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_2017学年九年级物理全册第12章温度与物态变化第2节熔化与凝固素材(新版)沪科版
《熔化与凝固》教学设计

12.2 熔化与凝固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熔化和凝固》选自沪科版九年级全一册十二章第二节,本节内容设计在《温度和温度计》之后,是对第一节知识的巩固和应用,又是有效学习其它物态变化的基础,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同时为学习初中热学知识、高中热力学的做好了铺垫。
熔化和凝固是生活中常见的物态变化现象,学生对其有相对丰富的经验认识,但不同的物质的熔化和凝固又存在不同的规律,需要进行进一步的探究。
另一方面,物质熔化实验采用的科学探究方法对学习其他知识有广泛的迁移作用,对学生理解科学探究知识和提高探究能力有重要的作用。
二.学情分析1.学生的认知基础:学生在第一节中已经学过三种物态变化和温度的概念,并掌握了温度计的使用。
学生对生活中的固体的熔化和凝固现象比较熟悉,有直接的感性认识。
同时也已经基本掌握了探究实验过程。
2.学生的未知:并不了解熔化和凝固的真正原理,不了解熔化和凝固与温度的具体关系。
因此在教学中要以学生积极参与为主,突出实验探究,有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这部分知识,并能在探究活动中体验物理就在我们身边生活中,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
三. 课标要求1.1.3经历物态变化的实验探究过程,知道物质的熔点、凝固点,了解物态变化过程中的吸热和放热现象。
用物态变化的知识说明自然界和生活中的有关现象。
例3 运用物态变化的知识,说明冰熔化等现象。
该课程目标属于一级主题“物质”中的二级主题“物质的形态和变化”的内容。
与教学内容相关的能力类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要求:“培养初步的分析比较能力”;“培养学习物理的兴趣等”。
四.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了解物质的固态和液态之间是可以相互转化的。
(2)了解熔化、凝固的含义,了解晶体和非晶体的区别。
(3)了解熔化和凝固曲线的物理含义。
2.过程与方法(1)通过探究固体熔化时温度变化的规律,感知发生状态变化的条件。
(2)了解是否有固定的熔化温度是区别晶体和非晶体的一种方法。
9物理沪科版 第12章 温度与物态变化第二节 熔化与凝固

知1-讲
石蜡熔化过程记录表
知1-讲
时间/分 0 1 2 3 4 5 6 7 8 9 10 温度/℃ 32 35 41 45 47 48 52 56 61 66 72
总结
知1-讲
1. 冰在熔化过程中温度变化的规律是: 吸收热量,温度保持不变。
2. 石蜡在熔化过程中温度变化的规律是: 吸收热量,温度不断升高。
5 火山爆发是某段时间人们常议论的话题,你知道 吗,岩浆是由多种物质成分组成的液体,在流淌 过程中不断降温,就会按下列顺序先后在火山口 形成一系列的矿物:橄榄石——辉石——角闪 石——黑云母——正长石——白云母——石英。 由此可以判断出这些矿物的熔点依次________(填 “升高”或“降低”)。
总结
知2-讲
1. 晶体的熔化特点 晶体在熔化过程中,虽然继续吸热,但温度保持不变。
2. 非晶体的熔化特点 非晶体在熔化过程中,继续吸热,温度不断上升。
3. 晶体必须满足两个条件才会熔化 一是温度必须达到熔点,二是继续吸热。
知2-讲
比较内容
晶体
非晶体
定义 内部原子按一定规律排列 内部原子排列无规则
并仔细观察温度计示数变化。
(3)每隔1min记录温度于表格中。
(4)根据碎冰和石蜡的熔化实验数据,在教材的
表格中绘出它们熔化的图像。
(5)分析作出的图像,得出结论。
比较下面两图:
冰熔化过程记录表
时间/分 0 1 2 3 4 5 6 7 8 9 10 温度/℃ -4 -3 -2 -1 0 0 0 0.5 1 1.5 2
知3-练
1 用铜块浇铸铜像的过程中,发生的物态变化是( )
A. 凝固
B. 熔化
C. 先熔化后凝固
沪科版九年级物理12.2熔化和凝固

