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翘散
《方剂学》讲课稿:银翘散

《方剂学》讲课稿:银翘散上节课讨论了银翘散的主证分析,它的功效归纳,和方义分析。
从它用药分析来看,银翘散的配伍上有这两个明显特点。
1. 它是辛凉解表方,中间配伍少量的辛而微温之品,指的荆芥、淡豆豉,体现一种去性取用的方法。
这是配伍中的一种技巧。
在后面将要学到的一些方剂里,还有很多去性取用这种方法。
这去性取用方法来增强君药,它的辛凉发散作用。
2. 整个方是以辛凉透表为主的,但是它配了清热解毒的药物,辛凉透表与清热解毒相配伍,体现了整个方清疏兼顾,以疏为主。
疏是疏表,解表。
清是清里,包括清热解毒,它是表里兼顾的,是照顾了温热病邪发病急,传变快,容易蕴结成毒的特点。
但是全方要注意,还是以疏为主,以辛凉解表为主。
应用辨证要点初起发热重,恶寒轻。
从开始感受风热病邪,或风温初起,可以有微恶寒,但以发热为主。
初起发热重,恶寒轻,后面可以但热不恶寒,这是一个动态的。
咽痛、口渴它重要的兼证是咽痛,常见的。
口渴是根据温热病邪,入里的一种不同程度,反映的明显程度不同。
脉浮数这是使用它的一个辨证的要点。
使用的基本依据。
使用注意风寒和湿温病,夹湿的不适合使用。
服用方法不宜久煎。
《温病条辨》的银翘散的煎服法要求,〝香气大出,即取服,勿过煮,肺要取轻清,过煮则味厚入中焦也〞。
这段话的意思,前面的好理解,即取服,不能过煮,肺要取轻清,非轻不举!做为卫分,上焦为主的,是〝上焦如羽,非轻不举〞这个原则。
过煮味厚入中焦,是什么意思?入中焦指的是气分。
味厚相对辛凉来讲,就是里面往往以苦寒为主。
辛凉的成份,芳香辟秽成分,过煮则挥发了,味厚就是剩下来的、苦寒类的,那个清气分的,清里的这个为主了。
所以银翘散的煎服法要求,是必须重点掌握的。
它是保证这个方疗效的一个很重要的前提。
当然做为剂型选择上也应该注意,这个方本身用的是煮散剂。
为杵散以后要煎服,煎一下,时间很短。
他原来说沸三五沸,开三五开,形容它很短,香气大出,即取服,当然你做成丸剂以后会影响疗效。
麻杏石甘汤合银翘散加减治疗小儿支气

麻杏石甘汤合银翘散加减治疗小儿支气
泛用性提醒:请咨询医生或中医师以获得个性化的治疗建议。
麻杏石甘汤合银翘散是一种中药方剂,常用于小儿支气管炎、支气管扩张症等呼吸系统疾病的治疗。
以下是一种可能的用法:
主要成分:
- 麻杏石甘汤:麻黄、杏仁、石膏、甘草。
- 银翘散:金银花、连翘。
配方:
- 麻杏石甘汤:按比例混合麻黄、杏仁、石膏、甘草。
- 银翘散:按比例混合金银花、连翘。
用法:
1. 按照医生或中医师的指导,将麻杏石甘汤合银翘散的药
物配方按照比例混合。
2. 根据医生或中医师的处方,冲泡成汤剂或散剂。
3. 按照医生或中医师的剂量,给予小儿服用。
4. 注意观察小儿的病情变化,如有不适或不良反应,及时
就医。
虽然麻杏石甘汤合银翘散在一些小儿呼吸系统疾病中可能
会有一定疗效,但每个孩子的具体情况不同,还是建议在
