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北方农牧交错带得变迁 PPT

合集下载

北方农牧交错带的土地退化及原因

北方农牧交错带的土地退化及原因

2.2 北方农牧交错带的土地退化及原因教学目标:1.认识生态脆弱区及其分布。

2.理解土地退化的概念,并结合具体区域判断土地退化的表现3.结合材料,分析北方农牧交错带的土地退化及原因。

4.通过对区域环境与发展问题的探究,深刻领会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教学重难点1. 理解生态脆弱区概念2. 分析北方农牧交错带的土地退化及原因。

教学过程学生思考讨论。

2. 学生观看视频讨论以下问题并分组展示,教师总结拓展(1)说出贵州喀斯特地区的气候、地貌特征。

贵州卡斯特地区以亚热带季风气候为主,夏季高温多雨,冬季温和少雨;地势起伏大,石灰岩广布。

(2)分析贵州喀斯特地区大面积石漠化的形成原因?(3)指出石漠化的过程中,地表土壤退化的表现土层变薄、土地肥力下降等(4)在我国其它地区还存在哪些形式的土地退化问题3. 土地退化概念:指受自然因素和人类活动的影响,土地出现质量下降、生产力降低的过程。

4. 生态脆弱区概念:指生态系统抗干扰能力弱、易于退化且难以恢复的地区。

分布:分布在干湿交替、农牧交错、水陆交界、森林边缘、沙漠边缘等地区。

我国生态脆弱区的特点:面积大,类型多,分布广。

5. 图文资料介绍北方农牧交错带,学生结合问题探究思考,教师总结拓展。

(1)我国北方农牧交错带的位置在哪里?位于农区与牧区的过渡地带,也是半湿润地区与半干旱地区的过渡地带。

(2)请描述北方农牧交错带与400毫米年等降水量线的位置关系:特点:大致与400mm年等降水量线走向一致。

东部宽,西部窄。

(3)为什么这里会成为农牧交错带,农牧交错带主要环境和发展问题是什么?400mm是旱作农业的低限土地退化问题:荒漠化盐碱化6. 鄂尔多斯土地退化原因(1)鄂尔多斯的降水有什么特征?降水总量:平均降水量300—400mm左右。

降水季节变化:季节变化大,夏季多暴雨。

;降水年际变化大。

(2)鄂尔多斯降水的变化特征如何影响该地的土地退化? (3)鄂尔多斯地区为什么冬春季节多大风?(4)鄂尔多斯地区土地极易遭受风蚀和沙化的原因是什么?(5)鄂尔多斯地区土地土地退化的人文原因人口过快增长,出现过度开垦、放牧,煤炭开采破坏生态环境。

北方农牧交错带不同退耕方式下土壤水分变化特征

北方农牧交错带不同退耕方式下土壤水分变化特征

我国实施' 退 耕 还 林 还 草( 政 策! $ > > > 年以来 ! 其实质是协调西部地区农牧业生产与生态环境建设 的矛盾 ! 使西部地区 的 农 牧 业 生 产 走 上 可 持 续 发 展 但该政策在实施过程中出现了一些问题 ! 一 的道路 ! 些退耕地的土壤水 分 进 一 步 降 低 ! 如黄土高原部分 地区由于树 " 草# 种选择不当和过分追求经济效益出
" 中国农业大学 资源与环境学院 ! 北京 $ $? " " $ > %& 内蒙古农牧业科学院 植物营养与分析研究所 ! 呼和浩特 " # !? $ " " % $
摘 ! 要 ! 研究退耕还林 退耕还灌 退耕还草不同退耕方式对土壤水环境的影响 结 果 表 明 北方农牧交错带植被 耗水主要靠降水满足 土壤表层 水 % 种不同退耕方式的植被生育期内土壤水分含量均随降水量而变化 ""% "6 G 在% 林地土壤水分含量始终高于灌木地和草 地 草地的最低 对 于 ""$ 分含量相差不大 ""$ " "6 G 土层 " "6 G土 层 林地相对于灌木地和草地能更好地维持土壤水分 ! " " (年%种退耕方式的植被在生长季中对水 分 的 消 耗 均 超 过降水补给 关键词 ! 北方农牧交错带 退耕还草 退耕还灌 退耕还林 土壤水分 时空变化特征 中图分类号 !B$ " # ( !? @!!! 文章编号 !$ " " @ ' A % % % ! " " # " & ' " " " & ' " (!!! 文献标志码 !4

