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汉语文字知识

合集下载

古汉语基础知识

古汉语基础知识

古汉语基础知识一、文言字形(一)古今字上古时代,汉字的数量比后代要少得多,一字往往兼有几个义项,等到后来又造出了新字,原字的意义就有所改变。

这样,我们把较早的字叫做“古字”,把较后的字叫做“今字”。

常见的古今字列举:①女—汝②反—返③孰—熟④奉—捧⑤见—现⑥受—授⑦暴—曝⑧知—智⑨内—纳⑩直—值。

(二)异体字异体字是音同义通而写法不同的字。

列举:①泪—涙②崖—崕(三)通假字古人使用文字,有时不用原来该用的那个字,而用另一个字替代。

这种文字使用的替代现象叫“通假”,其中被代替的那个字叫本字,用来代替的字叫借字,也就是通假字。

(1)双声通假借字和本字声母相同的通假字。

列举:①“亡”通“无”②“谬”通“穆”③“责”通“债”。

(2)叠韵通假借字和本字韵母相同的通假字。

列举:①“不”通“否”②“干”通“岸”③“还”通“旋”④“景”通“影”。

(3)同音通假借字和本字的声母、韵母完全相同的通假字。

列举:①“案”通“按”②“有”通“又”③“蚤”通“早”④“得”通“德”。

(4)形近通假借字和本字由于形近而通假。

列举:①“堕”通“隳”②“被”通“披”③“盖”通“盍”。

二、文言词语(一)实词1.单音词和复音词古代汉语以单音词为主,现代汉语以复音词为主(主要是双音词),所以不要把文言实词中两个单音词误认为现代汉语的双音词。

另外,还要注意古汉语中同义词(近义词)连用和偏义复词现象。

2.古今异义①词义扩大:原有意义狭小,现在使用范围扩大,即今义大于古义。

如古代“江”专指“长江”,“河”专指“黄河”;现为江流通用词。

②词义缩小:原有意义范围较大,现在使用范围缩小,即今义小于古义。

如“丈夫”,古义是男子的通称,现代汉语中“丈夫”专指“妻”的配偶。

③词义转移:由原有表示的对象,转为另一对象。

如“币”古义指“礼物”,今义已转移为“钱”的意思。

“走”古义为“跑”,今义是“步行”的意思。

④词义感情色彩变化。

如“爪牙”,古义指“勇士、武将”,现指“帮凶”一类的人。

(完整版)古代汉语知识点整理大全

(完整版)古代汉语知识点整理大全

古代汉语知识点整理汉字结构六书的内容(1)象形许慎对象形的解释是:“象形者,画成其物,随体诘诎,日月是也。

”意思是:随着物体的轮廓弯转曲折,画出它的形象。

例如日月二字的写法:甲骨文:日月金文:日月小篆:日月* 象形字举例:斤:甲骨文:斤;金文:斤;小篆:斤。

《说文》:“斫木也。

”《庄子·徐无鬼》:“运斤成见。

”。

本义:斧子一类的工具。

行:甲骨文:行;金文:行;小篆:行。

《说文》:“人之步趋也。

”按:据甲文字形,“行”象四通八达的道路。

《诗经·周南·卷耳》:“嗟我怀人,置彼周行。

”本义: :道路。

文:金文:文;小篆:文。

《说文》:“错画也,象交文。

”本义:花纹;纹理。

而:金文:而;小篆:而。

《说文》:“颊毛也,象毛之形。

”干:金文:干;小篆:干。

《说文》:“犯也。

从反入,从一。

” 按:据甲文字形,干象盾牌。

本义:盾牌。

(2)指事许慎对指事的解释是:“指事者,视而可识,察而见意,上下是也。

”这句话的意思是:看了就能认识,仔细体察就能领会其中的含义,例如上下二字。

上下二字甲骨文作上下。

弧线表示标准线,“—”表示在上方或下方。

篆文将弧线变成了直线,将弧线上下的“—”变成了竖线“ |”。

指事字可以分为以下两大类:a、纯粹符号性质的指事字,例如:一:甲骨文:一;金文:一;小篆:一。

《说文》:“惟初太始,道立于一,造分天地,化成万物。

凡一之属皆从一。

”二:金文:二;小篆:二。

《说文》:“地之数也。

从偶一。

”三:金文:三;小篆:三。

《说文》:“天地人之道也。

从三数。

”四:金文:四;小篆:四。

《说文》:“阴数也。

象四分之形。

”b、在象形字的基础上添加指示符号的指示字,例如:刃:金文:刃;小篆:刃。

《说文》:“刀坚也。

象刀有刃之形。

”本:金文:本;小篆:本。

《说文》:“木下曰本。

从木,一在其下。

”末:金文:末;小篆:末。

《说文》:“木上曰末。

从木,一在其上。

”亦:金文:亦;小篆:亦。

“亦”是“腋”的古字。

(完整版)古代汉语(知识点)

