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脑性瘫痪康复指南2015版上(1)
磁圆梅针联合康复训练治疗儿童痉挛型脑性瘫痪的疗效观察

磁圆梅针联合康复训练治疗儿童痉挛型脑性瘫痪的疗效观察林明慧1,刘东升2,吴智刚1,吴定腾1海南西部中心医院康复医学科1、中医科2,海南儋州571700【摘要】目的观察磁圆梅针联合康复训练治疗儿童痉挛型脑性瘫痪的临床疗效。
方法选取2022年10~12月在海南西部中心医院儿童康复科门诊及残联定点治疗的60例脑瘫患儿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
观察组患儿给予磁圆梅针联合康复训练治疗,对照组患儿给予常规康复功能训练治疗,两组均干预治疗3个月。
采用肌张力Ashworth 量表(MAS)及粗大运动功能量表(GMFM -88)评价两组患儿干预前后的临床症状改善情况。
结果治疗3个月后,观察组患儿的治疗总改善率为96.67%,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6.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01);治疗3个月后,两组患儿的MAS 评分均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患儿的MAS 评分为1.67(1.00,3.08)分,明显低于对照组的2.34(1.83,4.00)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3个月后,两组患儿的GMFM -88评分均高于治疗前,且观察组患儿的GMFM -88评分为69.47(24.09,93.74)分,明显高于对照组的51.79(5.15,88.49)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
结论磁圆梅针联合康复训练能有效缓解痉挛型脑瘫患儿肌肉痉挛状态,降低肌张力,从而提升患儿的运动能力。
【关键词】痉挛型脑瘫;磁圆梅针;康复训练;肌张力;粗大运动功能【中图分类号】R72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6350(2024)06—0819—04Curative effect of magnetic plum needle combined with rehabilitation training on spastic cerebral palsy in children.LIN Ming-hui 1,LIU Dong-sheng 2,WU Zhi-gang 1,WU Ding-teng 1.Department of Rehabilitation Medicine 1,Department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2,Hainan Western Central Hospital,Danzhou 571700,Hainan,CHINA【Abstract 】ObjectiveTo observe the clinical effect of magnetic plum needle combined with rehabilitationtraining on spastic cerebral palsy in children.MethodsA total of 60children with cerebral palsy who were treated inthe Children's Rehabilitation Outpatient Department,Hainan Western Central Hospital and the Disabled Persons'Federa-tion from October to December 2022were selected and divided into an observation group and a control group by random number table method,with 30cases in each group.Patients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were given magnetic plum needle combined with rehabilitation training,and those in the control group were given routine rehabilitation function training,both for 3months.Modified Ashworth Scale (MAS)and Gross Motor Function Measure (GMFM -88)were used to eval-uate the improvement of clinical symptoms before and after intervention.Results After 3months of treatment,the total improvement rate of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96.67%,which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86.67%of the control group (P <0.001).After 3months of treatment,MAS scores in both groups were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ose before treatment,and MAS score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1.67(1.00,3.08)points,which was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2.34(1.83,4.00)points in control group,with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P <0.05).After 3months of treatment,GM-FM -88scores in both groups 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ose before treatment,and GMFM -88score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69.47(24.09,93.74)points,which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51.79(5.15,88.49)points in the control group,with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P <0.05).Conclusion Magnetic plum needle combined with rehabilita-tion training can effectively relieve muscle spasm,reduce muscle tension,and improve the movement ability of childrenwith spastic cerebral palsy【Key words 】Spastic cerebral palsy;Magnetic plum needle;Rehabilitation training;Muscular tension;Gross mo-tor function ·论著·doi:10.3969/j.issn.1003-6350.2024.06.012基金项目:海南省普通科研课题(编号:22A200160)。
头针联合脑循环功能治疗仪对痉挛型双瘫脑性瘫痪患儿肌张力及微量元素水平的影响

头针联合脑循环功能治疗仪对痉挛型双瘫脑性瘫痪患儿肌张力及微量元素水平的影响彭婉莹;黄茂【摘要】目的观察头针联合脑循环功能治疗仪对痉挛型双瘫脑性瘫痪(以下简称脑瘫)患儿肌张力及微量元素水平的影响.方法将90例痉挛型双瘫脑瘫患儿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2组均予常规康复治疗,对照组45例加用头部穴区推拿联合脑循环功能治疗仪治疗;治疗组45例子头针联合脑循环功能治疗仪治疗.2组均以治疗20次为1个疗程,治疗5个疗程,比较2组治疗前后肌张力改良Ashworth痉挛评定量表(MAS)评分及微量元素血钙、锌、铁水平变化情况.结果 2组治疗后肌张力MAS评分与本组治疗前比较均明显降低(P<0.05),且治疗组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治疗后血钙、锌、铁水平与本组治疗前比较均明显增加(P<0.05),且均高于对照组(P<0.05),对照组治疗后仅锌、铁水平与本组治疗前比较明显增加(P<0.05).结论头针联合脑循环功能治疗仪治疗痉挛型双瘫脑瘫患儿临床疗效确切,可明显改善患儿肌张力状况,增加微量元素水平,促进患儿运动功能的建立及病情康复.【期刊名称】《河北中医》【年(卷),期】2019(041)004【总页数】4页(P597-600)【关键词】脑性瘫痪;头针;肌张力;微量元素【作者】彭婉莹;黄茂【作者单位】河北中医学院附属医院儿童康复科,河北石家庄050011;河北中医学院附属医院儿童康复科,河北石家庄05001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245.321;R722.19小儿脑性瘫痪(以下简称脑瘫)是小儿时期常见的中枢神经障碍综合征,病变部位在脑,常累及四肢,伴有智力缺陷、行为异常、精神障碍、语言障碍等一系列症状,根据患儿临床表现的不同可分为痉挛型四肢瘫、痉挛型双瘫、痉挛型偏瘫、不随意运动型、共济失调型及混合型[1]。
