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北方农牧交错带的形成与气候变迁
中国北方农牧交错带的变迁及影响因素 PPT

春秋战国以来我国北方的气候变迁
不同时期气候变化与农牧交错带位置移动关系图
4影响因素
4.2人类活动 农牧交错带的分布不仅受气候因素的影响,还和人类政治、经济和文化活动 密切相关。农牧交错带位置的变化,最终通过人类生产、生活方式的改变体现。 边防工程的建设、与游牧民族的边境冲突、边地的屯垦与移民开发等人类活动都 会不同程度地对农牧交错带产生影响。不同时期与农牧交错带分布相关的主要历 史事件,可以较好地反映人文社会因素对农牧交错带位置变动的影响。
1世纪初——3世纪初
东汉初至东汉末
3世纪初——4世纪 4世纪末——6世纪末 6世纪末——9世纪初 9世纪初——10世纪中叶 10世纪中叶——14世纪中叶 14世纪中叶——17世纪中叶 17世纪——20世纪初
魏、晋时期 北魏至北周 隋至中唐 唐后期至宋初 宋元时期 元末至明末 清
转入寒冷期,并于400年达到顶点 气候开始逐步转暖 气候相对温暖 气候转冷 寒冷期,1200年气温降至最低点 短暂的温暖后又转入严寒期 小冰期
4影响因素
4.1自然气候变迁 农牧交错带位置的变化首先受气候变化的影响,甚至于影响农牧交错带的分 布的许多人类活动的变化归根结底都是由气候变化引起的。气候变化对农牧交错 带的分布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自公元前5世纪以来,中国北方气候处于持续波动过程中,出现了几次较为明 显的温暖期和干冷期。农牧交错带也随之出现了明显的南北位移。
4
影响因素
4影响因素
影响农牧交错带进退的因素主要有二:自然气候变迁和人类活动。 历史时期,当农耕民族与游牧民族在农牧交错带一线对峙时,气候变化常常 成为引发社会动荡的“按钮”。气候转冷使得游牧民族的生存条件恶化,他们很 可能要以战争手段来获取新的生存空间,农牧交错带也因此随之南移。气候转暖 时,汉族政权开始采取强势态度,向北方长城沿线大量移民屯田,使得农牧交错 带北进。 因此根本上,历史上气候冷暖干湿的交替运行,左右着这一地区的土地利用 方式,同时又有力地影响了人类的文明史。但人与自然之间的互动往往是非常复 杂的,人类对农牧交错带的影响力也在不断提升,特别是明代中后期以来,人类 对农牧交错带的影响急剧上升,大大超过了气候因素。
气候变化对北方农牧交错带农业生产脆弱性影响与研究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气候变化对北方农牧交错带农业生产脆弱性的影响研究姓名:***申请学位级别:硕士专业:应用气象学指导教师:刘寿东;赵艳霞20070501表互1研究区域基本情况(2∞3年)2.2农业气候资源研究区域内高原面积大,冬夏季分别为蒙古高压和大陆低压所控制,当季风气候系统势力强劲时,区域降水量多,植被覆盖较好;当西北内陆气候系统占优势时,干旱少雨,多大风沙尘天气。
水热资源分布自东向西呈带状,由湿润半湿润带向干旱半干旱带过渡,表现为:春季干旱多风沙、夏季炎热多雨、秋季凉爽短促、冬季寒冷漫长。
2.2.1热量资源热量条件是农作物及牧草生长必需的环境要素之一,它不仅直接影响脆弱生态环境,而且还通过与水资源配合状况,植被分布类型与分布密度影响着生态环境的脆弱性。
农牧交错带深处内陆,气温比同纬度的平原倚低,绝大部分地区的年平均气温在2—8℃之间,个别地区如东部内蒙古呼伦贝尔市和中部高寒地区年平均气温在0℃以下(图2.2)。
圈互2年平均气暑分布(℃)田2.6年平均障水量分布(ram)一般认为,气候交暖会导致降水少而不稳【32l,本区域降水随气温升高而减少也说明了这一点(图2.7--图2.9)。
