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牧草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研究进展
我国牧草种质资源收集保存现状与对策建议

我国牧草种质资源收集保存现状与对策建议我国牧草种质资源丰富,但收集保存存在许多问题。
目前,我国的牧草种质资源收集较为分散,数据缺乏,也没有完善的收集机制。
此外,由于植物物种的多样性和适应性,种间杂交的频率大,因此收集、保存的工作也变得更加困难。
以下为我国牧草种质资源收集保存现状及对策建议。
收集问题牧草种质资源数量众多,分布广泛,且生长环境比较复杂。
由于缺乏科学系统的收集和评估方法,导致收集范围狭窄,资源利用率低。
牧草品种生命周期短,如果不能及时的收集和保存,就会造成品种丢失。
对于这些问题,应提高收集的科学性和系统性,优化收集方法。
我们可以通过植物地理与生态知识,优化收集范围和方法。
同时,建立完善的数据库,收集有关牧草信息,为评估和调查提供更好的资料。
保存问题至今我国缺少完备的牧草种质资源保存体系,保存条件也存在不足。
一些基础院所和大型种子储藏机构上缺乏保存设施,所以牧草资源保存受到的威胁很大。
长期保存过程中,病菌、真菌、害虫和自然灾害等问题也给牧草种质资源的保存带来很大风险。
针对这些问题,要构建起完整的牧草种质资源保存系统,建立种质资源库,完善保存体制,建造适宜的保存设施,制定详细的保存标准,确保资源得到最佳的维护。
同时,在保存过程中,加强对资源的检测和监控,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措施,有效的保护牧草种质资源,防止资源的丢失。
政策支持要充分认识到建设牧草种质资源库的重要性,加大政策支持力度,鼓励广大农业工作者和研究机构,投入到牧草种质资源的收集与保存工作中。
充分发挥公共财政和市场机制的作用,吸引和整合各种资源,创造多种方式的动力机制,加强社会力量的参与。
完善法规体系,加强科学知识培训,加强牧草物种文化保护与传承,识别牧草品种的知识产权等法规体系,对于保护现有牧草资源具有重要作用。
总结。
小麦种质资源研究现状

小麦种质资源研究现状一、引言小麦是全世界最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其种质资源的研究对于小麦育种和生产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旨在探讨小麦种质资源研究现状,为小麦育种和生产提供参考。
二、种质资源分类小麦种质资源主要包括野生近缘种、栽培品种和杂交亲本等。
其中,野生近缘种是小麦育种中不可或缺的资源,可用于改良小麦的抗逆性和适应性;栽培品种则是实现高产稳产的关键;杂交亲本则是提高小麦品质和抗逆性的重要途径。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1. 国外研究现状国外已经建立了完善的小麦种质资源收集、保存和利用体系。
美国农业部建立了全球最大的小麦遗传资源库,收集了来自全球150个国家的超过23万份样品;澳大利亚农业部也建立了大规模的遗传资源库,并通过基因组学等技术手段对其进行深入研究。
2. 国内研究现状国内小麦种质资源的收集和保存工作已经取得了一定的进展。
中国农业科学院在全国范围内建立了小麦种质资源库,并对其进行了基因组学等方面的研究;陕西省农业科学院也建立了小麦种质资源库,并利用遗传多样性评价技术对其进行了深入研究。
四、种质资源利用1. 小麦品种改良小麦育种中,野生近缘种和栽培品种是常用的材料。
野生近缘种具有丰富的抗逆性和适应性基因,可用于改良小麦的耐旱、耐盐碱等性状;栽培品种则是实现高产稳产的关键。
2. 小麦品质改良小麦品质改良主要通过杂交亲本进行。
杂交亲本应选择具有优异品质和抗逆性能力的株系,以提高子代的品质和抗逆性。
3. 小麦遗传多样性保护小麦遗传多样性保护是保护小麦种质资源的重要途径。
通过对小麦遗传多样性进行评价,可以为小麦品种改良和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五、未来展望未来,小麦种质资源的研究将更加注重基因组学和遗传多样性保护。
同时,应加强国际间的合作交流,共同推动小麦育种和生产的发展。
六、结论小麦种质资源是小麦育种和生产中不可或缺的资源。
当前,在国内外已经建立了完善的小麦种质资源收集、保存和利用体系,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
未来,应注重基因组学和遗传多样性保护研究,并加强国际间的合作交流。
中国牧草育种中存在的问题

中国牧草育种中存在的问题孙进武,魏鹏飞,王跃栋甘肃农业大学草业学院,甘肃兰州(730070)Email:wykissme@摘要:本文综述了我国牧草种质资源、新品种培育、良种繁育等方面的取得的研究成绩,分析了我国牧草育种研究中存在的育种方法较为落后、优异牧草种质资源匮乏、良繁体系不健全等问题,从而提出了以现代生物技术为中心的解决建议.关键词:牧草育种,研究成绩,解决建议,生物技术1 中国牧草育种研究的成绩1.1 牧草种质资源方面新中国的成立标志新时代的到来,人类对各方面的需求日益增长,我国牧草育种也取得相当不错的成绩。
首先,初步完成了我国牧草品种资源的考察、收集、鉴定评价、入库保存。
现已查明我国牧草野生资源中至少有28科、184属、567种,共3296份材料具有保护、引种、育种价值。
国家牧草中期库已保存牧草种质3500多份,可保存20~ 25年。
另外,在我国不同气候带的生态区建立起5处多年生牧草种质资源圃,对一些材料的生物学特性和农艺性状等开展了鉴定和评价,并建立起了中国牧草与草地资源网站,通过以上工作,初步建立了以国家长期库、中期库为核心,多年生牧草种质资源圃为网络的保存体系[1]。
1.2 牧草常规育种上世纪50年代开始,中国的牧草育种工作者采用野生引种驯化、地方品种整理、国内外优良品种引进、选择育种及杂交育种等基本的育种方法培育出一批新品种,经全国牧草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登记的品种达250个,其中野生栽培品种40个、地方品种40个、引进品种6个、育成品种84个。
从国外引进包括苜蓿、三叶草、百脉根、多年生黑麦草、猫尾草、黄花草木樨、白花草木樨等种质,为新品种的培育奠定了一定基础。
大量引种试验筛选出一批适应我国不同地域的草种,如蔚县苜蓿、晋南苜蓿、柱花草、白三叶、多年生黑麦草等;并驯化了一批野生牧草,如羊草、老芒麦、无芒雀麦、黄花苜蓿、沙打旺、披碱草等。
人工选育种研究也有不少贡献,如吉林农业科学院通过系统选育培育出高产、抗寒、适应性广的公农1号、公农2号苜蓿新品种;内蒙古农业大学通过杂交培育出抗寒抗旱的草原1号、草原2号、草原3号杂花苜蓿;甘肃农业大学、新疆农业大学培育出了甘农1号、甘农2号、甘农3号、新牧1号、新牧2号、新牧3号苜蓿新品种等等[2]。
