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腔镜下脾切除术PPT课件
腹腔镜下脾切除术PPT演示课件

1
前言
脾脏由于血供丰富,位置较深,解剖关系复杂, 腹腔镜下脾脏手术要求清晰解剖和止血彻底,因 而难度较大;
1991 年由Delaitre等完成首例腹腔镜下脾切除术, 此后在世界各国陆续开展;
1994年国内仇明、胡三元等相继开展腹腔镜脾切 除术;
经过20余年的发展,目前腹腔镜脾切除术在国内 很多医院成功开展,由于腹腔镜下脾切除术微创、 生理功能干扰小,术后疼痛轻、恢复快、住院时 间断案,深受患者的欢迎;
17
病案分享
患者,男,60岁,47岁。因“体检发 现胆囊结石、脾脏占位1周”入院。查体无 特殊;门诊B超提示:胆囊结石,脾门处实 质均质包块;入院诊断:1.脾占位 2.慢性 胆囊炎 胆囊结石。
18
影像学检查
19
影像学检查
20
手术标本
21
手术切口
22
手术适应症
(1)血液疾病(包括ITP和溶血性贫血); (2)继发性脾功能亢进 (3)脾肿瘤(包括血管瘤、囊肿及恶性肿
泛
29
30
脾脏邻近胃、胰腺、结肠,术中存在一定 副损伤风险
26
腹腔镜肝切除的个人心得
出血的控制是LS成败的关键!!! 出血的原因
技术和经验
腔镜下血管处理不当 操作不当,导致脾脏、脾周韧带及其血管出血 其它:Trocar 选位、暴露、助手等
外伤性脾破裂
对于外伤性脾破裂患者脾脏裂口出血
于脐部、剑突下、剑突和脐连线中下1/3处、 左锁骨中线肋缘下(根据脾脏大小Trocar 位 置可改变)分别穿刺10mm、5mm、5mm、 10mmTrocar, 由脐部Trocar 置入30°腹腔 镜。
13
腹腔镜下保留脾脏胰体尾切除术ppt课件

背景
胰腺为腹膜后位器官、位置深在、显露困难, 传统的胰腺开腹手术常需很大切口。对于胰 体尾部占位性病变,若能在腹腔镜下完成切 除手术,可大大减轻病人的痛苦。 胰体尾与脾脏紧密相连,脾动脉、静脉行走 于胰体尾内,并有许多分支进入胰腺实质, 通常将脾脏一并切除,称为无辜性脾切除。
术前CT
术前MRI
手术视频剪辑
术后病理
术后CT
病例二
患者,许某,男性,61岁,住院号:655313 因“体检发现胰腺囊肿6月余”入院 2015-10-14胰腺薄层增强CT:胰体部囊性占 位,导管内乳头状粘液瘤可能,请结合临床
术前CT
术后冰冻
术后病理
术后CT
谢谢!
本项目情况
病例数2例:男性1例,61岁;女性1例,67 岁。 手术方法: 完全腹腔镜下,保留脾血管( Kimura法) 手术难度↑↑↑,病人受益↑↑↑(平均手术时间 120分钟,平均术中出血150ml,平均术后住 院时间10天,术后均未出现胰漏、脾梗死和 脾脓肿)
病例一
患者,潘某,女性,67岁,住院号:656246 因“体检CT发现‘胰腺肿物’4天”入院。 2015-10-25上腹部增强CT:胰腺尾部占位, 囊腺瘤可能性大,建议MR增强。 2015-10-27 上腹部MRI+MRCP:胰腺尾部 占位,考虑囊腺瘤Cuschieri等首次报道 该手术在国内外尚未普遍开展,鲜有大宗病 例报道 中华胰腺病杂志2015年2月第15卷第1期,报 道“完全腹腔镜下保留脾脏胰体尾切除术18 例分析” 中华消化外科杂志2015年8月第14卷第8期, 报道“保留脾脏及脾血管的腹腔镜胰体尾切 除术治疗胰体尾囊性肿瘤”(病例数为1)
腹腔镜脾切除术

腹腔镜脾切除术手术人员及器械位置:采用法式体位,器械摆放同胆囊切除术相反。
