的土地垦殖和过度放牧使得土地退化加剧,水源的减少和污染也成为问题。

此外,森林的大面积砍伐导致生物多样性的减少,对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构成威胁。

中国历史时期农牧分界线的变迁

中国历史时期农牧分界线的变迁

总之,自汉武帝以后,北部农牧界线大大地
向北推进,除了中间有一块伊克昭盟部分草 原外,西面已达乌兰布和沙漠和贺兰山、河 西走廊和湟水流域,北面已抵阴山山脉,东 面仍沿着长城一线。
东汉:
东汉初年因匈奴南侵,一度放弃了从河套至晋北的 沿边诸郡,迁人民于内地。 公元50年南匈奴内附, 散居在西河、北地、朔方、五原、云中、定襄、雁 门、代郡一带。其中还杂有羌、胡、乌桓等族。 西部羌人自东汉初年以来不断叛乱,并向内地进犯。 安帝以来,金城、陇西、安定、北地、上郡等地的 汉人都从陕北、陇西一带迁至渭水流域。大批以匈 奴、羌族为主包括乌桓、鲜卑等杂胡入居泾、渭、 北洛河上游和山陕峡谷流域的沿边八郡,其结果必 然突破了秦汉时代形成的农牧界线。
举例:
由汉人建立的前凉政权所居河西走廊地区,也由于 境内散居着大量鲜卑、氐、羌等族,畜牧业仍占相 当重要地位。 晋末洛阳匮乏,前凉以“马五百匹,布三万匹” 为献。 前赵兵锋逼临境下,前凉遣使称藩,献马1500匹, 牛3000头,羊10万口。 《西河旧事》说:“河西牛羊肥,酪过精好”。 其他各民族政权之间的战争,多以俘获牛羊为数。
(关中盆地位于陕西省中部,通常指南依秦岭, 北靠北山,西起宝鸡,东至潼关。即渭河平 原。)

泾、渭、北洛河上游及 其迤西一带,春秋以来 为戎狄所居,至汉初仍 是一片以“畜牧为天下 饶”著称的畜牧区。战 国秦昭王所筑长城一线, 当即当时农牧分界线。
江南泛指长江中下游地区,地广人稀,饭稻
羹鱼,火耕水耨,是比较落后的种植兼渔猎 经济区。

辽:
契丹原从事畜牧和狩猎,后受汉族文化影响较深, 占有北中国后,在汉唐以来传统的塞外地区开始发 展粗放农业,比较有代表性的是辽本土今内蒙古东 部的西拉木伦河和老哈河流域(西辽河流域)。 10世纪开始,契丹就将战争俘掠来的汉人和灭渤海 国迫迁来的渤海人,安置在西拉木伦河和老哈河流 域进行农耕,使这块草原地带初次有了种植业,以 后又向北推向今克鲁伦河、海拉尔河和呼伦贝尔草 原,形成了传统农耕区外的半农半牧区。

