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汉语—古今字

合集下载

古汉语基础知识

古汉语基础知识

古汉语基础知识一、文言字形(一)古今字上古时代,汉字的数量比后代要少得多,一字往往兼有几个义项,等到后来又造出了新字,原字的意义就有所改变。

这样,我们把较早的字叫做“古字”,把较后的字叫做“今字”。

常见的古今字列举:①女—汝②反—返③孰—熟④奉—捧⑤见—现⑥受—授⑦暴—曝⑧知—智⑨内—纳⑩直—值。

(二)异体字异体字是音同义通而写法不同的字。

列举:①泪—涙②崖—崕(三)通假字古人使用文字,有时不用原来该用的那个字,而用另一个字替代。

这种文字使用的替代现象叫“通假”,其中被代替的那个字叫本字,用来代替的字叫借字,也就是通假字。

(1)双声通假借字和本字声母相同的通假字。

列举:①“亡”通“无”②“谬”通“穆”③“责”通“债”。

(2)叠韵通假借字和本字韵母相同的通假字。

列举:①“不”通“否”②“干”通“岸”③“还”通“旋”④“景”通“影”。

(3)同音通假借字和本字的声母、韵母完全相同的通假字。

列举:①“案”通“按”②“有”通“又”③“蚤”通“早”④“得”通“德”。

(4)形近通假借字和本字由于形近而通假。

列举:①“堕”通“隳”②“被”通“披”③“盖”通“盍”。

二、文言词语(一)实词1.单音词和复音词古代汉语以单音词为主,现代汉语以复音词为主(主要是双音词),所以不要把文言实词中两个单音词误认为现代汉语的双音词。

另外,还要注意古汉语中同义词(近义词)连用和偏义复词现象。

2.古今异义①词义扩大:原有意义狭小,现在使用范围扩大,即今义大于古义。

如古代“江”专指“长江”,“河”专指“黄河”;现为江流通用词。

②词义缩小:原有意义范围较大,现在使用范围缩小,即今义小于古义。

如“丈夫”,古义是男子的通称,现代汉语中“丈夫”专指“妻”的配偶。

③词义转移:由原有表示的对象,转为另一对象。

如“币”古义指“礼物”,今义已转移为“钱”的意思。

“走”古义为“跑”,今义是“步行”的意思。

④词义感情色彩变化。

如“爪牙”,古义指“勇士、武将”,现指“帮凶”一类的人。

第三节古今字、异体字、通假字

第三节古今字、异体字、通假字
(2)尔贡包茅不入,王祭不共。(《左传·僖 公四年》)——共,后来写作“供 ”,供 给。
(3)秦伯说,与郑人盟。(《左传·僖公三十 年》)——说,后来写作“悦”,高兴。
(4)责毕收,以何市而反?(《战国策·齐策 四》)——责二)古今字产生的原因
• 1.词义引申以后,同一个字形表示的义项 众多,为区别词义而另造新字,分担原 字的部分意义。
• 2.由于字形的假借,假借义与本义共用一 字,为使假借义与本义能区分开来而另 造新字,承担本义或假借义。
• 这些后起的新字和原字就构成古今 字的关系。古字表示的意义多,今字只 是表示古字的部分意义。字形上,多数 古字与今字形体中有相同成分。
(三)今字产生的方式有以下几种
• 1.多数今字在古字基础上加形符而成。如: 奉—俸、捧 采—彩 賈—價 辟—避、僻、譬、闢、嬖
第三节 古今字、异体字、通假字
• 一、古今字 • (一)定义 • 古今字是历史上先后产生的、表示某种
同一读音和意义的形体不同的字。先产 生的叫古字,后来造的叫今字。 • 古今是相对的概念,周为古则汉为今, 汉为古则晋宋为今。 • 例:
(1)请京,使居之,谓之京城大叔(《左 传·隐公元年》)——大,后来写作“太”。
同一组异体字在任何情况下都可以互相 替代,而今字却并非在任何时候都可以 替代古字。
三、通假字
• (一)定义
• 古代汉语书面语言中,某个字本有专字, 可古人书写时没有使用这个专字而是借 用了一个与它音同或音近的字,这种现 象叫通假。其中被代替的字是本字,用 来代替本字的字是通假字,也称为借字。
• 例:
再如:“游”和“遊”。“遊”的本义是关于 行走的,“游”的本义是关于水的。关于行走 的都可写作“游”,但关于水的却不能用 “遊”。

