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翘散总结

合集下载

银翘散

银翘散

银翘散中文名称:银翘散英文名称:yinqiao powder定义:同名方约有3首,现选《温病条辨》上焦篇方。

组成:连翘一两,银花一两,苦桔梗六钱,薄荷六钱,竹叶四钱,生甘草五钱,芥穗四钱,淡豆豉五钱,牛蒡子六钱。

上为散。

每服六钱,鲜苇根汤煎,香气大出,即取服,勿过煮。

肺药取轻清,过煎则味厚而入中焦矣。

病重者,约二时一服,日三服,夜一服;轻者三时一服,日二服,夜一服;病不解者,作再服。

应用学科:中医药学(一级学科);方剂学(二级学科);方剂(三级学科)银翘散是治疗温病初起的常用代表方剂。

治当辛凉解表,清热解毒。

方中重用银花甘寒芳香,清热解毒,辟秽祛浊,连翘苦寒,清热解毒,轻宣透表,共为君药;薄荷辛凉,发汗解肌,除风热而清头目,荆芥、豆豉虽属辛温之品,但温而不燥,与薄荷相配,辛散表邪,共为臣药;牛蒡子、桔梗、甘草宣肺祛痰,解毒利咽,竹叶、芦根甘寒轻清,透热生津,均为佐药;甘草并能调和诸药,以为使。

合而用之,共成疏散风热,清热解毒之剂。

银翘散出处银翘散出自《温病条辨》,是吴瑭论治温病所创第一方。

吴氏倡导用三焦辨证阐述温病发生、发展、传变规律和判断预后,主张立法处方紧扣病机。

银翘散为温病初起,邪在上焦所设,并随证加减,衍生出多个变方。

银翘散在《温病条辨》中的地位犹如桂枝汤之于《伤寒论》。

上焦篇第四条:“太阴风温、温热、温疫、冬温,初起恶风寒者,桂枝汤主之;但热不恶寒而咳者,辛凉平剂银翘散主之。

”第五条:“太阴温病,恶风寒,服桂枝汤已,恶寒解,余病不解者,银翘散主之,余症悉减者,减其制。

”【方名】银翘散【别名】银翘解毒散【出处】《温病条辨》卷一。

银翘散【分类】解表剂-辛凉解表【组成】连翘一两(30克)银花一两(30克)苦桔梗六钱(18克)薄荷六钱(18克)竹叶四钱(12克)生甘草五钱(15克)荆芥穗四钱(12克)淡豆豉五钱(15克)牛蒡子六钱(18克)【用法】上杵为散,每服六钱(18克),鲜苇根汤煎,香气大出,即取服,勿过煮。