麻醉及体位:采用气管内插管全麻,术前留置胃管及尿管,病人头高足低,手术操作时,右季肋区垫高,向右侧斜位30度,必要时改为右侧卧位,以利于左膈下显露。
穿刺导管插入部位:于脐左上方插入10mm导管针并置入腹腔镜,目的在于很好观察后腹膜及脾上极,左肋弓下作10mm的插入孔为术者持钳操作用,于剑突下做10mm插孔,供助手插入无损伤抓钳用,于心尖与脐连线中点偏左侧做12mm插孔供Endo-GIA或电剥离钩、分离钳、钛夹钳、圈套等通过,肥胖者因其脾胃韧带的脂肪组织较多,可于右上腹追加一个插孔,使用胃壁把持钳,将胃大弯牵引开以利于脾门的处理。
手术步骤:LS步骤与常规开腹脾切除大致相同,根据手术操作熟练情况,可以先处理脾门也可先处理脾周韧带,视自己熟练程度及习惯而定。
LS步骤如下:1) 脾下极与结肠脾曲的剥离2) 脾胃韧带的打开3) 脾门部脾动、静脉剥离4) 脾动、静脉双重结扎5) 脾背侧后腹膜的分离6) 脾上极后腹膜及胃大弯处的游离7) 应用Endo-GIA进行脾切除8) 尼龙袋收取脾脏9) 于左侧腹部做小切口取出脾脏手术操作要点:1) 脾结肠韧带的切开与分离:由脾下极开始,先用无创伤钳或肠钳将脾区结肠向下牵开,显露出脾结肠韧带、充分确认后,用电凝钩分离,血管夹钛夹,切断,将脾结肠韧带切开分离,由于结肠几乎与脾下极相接,电凝或电切分离时,切不可碰到结肠壁。
此处据脾门较近,且有脾动静脉的分支存在,操作时应力求精准。
2) 胃脾韧带、胃短动、静脉的分离与切断:将脾下极挑起,电凝钩剥离脾肾韧带,暴露脾胃韧带,用钳子夹住脾胃韧带,脾上极与胃大弯之间用电刀切开,较粗血管用钛夹夹住、切断。
脾上极与胃喷门部之间较狭窄,内含胃短血管,必须小心仔细操作,如脾上极暴露困难可留在脾门处理之后再处理。
3) 脾门部动、静脉剥离:脾胃韧带中下部分离后脾门部血管即可暴露,于胰尾上缘找到搏动的脾动脉主干,用丸钳剥离脾动、静脉。
腹腔镜脾切除术

腹腔镜脾切除术引言脾脏(spleen)是人体辅助循环系统的重要器官,在免疫、造血、储存和转运功能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然而,有些疾病或损伤可能导致脾脏功能异常,甚至威胁生命。
腹腔镜脾切除术是一种常见的治疗方法,逐渐取代了传统的开腹切除术,具有创伤小、恢复快、美容效果好等优点。
适应症腹腔镜脾切除术通常用于治疗以下情况: - 脾功能亢进(如ITP、地中海贫血等) - 脾脓肿 - 脾囊肿或脾梗塞 - 脾外伤或破裂 - 其他脾脏相关疾病术前准备在接受腹腔镜脾切除术前,患者需要做好以下准备工作: 1. 完善相关检查:全血细胞、凝血功能、肝肾功能、腹部B超等检查。
2. 术前禁食禁水:根据医嘱规定,患者需要在手术前一定时间内禁食禁水。
3. 定期服用药物:如果患有合并疾病,需要根据医嘱定期服用药物。
术中操作腹腔镜脾切除术的主要操作步骤包括: 1. 麻醉及体位:患者接受全麻后,采取左侧卧位。
2. 手术准备:消毒、铺巾、确定工作孔位等准备工作。
3. 腹腔镜引入:经准确的工作孔位将腹腔镜引入腹腔。
4. 脾动脉及静脉结扎断裁:逐步解剖脾动脉及脾静脉,并进行结扎断裁。
5. 脾脏解剖切除:在麻醉过程中注意解剖脾脏,并进行切除。
6. 腔镜器械除去:切除脾脏后彻底清理手术野,除去腹腔镜器械。
7. 手术缝合:根据需要进行手术缝合及引流。
术后护理腹腔镜脾切除术后需要患者进行一定的术后护理: 1. 观察呼吸情况:密切观察患者呼吸频率、深度等情况,及时发现呼吸困难等异常。
2. 术后疼痛管理:根据患者疼痛程度给予相应止痛治疗。
3. 慎食慎动:术后初期避免剧烈运动和过度进食,以免引发术后并发症。