古今字 通假 字 异体字 繁简字

古今字 通假 字 异体字  繁简字

(五)造字假借的作用
一是弥补了象形字 无法构造的缺点 二是节省 了造字 的数量 缺点是: 仍未摆脱表意文字 的局限 汉字系统的形音义 造成了混乱
(六)用字假借
用字假借:是汉字在使
用过程中的假借情况。 原因:一是用了别字: 如:甚矣,汝之不 甚矣, 二是: 从习惯,省事:
旦日,不可不蚤 旦日,不可不蚤自 来谢项王。 来谢项王。“早” 孤不度德量力,欲信 孤不度德量力, 大义于天下。 大义于天下。“於”
(一)
古今字的形體
古字加形符 其萁;采(才采);員圓; 韋圍;取娶;昏婚;州洲; 县悬;孰熟;属嘱;反返; 改變形符 采採;說悅;赴訃;斂殮; 沒殁;振賑;張脹; 略加变形 母毋;不丕;大太;閒間; 陈阵 形体无关,通假字造成的: 形体无关 亡无;伯霸;辠罪
(二) 古今字形成的原因和通假字
1、古今字形成的原因 上古文字量少,一个字可能负担 许多词义,为了加以区别,就对 某个词义另造一个新字,于是就 形成了古今字。所以,古今又叫 区别字。例如: 上古没有“悦”这个字,表示这 个概念经常都是用“说”,但是, “说”的义项和用法很多,于是 就造后起字“悦”来表示高兴这 个概念。又如: “尝”(从旨尚声)的本义就是 表示“口味之也”,但因为“尝” 经常用来表示“何尝”、“未尝” 等概念,因此人们给“尝”加一 个意符“口”构成一个后起字 “嚐”表示“嚐滋味”的概念。 2.对待古今字的正确态度: (1)了解古今字的关系,从而 掌握古书的词义; (2)承认文字发展的事实,不 要后古薄今,也不要是古非今。 3、 古今字和通假字 中学教学并不区分,古今字和通 假字,只是笼统的称为通假。大 学从文字学的角度来研究,才提 出这一问题。
(二)、异体字的类别:
1、造字方法不同造成的 异体字 野:(形声) 埜 (会意) 岩:(会意) 巖 (形声) 灾: (会意) 烖 (形声) 泪涙- 岳嶽- 膻羶shan絷zhi

古代汉语通论:古今字、异体字、繁简字 共25页

古代汉语通论:古今字、异体字、繁简字 共25页

1.2 古今字產生的原因
古今字產生的原因是由於上古時期漢字數 量少,漢字的“兼職”現象多,後來爲了 把多種意義加以區別,就另造新字來表示 其中的某一意義。就這一義項而言,先造 字和後起字就是古今字的關係。
例如一個“辟”字就兼有பைடு நூலகம்代的避、闢、僻、嬖、 譬等字的意義:
從臺上彈人,而觀其辟丸也。(左傳宣公二年) (後來寫作避。)
又如上古時期“責”也表示“債”的概念, “舍”也表示“捨”的概念,後來新造 “債”“捨(今“捨”又簡化爲“舍”)” 等字,這就是古今字。“債”和“捨”只 是承擔“責”和“舍”眾多職務中的某一 兩個職務, “責”和“舍”的其他職務並 未卸掉。
古今字很多,再如:
a.大太 弟悌 閒間 說悅 孰熟 竟境 隊墜 涂 塗 赴訃 馮憑 賈價 屬囑 厭饜 縣懸 陳陣 (此組今字不見於《說文》,其中“悌、境、 墜、塗、價”屬《說文》新附字)
意符不同:敕勅 嘆歎 咏詠 睹覩 杯盃 暖 煖 瓶缾 絝袴
聲符不同:笋筍 綫線 烟煙 踪蹤 梅楳 猿 猨 确確 褲袴
意符聲符均不同:剩賸 村邨 暖煗 炮礟 俯頫 迹蹟 趟蹚
③變換構件成分的位置或寫法:
構件位置變換:够夠 棋棊 和咊 秋秌 略 畧 峰峯 群羣 胸胷
構件位置變換且改變寫法:慙慚 雜襍 花 芲 裡裏
古漢語通論(六)
古今字、異體字、繁簡字
〇 概述
一個字原則上只應有一個形體,但是在漢 字發展過程中,有些字出現了兩種以上的 寫法,這些不同形體的字可以分爲三種類 型:
1.古今字 2.異體字 3.繁簡字
一 古今字
1.1 古今字的概念 所謂古今字,就是指產生時間上有先後的
一組義同形異的字,產生在前的稱爲古字, 產生在後的稱爲今字。