用药前咨询医生或中医师的意见,获得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银翘散处方

银翘散处方
【名称】银翘散
【处方】银花9克、连翘9克、苦桔梗6克、薄荷6克、竹叶4克、生甘草5克、荆芥穗5克、淡豆豉5克、牛蒡子9克、芦根30克。
【主治】外感风热或温病初起。
发热无汗,或有汗不畅,微恶风寒,头痛口渴,咳嗽咽痛,舌尖红,苔薄白或薄黄,脉浮数。
【用法】:水煎,分二次服。
【功能】:辛凉透表,清热解毒。
【方解】:本方特点有二,一是芳香辟秽,清热解毒;一是辛凉中配以小量辛温之品,且又温而不燥,既利于透邪,又不背辛凉之旨。
方中银花、连翘清热解毒、辛凉透表为主药;辅以薄荷、荆芥、淡豆豉以辛散表邪、透热外出;竹叶清热除烦,芦根清热生津止渴协助银、翘清热透表,桔梗、牛蒡子、甘草合用,以宣肺祛痰、清利咽喉,合为佐使药。
诸药合用既能透表,又能解毒。
【临床应用】:
1.用于外感风热表证。
2.用于咽喉病患。
3.用于一切热性疾病及传染病初起。
如肺炎、麻疹、流行性腮腺炎、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流行性出血热等。
4.本方不宜用于湿热证,或与祛湿药配伍使用。
银翘散总结

银翘散临床总结——朽木2011.2.14一.从《温病条辩》中看其方症1.原文本义《温病条辨·上焦篇》第4条云:“太阴风温、温热、瘟疫、冬温初起……但恶热,不恶寒而渴者,辛凉平剂银翘散主之”。
“胸膈闷者,加藿香三钱,郁金三钱,护膻中;渴甚者,加花粉;项肿咽痛者,加马勃、元参;衄者,去荆芥、豆豉,加白茅根三钱,侧柏炭三钱,栀子炭三钱;咳者,加杏仁利肺气,二三日病犹在肺,热渐入里,加细生地、麦冬保津液;再不解,或小便短者,加知母、黄芩、栀子之苦寒,与麦、地之甘寒,合化阴气,而治热淫所胜”此外在《上焦篇》中尚有六条银翘散加减方,分别为:第5条“太阴温病,恶风寒,服桂枝汤已,恶寒解,余病不解者,银翘散主之;余证悉减者,减其制”;第16条“太阴温病,不可发汗。
发汗而汗不出者,必发斑疹;汗出过多者,必神昏谵语。
发斑者,化斑汤主之;发疹者银翘散去豆豉加细生地、丹皮、大青叶、倍元参主之”;第38 条“太阴伏暑,舌赤口渴,无汗者,银翘散去牛蒡、元参加杏仁、滑石主之”;第39条“太阴伏暑,舌赤口渴,无汗者,银翘散加生地、丹皮、赤芍、麦冬主之”;第40条“太阴伏暑,舌白,口渴,有汗,或大汗不止者,银翘散去牛蒡子、元参、芥穗,加杏仁、石膏、黄芩主之”;第53条“热多昏狂,谵语烦渴,舌赤中黄,脉弱而数,名日心疟,加减银翘散主之”。
《中焦篇》一条,即第22条“阳明温病,下后疹续出者,银翘散去豆豉加细生地、大青叶、元参、丹皮汤主之”。
2. 银翘散类方上述七条涉及太阴温病、阳明温病汗下后出疹、太阴伏暑、心疟等银翘散加减方和《上焦篇》第18条治疗“大头瘟”之普济消毒饮去柴胡、升麻、黄芩、黄连方以及第45条治疗“湿温喉阻咽痛”之银翘马勃散,均以辛凉解表为法,以银翘散命名或重用金银花、连翘者,概称为“银翘散类方”。
3. 银翘散应有“玄参”论第16条,从此条看,银翘散中应有元参这一味药,该条提出倍元参,并在方中谓:“元参加至一两”。