固 体
相同点
不同点
有熔点和凝固 点,熔化和凝 固过程中温度 不变。 没有熔点和凝 固点,熔化和 凝固过程中温 度不断改变。
熔化条件
吸热,达到 熔点
凝固条件
放热,达到 凝固点
熔化过 晶 体 程都要 吸热; 凝固过 程都要 非晶体 放热。
吸热
放热
小资料
几种物质的熔点/℃(在标准大气压下)
钨 铁 钢 灰铸铁 铜 金 3410 1535 1515 1177 1083 1064 铝 铅 锡 萘 海波 冰 660 328 232 80.5 48 0 固态水银 固态甲苯 固态酒精 固态氮 固态氧 固态氢 -39 -95 -117 -210 -218 -259
1、冰棒化成水
熔化
凝固 2、钢水浇铸成火车轮: 3、用铜块浇注铜像:
先熔化再凝固
熔化和凝固是在什么条件下 发生的?熔化和凝固的过程 有什么特点?不同物质的熔 化和凝固过程是否相同呢?
探究:固体熔化时温度变化规律
冰的熔化
石蜡的熔化
设计实验
实验装置:
设计实验
实验装置:
安装装置时,应先下后上。 水浴法加热(受热均匀) 石棉网的作用(受热均匀) 搅拌器的作用(受热均匀)
进行实验
冰与石蜡熔化数据表
6 7 8 9
冰的温度 石蜡的温度
探究冰、石蜡的熔化特点
时间 物质 0 1 2 3 4 5 6 7 8 9
冰温 度
冰状 态
-6
固态
-4
固态
-2
固态
0
固液 共存
0
固液 共存
0
固液 共存
1
液态
2
液态
3
液态
九年级下册物理第十二章知识点大全(沪科版)

九年级下册物理第十二章知识点大全(沪科版)人生的道路很长,但关键的却往往只有几步,而初中就是这关键几步中的第一步,查字典物理网为大家准备了九年级下册物理第十二章知识点,欢迎阅读与选择!第十二章温度与物态变化第一节温度与温度计1、常用的温度计是利用液体的热胀冷缩的原理制造的;2、温度计的构成:玻璃泡、均匀的玻璃管、玻璃泡总装适量的液体(如酒精、煤油或水银)、刻度;九年级下册物理知识点:温度与温度计知识点第二节熔化与凝固1、定义:物质从固态变成液态的过程叫做熔化。
根据熔化时温度的特点可以分为晶体熔化和非晶体熔化。
熔化时都需要吸收热量。
2、晶体在熔化时的温度特点:吸热但温度不变。
晶体熔化的条件是:①温度达到熔点;②继续吸热。
两者缺一不可。
初三下册物理知识点:熔化与凝固知识点第三节汽化与液化1、物质从液态变为气态叫汽化;物质从气态变为液态叫液化;2、汽化和液化是互为可逆的过程,汽化要吸热、液化要放热;3、汽化可分为沸腾和蒸发;九年级物理知识点:汽化与液化知识点第四节升华与凝华(1)升华:物质从固态变成气态的过程叫做升华,升华过程需要吸热。
注:很多变化路线是这样的:固体====>液体====>气体,但是部分是不需要融化就直接能变成气体的,比如固态氧。
固体物质的蒸气压与外压相等时的温度,称为该物质的升华点。
在升华点时,不但在晶体表面,而且在其内部也发生了升华,作用很剧烈,易将杂质带入升华产物中。
九年级下册物理知识点:升华与凝华知识点第五节全球变暖与水资源危机1.温室效应就是使太阳的热量聚集在地球周围,导致全球 .温室效应的不利影响有:。
2.缺水已经是一个世界性普遍性现象,造成水严重缺乏的主要原因之一是 ;人类排放的生活污水、、、生活污染等污染了水源.初三下册物理知识点:全球变暖与水资源危机知识点九年级下册物理第十二章知识点就到这儿了,体会每篇文章的不同,摘取自己想要的,友情提醒,理解最重要哦!。
12.2 熔化与凝固(九年级物理)

化
熔化过程吸热
与
凝 固
物质从液态变成固态
晶体:有凝固点
凝固
凝固点: 非晶体:没有凝固点
凝固过程放热
3.用0 ℃的冰和0 ℃的水冷却热的物体,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 A.0 ℃的冰好 B.0 ℃的水好 C.二者一样好 D、无法判断
4.下面对哈尔滨美景描述中,属于熔化现象的是 (A )
A.初春,太阳岛上冰雪变成涓涓水流 B.盛夏,防洪纪念塔广场花朵上滚动着晶莹的露珠 C.深秋,中央大街的树上挂着洁白的雾淞 D.隆冬,松花江水变成剔透的冰
熔化 。在熔化过程中,随着继续加热,但海波的温度不变 (此时状态
为固液共存),直到完全熔化后,温度才继续升高。
2.蜂蜡的熔化过程则不同。随着不断加热,蜂蜡的温度 持续升高
,
最后熔化为液体。
晶体和非晶体
海波、冰、石英、水晶、食盐、明矾、萘、各种金属都是晶体。
松香、玻璃、蜂蜡、沥青等都是非晶体。
(1)固体分为晶体和非晶体。 (2)像海波那样,在熔化过程中虽然吸热,但温度保持不 变,这个温度称为它们的熔点。像这样具有确定熔化温度的 固体叫作晶体。各种金属、食盐、明矾、冰等都是晶体。
为了降低冷却液的凝固点
7、水在盐水中可以凝固,水和盐水的 凝固点,哪一个更低? 盐水
课堂练习
1.冰的熔点是 0℃ , 在炎热的夏天,放在外面的 冰会熔化,那么在熔化过程中,冰的温度( B ) A.降低 B.不变 C.升高 D.先降低后升高
2.关于物质的熔化和凝固,下面说法错误的 是( C) A.物质熔化时吸热,凝固时放热 B.同种晶体熔点和凝固点相同 C.物质在熔化过程中温度保持不变 D.晶体在熔化过程中温度保持不变
实验探究
第十二章温度与物态变化第二节熔化与凝固导学案