银翘散的功能主治是什么

银翘散的功能主治是什么

银翘散的功能主治是什么一、银翘散的简介银翘散是一种中药制剂,采用中药复方制备而成,主要由银翘、连翘、薄荷、荆芥、板蓝根、桑椹和甘草等药物组成。

银翘散在中医中被广泛应用于治疗风热感冒,具有清热解毒、解表散寒的功效。

二、银翘散的功能主治1.清热解毒:银翘散具有清热解毒的作用,可以用于治疗风热感冒引起的发热、咽痛、咳嗽等症状。

银翘散中的银翘和连翘等药材含有挥发油、黄酮类、苷类等有效成分,具有抗病毒、抗菌、抗炎等作用,能够有效降低体温,缓解发热症状。

2.解表散寒:银翘散具有解表散寒的功效,适用于风寒感冒引起的寒战、头痛、肌肉酸痛等症状。

薄荷和荆芥等药物含有挥发油成分,具有驱散寒邪、开窍通阳的作用,能够舒缓寒冷引起的不适感。

3.缓解咳嗽:银翘散对于风热感冒引起的咳嗽有一定的缓解作用。

桑椹和板蓝根等药材富含黄酮类物质,具有抗炎、镇咳的效果,能够缓解咳嗽、减少痰液产生。

4.改善咽喉症状:银翘散在治疗风热感冒时,可以改善咽喉症状,如咽痛、发红等。

甘草作为银翘散中的辅助成分,具有清热解毒、润喉的作用,能够缓解咽喉不适,增加舒适感。

三、使用注意事项1.本品适用于风热感冒引起的症状,不适用于风寒感冒、风邪感冒等其他类型感冒。

2.严格按照医生或药师的建议使用,不可超量使用以防止药物滥用带来的副作用。

3.忌烟酒,避免辛辣刺激性食物的摄入,以免对病情产生不利影响。

4.对银翘散成分过敏者禁用,孕妇和哺乳期妇女慎用。

四、用法用量1.成人一次口服3g,一日3次。

2.儿童的用量根据年龄由医生决定。

五、不良反应使用银翘散过程中,可能出现消化道不良反应,如恶心、呕吐等。

个别人可能出现过敏反应,如皮疹、荨麻疹等,应立即停止使用。

六、药物相互作用与其他中药和西药同时使用时可能会发生药物相互作用,导致疗效降低或出现不良反应。

应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特别是正在使用其他药物的患者。

以上是关于银翘散的功能主治的介绍,银翘散作为中医常用药物,具有清热解毒、解表散寒等作用,适用于风热感冒引起的发热、咽痛、咳嗽等症状的缓解。

温病条辨:辛凉平剂银翘散的正确解读

温病条辨:辛凉平剂银翘散的正确解读

温病条辨:辛凉平剂银翘散的正确解读银翘散摘录于《温病条辨》卷一,首先看下银翘散的组成及其功能主治:组成:处方连翘30 克银花30 克苦桔梗18 克薄荷18 克竹叶12克生甘草15克芥穗12 克淡豆豉15 克牛蒡子18 克制法上杵为散。

药理作用:银翘散的药理作用《中医杂志》1986(3):59,1.解热:在大鼠实验性体温增高时,分别给予银翘散袋泡剂和片剂,动物体温得以下降,尤其以袋泡剂作用明显。

2.抗炎:银翘散袋泡剂对不同原因所致之炎症均有显着性的抗炎作用,而片剂与煎剂对某些炎症作用甚弱或无作用。

3.抗过敏:对天花粉所致大、小鼠被动皮肤过敏反应、速发型超敏反应均有明显抑制作用,降低过敏性休克死亡率。

4.促进免疫功能:在不增加免疫器官重量的情况下,袋泡剂能明显促进小鼠腹腔巨噬细胞吞噬能力。

上述作用,无疑是临床应用银翘散治疗外感热病的重要药理学基础。

功能主治:辛凉透表,清热解毒。

治温病初起,发热无汗,或有汗不畅,微恶寒,头痛口渴,咳嗽咽痛,舌尖红,苔薄白或薄黄,脉浮数者。

现用于急性上呼吸道感染。

用法用量:每服18 克,鲜苇根汤煎,香气大出,即取服,勿过煮。

肺药取轻清,过煮则味厚而入中焦矣。

病重者约二时一服,日三服,夜一服;轻者三时一服,日二服,夜一服,病不解者作再服。

备注:方中金银花、连翘辛凉轻宣,透泄散邪,清热解毒为君;薄荷、牛蒡子辛凉散风清热,荆芥穗、淡豆豉辛散透表,解肌散风为臣;桔梗、甘草以清热解毒而利咽喉为佐;竹叶、芦根清热除烦,生津止渴为使。