明清时期北部农牧过渡带的推移和气候寒暖变化

明清时期北部农牧过渡带的推移和气候寒暖变化

明清时期北部农牧过渡带的推移和气候寒暖变化我国历史上北部农业民族和游牧民族交接地区,由于自然条件影响,存在一条农牧业过渡带。

这是一条由于天然水分条件的限制,由旱作不稳产区过渡到气候干旱致使无灌溉不适宜发展作物种植的地带,是农业生产上一条很重要的界限。

在我国北部反映在西起河套、东至大兴安岭南端的地带。

这条界限的进退,反映历史上我国北部气候环境以及农业民族和游牧民族之间政治、经济势力消长的变化,这对研究中国北部疆域、政区和产业布局的变化具有很重要的意义。

明清时期我国北部的农牧过渡带有过明显的推移,这种推移的内在因素究竟是什么,尚无明确的结论,以至有些历史现象未能解释清楚。

本文企图对这一问题作较深入的分析,结论是否正确,尚无把握,不过作为一种看法提出来,希望引起有关同行的讨论。

一、14世纪中叶至17世纪中叶农牧过渡带据今人研究,13世纪的气候是一个比现在更温暖的气候期。

这个温暖期大约结束于该世纪末。

在14世纪前五十年,中国东部气候已从温暖期向寒冷期转变[1]。

这种转变在我国北部有明显的反映。

例如元朝前期在上都及更北的口温脑儿的黄土山和应昌府都有屯田。

至元二十、二十二年政府曾出钞四万五千锭在上都、应昌府和籴粮食。

至元二十五、二十六年还疏浚了怯烈河灌溉口温脑儿黄土山一带民田。

可见这一带农业还是相当可以的。

然而到了14世纪初,应昌府的屯田撤销了。

蒙古高原上的气候有明显转寒的现象。

延佑年间“朔漠大风雪,羊马驼畜尽死,人民流散,以子女鬻人为奴牌”。

1323、1328蒙古高原上曾发生过二次严重寒潮,“风雪毙畜牧”,造成严重后果;1332年八月山西北部、内蒙古呼和浩特有“陨霜杀禾”的记载。

此外,进入14世纪以后,山西北部、河北北部、辽宁西部在五至八月间陨霜、雨雹、风雪记载特多,可以认为进入14世纪以后北中国气候转寒的事实是有充分材料根据的。

1368年朱元璋将元朝势力逐出中原,又乘胜追击蒙古残余势力至今蒙古国乌兰巴托的土剌河及其东部的贝尔湖一带,退兵后在其北疆约今蒙古高原的东南缘设置了四十余个卫所,大致沿着阴山、大青山南麓斜向东北至西拉木伦河侧一线,驻兵戍守,屯田养军,形成了一条实际上的农耕区的北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9卷第3期干旱区资源与环境Vol.29No.3 2015年3月Journal of Arid Land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Mar.2015文章编号:1003-7578(2015)03-020-06doi:10.13448/j.cnki.jalre.2015.074清代北方农牧交错带农耕北界的变迁*王金朔,金晓斌,曹雪,周寅康(南京大学地理与海洋科学学院,南京210023)提要:农牧交错带是农牧交汇的过渡地带,其变化对区域农牧业生产和生态环境具有重要影响。

清代是蒙地出现大规模农业活动的转折点,也是现代北方农牧交错带格局形成的起点。

文中通过对相关历史文献进行求证,综合分析清朝蒙地垦殖的进程,并以厅县行政建制的设置为主要依据,推求北方农牧交错带界限的变化。

结果表明:1)近300年来,北方农牧交错带表现出向西、向北的变动态势,整体上从明长城向北推进至草原腹地;2)北方农牧交错带农耕北界有两次明显的北进过程,首次发生于乾隆年间,从长城沿线扩展到归化城土默特-多伦诺尔厅-赤峰县-朝阳县-昌图厅-长春厅,向北移动了近百公里;第二次发生在清末"移民实边"期间,东段约向北移动了300km,西段向北移动了约50km;3)清代北方农牧交错带的扩展时间和幅度存在区域差异,体现出区位条件和自然因素对农业开垦的影响和限制;4)蒙地禁垦政策的实施受到自然灾害、战争和人口增长等引起的人地矛盾的影响,在人民难以维持生计的情况下,清政府不得不弛禁。

关键词:农牧交错带;变迁;北方;清代中图分类号:P942文献标识码:A农牧交错带是农、牧交汇的过渡地带,中国主要包括北方和西南两大农牧交错带,涉及黑龙江、吉林、辽宁、内蒙古、河北、山西、陕西、宁夏、甘肃、青海、四川、云南和西藏13个省份,总面积约8.13ˑ107hm2[1]。

北方农牧交错带约占中国农牧交错带总面积的80%[2],是敏感的生态脆弱带之一[3],其界限变动对区域农牧业生产和生态环境产生了重大影响,是当前生态环境和LUCC研究的重点区域之一。

开展北方农牧交错带界限变动研究,对认识农牧交错带变动规律、揭示区域土地利用变化特点等具有重要意义。

地理位置界定[1-5]、环境演变[6,7]、土地利用[8]和生态环境问题[2,9]是当前北方农牧交错带研究的热点,但对其在清代的形成与推进过程尚未达成一致认识。

相关研究[3,10-16]表明:自然条件是农牧交错带形成的基础,人口迁移、农垦活动和政策因素等是农牧交错带扩展、变迁的重要驱动因子。

在农业发展时期,农业垦殖与行政建制的设立是相互促进的,建制扩展能近似反映该区域土地垦殖拓展的过程,如韩茂莉[17]根据金代旧城址和州县设置,研究了金代东北地区农业垦殖区的发展;乌兰图雅[18]结合清代科尔沁建置的时空特征,恢复了清代科尔沁土地垦殖典型时期的农耕北界;方修琦等[19]从城镇体系演变及城镇密度空间变化的角度,分析清代东北的土地开发过程。