我国药用植物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及其研究进展

第29卷第3期 农业科学研究2008年9月 Vol.29No.3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 Sep.2008文章编号:167320747(2008)0320066205我国药用植物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及其研究进展刘 萍, 马宏玮, 王掌军(宁夏大学农学院,宁夏银川 750021)摘 要:遗传多样性(Genetic diversity)作为生物多样性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物种多样性和生态多样性的基础,我国是世界上药用植物种质资源最丰富的国家之一,但也是生物多样性破坏较严重的国家之一.文章概述了植物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的涵义和近些年我国药用植物遗传多样性的研究进展,并就人类活动对我国药用植物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的影响加以讨论,指出应采用不同方式尽可能多地、有效地保护每个物种的遗传变异.建议加强药用植物种质资源可持续性利用的研究,加强野生药用植物的引种驯化和遗传育种.关键词:药用植物;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中图分类号:Q943 文献标志码:A 中医中药是我国几千年文明历史的宝库,在西医西药引入之前,人们的健康完全依赖于它.现在,越来越多的西方人也意识到中草药在治疗一些疑难病症上具有潜力,它不仅副作用小,更主要的是它种类繁多,有着很多未被人类探索和认识的东西.药用植物是中药资源的主要组成成分.我国幅员辽阔,自然条件复杂,是世界上药用植物遗传多样性最丰富的国家之一,很多重要的药用植物都起源于中国.据调查全国有中药资源12807种,其中药用植物11146种[1].药用植物是一类与人类健康密切相关的植物,其使用价值和经济价值远非一般植物能比.1 药用植物的遗传多样性遗传多样性(Genetic diversity)是生物多样性的基本组成部分,是生态多样性和物种多样性的基础.通常被认为是种内不同群体间和一个群体内不同个体间遗传变异的总和[2],它源于染色体和DNA 的变异,是基因内的变化,亦称基因多样性.一个物种遗传多样性的大小与其自身的生存能力和竞争力密切相关,保护生物多样性最终就是保护其遗传多样性.我国具有悠久的中药材引种、栽培和驯化的历史,除了原有的野生种,在长期自然选择和人工选择的作用下,为适应各种不同的自然条件和栽培制度以及医学利用的需要,还培育并构建出形形色色、丰富多彩的大量的新型改良品种、农家栽培品种及药用植物类型.药用植物在长期的生存竞争及自然界双向选择过程中与产地生态环境建立了千丝万缕的联系,同一植物的种或品种在不同的生态条件下,次生代谢类型会有所变化,表现为形态的改变或有效成份的差异.鲁鑫焱等对18个产地胡卢巴(Trigonella f oenum2graecum(L.) Cuss)总黄酮和槲皮素的质量浓度测定表明,总黄酮在8. 48~50.88mg・L-1,槲皮素在0.18~3.68mg・L-1,不同产地间表现出明显差异[3].产于北京的蛇床子(Cni dium monnieri L.)主要含角型呋喃香豆素,而产于南方的蛇床子却主要含线型呋喃香豆素;长期生长在潮湿地区的缬草(V aleriana of f icinalis C.A.MY.)就会失去药效.东北人参(Panax ginseng L.)生长的土壤中含有23种元素,如果土壤缺锌,人参根长比正常的减少33.76%,根粗减少13.16%,单产降低43.88%[4].大多数药物开发研究者认为外界环境条件是影响药用植物有效成分质量分数的主要因素.事实上,植物种内不同种群和个体间次生代谢产物含量的差异大多由基因控制,遗传对有效成分的种类及其质量分数的控制起着决定性的作用[5-6].Daday 通过对全球(原产欧洲及东亚)白花三叶草(T ri f oli um re pens)产氰多态的研究,结果发现产氰收稿日期:2008203210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30660017)作者简介:刘萍(19612),女,上海市人,教授,主要从事植物遗传育种研究,E2mial:liupingmy@.与不产氰性状是由2对基因控制,不同的基因型产氰含量不同[7].李正等对全国何首乌(Pol y gonum m ulti f lorum Thunb.)的6个野生居群和4个栽培居群的特征成分二苯乙烯葡萄糖苷测定表明,以贵州及湖北产地的含量最高,四川和广西的含量较低,从而确定贵州和湖北为何首乌的道地产区[8].2 药用植物种质资源2.1 药用植物种质资源种质是亲代通过生殖细胞或体细胞遗传给后代的遗传物质,同一物种的各种种质总称为该物种的种质资源.种质资源具备一定的遗传物质并表达一定的遗传性状,也称为遗传资源或基因资源.植物种质资源包括植物各类栽培种、野生和半野生种、近缘植物种以及人工创造的特殊种质材料等的全部基因遗产,是物种进化、遗传学研究及新品种培育的基因来源,它还可以为人类提供生产和生活资料,包括特殊营养品和药品,是人类和生物赖以生存的基础.药用植物种质资源是指一切可用于药物研究和开发的植物遗传资源,是所有药用植物物种和种下分类单位的总和.其研究内容包括:对药用植物品种(类型)进行考察与收集、鉴定与评价、保存和应用以及遗传学基础,起源和演化的研究.药用植物种质资源是中医药产业的源头,对我国中医药的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近年来,药用植物不再局限于传统的入药治病,而广泛应用于饮食、保健、化妆品、绿色农药、畜禽业等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药用植物种质资源作为一种生物资源,对保护生物多样性和维持生态平衡有着积极的意义.2.2 人类活动对我国药用植物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的影响我国是“巨大生物多样性国家”,素有“世界植物王国”之称,是北半球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国家.我国的药用植物数量虽然很多,但长期以来,我国的中药业一直处于“吃资源”以换取低成本的生产方式.在我国现有的药用植物中,临床常用的有700多种,其中300多种以人工栽培为主,但栽培有一定规模的不到200种,传统中药材生产原料的70%~80%来自野生资源[9].