中国地理课件 西北地区——农牧交错带

中国地理课件 西北地区——农牧交错带
白浅被折颜叫起,便没了困意,看到酒窖被师父下了隔音结界,便知道一定有事,撤了结界,出了酒窖,看到小字辈的徒孙“等一下”那小徒孙过来“师叔”。白浅清了清嗓 子“我师父呢?”那小徒孙回道“回师叔,我只看到师祖和众师叔和天族大皇子一起走的”白起愣了一下,心想坏了,一定是素锦捣的鬼,便向天族飞去。
折颜听到白浅在昆仑墟,放下了心,白真问凤九“凤九,素素的事你知道多少”凤九靠在三叔白颀身上,缓缓开口“那个时候我正在东华帝君那当侍女,听闻.........”凤九把素 素的事说了一遍,包括那素锦是如何让凤九受伤的,众仙听了凤九的诉说,均吸了一口凉气,白颀微微皱眉,邪恶的笑容“我只告诉她,看准了立刻就出手,若是慢上一些,心上 的哥哥,就被旁人拐走。却忘了交她如何保护自己,我倒是想会会这个素锦,我白颀的妹妹可不是那么好欺负的”白奕看了眼凤九“这天族是觉得我们青丘没人了吗?”白玄微微 一笑“他可能忘了我们这些上神了”白真起身就往外走,折颜拽住白真“真真,你干嘛去?”“去报仇了,我养大的孩子,岂容这么欺负”
势起伏较大,利于雨水侵蚀;
• 土质疏松且地面植被稀少。
41°
119°
西 辽河
陆高(米)
122°
河流 水域
材料1:内蒙古农牧交错带的地质地貌 、气候 、生物 、土壤等自然条件和 人文要素 ,尤其是土地利用方面 ,都表现出过渡性和波动性特点,使自然环 境有潜在的脆弱性,近几十年来人类活动方式的不稳定性导致了该地带上的 生态退化。西辽河流域是农牧交错带上土地退化最严重的地区之一,其中风 蚀荒漠化主要分布在流域的中东部地区,水蚀荒漠化主要分布在南部和西部 地区,盐渍化集中分布在东部地区,其余的地区盐渍化土壤有零星分布。图1 为西辽河流域地形图。
4.据图5,指出该流域土地面积变化的主要特点;并说明该变化可能导致 的主要环境问题。

北方地区的农业-PPT

北方地区的农业-PPT
Ⅱ后果:土层变薄,土壤肥力下降;河流含沙量加大,河 湖淤积严重,旱涝灾害频繁
Ⅲ整治措施: ①退耕还林还草:压缩农业用地,建成旱涝保收高产稳产农 田;扩大林草种植面积,因地制宜营造防护林、经济林、薪 炭林、用材林;大力开展土地复垦工作; ②调整土地利用结构; ③加强小流域的综合治理:
工程措施—打坝淤地,平整土地,修筑梯田 生物措施—植树种草 农业技术措施—科学施肥,选育良种,地膜覆盖 ④开矿时要有计划的存放表土,大力开发复垦工作
⑤ 本区纬度较高,热量资源不足,农作物在秋季降霜早或春季温度低时会 受到低温冷害,农作物大幅减产。
农业特色: ①以玉米、春小麦为主的商品粮基地,主要在三江平原和松嫩平原。 ②以大豆、甜菜为主要经济作物,大豆产量占全国的1/3以上,出口量占全
国90%以上,黑龙江是我国最大的大豆产区。甜菜产量占全国一半以上,以 松嫩平原为最多。
34°N~ 53°N ,100°E~ 135°E 4.面积:面积占全国20%。
二.北方地区的自然区域特征
1.地形特征
北方地区以平原和高原地形为主。包括东北 平原、华北平原、黄土高原、山东丘陵、辽东丘陵、 长白山地、大小兴安岭与太行山等。
平原主要分布东部地区,地形开阔平坦,海 拔较低。北部多沼泽,南部多低湿地和盐碱地。黄 土高原沟谷纵横,水土流失严重。
中低产田特点:土壤中的有机质含量不高,缺磷少 氮;多盐碱地、沙地,需要改造。
黄淮海平原农业发展的三大障碍:旱涝、盐碱、风 沙
(3)主要农作物 ①农作物及分布
东北地区——春小麦、玉米、大豆、高梁、甜菜、亚麻 华北地区——冬小麦、棉花、花生、谷子(黄土高原) ②森林分布 A.东北林区是我国最大的天然森林宝库。 B.东北林区属温带落叶阔叶林带,其中主要树种有红松、落 叶松、白桦、紫椴等。 C.东北林区面积不断缩小,应合理采伐和保护森林。 D.东北林区的“三宝”:人参、貂皮、鹿茸。 E.华北森林面积很少,正建设“三北”防护林、平原绿化工 程。 ③温带果园——北方地区为我国温带水果的主要产区 苹果、葡萄、梨、桃、杏、柿等,以苹果产量最大