银翘散的标准配方

银翘散的标准配方
摘要:
1.银翘散的简介
2.银翘散的组成成分
3.银翘散的功效和作用
4.银翘散的制备方法
5.银翘散的使用注意事项
正文:
银翘散是一种传统的中药方剂,具有清热解毒、消肿散结的功效。
它主要用于治疗感冒、发热、咽喉肿痛等症状,是家庭常备的中药之一。
银翘散的主要成分包括连翘、金银花、荆芥、薄荷、牛蒡子、桔梗、甘草等。
其中,金银花和连翘是银翘散的主要成分,具有清热解毒、抗病毒的功效。
荆芥、薄荷、牛蒡子等成分可以疏散风热,桔梗、甘草则具有祛痰、止咳、调和诸药的作用。
银翘散的功效和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清热解毒:银翘散对于风热感冒、发热等症状具有良好的缓解作用。
2.疏散风热:缓解头痛、咽喉痛、鼻塞等症状。
3.抗病毒:金银花等成分具有抗病毒作用,有助于预防感冒病毒感染。
4.祛痰止咳:桔梗、甘草等成分有助于缓解咳嗽、咳痰等症状。
制备银翘散的方法如下:
1.将金银花、连翘、荆芥、薄荷、牛蒡子、桔梗等药材晒干,研成细末。
2.将甘草煎煮成浓汁,与上述药粉混合均匀,制成散剂。
3.使用时,将银翘散与适量的温水调成糊状,敷于穴位或患处。
在使用银翘散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孕妇和哺乳期妇女慎用。
2.过敏体质者慎用,如有不适,应立即停用。
3.儿童使用时,需在成人指导下进行。
4.忌食辛辣、油腻食物,保持良好的作息习惯。
综上所述,银翘散是一种具有清热解毒、疏散风热、抗病毒、祛痰止咳等多种功效的中药方剂。
在感冒等病症的防治中,具有很好的疗效。
银翘散

解表剂煎药法之通则
原书用法强调本方“杵为散,每服六钱, 鲜苇根汤煎,香气大出,即取服, 勿过煮,服药取轻清,过煮则味厚而入中焦矣.” 乃解表剂煎药法之通则。
配伍要点:
荆芥药性虽辛而微温,但在大队寒凉药中, 温性被制,而存其发表散邪之用, 以增强本方解表透邪之力, 属“制性存用”之药。
制性存用:
(加强散邪与清热解毒之力)
症 状
发热 微恶风寒 头痛 口渴 咽痛 咳嗽 无汗或有汗不畅 舌尖红 苔薄白或薄黄 脉浮数
证机分析:
邪留肌表 发热,微恶风寒,舌尖 红苔薄黄,脉浮数
咽痛 口渴 咳嗽
风热邪毒上攻
热灼津伤
风热犯肺, 肺气失宣
【方解】
银花 连翘
薄荷 牛蒡子 荆芥穗 淡豆豉 疏散风热 清热解毒 疏散风热 清利头目 解毒利咽 辛散解表
4.辛凉解表法至清代始臻完善。
方中药物多为芳香轻宣之品,不宜久煎。 3.现代运用 本方广泛用于急性发热性疾病的初起阶 段属温病初起,邪郁肺卫者。皮肤病如风疹、荨麻 疹、疮痈疖肿,亦多用之。
辛凉平剂
方中银花,连翘用量独重,其质地清扬, 辛而能透,疏风透表,清热解毒,芳香辟秽, 清透是针对温病热邪,外袭肌表, 辟秽乃是温邪多挟秽浊的特点,故以之为君。
指方剂中通过药物的配伍,使某 一药物的药性被其他的药物所制约, 但又发挥其应有的功用,起到相反相成 的作用,如银翘散中的荆芥。
[临床运用]