由于对生物资源保护和可持续利用意识的薄弱,我国是世界上生物多样性受破坏严重的国家之一.随着人们对土地、森林的开发利用,生态环境恶化,野生药用植物资源的贮量已逐年下降或趋于枯竭.部分常用中药材和道地药材的野生种质已趋于消失,少数物种濒临灭绝,某些种类已基本灭绝,常用药材人参、三七的野生个体已很难发现.目前全国甘草资源的蕴藏量较20世纪50年代减少了60%;厚朴、杜仲、黄柏等资源量下降了约86%[10].处于濒危状态的近3000种植物中,用于中药或具有药用价值的约占60%~70%.我国目前列入保护范围的野生植物300多种,有169种药用植物被列入《野生药材资源保护条例》、《濒危动植物国际公约》和《国家野生植物保护条例》,在贸易和利用上受到相应的管制和限制[11].生物多样性的减少直接降低生物圈的平衡调节能力,对人类危害极大.2.3 我国药用植物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的保护种质资源的保护就是物种遗传多样性或进化潜力的保护.丰富的遗传多样性是物种适应外界环境变化的物质基础,种内遗传多样性或变异性愈丰富,物种对环境变化的适应能力愈大,进化的潜力也愈大.随着中草药逐步走向国际市场,对我国药用植物资源的需求量会越来越大,野生药材资源面临的压力日益沉重,若不注意合理开发利用,不重视野生药材资源的驯化栽培和保护,对野生药材的开发利用将使药用植物资源很快被挖光、采绝,造成更多的物种灭绝.天然药物生产将难以为继,从而影响到天然药用资源的安全、可持续发展和利用.具有中国特色并有着数千年研究与利用历史的中药药用植物,其遗传多样性的研究与保护无疑是中国生物多样性研究与保护的重点对象之一.就地保护、迁地保护和离体保存是药用植物遗传多样性保护的最重要途径.就地保护的最大优点在于物种能在其自然生态中继续不断地进化,并能不断适应变化了的环境条件,增加遗传的多样性.保护区是保护物种及其遗传多样性最好的场所,目前,亚洲最大的专业植物园———广西药用植物园已保存有药用植物3000余种[12].然而,要把许多具有重要药用价值的物种及遗传资源全部都包括在保护区中是不现实的,而且保护区也并非绝对不受侵犯.因此有必要人工创造生境,保存稀有濒危的种质,一旦自然界中因某些原因导致一些物种难以适应生存时,受到迁地保护的个体仍有可能恢复其自然界中应有的地位,不至于陷入灭绝的境地.植物组织培养是离体保存的最常用方法,可以在较小的区域中保存尽量多的种质.就地、迁地保护和离体保存三者相互补充,对不同的物种可采用不同方式并结合运用,尽可能多地、有效地保护每个物种的遗传变异.76 第3期 刘 萍等:我国药用植物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及其研究进展3 我国药用植物遗传多样性研究进展由于我国土地广阔,地形复杂,气候多样,因此我国药用植物资源的分布具有明显的地域性和种质多样性.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的研究是药用植物资源研究的热点,进行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的研究将为药用植物种质鉴定和育种打下基础.检测植物遗传多样性的方法随着生物学,尤其是遗传学和分子生物学的发展不断得到提高和完善.从最初的表型变异到后来的染色体多态性、蛋白质多态性,最后发展到现在的DNA多态性.事实上,任何一种检测遗传多样性的方法都存在各自的优点和局限,但又都能从各自的角度提供有价值的信息,揭示遗传物质的变异,帮助我们认识遗传多样性及其生物学意义.利用形态学或表型性状来检测遗传变异是最古老也是最简便易行的方法.郑玉忠通过对15个野生居群中国竹节草(Chrysopogon acicul at us)植株主要形态特征和生物学特性的研究表明竹节草不同居群的外部形态性状有较大的变异,我国竹节草野生种质资源具有较丰富的遗传多样性[13].李瑞奇等以国内外52份转基因抗虫棉品种(系)为材料,对其农艺性状和纤维品质进行形态遗传多样性研究,认为不同品种之间有一定差异,但差异不大,遗传相似性较高[14].形态标记虽然简单,但遗传表达有时不太稳定,还容易受到环境条件及基因显隐性的影响.染色体是遗传物质的载体,是基因的携带者.染色体的变异必然导致遗传物质的改变,是生物遗传多样性的重要来源.目前染色体水平检测遗传多样性主要是依靠核型分析和染色体分带技术来完成. Barbujani在对意大利的虎眼万年青(Ornit hogal um mont anum)染色体C带研究发现,12条带中有8条在各居群中都存在,表现为较一致的单态型,另有4条则与地理分布有关[15].龚洵等对黄牡丹(Paeoni a del av ay i Franch.)8个居群的G iemsa C带进行比较研究,表明C带式样的多样性与其形态多样性相关[16].邱英雄等对珍稀特有单种属植物明党参(R a2 di x chan gii L.)的4个居群进行研究,结果发现居群间的核型多型性,表现为染色体的杂合性及随体染色体的位置有一定变化[17].可见,染色体C带多态性在植物种内普遍存在.然而由于染色体制片技术和观察时机把握上的影响,加之对染色体数目相等、形态相似的物种或类群,尤其是对同一居群的不同个体来说,单纯用染色体资料研究遗传多样性就失去了分辨能力.因此,在染色体水平上进行遗传多样性研究实现的难度相对较大.等位酶(allozyme)是同一基因位点不同等位基因编码的催化同一反应的一种酶的不同形式.等位酶谱带与等位基因之间有明确的关系,其变化直接反映了DNA分子水平上的变化,因此是一种较为有效的遗传多样性检测技术.迄今为止,应用等位酶分析技术研究遗传变异已积累了丰富的资料[18-22],在采样原则、实验方法、数据处理和结果分析方面均形成了一套统一的标准,在药用植物遗传多样性的研究中广泛采用,使不同物种的研究结果可以在共同的基础上进行比较.现代生物技术使我们可以进一步区分分类等级以下的种质资源,发现居群之间甚至个体之间的细小遗传差异,以便更有效地利用种质资源.用于药用植物遗传多样性分析的DNA分子标记主要为RA PD和RFL P.近两年来,随着各种分子标记的发展和成熟,高效快捷的A FL P、ISSR也逐渐被应用于药用植物遗传多样性分析.DNA分子标记技术不仅克服传统分析法周期长的缺点,快捷地对多年生药用植物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获取更丰富的遗传信息,还可以排除环境干扰,使研究结果更可靠.陈永久等用RA PD方法分析冬虫夏草(Cor d yceps si nensis)的遗传分化,从分子水平上提供了冬虫夏草的分类、起源及进化方面的宝贵资料,可作为制定冬虫夏草资源保护和合理利用等措施的理论依据[23].吴卫等应用RA PD对92份鱼腥草(Herba houtt y ni ae)种质资源进行检测分析,得出鱼腥草种质资源在分子水平上存在较大遗传多样性的结论[24].魏玉清等利用RA PD分子标记对宁夏枸杞(L yci um barbarum L.)