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北方农牧交错带的变迁及影响因素 PPT

合集下载

北方农牧交错带的土地退化及原因

北方农牧交错带的土地退化及原因

2.2 北方农牧交错带的土地退化及原因教学目标:1.认识生态脆弱区及其分布。

2.理解土地退化的概念,并结合具体区域判断土地退化的表现3.结合材料,分析北方农牧交错带的土地退化及原因。

4.通过对区域环境与发展问题的探究,深刻领会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教学重难点1. 理解生态脆弱区概念2. 分析北方农牧交错带的土地退化及原因。

教学过程学生思考讨论。

2. 学生观看视频讨论以下问题并分组展示,教师总结拓展(1)说出贵州喀斯特地区的气候、地貌特征。

贵州卡斯特地区以亚热带季风气候为主,夏季高温多雨,冬季温和少雨;地势起伏大,石灰岩广布。

(2)分析贵州喀斯特地区大面积石漠化的形成原因?(3)指出石漠化的过程中,地表土壤退化的表现土层变薄、土地肥力下降等(4)在我国其它地区还存在哪些形式的土地退化问题3. 土地退化概念:指受自然因素和人类活动的影响,土地出现质量下降、生产力降低的过程。

4. 生态脆弱区概念:指生态系统抗干扰能力弱、易于退化且难以恢复的地区。

分布:分布在干湿交替、农牧交错、水陆交界、森林边缘、沙漠边缘等地区。

我国生态脆弱区的特点:面积大,类型多,分布广。

5. 图文资料介绍北方农牧交错带,学生结合问题探究思考,教师总结拓展。

(1)我国北方农牧交错带的位置在哪里?位于农区与牧区的过渡地带,也是半湿润地区与半干旱地区的过渡地带。

(2)请描述北方农牧交错带与400毫米年等降水量线的位置关系:特点:大致与400mm年等降水量线走向一致。

东部宽,西部窄。

(3)为什么这里会成为农牧交错带,农牧交错带主要环境和发展问题是什么?400mm是旱作农业的低限土地退化问题:荒漠化盐碱化6. 鄂尔多斯土地退化原因(1)鄂尔多斯的降水有什么特征?降水总量:平均降水量300—400mm左右。

降水季节变化:季节变化大,夏季多暴雨。

;降水年际变化大。

(2)鄂尔多斯降水的变化特征如何影响该地的土地退化? (3)鄂尔多斯地区为什么冬春季节多大风?(4)鄂尔多斯地区土地极易遭受风蚀和沙化的原因是什么?(5)鄂尔多斯地区土地土地退化的人文原因人口过快增长,出现过度开垦、放牧,煤炭开采破坏生态环境。

中国地理课件 西北地区——农牧交错带

中国地理课件 西北地区——农牧交错带
白浅被折颜叫起,便没了困意,看到酒窖被师父下了隔音结界,便知道一定有事,撤了结界,出了酒窖,看到小字辈的徒孙“等一下”那小徒孙过来“师叔”。白浅清了清嗓 子“我师父呢?”那小徒孙回道“回师叔,我只看到师祖和众师叔和天族大皇子一起走的”白起愣了一下,心想坏了,一定是素锦捣的鬼,便向天族飞去。
折颜听到白浅在昆仑墟,放下了心,白真问凤九“凤九,素素的事你知道多少”凤九靠在三叔白颀身上,缓缓开口“那个时候我正在东华帝君那当侍女,听闻.........”凤九把素 素的事说了一遍,包括那素锦是如何让凤九受伤的,众仙听了凤九的诉说,均吸了一口凉气,白颀微微皱眉,邪恶的笑容“我只告诉她,看准了立刻就出手,若是慢上一些,心上 的哥哥,就被旁人拐走。却忘了交她如何保护自己,我倒是想会会这个素锦,我白颀的妹妹可不是那么好欺负的”白奕看了眼凤九“这天族是觉得我们青丘没人了吗?”白玄微微 一笑“他可能忘了我们这些上神了”白真起身就往外走,折颜拽住白真“真真,你干嘛去?”“去报仇了,我养大的孩子,岂容这么欺负”
势起伏较大,利于雨水侵蚀;
• 土质疏松且地面植被稀少。
41°
119°
西 辽河
陆高(米)
122°
河流 水域
材料1:内蒙古农牧交错带的地质地貌 、气候 、生物 、土壤等自然条件和 人文要素 ,尤其是土地利用方面 ,都表现出过渡性和波动性特点,使自然环 境有潜在的脆弱性,近几十年来人类活动方式的不稳定性导致了该地带上的 生态退化。西辽河流域是农牧交错带上土地退化最严重的地区之一,其中风 蚀荒漠化主要分布在流域的中东部地区,水蚀荒漠化主要分布在南部和西部 地区,盐渍化集中分布在东部地区,其余的地区盐渍化土壤有零星分布。图1 为西辽河流域地形图。
4.据图5,指出该流域土地面积变化的主要特点;并说明该变化可能导致 的主要环境问题。