使用指征——风热表证之重者
热毒重:发热较高,口渴咽痛,舌红脉数; 表郁重:无汗,恶风寒。
辛凉解表法源流
1.形成迟于辛温解表法;
2.刘完素开辛凉解表法之先河;
3.“温病最善伤阴,用药又复伤阴,岂非为 贼立帜乎?此古来用伤寒法治温病之大 错也”(《温病条辨》);
解表剂(辛凉解表)

银翘散银翘散概述银翘散出自《温病条辨》,是吴塘论治温病所创第一方。
吴氏倡导用三焦辨证阐述温病发生、发展、传变规律和判断预后,主张立法处方紧扣病机。
银翘散为温病初起,邪在上焦所设,并随证加减,衍生出多个变方。
银翘散在《温病条辨》中的地位犹如桂枝汤之于《伤寒论》。
上焦篇第四条:“太阴风温、温热、温疫、冬温,初起恶风寒者,桂枝汤主之;但热不恶寒而咳者,辛凉平剂银翘散主之。
”第五条:“太阴温病,恶风寒,服桂枝汤已,恶寒解,余病不解者,银翘散主之,余症悉减者,减其制。
”银翘散歌诀银翘散治上焦疴,竹叶荆蒡豉薄荷;甘桔芦根凉解法,辛凉平剂用时多。
荷牛豉草,连根梗叶花穗(想象:河牛吃草,连根梗叶花穗全吃了)银翘散组成连翘一两(30克)银花一两(30克)苦桔梗六钱(18克)薄荷六钱(18克)竹叶四钱(12克)生甘草五钱(15克)芥穗四钱(12克)淡豆豉五钱(15克)牛蒡子六钱(18克)银翘散用法上杵为散,每服六钱(18克),鲜苇根汤煎,香气大出,即取服,勿过煮。
肺药取轻清,过煮则味厚而人中焦矣。
病重者,约二时一服,日三服,夜一服;轻者三时一服,日二服,夜一服-病不解者,作再服。
(现代用法:加入芦根适量,水煎服,用量按原方比例酌情增减。
)银翘散功能主治辛凉透表,清热解毒。
温病初起。
发热无汗,或有汗不畅,微恶风寒,头痛口渴,咳嗽咽痛,舌尖红,苔薄白或薄黄,脉浮数。
银翘散方义银翘散是治疗温病初起的常用代表方剂。
治当辛凉解表,清热解毒。
方中重用银花甘寒芳香,清热解毒,辟秽祛浊,连翘苦寒,清热解毒,轻宣透表,共为君药;薄荷辛凉,发汗解肌,除风热而清头目,荆芥、豆豉虽属辛温之品,但温而不燥,与薄荷相配,辛散表邪,共为臣药;牛蒡子、桔梗、甘草宣肺祛痰,解毒利咽,竹叶、芦根甘寒轻清,透热生津,均为佐药;甘草并能调和诸药,以为使。
合而用之,共成疏散风热,清热解毒之剂。
银翘散化裁若胸膈闷者,加藿香3钱,郁金3钱,护膻中;渴甚者,加花粉(清热生津);项肿咽痛者,加马勃、玄参(清热解毒);衄者,去荆芥、豆豉(因其辛温发散而动血),加白茅根9克,侧柏炭9克,栀子炭9克,清热凉血以止衄;咳者,加杏仁,利肺气。
银翘散的正宗配方组成剂量、方歌速记歌诀、用法用量

银翘散的正宗配方组成剂量、方歌速记歌诀、用法用量银翘散【正宗配方组成剂量】连翘15克,银花15克,苦桔梗6克,薄荷6克,竹叶4克,生甘草5克,荆芥穗4克,牛蒡子6克。
【用法用量】共杵为散,每服18克,鲜苇根汤煎,香气大出,即取服,勿过煮。
肺药取轻散,过煮则味厚而入中焦也。
病重者约2时1服,日3服,夜1服;轻者3时1服,日2服,夜1服;病不解者,作再服。
近代多用饮片适量作汤剂,水煎,分2次温服,每日1剂。
【方歌速记歌诀】银翘散主上焦疴,竹叶荆牛豉薄荷;甘桔芦根凉解法,轻宣温热煮无过。