主栽品种和新育成的品系基因组DNA的多态性及遗传背景进行初步分析表明,宁夏不同地区主要栽培枸杞品种遗传上无明显差异,但新品系大果枸杞与标准宁杞1号在基因组织上有差异[25].马小军等采用A FL P对5个人参(Panax gi n2 sen g L.)农家类型进行比较研究,找到了其DNA的特征指纹差异[26].伍莲等应用A FL P分子标记对濒危药用植物金毛狗居群遗传多样性研究显示,金毛狗(Ciboti um barometz)在居群水平存在明显的遗传多样性,地理种源影响居群间的遗传距离[27].沈永宝等利用ISSR标记,仅用2个引物就区分出13个银杏(Gi nk go biloba L.)主要栽培品种,研究发现ISSR标记能很好地揭示品种间的差异,鉴定效率和稳定性也明显优于RA PD标记[28].周延清等用RA PD与ISSR对地黄(Rehm anni a gl uti nosa Li286农业科学研究 第29卷 bosch.)的8个品种和2个脱毒品系进行种质遗传多样性分析表明,2种分子标记的分析结果呈极显著正相关,ISSR标记技术是一种多态性和重复性优于RA PD技术的实用技术[29].杨九艳等采用ISSR 分子标记分析了鄂尔多斯高原分布的锦鸡儿属(Caragana Fobr.)8个物种及种内的遗传多样性,结果显示遗传多样性在不同种间的分布不均匀,以藏锦鸡儿和柠条锦鸡儿的遗传多样性最高,短脚锦鸡儿的最低[30].孙群等筛选出18条多态性ISSR引物,对46份乌拉尔甘草(Gl ycy rrhiz a uralensis Fisch.)种质资源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结果显示我国乌拉尔甘草种质资源遗传变异以新疆地区最丰富,其次是西北地区和东北地区遗传变异最低[31].4 展望和建议4.1 加强我国药用植物种质资源的可持续性利用药用植物作为一种特殊的种质资源,不仅能够提取有效成分用于制药生产,而且多数还可以用作保健品.长期以来,人们出于对健康的渴望,再加上一些错误的想法,认为野生药材要比家种药材的质量好,无形中加剧了对野生资源的破坏.所以我们必须重视对野生资源的保护,实施种质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发展.4.1.1 建立药用植物规范化、集约化种植基地 事实上,由于盲目采挖,我国野生中药材资源日益减少,已不能满足医疗用药的需求,这就必然要求人们对药用植物进行引种驯化和栽培.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对药用植物在医药和保健品等方面的开发,常用药用植物的年需求量逐年增加.自国家推行中药材GA P(G ood Agricult ural Practice)以来,全国各大制药企业纷纷到各大药用植物产区建立自己稳产、高产、优质的规范化种植基地,不仅缓解供求矛盾,在保证质量上起作用,也是保护生态环境的有效途径.4.1.2 收集并建立药用植物的野生和栽培种质基因库,建立物种保存技术 对药用植物不同类型的种质资源应进行就地或迁地集中保护管理,种植资源圃(库).选择最适生长地,划拨出一定面积,就不同种质类型进行隔离管理.同时也维持与它在同一生境下的其他种群的正常生长,保证基因库的价值.建立珍稀、濒危药用植物种质资源基因库,尽可能多地对珍稀物种的遗传多样性进行保护.开展体细胞核移植技术、基因克隆技术、组织培养技术等方面的研究,为珍稀、濒危药用植物资源的良种繁育奠定基础.4.1.3 争取政府支持,限制采集野生资源 争取当地政府的支持,严格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植物保护条例》,在野生药用植物采收的数量、时间、地点等方面做出相应的规定,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保证品种和蕴藏量的相对稳定,确保资源的恢复和再生,同时,在采集野生资源时要教育群众着眼于长远利益,把采、用、留三者结合起来,努力实现采集的规范化,保护其生机.4.2 加强我国药用植物的引种驯化和遗传育种药用植物的“优良品种”对药材生产存在着巨大的潜力,许多疗效优异的“道地药材”的形成在某种程度上应归功于“地方品种”的作用.野生药用植物在遗传上存在着巨大的多样性,不同的种群甚至个体,有效成分含量具有较大差异,因此以野生植物为原料生产出来的成品药常会存在质量不稳定的问题.植物的遗传特性不仅控制着有效成分的含量,也控制着非目的成分的含量.要想从本质上提高药用植物有效成分的质量,必须对种质进行引种驯化和遗传改良,通过人工种植和选育,选择出有效成分含量高且稳定的品系,并有目的地降低非目的成分的含量,使成品药在质量上保持稳定.我国药用植物的育种工作起步较晚,只是对少部分药材如人参、菊花、薄荷、红花、枸杞、地黄、贝母、山药、玉竹、桔梗、大麻、银杏、石斛、当归等进行了培育,形成地方优良品种,还有更多的药材正面临着艰巨的育种任务,同时也需要加速引进育种新技术[14].药用植物遗传育种是药用植物资源开发的一个重要方面,具有理论和实践上的重要意义.参考文献:[1] 黄璐琦,张瑞贤.“道地药材”的生物学探讨[J].中国药学杂志,1997,32(9):5632566.[2] 董玉琛.生物多样性及作物遗传多样性检测[J].作物品种资源,1995(3):125.[3] 鲁鑫焱,张超,赵怀清,等.不同产地胡芦巴总黄酮和槲皮素的含量测定[J].沈阳药科大学学报,2004,21(6):4302433.[4] 黄泰康,赵海宝,刘道荣.天然药物地理学[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1993:170.[5] 邢俊波,李萍.生物多样性与中药材质量关系的研究[J].中医药学刊,2003,21(1):46248.[6] 赵念玺,马绍宾,黄衡宇.利用植物遗传多样性开发药用植物资源[J].云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23(植物学专辑):60264.[7] DADA Y H.G ene f requencies in wild population ofTrifolium repens L.mechanism of natural selection[J].Heredity,1965,20:2552260.[8] L I Z,HAN G Y Y,ZHOU Y F.G ermplasm appraise296 第3期 刘 萍等:我国药用植物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及其研究进展ments of Polygonum multiflorum f rom main producing areas in china by content of tetrahydroxystilbene[J].Chemistry and Industry of Forest Products.2003,23(4):37241.