(完整版)古代汉语(知识点)

(完整版)古代汉语(知识点)第一章古今词义的异同一、古今词义异同的对应情况(1)古今词义基本未变名词:天、地、草、木、山、川、人、手、耳、刀、马、牛、羊动词:出、入、起、坐、笑、骂、学、问、变等形容词:大、小、长、短、轻、重、方、圆、白、黑、数词:一、二、三、四、注意:这种词属于基本词汇。

保证了汉语的继承性和稳定性。

基本词汇的词义基本不变,但并不意味着没有一点变化。

(2)古今词义基本不同1、旧词的死亡原因:历史事物的消亡膢社会观念的改变、被别的词语所取代倡优——演员、艺人注意:古今词义的演变,是指一个词的意义从古到今的发展变化。

这跟“词义的引申”不完全相同。

“词义的引申”着重讨论一个词的各种各样的意义是怎样演变出来的。

“古今词义的演变”则着重于讨论一个词由古到今词义上有无变化或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

(3)汉语中大多数的词古义和今义既有联系又有差别《史记·商君列传》:“孝公既见卫鞅,语事良久,孝公时时睡,弗听。

”打瞌睡——泛指所有的睡觉《韩非子》:“人有酤酒者,为器甚洁清,置表甚长,而酒酸不售。

”卖掉(卖的结果)——卖的行为《左传·蹇叔哭师》:“穆公访诸于蹇叔。

”咨询(事)——探访、拜访(人)二、古今词义变化的类型(一)词义范围的变化所谓词义范围的变化,是就一个词新旧义位的比较而言。

一般认为,词义范围的变化有三种情况:1.扩大:意义由下位义变成了上位义。

《礼记·曲礼下》:“公侯有夫人,有世妇,有妻,有妾。

”诸侯之妻——自己及他人的妻子2.缩小:意义由上位义变成了下位义。

《战国策》:“父母闻之,清宫除道。

”泛指居处、房屋——帝王的殿堂、居室《论语·子路从而后》:“子路从而后。

遇丈人,以杖荷蓧。

”对老年男子的尊称——岳父《周易·系辞上》:“二人同心,其利断金。

”泛指金属——专指黄金。

3.转移:词的意义由一个范围转到了另外一个范围。

(词义转移:指词义由古义发展到今义,反映的对象从某一事类转移到另一事类,两事类间虽有联系,但彼此之间无类属关系。

古代汉语知识点整理大全

古代汉语知识点整理大全

古代汉语知识点整理大全
一、中古汉语史
1、中叴汉语是汉语从西汉时期开始,到宋代的一个发展阶段;
2、中古汉语的发展是汉语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汉语的积极影
响至今仍在。