课件1:2.2生态脆弱区的综合治理

课件1:2.2生态脆弱区的综合治理

人为原因:人口增加 贫困
过度开垦
一、生态脆弱区
5.我国的生态脆弱区 (1)特点:面积大、类型多、分布广。 (2)典型地区 ②北方农牧交错带:草场退化,成为我国北方重要的沙尘源区。
贵州喀斯特地区素有“喀斯特王国”之称,具有土层薄、植被差、水土流失严重的自然特征。生态 基础较为脆弱,石漠化面积大。这里是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交通不便,贫困落后,人地关系严重 紧张。人们对土地不合理的开发利用造成的水土流失,更加剧了生态环境 的脆弱性,使石漠化现象日益严重。
自学窗:人类和自然,谁来决定浑善达克沙地的命运
谢谢观看!
更多精彩内容请登录:
活动:分析非洲萨赫勒地区荒漠化的自然、社会经济因素 1.分析萨赫勒地区的气候等自然特征,并说明出现荒漠化的潜在自然因素。
1.资料表明萨赫勒地区正处于干旱与半干旱、热带沙漠与热带草原 的过渡地带;津德尔是其中有代表性的居民点,其月均温都在22 ℃ 以上,甚至达到33 ℃,可想而知其蒸发量是巨大的。在降水方面, 这里的年降水量不足500毫米,且基本集中在夏季,特别是7、8两个 月。以其有限且特别集中的降水状况与其全年的高温、高蒸发量相比, 确实是个容易产生环境问题的敏感地区。客观上,这里就潜藏着荒漠 化的自然因素,这是本地区的地理位置和当地的水热条件所决定的。
2.综合治理措施 (2)构筑防护体系
三、北方农牧交错带土地退化的综合治理
2.综合治理措施 (3)以地养地,自然恢复
三、北方农牧交错带土地退化的综合治理
2.综合治理措施 (4)调整牲畜结(5)控制人口过快发展,提高人口素质
案例:乌兰布察市实施退耕还林(草)
活动:分析非洲萨赫勒地区荒漠化的自然、社会经济因素 3.20世纪50年代以来,人口急剧增加,粮食需求迅速增加。这一因素促使 萨赫勒地区以南的旱作农业不断向北推进,农牧用地之争加剧。人口过快 增长和贫困是萨赫勒地区最为突出的社会问题。解释图2.16,试提出一种 解决非洲贫困问题的可能办法。

微专题——农牧交错带

微专题——农牧交错带

微专题——农牧交错带农牧交错带指我国东部农耕区与西部草原牧区相连接的半⼲旱⽣态过渡带,是农业⽣产边际地带,也是⽣态脆弱地带。

我国农业⽣产⼤体以400mm 年降⽔量等值线(即从⼤兴安岭、通辽、张北、榆林、兰州、⽟树⾄拉萨附近)为界,可分为两⼤区:以东、以南是种植业为主的农区,以西、以北是畜牧业为主的牧区。