[9] 董静洲,易自力,蒋建雄.我国药用植物种质资源研究现状[J].西部林业科学,2005,34(2):952101.[10] 葛淑俊,孟义江,李广敏,等.我国药用植物遗传多样性研究进展[J].中草药,2006,37(10):158421589. [11] 黄璐琦,郭兰萍,崔光红,等.中药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基础理论研究[J].中药研究与信息,2005,7(8):427.[12] 黄璐琦.分子生药学[M].2版.北京: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06:2922299.[13] 郑玉忠,席嘉宾,杨中艺.中国竹节草野生种植资源调查及生物学特征研究[J].草业学报,2005,14(3):1172122.[14] 李瑞奇,马峙英,王省芬,等.转基因抗虫棉农艺性状和纤维品质的遗传研究[J].植物遗传资源学报,2005,6(2):2102215.[15] BARBUJ AN I G,PIG L IUCEI M.G eographical pat2terns of karyotype polymorphism in Italian popula2tions of Ornithogalum montanum(Liliaceae)[J].Heredity,1989,62:67275.[16] 龚洵,肖调江,顾志建,等.黄牡丹8个居群的G iemsa C2带比较研究[J].云南植物研究,1999,21(4):4772482. [17] 邱英雄,黄爱军,傅承新.明党参的遗传多样性研究[J].植物分类学报,2000,38(2):1112120.[18] 朱晓琴,贺善安.苍术种内遗传多样性分析[J].植物资源与环境,1995,4(2):126.[19] 朱晓琴,马建霞,姚青菊,等.鹅掌楸遗传多样性的等位酶论证[J].植物资源与环境,1995,4(3):9214.[20] 康明,黄宏文.湖北海棠等位酶变异和遗传多样性研究[J].生物多样性,2002,10(4):3762385.[21] 曾杰,王中仁,周世良,等.广西区西南桦天然居群遗传多样性的研究[J].植物生态学报,2003,27(1):66272. [22] 陈国庆,黄宏文,葛学军.濒危植物矮沙冬青的等位酶多样性及居群分化[J].武汉植物学研究,2005,23(2):1312137.[23] 陈永久,王文,杨跃雄,等.冬虫夏草(Cordycep ssinensis)的随机扩增多态DNA及其遗传分化[J].遗传学报,1997,24(5):4102416.[24] 吴卫,郑有良,陈黎,等.鱼腥草种质资源的RAPD分析[J].药学学报,2002,37(12):9862992.[25] 魏玉清,许兴,王璞.不同地区主要栽培宁夏枸杞品种的RA PD分析[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35(1):91295.[26] 马小军,汪小全,肖培根,等.人参农家类型的AFL P指纹研究[J].中国中药杂志,2000,25(12):7072710.[27] 伍莲,邓洪平,徐洁,等.金毛狗居群遗传多样性的AFL P分析[J].中国中药杂志,2007,32(14):146821469. [28] 沈永宝,施季森,赵洪亮.利用ISSR DNA分子标记鉴定主要银杏栽培品种[J].林业科学,2005,4l(1):2022204. [29] 周延清,景建洲,李振勇,等.利用RA PD和ISSR分子标记分析地黄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遗传[J].遗传,2004,26(6):9222928.[30] 杨九艳,杨劼,杨明博,等.鄂尔多斯高原锦鸡儿属药用植物的ISSR分析[J].中草药,2006,37(10):156221566. [31] 孙群,佟汉文,吴波,等.Genetic diversity of G lycyr2rhiza uralensis Fisch.Detected by morphological andISSR molecular markers[J].植物遗传资源学报,2007,8(1):56263.R esearch progress on genetic diversity of germplasm resourcesof medicinal plants in ChinaL i u Pi ng, M a Hon gw ei, W ang Zhan g j un(School of Agriculture,Ningxia University,Y inchuan750021,China)Abstract:As an important component of biodiversity,genetic diversity is t he basis of species diversity and eco system diversity.Alt hough China is possessed of abundant plant germplasm resources,it is one of t he count ries t hat t he biodiversity has been destroyed more badly.The definition of genetic diversity on germplasm resources and t he research p rogress on several levels in medicinal plant s were reviewed in t his paper.The influences of people activities on genetic diversity are discussed and several met hods for p rotecting t he hereditary variations of every species effectively are pointed out.It suggested t hat t he sustainable utilization of t he germplasm resources and introduction,domestication and breeding about medicinal plant s all should be st rengt hened.K ey w ords:medicinal plant s;germplasm resources;genetic diversity(责任编辑、校对 郑国琴) 07农业科学研究 第29卷 。
我国牧草种质资源收集保存现状与对策建议