术后并发症腹腔镜脾切除术虽然是常见且安全的手术方式,但仍可能出现以下并发症: -术中出血:因脾脏供血丰富,术中可能出现出血情况。
- 腹腔感染:术后可能出现腹腔感染症状,需及时处理。
- 脾切后综合征:少数患者可能出现脾切后综合征,需要积极治疗。
腹腔镜脾切除术PPT课件

17
3 讨论 GDLS手术要点为:
③将脾推向脐部,使脾蒂 易于显露于切口下,而可 在直视下切断结扎脾动静 脉与脾肾韧带。
18
3 讨论 HLS手术要点为:
①先采用三孔法行腹腔镜胆囊切除 术。
②美国强生公司产蓝蝶(Lap Disc) 安置小切口选择在脐部,将原脐部 戳孔延长约7cm,而成绕脐正中或 “Ω”形小切口,切口位置较隐蔽, 视觉上长度较短,切于腹白线,不 伤肌肉,出血少,不易脂肪液化。
④以上钛夹与电凝止血为主,断离脾蒂 仅用美国外科公司产内镜组织钉合器 (Endo GIA)1枚钉仓,从而节省了手术 费用。
⑤脾切除后,脾床放置乳胶管。
11
3 讨论 HLMRPD手术要点为:
①美国外科公司产腹腔镜套袖装置安置
小切口约7.5cm,选择在上腹正中,
经腹白线进腹不仅不损伤肌肉, 出血少,入腹快,
手术时间 平均120min(60~240min)
术中出血 平均1000ml(50~1500ml),
无手术并发症
7
2结 果
术后疼痛轻,未用止痛剂; 切口无感染与脂肪液化,瘢痕较
小; 恢复较快,手术当天可下床活动,
术后第2d胃肠功能恢复,可进食。
8
2结 果
术后引流管 平均每天引出50ml(20~100ml), 第3d 拔除
该切口临近脾门及胃体,可在直 视下处理脾动静脉与胃大小弯血管,
12
3 讨论 HLMRPD手术要点为:
①美国外科公司产腹腔镜套袖装置安置 小切口约7.5cm,选择在上腹正中, 便于术者一只手伸入腹腔协助脾 上极及贲门周围血管的游离。 若需中转开腹时,还可利用该切 口,只需将其上下延长,再向左加一 附切口即可。
腹腔镜手术配合ppt课件

二、术前物品准备 手术前一天由值班护士准备,如:腹腔镜检包、 盆、水壶、五衣、腹单及各专科所使用的腔镜 器械和特殊器械.腔镜器械采用2%的戊二醛浸 泡10h以上,浸泡时液面应完全没过器械,管腔 内需注入浸泡液浸泡,胶帽及各种小配件需用 纱布包好浸泡,防止遗失,所有浸泡器械的轴节 部位必须打开,电凝线及标本袋放熏箱消毒.
三、术中配合 1、巡回护士配合 巡回护士配合检查各仪器是否处于完好备用状态,二氧化 碳气源是否充足。患者入手术室后核对姓名、床号、ID号、住 院号、手术名称、手术部位、手术方式等。给患者建立静脉通 路,协助麻醉师进行全身麻醉,并在手术过程中注意观察患者 心率、血压、血氧饱和度、尿量等,正确连接摄像系统、电凝 线、气腹管、超声刀等设备.打开机器调节腹压,并备好 70~80℃的无菌水预热镜面用,根据手术过程按需添加用品。 严格无菌操作,保证手术顺利进行。手术过程中要监督手术人 员的无菌操作,严格控制非手术人员参观、流动,减少感染机 会。
四、腔镜器械的清洗与保养 常规腔镜器械洗手护士在手术台上应及时擦净手 术器械上血迹,避免血迹黏附器械上形成血痂,造成 术后清洗困难,损害器械。术毕将术中所有器械取出 后放入流动水下冲净血迹及污垢,再将器械打开放入清 洗酶中浸泡5分钟,然后再彻底清洗。器械可拆卸部分 必须拆开清洗,器械的轴节部、弯曲部、钳端齿槽处 用软毛刷彻底清洗. 清洗顺序是从最贵重、易损的器械开始(如镜头), 带管腔的器械,如:Trocar、吸引头等,要用棉签清洗,光 纤、电凝线等不得打折,电凝线连接部最好不要碰水.