第十二章温度与物态变化第二节熔化与凝固导学案一、教学内容1. 熔化的概念及其特点2. 凝固的概念及其特点3. 熔化与凝固的晶体和非晶体区别4. 熔化与凝固在生活中的应用实例二、教学目标1. 理解熔化和凝固的概念,掌握它们的特点。
2. 能够区分晶体和非晶体在熔化与凝固过程中的差异。
3. 能够运用熔化和凝固的原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熔化和凝固的概念及其特点。
难点:晶体和非晶体在熔化与凝固过程中的差异。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教学设备、实验室用熔化和凝固的实验器材。
学具:笔记本、笔、实验报告册。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观察冬天冰雪融化、夏天水结冰的现象,引发学生对熔化和凝固的思考。
2. 概念讲解:通过多媒体展示熔化和凝固的图像,引导学生理解熔化和凝固的概念,并讲解它们的特点。
3. 实验演示:进行实验室熔化和凝固的实验,让学生直观地观察晶体和非晶体在熔化与凝固过程中的差异。
4. 例题讲解:运用熔化和凝固的原理,讲解生活中的实例,如冰雪融化导致路面湿滑的原因。
5. 随堂练习:让学生运用熔化和凝固的原理,解释其他生活中的现象,如为什么冬天玻璃会起雾。
6. 知识拓展:引导学生思考熔化和凝固在工业、生活中的应用,如焊接、制冷等。
六、板书设计板书内容主要包括:1. 熔化和凝固的概念。
2. 熔化和凝固的特点。
3. 晶体和非晶体在熔化与凝固过程中的差异。
七、作业设计作业题目:1. 解释熔化和凝固的概念,并描述它们的特点。
2. 举例说明晶体和非晶体在熔化与凝固过程中的差异。
3. 运用熔化和凝固的原理,解释生活中的一个现象,如冰雪融化导致路面湿滑的原因。
答案:1. 熔化是物质从固态变为液态的过程,凝固是物质从液态变为固态的过程。
熔化需要吸热,凝固需要放热。
2. 晶体在熔化过程中温度保持不变,非晶体在熔化过程中温度不断升高;晶体在凝固过程中温度保持不变,非晶体在凝固过程中温度不断降低。
初中物理九年级第十二章《温度与物态变化》知识重点梳理知识点拨

第十二章温度与物态变化●学习要求1.知道摄氏温度。
记住在1个标准大气压下冰水混合物和沸水的温度。
了解液体温度计的构造和原理。
会用常见温度计测量温度。
会使用体温计。
了解人的正常体温。
了解一些生活环境中的温度值。
2.知道固体、液体和气体三种物态。
知道物态变化。
能列举自然界和生活中不同状态的物质。
3.知道熔化和凝固现象和条件。
记住1个标准大气压下冰的熔点和水的凝固点。
了解晶体和非晶体,了解它们的熔化和凝固图像。
了解熔化和凝固过程中的吸热和放热。
解释熔化和凝固的有关现象。
4.知道汽化和液化现象。
知道蒸发和沸腾是汽化的两种方式。
知道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
探究水沸腾的条件及温度变化的特点。
记住1个标准大气压下水的沸点。
了解沸点与气压的关系。
了解汽化和液化过程中的吸热和放热。
解释汽化和液化的有关现象。
5.了解升华和凝华现象。
了解升华和凝华过程中的吸热和放热。
解释升华和凝华的有关现象。
6.了解合理利用和保护水资源的重要性,有节水意识,树立可持续发展的意识。
●知识点拨第一节温度与温度计一、物态变化物质有三种状态,分别为固态、液态和气态。
物质由一种状态向另一种状态的变化称为物态变化。
二、温度(1)温度表示物体的冷热程度,常用单位:摄氏度,国际单位:开尔文,热力学温度(T)和摄氏温度(t)的换算关系是T=273.15+t。
(2)人的正常体温是37℃;水在0℃时可能会结冰。
◎常见的一些温度值——冰的熔点00C,对人体舒适的环境温度250C,人体正常体温370C,在1个标准大气压下水沸腾的温度定为1000C,在1个标准大气压下将纯净的冰水混合物的温度定为00C。
三、温度计(1)作用:测量物体的温度。
(2)常用温度计是根据液体的热胀冷缩原理制成的。
(3)常见的液体温度计有温度计、寒暑表和体温计。
(4)液体温度计的使用:做到四“会”。
①会“选”:使用前首先观察它的量程、分度值和零刻度。
②会“放”:测量时温度计的玻璃泡应被包围在被测物体内;测量液体温度时,温度计的玻璃泡要浸没在被测液体中,但不能接触容器的壁和容器的底部。
沪科版物理九年级第十二章第二节熔化与凝固(共45张PPT)

