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北方农牧交错带的变迁课件

合集下载

人教版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2区域发展 精品课件 第二章 第二节 生态脆弱区的综合治理

人教版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2区域发展 精品课件 第二章 第二节 生态脆弱区的综合治理

[解析] 在生态建设过程中,应尊重自然规律,因地制宜,宜林则林,宜草则草;从图
中可以看出该区域为干旱、半干旱地区,影响植被类型、密度的主要是降水量,从东
至西,塞罕坝、毛乌素地区、腾格里沙漠降水量逐渐减少,干旱程度加剧,在选择治
沙方式时会依次选择林地、草类、草方格。故治沙方法主要考虑年降水量,与热量、
降水变率大且多暴雨,土地易受流水侵蚀;该地区沉积物均具明显沙性,松散沙层经
风力搬运,形成易动流沙。生物种类少,固沙植物品种缺乏不是原因,而是土地易沙
化的表现。
8. 有人反对在毛乌素沙地、腾格里沙漠植树造林治理沙漠,认为“沙漠地区大规模植
树造林对生态环境造成不良后果”。其反对理由不成立的是( C )
(B )
A.固沙速度快
B.对环境适应性强 C.需要劳动量小
D.治理成本低
[解析] 生物防沙措施是指利用营造园林植被、种植牧草等方式改良土壤条件,对土壤
水分要求较高,机械防沙措施无需考虑水分因素,可在没有灌溉条件的地区使用,故
机械防沙措施对环境适应性强;据材料信息无法判断机械防沙措施固沙速度快慢;机
械防沙措施需要大量人力、物力,成本较高。
02 B级 关键能力提升练
[2024·南师附中练习]北京至乌鲁木齐 的京新高速公路,全长约2 768千米,穿越 库布齐沙漠、乌兰布和沙漠、巴丹吉林沙 漠三大沙漠,是世界上穿越沙漠最长的高 速公路。全线通车后,从北京到乌鲁木齐 的公路距离缩短了1 300多千米。每趟车可 以节省运费1 000多元,还能比原来快1—2 天。下图示意京新高速公路线路分布。据此回答11~12题。
水源问题,树木难以成活,③错误;在经过沙漠的路段两旁设置一定宽度的草方格沙
障,可以削减风速,减小风沙对路的侵袭,④正确。

第33讲 生态脆弱区的综合治理(讲义)-2023年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讲练测(新教材新高考)

第33讲 生态脆弱区的综合治理(讲义)-2023年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讲练测(新教材新高考)

第十一单元环境与区域发展、国家安全第34讲生态脆弱区的综合治理一、生态脆弱区概念指生态系统_抗干扰_能力弱、易于退化且难以恢复的地区分布干湿交替、农牧交错带、水陆交界、森林边缘、沙漠边缘等地区特点生态系统稳定性较差,土地易退化我国状况面积大,类型多,分布广,例如南方喀斯特地区、北方农牧交错带二、北方农牧交错带土地退化及综合治理1.北方农牧交错带的概念:农区与牧区的过渡地带,也是半湿润地区与半干旱地区的过渡地带。

当气候出现冷暖、干湿变化时,就会出现农进牧退或牧进农退的现象。

2.北方农牧交错带土地退化的原因(1)自然原因北方农牧交错带地处半湿润区和半干旱区的过渡地带,对降水变率极为敏感,土地极易受风蚀和沙化,这是该带土地退化的根本自然原因。