3、中古汉语的词汇脱胎于西汉语,但与现代汉语的词汇存在很大不同。

4、中古汉语的发音差别也比较大,属于变调语言,声调改变词义的
方式也有很多,与现代汉语有很大不同。

二、中古汉语的文字
1、中古汉语使用的文字有两种:秦汉文字(即甲骨文)和隶书,前
者一般用于官用文书,后者用于普通百姓书写。

2、秦汉文字又称甲骨文,指从西汉到明朝之间出现的一种古老的汉
字文字,它是汉字的始祖,是中国最早的文字,也是中国最重要的古文字。

3、隶书则是汉字书写技法之一,它是中古汉语使用的官方文字之一,是中国经典的文字,它的灵活性强,可以表现汉字的特殊形态。

三、中古汉语的语法
1、中叴汉语的语法又分为句法和句式两部分。

2、句法指的是语成语法规则,汉语的句法主要有动、不动、状语、
定语等。

3、句式指的是组成句子的形式和结构,中古汉语的句式有主谓宾结构、主宾状补结构、主谓补宾结构等。

四、中古汉语的文类
1、中古汉语的文类很多,其中最重要的有礼仪文章、礼记、汉书、史记、世说新语等。

2、礼仪文章是对礼乐仪礼。

古汉语文化常识

古汉语文化常识

古汉语文化常识摘要:一、古汉语的起源与演变1.古汉语的起源2.古汉语的发展与演变二、古汉语的语音特点1.声母2.韵母3.声调三、古汉语的语法特点1.词序2.助词和介词3.量词和代词四、古汉语的词汇特点1.单音节词2.词义的变化3.成语和典故五、古汉语的文化影响1.诗词歌赋2.经典著作3.汉字书法正文:古汉语,又称为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一种书面语言。

它起源于先秦时期的口语,经过数千年的演变,逐渐形成了独特的语言体系。

古汉语在文学、历史、哲学等领域具有重要地位,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古汉语的起源与演变可以从先秦时期的甲骨文、金文等文字资料追溯到。