这两⼤区之间实际上还存在着⼀条沿东北-西南向延伸、空间上农牧并存、时间上农牧交替的所谓农牧过渡带或农牧交错带。

农牧交错带的地理环境特征(1)农牧交错带最⼤的环境问题就是⼟地退化严重。

这⾥⼤部分地区的⼟地退化以沙质荒漠化和⽔⼟流失并存为特征,它们在时间上呈季节性交替,在空间上呈镶嵌分布,在成因上互为因果。

(2)降⽔年变率⼤,对全球⽓候变化敏感。

(3)风蚀沙埋、⽔⼟流失、⼲旱、盐碱化与⾍⿏害等灾害严重。

(4)林、灌、草植被交错分布,⽣物多样性丰富,宜于发展农林牧复合系统。

(5)多“荒地”,对垦荒耕种有极⼤诱惑⼒,但垦后易导致⼟地退化。

(6)贫困⼈⼝分布集中,经济⽂化相对落后。

(7)与少数民族居聚区接壤,历史上屯垦成边、战乱频繁,农牧界线反复进退。

不同时期我国北⽅农牧交错带北界变迁⽰意图北⽅农牧交错带的总体⾛向虽然与400毫⽶等降⽔量线⼤致相当,但在各种因素的影响下,不同时期的农牧交错带北界也不尽相同。

地图中反映了西汉⾄现代交错带北界在黄⼟⾼原地区的⼏次明显北进和南退,这与各时期的冷暖⼲湿情况关系尤其紧密。

通常⽽⾔,⽓候越暖湿,则宜农⼟地越多,交错带界线北移,反之亦然。

当然,战争、政策等因素也影响着交错带的位置。

⼟地退化严重的原因01地貌条件本区处于我国第⼆地势阶梯的东部边缘地带,有⼀半以上为⼭地丘陵,地⾯斜坡不稳定。

地貌景观呈现多元性与镶嵌性:地貌结构独特有盐碱化滩地、草原带沙地、丘陵⼭地、黄⼟⾼原等,这些地貌单元本⾝形成镶嵌的斑块结构,⼜与村落、城镇、农⽥等形成镶嵌的斑块结构。

02⼟壤条件本区有⼤⾯积的第四纪松散沉积覆盖物,特别是风成沙和黄⼟的连续、⼤⽚覆盖,使地表极不稳定,易遭受风蚀和⽔蚀破坏,⼟壤贫瘠,⽣产⼒⽔平低。

课件 2.2.2 北方农牧交错带的土地退化及原因-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2(新教材同步课件)

课件 2.2.2 北方农牧交错带的土地退化及原因-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2(新教材同步课件)
生态脆弱区对综合整治 北方农牧交错带的土地退化及原因
新课导入 【思考】我国古代农牧交错带变化的原因?
知识海洋
北方农牧交错带的土地退化及原因
北方农牧交错带
北方农牧交错带是指农区与牧区的过渡地带,也是 半湿润地区与半干旱地区的过渡地带。当气候出现冷暖、 干湿变化时,就会出现农进牧退或牧进农退的现象。
④不合理的道路建设
⑤过度灌溉
A.①⑤ B.②③
C.③⑤
D.④⑤
【答案】B
应用探究 【例】科尔沁草原曾经水草丰美,前些年却变成了荒漠化严重的沙地。从1997年开始,科尔 沁人因地制宜,防沙用沙,目前已初步扭转了“沙进人退”的局面,开始走向“沙绿民富” 的道路。读科尔沁沙地位置示意图,完成下列各题。 (2)科尔沁沙地“沙绿民富”的主要原因不可能是( )
应用探究
【例】下列有关我国草原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叙述,正确的是( ) ①全球气候变暖对我国草原生态环境影响不大 ②贫困是影响草场退化的唯一原因 ③通过划分草原保护区和畜牧区,使草原生态得以保护 ④建立牧区灾害防御系统,能有效保护草原生态环境 A.①② B源自②③ C.③④ D.①④ 【答案】C
应用探究
【例】科尔沁草原曾经水草丰美,前些年却变成了荒漠化严重的沙地。从1997年开始,科尔沁 人因地制宜,防沙用沙,目前已初步扭转了“沙进人退”的局面,开始走向“沙绿民富”的道 路。读科尔沁沙地位置示意图,完成下列各题。 (1)科尔沁沙地曾经“沙进人退”、荒漠化严重的主要原因有( )
①不合理的樵采 ②过度放牧 ③过度开垦
应用探究
【例】 2017年9月9日,由中国绿化基金会牵头主办的“防治荒漠化,民间组织在行动”国际 论坛开幕,重要内容之一是动员全社会参与防沙治沙。据此完成下题。 土地沙化的防治要因地制宜。在我国塔里木盆地防治土地沙化的有效措施是( )