目前,临床治疗脑瘫的康复手段多种多样,如何找到更行之有效的方法一直是众多医务工作者研究探讨的重要课题。
中国脑性瘫痪康复指南(2015)下

中国实用乡村医生杂志,2015,22(24)5积极推动公立中医医院参与建立分级诊疗制度。
初步实现三级中医医院优质医疗资源下沉,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建立分工协作机制,形成科学合理就医秩序。
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进分级诊疗制度建设的指导意见》,充分发挥中医药的作用,对基层中医药服务体系不健全、能力较弱的地区,要区别对待中医医院,将中医医院中医门诊诊疗服务纳入首诊范围,充分发挥中医医院的服务能力,满足人民群众首诊看中医的需求。
以高血压、糖尿病、肿瘤、心脑血管疾病等慢性病为突破口,同步开展中医药诊疗慢性病分级诊疗试点工作。
鼓励中医类别医师积极参加签约医生团队,开展中医药健康教育和健康管理、危险因素干预和疾病防治。
6 统筹推进管理体制、人事薪酬等改革改革公立中医医院管理体制。
落实公立中医医院人事管理、内部分配、运营管理等自主权。
健全公立中医医院院长选拔任用制度,突出专业化管理能力,推进职业化建设。
建立以公益性为导向、以中医药特色优势为关键指标的考核评价机制。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在公立医疗卫生绩效评价体系和总体框架下建立公立中医医院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组建绩效评价专家库,加强人员培训,对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直属直管医院实施绩效评价。
各地中医药管理部门会同有关部门在国家指标体系基础上,适当调整具体指标,建立完善本地区绩效评价指标体系。
强化公立中医医院精细化管理,全面开展便民惠民服务,加强预约和分诊管理,创新中医诊疗服务模式,整合资源,优化医疗服务流程,改善患者就医环境和就医体验。
深入开展优质护理服务。
建立符合中医药行业特点的人事薪酬制度。
同步深化公立中医医院编制人事制度改革。
落实公立中医医院用人自主权,对医院紧缺、高层次人才,可按规定由医院采取考察的方式予以招聘,结果公开。
同步开展人事薪酬制度改革试点,完善绩效工资制度,合理确定中医药人员薪酬水平,着力体现中医药人员技术劳务价值,做到多劳多得、优绩优酬,并建立动态调整机制。
浅谈任务导向性训练在脑瘫康复中的运用资料

TOT的训练模式
TOT 训练强调个体化治疗。 找到问题的所在,才能有效地解决问题。 制定任务时选择难度要适当. 制定 TOT 训练计划应增强任务的功能性及日常性
TOT的训练模式
分析整个活动,有针对性地设计相关任务并给予 适当帮助 指导家长辅助患儿每天进行多次训练 脑瘫患儿应进行有趣和有效的运动训练 任务的设计应符合患儿的认知和理解水平
传播康复正能量 分享治疗新技术
脑性瘫痪定义
脑性瘫痪是一组持续存在的中枢性运动和姿势发 育障碍、活动受限症候群,这种症候群是由于发 育中的胎儿或婴幼儿脑部非进行性损伤所致。脑 性瘫痪的运动障碍常伴随感觉、知觉、认知、交 流和行为障碍,以及癫痫和继发性肌肉、骨骼问 题
摘自《中国脑性瘫痪康复指南(2015)》
案例介绍
• 姓名:刘xx
• •
年龄 6 男孩 Ⅱ级:孩子可以在双手玩东西的时候在椅 子上坐稳,可以从地板上或者椅子上站起来,但是经常需要一个稳定 的平面供他们的双手拉着或者推着。可以在室内没有任何助行器的帮 助下行走,在室外的水平地面上也可以走上一小段距离。他可以扶着 扶手爬楼梯,但是不能跑和跳
• 运动障碍的类型 痉挛型 双瘫
体现“全人”的康复理念
什么是任务导向性训练
任务导向性训练(Task-oriented training,TOT)是 以运动控制和运动学习为基础的较新的康复治疗 方法之一;
什么是任务导向性训练
TOT是以个体、任务与环境间的相互作用为基础 而制定的功能性任务,患者可通过主动尝试在适 应环境的改变的同时,解决功能性任务中所遇到 的问题,并帮助患者学到解决目标任务的方法。
• 粗大运动评级
案例介绍
• 过去的治疗及疗效 • 2岁时诊断为脑性瘫痪(痉挛型 双瘫),予作业疗法、运动疗法、电 疗、水疗、普通针刺等康复治疗8个月后,患儿目前会爬,能扶住物 品从四点位转换到站立位,能独立行走,但行走距离很短,速度慢, 姿势异常,容易摔跤。 • • 2014年2月做了“FPSR”手术