其中通辽年降水量呈现减少趋势,处于相对丰水期的20世纪90年代共出现3次洪涝年份(1991、1994,1998),降水量的不稳定性增加。
对当地农业生产和生态环境的影响很大。
大同的年平均降水量为363mm,平均相对变率约17%,年降水量自20世纪90年代初达到峰值,然后呈现明显的下降趋势。
盐池年降水量1970--1980年星下降趋势,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缓慢上升,90年代中期达到峰值,然后呈减少的趋势,年降水变率为19%(图2.9)。
圈2.7置江19'/0-2004年障水量5年滑动平均和雁平圈zlO牟_平均囊及量分布(m脚)2.3农业气象灾害历史上,北方农牧交错带自然灾害十分频繁,主要的灾害性天气有干旱、暴雨、冰雹、霜冻、风沙(包括风蚀和干热风)等,其中以干旱、风沙发生机率大,持续时间长,危害面积大.冰雹、暴雨出现时间虽然短促,但来势猛、强度大。
中国北方游牧民族南迁与气候变化-模板

中国北方游牧民族南迁与气候变化提要论述了20XX年来中国北方游牧民族南迁与气候变化的关系。
气候温暖时期,中国北方游牧政权与中原农耕世界和平共处;气候寒冷时期,游牧民族南迁,中原政权不稳,二者对峙,甚至建立了“牧者王朝”。
关键词中国北方游牧民族气候变化南迁纵观中国历史,自秦汉历唐宋至明清,中国北方游牧民族与中原农业王朝之间,由于政治、经济和文化冲突而伴随着军事征讨,形成波涛滚滚的历史大潮,越长城,席卷中原,激荡江淮,波及全国,秦汉时代偏居塞外的北方游牧民族到汉魏六朝之际开始割占中原,至两宋时代一统黄河流域,蒙元帝国和大清王室先后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的“牧者王朝”。
在历史大潮的间歇期,游牧人遁居塞外,黄河—长江流域无风尘之警,天下太平。
以汉唐为代表的中原农业王朝国势鼎盛,“偃武修文”,登上了世界封建文化的顶峰。
历代王朝治乱相间、盛衰更迭,周期循环,游牧人步步南迁、冲击华夏神州。
本文试图从历史时期气候变迁的角度,探讨上述问题。
1 中国北方游牧民族南迁的历史过程根据《中国历史地图集》[(1)]提供的历代行政区划沿革情况,系统研究了秦汉以来北方游牧民族南迁过程中所建立的民族政权[*]疆域南界的纬度(N)变化(表1),游牧民族的南下过程大致可划分4个阶段表1 历代游牧民族政权疆域南界的纬度变化Table 1 The latitudinal variations of the southern boundaries of the state power for nomadic nationalities through the ages.(附图 )注:(1)以经线上的纬度变化为准;(2)元、清二朝只取中国大陆纬度中国北方游牧民族偏居塞外秦汉时期,北方游牧民族处于奴隶社会发展阶段,它的南方屹立着封建农业文明大国。
北方游牧民族时时侵扰秦汉王朝北疆,秦将蒙恬和汉将卫青、霍去病等驰骋大漠,追歼犯境铁骑。
游牧民族和农耕政权两个世界的界线基本上维持在长城一带。
微专题——农牧交错带

微专题——农牧交错带农牧交错带指我国东部农耕区与西部草原牧区相连接的半⼲旱⽣态过渡带,是农业⽣产边际地带,也是⽣态脆弱地带。
我国农业⽣产⼤体以400mm 年降⽔量等值线(即从⼤兴安岭、通辽、张北、榆林、兰州、⽟树⾄拉萨附近)为界,可分为两⼤区:以东、以南是种植业为主的农区,以西、以北是畜牧业为主的牧区。
这两⼤区之间实际上还存在着⼀条沿东北-西南向延伸、空间上农牧并存、时间上农牧交替的所谓农牧过渡带或农牧交错带。
农牧交错带的地理环境特征(1)农牧交错带最⼤的环境问题就是⼟地退化严重。