随着历史的发展,古汉语逐渐分为两大部分:文言文和白话文。

文言文主要用于书面表达,包括文学作品、历史记载、哲学著作等;白话文则是口语的记录,如小说、话本等。

文言文与白话文相互影响,共同推动古汉语的发展。

古汉语的语音特点是其独特性的重要体现。

在声母方面,古汉语有三十六字母,包括双唇音、齿龈音、硬腭音、软腭音等。

韵母方面,古汉语有四个声调,分别为平声、上声、去声、入声,形成了独特的音韵体系。

古汉语的语法特点主要表现在词序、助词和介词、量词和代词等方面。

在词序方面,古汉语常常调整词序以突出句子成分,使句子更加简洁。

助词和介词方面,古汉语助词丰富,介词多用于表示时间、空间等关系。

量词和代词方面,古汉语量词较为丰富,代词有多种形式,如人称代词、疑问代词等。

古汉语的词汇特点主要表现在单音节词、词义的变化和成语典故等方面。

古汉语词汇以单音节词为主,许多现代多音节词在古汉语中为一个单音节词。

词义的变化主要体现在一词多义、异义词、同义词等方面。

成语典故是古汉语词汇的重要组成部分,许多成语和典故来源于古代文学作品和历史事件。

古汉语在文化方面的影响是全方位的。

在诗词歌赋方面,古汉语的音韵和修辞手法为诗歌创作提供了丰富的表现手段。

在经典著作方面,儒家、道家、法家等诸子百家的著作多采用古汉语书写,成为后世学习和研究的重要文献。

古代汉语知识点

古代汉语知识点

古代汉语知识点一、名词解释1、注音材料:包括古代文献中的直音、读若、反切等注音材料。

(1)直音:用同音字注音。

(2)读若:通过比况的方法用读音相近或相同的字注音。

(3)反切:用两个汉字来给一个汉字注音,其基本原理是:切上字与被切字声母相同,切下字与被切字的韵母和声调相同。

2、声训材料:声训是用读音相同或相近的字词去解释词语的一种训诂方法。

声训材料在一定程度上能反映当时的语音情况,可以作为我们研究古音的参考材料。

3、五音:最早见于《玉篇。

五音声论》。

是按发音部位的不同把声母分为五类,即唇音、舌音、齿音、牙音、喉音。

4、七音:是由沈括在《梦溪笔谈》中最早提出的。

在五音的基础上再分出半舌音、半齿音两类,就成了“七音”。

5、阴声韵、阳声韵、入声韵:音韵学上依照韵尾的不同,将古韵分为阴声韵、阳声韵、入声韵三类。

(1)阴声韵指无韵尾或以元音作韵尾的韵。

(2)阳声韵指以鼻辅音n/m/g收尾的韵。

(3)入声韵指以塞因p/t/k收尾的韵。

6、叶韵:把古诗中不和谐的地方改成他们认为和谐的读音,这就是“叶韵”,也称“协韵”。

7、读破:也叫“破读”,是古代一种改变字或词的读音以区别不同意义或词性的方法,主要是改变声调,且多数是把原来的非去声字变读为去声字。

8、三平调(下三连):属于平平脚句型——五言的句式为()仄仄仄平平,七言的句式为()平平仄仄仄平平,即诗句的最后三个字都是平声字。

是写格律诗的大忌。

是决不允许出现的。

但在写古体诗时,却有意多出现,以示与格律诗相区别。

9、犯孤平:属于仄平脚句型——五言句式为()平平仄仄平,七言句式为()仄仄平平仄仄平。

孤平指以上两个句式的诗句中除韵脚之外只有一个平声字的声病。

由于“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的变通原则,前面的两种格式容易犯孤平。

10、流水对:同一联中的两句话,从形式看是两句话,但意思并不互相对立,实际上是一整句话分开成两句来说。

也就是这两句话在理解时应该是如同流水般一气贯穿下来。

古代汉语基础必学知识点

古代汉语基础必学知识点

古代汉语基础必学知识点
1.古代汉字:掌握古代汉字的基本结构和发展过程,了解古代汉字的
构造原理和基本字形。

2.古代汉语的发音:掌握古代汉语的音韵体系,了解古代汉语的声母、韵母等发音规则。

3.古代汉语的词汇:学习古代汉语的常用词汇和词义,了解古代汉语
的词法特点。

4.古代汉语的语法:掌握古代汉语的基本语法结构和句式,了解古代
汉语的六艺、八股等句法体系。

5.古代汉语的文体:学习古代汉语的各种文体,包括骈文、楚辞、诗
经等,了解古代汉语的文学风格和特点。

6.古代汉语的修辞:了解古代汉语的修辞方法和手法,包括比喻、夸张、反问等,掌握古代汉语的修辞技巧。

7.古代汉语的典籍:熟悉古代汉语的各类典籍,包括《论语》、《史记》、《诗经》等,了解古代汉语的思想和文化。

8.古代汉语的句读:掌握古代汉语的句读方法和节奏,了解古代汉语
的韵律和韵律调式。

9.古代汉语的语言变化:了解古代汉语的语音、词汇、句法等方面的
变化,掌握古代汉语演变的规律和特点。

10.古代汉语的语用:了解古代汉语的语用学原理和方法,包括语体、语用、语境等,掌握古代汉语的语用特点和应用技巧。

《古代汉语》(全部知识)

《古代汉语》(全部知识)

古代汉语复习资料第一部分是通论部分;第二部分是文选部分。

第一部分古代汉语基础知识一、古代汉语常用工具书1、字典辞书的编排:1)按部首和笔画排列2)按音序排列3)按号码排列2、注音方式:1)直音:即用同音字注音;2)反切:用两个汉字拼注一个汉字读音的注音方法。

其方法是:反切上字与被切字声母相同,下字与被切字韵母、声调相同。

如:“呼报反”,即用“呼”的声母h和“报”的韵母ao声调(ˋ)相拼,是“号”或“爱好”的“好”;3)注音字母和拼音字母注音。

3、释义方式:1)直训:也叫语词式,它用一个词去解释另一个词。

如:元,始也。

2)描写:对被释对象的特征、形状、位置、作用等给予解释。

如:缶,瓦器,所以盛酒浆、秦人鼓之以节歌。

3)义界:也称为定义式。

如:斗,十升也。

4)譬况:即用人们熟知的事物去比方不熟悉的或难以解说的事物。

如:黑,火所熏之色也。

4、常用工具书:1)《说文解字》简称《说文》,东汉许慎著。

是我国规存最早的字典。

全书分汉字为540部,开创了以部首统率汉字的字典编纂法,收字以小篆为主。

2)《康熙字典》是清朝康熙49看开始编写的,参加编写的有张玉书、陈廷敬等三十人,于康熙55看编成。

这部字典按部首笔画的多少,把214个部首分别归入十二集中。

十二集以子丑寅卯等十二地支命名。

3)《汉语大字典》是一部解释汉字形、音、义的大型语文工具书。

这部大字典是目前我国搜集汉字单字最多的字典,共收单字五万六千个左右。

4)《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北京大学中文系汉语专业等单位联合编写,1979年出版。

收古汉语常用字三千七百多个。

修订版于1993年问世。

5)《辞源》专门为阅读古籍和古代文史研究使用的工具书。

6)《辞海》是一部综合性的辞书。

所收对象除单字外,主要是语词、人物、著作、历史事件、古今地名、团体组织以及各学科名词术语等。

古语今语、古义今义并收。

7)《汉语大辞典》由《汉语大辞典》编辑委员会、《汉语大辞典》编纂处编纂。

1986年第一卷出版,1994年出版最后一卷。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汉字知识
一,汉字的性质与发展
⒈性质:
表意文字,字形与字义有直接或间接的联系。