具体表现如下:①降水量具有临界性且变率大;②多大风,且集中于冬春季节。

(2)人为原因本带是农区与牧区的过渡地带,在人口增长的压力下,人类对土地资源不合理的开发和利用,是造成土地退化的主要原因。

具体表现如下:①过度开垦;②过度放牧;③不合理的开矿、樵采、道路建设等。

3.北方农牧交错带土地退化的综合治理(1)综合治理原则:①树立生态脆弱区要以保护、恢复自然环境为第一要务的观念;②综合运用生物、工程、经济、社会等措施解决问题,实现人地和谐发展(2)综合治理措施:①优化土地利用结构②构筑防护体系【条带状砂砖的作用】a.砂砖夜晚吸收露珠并保温,白天释放水汽,为沙丘上植被的生长提供了一定水分和温度条件,有利于固沙植物的生长。

b.铺设砂砖可以增加地表粗糙程度,降低风速,拦截沙源,固阻流沙,阻止沙丘前移。

③以地养地,自然恢复④调整牲畜结构和数量⑤控制人口过快发展,提高人口素质【生态脆弱区的绿色发展道路】1.积极治理生态环境恢复植被进而修复生态,要加强监督管理,严格落实相关政策;鼓励多元主体参与,不同主体参与合作,持续推进生态治理实践。

2.发展多样化生态产业在环境治理持续推进过程中,更要结合地方实际灵活有效地发掘利用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优势,做到合理开发、创新发展,打造特色乡村产业链。

(3)农牧交错带的土地退化—2023届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资源、环境与区域发展创新

(3)农牧交错带的土地退化—2023届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资源、环境与区域发展创新

(3)农牧交错带的土地退化——2023届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资源、环境与区域发展创新+素养限时练【配套新教材】在我国,农业和牧业交错分布的地带可分为北方农牧业交错带、西北农业牧业交错带、青藏高原温带农业牧业交错带、川滇鄂黔湘农业牧业交错带等,他们都具有农业牧业交错分布的特征。

下图是中国的农牧交错带分布示意图。

据此完成下题。

1.影响北方农牧交错带、西北绿洲农业牧业交错带、青藏高原温带农业牧业交错带、川滇鄂黔湘山地农业牧业交错带等四地农牧交错地带形成的主导因素分别是()A.降水、地形、水源、热量B.地形、水源、地形、降水C.水源、降水、热量、地形D.降水、水源、热量、地形2.我国农牧交错带的农业正确发展方向是()A.增大耕地面积,提高粮食产量B.实行机械化,建设商品粮基地C.退耕还林还草,发展舍饲养殖业D.大量开垦荒地,提高人均耕地面积农牧交错带指我国东部农耕区与西部草原牧区相连接的半干旱生态过渡带。

下图为我国农牧交错带分布图。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3.农牧交错带有很强的过渡性,北方农牧交错带的过渡性表现为()①高原地形向平原地形过渡②半干旱区向半湿润区过渡③荒漠景观向草原景观过渡④人口稀疏区向密集区过渡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4.在农牧交错带,宜()A.退耕还牧,扩大载畜量B.开垦荒地,提高人均耕地面积C.退耕还林,大量植树造林D.发展草、粮轮作,提高土壤肥力下图示意全球不同程度土地退化面积的分布情况,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5.下列有关全球土地退化的分析,正确的是()A.亚洲土地退化以土地盐碱化和土地沙漠化为主B.非洲土地退化严重主要跟沙尘暴频发相关C.欧洲降水丰富,水土流失最为严重D.南美洲严重退化土地面积占土地总面积的比重大于北美洲6.目前在我国农牧过渡地区,防治土地退化的主要措施为()A.加强湿地管理,维护其生态功能B.禁樵禁牧,保护基本农田C.合理利用土地,退耕还草D.有机质还田,提高土壤肥力新疆天然草地面积广阔,达5726万公顷,但至2000年,天然草地的85%左右出现不同程度的退化,其中严重退化的面积达37.5%。