34中国北方农牧交错带风水蚀复合区 水土流失与生态安全重大问题 及专...-PPT精品文档-PPT精品文档

34中国北方农牧交错带风水蚀复合区 水土流失与生态安全重大问题 及专...-PPT精品文档-PPT精品文档

第二部分
(一)十大孔兑的治理工程 1 治理的必要性
建议实施的工程
一、十大孔兑及乌兰布和沙漠风沙入黄治理工程(杨根生、张景光、刘金祥)
(1)切断淤积河道泥沙来源 (2)减缓沙尘源地起沙起尘 (3)减缓沿黄洪涝、凌害,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
2 治理的可行性分析
(1)历史上库布齐沙漠、十大孔兑景观。 (2)已具备丰富的泥沙治理技术(锁边固沙技术,打坝拦洪治理泥沙 技术,禁牧恢复植被技术,沙地飞播技术,水资源合理利用)。
(波纹、沙丘、沙尘暴);水风蚀交错
第一部分
重大问题
二、水土流失现状、成因与危害(杨根生
4 风水蚀类型
张伟民 李栋梁 姚正毅 颜长珍)
河流通过沙漠、沙地后风沙入黄(乌兰布和沙漠、库布齐十大孔兑、无定河、秃尾河、库野河、 皇甫川、河东沙地) 覆沙黄土侵蚀类:沙黄土流水侵蚀,搬运间地堆积,风季吹蚀搬运,沙子堆积于黄土墚 沙黄土片状或零星覆沙:沙黄土坡面水蚀,坡下部堆积,风季吹蚀、搬运、堆积于坡面(准格 尔旗、偏关等地) 沙黄土沟谷侵蚀类:沟谷流水侵蚀,风季沟谷吹蚀,形成沙丘堆积(和林格尔、凉城) 丘陵盆地吹蚀,丘陵堆积(乌盟中部) 河流、河谷、湖盆形成零星沙丘堆积
(1) 屏障带
(2) 河川涵养及风沙源
(3) 灾害频发(沙尘暴、沙漠化、水土流失、盐碱化)
第一部分
重大问题
二、水土流失现状、成因与危害(杨根生
1 水土流失形成的背景条件
(1)区域的界定
张伟民 李栋梁
颜长珍)
① 气候指标 ② 地貌指标 ③ 物质指标 ④ 植被指标 ⑤ 土壤指标
⑥ 土地利用结构及农牧业产值指标 (2)自然植被过渡性 ①气候过渡性(外营力) ② 地貌过渡性 ③ 物质过渡性 ④ 植被过渡性 ⑤ 土壤过渡性 ⑥土地利用方式过渡性

