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率
住院患者抗菌药 物使用率标准-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率标准-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率标准的制定和执行对于提高医疗质量、保障患者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抗菌药物是医疗领域中常用的一类药物,其主要作用是抑制或杀灭细菌的生长和繁殖。
然而,过度、不合理的使用抗菌药物会导致抗菌药物耐药性的产生和传播,进而增加患者感染治疗难度和医疗风险。
为了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各国医疗机构纷纷制定了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率的标准。
这些标准旨在规范医务人员对于抗菌药物的开具和使用,从而保证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以及遏制抗菌药物耐药性的发展。
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率标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首先,标准明确了抗菌药物使用的适应症和禁忌症。
医务人员在开具抗菌药物之前需要对患者进行充分的临床评估,确定病原菌、感染部位、感染严重程度等信息,然后根据相关指南和标准决定是否使用抗菌药物。
此外,一些常见的禁忌症也需要在标准中明确规定,以指导医务人员在特定情况下的抗菌药物使用。
其次,标准规定了不同感染类型和严重程度的患者使用抗菌药物的选择和疗程。
不同类型的感染在临床表现、病原菌种类和耐药性等方面存在差异,因此需要有针对性地选择合适的抗菌药物。
同时,标准还会明确抗菌药物的使用疗程,避免患者因为抗菌药物使用不足或过多而引发不良反应或治疗失败。
此外,标准还规定了抗菌药物的剂量和给药途径。
合理的抗菌药物剂量能够确保药物在体内达到治疗剂量,对感染病原进行有效的抑制或杀灭。
同时,给药途径的选择也能够影响抗菌药物的疗效和患者的安全性,因此标准需要对这方面内容进行明确规定。
最后,标准还包括了抗菌药物使用的监测和评估。
医疗机构需要建立健全的监测体系,对抗菌药物的使用情况进行定期评价和分析,并根据评估结果进行相关的改进措施和培训工作。
总之,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率标准的制定和执行对于提高医疗质量、保障患者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遵循标准合理使用抗菌药物,不仅能够减少抗菌药物耐药性的发展,还能够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和生活质量。
抗菌药物使用率和使用强度等指标计算方法说明

抗菌药物使用率和使用强度等指标计算方法说明(1)门诊患者抗菌药物处方比例门诊患者抗菌药物处方比例= 就诊使用抗菌药物人次×100%。
同期就诊总人次目的:在总体水平上,考查抗菌药物使用情况,明确抗菌药物的范围。
就诊使用抗菌药物人次:指使用的抗菌药物人次,无论其用了几种抗菌药物,即一个患者挂一次号就诊时使用了抗菌药物,就计为:就诊使用抗菌药物1人次。
同期就诊总人次:指在同一个抽样时间段内,患者就诊总人次,即在同一个抽样时间段内挂号的患者人次。
统计:将每次就诊使用抗菌药物的例数除以就诊总人数乘100。
(2)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率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率= 出院患者使用抗菌药物总例数×100% 。
同期总出院人数目的:测算住院患者使用抗菌药物的情况此项是以患者使用抗菌药物例数计算的,一个病例中无论其使用了几种抗菌药物(包括不同剂型),都只计为1例使用抗菌药物例数。
(3)I类切口手术患者预防使用抗菌药物使用率使用率=I类切口手术预防使用抗菌药物例数×100% 。
同期I类切口手术总例数目的:测算I类切口手术病例预防用药的水平I类切口手术预防用抗菌药物例数:只指用于预防用药的I类切口手术病例同期I类切口手术总例数:是按I类切口手术例数统计(4)接受外科手术及内科介入手术,术前0.5-2.0小时内给药率术前0.5-2.0小时内给药率= 术前0.5-2.0小时内给药例数×100% 。
