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各项指标计算方式
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差异系数标准

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差异系数标准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差异系数是用来评估不同地区或不同群体之间义务教育发展水平差异的指标。
它可以反映教育资源的分布是否均衡,以及教育发展的公平性和可持续性。
下面将详细介绍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差异系数的标准及其分析。
1.数据收集:首先,需要收集相关的数据来计算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差异系数。
这些数据包括不同地区或不同群体的教育资源、学生数量、师资力量、教育经费等。
这些数据可以通过教育部门、统计局、学校等渠道获得。
2.计算方法:一般来说,计算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差异系数采用洛伦兹曲线和基尼系数的方法。
具体步骤如下:步骤1:按照不同地区或不同群体的教育资源进行排序。
步骤2:计算累积百分位数和累积相对人口比例。
百分位数表示某个数值所处的百分比位置,累积相对人口比例表示在某个教育资源下的累积人口比例。
步骤3:绘制洛伦兹曲线。
洛伦兹曲线是一条反映教育资源分配不平等程度的曲线,横坐标表示累积相对人口比例,纵坐标表示累积百分位数。
步骤4:计算基尼系数。
基尼系数是洛伦兹曲线与完全平等分配曲线之间的面积比例,它的取值范围为0到1,0表示完全平等,1表示完全不平等。
基尼系数越大,意味着教育资源分配不平等程度越高。
3.标准分析:根据计算得到的基尼系数,可以对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差异进行评估和分析。
一般来说,基尼系数在0.2以下被认为是较低的差异,0.2-0.3之间为中等差异,0.3以上为较高的差异。
-较低的差异:说明教育资源相对均衡,各地区或各群体之间的教育发展水平相对接近,教育公平性较高。
-中等的差异:表示教育资源分配存在一定的不均衡,一些地区或群体的教育发展水平较低,需要加大投入和改善教育条件,提升教育公平性。
-较高的差异:说明教育资源分配非常不均衡,一些地区或群体的教育发展水平明显滞后,需要采取更有力的措施来促进教育均衡发展,确保教育公平性。
4.政策建议:根据差异系数的分析结果,政府可以制定相应的政策来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十项指标

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十项指标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十项指标1.教育投入指标:1.1 教育经费占财政预算比例1.2 学校设施和设备投资1.3 师资力量投入及培训经费2.教育资源配置指标:2.1 学校布局合理程度2.2 各地区学校数量与教育需求匹配情况2.3 教育资源在城乡之间的分配情况3.教育质量指标:3.1 学生学业成绩评估3.2 教育教学质量评估3.3 学生综合素质评价4.教育公平指标:4.1 学校招生制度公平性4.2 学生入学机会公平性4.3 学生在校教育资源公平分配情况5.教师队伍建设指标:5.1 教师数量与教育需求匹配情况 5.2 教师素质水平及培训情况5.3 教师队伍结构合理度6.学生安全与健康指标:6.1 学生校园安全情况评估6.2 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评估6.3 学生身体健康状况评估7.教育创新能力指标:7.1 学校教育教学改革创新情况7.2 教师教学方法创新情况7.3 学校教育教学科研能力评估8.教育信息化水平指标:8.1 学校信息化设备配备情况8.2 教育信息化应用程度评估8.3 教育信息化管理水平评估9.家校合作指标:9.1 家长参与学校决策情况9.2 家长与教师的有效沟通情况9.3 学校与社区的合作情况10.教育环境指标:10.1 学生上课环境评估10.2 学生课间活动场所评估10.3 学生校外活动场所评估附件:1.经费支出明细表2.学校教学设施和设备投资报告3.教师培训经费使用情况报告法律名词及注释:1.义务教育:指国家法律规定的普及程度较高、群众普遍接受的基础教育阶段,通常包括小学和初中阶段。