诸药相合,共成辛凉解肌,宣散风热,除烦利咽之功。

按:本方制成丸剂,名“银翘解毒丸” 。

然后看下后人对于银翘散的解读:银翘散,治风温、温热,一切四时温邪,病从外来,初起身热而渴,不恶寒,邪全在表者。

此方吴氏《温病条辨》(可在中医智库APP 中查阅)中之首方。

思及当今临床,我们实在有些愧对银翘散。

该用不用,不该用滥用,并不是医者应该做的。

银翘散与“时时轻扬法”银翘散方的用量与煎服法值得注意。

银翘散的剂型、煎服法与疗效

银翘散的剂型、煎服法与疗效

方中的其它药物是佐药、使药,薄荷 辛凉轻扬,清热透表,辅助君药与臣 药透解表邪。牛蒡子辛平,疏散风热, 利咽喉。这种病人由于风热邪气上攻, 使咽部气血壅滞充斥,往往有咽红、 咽痛的兼症,所以用它清热利咽止痛。 苦桔梗配生甘草是《伤寒论》中的桔 梗汤,能利咽喉,止咽痛。同时,桔 梗还能宣肺止咳。银花、连翘、芥穗、 豆豉
但中药学却认为它是辛寒药。之所以说 它是辛味,是因为它有“解肌”作用, 能使肺、胃的热邪从肌肉向外发散,就 以它的“散”热功能符合辛味能散的特 性而说它是辛味,这类药的辛味就属于 功能味。从药物的特性来看,凡是具有 天然辛味的药物,一般都属于温性,而 既具有天然辛味又是凉性的药物实属罕 见。所谓“辛凉解表”药,实际上是以 这类药物具有清解表热的功能而归类的。
平和的,温性不像麻黄、桂枝那样大, 所以在方中的作用可以说是取其辛而制 其温,取它的辛味,而用银花与连翘的 凉性制约了它的温性。就像往开水里兑 凉水一样,往少量的开水里兑入大量的 凉水,最后热水也变凉了,把它的性给 矫正过来了。从这四味药的质地来看, 银花是花,连翘是外壳,芥穗是穗,也 都符合轻扬的原则。这四味药共用,
祛除表邪的作用,同时兼顾了保津生 津,是辛凉轻解法的代表方剂。所以 吴鞠通在方论中说:“此方之妙,预 护其虚,纯然清肃上焦,不犯中、下, 无开门揖盗之弊,有轻以去实之能, 用之得法,自然奏效,此叶氏立法所 以迥出诸家也。”
二、银翘散的煎法、服法及 剂型对疗效的影响
吴鞠通在银翘散方论中为什么要 强调“用之得法”这句话?这个方剂 怎么用才算“得法”呢?这就要求后 学者临床使用本方要严格遵循吴氏所 提出的用量、煎法与服法。首先要搞 清楚银翘散的剂型,方名是银翘散, 当然是散剂。但是为什么散剂还要煎 服?说明它与一般的散剂与汤剂都有 所不同,它的剂型是“煮散”。之所 以用散剂,是因为“散者散也”,使 它有发散

《温病条辨》名方银翘散辛凉解表,清热解毒,芳香辟秽

《温病条辨》名方银翘散辛凉解表,清热解毒,芳香辟秽

《温病条辨》名方银翘散辛凉解表,清热解毒,芳香辟秽银翘散(《温病条辨》)主治证候分析外感风热,邪郁肺卫。

银翘散是《温病条辨》上很重要的方。

这方虽然出自《温病条辨》,实际上里边都是叶天士在《临证指南医案》里的很多处方,吴鞠通归纳总结出来的。

很多用药特点、技巧。

它主治证候是一种外感风热,邪郁在肺卫证。

邪郁肺卫证强调外邪侵犯体表,邪正相争在体表为主。

但并不等于说不涉及肺系,不涉及到纵向的呼吸道,都涉及。

但是银翘散和桑菊饮一比,和其他方比,它侧重在于发热。

发热是邪正相争在体表皮毛,这个为特点。

从外感风热来讲,我们还是看它风热作用于体表以后产生的表现。

从性质来讲,风和热,风性疏泄,热性松散,侵犯体表,和体表的卫气相作用,初起阶段必然有一个邪郁肌表,毕竟是外邪,闭郁肌表的时候,有一个无汗的阶段。

由于风和热基本都是阳邪,邪正相争必然发热重,恶寒轻而短。

这是它的特点。

从理论上讲,恶寒发热同时并见才是表证,风热和人体体表阳气两阳相争,那发热必然重。

为什么说恶寒轻而短?初起在无汗阶段,那邪正相争于表,正气不能温煦体表,可以微有恶寒。

由于温热病邪传变快,前面说的发病急、传变快,很快就有入里之势,表热还在,里热出现很快,这个时候,随着病邪入里,恶寒就可以没有了。

所以在《温病条辨》上讲到银翘散主治的时候讲,太阴风温,太阴肺,风温初起,但热而不恶寒者,辛凉平剂银翘散主之。

光发热不恶寒了,这个时候它提到这个了。

这时候实际上是什么呢?说明表证,外感的风热或风温初起的那个温热病邪开始入里了,里热开始,早期里热也产生了,逼迫津液外泄,就会有汗了。

而这时的有汗,往往是有汗不畅,为什么?体表还有表邪了,汗出不畅。

所以完整的讲应该是无汗或有汗不畅。

脉浮数,浮脉主表,数脉主热。

外感风热风邪犯卫发热、恶寒、头痛、也汗或无汗、脉浮数热蕴成毒咽痛邪犯肺系咳嗽邪热伤津口渴表热入里舌尖红,苔薄白或薄黄这前面温邪犯卫这一段,应该说是它的主症部份,特别是发热重,恶寒轻而短,脉浮数。