【功用】疏散风热,清热解毒。
【主治】温病初起,邪在肺卫,表现发热无汗,或有汗不畅,微恶风寒,头痛口渴,咳嗽咽痛,苔薄白或薄黄,或舌边尖微红,脉浮而数等症。
【加减】胸膈闷者,为夹湿邪秽浊之气,加藿香、郁金芳香化湿,使邪外出,以防其人里侵袭膻中;渴甚者,为伤津较甚,加天花粉生津止喝;颈肿咽痛,热毒较甚者,加马勃、玄参清热解毒,利咽消肿;衄者,热伤阳络,去芥穗、豆豉之辛温,加白茅根、侧柏炭、栀子炭凉血止血;咳者,肺气不利也,加杏仁苦降肺气止咳;2~3日病不解者,热渐人里,但此时邪仍在肺,故仍用本方,但应加入生地、麦冬清入里之热,又能生津液,以防邪热耗伤津液;若再不解,则为邪重热甚,或见小便短者,为热甚已伤津液,故又当加人知母、黄芩、栀子以清泄里热,同时用麦冬、生地清热生津,又可制约芩、栀之燥。
【方论】本方所治证属温病初起,风热之邪在表,治宜辛凉解表,清热解毒。
方中银花、连翘辛凉轻宣,透泄散邪,清热解毒,为君药;薄荷辛凉,疏散风热而清头目,荆芥、豆豉虽属辛温之品,但温而不燥,与薄荷相配,辛散风热表邪,共为臣药;牛蒡子、桔梗、甘草清热解毒,利咽喉,为佐药;竹叶、芦根性寒轻清,透热生津,为使药。
合而成方,共奏疏散风热,清热解毒之效。
【医论】《温病条辨》说:“但热不恶寒而渴者,辛凉平剂银翘散主之”。
这是吴氏论述用银翘散治疗风温、温热、温疫、冬温的指征是热和渴的症状,但没有恶寒的症状,实际上应是“身热、微风寒而口渴”,这本是风温、冬温等初起的卫分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银翘散中文名称:银翘散英文名称:yinqiao powder定义:同名方约有3首,现选《温病条辨》上焦篇方。
组成:连翘一两,银花一两,苦桔梗六钱,薄荷六钱,竹叶四钱,生甘草五钱,芥穗四钱,淡豆豉五钱,牛蒡子六钱。
上为散。
每服六钱,鲜苇根汤煎,香气大出,即取服,勿过煮。
肺药取轻清,过煎则味厚而入中焦矣。
病重者,约二时一服,日三服,夜一服;轻者三时一服,日二服,夜一服;病不解者,作再服。
应用学科:中医药学(一级学科);方剂学(二级学科);方剂(三级学科)银翘散是治疗温病初起的常用代表方剂。
治当辛凉解表,清热解毒。
方中重用银花甘寒芳香,清热解毒,辟秽祛浊,连翘苦寒,清热解毒,轻宣透表,共为君药;薄荷辛凉,发汗解肌,除风热而清头目,荆芥、豆豉虽属辛温之品,但温而不燥,与薄荷相配,辛散表邪,共为臣药;牛蒡子、桔梗、甘草宣肺祛痰,解毒利咽,竹叶、芦根甘寒轻清,透热生津,均为佐药;甘草并能调和诸药,以为使。
合而用之,共成疏散风热,清热解毒之剂。
银翘散出处银翘散出自《温病条辨》,是吴瑭论治温病所创第一方。
吴氏倡导用三焦辨证阐述温病发生、发展、传变规律和判断预后,主张立法处方紧扣病机。
银翘散为温病初起,邪在上焦所设,并随证加减,衍生出多个变方。
银翘散在《温病条辨》中的地位犹如桂枝汤之于《伤寒论》。
上焦篇第四条:“太阴风温、温热、温疫、冬温,初起恶风寒者,桂枝汤主之;但热不恶寒而咳者,辛凉平剂银翘散主之。
”第五条:“太阴温病,恶风寒,服桂枝汤已,恶寒解,余病不解者,银翘散主之,余症悉减者,减其制。