2.教育经费占财政预算比例:指教育部门在财政预算中所占的比例,用于评估教育投入的程度。
义务教育均衡发发展九年一贯制、十二年一贯制、完全中学拆分计算方法

义务教育均衡发发展九年一贯制、十二年一贯制、完全中学、初中附设小学班拆分的计算方法
指标拆分
需要拆分的学校类型:九年一贯制学校、十二年一贯制学校、完全中学。
需要拆分的五项指标:教学及辅助用房面积、体育运动场馆面积、教学仪器设备值、计算机台数和图书册数。
按照权重拆分后,将小学部、初中部作为单独一所小学、一所初中(即拆分成两所学校)计入该区县计算差异系数。
九年一贯制学校:
“小学生:初中生=1:1.1”
完全中学:
“初中生:高中生=1:1.2”
十二年一贯制学校:
“小学生:初中生:高中生=1:1.1:1.32”
小学在校生数(A1);初中在校生数(A2);高中在校生数(A3)
九年一贯制小学部的权重:A1÷(A1+1.1×A2)
九年一贯制初中部的权重:(1.1×A2)÷(A1+1.1×A2)
完全中学初中部的权重:A2÷(A2+1.2×A3)
十二年一贯制小学部权重:A1÷(A1+1.1×A2+1.32×A3)
十二年一贯制初中部权重:(1.1×A2)÷(A1+1.1×A2+1.32×A3)
初中附设小学班的学生,用小学生数除以1.1转计为初中生,该校只以一所初中进行差异系数的计算。
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差异系数标准

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差异系数标准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差异系数标准是用于评估各地区义务教育的发展水平和差距程度的指标体系。
以下是对该标准的详细解释:一、背景: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是指不同地区的义务教育资源和质量应当具有相对平衡的状态,以保障所有学生都能够接受到公平而优质的教育。
为了评估和监测各地区义务教育的发展情况,需要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指标体系,其中差异系数是一个常用的评价指标之一。
二、差异系数的定义:差异系数是一种用来衡量不同地区或不同群体之间差异程度的统计指标。
在评估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时,差异系数可以用来衡量不同地区之间的资源分配和教育质量的差异。
三、差异系数的计算方法:在计算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差异系数时,通常采用以下步骤:1.确定评估指标:选择一些与义务教育发展相关的指标,如师生比例、教育经费投入、教育设施等。
2.收集数据:收集各地区的相关数据,如各地区的师生比例、教育经费投入等。
3.计算平均值:计算各指标在全国或某一较大范围内的平均值。
4.计算差异系数:根据以下公式计算差异系数:差异系数=(标准差/平均值)×100%四、差异系数标准的制定:针对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差异系数标准,需要结合具体情况进行制定。
一般而言,可以考虑以下几个方面:1.国家层面的标准:根据全国范围内的数据,确定国家层面的差异系数标准,以评估不同省市之间的发展差距。
2.地区层面的标准:根据各省市的实际情况,制定适应该地区的差异系数标准,以评估不同县区之间的发展差距。
3.指标权重的确定:根据不同指标的重要性和影响力,给予不同指标相应的权重,以计算综合的差异系数。
五、差异系数标准的应用:差异系数标准可以用于义务教育发展的监测、评估和政策制定等方面。
通过对不同地区或不同群体的差异程度进行分析,可以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相应的措施来促进均衡发展。
总之,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差异系数标准是评估各地区义务教育发展差距的重要指标体系。
通过科学合理地计算和应用差异系数,可以为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决策依据。
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评估指标教学提纲