中医学基础知识复习重点:中医高频考点之银翘散

中医学基础知识复习重点:中医高频考点之银翘散

中医学基础知识复习重点:中医高频考点之银翘散银翘散是一种中药散剂,具有辛凉透表、清热解毒等功效,主要用于治疗风热感冒、发热头痛、口干咳嗽、咽喉疼痛、小便短赤等病症。

银翘散用于治疗疾病最初出自《温病条辨》,是吴瑭论治温病所创第一方。

《温病条辨》上焦篇第四条:太阴风温、温热、温疫、冬温,初起恶风寒者,桂枝汤主之;但热不恶寒而咳者,辛凉平剂银翘散主之。

第五条:太阴温病,恶风寒,服桂枝汤已,恶寒解,余病不解者,银翘散主之,余症悉减者,减其制。

组成:连翘9克;银花9克;桔梗6克;薄荷6克;竹叶4克;生甘草5克;荆芥穗5克;淡豆豉5克;牛蒡子9克;芦根9克功能主治:辛凉透表,清热解毒。

温病初起。

发热无汗,或有汗不肠,微恶风寒,头痛口渴,咳嗽咽痛,舌尖红,苔薄白或薄黄,脉浮数。

用法用量:按原方配伍比例酌情增减,该作汤剂,水煎服。

亦可制丸剂或散剂服用。

香气大出,即取服,勿过煮。

此说实为解表剂煎煮火候的通则。

方解:温者,火之气也,自口鼻而入,内通于肺,所以说温邪上受,首先犯肺。

肺与皮毛相合,所以温病初起,多见发热,头痛,微恶风寒,汗出不畅或无汗。

肺受温热之邪,上熏口咽,故口渴、咽痛。

肺失清肃,故咳嗽。

治当辛凉解表,透邪泄肺,使热清毒解。

吴氏宗《素问至真要大论》:风淫于内,治以辛凉,佐以苦甘之训,综合前人治温之意,用银花、连翘为君药,既有辛凉透邪清热之效,又有芳香辟秽解毒之功。

臣药有二,一是辛温的荆芥穗、豆豉,助君药开皮毛而逐邪,桔梗宣肺利咽,甘草清热解毒,竹叶清上焦热,芦根清热生津,皆是佐使药。

本方特点有二:一是芳香辟秽,清热解毒;一是辛凉中配以小量辛温之品,且又温而不燥,既利于透邪,又不背辛凉之旨。

方中豆豉因制法不同而有辛温辛凉之异,但吴氏于本方后有衄者,去芥穗、豆豉之明文。

在银翘散去豆豉加细生地、丹皮、大青叶,倍元参汤的方论中又明确指出:去豆豉,畏其温也。

(《温病条辨上焦篇》第十六条)所以本方的豆豉还应作辛温为是。

银翘散_镐京直指卷二_方剂加减变化汇总

银翘散_镐京直指卷二_方剂加减变化汇总

银翘散_镐京直指卷二_方剂加减变化汇总银翘散_镐京直指卷二_方剂加减变化汇总 (1)1.原方 (5)1.1.组成:连翘3钱,银花3钱,粘子3钱,荆芥2钱,蝉蜕钱半,薄荷1钱5分,生甘草5分,桔梗1钱,广郁金2钱,淡豆豉2钱。

(5)1.2.功效:春温。

发热头痛,口渴,右脉浮数过左。

(5)1.3.来源:《镐京直指》卷二。

(5)1.4.以下方剂相似度只按组成计算,不计剂量。

(5)2.相似度70%:加减银翘散 (5)2.1.组成:连翘3钱,粘子3钱,蝉蜕1钱5分,荆芥2钱,防风1钱5分,前胡1钱5分,薄荷1钱5分,象贝2钱,桔梗1钱,广郁金2钱。

(5)2.2.原方对照:连翘3钱,银花3钱,粘子3钱,荆芥2钱,蝉蜕钱半,薄荷1钱5分,生甘草5分,桔梗1钱,广郁金2钱,淡豆豉2钱。

(5)2.3.加:防风、前胡、象贝 (5)2.4.减:银花、生甘草、淡豆豉 (5)2.5.功效:冬温、春温、风温、麻瘄,初时恶寒发热,咳嗽胁痛。

(5)2.6.来源:《镐京直指》。

(5)3.相似度55%:银翘辛夷汤 (5)3.1.组成:银花9g,连翘12g,辛夷3g,山栀3g,黄芩3g,桑叶3g,荆芥6g,薄荷3g,桔梗6g,生甘草3g,丝瓜藤10g。