文中针对清代不同时期蒙地开垦政策,分析了蒙地农业开垦活动的发展历程,以区域行政建制设立为依据,对北方农牧交错带变迁的时间和范围进行定量化分析,重建清代典型时期北方农牧交错带的农耕北界,以期为后期开展该区域耕地历史空间格局变化提供边界控制。

1材料与研究思路清代蒙地厅县行政建制设立是移民流入的产物[20]。

自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滋生人丁,永不加赋"后,全国人口增长迅速,乾隆十五年(1740年),全国人口达到20000万;嘉庆十五年(1810年),全国人口达37400万[21]。

随着人口急剧增加,内地人地矛盾加剧,加之自然灾害频发,导致人口迁移。

长城以北*收稿日期:2013-10-30;修回日期:2013-11-21。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1340016);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2011CB952001)资助。

作者简介:王金朔(1989 ),女,山东临沂人,硕士,主要从事土地利用变化研究。

E-mail:nju1127095@163.com通讯作者:金晓斌。

E-mail:jinxb@nju.edu.cn的蒙地,特别是土默川平原、西辽河流域地区土地肥沃、适宜农耕,吸引了大量汉民进驻垦荒,人口不断集聚,土地垦殖进程加快。

当形成一定的人口聚落规模时,清政府便在当地设立厅县等行政建制以便统治管理汉民,此时可认为当地已具备一定规模的耕地规模,同时农牧交错带已扩展至此。

文中以内蒙古垦殖与行政建制建立过程为研究对象,参考《内蒙古历史地理》[16]、《近代内蒙古行政建制变迁研究》[22]和《清代政区沿革综表》[23],以及前人对伊克昭盟、归化城土默特、察哈尔、卓索图盟、昭乌达盟和哲里木盟等地区土地垦殖和人口迁移的相关研究成果,根据《中国历史地图集》[24]和中国历史地理信息系统[25]中的县级治所,确定蒙地行政建制的空间位置,以此推求北方农牧交错带农耕北界的变迁过程。

2清代蒙地垦殖扩展过程清代以前,长城作为农牧分界线,其北部是以游牧为主的牧业区,而南部是以农耕为主的农业区。

清朝的统一为汉民进入蒙地耕作奠定了政治基础。

清初口外自然条件较好,清朝蒙地农业活动不断发展,逐渐形成农牧混合的土地利用格局,从而促使北方农牧交错带的形成。

蒙地经过二百多年的开垦,尤其是清末"开放蒙荒"、"移民实边"等政策的实施,大量内地汉民越过长城,将大量牧草地和荒地开垦成耕地,致使农耕北界不断向北推进。

清代蒙地辽阔,自然和社会经济条件差异导致土地开垦进程不同。

文中根据清代蒙地盟旗制,结合清政府垦殖政策演变,将蒙地分为伊克昭盟、归化城土默特、察哈尔部和东部三盟,分别就其土地开垦过程进行论述。

2.1私垦时期(1644 1900年)从顺治初至光绪末,为防止蒙汉结合、巩固满蒙联盟,清政府推行禁垦蒙地的政策[26]。

顺治十二年(1655年)清政府首次颁布封禁令"各边口内旷土,听兵垦种,不得往口外开垦牧地"[27]。

由于进入蒙地的汉民日益增多,乾隆时期清廷又发布一系列的禁垦令[28,29],然而禁令并未真正发挥作用[30],越来越多的汉人"出边"①私垦蒙地,汉族移民进入蒙地的次序,一是由长城沿边,渐次向北推进;另一则是从东三省越过柳条边向西推进,进入哲里木盟[31]。

从时间上看,前一路线形成较后一路线早近一百年,相应的农业拓展与移民进入蒙地的顺序基本一致。

清初,清政府在明长城西北侧伊克昭盟内划设南北宽达五十里的禁留地[32],但从康熙年间起,陕、山等地的汉民流入该地从事农业活动[33],至道光二十二年(1896年),开垦北界大致接近现在的陕西与内蒙古交界处[34]。