这⾥⼤部分地区的⼟地退化以沙质荒漠化和⽔⼟流失并存为特征,它们在时间上呈季节性交替,在空间上呈镶嵌分布,在成因上互为因果。
(2)降⽔年变率⼤,对全球⽓候变化敏感。
(3)风蚀沙埋、⽔⼟流失、⼲旱、盐碱化与⾍⿏害等灾害严重。
(4)林、灌、草植被交错分布,⽣物多样性丰富,宜于发展农林牧复合系统。
(5)多“荒地”,对垦荒耕种有极⼤诱惑⼒,但垦后易导致⼟地退化。
(6)贫困⼈⼝分布集中,经济⽂化相对落后。
(7)与少数民族居聚区接壤,历史上屯垦成边、战乱频繁,农牧界线反复进退。
不同时期我国北⽅农牧交错带北界变迁⽰意图北⽅农牧交错带的总体⾛向虽然与400毫⽶等降⽔量线⼤致相当,但在各种因素的影响下,不同时期的农牧交错带北界也不尽相同。
地图中反映了西汉⾄现代交错带北界在黄⼟⾼原地区的⼏次明显北进和南退,这与各时期的冷暖⼲湿情况关系尤其紧密。
通常⽽⾔,⽓候越暖湿,则宜农⼟地越多,交错带界线北移,反之亦然。
当然,战争、政策等因素也影响着交错带的位置。
⼟地退化严重的原因01地貌条件本区处于我国第⼆地势阶梯的东部边缘地带,有⼀半以上为⼭地丘陵,地⾯斜坡不稳定。
地貌景观呈现多元性与镶嵌性:地貌结构独特有盐碱化滩地、草原带沙地、丘陵⼭地、黄⼟⾼原等,这些地貌单元本⾝形成镶嵌的斑块结构,⼜与村落、城镇、农⽥等形成镶嵌的斑块结构。
02⼟壤条件本区有⼤⾯积的第四纪松散沉积覆盖物,特别是风成沙和黄⼟的连续、⼤⽚覆盖,使地表极不稳定,易遭受风蚀和⽔蚀破坏,⼟壤贫瘠,⽣产⼒⽔平低。
【最新精选】一、中国北部农牧分界线的历史变迁

一、中国北部农牧分界线的历史变迁由于中国地理形势和各民族的习惯以及自然环境的因素,中国的农耕种植业与畜牧业一直在地域上呈分离的状态。
(一) 战国时期北部农牧分界线的形成《史记·货殖列传》对全国划分了四个区域:山东、山西、江南和龙门碣石以北。
其中山西为农牧交错区;山东是农耕区;江南是落后的种植兼渔猎区;龙门碣石以北是畜牧区。
可见当时的农牧分界:自今青海东部河湟地区向东北以陕北、陇东泾渭北洛水上游,晋西北山陕峡谷流域南缘龙门山,又东北沿着吕梁山、恒山,接燕秦长城至今辽宁境内。
(二) 秦汉时期农牧界线的北移和内缩1) 蒙恬取河南地,将农耕区北界推进至阴山以南一带。
2)汉武帝重夺河南地,取河西四郡,击羌置金城郡。
此时农耕区西面已达乌兰布和沙区、贺兰山、河西走廊和湟水流域。
北抵河套以北的阴山山脉、东面仍沿长城一线。
3)东汉农牧界线的内缩:南匈奴内迁西河、北地、朔方、五原、云中、定襄、雁门、代郡一带。
安帝以后,金城、陇西、安定、北地、上郡等郡内迁至渭河流域,大批少数民族入迁沿边八郡。
沿边八郡成为半农半牧区或农牧交错区。
东汉末到十六国时期,农耕区北界大约内缩至渭河平原北缘、汾河中游和河北中部一线。
(三)北魏至隋唐时期北部农牧交错区的出现1)北魏对北方的屯垦,主要在河套和银川平原。
这一时期从事农耕者以汉化少数民族为主。
隋在河套屯田,在其南的则农牧兼营;唐更是在陇右和陕北设置牧监,后内附突厥和党项也是以畜牧为主。
鄂尔多斯已发生不可逆转的环境变迁,不宜农耕。
当时农牧分界线大致在今窟野河和横山、白于山以南一线。
以线以北至黄河河套、阴山一带,为当时农牧交错区。
(四)辽金元时期北部农牧交错区的北延《辽史·营卫志》载:长城以南,多雨多暑,其人耕稼以食,桑麻以衣,宫室以居,城郭以治。
大漠之间,多寒多风,畜牧畋渔以食,皮毛以衣,转徙随时,车马为家。
这是当时一条基本的农牧分界线。
但由北方游牧民族与农耕民族的密切交往,农牧交地带呈现了向北延伸的迹象。
课件 2.2.2 北方农牧交错带的土地退化及原因-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2(新教材同步课件)

新课导入 【思考】我国古代农牧交错带变化的原因?