(5)3.2.原方对照:连翘3钱,银花3钱,粘子3钱,荆芥2钱,蝉蜕钱半,薄荷1钱5分,生甘草5分,桔梗1钱,广郁金2钱,淡豆豉2钱。

(5)3.3.加:辛夷、山栀、黄芩、桑叶、丝瓜藤 (5)3.4.减:粘子、蝉蜕、广郁金、淡豆豉 (6)3.5.功效:鼻窦炎。

(6)3.6.来源:《中医内科临床治疗学》引冷柏枝方。

(6)4.相似度55%:祛湿清宫汤 (6)4.1.组成:连翘3钱(连心),蝉蜕1钱5分,粘子3钱,薄荷1钱5分,秦艽1钱5分,银花3钱,广郁金3钱,石菖蒲1钱5分,僵蚕3钱,钩藤3钱(后下),至宝丹1颗(或用紫雪丹、牛黄丸)。

(6)4.2.原方对照:连翘3钱,银花3钱,粘子3钱,荆芥2钱,蝉蜕钱半,薄荷1钱5分,生甘草5分,桔梗1钱,广郁金2钱,淡豆豉2钱。

辛凉解表剂之银翘散

辛凉解表剂之银翘散

辛凉解表剂之银翘散
银翘散《温病条辨》辛凉平剂治温病初起之常用方
【组成】连翘一两、银花一两、苦桔梗六钱、薄荷六钱、竹叶四钱、生甘草五钱、芥穗四钱、淡豆豉五钱、牛蒡子六钱
上杵为散,每服六钱,鲜苇根汤煎,香气大出,即取服,勿过煎。

肺药取轻清,过煎则味厚而入中焦矣。

病重者,约二时一服,日三服,夜一服;轻者三时一服,日二服,夜一服;病不解者,作再服。

治上焦如羽,非轻莫举<吴鞠通>
【方歌】
银翘散主上焦疴,竹叶荆蒡豉薄荷;
甘桔芦根凉解法,温病初感此方宜;
咳加杏贝渴花粉,热甚栀芩次第施。

【方解】
银花+连翘<君>气味芳香,既疏散风热、清热解毒,又辟秽化浊,透散卫分表邪同时兼顾温热病邪易蕴而成毒多夹浊秽之气。

薄荷、牛蒡子<臣>;辛凉疏散风热,清利头目,且可解毒利咽。

荆芥穗、淡豆豉<臣>辛微温助君药开皮毛以助祛邪(去性存用)。

芦根、竹叶<佐> 清热生津。

桔梗<佐> 开宣肺气而止咳利咽。

生甘草<佐使>+桔梗止咳兼国老
【功用】辛凉透表,清热解毒。

【主治证候】<温病初起>。

发热,微恶风寒,无汗或有汗不畅,头痛口渴,<咳嗽咽痛>,舌尖红,苔薄白或薄黄,脉浮数。

【使用注意】方中多为芳香轻宣之品,香气大出,即取服,勿过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银翘散临床总结——朽木2011.2.14一.从《温病条辩》中看其方症1.原文本义《温病条辨·上焦篇》第4条云:“太阴风温、温热、瘟疫、冬温初起……但恶热,不恶寒而渴者,辛凉平剂银翘散主之”。

“胸膈闷者,加藿香三钱,郁金三钱,护膻中;渴甚者,加花粉;项肿咽痛者,加马勃、元参;衄者,去荆芥、豆豉,加白茅根三钱,侧柏炭三钱,栀子炭三钱;咳者,加杏仁利肺气,二三日病犹在肺,热渐入里,加细生地、麦冬保津液;再不解,或小便短者,加知母、黄芩、栀子之苦寒,与麦、地之甘寒,合化阴气,而治热淫所胜”此外在《上焦篇》中尚有六条银翘散加减方,分别为:第5条“太阴温病,恶风寒,服桂枝汤已,恶寒解,余病不解者,银翘散主之;余证悉减者,减其制”;第16条“太阴温病,不可发汗。