归化城土默特地区土质肥沃,适宜农耕,至1743年,归化城土默特有土地75048顷,其中已垦60780顷[35]。

察哈尔是清朝的直辖地区,土地没有支配权[36],自康熙年间始由南向北逐步开垦,至乾隆年间,察哈尔右翼坝内②大部已被开垦耕种[37-39]。

东部三盟指卓索图盟、昭乌达盟和哲里木盟,其中卓索图盟地处蒙地南端,是内地汉人最早开垦的地区,从康熙中期开始,移民逐渐进入昭乌达盟的敖汉旗、奈曼旗等地开垦[40];到嘉庆年间,农耕已达到科尔沁左翼三旗的南部[41]。

2.2官垦时期(1901 1911年)清末,为缓解财政危机、巩固边疆,清政府实行"移民实边"和"开放蒙荒"的政策,解除了蒙汉隔离的政策,蒙地全部被放垦。

伊克昭盟是当时实行放垦的重点地区之一,放垦重点在鄂尔多斯左翼中后旗[42]。

归化城土默特地区在乾隆年间变成农业区,并在清末对土地进行了丈量清理[43]。

察哈尔右翼四旗共丈放26290余顷牧地,左翼放垦2万余顷[44],至此察哈尔八旗基本变为以农业为主的农牧混合区。

在东部蒙旗中,哲里木盟最先实行官方放垦[46],哲里木盟的科尔沁左翼后旗和前旗已在全面放垦蒙地以前基本上开垦殆尽[46];官垦时期,哲里木盟扎赉特、杜尔伯特、郭尔罗斯前旗、郭尔罗斯后旗、科尔沁右翼三旗和科尔沁左翼中旗等地共放出荒地约有377万多晌,哲里木盟垦殖活动逐渐向北部扩展[20]。

卓索图盟在嘉庆朝完成开垦,昭乌达盟中北部的巴林二旗、阿鲁科尔沁旗和扎鲁特二旗在清末全部被放垦[47]。

3清代蒙地厅县行政建制的设立清政府对蒙古地区"因俗而治"实行盟旗制。

随着汉民口外移民增多,以及土地开垦扩展,清政府在·12·第3期王金朔等清代北方农牧交错带农耕北界的变迁①②"出边"中的边是指长城和柳条边清时大马群山和苏克鲁山被称为大坝,大坝以南长城以北的地区被称为坝内,下同口外设立了与内地相似的府、厅、州、县行政建制,管理流入蒙地的汉民和处理蒙汉交涉事务,从而形成旗县并存的管理体制[48-50]。

从清初汉人越边进入蒙地私垦至清末大规模官方招民开垦,府厅州县行政建制的设立贯穿于蒙地放垦的整个过程,行政建制的设立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蒙地开垦的时空变化过程。

因此,文中以厅县行政建制的设立作为农牧交错带格局形成的主要依据。

3.118 19世纪行政建制的设立归化城土默特南部是内地汉人"走西口"最早进入的地区。

为管理汉民和处理蒙汉交涉事务,归化城土默特地区于1723 1736年间相继设立了归化厅、萨拉齐厅、和林格尔厅、托克托厅和清水河厅,至乾隆年间,其大部分地区已有汉人从事耕种。

察哈尔邻近归化城土默特,在康熙年间已有汉民从事农耕活动。

雍正二年(1724年)雍正发出"借地养民"令,大批流民进入察哈尔右翼地区[51]。

清廷在18世纪共设立了张家口厅、独石口厅、多伦诺尔厅、丰镇厅和宁远厅,管理察哈尔两翼八旗的土地开垦事务。

至道光年间,坝内官荒空闲地已基本垦种,太仆寺右翼牧场、察哈尔右翼镶红、镶蓝、正红和正黄旗的部分地区已有汉民从事耕作。

卓索图盟和昭乌达盟与直隶相接,雍正元年(1723年)为解决流民问题,清廷下令在喀喇沁、土默特、翁牛特、敖汉、克什克腾旗、奈曼等旗实施"借地养民"政策,大量流民进入蒙地东部地区。

清政府于1727 1774年间设立了八沟厅、塔子沟厅、三座塔厅和乌兰哈达厅管理喀喇沁三旗、土默特二旗和敖汉、奈曼、锡埒图库伦、喀尔喀左翼旗和翁牛特右翼的蒙汉交涉事务;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将这四厅分别改为平泉州、建昌县、朝阳县和赤峰县,根据《承德府志》[52]记载,1782 1820年间,位于卓索图盟南部的平泉州人口基本未变,最北部的赤峰县人口增长了4余倍,表明乾隆末年卓索图盟农业开发的成熟及人口北迁的趋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