知识海洋
北方农牧交错带的土地退化及原因
北方农牧交错带
北方农牧交错带是指农区与牧区的过渡地带,也是 半湿润地区与半干旱地区的过渡地带。当气候出现冷暖、 干湿变化时,就会出现农进牧退或牧进农退的现象。
④不合理的道路建设
⑤过度灌溉
A.①⑤ B.②③
C.③⑤
D.④⑤
【答案】B
应用探究 【例】科尔沁草原曾经水草丰美,前些年却变成了荒漠化严重的沙地。从1997年开始,科尔 沁人因地制宜,防沙用沙,目前已初步扭转了“沙进人退”的局面,开始走向“沙绿民富” 的道路。读科尔沁沙地位置示意图,完成下列各题。 (2)科尔沁沙地“沙绿民富”的主要原因不可能是( )
应用探究
【例】下列有关我国草原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叙述,正确的是( ) ①全球气候变暖对我国草原生态环境影响不大 ②贫困是影响草场退化的唯一原因 ③通过划分草原保护区和畜牧区,使草原生态得以保护 ④建立牧区灾害防御系统,能有效保护草原生态环境 A.①② B源自②③ C.③④ D.①④ 【答案】C
应用探究
【例】科尔沁草原曾经水草丰美,前些年却变成了荒漠化严重的沙地。从1997年开始,科尔沁 人因地制宜,防沙用沙,目前已初步扭转了“沙进人退”的局面,开始走向“沙绿民富”的道 路。读科尔沁沙地位置示意图,完成下列各题。 (1)科尔沁沙地曾经“沙进人退”、荒漠化严重的主要原因有( )
①不合理的樵采 ②过度放牧 ③过度开垦
应用探究
【例】 2017年9月9日,由中国绿化基金会牵头主办的“防治荒漠化,民间组织在行动”国际 论坛开幕,重要内容之一是动员全社会参与防沙治沙。据此完成下题。 土地沙化的防治要因地制宜。在我国塔里木盆地防治土地沙化的有效措施是( )
农牧交错带

农牧交错带在我国北方,有一块区域叫北方农牧交错带,它是一片跨越河北、山西、内蒙古、辽宁、陕西、甘肃、宁夏等多个省(自治区)的狭长地带,是牧区和农区的过渡地带。
长期以来,由于农牧结构失衡、水资源过度开发等原因,导致该区域发展不可持续的问题越来越突出,资源环境压力越来越大,百姓增收致富难度提升。
2016年,为深入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决策部署,加快优化区域农牧业功能定位,推进产业转型升级,促进农牧业发展与生态环境深度融合,原农业部发布了《关于北方农牧交错带农业结构调整的指导意见》。
与此同时,交错带内各省(自治区)积极主动,连续多年推进生态建设与农牧业融合发展。
如今,交错带内不仅建设了塞罕坝国家森林公园、右玉生态文化旅游示范区等一批环境优美、绿色宜居的生态草林风景区,该区域的草畜产业也快速发展壮大,农牧民实现增收致富,正向乡村振兴大步迈进。
河北省承德市隆化县大力推广轮封轮牧、舍饲半舍饲和园区化养殖模式,实现肉牛产业与生态环境可持续健康发展。
图为隆化县湾沟门乡茶棚村肉牛养殖户张秀生舍饲的西门塔尔牛。
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孙维福摄种草是“开源”适度养殖是“节流”由于处于半湿润地区与半干旱地区的气候交汇带,北方农牧交错带地区因干湿波动大导致土地沙质荒漠化和盐碱化情况日益明显,农牧产业发展受到严重限制。
因此,产业发展首先要想办法把水留下来,把土地生态改善。
“草具有涵养水源、改良土壤、保持水土、防风固沙、调节气候、维护生物多样性等诸多生态功能以及产草产畜等生产功能,能有效对接农牧交错带的生态改善需求。