发汗而汗不出者,必发斑疹;汗出过多者,必神昏谵语。

发斑者,化斑汤主之;发疹者银翘散去豆豉加细生地、丹皮、大青叶、倍元参主之”;第38 条“太阴伏暑,舌赤口渴,无汗者,银翘散去牛蒡、元参加杏仁、滑石主之”;第39条“太阴伏暑,舌赤口渴,无汗者,银翘散加生地、丹皮、赤芍、麦冬主之”;第40条“太阴伏暑,舌白,口渴,有汗,或大汗不止者,银翘散去牛蒡子、元参、芥穗,加杏仁、石膏、黄芩主之”;第53条“热多昏狂,谵语烦渴,舌赤中黄,脉弱而数,名日心疟,加减银翘散主之”。

《中焦篇》一条,即第22条“阳明温病,下后疹续出者,银翘散去豆豉加细生地、大青叶、元参、丹皮汤主之”。

2. 银翘散类方上述七条涉及太阴温病、阳明温病汗下后出疹、太阴伏暑、心疟等银翘散加减方和《上焦篇》第18条治疗“大头瘟”之普济消毒饮去柴胡、升麻、黄芩、黄连方以及第45条治疗“湿温喉阻咽痛”之银翘马勃散,均以辛凉解表为法,以银翘散命名或重用金银花、连翘者,概称为“银翘散类方”。

3. 银翘散应有“玄参”论第16条,从此条看,银翘散中应有元参这一味药,该条提出倍元参,并在方中谓:“元参加至一两”。

可见不但有元参,而且是加倍使用的。

第38 条:“太阴伏暑,舌白口渴,无汗者,银翘散去牛蒡子、元参,加杏仁、滑石主之”。

第40条“太阴伏暑,舌白,口渴,有汗,或大汗不止者,银翘散去牛蒡子、元参、芥穗,加杏仁、石膏、黄芩主之”;据考:元参,性味苦、甘、咸、寒,归肺胃,肾经,功效清热解毒,养阴,主治温热病,血热壅盛,发斑,甚则烦躁,谵语之证。

《别录》:“下水,止烦渴,散颈下核,痈肿”。

《本草纲目》:“滋阴降水,解斑毒,利咽喉,通小便血滞”。

通过以上条文可以看出:吴瑭创立银翘散之用意主要是针对春温而设的。

意在补“精虚”。

正如其在银翘散的方论中经谓:“冬不藏精,春必病瘟”;又谓:“藏于精者,春不病瘟”;又谓:“病瘟虚甚死一”。

由此可见,温病者,精气先虚。

此方之妙,预护其虚,纯然清肃上焦,不犯中下,无开门缉盗之弊,有轻以去实之能,用之得法,自然奏效。

在温病学中,春温邪犯上焦肺卫,病因主要是精气先虚,因精虚:“温热热变最速”。

用银翘散中元参意在补精虚,所以该方中应有元参,就可以理解吴瑭创立银翘散是治疗“春温”在卫的原意。

若无元参,就只能作为风热犯表,卫表失和的方剂。

二.现代临床应用1.银翘散加减方的应用银翘散原方为:连翘一两,二花一两,苦桔梗六钱,薄荷六钱,竹叶四钱,生甘草五钱,芥穗四钱,淡豆豉五钱,牛蒡子六钱,右杵为散,每服六钱,鲜苇根汤煎,香气大出,即取服,勿过煎。

君:银花、连翘——辛凉透表,清热解毒,芳香避秽;臣:薄荷、牛蒡子——味辛而性凉,疏散风热清利头目,解毒利咽;荆芥、淡豆豉——辛而微温,助君药发散表邪,透热外出;佐:芦根、淡竹叶——清热生津止渴;桔梗——宣肺止咳化痰;使:甘草——调和诸药,护胃安中;合桔梗清利咽候。

周江:银翘散:金银花30g,连翘30g ,荆芥穗12g,淡豆豉15g,桔梗18g,牛蒡子18g,淡竹叶12g,生甘草15g,薄荷18g组成,杵为散,鲜苇根汤煎,香气大出,即取服。

银翘散原方与7个加减方,由于省文笔法,其症状描述均简略,根据该方药物组成与临床观察,本方主治温病初起发热,微恶风寒,无汗或少汗,头痛咳嗽,咽痛口渴,舌边尖红,苔薄白或微黄,脉浮数之证。