”【方名】银翘散【别名】银翘解毒散【出处】《温病条辨》卷一。
银翘散【分类】解表剂-辛凉解表【组成】连翘一两(30克)银花一两(30克)苦桔梗六钱(18克)薄荷六钱(18克)竹叶四钱(12克)生甘草五钱(15克)荆芥穗四钱(12克)淡豆豉五钱(15克)牛蒡子六钱(18克)【用法】上杵为散,每服六钱(18克),鲜苇根汤煎,香气大出,即取服,勿过煮。
肺药取轻清,过煮则味厚而人中焦矣。
病重者,约二时一服,日三服,夜一服;轻者三时一服,日二服,夜一服-病不解者,作再服。
(现代用法:加入芦根适量,水煎服,用量按原方比例酌情增减。
)【方歌】银翘散治上焦疴,竹叶荆蒡豉薄荷;甘桔芦根凉解法,辛凉平剂用时多。
【方剂速记法】荷牛豉草,连根梗叶花穗(想象:河牛吃草,连根梗叶花穗全吃了)【功用】辛凉透表,清热解毒。
【化裁】若胸膈闷者,加藿香3钱,郁金3钱,护膻中;渴甚者,加花粉(清热生津);项肿咽痛者,加马勃、玄参(清热解毒);衄者,去荆芥、豆豉(因其辛温发散而动血),加白茅根9克,侧柏炭9克,栀子炭9克,清热凉血以止衄;咳者,加杏仁,利肺气。
二三日病犹在肺,热渐入里,加细生地,麦冬,保津液;再不解,或小便短者,加知母、黄芩、栀子之苦寒,与麦、地之甘寒,合化阴气而治热淫所胜。
【附注】银翘解毒散(《全国中药成药处方集》西安方)。
本方改为丸剂,名“银翘解毒丸”(见《北京市中药成方选集》);改为片剂,名“银翘解毒片”(见《中国药典》一部);本方改为膏剂,名“银翘解毒膏”(见《全国中药成药处方集》天津方)。
临床应用常用于温病范围的各种疾病,如急性支气管炎、肺炎、流感,百日咳、腮腺炎、麻疹、水痘、急性喉头炎等属外感温邪,有肺卫症者。
与甲型H1N1的关系银翘散是中国研制的一种有效治疗甲型H1N1流感的新中药“金花清感方”的基础方。
各家论述 1.《温病条辨》:本方谨遵《内经》“风淫于内,治以辛凉,佐以苦甘;热淫于内,治以咸寒,佐以甘苦”之剂。
又宗喻嘉言芳香逐秽之说,用东垣清心凉膈散,辛凉苦甘,病初起,且去入里之黄芩,勿犯中焦;加银花辛凉,芥穗芳香,散热解毒,牛蒡子辛平润肺,解热散结,除风利咽,皆手太阴药也。
此方之妙,预护其虚,纯然清肃上焦,不犯中下,无开门揖盗之弊,有轻以去实之能,用之得法,自然奏效。
银翘散2.《成方便读》:银翘散,治风温温热,一切四时温邪。
病从外来,初起身热而渴,不恶寒,邪全在表者。
故以辛凉之剂,轻解上焦。
银花、连翘、薄荷、荆芥,皆辛凉之品,轻扬解散,清利上焦者也。
豆豉宣胸化腐,牛蒡利膈清咽,竹叶、芦根清肺胃之热而下达,桔梗、甘草解胸膈之结而上行,此淮阴吴氏特开客气温邪之一端,实前人所未发耳。
3.《方剂学》:温者,火之气也,自口鼻而入,内通于肺,所以说“温邪上受,首先犯肺。
”肺与皮毛相合,所以温病初起,多见发热头痛,微恶风寒,汗出不畅或无汗。
肺受温热之邪,上熏口咽,故口渴,咽痛;肺失清肃,故咳嗽。
治当辛凉解表,透邪泄肺,使热清毒解。
吴氏宗《素问·至真要大论》:“风淫于内,治以辛凉,佐以苦甘”之训,综合前人治温之意,用银花、连翘为君药,既有辛凉透邪清热之效,又具芳香辟秽解毒之功;臣药有二,即是辛温的荆芥穗、豆豉,助君药开皮毛而逐邪;桔梗宣肺利咽,甘草清热解毒,竹叶清上焦热,芦根清热生津,皆是佐、使药。