因此,大力发展饲草产业不仅是区域生态改善的机会,也是产业发展的机会。
”全国畜牧总站草业处处长王加亭介绍。
近年来,山西、河北、内蒙古等省(自治区)在适宜地区推广人工混播饲草种植,建植人工混播草地,并以粮改饲项目为带动发展青贮玉米。
2021年,内蒙古饲草产量5302.15万吨,其中天然牧草产量1256万吨干草,人工牧草产量2386.65万吨,青贮专用玉米3659.5万吨。
《2024年北方农牧交错带的界定及其区域分异规律研究》范文

《北方农牧交错带的界定及其区域分异规律研究》篇一一、引言北方农牧交错带,作为我国重要的生态过渡区,其特殊的地理环境对区域生态平衡、农业生产以及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加剧,农牧交错带的界定及其区域分异规律的研究显得尤为迫切。
本文旨在通过对北方农牧交错带的地域范围进行界定,并探讨其区域分异规律,为该区域的生态保护与农业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二、北方农牧交错带的界定2.1 地理环境背景北方农牧交错带位于我国北方地区,涵盖了多个省份的交界地带,包括内蒙古、河北、山西、陕西等省区。
该区域地势复杂,气候多样,是典型的农牧交错区。
2.2 界定标准北方农牧交错带的界定主要依据地理、气候、生态和人类活动等因素。
具体来说,我们结合该区域的植被类型、降水分布、气温变化以及土地利用方式等因素,综合确定了农牧交错带的范围。
2.3 界定结果经过综合分析,我们将北方农牧交错带界定为东起大兴安岭,西至贺兰山,南至长城一线,北至阿尔泰山这一广大区域。
这一区域内的生态环境和农业生产方式均呈现出明显的农牧交错特征。
三、区域分异规律研究3.1 区域差异表现北方农牧交错带内部存在显著的区域分异现象。
在气候、植被、土壤、土地利用等方面均表现出明显的差异。
例如,东部地区以农业为主,西部地区则以畜牧业为主。
3.2 分异原因分析这种区域分异现象的形成,主要受气候、地形、土壤、人类活动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其中,气候因素是影响最大的因素之一。
北方农牧交错带内部的气候差异较大,导致不同区域的生态环境和农业生产方式存在显著差异。
3.3 区域分异规律通过对北方农牧交错带内部各区域的对比分析,我们发现该区域的分异规律主要表现为:从东向西,由农业区向畜牧业区过渡;从南向北,随着气温的降低和降水的减少,植被类型和土地利用方式也发生相应变化。
此外,人类活动的影响也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这种区域分异现象。
四、结论与展望通过对北方农牧交错带的界定及其区域分异规律的研究,我们更加清晰地认识了该区域的生态环境和农业生产状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农耕区与畜牧区是依人类经济生活方式而划分的基本区域,介于两者之间的则为农牧交错地带。
中国北方农牧交错地带的范围很广,大致走向从大兴安岭东麓经辽河中、上游,循阴山山脉、鄂尔多斯高原东缘至祁连山,直抵青藏高原东缘(注: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经济地理室:《中国农业地理总论》第286页,科学出版社,1980年。
),延绵于辽宁、内蒙古、河北、山西、陕西、宁夏、甘肃数省区,东西长达数千公里。