我国牧草种质资源收集保存现状与对策建议我国是世界上农业大国之一,牧业是我国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而牧草作为牧业的基础饲料,其种质资源收集和保存对于推动我国畜牧业发展至关重要。
目前我国牧草种质资源收集保存存在不少问题,本文将就我国牧草种质资源收集保存现状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1. 收集不足:我国地广人多,气候多样,地形复杂,有着丰富的牧草种质资源,但是目前尚未进行全面而系统的收集,大部分牧草种质资源还处于原始状态。
2. 保存质量参差不齐:虽然我国在牧草种质资源保存方面进行了些许努力,但是由于资金和技术的限制,导致保存效果参差不齐,有些种质资源保存后不能长期保存或者保存后丧失了原有的优良特性。
3. 缺乏统一的保存管理机构:目前我国的牧草种质资源保存工作由各个地区或者单位自行负责,缺乏统一的管理机构,导致资源的收集和保存工作缺乏整体性和系统性。
二、对策建议1. 建立统一的牧草种质资源收集保存机构:建立由国家或相关部门管理的统一的牧草种质资源收集保存机构,制定相关的收集保存标准和流程,集中进行资源收集和保存,以提高管理和利用效率。
2. 加大资金投入:牧草种质资源的收集和保存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国家和地方应该加大对于牧草种质资源收集保存工作的投入力度,并通过各种方式吸引社会资金的参与,以保障牧草种质资源的全面收集和长期保存。
3. 强化技术支持:我国在牧草种质资源的保存技术方面还存在一定的不足,应该加强科研力量,提升保存技术水平,引进并发展最新的种质资源保存技术手段,以确保保存效果和使用价值。
4. 加强资源信息共享:建立牧草种质资源的信息共享平台,将已经收集保存的牧草种质资源信息进行集中管理和开放共享,为相关工作者和科研人员提供便利,促进资源的有效利用和交流。
5. 增强国际交流合作:我国应该利用国际资源共享平台,加强国际交流和合作,积极参与国际牧草种质资源收集保存工作,获取国外优良的种质资源,并为世界牧草资源的保护和利用作出自己的贡献。
我国蔬菜种质资源研究进展与发展策略[整理]
![我国蔬菜种质资源研究进展与发展策略[整理]](https://img.taocdn.com/s3/m/ae5880fce109581b6bd97f19227916888486b967.png)
农作物种质资源是农业生产和育种的物质基础,种质资源的研究水平不仅关系到资源的利用效率、农作物育种和生产发展的水平,而且是衡量一个国家在全球“基因大战”中的竞争力的重要指标。
为此,“七五”至今,国家将其作为关系国计民生的战略物质予以高度重视,并投入巨资。
特别是“十五”以来,在国家基础性工作项目、国家自然科技资源共享平台项目、国家科技攻关项目、农业部资源保护项目、省(市)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等的大力支持下,由中国农业科学院蔬菜花卉研究所主持,通过全国蔬菜科技工作者的协作攻关,中国蔬菜种质资源的高效、低能耗保存和评价技术研究,遗传多样性鉴定和核心种质研究,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蔬菜种质创新、优异基因源挖掘和利用研究均有了显着进展。
1 我国蔬菜种质资源研究进展1.1 蔬菜种质资源保护体系的建立及安全保存技术研究1.1.1 蔬菜种质资源的收集和保存我国蔬菜种质资源考察、搜集工作始于上世纪五十年代。
至2005年底,我国国家农作物种质资源库(圃)收集、保存各类蔬菜种质资源35 580份,共214种。
国内资源约占资源总数的87%,来自全国除西藏以外的30个省或直辖市(包括台湾),以湖北、四川、山东、河南、江苏、河北、广东居多。
国外资源占13%,分别引自俄罗斯、亚美尼亚、立陶宛、韩国、日本、朝鲜、泰国、越南、印度、澳大利亚、美国、波兰、希腊、英国、荷兰、法国、意大利、丹麦、德国、捷克、匈牙利、保加利亚、以色列、古巴、巴西、阿根廷、秘鲁、赞比亚、津巴布韦、肯尼亚等63个国家或地区(图1)。
在所有资源中,有性繁殖蔬菜种质资源132种(变种)、33280份(图2),水生蔬菜12种、1538份(图3),无性繁殖和多年生蔬菜种质资源70种、776份(图4)。
“十五”期间,我国蔬菜种质资源收集、保存的突出特点为:加强了国外资源的引进,使国外资源的占有量由原来的不足5%提高到13%。
将无性繁殖蔬菜种质资源的收集、保存提到了议事日程,使一批濒临消失的资源得到了保护。
我国牧草种质资源收集保存现状与对策建议

我国牧草种质资源收集保存现状与对策建议【摘要】我国的牧草种质资源在收集保存方面存在着一些问题,需要制定对策建议来加以解决。
本文通过对我国牧草种质资源收集保存现状进行分析,指出了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和推进措施。
也探讨了如何更好地利用这些资源来提高牧草的品质和产量。
通过对我国牧草种质资源收集保存现状的深入研究和探讨,可以为我国的畜牧业发展提供更好的支持和保障。
【关键词】牧草种质资源、收集、保存、现状、问题、对策、建议、推进措施、资源利用、我国、结论1. 引言1.1 我国牧草种质资源收集保存现状与对策建议中国牧草是畜牧业的重要基础,对于养牛、养羊、养马等畜牧业都有着重要的作用。
我国牧草种质资源的收集保存工作存在着一些问题,导致资源的破坏和流失,给牧草资源的可持续利用造成了困难。
当前,我国牧草种质资源的保存工作主要依靠基因库和种质园等实体设施,但这些设施的建设和管理存在诸多不足。
一方面,种质资源的收集工作不够系统和全面,导致资源的遗漏和缺失;现有设施的运营和维护存在管理不善、人力物力不足等问题,导致资源的破坏和损失。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对策措施。
应加强对牧草种质资源的收集工作,建立完善的资源调查和采集机制,确保各地资源的全面汇集和保存。
应加强对种质资源设施的建设和管理,提高设施的防灾防害能力,加强设施的日常运营和维护,确保资源的安全保存。
我国牧草种质资源的收集保存工作任重道远,需要各级部门和科研机构的共同努力,建立科学的管理机制,做好资源的整合和利用工作,为我国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2. 正文2.1 现状分析当前,我国牧草种质资源的收集保存工作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现状。
我国牧草种质资源的收集工作存在一定程度的滞后,种质资源的收集范围较窄,许多珍稀的牧草种质资源并未得到有效收集和保存。
现有的牧草种质资源保存机构设施简陋,设备设施不完善,缺乏专业技术人员对种质资源进行有效管理和维护。
牧草种质资源与育种研究概况