本方特点有二,一是芳香辟秽,清热解毒;一是辛凉中配以小量辛温之品,且又温而不燥,既利于透邪,又不背辛凉之旨。
方中豆豉因制法不同而有辛温辛凉之异,但吴氏于本方后有“衄者,去荆芥、豆豉”之明文。
在银翘散去豆豉加细生地、丹皮、大青叶,倍元参汤的方论中又明确指出:“去豆豉,畏其温也。
”所以本方的豆豉还应作辛温为是。
至于用法中“香气大出,即取服,匆过煮。
”此说实为解表剂煎煮火候的通则。
药理作用①解热作用《中医杂志》(1986;3:29):对2·4-二硝基酚所致的大鼠发热,本方有强而迅速的解热作用。
注射发热剂后,对照鼠体温于30分钟内上升1℃以上,2小时才逐渐恢复正常,而灌取银翘散袋泡剂10g/kg后,可完全抑制大鼠的发热反应,整个实验期间大鼠体温均保持于正常状态。
银翘解毒片在倍量时也有一定解热效果。
②对免疫功能的影响《中医杂志》(1986;3:219):小鼠实验表明,本方不能增强网状内皮系统对血流中惰性炭粒的吞噬廓清,对肝、脾、胸腺重量也无明显影响,但对腹腔巨噬细胞对鸡红血球的吞噬能力及细胞内消化能力则有显著的促进作用,表明本方能增强非特异性吞噬功能。
对以2·4-二硝基氟苯所致小鼠皮肤迟发型超敏反应,本方无论是煎剂、片剂及袋泡剂均有显著的抑制作用。
此外,对于天花粉所致小鼠及大鼠之皮肤被动过敏反应,以及天花粉所致小鼠速发型超敏反应,均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表明本方仅具有显著的抗过敏作用。
临床医案 1.风温发疹王某,男,3岁。
初诊:1960年3月3日。
主诉:患儿昨晚起发热,体温38.6℃,伴咳嗽、喷嚏、流涕,大便干,小便黄。
诊查:全身皮肤遍起红疹,舌边尖红,苔薄白而干,脉象浮数。
辨证:温邪犯肺,肺气不宜,郁热波及营血,外发成疹。
治法:辛凉解表,宣肺透疹。
以银翘散加减。
处方:银花10克连翘10克薄荷5克豆豉6克牛蒡子10克桔梗5克竹叶6克芦根15克浮萍6克。
随访:服上药两剂后,热退疹消而愈。
(董建华医案,录自董建华.1990.中国现代名中医医案精华.北京:北京出版社)〔按〕风温发疹,多因热邪内郁,侵入营血所致。
疹小色红高出皮肤,与斑鲜红成片隐于肌内有所不同。
本例系风温之邪侵袭肺卫,热蕴肌肤,肺卫失宣,故发热咳嗽喷嚏;表邪不解,热入血络,外发皮肤而见遍体红疹。
根据《内经》“风淫于内,治以辛凉”及疹当清透的治疗原则,治以辛凉解表,宣肺透疹。
方用牛蒡子、薄荷、浮萍、桔梗辛凉宣肺透疹,银花、连翘清热解毒,豆豉、竹叶以除胸中烦热,配芦根以清热生津,从而使温邪得清,肺气得平,波及营分之热亦除而病告痊愈。
2.风温伏邪王幼,发热八日,汗泄不畅,咳嗽痰多,烦躁懊,泛泛呕恶,且抽搐有如惊风之状。
腑行溏薄,四末微冷,舌苔薄腻而黄,脉滑数不扬,前医作慢惊治。
用参、术、苓、半、贝、齿、竺黄、钩藤等。
烦躁泛恶益甚,此乃风温伏邪,蕴袭肺胃,蓄于经络,不能泄越于外,势有内陷之象。