新教材高中地理第2章第2节生态脆弱区的综合治理分层作业pptx课件新人教版选择性必修2

新教材高中地理第2章第2节生态脆弱区的综合治理分层作业pptx课件新人教版选择性必修2
第二章 资源、环境与区域发展
A 级 必备知识基础练
农牧交错带是指农区和牧区的过渡地带。我国北方农牧交错带(下图)呈 东北—西南方向带状分布,共涉及9个省级行政区,总面积超过65万平方千 米。据此完成1~2题。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北方农牧交错带的自然环境特点是( C )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解析 第5题,读图可知,北方农牧交错带与我国400毫米年等降水量线的走 向大体一致(400毫米年等降水量线是我国半干旱和半湿润地区的分界线, 一般半干旱地区适宜放牧,半湿润地区适合发展种植业),故可知其形成的 主导因素是降水;我国西北地区气候干旱,降水少,山麓地带有高山冰雪融 水,水源充足地区适合发展绿洲农业,水源缺乏地区适合发展游牧业,故西 北绿洲农业牧业交错带形成的主导因素是水源;青藏高原海拔高,热量条件 较差,河谷海拔低,热量条件较好,适合发展种植业,高原热量条件差,以高原 畜牧业为主,故青藏高原温带农业牧业交错带形成的主导因素是热量;川滇 鄂黔湘山区地势起伏大,山麓、河谷等地形较平坦的地区以种植业为主,牧 业主要分布于坡度较大的山坡地区,故川滇鄂黔湘山地农业牧业交错带形 成的主导因素是地形。B正确,A、C、D错误,故选B。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解析 第3题,根据文字材料和表中信息可知,科尔沁草原受人为扰动,部分区 域发生了植被退化、土地沙化等问题;表中体现的是科尔沁草原沙化过程 中植被退化的更替过程。沙化过程也是土壤水分逐渐丧失的过程,植被生 物量越大,蒸腾量越大,越需要充足的水资源(含土壤水及浅层地下水等)补 给。因此,土地沙化越严重,水资源越短缺,补给植被生长的水分越少,植被 生物量越小。甲、乙、丙所代表的土地退化(沙化)程度由轻到重排序为 甲、乙、丙,因此代表的植被类型可能依次为林木草原、灌木草原、沙生 植被,故D正确。第4题,引种植被应适生于当地的自然地理环境,结合当地 冬季风力强劲、位于干旱半干旱环境且草地退化严重的现状,引入低矮植 株可抗强风破坏,且植被低矮、叶片总面积小可减少水分蒸腾,降低生长需 水量,更符合当地自然地理环境特征,故C正确。

农牧交错带

农牧交错带

农牧交错地带,不同于西部牧区,也不同于东部农区。

它在地理、气候、农林牧产业结构、生态、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具有自己的特殊地位。

一、东西部之间的过渡带我国西部牧区是以蒙古高原、黄土高原、青藏高原、云贵高原及蒙新荒漠地区为主体。

其地域辽阔,气候干旱,人口稀少,经济发展滞后,故称'西部落后地区';东部农区是以东北平原、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珠江三角洲平原及其相间的低山丘陵为主体。

它东临大海,雨量充沛,气候适宜,土壤肥沃,交通方便,社会经济发展较快,故称之谓'东部发达地区'。

农牧交错带地处二者之间,具有突出的过渡性和边际优势效应性。

1、由高原向平原和盆地的过渡农牧交错带可分为四段:东北段,是蒙古高原到东北平原的过渡带;华北段,是蒙古高原到和华北平原的过渡带;西北段,是黄土高原到关中平原的过渡带;西南段,是青藏高原和云贵高原到四川盆地的过渡带。