此ppt下载后可自行编辑
谢 谢 大 家
腹腔镜手术的开展范围 普外科: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术、腹腔镜下脾切 除术、腹腔镜下阑尾切除术、腹腔镜下甲状腺 囊肿摘除术 妇产科: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剔除术、腹腔镜下 输卵管复通术及卵巢囊肿摘除术 泌尿外科:腹腔镜下肾囊肿去顶减压术、腹腔 镜输尿管狭窄切开及肾上腺的手术
第二十四章 腹腔镜脾切除术

第二十四章腹腔镜脾切除术1987年首例腹腔镜胆囊切除成功以后,腹腔镜胆囊切除如雨后春笋在世界范围内迅速发展起来。
随着腹腔镜手术经验的不断积累、手术技巧的不断提高,新的器械不断涌现和改进,腹腔镜手术不断应用到其他器官。
1992年国外学者Delaitre、Carroll等用腹腔镜技术对脾脏手术进行了探索。
l994年国内许红兵、胡三元、仇明等相继开展了腹腔镜脾切除术(1aparoscopic splenectomv,LS)、脾囊肿开窗术、脾外伤的诊断和治疗。
临床资料表明腹腔镜脾脏手术是安全可行、有效的,具有腹腔镜胆囊切除的一切优点,是继腹腔镜胆囊切除全面推广以后又一种成熟腹腔镜手术。
第一节腹腔镜脾切除术有关的脾外科解剖学脾脏位于左季肋区9肋~ll肋的深面,色泽暗红,质软而脆,其大小和形状与成人拳头相似。
完全掌握脾的解剖才能避免或减少胃、结肠、胰腺等器官损伤,有利于术中特殊部位的止血,保证腹腔镜脾切除的顺利完成。
众多的解剖学教材提出脾动脉的走行及分支是恒定的,但Michels发现每一个脾脏的终末动脉分支都有其独特的形式,他将脾动脉的局部解剖分为两种类型:分散型(distributed type)和集中型(compact type)。
分散型在尸解中占70%,这种类型的特点是:脾动脉干相对较短,终动脉干及其各级分支较长,有较多终末动脉分支(6支~l2支),入脾部位分散超过脾面的3/4,终末动脉分支从发出至脾门长约3cm~13cm。
集中型占尸解的30%,其特征是:一条长的脾动脉主干在脾门处分成数个短的终末动脉支。
这种类型,脾动脉终末支入脾部位较集中,仅占脾脏面的1/4~1/3。
这些分支数量少(3支~4支)且粗短,发出后较为集中地经脾门入脾,平均长度3.5 cm。
这些脾的终末动脉分支在数量、长度、粗细及发出部位有如此多的变异,因此没有两个脾脏有同样的解剖。
脾动脉终末支进入脾脏之前常有横向的吻合支,Testnt研究发现相连的动脉常以900角互相吻合,而成为最多的侧支循环,这说明在此循环支之前钳夹或栓塞脾动脉的一个分支以企图阻断其支配的相应部位的脾的血运可能会遭到失败。
一例血小板减少症患者在腹腔镜下脾切除围手术期护理ppt课件

• 脾的功能
• 脾脏有滤血的功能。边缘区和脾索是滤血的主要场所。 脾内的大量巨噬细胞可以清除衰老的血细胞(比如红细 胞)、抗原和异物。此外,侵入人体血内的抗原,可在脾 内激发免疫反应。此外,脾还能够储藏血液。人脾可以储 存约40毫升的血液。
22
脾亢的临床表现
1、血细胞减少可出现贫血,感染和出血倾向 2、脾大通常无症状,往往在体检时发现 3、巨脾者可感腹部不适,胃纳减小或向一侧睡时感到
• 3、向患者、家属讲解疾病的相关知识及术前、 术后的注意事项,使其配合治疗。