这一地带在历史上虽然也一度出现过以农业或畜牧业为主要生产方式的时期,但农、牧业混杂应是最具代表性的地域特征,因此一般称其为农牧交错带。
中国北方农牧交错带不仅仅是农、牧两种生产方式的交错分布区,在自然地带上也是半湿润与半干旱、暖温带与温带的邻界带,在地理学中这一环境地带属于生态敏感带。
中国北方农牧交错带之所以在环境上具有敏感特征,与这里自然地带的过渡性直接相关。
每当全球或一定地区出现环境波动时,气温、降水等要素的改变首先发生在自然带的边缘,这些要素又会引起植被、土壤等发生相应变化,进而推动整个地区从一种自然带属性向另一种自然带属性转变。
农牧交错带的环境敏感特征,不但导致自身自然属性的变化,而且也会影响到人类的经济生活方式。
特别是在人类历史的早期,这样的影响几乎对人类经济生活方式起决定性的控制作用,促使人们从一种生产类型转向另一种生产类型。
由于农、牧业生产依托的环境不同,因此随着农牧交错带自然属性的变化,人类首先打破原始农业“一统天下”的局面,在原始农业基础上萌生了畜牧业,然后渐次形成独立于农耕业的畜牧业空间区域,并在其南部边缘与农耕区交错分布,形成农牧交错带。
由此可见,畜牧业从农业中分离以及畜牧区的出现是农牧交错带形成的标志。
目前的考古学研究成果证明,距今5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中国北方是以原始农业占主导地位并辅有采集、渔猎等经济文化类型的区域。
大约在距今3500~3000年左右,畜牧业逐渐从原始农业中分离出来,并伴随马具的应用及骑马民族诞生而不断扩大空间分布范围,在历史上首次形成以畜牧业占主导地位的经济文化区。
由于畜牧业是从原始农业中分离出来的,因此畜牧区的形成与扩展过程,也就是农耕区的退缩过程;从距今3500~3000年前畜牧业向东、向南甚至向西开始其扩展过程,农耕区在相应方向的退缩始终与之相伴,这样的退缩过程一直持续到汉代。
《史记》中记载“龙门、碣石北多马、牛、羊、旃裘、筋角”,不但明确了农牧交错带的基本走向,而且肯定了长达1000余年农、牧两种生产方式的空间转换过程已经完成。
一、畜牧业分离前农牧交错带原始农业的类型及分布农牧交错带是在原始农业基础上,因气候变化而形成于畜牧区与农耕区之间的经济文化类型过渡带。
因此,探讨农牧交错带的形成,必须首先明确在畜牧业从原始农业中分离出来之前,原始农业的分布状况及其文化类型。
中国北方农牧交错带绵延数千公里,依其文化区域和地理方位,大体可分为三部分,即内蒙古中部、内蒙古东部及辽西地区、甘青地区。
(一)内蒙古中部这一区域包括东自张家口、锡林郭勒,西至包头、东胜,北迄阴山,南达晋陕的空间范围,公元前5000年这里属于在仰韶文化影响下的原始农业区。
考古研究表明,这一地区大概经历了三个文化融合阶段。
大约公元前5000~4300年溯黄河北上的仰韶文化半坡类型与自东部而来的后岗一期文化首先在内蒙古中部地区相遇,形成红台坡下类型;约公元前4000年左右,属于仰韶文化的庙底沟类型沿汾河北上,在内蒙古中部形成王墓山类型;公元前3000年,源于太行山东侧的大司空文化与红山文化又汇聚到这一地区,形成海生不浪文化;到公元前2000年,红山文化居民的后裔再次与先于此时进入内蒙古中部地区的仰韶文化人群相汇,形成了老虎山文化(注:a. 田广金、郭素新:《北方文化与草原文明》,见《内蒙古文物考古文集(第二辑)》第1~12页,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7年。