高中地理人教版选择性必修2第二节 生态脆弱区的综合治理PPT课件

高中地理人教版选择性必修2第二节 生态脆弱区的综合治理PPT课件
生态脆弱区 1.生态脆弱区主要分布在干湿交替、① 农牧 交错、水陆交界、森林边缘、 ② 沙漠 边缘等地区,在自然因素和人类活动的影响下,出现③ 土地退化 的各种表 现。 2.我国生态脆弱区具有④ 面积大、类型多、分布广 的特点。
第1讲 描述第运二动章的基本资概源念、环境与区域发展
北方农牧交错带的土地退化及原因 1.北方农牧交错带是指农区与牧区的过渡地带,也是⑤ 半湿润地区与半干旱地区 的过渡地带。该生态脆弱区土地退化的根本自然原因是对⑥ 降水变率 极为敏 感,土地极易受⑦ 风蚀和沙化 。 2.北方农牧交错带是农区与牧区的过渡地带,在⑧ 人口增长 的压力下,人类对⑨ 土地资源 不合理的开发和利用,是造成土地退化的主要原因。人类不合理开发 和利用土地资源的主要表现是⑩ 过度开垦 和 过度放牧 ,以及不合理的开矿、 樵采、道路建设等。
第1讲 描述第运二动章的基本资概源念、环境与区域发展
6.在北方农牧交错带,人们过度开垦,向西、向北扩展,扩大耕地面积,使草原面积 减小。 ( ) 7.治理北方农牧交错带的土地退化,首先应树立以保护、恢复自然环境为第一要 务的观念,其次应运用综合措施解决问题,实现人地和谐发展。 ( ) 8.北方农牧交错带治理土地退化运用的综合措施主要是生物措施、工程措施和 技术措施,不包括经济措施和社会措施。 ( ) 北方农牧交错带治理土地退化运用的综合措施包括生物措施、工程措 施、经济措施、社会措施等。
第1讲 描述第运二动章的基本资概源念、环境与区域发展
高中地理 选择性必修2 人教版
第1讲 描述第运二动章的基本资概源念、环境与区域发展
第二节 生态脆弱区的综合治理
本节内容以典型案例探究区域环境的治理,主要内容有生态脆弱区、北方农牧交 错带的土地退化及原因和综合治理。在学习时重点关注以下问题: 1.生态脆弱区的分布、土地退化问题和我国生态脆弱区的特点。 2.北方农牧交错带土地退化的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 3.北方农牧交错带土地退化的生物、工程、经济、社会综合治理措施。

生态脆弱区 北方农牧交错地带的土地退化及原因

生态脆弱区 北方农牧交错地带的土地退化及原因

作业设计——生态脆弱区的综合治理第一课时1.结合教材和所学内容,在一张A4纸上完成本课时的思维导图绘制;2.以小组为单位(2-4人),选取我国其他生态脆弱区,分析其主要环境问题和形成原因,并以研究报告的形式呈现(至少500字);-----------------------以上内容二选其一完成即可---------------------3.习题训练:在我国,农业和牧业交错分布的地带可分为北方农牧交错带、西北绿洲农业牧业交错带、青藏高原温带农业牧业交错带、川滇鄂黔湘山地农业牧业交错带等,他们都具有农业牧业交错分布的特征。

下图是我国农牧业交错地带分布示意图。

读图,回答1~2题。

(1)影响北方农牧交错带、西北绿洲农业牧业交错带、青藏高原温带农业牧业交错带、川滇鄂黔湘山地农业牧业交错带四地农牧业交错地带形成的主导因素分别是( ) A.降水地形水源热量 B.降水水源热量地形C.水源降水热量地形 D.地形水源地形降水(2)上述四地因自然原因引起的农牧业交错地带空间分布最不稳定的是( ) A.青藏高原温带农业牧业交错带 B.川滇鄂黔湘山地农业牧业交错带C.北方农牧交错带 D.西北绿洲农业牧业交错带农牧交错带是指以草地和农田大面积交错分布为特点的生态系统,我国农牧交错带分布范围如下图所示。

据此回答3~4题。

(3)下列关于农牧交错带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a带属于农业生产潜力大的地区 B.a带植被是防风固沙的天然屏障C.b带植被能够涵养水源,保持水土 D.b带位于多民族聚居区(4)农牧交错带是生态系统脆弱的地区,造成其环境破坏的人为原因主要有( )①人口增长速度快②压缩农业用地③轮作套种④盲目开荒,粗放耕作A.①③B.②④ C.①④D.②③据不完全统计,中国自1997年以来已经丧失了820万公顷耕地。