银翘散现多改汤剂煎服,使用本方除了不要久煎过煮,影响轻清宣透外,还应根据病情轻重适当增减服药次数和服药量,同时临床上应随证加减。

笔者父亲应用本方常减去淡豆豉,通常高热加青蒿、黄芩;夹惊者酌加蝉蜕、钩藤、地龙;口渴甚者加天花粉;烦渴汗出者加石膏、知母;咽喉肿痛者酌加马勃、射干、玄参、板蓝根;颌下、耳后及枕部眷核(淋巴结) 肿大者加僵蚕、浙贝母、夏枯草;咳甚者去牛蒡子、竹叶加杏仁、黄芩、瓜蒌壳、前胡、射干、枇杷叶;唇红、出疹者加生地黄、丹皮、大青叶、玄参;鼻衄者去荆芥穗、桔梗加栀子炭、白茅根、侧柏炭;苔白厚夹湿者加滑石;呕恶胸闷者加藿香、郁金;伴下肢关节疼痛者加姜黄、海桐皮;兼夹食滞者加山楂、神曲;大便秘结、腑气不通者加大黄通腑泄热。

山西省寿阳县中医院李承业:温病初起,温热夹风寒侵入肺卫者常见,特别是北方的冬季。

古今贤哲们应用银翘散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著名老中医蒲辅周常加葱白。

我省李翰卿老中医对初起恶寒者,可将芦根易葱白,或将荆芥穗适当增量,再辅以防风。

我院刘巨汉老中医常加紫苏叶;恶风无汗,全身骨节疼痛明显者,有时合入麻黄汤。

夹风寒时,必恶寒无汗,鼻流清涕,面白以此为据,屡试屡验。

夏季恶寒者,加香薷;如夹湿邪者,加藿香、佩兰、苍术。

热甚者,又当辨其性质及部位,如热毒较甚加大青叶、板蓝根;燥热甚或兼入气分者,加石膏、知母;湿热有火则加黄芩之类。

咳者,牛蒡子、桔梗适当增量。

如兼有内伤诸证者,随证治之。

1.传染科:麻疹、风疹、水痘、流行性出血热2.内科:上呼吸道感染(咽炎、扁桃体炎)、肺炎、急性肾小球肾炎3.外科:急性湿疹、痤疮4.儿科:小儿口疮、小儿疱疹性口炎、小儿手足口、小儿咽一结膜热、小儿流行性腮腺炎、小儿发热5.五官科:病毒性角膜炎、外感耳鸣、鼻鼽(过敏性鼻炎)、鼻渊(上颌窦炎)、鼻衄(血小板减少症)近年来我国生产的诸多治疗外感性疾病的中成药中,以银翘散为基础进行加减的,如羚翘解毒丸加入羚羊角;解热感冒片加入黄芩、地丁、公英;“双黄连口服液”加入黄芩等。

2.煎药时间刘亚娴等观察不同煎煮时间银翘散及银翘散加玄参对造模小鼠免疫调节的影响,认为银翘散煮沸3 m i n免疫调节作用最强,加入玄参后无增强免疫调节作用。

三.现代药理研究1.银翘散的药理作用①抗菌、抗病毒作用:肖棉仁等对比了银翘散合煎剂,分煎剂与颗粒剂抗菌、抗病毒作用。

用金黄色葡萄球菌、流感病毒感染小鼠,观察银翘3种不同剂型对感染金黄色葡萄球菌、流感病毒小鼠的影响及对HeLa细胞生长抑制、抗FM1,Adv7增殖的影响。

结果银翘3种不同剂型对模型组均有抗菌、抗病毒的作用量组间无显著性差异。

谢斌等通过银翘散对多种呼吸道病毒作用体外实验研究,认为银翘散在体外对多种呼吸道病毒的增殖未显示抑制作用,结合体内抗病毒有效的结果,认为将来银翘散抗病毒机理研究方向可调整为以舍药血清进行研究,模拟药物代谢的体内过程,使结果更符合临床特点,也可考虑银翘散可能通过对宿主防御机能的影响而发挥抗病毒感染效果。

②抗炎、抗过敏作用:银翘散具有很强的抗炎与抗过敏作用,能提高炎灶巨噬细胞对异物的吞噬能力,对多形变态反应均有明显的抗过敏作用。

其抗过敏活性主要通过抗组胺作用而实现,对5一羟色胺无明显抑制,对前列腺素作用也较强。

③解热镇痛作用:周远鹏等用银翘散解毒片大鼠腹注50 mg/kg,灌胃125 mg/kg 均有明显的镇痛效果,并能明显抑制三联疫苗致大鼠体温的升高。

④对免疫功能的作用:实验室证明,本方不能增强网状内皮系统对血液中惰性碳粒的吞噬廓清,但能增强炎灶巨噬细胞对异物的噬作用,促进鼠刚果红吞噬功能还能促进抗内毒素抗体的产生,从而加速机体内毒素的清除。