同期外科手术及内科介入手术总例数(5)接受抗菌药物治疗住院患者微生物检验样本送检率微生物检验样本送检率= 使用了抗菌药物的出院患者中送检例数×100% 。
同期治疗性使用抗菌药物的出院患者总例数目的:测量提供病原学检查,从而决定最佳治疗方案的能力。
住院用抗菌药物患者:是指治疗用抗菌药物患者。
统计:做了病原学检查的出院病例数除以同期使用治疗性抗菌药物的住院病例数乘100。
(6)抗菌药物使用强度(AUD)计算公式抗菌药物使用强度= 抗菌药物累计消耗量(累计DDD数)×100 。
(2021年整理)抗菌药物使用率和使用强度等指标计算方法说明

(完整)抗菌药物使用率和使用强度等指标计算方法说明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完整)抗菌药物使用率和使用强度等指标计算方法说明)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完整)抗菌药物使用率和使用强度等指标计算方法说明的全部内容。
抗菌药物使用率和使用强度等指标计算方法说明(1)门诊患者抗菌药物处方比例门诊患者抗菌药物处方比例= 就诊使用抗菌药物人次×100%。
同期就诊总人次目的:在总体水平上,考查抗菌药物使用情况,明确抗菌药物的范围。
就诊使用抗菌药物人次:指使用的抗菌药物人次,无论其用了几种抗菌药物,即一个患者挂一次号就诊时使用了抗菌药物,就计为:就诊使用抗菌药物1人次。
同期就诊总人次:指在同一个抽样时间段内,患者就诊总人次,即在同一个抽样时间段内挂号的患者人次。
统计:将每次就诊使用抗菌药物的例数除以就诊总人数乘100。
(2)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率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率= 出院患者使用抗菌药物总例数×100%。
同期总出院人数目的:测算住院患者使用抗菌药物的情况此项是以患者使用抗菌药物例数计算的,一个病例中无论其使用了几种抗菌药物(包括不同剂型),都只计为1例使用抗菌药物例数。
(3)I类切口手术患者预防使用抗菌药物使用率使用率=I类切口手术预防使用抗菌药物例数×100% 。
同期I类切口手术总例数目的:测算I类切口手术病例预防用药的水平I类切口手术预防用抗菌药物例数:只指用于预防用药的I类切口手术病例同期I类切口手术总例数:是按I类切口手术例数统计(4)接受外科手术及内科介入手术,术前0.5-2.0小时内给药率术前0.5—2.0小时内给药率= 术前0。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知识和规范化管理培训试题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知识和规范化管理培训试题1、医院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的第一责任人是医院院长。
2、清洁手术原则上不预防使用抗菌药物,但确需使用的,用药时间不得超过24小时。
3、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项整治活动要求综合医院急诊患者抗菌药物处方比例不超过40%。
4、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项整治活动要求综合医院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率不得超过60%。
5、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项整治活动要求综合医院门诊患者抗菌药物处方比例不超过20%。
6、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项整治活动要求综合医院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强度力争控制在40DDD以下。
7、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项整治活动要求Ⅰ类切口手术患者预防使用抗菌药物比例不超过30%。
8、医疗机构要根据临床微生物标本检测结果合理选用抗菌药物,接受限制使用级抗菌药物治疗的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前微生物检验样本送检率不低于40%;接受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治疗的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前微生物送检率不低于80%。