目前中国37%的土地仍在退化,人均可使用土地面积是世界平均水平的40%。

据此完成1~2题。

(5)下列关于土地退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A.中国南方地区的土地沙化尤为严重 B.自然原因是土地退化的主要原因C.三江平原过度垦殖,石漠化严重 D.西北地区风蚀强烈,风沙灾害比较普遍(6)下列土地退化的具体表现与所对应的地区,正确的是( )A.东南丘陵地区—土壤盐碱化 B.西南喀斯特地貌区—红漠化C.西北干旱半干旱区—土地沙化 D.黄淮海平原—石漠化〖参考答案〗(1)B(2)C第1题,观察我国北方农牧交错带的位置可知,其位置与我国400 mm 年等降水量线的走向大致一致(400 mm等降水量线是我国半干旱和半湿润地区的分界线,一般半干旱草原区适宜放牧,半湿润区适合发展种植业),故其形成的主导因素就应是降水条件;我国西北地区气候干旱,降水少,但高山冰雪融水丰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春秋战国以来我国北方的气候变迁
不同时期气候变化与农牧交错带位置移动关系图
4影响因素
4.2人类活动 农牧交错带的分布不仅受气候因素的影响,还和人类政治、经济和文化活动 密切相关。农牧交错带位置的变化,最终通过人类生产、生活方式的改变体现。 边防工程的建设、与游牧民族的边境冲突、边地的屯垦与移民开发等人类活动都 会不同程度地对农牧交错带产生影响。不同时期与农牧交错带分布相关的主要历 史事件,可以较好地反映人文社会因素对农牧交错带位置变动的影响。
1世纪初——3世纪初
东汉初至东汉末
3世纪初——4世纪 4世纪末——6世纪末 6世纪末——9世纪初 9世纪初——10世纪中叶 10世纪中叶——14世纪中叶 14世纪中叶——17世纪中叶 17世纪——20世纪初
魏、晋时期 北魏至北周 隋至中唐 唐后期至宋初 宋元时期 元末至明末 清
转入寒冷期,并于400年达到顶点 气候开始逐步转暖 气候相对温暖 气候转冷 寒冷期,1200年气温降至最低点 短暂的温暖后又转入严寒期 小冰期
4影响因素
4.1自然气候变迁 农牧交错带位置的变化首先受气候变化的影响,甚至于影响农牧交错带的分 布的许多人类活动的变化归根结底都是由气候变化引起的。气候变化对农牧交错 带的分布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自公元前5世纪以来,中国北方气候处于持续波动过程中,出现了几次较为明 显的温暖期和干冷期。农牧交错带也随之出现了明显的南北位移。
4
影响因素
4影响因素
影响农牧交错带进退的因素主要有二:自然气候变迁和人类活动。 历史时期,当农耕民族与游牧民族在农牧交错带一线对峙时,气候变化常常 成为引发社会动荡的“按钮”。气候转冷使得游牧民族的生存条件恶化,他们很 可能要以战争手段来获取新的生存空间,农牧交错带也因此随之南移。气候转暖 时,汉族政权开始采取强势态度,向北方长城沿线大量移民屯田,使得农牧交错 带北进。 因此根本上,历史上气候冷暖干湿的交替运行,左右着这一地区的土地利用 方式,同时又有力地影响了人类的文明史。但人与自然之间的互动往往是非常复 杂的,人类对农牧交错带的影响力也在不断提升,特别是明代中后期以来,人类 对农牧交错带的影响急剧上升,大大超过了气候因素。
中国北方农牧交错带的变迁 及影响因素
CONTANTS 1 定义 2 空间分布 3 历史上的时空变化 4 影响因素
5 小结
1
定义
1 定义
1953年,赵松乔从经济地理专业的角度首次提出“农牧过渡地带”这一概念,他明确指 出当时的察北、察盟和锡盟是一个农牧过渡地带。研究区从外长城到己有的集约农业地带 向北递变,依次为粗放农业区、定牧区、定牧游牧过渡区,至游牧区,年降水量400 mm左 右。