中国脑性瘫痪康复指南2015版上

B级
很可能有效、无效或有害(对特定情况的特定人群)
C级
可能有效、无效或有害(对特定情况的特定人群)
D级
数据不充分或存在冲突、无法证明和预测是否有效、无效或
有害
指南的证据水平及推荐等级
级别
A级
B级
C级
方法
至少一项确定的Ⅰ级证据水平研究,或至少两项一致、确定 的Ⅱ级证据水平研究
相关名词解释
一组 (a group): 强调的是不同原因导 致的, 不同种类和严重程度的多样化的 症候群。
持续存在 (permanent) : 排除了一 过性的异常, 但是要注意临床异常表现 的模式是不断变化的。
相关名词解释
活动受限(activity limitation): 活动是指个体 执行一项任务或动作; 活动受限是指个体在活 动时存在困难。根据 ICF 的核 心要素, 在这 次脑瘫定义中新加入了该词。
锥体系的皮层起源主要是大脑皮层4区, 10%~20%的 纤维与脊髓运动神经元形成单突触联系。锥体系对躯 体运动的调节作用是发动随意运动,调节精细动作, 保持运动的协调性。
(一)痉挛型四肢瘫 (spasticquadriplegia)
锥体系是大脑皮层下行控制躯 体运动的最直接路径。主要是 管理骨骼肌的随意运动。锥体 系主要由中央前回的锥体细胞 的轴突所组成。这些纤维下行 经内囊、大脑脚底、脑桥基底 、延髓锥体等结构,其中中途 终于脑干者称为皮质脑干束, 继续下降进入脊髓者称为皮质 脊髓束。因此锥体系统(锥体 系)包括皮质脊髓束,和皮层 延髓束两部分。
指南制定原则
1.本指南为循证临床实践指南, 是按照 循证医学(evidence-based medicine,EBM) 的研究方法制定出的一组临床指导意见, 尊重循证医学依据, 以保证指南更具科 学性和权威性。
中国脑性瘫痪康复指南第九部分

中国脑性瘫痪康复指南第九部分一、前言随着医学的快速发展和社会对残疾人士关注度的提升,脑性瘫痪(Cerebral Palsy,简称CP)的康复治疗和管理已经成为医学领域的重要研究课题。
脑性瘫痪是一种由于发育中的胎儿或婴幼儿脑部非进行性损伤导致的运动和姿势发育障碍,常常伴随着感知、认知、交流和行为障碍,严重影响着患儿的生活质量和社会融入能力。
因此,制定一套科学、规范、实用的康复指南,对于提升我国脑性瘫痪康复治疗的整体水平,促进患儿康复进程,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中国脑性瘫痪康复指南第九部分》在继承和发展前八部分的基础上,结合最新的研究成果和临床实践,对脑性瘫痪的康复治疗进行了全面、系统的梳理和更新。
本部分指南旨在为广大康复医学工作者提供一套科学、实用、操作性强的康复治疗方案,帮助患儿及其家庭更好地应对脑性瘫痪带来的挑战,提高患儿的生活质量,促进社会和谐与包容。
本指南的编写过程中,我们充分参考了国内外相关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结合了我国的实际情况,力求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指导性与操作性相结合。
我们也期待广大康复医学工作者能够在实际工作中,根据患儿的具体情况和需求,灵活运用本指南,为患儿提供个性化的康复治疗方案。
我们相信,《中国脑性瘫痪康复指南第九部分》的发布,将为我国脑性瘫痪康复治疗领域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为广大患儿及其家庭带来更多的希望和帮助。
我们也期待与广大康复医学工作者共同努力,推动我国脑性瘫痪康复治疗事业的不断进步。
二、康复目标与原则康复目标与原则在脑性瘫痪(脑瘫)患儿的康复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脑瘫是一种由于大脑在发育过程中受到损伤而导致的运动障碍性疾病,其康复的目标不仅仅是改善患儿的运动功能,还包括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帮助他们更好地融入社会。
康复目标首先应以改善运动功能为核心,通过物理疗法、作业疗法、语言疗法等多学科的协作,使患儿的运动能力得到最大程度的恢复。
同时,康复目标还应包括提高患儿的生活自理能力,如进食、穿衣、洗漱等日常生活技能的训练。
中国脑性瘫痪康复指南(2015)_第三部分第三章ICF-CY框架下的儿童脑性瘫痪评定第一节身体功能与结构评定

r.n
万方数据
中田麓重区学名矗
推荐 根据患儿情况,选择应用关节稳定性评定、髋关节脱位评定及髋关节脱位预测进行评定(专家共识)。 3.骨骼活动功能评定(b720骨骼活动功能) 证据
2015
,第30卷,第9期
脑瘫儿童可能存在脊柱、肩胛骨、骨盆带、肢体长骨、腕骨和跗骨等的活动功能障碍,运动学和运动解剖学知识可以评定上