9、下列哪类微生物导致的感染不是使用抗菌药物的指针?病毒。
10、抗菌药物疗程因感染不同而异,一般宜用至体温正常、症状消退后72~96小时。
11、为了预防术后切口感染,应针对金黄色葡萄球菌选用药物。
12、轻症感染患者一般给予口服治疗。
13、根据药动学和药效学相结合的原则,可以一日给一次药的药物是加替沙星。
14、接受清洁手术者,应在术前0.5~2小时内给药,或麻醉开始时给药,使手术切口暴露时局部组织中已达到足以杀灭手术过程中入侵切口细菌的药物浓度。
15、对产生超广谱β–内酰胺酶的细菌感染的患者进行治疗时宜首选碳青霉烯类抗生素。
A) 革兰氏阳性球菌和部分革兰氏阴性球菌应用第一代头孢菌素类进行预防。
B) 普通感冒、麻疹、病毒性肝炎、灰髓炎、水痘等病毒性疾病有发热的患者,以及免疫抑制剂应用者不应使用抗菌药物预防。
C) 抗菌药物的选择及使用应符合合理用药原则,联合使用必须有严格指征,避免局部使用抗生素。
D) 预防性使用抗生素应根据手术类型和感染风险进行,开放性骨折清创内固定术应预防性使用抗生素。
抗菌药物控制指标

抗菌药物控制指标
接受限制级抗菌药物治疗的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前,微生物检验样本送检率不低于50%;接受特殊级抗菌药物治疗的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前,微生物检验样本送检率不低于80%。
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率不超过60%,门诊患者抗菌药物处方比例不超过20%,急诊患者抗菌药物处方比例不超过40%,抗菌药物使用强度力争控制在每百人天40DDDs以下。
I类切口手术患者预防使用抗菌药物比例不超过30%;住院患者外科手术预防使用抗菌药物时间控制在术前30分钟至2小时;I类切口手术患者预防使用抗菌药物时间不超过24小时。
抗菌药物分级管理制度
1、一线抗菌药物所有医师均可以根据病情需要选用。
2、二线抗菌药物应根据病情需要,由主治及以上医师签名方可使用。
3、三线药物使用必须严格掌握指针,需经过相关专家讨论,由副主任、主任医师签名方可使用。
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不得在门诊使用。
紧急情况下未经会诊同意或需越级使用的,处方量不得超过1日用量,并做好相关病历记录。
抗菌药物的管理制度

一、建立抗菌药物遴选和定期评估制度,加强抗菌药物购用管理。
1、医疗机构遴选和新引进抗菌药物品种,应当有临床科室提交申请报告,经药学部门提出意见后,由抗菌药物管理工作组审议。
抗菌药物管理工作组三分之二以上成员审议同意,并经药事管理和药物治疗学委员会三分之二以上委员审核同意后方可列入采购供应目录。
抗菌药物品种或者品规存在安全隐患,疗效不确定、耐药率高、性价比差或者违规使用等情况的。
临床科室、药学部门、抗菌药物管理工作组,可以提出清退或者更换意见,清退意见经抗菌药物管理工作组二分之一以上成员同意后执行,并报药事管理与药物治疗委员会备案。
更换意见经药事管理与药物治疗学委员会讨论通过后执行。
清退或者更换的抗菌药物品种或者品规原则上12 个月内不得重新进入本机构抗菌药物供应目录。
2、医疗机构应当严格控制本机构抗菌药物供应目录的品种数量。
同一通用名称抗菌药物品种,注射剂型和口服剂型不得超过 2 种。
具有相似或者相同药理学特征的抗菌药物不得重复列入供应目录。
3、因特殊治疗需要,医疗机构需使用本机构抗菌供应目录以外抗菌药物的,可以启动临时采购程序。
临时采购应当有临床科室提出申请。
说明申请购入抗菌药物名称、剂型、规格、数量、使用对象和使用理由。
经本机构抗菌药物管理工作组审核同意后,有药学部门临时一次性购入使用。
医疗机构应当严格控制临时采购抗菌药物品种和数量。
同一通用名抗菌药物品种启动临时采购程序原则上每年不得超过 5 例次,如果超过 5 例次,应当讨论是否列入本机构抗菌药物供应目录。
调整后的抗菌药物供应目录总品种数不得增加。
医疗机构应当每半年将抗菌药物临时采购情况向核发其《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的卫生行政部门备案。
4、二级医疗机构抗菌药物原则上不超过35 种,其中:A :碳烯青霉素类抗菌药物注射剂不得超过3个品规。
B::氟喹诺酮类抗菌药物口服剂型和注射剂型各不得超过4个品规。
C::头霉素类抗菌药物不得超过2各品规。
D::深部抗其他类抗菌药物不得超过5各品规。
抗菌药物合理使用管理规范