古汉语考试资料 古今字、异体字、繁简字(2012-2-22)

古汉语考试资料 古今字、异体字、繁简字(2012-2-22)

古今字、异体字、繁简字、古今字古今字的界定:指古今两个时代先后产生的记录同一个词的两种字形,先产生的叫古字,后产生的叫今字。

古字和今字两者之间的关系就是古今字的关系。

●晋灵公不君,从台上弹人而观其辟丸也。

《左传》(避)●欲辟土地,朝秦楚,莅中国而抚四夷也。

《孟子》(闢)●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

《孟子》(僻)●君子之道,辟如行远,必自迩;辟如登高,必自卑。

《中庸》(譬)●责——债;舍——捨;反——返●责毕收,欲以何市而反。

《战国策》●初,宣子田于首山,舍于翳桑。

《左传》●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列子》古今字意义上的联系*古字表示引申义,今字表示本义。

益——溢;州——洲;止——趾;奉——捧*古字表示假借义,今字表示本义:采——採;队——坠;其——箕;孰——熟;县——悬;然——燃*古字表示本义,今字表示引申义大——太;解——懈;取——娶异体字异体字界定:指形体相异,读音和意义完全相同,在任何情况下都可以互相替代的字叫异体字。

其中最通行的一个称为正体,其他的称为异体。

●异体的原因:会意与形声字的差异:泪—涙;岩——巖形声字的意符不同:唇——脣;猫——貓;遍——徧;歌——謌;溪——谿●形声字的声符不同:粮——糧;裤—袴;蚓——螾;●偏旁相同,位置不同:峰-峯;鹅;群。

异体字需要注意的问题●意义相近、读音相同的汉字不是异体字。

置-寘(放置、设立、购置——放置)●意义有相同和相异之处者,不宜视为异体字。

雕-彫--凋(雕:鸟名;彫:雕琢、雕饰;凋:凋零)●有条件通用的字不宜视为异体字。

(沽——酤;亡(亡何、亡虑——无)繁简字●繁简字的界定:●指一个字有笔画繁简不同的两种写法。

笔画繁多的称为繁体,笔画简少的称为简体。

繁体字和简体字合称繁简字。

●意义:学习认识繁体字,是阅读、整理古典文献典籍的需要。

●简化字的形体来源:●重新用古字,废弃后起字:从-從;网-網;云-雲;舍-捨;采-採;卷-捲。

●草书楷化:车-車;门-門;为-爲;应-應●局部代替:习-習;夺-奪;务-務;奋-奮。

古汉语:古今字、异体字、繁简字

古汉语:古今字、异体字、繁简字

二 异体字
(一)定义 形体不同而音义完全相同,在任何情况
下都可以互相代替的字,叫做异体字。
(二)异体字的构成方式(173页)
❖ (一)使用不同的造字方法(会意、形声) ❖ 岳——嶽 嫖——闝 泪——涙 ❖ (二)改换意义相近的义符 ❖ 灾——災 砖(磚)——塼 暖——煖 ❖ (三)改换声音相近的声符 ❖ 粮——糧 蝶——蜨 鞋——鞵 ❖ (四)变换声符和义符的位置 ❖ 够——夠 峰——峯 群——羣 ❖ (以上各组,前者为正体字,后者为异体字)
❖ 1.简化字与繁体字的对应关系
❖ 2.有些简化字有古书中的根据
❖ 3.有些简化字和繁体字本来在词义上是毫不 相干的,或显然有区别。仅仅因为是同音的 关系,简化时就采用了那个笔画较少的。例 如:
3.1 后/後
❖ 君主 皇后 落后
❖后 √ √
√后
❖後