face,legs,activity,cry,consolability behavioral integrative
schedule,sis)适用于3岁以上儿童的前庭功能、本体感觉功能和触觉功
能等评定”71(1个I级证据)。可以敏感的反映出儿童的辅助感觉功能障碍””(1个Ⅱ级证据)。此外,可以应用儿童神经系统检
Ashworth muscle
testing,MMT)是lI缶床常用的肌力评定方法[37--391。
(2)器械肌力评定可用于等长肌力评定、等张肌力评定、等速肌力测定一…。
scale,MAS)简单易用,是目前临床上应用最广泛的肌痉挛评定
方法,用于评定屈腕肌、屈肘肌和股四头肌具有良好的评定者间和评定者内信度,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一2-(1个I级证 据)。MAS同一评定者间信度高,是一种可靠的评定肌痉挛的方法“2,(1个I级证据)。但评定者的经验不同会影响MAS测量 结果,不同评定者间的信度较低,MAS用于评定痉挛型脑瘫儿童下肢肌张力时需谨慎”3“,(1个I级证据,1个Ⅱ级证据)。 推荐
中嘲庸重匡学骠忐
(2个I级证据)。 少儿气质性格量表中文版(junior 推荐 1.睡眠障碍评定量表可应用于存在睡眠障碍的脑瘫儿童(推荐强度A级)。 2.少儿气质、性格量表可应用于脑瘫儿童气质、性格的评定(推荐强度A级)。 二、感觉功能和疼痛 【一)视功能评定(b210视功能) 证据
中医儿科脑性瘫痪诊疗指南

中医儿科脑性瘫痪诊疗指南一、范围本指南提出了脑性瘫痪的诊断、辩证、治疗建议。
本指南适用于18周岁以下人群脑性瘫痪的诊断和治疗。
二、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指南。
脑性瘫痪cerebral palsy脑性瘫痪是指一组持续存在的导致活动受限的运动和姿势发育障碍综合症,这种综合症是由于发育中的胎儿或婴儿脑部非进行性损伤或发育缺陷引起的。
脑性瘫痪的运动障碍常伴有感觉、认知、交流、感知和/或行为障碍,以及癫痫和继发性骨骼肌问题。
临床以立迟、行迟、语迟、发迟、齿迟,手硬、足硬、肌肉硬、头颈硬、关节硬,或颈软、手软、脚软、口软、肌肉软为主要特征。
属于中医“五迟”“五硬”“五软”等范畴。
三、诊断(一)临床表现运动发育落后,抬头、翻身、抓物、坐、爬、立、行等动作发育迟于同龄正常小儿;肌肉张力异常,肢体几张或肌肉萎软,可见手硬、足硬、肌肉硬、头颈硬、关节硬,或颈软、手软、脚软、口软、肌肉软等;姿势异常,可见头颈后仰,甚或呈角弓反张、上肢僵直、手紧握拳、下肢硬直交叉、尖足等,或肢体不对称、头颈躯干扭转,或表现为软弱无力的姿势;常有体格发育迟缓、发迟、齿迟、言语落后、听力及视力异常、癫痫发作等。
!(二)诊断条件本病病变部位在脑部,症状在婴儿期出现,引起脑性瘫痪的脑损伤为非进行性,或有脑部发育缺陷而引起,主要表现为肌张力和姿势异常、运动发育落后及障碍、神经反射检查异常等,可合并智力障碍、癫痫、感知觉障碍、交流障碍、行为异常及其他异常,需要除外进行性疾病所致的中枢性运动障碍及正常小儿暂时性运动发育迟缓。
(三)实验室及特殊检查头颅CT/MRI:能帮助了解是否有脑损伤或脑结构异常,对探讨脑瘫的病因及诊断预后有帮助。
脑电图:可以了解是否合并癫痫,并可辅助脑瘫的临床诊断及指导治疗。
脑干听觉、视觉诱发电位:了解听力、视力是否有损伤。
病原学检查:了解患儿是否有宫内感染,明确脑瘫病因,指导治疗。
染色体、血、尿代谢检查:排除一些染色体疾病及遗传代谢性疾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精选ppt课件
3
指南制定原则
1.本指南为循证临床实践指南, 是按照 循证医学(evidence-based medicine,EBM) 的研究方法制定出的一组临床指导意见, 尊重循证医学依据, 以保证指南更具科 学性和权威性。
精选ppt课件
4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指南制定原则
2.制定循证临床实践指南的方法学是基 于证据的方法学, 其结论(推荐意见)必 须有可靠的证据支持。
中国脑性瘫痪康复指南解读 (2015):第一部分
精选ppt课件
1
指南制定背景
本指南参考欧洲、 美国、 日本等国家脑 瘫康复指南及 2014 年 12 月以前国内外 发表的医学文献, 综合我国儿童康复医 学专家的共同意见而形成。
精选ppt课件
2
指南制定背景
本指南由卫生部卫生行业科研专项 (项 目编号: 201002006) 资助, 中国康 复医学会儿童康复专业委员会、 中国残 疾人康复 协会小儿脑性瘫痪康复专业委 员会对本指南全面负责, 拥有所有权及 解释权。
精选ppt课件
5
指南制定原则
3.本指南编写以具有较多级别较高循证 医学证据的内容为主, 对于目前还缺少 循证医学证据的重要临床问题, 通过专 家 问卷调查及专家讨论会形成专家共识。
精选ppt课件
6
指南制定原则