抗菌药物合理使用管理规范一、抗菌药物合理使用管理办法1、成立“肿瘤医院抗菌药物合理使用管理小组二2、制订本院抗菌药物使用管理实施细则,争取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率不超过40%,门诊患者抗菌药物处方比例不超过10够急诊患者抗菌药物处方比例不超过10%,抗菌药物使用强度控制在每百人天30DDDs以下。
3、根据抗菌药物分级管理原则,确定院内三线药物(见表1),实行分线分级使用。
4、每月统计分析全院及各科室的抗菌药物使用率、使用强度及用量,停用有异动情况的药,争取抗菌药物占药品消耗比例在10%以下。
5、开展多重耐药菌的检测,每季度公布全院常见病原菌及耐药情况。
6、建立抗菌药物不良反应报告制度,淘汰疗效差和不良反应大的药。
7、不定期检查临床抗菌药物使用的合理性,对存在问题及时提出改进措施。
8、不定期进行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知识和规范化管理的培训。
医师和药师须经医院培训并考核合格后方可获得相应的抗菌药物处方权或调剂资格。
9、实行奖罚制度,与科室、个人挂钩。
院感科、医务科、药剂科等参与考核管理。
10、结合医院处方点评工作,对抗菌药物处方做到100%点评,将点评结果院内网公示,对不合格处方按照医院处方点评制度处理。
二、抗菌药物合理使用实施细则1、抗菌药物用于由细菌、真菌、结核分枝杆菌、非结核分枝杆菌、支原体、衣原体、螺旋体、立克次体及部分原虫等病原微生物所致的感染,病毒性感染者无指征应用抗菌药物。
2、抗菌药物品种的选用原则上应根据病原菌种类及药敏试验结果而定,有多种药物可供选择时,应以窄谱、不良反应少、价廉者优先。
3、感染病人在抗菌治疗前应先正确采样作病原学检查,并及时根据药敏结果调整用药,力争有样可采送检率达到60%以上,使用三线药物的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前微生物标本送检率不低于80⅜o 未获结果前或病情不允许情况下可根据临床推断最可能的病原菌,并结合本院细菌耐药情况先进行经验治疗。
4、掌握抗菌药物的给药剂量、用法,对时间依赖性药物如青霉素等B-内酰胺类应每日数次按时按量给予,对浓度依赖性药物如阿米卡星等氨基糖甘类宜每日一次全剂量给予。
抗菌药物合理使用公式计算表

抗菌药物合理使用公式计算表1.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率此项是以病人使用抗菌药物例数计算的,一个病例中无论其使用了几种抗菌药物(包括不同剂型),都只计为1例使用抗菌药物例数。
2.门诊患者抗菌药物处方比例DDDs (用药频度)值该药(某药某一时期销售总量一定时期某药DDD g DDDs ) 某药一定时期销售总量:是指对同一品种、不同规格、不同厂家,分别计算同期其销售总量(g),最后求和得到该品种消耗的总量(g )。
3.抗菌药物使用强度①抗菌药物使用强度:是指每100人天中消耗抗菌药物的DDD 数②收治患者人天数:指在同一抽样时间段内出院患者总数与同期患者平均住院天数的乘积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率 = 出院患者使用抗菌药物总例数 同期总出院人数 ×100% 门诊患者抗菌药物处方比例 = 使用抗菌药物处方数 同期处方总数 ×100% 抗菌药物 使用强度 = 抗菌药物消耗量(累计DDD 数)同期收治患者人天数 ×100③抗菌药物消耗量(累计DDD 数):a.DDD 值:按照WHO 推荐的药物限定日剂量计算(defined daily doses , DDD ),同一通用名的药物剂型不同DDD 值也不同 某个抗菌药物的DDD 数(DDDs 即用药频度)=该抗菌药物消耗量(克)/DDD 值b.某药一定时期销售总量:是指对同一品种、不同规格、不同厂家,分别计算同期其销售总量(g),最后求和得到该品种消耗的总量(g )抗菌药物累计DDD 数=所有抗菌药物DDD 数的加和4.Ⅰ类切口手术预防使用抗菌药物比例5.Ⅰ类切口手术预防用抗菌药物人均用药天数6.Ⅰ类切口手术前0.5-2.0小时内给药百分率Ⅰ类切口手术预防使用抗菌药物比例 = Ⅰ类切口手术预防用抗菌药物例数 同期Ⅰ类切口手术总例数 ×100% Ⅰ类切口手术预防用抗菌药物人均用药天数 = Ⅰ类切口手术预防用抗菌药物总用药天数 同期Ⅰ类切口手术预防用抗菌药物总例数 Ⅰ类切口手术前0.5-2.0小时内给药百分率 = Ⅰ类切口手术前0.5-2.0小时内给药例数 同期Ⅰ类切口手术预防用抗菌药物总例数×100% Ⅰ类切口手术前0.5-2.0小时内给药百分率 = Ⅰ类切口手术前0.5-2.0小时内给药例数同期Ⅰ类切口手术总例数 ×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