3.2 适/適

迅疾
❖ 适kuò √

❖ shì
“避”——“辟” “避”在表示“躲避”义上 是一对古今字。
“莫”
❖ ①mu日落的时候。 ❖ ②mò没有什么,没有谁。 ❖ 按:①义后写作暮。即:表示“日落的时
候”,先用“莫”,后用“暮”——古今字。
思考:“今字”与“古今” 在形体上 的关系
❖ 一、要——腰 益——溢 / 禽——擒 坐——座
❖ 二、閒——間(间) / 说——悦 被——披
❖ “亡”通“无”。如:《论语·雍也》:“今也则 亡。”
❖ “沽”、“酤”,均表示买卖,是同义词,但同中 有异:“沽”的对象是所有商品,包括酒;而“酤” 的对象只能是酒。
三 繁简字
(一)什么是繁简字 繁简字是指繁体字和简化字。 从形体不同的角度说,繁简字也可以算是

古代汉语通论:古今字、异体字、繁简字

古代汉语通论:古今字、异体字、繁简字
完全相同,在任何情況下都可以互換的字。
2.2 異體字的結構差異
▪ 從異體字形體結構的差異看,有三種情況: ▪ ①造字方法不同,如: ▪ 會意+形聲:泪淚 岩巖 岳嶽 凭憑 淼渺
嵩崧 埜野 艸草 躰體 仙僊 辠罪 磊磥 ▪ 象形或指事+形聲:网網 刅創
▪ ②構件成分不同,這種情況主要見於形聲 字:
3.2 漢字簡化的方法
▪ 把繁體字簡化爲簡體字主要採用了“刪、 改、代、草、古”五種方法:
▪ ①刪:即刪去繁體字的一部份:務务 條条 習习 雖虽 開开
▪ ②改:即把繁體字某些寫法繁雜的部份改 成簡單的:鄧邓 憐怜 騫骞 飢饥 績绩
▪ ③代:即用筆畫少的同音字代替筆畫多的 字:醜丑 後后 穀谷 萬万 繫系
▪ 后—后(君主)後(先後)
▪ 余—余(姓氏,第一人稱代詞)餘(豐足, 剩餘)
▪ 帘—帘(古代酒家的酒幌)簾(窗簾)
▪ 干—干(干戈)乾(乾燥)幹(才幹)檊 (樹檊)
▪ ③繁簡字之間意義相通的歸併關係
▪ 從歷史上的簡體字中選取筆畫少的字去歸 併意義上有一定聯繫的古今字、異體字:
▪ 舍捨:在舍棄義上相通,房舍義不作 “捨”;
▪ ①古字記錄本義,今字記錄引申義。如 “取—娶”,《說文》:“取,捕取也。” 《周禮·夏官·大司馬》:“大獸公之,小 獸私之,獲者取左耳。”引申爲一般的取得。 用在婚禮上,娶妻也叫“取”,如《詩 經·陳風·衡門》:“豈其取妻,必齊之 姜。”又《豳風·伐柯》:“取妻如何?匪 媒不得。”後來爲這一引申義造了“娶”字。
▪ ③古字記錄本義,今字記錄假借義。如 “牟”與“眸”,《說文》:“牟,牛鳴 也。”如柳宗元《牛賦》:“牟然而鳴, 黃鐘滿脰。”假借爲眼珠之意,如《荀 子·非相》:“禹跳湯偏(偏、跳均指半 身乾枯,或謂跛足),堯舜參牟子(參牟 子謂二瞳相參)。”後來爲這一假借義造 了“眸”字。