课件1:2.2生态脆弱区的综合治理

课件1:2.2生态脆弱区的综合治理

人为原因:人口增加 贫困
过度开垦
一、生态脆弱区
5.我国的生态脆弱区 (1)特点:面积大、类型多、分布广。 (2)典型地区 ②北方农牧交错带:草场退化,成为我国北方重要的沙尘源区。
贵州喀斯特地区素有“喀斯特王国”之称,具有土层薄、植被差、水土流失严重的自然特征。生态 基础较为脆弱,石漠化面积大。这里是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交通不便,贫困落后,人地关系严重 紧张。人们对土地不合理的开发利用造成的水土流失,更加剧了生态环境 的脆弱性,使石漠化现象日益严重。
自学窗:人类和自然,谁来决定浑善达克沙地的命运
谢谢观看!
更多精彩内容请登录:
活动:分析非洲萨赫勒地区荒漠化的自然、社会经济因素 1.分析萨赫勒地区的气候等自然特征,并说明出现荒漠化的潜在自然因素。
1.资料表明萨赫勒地区正处于干旱与半干旱、热带沙漠与热带草原 的过渡地带;津德尔是其中有代表性的居民点,其月均温都在22 ℃ 以上,甚至达到33 ℃,可想而知其蒸发量是巨大的。在降水方面, 这里的年降水量不足500毫米,且基本集中在夏季,特别是7、8两个 月。以其有限且特别集中的降水状况与其全年的高温、高蒸发量相比, 确实是个容易产生环境问题的敏感地区。客观上,这里就潜藏着荒漠 化的自然因素,这是本地区的地理位置和当地的水热条件所决定的。
2.综合治理措施 (2)构筑防护体系
三、北方农牧交错带土地退化的综合治理
2.综合治理措施 (3)以地养地,自然恢复
三、北方农牧交错带土地退化的综合治理
2.综合治理措施 (4)调整牲畜结(5)控制人口过快发展,提高人口素质
案例:乌兰布察市实施退耕还林(草)
活动:分析非洲萨赫勒地区荒漠化的自然、社会经济因素 3.20世纪50年代以来,人口急剧增加,粮食需求迅速增加。这一因素促使 萨赫勒地区以南的旱作农业不断向北推进,农牧用地之争加剧。人口过快 增长和贫困是萨赫勒地区最为突出的社会问题。解释图2.16,试提出一种 解决非洲贫困问题的可能办法。

高中地理人教版选择性必修2第二章第二节生态脆弱区的综合治理PPT教学课件

高中地理人教版选择性必修2第二章第二节生态脆弱区的综合治理PPT教学课件
原因及综合治理
问题探究
材料一 科尔沁沙地位于北方农牧交错带,该地年平均降水量300—500毫 米,降水集中于7—9月,约占全年降水量的70%—80%。该地原来是科尔沁 草原的主体,几十年来不当的农牧工矿活动致使土地沙化,形成沙地。从 1997年开始,科尔沁人因地制宜,防沙固沙,目前已初步扭转了“沙进人退” 的局面,开始走向“沙绿民富”的道路。
(1)据图推测华北平原最容易发生土壤盐碱化的季节为( ) A.春季 B.夏季 C.秋季 D.冬季 (2)在半湿润、半干旱地区,最容易造成土壤盐碱化的灌溉方式是( ) A.排灌结合 B.大水漫灌 C.管道渗灌 D.精准滴灌 思路点拨从图中可以看出,降水使土壤表层盐分减少,蒸发使土壤中的盐分 在表层积聚。
对点训练
据不完全统计,中国自1997年以来已经丧失了800多万公顷耕地。目前中 国37%的土地仍在退化,人均可使用土地面积是世界平均水平的40%。据 此完成1~2题。 1.下列关于土地退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中国南方地区的土地沙化尤为严重 B.自然原因是土地退化的主要原因 C.三江平原过度垦殖,石漠化严重 D.西北地区风蚀强烈,风沙灾害比较普遍
二、北方农牧交错带的土地退化及原因 1.北方农牧交错带的位置:农区与牧区的过渡地带,也是半湿润地区与 半干旱地区的过渡地带。
2.土地退化的自然原因 根本原因
3.土地退化的人为原因
主要原因
要点笔记导致北方农牧交错带土地退化的人为原因有很多,但不同区域的 主导人为原因不同,其结果都是使地表植被遭到破坏,从而导致风蚀、水蚀、 沙漠侵吞,最终使土地退化。
对点训练
农牧交错带是生态系统较为脆弱的地区。下图为我国农牧交错带分布范 围图。据此完成1~3题。
(2)石漠化 ①定义:在我国的石质山地,山体坡地被开垦或植被遭到严重破坏后,发生 水土流失,最终形成裸岩等难利用土地的现象。 ②成因:山地坡度大,土壤贫瘠,极易造成水土流失;降水多且集中,对地面冲 刷强烈;人类不合理开发利用,如滥垦耕地、砍柴伐薪等,造成植被破坏,地 表裸露。 ③分布:西南喀斯特地貌区。