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评估指标一、办学条件评估指标及内容:1、学校教学及辅助用房面积:普通教室(图书室)生均面积=总面积÷在校学生数;理化生实验室(微机室,语音室)生均面积=(总面积÷个数)×班数÷在校学生数。
(小学要求:普通教室使用面积每个61㎡或生均1.35㎡;科学实验室使用面积86㎡或生均1.91㎡;图书室6个班80㎡,12个班120㎡,18个班170㎡,24个班220㎡或6个班及以下的学校生均0.29㎡,7个班及以上的学校生均0.22㎡;微机室使用面积每个86㎡或生均1.91㎡;语音室使用面积86㎡或生均1.91㎡。
)(初中要求:普通教室使用面积67㎡或生均1.35㎡;理化生实验室使用面积每个96㎡或生均1.91㎡;图书室12个班181㎡,18个班261㎡,24个班340㎡,30个班420㎡或12个班及以下的学校生均0.30㎡,13个班及以上的学校生均0.28㎡;微机室使用面积每个96㎡或生均1.92㎡;语音室使用面积96㎡或生均1.92㎡。
)2、体育运动场地面积(小学要求:消除土操场;设150米环形跑道和60米直跑道(山区农村小学体育运动场地面积至少达到标准篮球场面积420㎡)。
)(初中要求:消除土操场;设200米环形跑道和100米直跑道或11个班及以下的学校生均面积5.9㎡以上,12-18个班的学校生均面积4.2㎡以上,19个班及以上的学校生均面积3.5㎡以上。
)3、教学仪器设施配备(小学要求:教学仪器设备配备达到陕西省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基本办学标准。
)(初中要求:教学仪器设备配备达到陕西省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基本办学标准。
)4、每百名学生拥有计算机台数:小学和初中均要大于或者等于15台。
5、图书册数(小学要求:生均图书30册(不含电子图书)。
)(初中要求:生均图书40册(不含电子图书)。
)6、师生比(小学要求:教职工与在校学生编制比例城市1:21,农村1:23。
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差异系数计算方法及数据来源

式中,:(R. P N) X i-X 2,X i表示区县均衡指标体系中第i个学校(初中或小学)某个指标值,X 二X i / P i , X i 为该指标第i个学校的原始值,R为第i个学校X表示该指标的区县平均值,其中初中(或小学)学校的在校生数,一n X =i X ii =i i(初中或小学)的在校生数;i. P N,P N为区县内所有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差异系数计算方法及数据来源生均教学及辅助用房面积、生均体育运动场馆面积、生均教学仪器设备值、每百名学生拥有计算机台数、生均图书册数、师生比、生均高于规定学历教师数、生均中级及以上专业技术职务教师数8项指标(一)差异系数计算方法:差异系数也叫变异系数或离散系数,是一组数据的标准差与其均值之比。
当考虑到学校规模对均衡程度的影响时,其计算公式表示为:0 —CV = = I,CV为差异系数,s为标准差,X为全县平均数。
I X丿(二)数据提取来源:计算小学、初中差异系数的相关数据可从教育事业统计报表中提取。
独立设置的小学数据在《基础教育学校(机构)统计报表(小学)》,独立设置的初中、完全中学数据在《基础教育学校(机构)统计报表(中学)》,九年一贯制学校、十二年一贯制学校数据在《基础教育学校(机构)统计报表(九年一贯制学校、十二年一贯制学校)》。
1.学生指标说明:具有学籍并在本学年初进行学籍注册的学生。
数据提取来源:小学(包括独立设置的小学、一贯制学校的小学部,下同)学生数据提取来源为教育事业统计报表中的“基础基 312 小学学生数” 表,[行 01,列 4]。
初中(包括独立设置的初中、一贯制学校的初中部、完全中学的初中部,下同)学生数据提取来源为教育事业统计报表中的“基础基 313 初中学生数”表,[行 01,列 3]。
2.教学及辅助用房面积指标说明:学校中教室、实验室、图书室、微机室、语音室面积之和。
数据提取来源:教育事业统计报表中的“基础基 512 中小学校舍情况” 表,教学及辅助用房面积减去体育馆面积,[行 04,列 1]-[行 10,列 1]。
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均衡指标标准及标准含义

附件2:≮号即≥号,≯号即≤号。