古代汉语通论:古今字、异体字、繁简字

古代汉语通论:古今字、异体字、繁简字

1.3 古字與今字的表義情況
古今字由於來源不同,其記錄本義、引申義 或假借義的情況也不相同,大約有四種情況: ①古字記錄本義,今字記錄引申義。如 “取—娶”,《說文》:“取,捕取也。” 《周禮·夏官·大司馬》:“大獸公之,小 獸私之,獲者取左耳。”引申爲一般的取得。 用在婚禮上,娶妻也叫“取”,如《詩 經·陳風·衡門》:“豈其取妻,必齊之 姜。”又《豳風·伐柯》:“取妻如何?匪 媒不得。”後來爲這一引申義造了“娶”字。
③變換構件成分的位置或寫法: 構件位置變換:够夠 棋棊 和咊 秋秌 略 畧 峰峯 群羣 胸胷 構件位置變換且改變寫法:慙慚 雜襍 花 芲 裡裏
2.3 異體字的辨認
辨別異體字要有時代觀念,有些字在先秦 兩漢時期是異體字,後來由於詞義分化, 各自分工表示不同的意義了,例如“喻” 和“諭”本是異體字,後來“喻”表示比 喻義,“諭”表示曉諭義,就不再是異體 字了。
③繁簡字之間意義相通的歸併關係 從歷史上的簡體字中選取筆畫少的字去歸 併意義上有一定聯繫的古今字、異體字: 舍捨:在舍棄義上相通,房舍義不作 “捨”; 借藉:在憑藉義上通用,借貸義不作 “藉”; 征徵:在徵稅義上通用,其餘義不通; 制製:在製作義上通用,制裁、法制義不 作“製”。古漢語通Βιβλιοθήκη (六)古今字、異體字、繁簡字
〇 概述
一個字原則上只應有一個形體,但是在漢 字發展過程中,有些字出現了兩種以上的 寫法,這些不同形體的字可以分爲三種類 型: 1.古今字 2.異體字 3.繁簡字
一 古今字
1.1 古今字的概念 所謂古今字,就是指產生時間上有先後的 一組義同形異的字,產生在前的稱爲古字, 產生在後的稱爲今字。
2.2 異體字的結構差異
從異體字形體結構的差異看,有三種情況: ①造字方法不同,如: 會意+形聲:泪淚 岩巖 岳嶽 凭憑 淼渺 嵩崧 埜野 艸草 躰體 仙僊 辠罪 磊磥 象形或指事+形聲:网網 刅創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今字
定義:是指在某個意義上先後出現的兩種不同的字形,先出現的叫做“古字”,後起的叫做“今字”。

比如:
莫——暮
莫,意为没有,不,不要。

从日,莫声。

古字作“莫”,像太阳落到草丛中,表示天将晚。

“暮”为后起字。

本义:日落时,傍晚
然——燃。

下形,上声。

四点是火的变形。

声符读yàn,是狗肉的意思,下面加火以烤狗肉。

本义:燃烧。

对于古今字问题,古書注釋的規範是:
X,XX,這個意義後來寫作X。

X,X的古字。

X,今字作X。

為什麼會造成古今字:
在上古时代,特别是先秦时代,汉字的数量比后代要少得多。

许慎的《说文解字》只收了9353个字,其中有许多是僻字,常用字实际上只有三四千个。

例如《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总共只用了4466个字。

后来,汉字不断增多,以《康熙字典》为例,它收了47035个字,但我们决不能由此得出结论说:上古的人头脑简单,概念贫乏,只用少数字就够了。

上古人的概念无论如何贫乏,决不会比近代人的概念少得那样多。

但丝毫不能说明清代人的概念比上古人的概念多四五倍。

汉字增多的原因有三:(一)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而不断产生新字;(二)各个时代逐渐衰亡的字仍然保存在字典中;(三)上古汉字“兼职”现象多,后代不断分化。