34中国北方农牧交错带风水蚀复合区 水土流失与生态安全重大问题 及专...-PPT精品文档-PPT精品文档

34中国北方农牧交错带风水蚀复合区 水土流失与生态安全重大问题 及专...-PPT精品文档-PPT精品文档

第二部分
(一)十大孔兑的治理工程 1 治理的必要性
建议实施的工程
一、十大孔兑及乌兰布和沙漠风沙入黄治理工程(杨根生、张景光、刘金祥)
(1)切断淤积河道泥沙来源 (2)减缓沙尘源地起沙起尘 (3)减缓沿黄洪涝、凌害,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
2 治理的可行性分析
(1)历史上库布齐沙漠、十大孔兑景观。 (2)已具备丰富的泥沙治理技术(锁边固沙技术,打坝拦洪治理泥沙 技术,禁牧恢复植被技术,沙地飞播技术,水资源合理利用)。
(波纹、沙丘、沙尘暴);水风蚀交错
第一部分
重大问题
二、水土流失现状、成因与危害(杨根生
4 风水蚀类型
张伟民 李栋梁 姚正毅 颜长珍)
河流通过沙漠、沙地后风沙入黄(乌兰布和沙漠、库布齐十大孔兑、无定河、秃尾河、库野河、 皇甫川、河东沙地) 覆沙黄土侵蚀类:沙黄土流水侵蚀,搬运间地堆积,风季吹蚀搬运,沙子堆积于黄土墚 沙黄土片状或零星覆沙:沙黄土坡面水蚀,坡下部堆积,风季吹蚀、搬运、堆积于坡面(准格 尔旗、偏关等地) 沙黄土沟谷侵蚀类:沟谷流水侵蚀,风季沟谷吹蚀,形成沙丘堆积(和林格尔、凉城) 丘陵盆地吹蚀,丘陵堆积(乌盟中部) 河流、河谷、湖盆形成零星沙丘堆积
(1) 屏障带
(2) 河川涵养及风沙源
(3) 灾害频发(沙尘暴、沙漠化、水土流失、盐碱化)
第一部分
重大问题
二、水土流失现状、成因与危害(杨根生
1 水土流失形成的背景条件
(1)区域的界定
张伟民 李栋梁
颜长珍)
① 气候指标 ② 地貌指标 ③ 物质指标 ④ 植被指标 ⑤ 土壤指标
⑥ 土地利用结构及农牧业产值指标 (2)自然植被过渡性 ①气候过渡性(外营力) ② 地貌过渡性 ③ 物质过渡性 ④ 植被过渡性 ⑤ 土壤过渡性 ⑥土地利用方式过渡性

我国北方农牧交错带的形成与气候变迁

我国北方农牧交错带的形成与气候变迁

我国北方农牧交错带的形成与气候变迁农耕区与畜牧区是依人类经济生活方式而划分的基本区域,介于两者之间的则为农牧交错地带。

中国北方农牧交错地带的范围很广,大致走向从大兴安岭东麓经辽河中、上游,循阴山山脉、鄂尔多斯高原东缘至祁连山,直抵青藏高原东缘,延绵于辽宁、内蒙古、河北、山西、陕西、宁夏、甘肃数省区,东西长达数千公里。