不低于省定标准的60%。
1. 学生:具有学籍并在本学年初进行学籍注册的学生。
2、学校占地面积(即学校建设用地面积)=绿化面积(包括灌木、草地、树木树冠正投影面积)+运动场(馆)面积(即体育课、课间操、学生课外活动所需要的场地)+建筑用地面积(即学校建筑及建筑群实际占用的土地面积)。
3、学校建筑面积:整个学校的附着物,包括教学楼、办公楼、食堂、宿舍、厕所、仓库等各种楼房、平房的总建筑面积。
3.教学及辅助用房面积:学校中教室、实验室、图书室、微机室、语音室面积之和。
4. 体育运动场(馆)面积:学校中的体育馆面积和运动场地面积之和,运动场地面积指学校专门用于室外体育运动并有相应设施所占用的土地面积。
5. 教学仪器设备值:学校固定资产中用于教学、实验等仪器设备的资产值。
6.计算机台数:计入学校固定资产的用于教学用的个人台式、笔记本计算机。
(包括教师用机和学生用机,不单纯指微机室中的计算机。
)7. 图书册数:学校图书馆及资料室拥有的正式出版书籍。
8. 高于规定学历教师数:小学专任教师具有大专及以上学历的教师、初中专任教师具有本科及以上学历的教师。
(小学规定学历为中师学历,初中规定学历为大专学历。
)9. 中级及以上专业技术职务教师数:小学具有小学高级和中学高级职称的教师,初中具有中学一级和中学高级职称的教师。
10、教职工:是学校教师、职员、教学辅助人员和工勤人员的简称。
职员是指从事学校管理工作的人员,教学辅助人员是指学校中主要从事教学实验、图书、电化教育以及卫生保健等教学辅助工作的人员,工勤人员是指学校后勤服务人员。
11、教师:是指学校中直接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专业人员。
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各项指标计算方式

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各项指标计算方式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各项指标计算方式一、总体目标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旨在确保每个学生都能享有平等的教育机会和优质的教育资源。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我们需要确立一系列的指标并计算其数值,以便评估和监测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情况。
以下是计算这些指标的详细方法。
二、教育经费投入比例1.教育经费投入比例 = 义务教育经费总额 / 全国财政总收入2.其中,义务教育经费总额包括财政拨款、教育收费和其他经费来源。
三、学校师生比例1.学校师生比例 = 学校教师总数 / 学生总数2.学校教师总数包括全日制教师和兼职教师。
四、教育资源配置比例1.教育资源配置比例 = 基础教育经费占教育经费总额的比例2.基础教育经费包括学校基本建设和设备投入、教育教学资源的配置等。
五、师资力量结构比例1.师资力量结构比例 = 中小学专职教师总数 / 学校教师总数2.中小学专职教师总数包括本科以上学历的专职教师。
六、学校资源配置公平指数1.学校资源配置公平指数 = 各地区或各学校的教育资源配置差异指标之和 / 可能的最大差异指标之和2.教育资源配置差异指标包括学校区域分布情况、学校规模差异、校内设施装备等。
七、教育均衡发展指数1.教育均衡发展指数 = 教育经费投入比例权重教育经费投入比例 + 学校师生比例权重学校师生比例 + 教育资源配置比例权重教育资源配置比例 + 师资力量结构比例权重师资力量结构比例 + 学校资源配置公平指数权重学校资源配置公平指数2.不同指标的权重根据实际情况确定。
附件:本文档涉及的附件包括各地区的教育经费投入情况、学校教师和学生数量统计以及教育资源配置情况。
法律名词及注释:1.义务教育经费总额:指拨款、学生交纳的学费和其他经费等合计金额。
2.全国财政总收入:指全国在某一年度的总收入金额,包括各类税收、收费、拨款等。
3.基础教育经费:用于学校基本建设、设备购置、教育教学资源配置等的经费。
4.中小学专职教师:指在中小学任教的全职教师,包括教授各个学科的教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各项指标计算方式一、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适龄儿童中在小学就读人数/适龄儿童人口总数×100%说明:1、适龄儿童人口总数(校外学龄人口数) 、适龄儿童中在小学就读人数(在校学龄人口数)以国家统一编制的“教育事业统计报表” (基础综 3121)填报数据和要求为准。