在這個漢字不斷增多的過程中,就產生了很多古今字。

主要原因有二:
1.假借字久借不歸,只得給原意另造新字。

比如,前文說過的,表示選擇的疑問代詞“孰”沒有本字,一開始就借用本義是“食物加熱到可吃的程度”的“孰”字來表示,後來替“孰”字本義所表示的詞造了“熟”字。

亦——腋。

甲骨文字形,在“大”(人)旁加两点,指示两腋所在。

“腋”的本字。

本义:人腋窝亦,人之臂亦也。

——《说文》。

字俗作腋
胳谓之腋。

——《广雅》《广雅》是我国最早的一部百科词典,收字18150个,是
仿照《尔雅》体裁编纂的一部训诂学汇编,相当于《尔雅》
的续篇,书取名为《广雅》,就是增广《尔雅》的意思。

腋在肘后。

——《埤苍》《隋书·经籍志》载有曹魏初博士张揖(字稚让)《埤苍》三卷,六朝隋唐著作多见徵引,大约佚于宋代。

2.詞的分化引起字的分別。

A一種是加旁以別義:
1)從臺上彈人,而觀其辟丸也。

(左傳宣公二年)
(避。

躲避之意。

)2)欲辟土地,朝秦楚,莅中國,而撫四夷也。

(孟子·梁惠王上)(闢,開闢(注:現在“闢”又簡化為“辟”。

)。

)3)苟無恒心,放辟邪侈[chǐ],無不為已。

(同上)
(僻。

不正當,不正派)4)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損矣。

(論語·季氏)
(嬖,bì本義:寵愛)5)君子之道,辟如行遠,必自邇;辟如登高,必自卑。

(中庸)
(譬。


例:
《说文》里没有“债”字,这不等於说上古没有“债”这个概念,这个概念当时是由“责”字表示的(见《战国策·齐策》)。

《说文》里有“舍”字,但是十三经里完全没有“舍”字,这也不等於说先秦没有“捨”这个概念,这个概念当时是由“舍”字表示的(见《左传》僖公三十年)。

由此看来,“责”、“舍”等是较古的字,“债”、“捨”等是比较后起的字。

我们把“责债”、“舍捨”等称为古今字(注:现在“舍”又简化为“舍”。

)。

但是,我们不要误会,以为“责”、“舍”等字已经被废弃了,它们的职务已经完全由“债”、“舍”等字代替了。

要知道,“责”、“舍”所移交给“债”、“舍”的只是它们所担任的几个职务当中的一个,它们还有别的职务(责任,房舍等)并没有卸掉。

B一種是換旁以別義:
錫——賜
人有見宋王者,錫車十乘。

——《莊子·列禦寇》
賜,予也。

——《說文》
上予下曰賜。

——《正字通》一部按汉字形体分部编排的字书。

明代崇祯末年国子监生张自烈撰。

清代修《康熙字典》即根据《正字通》,而加详备
古字的义项多,较复杂,今字的义项少,较单纯,爲不同的義項造不同的字,古字的义项大多等于今字的义项与它本形今保留义项的加合,比如:古“説”=悅+今“説”
同時,我們要注意,各組古今字內部的時間標準是千差萬別的。

比如:反-返,“返”字已見于公元前433年的楚曾侯鐘。

孰——熟,始見于《玉篇》(南朝梁、陳之間顧野王所著字書)
古今字與通假字辨:
通假字,是本有其字,臨時借他字表音。

通假字與本字只是音同或音近因而通用的關係,沒有什麽直接引申的關係。

如:蚤——早,
古今字,在未有今字之前,就是古字兼職。

在某個意義上,古今字其實是同一個字的先後不同的寫法。

如果套用“本字”的說法,那麽,古今字中,古字其實纔是本字,反而是加旁或換旁或另造的今字是後起的,我們不能不顧事實,反倒説今字纔是本字。

如:説——悅,亦——腋。

《鄭伯克段於鄢》中的古今字:
1.公曰:“制,巖邑也,虢叔死焉,佗邑唯命。


佗邑-他
2.請京,使居之,謂之京城大叔。

大叔-太
3.公曰:“姜氏欲之,焉辟害?”
辟害-避
4.《詩》曰:“孝子不匱,永錫爾類。


錫-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