在这样大的地理类型过渡区内,形成了一系列的高山、峡谷、江河和溪流。

2、由干旱地区向湿润地区的过渡农牧交错带的东北段、华北段和西北段的西侧,是年降雨量低于300毫米的干旱区,东侧是年降雨量为500毫米以上的湿润区。

这就是说农牧交错带的东北、华北、西北三段,属于半干旱和半湿润地区。

农牧交错带的西南段,属于亚热带湿润区和高寒草甸草原区。

但横断山区的气候和植被,呈垂直带分布。

3、由牧区到农区的过渡天然放牧草地和农田相间分布,是农牧交错带的主要标志。

其西部天然草地面积很大,而农田相对较少(主要集中在局部,有灌溉条件或低湿的河谷地区);由西向东天然草地比例逐渐缩小,农田耕地不断增加。

到达平原或盆地以后,便以农田为主了,天然草地也就很少见了。

这是农牧交错带在土地利用结构方面的地域变化。

4、由少数民族居住区到汉族集中区的过渡我国的蒙古族、回族、藏族、苗族等少数民族,多集中在蒙古高原、黄土高原、青藏高原和云贵高原地区。

农牧交错地带是多民族交会居住区。

课时20602生态脆弱区北方农牧交错地带的土地退化及原因选必二221生态脆弱区北方农牧交错带的土地退

课时20602生态脆弱区北方农牧交错地带的土地退化及原因选必二221生态脆弱区北方农牧交错带的土地退

高中地理人教版选择性必修二第二章资源、环境与区域发展第二节生态脆弱区的综合治理(第1课时)教学设计一、课标解读:1.课标内容:以某生态脆弱区为例,说明各类地区存在的环境与发展问题,以及综合治理措施。

2.课标解读:①“以某生态脆弱区为例”是行为条件,也指教学的方法。

即要求通过案例学习,说明给定生态脆弱区存在的环境与发展问题及综合治理措施。

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选取典型、恰当的生态脆弱区案例,通过引导学生对具体案例的分析完成教学任务。

②“说明各类地区存在的环境与发展问题,以及综合治理措施”中的“说明”是行为动词,要求明确地理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制约,以及不同区域之间的相互联系。

包括自然地理要素和人文地理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制约,以及相邻区域的相互作用。

二、教材分析本节内容是高中地理人教版教材选择性必修二第二章第二节教材内容,第二章主要从自然环境对区域影响的角度看区域发展。

本节主要以具体区域为例,分析区域发展存在的生态问题,培养学生的区域认知、综合思维和人地协调观等核心素养。

教材选择的生态脆弱区案例,主要以我国生态脆弱区为主,辅以世界个别生态脆弱区。

选取的案例主要有:南方喀斯特生态脆弱区、我国北方农牧交错带及非洲萨赫勒地区,其中以我国北方农牧交错带为主案例。

这些案例为学生利用案例归纳学习生态脆弱区环境与发展问题的一般方法做了铺垫。

三、学情分析学生在初中地理学习中了解到我国西北地区荒漠化、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等区域生态环境问题,具有一定的知识基础,但是在初中地理及高中地理必修的学习内容中,均没有明确提出生态脆弱区的定义,或系统阐述其生态系统的特点。

教师在教学中可以遵循认知规律,采用适当的方法给予辅助和引导,首先阐释生态脆弱区的定义及其生态系统特点和分布区域地理环境特点,帮助学生认识生态脆弱区的基本概貌。

再通过案例探究、合作学习等方式引导学生学习,实现从抽象到具体,从感性到理性的认知过程,启发学生自主完成新知的建构,并注意在探讨生态脆弱区环境与发展问题及综合治理措施的过程中渗透正确的人地观念。