2.各组成药物的作用:银花:传统应用于外感风热,温病初起发热、咽喉肿痛、疮疡肿毒、血痢便血等病症。

金银花具有解热抗炎作用,其解热机制为直接作用于下丘脑的热神经元,同时又能抑制冷敏神经元发放冲动,降低产热水平。

金银花有抗病毒、抑制多种致病菌,消除内毒素作用。

其抗菌的主要有效成分为绿原酸类化合物,挥发油也是其抗菌、抗病毒的有效成分。

连翘:传统用于外感风热,温病初起、热病高热、斑疹、疮疡肿毒、丹毒等病症。

连翘有显著解热作用,能拮抗内毒素所致的家兔发热;不论表热、里热、实虚热都能用。

有显著抗炎作用,能抑制炎症早期毛细血管通透性亢进所致的渗出和水肿。

其所含连翘酚、连翘脂甙A和挥发油有显著广谱抑茵作用;连翘脂甙B有抗真菌作用,挥发油有显著抑制流感病毒作用。

银花和连翘合用能增强解热、抗菌抗病毒的作用。

薄荷:传统用于风热感冒,发热,头痛目赤,咽喉肿痛,麻疹透发不畅等病症。

小量能兴奋中枢神经,使周围毛细血管扩张而散热;并促进汉腺分泌而发汗来降低体温。

薄荷所含8种儿茶萘酚酸是有效的抗炎剂,能抑制3 a一羟类固醇脱氢酶而有弱的抗炎作用;薄荷能增加呼吸道黏液的分泌,祛除黏膜上的黏液,减少泡沫痰,使呼吸道的有效通气量增大。

薄荷在此方中增强解热祛痰作用。

牛蒡:传统用于外感风热,咽喉肿痛,咳嗽痰出不畅;麻疹透发不畅;疮疡肿毒等病症。

全株均含抗菌成分,尤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有明显抑制作用。

牛蒡在方中增强抗菌作用。

荆芥:传统用于感冒发热、恶寒。

有解热、抗炎、镇痛作用。

淡豆豉:传统用于伤风感冒,发热,恶寒,头痛,以及胸中烦闷虚烦不眠等。

其所含大豆总甙有明显抗病毒作用。

芦根:芦根的黏多糖能促进腺体分泌,而能增加唾液、胃液、肠液。

能提高免疫作用。

用于发热后的康复,上呼吸道感染口干、咽痛、咳嗽有痰或无痰。

传统用于温热病高热、口渴,胃热。

淡竹叶:传统用于发热,口舌生疮,小便短赤,湿热黄疸等。

淡竹叶有解热作用,淡竹叶多糖有增强免疫作用。

桔梗:桔梗皂甙能刺激胃黏膜引起轻度恶心,反射性地增加支气管黏膜分泌,使痰液增多、稀释而容易咯出,且有镇咳作用。

桔梗皂甙有抗炎、镇痛、镇静、解热作用。

可治疗呼吸道感染的咽痛、咽痒、咳嗽、无痰或有痰,急慢性咽喉炎、急性支气管炎和肺炎、肺脓疡。

且桔梗是升散之药,能载药上行,能宣肺、开肺。

甘草:传统应用脾胃虚弱、中气不足、疲倦乏力、感冒咽痛、咳嗽痰多、疮疡肿毒等病症。

甘草皂甙、甘草次酸具有肾上腺皮质激素样作用;甘草对人体的免疫功能有双向性调节作用。

其部分成分能增强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功能,部分成分又有抑制体液免疫和抗过敏、抗变态反应的作用。

甘草具有氢化可的松样的抗炎作用,其抗炎效价为氢化可的松的1/10。

甘草多糖具有抗DNA和R NA病毒效应,降低多种常见病毒毒力的作用。

甘草次酸胆碱有明显的中枢止咳作用,对5—羟色胺引起的支气管痉挛有保护作用,强度与可待因相似并且甘草口服后能覆盖和保护发炎的咽喉及气管黏膜,减轻刺激,有助止咳,尚能促进咽喉及支气管的分泌,使稠痰稀释,易于咳出,可作为保护性祛痰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