1 定义
农牧交错带分为狭义与广义两个范畴。狭义的农牧交错带是气候起决定性作 用,且易受人类活动影响的生态脆弱地带,是年降雨量在200mm-500mm之间, 兼具农牧业生产条件的过渡地带。广义农牧交错带指农业与畜牧业景观共存、镶 嵌汇合的区域。我国北方农牧交错带的主体部分北起大兴安岭西麓呼伦贝尔,向 西南延伸,经内蒙古东南、冀北、晋北直至鄂尔多斯、陕北及陇东,是从半干旱 区向干旱区过渡的地带。
年代 公元前5世纪——前2世纪中叶 公元前2世纪中叶—— 结束上一个寒冷期,开始进入新的温暖期 阴山南麓、河套平原及鄂尔多斯高原温暖适 宜 转入干旱少雨、旱灾频发的寒冷期
主要事件 农牧交错带的农耕初步发展 出现了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 业开发,农牧交错带中部和西部向北、 向西推进 汉初开垦的土地大规模沙化,南匈奴 归附,乌桓、鲜卑相继入塞,农牧交 错带北界向东南退缩 整个农牧交错带向东南移动 农牧交错带开始北进 北方农耕重新繁荣,农牧交错带北移 陇东、陕北、晋北转为牧区,契丹、 女真南下,农牧交错带南移 蒙古骑兵南下,农牧交错带大幅度向 北向西推移 气候寒冷,农牧交错带大幅退缩 农牧交错带北界北移
1958年,周立三、吴传钧等将“农牧过渡地带”正式定义为“农牧交错带”,认为中 国存在着东西方向过渡的农牧交错带,从而在赵松乔认识的基础上,将农牧交错带的认识 由北方延伸到西南地带。
1999年王静爱认为农牧交错带为我国北方东部农业区与北方西部干旱农牧业区的生态过 渡带,即年平均降水量大致250 mm-500 mm范围内的半干旱地区。
中国北方潜在农牧交错带地理分布图
2空间分布
2.2中国北方实际农牧交错带(基于土地利用)的空间分布格局 不同土地利用类型是在人类不断利用自然资源、适应自然环境的过程中形成 的。 1994年吴传钧等将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比例作为划分农牧交错带的标准,提 出在降水量300~600 mm范围内,耕地、草地、林地的面积比例为1:0.5:1.5的区域 为农牧交错带。
中国北方实际农牧交错带地理分布图
中国北方主要半农半牧县分布图
3
历史上的时空变化
3历史上的时空变化
自公元前5世纪至今,中国北方农牧交错带分布位置不断发生变化,出现南移 和北移的现象。在战至秦的时期内,中国北方农牧交错带呈现北移趋势,北移最 大距离约为150km;在秦至汉的时期内,中国北方农牧交错带向南移动,南移最大 距离约为100km;在汉至明的时期内,中国北方农牧交错带向南移动,南移最大距 离约为290km;在明至今的时期内,中国北方农牧交错带又呈现出向北移动的趋势 ,北移最大距离约为300km
2
空间分布
2空间分布
2.1中国北方潜在农牧交错带(基于气候指标)的空间分布格局
利用GIS技术,首先对气候因子面域化,即根据研究区内每个观测点气候数据,建立观 测数据的点状数据库;然后对点状数据进行空间插值分析,得到空间趋势面栅格图形数据。 在此基础上,应用栅格数据的叠置分析功能,获得中国北方潜在农牧交错带地理分布图。 利 用 ArcGIS 建 立 三 个 评 价 指 标 的 空 间 数 据 库 , 运 用 空 间 叠 置 分 析 , 选 择 降 水 量 300~450mm、降水年变率15~30%、干燥度为1.2~2.0的区域,实现中国北方潜在农牧交错带 的可视化表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