10
• 术前护理: • 1、术前行药物过敏试验,备皮、腹带 • 2、手术前2日禁食易产气食物,术前一日下午
14:00,口服泻药,术前6~12小时禁食,4小时 禁水 • 3、术晨置胃管、尿管 • 4、心理辅导
•
11
• 明确无手术禁忌,于2016-5-4在全麻下 行腹腔镜脾切除术。
• 护理措施: • 1、指导病人深呼吸,有效咳嗽。 • 2、协住病人每1-2h翻身拍背一次 • 3、咳嗽时保护伤口,以缓解切口张力 • 4、保持室温在18-22℃,湿度在50%-60% • 5、遵医嘱使用化痰药
18
目前情况
• 目前病人神志清,精神可,切口无渗出, 生命体征平稳,尿管已拔除,脾窝引流管、 在位通畅。二级护理,流质。能在床上自 行翻身,在协助下在床边坐起无头晕现象。 目前还存在的护理问题:营养低于机体需 要量,活动无耐力,感染等护理问题。
腹腔镜下行脾切除术护理
普外三
1
• 目的: • 探讨腹腔镜下脾切除术前术后的护理方
法及体会
2
主要内容
1 脾相关知识 2 病例介绍 3 围手术期的护理 3 健康宣教
3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一个正常的脾脏可贮藏血小板循环总量的1/3,并于需要时将其释入血循环内;血小板经正常生存期后亦在脾脏内被清除。 脾切除术后,周围血液中白细胞和血小板计数在几小时内即可迅速上升,扁平红细胞和靶形红细胞明显增多,这个现象 有人认为是由于脾脏有控制血细胞自骨髓释放入血液循环的功能.
.
4
脾解剖图.5 Nhomakorabea .意义。
.
2
❖ 脾脏除脾门区及接近胰尾的部分外,几乎全为腹膜所覆盖,形成3个 腹膜反褶,共同构成小网膜囊。腹膜反褶又称韧带,其中脾膈韧带 (phre-nicolienal ligament)位于脾脏的左侧和小网膜囊后壁的外侧部 分,脾膈韧带自膈肌下面伸延至脾门并包绕胰尾,包含着所有脾脏血管 和左胃网膜动脉(left gastroepi-ploic artery)的起始部,最后向下与脾 结肠韧带连接,这部分包括有脾脏大血管和胰尾的脾膈韧带,又称脾胰 韧带(splenopancreatic ligament)。当胚胎发育期,脾血管和胰腺均 与后腹膜间隙的后壁相固定,仅有胰尾和脾血管的远端是游离的,此即 胰尾与脾脏能够同时移动的原因。胰尾常伸入脾蒂,紧贴脾门,在行脾 切除术钳夹处理脾蒂时,常易损伤。在胃大弯和脾门之间由一薄层浆膜 连接,称脾胃韧带(gastrolienal ligament)构成小网膜囊的腹侧面,其 近侧部分有胃短动、静脉,远侧有左胃网膜动脉通过。该韧带的上段往 往较短,使脾脏上极与胃底大弯侧十分靠近,手术切断此韧带时易损伤 胃壁。第3个韧带是连接结肠脾曲与脾下极的脾结肠韧带(lienocolic ligament),其上方与左肾前后腹膜相连接处又有脾肾韧带。脾脏的位 置不仅由上述韧带固定,而且还受到邻近脏器及膈结肠韧带 (phrenicocolic ligament)的支撑,后者连接着膈肌与结肠脾曲,像一 个吊床承托着脾下极。在脾周诸韧带中除含有脾动、静脉,胃短动、静 脉和胃网膜左动、静脉以外,较少有其他血管,但当存在门静脉高压时, 往往出现广泛、丰富而扩张的侧支血管,手术分离或切断时容易引起严 重的渗血。
.