温度/℃ 55
D
1、AB段:固体
2、B点:固体
50
B
C
3、BC段:固液共存 4、C点:液体
5、CD段:液体 45
40
A
02
4
6
时间/分 8 10 12 14
海波熔化的图象
松香的熔化过程中的状态:
熔化始: 固态 熔化中: 软化 熔化末: 液态
探究:松香的熔化和凝固过程
时间/ 分 0 1 2 3 4 5 6 7 8 9 10 温度/ ℃ 40 40.5 41 42 43 44 45 46.5 49 52.5
蜡 状态
固态
软
稀
液态
根据表格数据画图像
冰的熔化
℃ 6
4
2
0
B
C
0
1
2
3
4
-2
-4
A -6
℃
80
蜡烛的熔化
D
70
D
60
50
B
C
t 40
5
6 30
A
20
10
0
t
0
2
4
6
1、以上两种物质的熔化过程中,温度的变化有 什么特点?
2、AB段曲线对应的一段时间内,冰与蜡烛各 是什么状态?温度怎样变化?
3、BC段,冰与蜡烛各是什么状态?温度是否 变化?
探究:硫代硫酸钠(海波)熔化和凝固过程
时间/ 分 0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温度/ ℃ 42 44 46 47 48 48 48 48 48 48 49 50 52
海波熔化过程记录表
时间/分 0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晶体熔化实验的几点建议
探究固体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
由于萘对人体有危害,所以我们以海波做为晶体的代表做晶体熔化的实验,研究晶体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
但是在实际操作时,要不需要的时间较长,要不观察到海波没有固定的熔点,在熔化过程中温度一直升高。
而本节课中,海波熔化实验既是教学中的重点,又是难点。
因此确保实验的成功将成为探究教学的关键所在。
为了提高实验的成功率,我为大家提出几点建议,略尽微薄之力。
1.选择纯净新鲜的海波
由于海波有较强的还原性,可以与空气中的氧气反应,因此,海波应密闭保存,存放于阴凉处,不能高温和光照,避免因存放时间过长而引起变质。
尤其在炎热的夏季更应注意。
若晶体不纯,则不宜再用。
更不应重复使用海波。
2.选择两支量程为0~100℃的温度计
一支温度计插入试管测量海波的温度,另一支温度计插入烧杯,监测水温变化。
3.选择合适的温水
海波在33℃以上的干燥空气中易风化失去结晶水,熔点降低。
实验中用水浴法加热时,可先调节烧杯中的水温在40℃左右,再把盛有海波晶体的试管放入烧杯中加热,这样可缩短实验时间,避免因加热时间过长而使海波失去结晶水,从而解决了温度未达到48℃海波就开始熔化的问题。
4.给海波加热要缓慢均匀
实验中如果加热太快,试管中各部分晶体受热不均匀,与外壁接触部分先熔化变为液体,且温度继续升高,而中间固态部分还未熔化,这样会严重影响实验结果,导致错误结论。
水浴应缓慢加热时,使试管内外温度差保持在5℃左右,在海波熔化过程中应保证水温不超过51℃。
5.不停止对海波的搅拌
由于海波是热的不良导体,当试管中有液态开始出现时,为了保证管壁处和中间部分的温度一致,要不断搅拌海波。
6.及时调整温度计的位置
温度计测得的温度只能反映温度计玻璃泡周围样品的温度,而不能反映整个样品的温度变化。
当试管中外围的海波开始熔化时,玻璃泡的附近的温度有可能没有达到熔点,这时学生就观察到温度尚未达到熔点,海波已经熔化的现象;有时温度计玻璃泡的附近的海波已熔化完成,并且温度已开始上升,但整个样品还没有完全熔化,学生就会认为,海波还没有熔化完,而温度已经上升。
所以在海波熔化过程中应及时调整温度计的位置,使玻璃泡始终处于固、液的交界处。
实验中注意到以上几点,那么海波熔化过程中状态变化会很清晰,并且熔化时温度不变的现象也会很明显。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