小学适龄儿童年龄全省除市各区县为 6-11 岁,其余各市州目前暂为 7-12 岁,逐步过渡到6-11 岁。
2、在申报适龄儿童入学率时,适龄儿童中在小学就读人数可以将“教育事业统计报表”填报的学龄人口在校生数据减去同一级全日制小学在校生的辖区外户籍学龄人口在校生加上辖区户籍在外地同一级全日制小学上学的在校生人数加以说明。
在辖区外同一级小学就学的学龄人口在校生需要取证,否则不能视为学龄人口在校生计入适龄儿童中在小学就读人数。
3、适龄儿童中小学已毕业在校外或在中学上学的在校生和原已入学而现在辍学在小学校外的适龄儿童不能计入适龄儿童中在小学就读人数。
二、初中适龄少年入学率=适龄少年中在初中就读人数/适龄少年人口总数×100%说明:1、适龄少年人口总数(校外学龄人口数) 、适龄少年中在初中就读人数(在校学龄人口数)以国家统一编制的“教育事业统计报表” (基础综 3131)填报数据和要求为准。
初中适龄少年全省除市各区县为 12-14 岁,其余各市州目前暂为 13-15 岁,逐步过渡到12-14 岁。
2、在申报适龄少年入学率时,适龄少年中在初中就读人数可以将“教育事业统计报表”填报的学龄人口在校生数据减去同一级全日制初中阶段学校在校生的辖区外户籍学龄人口在校生加上辖区户籍在外地同一级全日制初中阶段学校上学的在校生人数加以说明。
在辖区外同一级初中阶段学校就学的学龄人口在校生需要取证,否则不能视为学龄人口在校生计入适龄少年中在初中就读人数。
3、适龄少年中初中已毕业在校外或在高中阶段学校上学的在校生和原已入学而现在辍学在初中校外的适龄少年不能计入适龄少年中在初中就读人数。
三、适龄残疾儿童少年入学率=适龄残疾儿童少年中在小学、中学读人数/适龄残疾儿童少年人口总数-适龄残疾儿童少年中失能人数×100%说明:1、适龄儿童、少年残疾人口。
除市各区县为 6-14 岁,其余各市州目前暂为 7-15 岁经医学鉴定确认为视力、听力(语言)和专业测试人员测试确认为智力三类身体障碍的适龄人口。
适龄残疾儿童少年中失能人口仅指严重智力残疾的人口。
2、适龄儿童、少年残疾人口在校生包括在辖区小学、中学随班就读和在特教班、特教学校就读的学生,以国家统一编制的“教育事业统计报表” (基础综 3151)填报的数据为准。
在辖区外小学、中学就学的需要取证,否则不能视为在校生。
四、小学毕业生升学率=当年小学毕业生升入初中阶段学校就读人数/当年小学毕业年级人数×100说明:1、当年小学毕业生升入初中阶段学校就读人数:小学毕业生实际升入初中阶段学校(普通初中和职业初中)就读人数。
2、小学毕业生升学率统计数据均以国家统一编制的“教育事业统计报表”填报的数据为准,即“教育事业统计报表”中小学毕业生升入初中阶段学校就读人数(基础综 3131 中的招生数)和小学毕业年级人数(上一学年度基础综 3121 中小学六年级人数) 。
五、小学六年巩固率=小学毕业年级学生总数/该年级入小学时一年级学生数×100%初中三年巩固率=初中毕业年级学生总数/该年级入初中时一年级学生数×100说明:1、巩固率指小学(初中)毕业年级在校学生中,能够从一年级连续学习六(三)年的学生数占入学时本年级学生数比重。
2、起始年级、毕业年级学生数以国家统一编制的“教育事业统计报表”填报的数据为准。
六、辍学率学=年小学(初中)辍学人数/上学年初小学(初中)人数在校生数×100说明:1、国家为了控制学生辍学规定了辍学率,指辍学学生占学生总数的比例。
2、辍学率统计数据均以国家统一编制的“教育事业统计报表”填报的数据为准,即“教育事业统计报表”中小学、特殊教育学生变动情况中的相关数据( 基础综 3311 中上学年初报表在校生、转入、其他增加学生、转出、休学、退学、死亡、其他减少学生数) 。
3、学年小学(初中)辍学人数=休学+退学+死亡+其他减少 +转出-其他增加-转入七、小学在校生中体质健康=及格人数/小学在校生人数×100初中在校生中体质健康=及格人数/初中在校生人数×100说明:小学(初中)在校生中体质健康及格人数和小学(初中)在校生人数以国家统一编制的“教育事业统计报表” (基础综 316)填报的数据为准。
八、教职工与学生的比例=小学(初中)在校生人数/小学(初中)教职工实有人数说明:教职工数统计的对象是县级行政区域所有小学和初中学校教职工人数,包括辖区省、市(州)属的学校,以国家统一编制的“教育事业统计报表”(基础综 41)填报的数据为准。