安徽农学通报,Anhui Agri,Sci,Bull,2021,27(20)牧草种质资源与育种研究概况方媛(银川市金凤区综合执法局,宁夏银川750021)摘要:该文介绍了牧草种质资源、育种现状及育种技术,分析了牧草育种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合理化解决途径,旨在健全牧草育种体系,提升牧草产量与质量,满足高质量肉蛋奶生产的需求。
关键词:牧草;种质资源;育种;质量中图分类号S5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7731(2021)20-0026-02近年来,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高品质的肉、蛋、奶等高蛋白食品的需求日益增加。
而放牧所生产的肉奶食品已无法满足人们的生活需求,这就导致需要优质饲料的供应来满足和提高肉奶的供应需求及品质。
基于此,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要加快发展草牧业,支持青贮玉米、苜蓿等饲料牧草的种植,开展粮改饲和种养结合模式试点,促进粮食作物、经济作物、草饲料三元种植结构协调发展。
发展草牧业的基础性工作就是开展牧草育种,而优良的牧草品种是我国农业发展重要的生产资料。
优良的牧草不仅可以保障稳定的产量输出,也是生产出优质的肉蛋奶等高质量食品的重要保障。
但我国牧草育种工作起步较晚,与先进发达国家相比仍存在相当大的差距。
因此,只有通过种植牧草饲料来改变精饲料短缺的现状,才有利于符合我国国情的养殖业的快速发展[1]。
1牧草种质资源与育种研究现状草业的发展必须建立在牧草育种工作的基础之上,优良的牧草品种不仅是畜牧业发展的保障,也为草地的改良和可持续发展提供了重要保证。
当前,牧草的研究主要有种质资源和育种2个方面。
在现有牧草的基础上开展种质资源研究,它主要包含野生牧草资源与栽培牧草资源,为牧草的品种改良、筛选以及培育提供了一个强大的遗传资源后备力量。
再者,从生物多样性方面来讲,它的分类、演化、起源也是极为重要的研究材料[2]。
牧草种质资源的研究是牧草育种的基础,我国目前收集的牧草种质资源已保存2.8万份,数量虽然可观,但是鉴于我国草地类型多样性,主要及珍贵的种质资源严重不足,无法满足当代草牧业的快速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国牧草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研究进展杨家华,纪亚君 (青海大学,青海西宁810016)摘要 从形态学水平、细胞学水平、生化水平,尤其从分子水平对我国牧草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的研究进行了综述,为该领域的研究工作提供借鉴与参考。
关键词 牧草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形态学;细胞学;生化;分子中图分类号 S543+.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517-6611(2009)02-00554-03Research Progress on Heredity D i versity of Forage Germ pla s m Resources i n Chi n a YANG J i a 2hua et a l (Q inghai University,Xining,Q inghai 810016)Abstract The paper reviewed researches on heredity diversity of forage ger mp las m res ources in China fr om different levels including morphol 2ogy,cytology,bi ochem istry and particularly molecule,to p rovide reference for the study work in the field .Key words Forage ger mp las m res ources;Heredity diversity;Morphol ogy;Cytology;B iochem istry;Molecule作者简介 杨家华(1965-),女,湖南永顺人,副教授,从事生物与环境科学方面的教学和研究工作。
收稿日期 2008211218 牧草种质资源(Forage ger mp las m res ources )是长期演化过程中,由于突变、基因交流和生态遗传分化,经自然选择和人工选择而形成的[1],是决定各种遗传性状的基因资源,是用以筛选优良栽培草种和选育新品种的原始材料,又叫牧草遗传资源或牧草品种资源。
遗传多样性是指同一种内不同种间或同一种群内不同个体的遗传变异。
遗传变异水平的高低是遗传多样性最直接形式的表现[2]。
生物的遗传多样性是生物多样性的重要组成内容,是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的基础。
遗传多样性是一个物种对人为干扰进行成功反映的决定性因素,种内的遗传变异程度也决定其进化的潜势[3]。
在某种意义上,一个物种就是一个独特的基因库,任何物种都具有独特的基因库和遗传组织形式,而且在同一种群内不同个体之间又存在一定差异。
因此,物种的多样性也就显示了基因的多样性[4]。
野生牧草有丰富的遗传多样性,野生性状明显[5]。
侵占性和抗逆性强的野生牧草通常作为牧草育种的珍贵原始材料和培育优良栽培牧草新类型的天然基因库。
所以,收集野生牧草种质并对其培养进行分析、鉴定,找出种群遗传结构特点,可以丰富牧草种质资源,为牧草种质资源的开发利用奠定基础[2]。
检测遗传多样性的方法是随着生物学研究层次的提高和实验手段的不断改进而逐步发展起来的,从形态学水平、细胞学水平、生化水平直至目前的分子水平[6]。
其目的都是为了揭示遗传物质的变异,建立在不同水平上的检测方法都各有优缺点,各种方法都能从各自的角度提供有价值的信息,都有助于人们认识遗传多样性及其生物学意义。
为此,笔者就我国牧草种质资源多样性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
1 形态学研究进展形态学研究是根据牧草的外部特征、结构的差异来研究生物的遗传变异,是最直接也是最简便易行的方法。
虽然形态学性状易受环境和人为因素的影响,但在同一生境下,对不同种质材料或居群进行形态学性状的评价,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快速地分析其遗传变异。