这一地带在历史上虽然也一度出现过以农业或畜牧业为主要生产方式的时期,但农、牧业混杂应是最具代表性的地域特征,因此一般称其为农牧交错带。

中国北方农牧交错带不仅仅是农、牧两种生产方式的交错分布区,在自然地带上也是半湿润与半干旱、暖温带与温带的邻界带,在地理学中这一环境地带属于生态敏感带。

中国北方农牧交错带之所以在环境上具有敏感特征,与这里自然地带的过渡性直接相关。

每当全球或一定地区出现环境波动时,气温、降水等要素的改变首先发生在自然带的边缘,这些要素又会引起植被、土壤等发生相应变化,进而推动整个地区从一种自然带属性向另一种自然带属性转变。

农牧交错带的环境敏感特征,不但导致自身自然属性的变化,而且也会影响到人类的经济生活方式。

特别是在人类历史的早期,这样的影响几乎对人类经济生活方式起决定性的控制作用,促使人们从一种生产类型转向另一种生产类型。

由于农、牧业生产依托的环境不同,因此随着农牧交错带自然属性的变化,人类首先打破原始农业“一统天下”的局面,在原始农业基础上萌生了畜牧业,然后渐次形成独立于农耕业的畜牧业空间区域,并在其南部边缘与农耕区交错分布,形成农牧交错带。

由此可见,畜牧业从农业中分离以及畜牧区的出现是农牧交错带形成的标志。

目前的考古学研究成果证明,距今5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中国北方是以原始农业占主导地位并辅有采集、渔猎等经济文化类型的区域。