牛()水()。

⒉起源:
①结绳说:
《易》:“上古结绳而治,后世易之以书契。


②八卦说:
③仓颉造字说:
《韩非子》:“古者苍颉之作书也。

自环者谓之厶(),背厶谓之公()。


⒊发展:
甲骨文(殷墟文字、甲骨卜辞)→金文(钟鼎文、铭文)↗古文(东方六国文字)(至:)
↘大篆(籀文)→小篆(至:)→隶书(秦隶→汉隶)楷书
二,传统文字学分析汉字的理论方法。

⒈“六书”理论
“六书”首见《周礼》:
《周礼.地官.保氏》:“保氏掌谏王恶而养国子以道,乃教之以六艺:一曰五礼,二曰六乐,三曰五射,四曰五驭,五曰六书,六曰九数。


班固:象形、象事、象意、象声、转注、假借
郑众:象形、会意、转注、处事、假借、谐声
许慎:指事、象形、形声、会意、转注、假借
今用许慎之名、班固之序
许慎:最早对“六书”理论系统阐述并用来研究汉字结构的人。

四体二用:
四体:象形、指事、会意、形声(造字)
六书↗
↘二用:转注、假借(用字)
三,汉字结构分析
㈠象形:
①许氏定义:
象形者,画成其物,随体诘诎,日()、月
()是也。

②定义:
通过勾画事物轮廓特征造字。

如:
人()、羊()、犬()、

()、止
()、眉
()、
州()
、斤()、马()、口()、齿()、自()、
耳(
)、雨()、鸟(
)女(
)、又()牢
()
㈡指事:
①许氏定义
指事者,视而可识,察而见意,上、下是也。

②定义
给象形字增加指示性符号或单纯用指示性符
号造字。

增加指示符号:
本():树根
末():树梢
立():站立之():到,前往
甘():味美
曰():说话
刃():刀刃
寸():寸口
单纯用指示符号造字:
一()
、二(

、三()、

()、上

)下


中(

㈢会意
①许氏定义:
会意者,比类(事物)合谊(意义),以见指撝(意
义)
,武(
)、信是也。

②定义
合数字成新字,合数义成新义。

莫():从日在茻中,傍晚
字():从宀从子,生子
休:从人从木,休息
相:从木从目,看、审看
逐():从豕从辵,追逐
牧():从牛从攴,放牧
林:从二木,树林
光():从火从卩,明亮,光亮
㈣形声
①许氏定义:
形声者,以事为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

②定义
合数字成新字,一字表义,称义符或形符;一
字表音,称声符,如:“柱”“铜”。

⑶形声字的类型
第一,增加声符造新字,如:
齒:→
第二,增加义符造新字,如:
止:止()→趾
⑷形声字字形字音的几个问题:
第一,形体问题:
①字形变化大
朝():从倝gàn舟声,早上
责():从贝朿cì声,求取,索取
贾():从贝襾yà声,做买卖。

②结构特殊
形在一角:
修、脩、條、倏
修:从彡shān攸声,修饰,装饰
脩:从肉攸声,干肉
條:从木攸声,枝条
倏:从犬攸声,奔跑
腾、勝、裁、戴、栽、颖、侫、赖、疆、雜腾:从马朕声
勝:从力朕声,能承担,禁得起
裁:从衣声
戴:从異()声,用头顶
栽:从木声
颖:从禾顷声,禾芒
侫:从女仁声,敏捷
赖:从贝剌声,依赖
疆:从土彊声,边疆
雜:从衣集声,杂色
声在一角:
旗、施、徒、徙
旗:从方人yǎn其声,旗帜
施:从方人也声,旗帜飘动貌徒:从辵土声,徒步行走
徙:从辵止声,迁徙
声或形居中:
衮、哀、衷、裹、裏
哀:从口衣声
衮:从衣公声,衮服
衷:从衣中声,内衣
裹:从衣果声
裏:从衣里声,衣服的内层
第二,省形与省声
为了字形匀称和简化笔画,省去形符或声符的一部分。