7
LS适应症
❖ 1.特发性或HIV相关的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 2.血液病性溶血性贫血。 ❖ 3.脾囊肿。 ❖ 4.游走脾。 ❖ 5.外伤性脾破裂血压稳定或经处理后稳定者。 ❖ 6.脾肿瘤。 ❖ 7.淋巴瘤、白血病。 ❖ 8.腹腔镜门脉高压症断流术的附加手术。
豆,质软而脆,呈蓝灰色或红紫色。脾有两面,背外侧凸面
紧贴肋骨和侧腹壁,内凹面中央为脾门,是脾血管和神经进
出脾脏并构成脾蒂的所在。脾前缘有切迹,数目不定,后缘
钝圆。脾脏所处的位置与其所含的血量以及胸廓的形状有关,
正常脾脏的上极位于第9~11前肋的背后,瘦长体型较矮胖者
脾脏所处的位置略深,这对于选择脾脏手术的切口有一定的
.
3
脾脏的生理功能
❖ 1.造血 胚胎发育早、中期,脾脏是生成各种血细胞的造血器官。到第21周其造血功能被骨髓代替,而淋巴组织成分逐渐 增多,逐渐从髓样器官变成淋巴器官。出生后,脾脏仍能产生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而无其他造血功能。但脾内含有少 量干细胞(约为骨髓的1/10),在严重贫血、某些白血病、破坏血细胞的药物中毒以及某些传染病时,脾索内可重新出 现造血现象,产生各种血细胞,称为髓样化生。
6
关于腹腔镜脾切除术(LS)
❖ 1991年,Delaitre首先报道了一腹腔镜脾切除 术(LS)的病例,此后很多医生采用这一技术 治疗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遗传性 球形红细胞增多症 等血液病。虽LS的手术时 间较开腹脾切除术(OS)长,但就术后住院时 间、胃肠道功能完全恢复时间、术后麻醉药 用量及美观等方面而言,LS均优于OS,是 一种安全可行的脾脏切除方法。
腹腔镜下脾切除术
2016.10疾病查房
王丽敏 .
1
脾
❖ 脾脏(Spleen)在种系发生过程中是出现较早的器官,当胚
胎发育至第5周(8mm)时,由背侧胃系膜中的间质沿向左侧
分化形成脾脏。成人脾重100~200g,长12cm,宽6~7cm,
厚3~4cm。脾深居于左上腹,位于膈肌之下,其前、侧、后
方均有肋骨保护,正常脾脏在肋缘下不能触及。脾形似咖啡
❖ 除了选择性过滤清除以外,还能剔除红细胞内的铁颗粒、Howell-Jolly小体、Heinz小体、疟原虫等。故当脾丧失后,外 周血中出现较多含Howell-Jolly小体等异常结构的红细胞。畸形和不成熟红细胞,如痘痕红细胞、有核红细胞等增多。此 外,血小板经正常生存期后亦在脾脏内被清除。
❖ 4.免疫功能 脾脏参与免疫涉及特异和非特异性细胞的和体液的防御反应。脾脏白髓与红髓交界的边缘区及脾索的组织结 构为多孔隙的网状支架,含有大量巨噬细胞、淋巴细胞及浆细胞,血流在此很缓慢,血液中的颗粒抗原、异物、细菌及 原虫等在此滤过,并被巨噬细胞吞噬清除。脾脏也是淋巴细胞居留和增殖的场所,含有T细胞、B细胞、K细胞和NK细胞, 并产生免疫球蛋白(特别是IgM)、补体、调理素等免疫成分。以及主要是在脾脏产生的一种粒细胞、单核细胞和巨噬 细胞激活因子Tuftsin及补体旁路激活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备解素。此外,还能合成一种能直接抵抗白血病细胞的内 源性细胞毒性因子。
❖ 3.滤血作用 每天大约有350L血液流经脾脏,它能对血液的内容作选择性的过滤。正常的血液成分可以迅速通过,而有 缺陷的、衰老的或脆性增加的红细胞,颗粒性抗原(如细菌等),以及细胞碎片等则被清除。巨噬细胞经常吞噬衰老的 红细胞。但衰老的红细胞并不是全部在脾脏内被破坏,多数是在血液循环中破成微屑,放出的血红蛋白在脾内为巨噬细 胞吞噬并分解,释出胆红素和铁;前者在血液内与蛋白质结合后被运到肝细胞,而铁则被输送到骨髓以合成新的血红蛋 白。正常成人,每天经脾脏约清除20g红细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