严学兵研究发现,在老芒麦的发芽、出苗期间,芽或细弱幼苗茎秆的颜色表现出白色、绿色和红褐色等多种表型;而叶片、叶鞘绒毛有无和叶鞘的颜色也有很大差异;对叶片、穗和茎秆等28个形态学性状的聚类和主要成分分析同样显示出老芒麦在形态学上具有丰富的多样性[7]。
胡宝忠等通过光镜和电镜对不同土壤条件下7个羊草种群营养结构(根、茎、叶)进行了形态解剖观察,指出7个羊草种群间的遗传差异[8]。
表型性状经常会受环境因素的影响而发生变化,有的形态特征并非稳定遗传的。
刘建秀等近年研究中国华东地区的野生狗牙根时指出:在物种水平,随着纬度增加,日照时数增长,≥10℃的积温降低,狗牙根愈显粗壮、直立,色泽趋于浅淡,地下茎愈深,生殖枝高,花序渐长[9-10]。
不同的基因型在同一情况下表现出不同的形态特征。
在较凉爽的气候条件下,地中海基因型的黑麦草比北欧基因型的黑麦草表现出更快的生长速率[11]。
2 细胞学研究进展染色体是遗传物质的载体,是基因的携带者,染色体的变异必然导致遗传变异的发生,染色体的多样性———数目、形态和行为能反映遗传多样性的本质。
细胞学水平研究主要以染色体为标记,包括染色体核型分析、带型分析、染色体结构数目变异分析和染色体组分析等。
阎贵兴对中国草地饲用植物染色体的研究进行统计,共确认染色体数目的草地饲用植物有20科91属254种,其中有8科37属172种的饲用植物作过核型分析[12]。
杨瑞武等分析了披碱草属模式种(E .sibiricus )、鹅观草属模式种(Roegneria caucasica )和猬草属模式种(Hystrix patula )3个小麦族物种的染色体在Gie m saC 带带型上的差异,结果表明,这3个属模式种染色体的Gi 2e m sa C 带带型存在明显的差异,说明C 带能够揭示这3个属模式种的种间特异性,从而支持这3个属可以相互独立[13]。
自然界分布的鸭茅在染色体数目上有四倍体和二倍体之分。
周自玮等对云南野生鸭茅(D actylis glo m erata linn .)的核型分析研究指出,野生鸭茅都是二倍体(2n =14),但有2A 和2B 二种类型[14]。
张新全等对我国西南地区鸭茅野生种质资源的研究发现,除分布有四倍体外,尚有二倍体鸭茅广泛分布[15]。
L indner 等对四倍体和二倍体染色体的研究发现,二倍体核型的中间着丝粒染色体配对比例高于四倍体,而且发现同源四倍体鸭茅亚种(Izcoi )居群的染色体存在变异,一部分四倍体属于同源四倍体,一部分四倍体是通过与其他亚种杂交而获得[16]。
冯霞等报道,多年生黑麦草的核型公式为:2n =2x =14=2s m +12m (2S AT ),核型分类为1A;核型不对责任编辑 姜丽 责任校对 李洪安徽农业科学,Journal of Anhui Agri .Sci .2009,37(2):554-556称系数为60.78[17]。
杨起简等对新麦草(Psathyrostachys pe2 rennis Keng cv.shandan)核型的分析表明,新麦草染色体数目2n=14,核型公式为2n=2x=14=2s m+12m(2S AT)[18]。
3 生化研究进展生化标记(即蛋白质标记)主要有同工酶(is ozy me,含等位酶all ozy me)和种子贮藏蛋白,它们是基因表达的直接产物,经淀粉凝胶或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后的蛋白质谱带能从一定程度上反映植物的遗传变异。
杨瑞武等对E.sibiricus、R.caucasica和H.patula的酯酶同工酶研究发现,这3个种在酶带数目、酶带迁移率和酶带着色强度等方面都有明显的变异,而在E.sibiricus的不同居群之间没有表现出差异[19]。
刘明秀等利用同工酶研究发现,长江2号多花黑麦草出现了其亲本没有的条带,是双亲遗传物质发生基因重组而产生的,从而表现出双亲不具有的酶带。
目前,等位基因分析仍然是了解天然居群的遗传结构、基因丰富程度以及栽培作物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的最重要的手段[20]。
Morales Corts等利用等位酶分析来鉴定苜蓿种,发现其可以改正利用农艺性状和形态特征鉴定的不足[21]。
崔继哲等应用等位酶分析方法测定了松嫩平原南部微生镜下羊草在绿色和黄绿色2种生态型9个种群的遗传多样性及遗传分化程度,结果表明羊草种种群和生态型水平都维持较高的遗传多样性,2种生态型之间有明显的遗传多样性差异及遗传分化[22]。
Francois Bal2 fourier等利用等位酶技术对170个1年生、多年生黑麦草的野生种群的遗传差异进行了研究[23]。
葛学军通过对欧洲及地中海地区燕麦草(A rrhenatherum elatius)多倍体复合体的等位酶多样性的研究得出,各亚种内的基因多样性主要存在于居群内,居群间分化较小,亚种间遗传分化较小[24]。
4 D NA研究进展DNA分子标记是评价遗传多样性比较新的方法,DNA 分子标记最能抓住生命的最本质的物质,不受环境制约,结果准确,显示度高,分子标记数目可以无限。
DNA分子标记包括限制性片断长度多态(RF LP)、随机扩增多态DNA (RAP D)、简单重复序列或微卫星(SS R)、简单重复序列区间(I SS R)和扩增片段长度多态(AF LP)标记。
这些标记,尤其是RAP D、SS R和I SS R3种方法已广泛应用于作物种质资源的分析利用中,但在牧草遗传学研究中的应用才刚刚开始,同时也成为牧草生物技术研究领域的热点之一。
4.1 RAP D标记 RAP D是20世纪90年代发展起来的一项新技术,具有快捷、灵敏、易检测、所需DNA样品量少、无放射性污染、可客观地揭示供试材料之间的真实差异的优点,在各种动植物的遗传多样性检测和遗传分化等方面已有广泛应用,也形成了一些对RAP D结果进行遗传分析的方法[6]。
解新明等采用RAP D技术对狼尾草属的8个品种(品系)的遗传关系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8个品种(品系)间有较高的遗传多样性,存在一定的遗传分化[25]。
李瑞芬等利用RAP D技术对我国沙打旺育成品种、地方材料和野生材料的遗传多样性进行了研究,表明,沙打旺野生材料的多态性明显高于育成品种和地方材料[26]。
陈志彤等应用RAP D技术对34个决明属牧草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筛选出的3个引物能较好地反映34个决明属品种的遗传多态性[27]。
RAP D技术能产生丰富的带型,提供大量的分子统计数据,对品种间的微小差异均能表现出较高的分辨率,适合于种间遗传多样性的研究[28]。
陈燕等利用RAP D技术对禾本科羊茅属(Festuca)、黑麦草属(Lolium)、狗牙根属(Cynodon)和结缕草属(Zoysia)共4属8个品种的草坪草进行RAP D分析,探讨了不同属间、种间及品种间的遗传多样性和彼此间的亲缘关系[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