如:
産:从生彦省声。

弑:从殺省,式声。

書:
第三,有些字的声符不表音,如:
居→古;道→首
四,汉字演变对形体的影响
1笔意与笔势:
笔意:能反映造字意图的字形。

如:
贝()刀()目()
笔势:结构发生变化,不能反映造字意图的形体。

如:
木:→→木
2汉字演变对释义的影响
以形释义必须以笔意为依据,不能以笔势为依据。

如:
①爲(→)
《说文》:母猴也。

其为禽好爪,爪,母猴象也,下腹为母猴形。

②之(→)
《说文》:出也。

象艸过屮,枝茎益大,有所之;一者,地也。

③出(→)
《说文》:进也。

象艸木益滋,上出达也。

④至(→)
《说文》:鸟飞从高下至也,从一,一犹地也。

象形。

五,古代汉语用字问题
㈠古今字:
⑴定义(教材62页)
张-胀
张:张弓→肚子胀(胀)
将食,张,如厕,陷而卒(《左传.成公十年》)⑵成因:
第一,词义引申
景-影
景:日光→阴影(影)
说-悦
说:解释→喜悦(悦)
第二,文字假借
莫-暮
莫:傍晚(暮)→不定代词、副词
⑶今字与词义的关系
第一,今字表本义
益-溢
益():溢出(溢)→利益、好处、增加州-洲
州:水中可居之地(洲)→行政单位
第二,今字表引申义
没-殁
没:淹没→没有→死(殁)
道-導
道:从辵首声,路→引导、引路(導)
第三,今字表假借义
辟-避
辟():法律→躲避(避)
⑷今字的构造
第一,给古字增加偏旁
然-燃
然():燃烧(燃)→代词、形容词反()-返
反:翻转手→返回(返)
贾-價:
贾:做买卖→价格(價)
第二,改变古字的偏旁
敛-殓
敛:聚敛→装殓(殓)
赴-讣
赴:奔赴→报告死讯(讣)
第三,改变古字形体
不-丕
不():花蒂,花萼→大,显(丕)大-太
大():大→最大(太)
第四,完全脱离古字,另造今字
树-豎:
树():栽种、种植→树立(豎)身-娠:
身():怀孕(娠)→身体
亦-腋:
亦():臂腋(腋)→副词,也
第五,借用它字
何-荷
何:担,扛→疑问代词
荷:荷花
被-披
被:被子→覆盖→披上(披)
披:分开,“披帷西向立”“披荆斩棘”
㈡异体字
㈠定义
音同、义同、用法相同而形体不同,可以互相替换的几个字。

㈡构形差异
⑴结构类型不同,如:
泪-涙;地-坔、埊
⑵结构类型相同,构字部件不同,如:
睹-覩;迹-蹟;暖-煖
⑶结构类型、部件相同,部件位置不同,如:群-羣;雜-襍
㈢类型
异构字、异位字、异写字
①异构字
由不同构字部件构成的异体字,如:
村-邨
②异位字
构件相同、构件位置不同的异体字,如:
秋-秌
③异写字
因笔画、笔型以及笔画结构位置不同而形成
的异体字。

冰-氷、德-徳
㈢假借字
⑴假借和通假:
①本无其字的假借:
许慎:本无其字,依声托事,令长是也。

②本有其字的通假:
用表示甲义的甲字去记录音同音近的乙义,甲字叫借字,乙字叫本字。

如:
蚤(借字)-早(本字)
2假借的条件:读音相同或相近
剥pok-攴phok
《诗经》:“八月剥枣”。

㈣繁简字
⑴定义:
笔画多的叫繁体字,笔画少的叫简体字。

⑵类型
①同形字
简化字与古籍中的某个字在形体上偶然相同,但意义、读音没有关系。


蟲-虫
蟲():chóng,昆虫,虫子
虫():huǐ,又作“虺”,蝮蛇
厰-厂
厰:chǎng,“工厂”的“厂”
厂():hǎn,山崖
寜-宁
寜:níng,安宁,宁静
宁():zhù,贮藏,“贮”的初文
②同音替代字
简化字与古籍中某个同音字字形相同,但意义没有关系。

裏-里
裏:衣服的内层,“里外”的“里”。

里:从田从土,行政单位,“乡里”的“里”。

榦-乾-幹-干
乾:干燥
榦:树的主杆
幹:才干
干():象形字,盾鬥-斗
鬥():打斗
斗():容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