大约在距今3500~3000年左右,畜牧业逐渐从原始农业中分离出来,并伴随马具的应用及骑马民族诞生而不断扩大空间分布范围,在历史上首次形成以畜牧业占主导地位的经济文化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秦长城与明长城简图
4影响因素
4.2人类活动
4.2.2与游牧民族的边境冲突 如果中原王朝不能完全控制农牧交错带南北的广大地区,那么在农牧交错带附近
必然有游牧民族与之对峙,通常武装冲突是在所难免的。除唐、元、清等少 数朝代外,历代王朝均力求保护农牧交错带以南的农耕区不受骚扰,但频繁 的边境冲突经常使农牧交错带在局部出现很大变化,持续时间及影响程度往 往不一。 东汉时西北羌人的三次大起义极大地冲击了汉朝廷的统治,战争的破坏、人口的 流失使得这一时期农牧交错带的西部出现了严重的破碎和局部的南移。
4影响因素
4.2人类活动
4.2.1边防工程建设 以长城为例,公元前215年,秦始皇派大将蒙恬率30万大军北击匈奴,取河南地
,伴随着农耕民族领地的向北推进,农牧交错带的分布北移。另一方面,农 业和手工业的发展使人类生产技术由青铜时代进入铁器时代,农业生产资料 进一步改进,例如铁农具的发明和使用等,推动了农业的发展,为农牧交错 带的北移提供了技术支持。 从时间间隔来看,战国时期各段长城的修筑到秦 长城的建成,不足百年时间。在这么短的时期内,农牧交错带位置北移最大 位置处达150km。 公元1500年后明帝国又在秦长城的基础上,沿榆林——宁夏一线修建了新的长城 ,并在山海关外辽东地区修筑辽东边墙。明政府严令禁止边地军民出边耕牧 ,使得原本的农地荒废,从阴山脚下一直到毛乌素沙地以南的鄂尔多斯高原 完全成了蒙古人的游牧场。农牧交错带随之南移并稳定下来,直到明亡。
CONTANTS
1 定义 2 空间分布 3 历史上的时空变化 4 影响因素 5 小结
1 定义
1 定义
1953年,赵松乔从经济地理专业的角度首次提出“农牧过渡地带”这一概念,他明确指 出当时的察北、察盟和锡盟是一个农牧过渡地带。研究区从外长城到己有的集约农业地带 向北递变,依次为粗放农业区、定牧区、定牧游牧过渡区,至游牧区,年降水量400 mm左 右。
2 空间分布
2空间分布
2.1中国北方潜在农牧交错带(基于气候指标)的空间分布格局
利用GIS技术,首先对气候因子面域化,即根据研究区内每个观测点气候数据,建立观测 数据的点状数据库;然后对点状数据进行空间插值分析,得到空间趋势面栅格图形数据 。在此基础上,应用栅格数据的叠置分析功能,获得中国北方潜在农牧交错带地理分 布图。
4 影响因素
4影响因素
影响农牧交错带进退的因素主要有二:自然气候变迁和人类活动。 历史时期,当农耕民族与游牧民族在农牧交错带一线对峙时,气候变化常常成为
引发社会动荡的“按钮”。气候转冷使得游牧民族的生存条件恶化,他们很 可能要以战争手段来获取新的生存空间,农牧交错带也因此随之南移。气候 转暖时,汉族政权开始采取强势态度,向北方长城沿线大量移民屯田,使得 农牧交错带北进。 因此根本上,历史上气候冷暖干湿的交替运行,左右着这一地区的土地利用方式 ,同时又有力地影响了人类的文明史。但人与自然之间的互动往往是非常复 杂的,人类对农牧交错带的影响力也在不断提升,特别是明代中后期以来, 人类对农牧交错带的影响急剧上升,大大超过了气候因素。
3 历史上的时空变化
3历史上的时空变化
自公元前5世纪至今,中国北方农牧交错带分布位置不断发生变化,出现南移 和北移的现象。在战至秦的时期内,中国北方农牧交错带呈现北移趋势,北移最 大距离约为150km;在秦至汉的时期内,中国北方农牧交错带向南移动,南移最大 距离约为100km;在汉至明的时期内,中国北方农牧交错带向南移动,南移最大距 离约为290km;在明至今的时期内,中国北方农牧交错带又呈现出向北移动的趋势 ,北移最大距离约为300km
1994年吴传钧等将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比例作为划分农牧交错带的标准,提出在 降水量300~600 mm范围内,耕地、草地、林地的面积比例为1:0.5:1.5的区域 为农牧交错带。
大家应该也有点累了,稍作休息
大家有疑问的,可以询问和交流
中国北方实际农牧交错带地理分布图
中国北方主要半农半牧县分布图
利用ArcGIS建立三个评价指标的空间数据库,运用空间叠置分析,选择降水量300~450mm、 降水年变率15~30%、干燥度为1.2~2.0的区域,实现中国北方潜在农牧交错带的可视化 表达。
中国北方潜在农牧交错带地理分布图
2空间分布
2.2中国北方实际农牧交错带(基于土地利用)的空间分布格局 不同土地利用类型是在人类不断利用自然资源、适应自然环境的过程中形成的。
1958年,周立三、吴传钧等将“农牧过渡地带”正式定义为“农牧交错带”,认为中 国存在着东西方向过渡的农牧交错带,从而在赵松乔认识的基础上,将农牧交错带的认识 由北方延伸到西南地带。
1999年王静爱认为农牧交错带为我国北方东部农业区与北方西部干旱农牧业区的生态过
渡带,即年平均降水量大致250 mm-500 mm范围内的半干旱地区。
1 定义
农牧交错带分为狭义与广义两个范畴。狭义的农牧交错带是气候起决定性作 用,且易受人类活动影响的生态脆弱地带,是年降雨量在200mm-500mm之间,兼 具农牧业生产条件的过渡地带。广义农牧交错带指农业与畜牧业景观共存、镶嵌 汇合的区域。我国北方农牧交错带的主体部分北起大兴安岭西麓呼伦贝尔,向西 南延伸,经内蒙古东南、冀北、晋北直至鄂尔多斯、陕北及陇东,是从半干旱区 向干旱区过渡的地带。
春秋战国以来我国北方的移动关系图
4影响因素
4.2人类活动 农牧交错带的分布不仅受气候因素的影响,还和人类政治、经济和文化活动密
切相关。农牧交错带位置的变化,最终通过人类生产、生活方式的改变体现 。边防工程的建设、与游牧民族的边境冲突、边地的屯垦与移民开发等人类 活动都会不同程度地对农牧交错带产生影响。不同时期与农牧交错带分布相 关的主要历史事件,可以较好地反映人文社会因素对农牧交错带位置变动的 影响。
4影响因素
4.1自然气候变迁 农牧交错带位置的变化首先受气候变化的影响,甚至于影响农牧交错带的分布
的许多人类活动的变化归根结底都是由气候变化引起的。气候变化对农牧交 错带的分布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自公元前5世纪以来,中国北方气候处于持续波动过程中,出现了几次较为明显 的温暖期和干冷期。农牧交错带也随之出现了明显的南北位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