肺邪不解,反移大肠则便溏;阳明之邪不达,阳不通行则肢冷,不得与慢惊同日而语也。
况慢惊属虚,岂有烦躁懊之理;即曰有之,当见少阴之脉证。
今种种病机恐有痧疹内忧也.亟拟疏透,以冀弋获。
荆芥穗4.5克粉葛根6克蝉衣2.4克薄荷2.4克苦桔梗2.4克淡豆豉9克银花发9克连翘4.5克赤苓9克枳实炭4.5克炒竹茹4.5克藿香梗4.5克。
二诊:服疏透之剂得汗甚多,烦躁泛恶悉减,面额项颈之间,有红点隐隐,即痧疹之象。
咳嗽痰多,身热不退,舌质红,苔薄腻而黄,脉滑数。
伏温之邪有外达之机,肺胃之气宣塞不宣。
仍从辛凉清解,宣肺化痰,冀痧透热退则吉。
原方去豆豉加紫背浮萍。
(丁甘仁.1960.丁甘仁医案.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按〕此案曾被误诊为慢惊,实为风温伏邪蕴袭肺胃,势有内陷之象。
丁氏虑患儿有痧疹而不能透出,遂以疏透为大法。
此案始终以辛凉清解、宣肺化痰为治则,方用银翘散加减,配伍精当,主治明确。
3.风温郭某,男,2岁3月,1959年4月10日住某医院。
病程与治疗:发热已十三日之久,高热不退,用身无汗,咳而微烦,诊其脉数,舌质微红、舌苔黄腻,此属表邪未解,肺卫不宣,热不得越,治宜清宣透表,邪热乃有外出之路。
处方:苏叶一钱僵蚕一钱五分银花二钱连翘一钱五分杏仁一钱桔梗八分牛蒡子一钱五分苡仁二钱淡豆豉四钱黄芩一钱竹叶二钱苇根五钱,一剂。
二诊:服药后微汗而热减,但仍咳嗽,舌苔灰腻,脉沉数,原方去银花、豆豉,加枳壳一钱再服。
三诊:热全退,咳嗽息,肺水泡音减少,舌苔减为灰薄,脉缓,此风热虽解,肺胃未和,湿热未净,以调和肺胃并通阳利湿为治。
处方:连皮茯苓二钱法半夏一钱五分陈皮一钱苡仁四钱桑皮二钱冬瓜仁三钱通草一钱谷麦芽各二钱。
服二剂而愈。
(高辉远等.1972.蒲辅周医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按〕风热久羁,表气郁闭,故法取清宣透表,用苏叶、僵蚕、牛蒡子辛以散风,银花、连翘、黄芩苦以清热,竹叶、苇根凉而能透,杏仁、苡仁理肺去湿,桔梗为肺经引药,豆豉发散郁热,所以得药即汗而热减。
4.热毒疮疡昊某,男,11岁。
初诊:1962年6月10日。
主诉:患者于三天前突然恶寒发热,两天后右上臂阵发性针刺样疼痛。
西医诊断为右上臂脓肿,败血症。
予抗感染治疗,并将右上臂脓肿切开引流。
但病员仍高热,应邀会诊。
诊查:体温39℃,形寒发热,口略渴,汗出。
脉滑数,舌质红润,微有黄苔。
辨证、治法:邪热在卫气之间,当以辛凉透解,清热解毒为治。
处方:淡豆豉10克焦栀子10克荆芥10克紫地丁15克银花30克连翘15克芦竹根30克枯黄芩10克竹叶10克蒲公英30克乳没各6克苡仁15克赤芍药10克。
服上方药后体温降至正常,伤口愈合。
后去栀、豉、荆芥、乳没之属,加生地、丹皮、知母等续服,半月后病愈出院。
(王文雄医案,录自董建华.1990.中国现代名中医医案精华.北京:北京出版社)〔按〕本案西医诊断虽为右上臂脓肿,败血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