b. 田广金:《论内蒙古中南部史前考古》,《考古学报》1997年第2期。
)。
上述文化类型所包含的文化成份的地域来源虽然不同,但在遗物种类上却显示出共同的农业文明特征。
红台坡下遗址中发现的遗物主要是各类陶器,以及斧、凿、锛、磨棒、磨盘等石器。
王墓山类型文化的聚落遗址,不但出土了许多石刀、石磨棒、石斧等生产工具及陶罐、钵等生活器皿。
在山坡中间还发现大型房址,房前有一片宽阔的广场,广场下部则按等高线分布有成排的小房址;许多小房址中均出土了成组的生活器皿和生产工具,显示出每座房屋既是一个生活单位,也是一个生产单位,具有农业社会的显著特征(注:田广金:《内蒙古岱海地区仰韶时代文化遗址的调查》,见《内蒙古中南部原始文化研究文集》第31~54页,海洋出版社,1991年。
)。
属于海生不浪文化的遗址很多,多数发现有房址,因年代不同而呈方形或长方形,且成排向阳排列,每座房址中都出土一定数量的生产工具和生活器皿(注:魏坚、计红:《试论海生不浪类型》,《内蒙古文物考古》1995年第1、2期。
)。
老虎山文化以石城聚落为代表,目前在内蒙古中部共发现三处属于老虎山文化的石城聚落群;这些石城聚落均依山势分布,呈不规则形,一般在缓坡筑墙,陡峭处不筑墙,个别险要地段却要修筑两道墙。
石城内部以老虎山遗址为例,房址均按等高线分布于层层台地上,每隔一段距离有2~3间为一组,可能为一夫一妻制家庭所有;石城内靠近水源的地方为窑址区(注:田广金、郭素新:《北方文化与草原文明》,见《内蒙古文物考古文集(第二辑)》第1~12页,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7年。
)。
这些出现在内蒙古中部地区的文化类型虽然内涵不同,但所包含农业文明的信息却是相近的,不但石斧、刀等生产工具反映了原始农业的基本状况,而且各类遗址中房址、石城等的变化也显示了与农业相伴的定居生活发展进程。
大约公元前2000年左右出现的老虎山文化中,已经发展出规模可观的原始农业。
(二)内蒙古东部及辽西地区内蒙古东部及辽西地区自公元前6000年前后已出现了原始农业,先后形成兴隆洼文化、赵宝沟文化、富河文化、红山文化、小河沿文化等新石器时代文化,以及青铜时代的夏家店下层文化。
兴隆洼文化的先民处在原始农业的初期,出土遗物显示出渔猎、采集是主要谋生手段。
兴隆洼聚落外有壕沟环绕,其内的房址南北成排、东西成行,每一座房屋可能代表一个家庭。
赵宝沟文化是继兴隆洼文化发展而来,遗址内房址虽然大小不一,却排列有序,同时还发现大型石斧、耜。
富河文化主要分布在乌尔吉木伦河流域,是兴隆洼文化与北方草原狩猎文化融合而成的文化类型,其原始农业中含有很大的狩猎、采集成份。
红山文化时期,原始农业又有了长足的发展,不但遗址中发现大量大型石耜、穿孔石刀,而且出现坛、庙、冢等建筑,反映了高度发达的原始农业进程。
小河沿文化也是以原始农业为主,石棚山墓地发掘的77座墓葬中,男性墓多随葬生产工具,女性墓则随葬纺轮、骨针,仅从这一原始农业发展到较高阶段才会出现的男女分工现象,就可以推知此文化类型所代表的经济生活方式应是高度发达的原始农业。
夏家店下层文化是这一地区发达原始农业的又一个代表,不但遗址中出土的石斧、铲、刀等农业生产工具显示出与黄河流域相近的技术特征,而且石城聚落所表现出的建筑风格和空间布局特征,也反映了原始农业社会的基本风貌。