新教材高中地理第2章第2节生态脆弱区的综合治理pptx课件新人教版选择性必修2

新教材高中地理第2章第2节生态脆弱区的综合治理pptx课件新人教版选择性必修2

4.红漠化 在我国江南丘陵以红色砂岩为主的地区,地表红壤因水土流 失,露出光秃秃的红色石山,造成土地贫瘠,逐渐形成荒漠,所以 被称为红漠化。
我国农牧区大致以400毫米年等降水量线为界,以东、以南 为以种植业为主的农区,以西、以北为以畜牧业为主的牧区。 两个区域之间存在一条沿东北—西南向延伸、空间上农牧并 存、时间上农牧交替的农牧交错带,其范围北起大兴安岭西 麓的呼伦贝尔,经内蒙古东南、冀北、晋北直到鄂尔多斯和 陕北榆林地区。农牧交错带生态脆弱,土地退化现象非常严 重。
2.土地退化的原因 (1)自然原因:①降水量具有 临界 性且变率大。降水集 中在夏季且多暴雨,土壤侵蚀强烈;降水少的年份往往出现旱 灾,加剧土地退化。②多大风。集中于 冬春 季节,土地风 蚀严重。 (2)人为原因:①过度 开垦 ,加重土壤侵蚀;②过度 放牧 , 导致草场退化;③不合理的开矿、樵采、道路建设等也会造 成土地退化。
2.综合治理措施 (1)优化 土地利用 结构,宜农则农,宜牧则牧。 (2)构筑防护体系, 生物 措施和工程措施相结合。 (3)以地养地,自然恢复。 (4)调整牲畜 结构 和数量。 (5)控制人口过快发展,提高人口素质。
课堂·重难突破
一 典型的生态脆弱区 重难归纳
1.土地沙化 (1)定义:土地沙化是指由于土壤侵蚀,表土失去细粒而逐渐 沙质化,或由于流沙入侵,导致土地生产力下降甚至开荒、水资源利用不合理等人为原因。 (3)分布:在我国主要分布在西北地区,另外在藏北高原、东 北地区的西部和华北地区的北部也有较大面积分布。
知识概览
课前·基础认知
一、生态脆弱区 1.概念 生态脆弱区是指 生态系统 抗干扰能力弱、易于退化且 难以恢复的地区。 2.主要分布地区 生态脆弱区主要分布在干湿交替、 农牧交错 、水陆交 界、森林边缘、沙漠边缘等地区。

课时20602资源环境与区域发展—北方农牧交错带土地退化的综合治理选必二222资源环境与区域发展—北

课时20602资源环境与区域发展—北方农牧交错带土地退化的综合治理选必二222资源环境与区域发展—北

北方农牧交错地带土地退化的综合治理教学设计深圳市龙岗区平湖外国语学校李德慧一、课程标准及课标解读课标:以某生态脆弱区为例,说明该类地区存在的环境与发展问题,以及综合治理措施。

课标解读:说出生态脆弱区的概念及具体表现。

结合我国北方地区区域背景,分析北方农牧交错带的土地退化、原因及综合治理措施。

二、学习目标:1.分析并说明北方农牧交错带的土地退化及原因,并提出北方农牧交错带土地退化的综合治理措施2.学会分析不同生态脆弱区的土地退化表现及相应的综合治理措施三、重点和难点:重点:北方农牧交错带的土地退化的原因及综合治理措施难点:不同生态脆弱区的土地退化表现及相应的综合治理措施四、教学过程从教材图2.11从地图中找出浑善达克沙地的地理位置,引入我国北方农牧交错带的位置,从而讲解生态脆弱区的概念和生态脆弱区表现的生态问题。

并展示我国生态脆弱区的分布图,提示学生阅读观察,了解它们的分布特点。

教师总结生态脆弱和土地退化的概念并通过图片展示土地退化的表现形式(南方喀斯特石漠化、黄土高原水土流失、西北地区土地荒漠化)。

环节二:课堂过程读图 2.11,思考北方农牧交错带和年等降水量分布的位置关系。

通过图片对地理现象加深影响,提升学生地理实践力和地理认知能力。

教师解释:北方农牧交错带走向总体与400毫米等降水量线大致相当。

农业生产通常要求年降水量不能低于400毫米,畜牧业则通过逐水草而居的流动生活降低对降水量的需求。

农牧交错带基本位于降水量400毫米等值线一带,人类两种生产方式在这里交融,依托定居农业维持放养型生产形式。

农牧交错带的环境属性决定这里非农也非牧,农牧交错带是我国北方半湿润农区与半干旱牧区接壤的过渡地带,是历史上长期的农业和畜牧业两种经济和文化下相互作用和交织的结果。

位置和范围的确定也为接下来的自然原因分析环节奠定了基础。

活动:1.通过读图2.11和2.12引导学生逐步思考下列问题:鄂尔多斯地理位置特征。

鄂尔多斯市的降水有什么特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