4.由于脑性瘫痪评定的内容大多为基础 性或通用、 规范的评定方法, 为指导临 床进行系统的评定, 本指南选择在 ICFCY 框架下编排评定内容。
通过制定科学的检索策略进行全面文献检索, 文献范围包括国内外近 5—10 年的研究文献。
精选ppt课件
9
指南制定过程
2.收集证据 指南所涵盖的临床问题是临床实践 中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 在前期文献研究的基 础上, 经过专家讨论 会确定指南研究的基本 内容。通过制定科学的检索策略进行全面文献 检索, 文献范围包括国内外近 5—10 年的研 究文献。选取了更早的文献。
精选ppt课件
13
指南的证据水平及推荐等级
推荐强度
A级
意义
确定有效、无效或有害(对特定情况的特定人群)
B级
很可能有效、无效或有害(对特定情况的特定人群)
C级
可能有效、无效或有害(对特定情况的特定人群)
D级
数据不充分或存在冲突、无法证明和预测是否有效、无效或
有害
精选ppt课件
14
指南的证据水平及推荐等级
3.评价证据 意见。
精选ppt课件
10
指南制定过程
4.将证据、 推荐意见整合成指南建议, 完成指南初稿。
5.专家论证会 识; 基本定稿。 6.征求同行意见 7.专家定稿会。
精选ppt课件
11
指南的应用说明
本指南适用于儿童康复领域及相关学科。 本指南作为临床应用的参考, 不作为强
制性应用规范和标准。
精选ppt课件
8
指南制定过程
循证性指南制定的主要程序包括文献证据的检 索与评价和推荐意见形成与确定推荐强度两个 部分。
本指南制定的主要步骤和方法如下: 1.陈述临 床问题
2.收集证据 指南所涵盖的临床问题是临床实 践中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 在前期文献研究的 基础上, 经过专家讨论 会确定指南研究的基 本内容。
精选ppt课件
17
相关名词解释
一组 (a group): 强调的是不同原因导 致的, 不同种类和严重程度的多样化的 症候群。
持续存在 (permanent) : 排除了一 过性的异常, 但是要注意临床异常表现 的模式是不断变化的。
精选ppt课件
18
相关名词解释
活动受限(activity limitation): 活动是指个体 执行一项任务或动作; 活动受限是指个体在活 动时存在困难。根据 ICF 的核 心要素, 在这 次脑瘫定义中新加入了该词。
《国际功能、残疾和健康分类》
(International Classification of Functioning, Disability and Health ,
以下简称ICF)(儿童与青少年版)(以下
简称ICF-CY), 精选ppt课件
7
指南制定原则
5.传统康复治疗方法部分, 由于多为经 验总结文献, 缺少较高级别循证医学证 据, 部分内容多为专家共识。
运动和姿势(movement and posture): 指异 常的运动模式和姿势, 运动失调及肌张力异常。 异常的运动控制是脑瘫的核心 表现, 其他不 是主要影响到运动模式和姿势异常的神经发育 障碍不能诊断为脑瘫。
精选ppt课件
19
相关名词解释
由于 (attributed to) : 指的是遗传、 化学 和其他因素影响脑的发育。随着神经生物学的 快速发展, 对脑部结构损伤的认识正 在不断 完善, 但仍有很多原因是不明确的。
精选ppt课件
16
脑性瘫痪的定义
2014 年 4 月通过了我 国脑性瘫痪定义: 脑性瘫痪是一组持续存在的中枢性运动 和姿势发育障碍、 活动受限症候群, 这 种症候群是由于发育中的胎儿 或婴幼儿 脑部非进行性损伤所致。脑性瘫痪的运 动障碍常伴有感觉、 知觉、 认知、 交 流和行为障碍, 以及癫痫和继发性肌肉、 骨骼问题
精选ppt课件
12
指南的证据水平及推荐等级
表 1 证据水平
证据水平
Ⅰ级
Ⅱ级
研究设计状况
一系列随机对照研究或系统回顾,或一个样本量足 够大的随机对照研究(高质量) 至少一项较高质量的随机对照研究(较高质量)
Ⅲ级
未随机分组,但设计良好,有确定结果的对照研究
Ⅳ级
专家意见、病理报告或其他不符合上面三级的研究
级别
A级
B级
C级
方法
至少一项确定的Ⅰ级证据水平研究,或至少两项一致、确定 的Ⅱ级证据水平研究
至少一项确定的Ⅱ级证据水平研究或无法推测的Ⅲ级证据水 平研究
至少两项确定的Ⅲ级证据水平研究
精选ppt课件
15
二、脑性瘫痪的概述
脑性瘫痪 (cerebral palsy, CP) 简称脑瘫, 由发育不成熟的大脑 (产前、 产时或产后) 先天性发育缺陷 (畸形、 宫内感染)或获 得性 (早产、 低出生体重、 窒息、 缺氧缺血性脑病、 核黄疸、 外伤、 感染)等非进行性脑损伤所致, 患病率约为每 1000 活产儿中有 2.0—3.5 个。 主要表现为运动障碍, 伴或不伴有感知觉和智 力缺陷。脑瘫的脑部病理改变主要是脑白质损 伤、 脑部发育异常、 颅内出血、 脑部缺氧引 起的脑损伤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