九、专任教师中具有小学大专(初中本科)及以上学历的比例=专任教师中具有小学大专(初中本科)及以上学历人数/小学(初中)专任教师实有人数×100十、专任教师中小学(初中)具有中级及以上职称的比例=专任教师中小学(初中)具有中级及以上职称人数/专任教师小学(初中)实有人数×100说明:1、专任教师中具有中级及以上职称人数是指小学专任教师取得小学高级及以上职务职称、初中中学一级及以上职务职称的人数。
2、专任教师人数、学历情况、职务职称情况以国家统一编制的“教育事业统计报表” (基础综 4231 、基础综 4241、基础综 4221 )填报的数据为准。
十一、校长持证上岗比例=取得校长书的校长人数/校长总数×100说明:校长是指完小以上中小学正副校长(含学校负责人)十二、每年教师多渠道交流人数比例=当年教师多渠道交流人数/当年专任教师实有数×100说明:教师交流是推动优质学校帮扶薄弱学校,提升薄弱学校办学水平,提升教师综合素质,实现教师资源配置动态均衡,促进教育公平的有效措施。
当年教师多渠道交流人数是指“双向交流” ,即从中心地区学校到边远地区、从优质学校到薄弱学校双向交流且交流时间达一年的人数。
说明:1、以上标准中所列的各项计量指标,计算时均以国家统一编制的“教育事业统计报表”填报的数据为准。
2、统计的对象是县级行政区域所有小学和初中,包括辖区省、市(州、地)属的公办学校、民办学校和部门办的学校。
3、完全中学、中等职业学校初中部的基础数据按高、初中学生人数比例分别计算,九年一贯制学校按小学部、初中部学生人数比例分别计算列入小学统计。
对九年一贯制学校,先根据小学、初中各自规模,按照“一个小学生:一个初中生=1:1.1”的比例对学校办学条件进行拆分,再按小学和初中各一所纳入统计。
对完全中学,先根据初中、高中各自规模,按照“一个初中生:一个高中生=1:1.2”的比例对学校办学条件进行拆分,再将其初中部分按一所学校纳入统计。
十三、生均占地面积(㎡)=学校占地总面积/在校学生总数说明:学校占地面积是指学校校园的土地面积,以《土地证》上的面积数据为依据,不包括校园外学校拥有的农场、林场及校办工厂等土地面积。
占地面积以国家统一编制的“教育事业统计报表” (基础综 5221)填报的数据为准十四、生均运动场地面积(㎡)=学校运动场地面积/在校学生总数说明:运动场地面积:是指学校专门用于室外体育运动并有相应设施所占用的土地面积。
运动场地面积以国家统一编制的“教育事业统计报表”(基础综 5221)填报的数据为准十五、生均校舍建筑面积(㎡)=校舍建筑总面积/在校学生总数说明:学校校舍建筑面积是指学校拥有产权,已交付使用教学及辅助用房、行政用房和生活用房建筑面积之和的校舍建筑面积。
不包括尚未竣工的在建工程或已竣工未交付使用校舍、租借用校舍、临时搭建棚舍的建筑面积。
民办学校(办学点)的校舍面积包括自有的和租用的。
校舍建筑面积以国家统一编制的“教育事业统计报表” (基础综 512)填报的数据为准十六、生均教学及辅助用房建筑面积(㎡)=教学及教学辅助用房建筑面积/在校学生总数说明:教学及辅助用房是指教室、实验室、图书室、微机室、语音室、体育馆等。
教学及辅助用房建筑面积以国家统一编制的“教育事业统计报表”(基础综 512 )填报的数据为准十七、寄宿生生均宿舍面积(㎡)=学生宿舍建筑总面积/在校寄宿学生总数说明:学生宿舍建筑总面积指产权归学校所有,为寄宿制学生提供住宿服务的生活用房(含开水房、浴室、厕所等)建筑总面积。
学生宿舍建筑总面积以国家统一编制的“教育事业统计报表” (基础综512 )填报的数据为准十八、生均图书册数(册)=图书总册数/在校学生总数说明:图书总册数是指学校图书馆(室)存的正式出版的供学生课外阅读书本的数量。
图书总册数以国家统一编制的“教育事业统计报表”(基础综 5221 )填报的数据为准十九、每百名学生计算机配置=台数计算机总台数/ 在校学生总数×100说明:计算机总台数是指学校计算机教室电脑台数、多媒体教室电脑台数、电子阅览室电脑台数的总和。
计算机总台数以国家统一编制的“教育事业统计报表” (基础综 5221 )填报的数据为准二十、生均教学仪器设备值=教学仪器设备值/在校生总数说明:教学仪器设备资产值: 是指学校固定资产中用于教学、实验等仪器设备的资产值。
教学仪器设备资产值以国家统一编制的“教育事业统计报表”(基础综 5221 )填报的数据为准二十一、危房率=危房面积/校舍建筑总面积×100说明:危房面积和校舍建筑总面积以国家统一编制的“教育事业统计报表” (基础综 512 )填报的数据为准二十二、学校平均班额=在校学生总数/学校教学班级总数说明:教学班统计时复式班只作一个班统计。
教学班班级总数以国家统一编制的“教育事业统计报表” (基础综 312、212)填报的数据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