属于这一文化类型的石城聚落,规模和数量均很可观,仅阴河、英金河流域就发现30余处,规模最大的面积达10万平方米(注:田广金、郭素新:《北方文化与草原文明》,见《内蒙古文物考古文集(第二辑)》第1~12页,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7年。
)。
从大约公元前6000年左右,先后出现在内蒙古东部及辽西地区的新石器时代文化类型,虽然存在彼此互为渊源的“血亲”关系,并因此被苏秉琦先生称为“红山诸文化”,但各文化类型之间仍存在分布上的空间差异。
兴隆洼文化的分布范围西起洵河,东至医巫闾山,北抵乌尔吉木伦河以北,南迄渤海北岸。
赵宝沟文化的发源地在努鲁儿虎山以南的滦河下游一带,在其发展的鼎盛期不断向北挺进,并越过西拉木伦河与北面主要分布在乌尔吉木伦河流域的富河文化相遇。
红山文化所代表的发达的原始农业文化遗存分布范围很广,在西拉木伦河南北都有这一文化的遗址发现。
至红山文化后期,小河沿文化勃然兴起,其分布区域在一定范围内有与红山文化重合的趋势。
此后的夏家店下层文化,集中分布在西拉木伦河以南,以及老哈河和大、小凌河流域(注:a. 朱延平:《辽西区新石器时代考古学文化纵横》,见《内蒙古东部区考古学文化研究文集》第9~14页,海洋出版社,1991年。
b. 田广金:《内蒙古石器时代——青铜时代考古发现和研究》,《内蒙古文物考古》1992年第1、2期。
)。
“红山诸文化”与夏家店下层文化的分布范围显示,从公元前6000年到公元前2000~1500年期间,内蒙古东部及辽西地区北起乌尔吉木伦河流域,南到大、小凌河流域,都存在发达的原始农业。
依托原始农业的发展,人们不但营建了石城等聚落建筑群,而且已经形成严密的社会组织和血缘氏族集团,并在此基础上萌生了原始宗教,从而将原始农业推向新的发展高度。
二、甘青地区目前在甘青地区先后发现了马家窑文化以及秦安大地湾遗址等代表新石器时代西部农业文明的重要文化遗存,这些考古发现显示了这一时期甘、青地区以原始农业占主导地位的经济文化特征。
秦安大地湾遗址包括数期文化堆积,其中一期文化的年代在公元前5800~5300年之间,被考古学界视为前仰韶文化遗存,此后的数期文化分别具有仰韶文化早、中、晚期的特点。
不但出土了各类陶器及粮食遗骸,而且还发掘出颇具规模的建筑遗迹,其中大地湾f901这一原始殿堂式建筑充分显示了遗址所在地农业文明的发达程度(注:a. 甘肃省博物馆、秦安县文化馆大地湾发掘小组:《甘肃秦安大地湾新石器时代早期遗存》,《文物》1981年第4期。
b. 甘肃省文物工作队:《甘肃秦安大地湾901号房址发掘简报》,《文物》1986年第2期。
)。
马家窑文化是由甘肃东部延伸到青海东部及四川西北部的重要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根据文化特征的变化从早到晚可将其分为石岭下类型、马家窑类型、半山类型和马厂类型。
根据碳十四测年数据推定其年代,石岭下类型约为公元前3813±175年,马家窑类型约为公元前3100±190年,半山类型在公元前2600~2300年之间,马厂类型在公元前2200~2000年之间。
马家窑文化均以经营农业为主,出土器物中不但有石斧、凿、锛、刀、磨谷器等农业生产工具,而且在属于马厂类型的柳湾墓地还发现许多装满粟的陶瓮。
依托于原始农业,马家窑文化诸遗址都出现颇具规模的聚落和房址,其中属于马厂类型的永登蒋家坪遗址出土的房址不但有单间,而且出现双套间、多套间结构。
这一切均显示了马家窑文化所代表的是一个高度发达的农业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