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我多想去看看教学反思
《我多想去看看》的教学反思(通用6篇)

《我多想去看看》的教学反思〔通用6篇〕《我多想去看看》的教学反思篇1《我多想去看看》是新课标实验教科书第一册中的一篇课文。
本课是一首诗歌,用第一人称,以山村一个小孩子的口吻,通过“我”和对话,讲自己非常想到遥远的北京城,去看____广场的升旗仪式。
感情真挚,语言朴实。
因此,在教学时,我紧扣“自主—探究—理论”进展设计,努力使学生在自主学习中有所感悟和考虑,在积极探究中喷发出创新的火花,在理论活动中进步语文的综合素质。
一、初读课文,自主学习。
识字,是低年级语文教学的重点。
《语文课程标准》中强调低年级要注意培养学生主动识字的愿望,旨在培养学生识字的兴趣,让学生愿识字,喜欢识字,逐步形成识字的动力,为自主识字,大量阅读打好根底。
根据这种教学理念,我是这样引导学生:在文中读字音,启发学生自己想方法记字形,如:“足”和“走”就可以用已学的“口”和“土”来进展识记;自己学笔顺,利用描红掌握字的整体框架,最后落实写入田字格。
一步一步的实际,由易到难,由浅入深,始终以培养学生兴趣为前提,以学生自主学习为宗旨。
二、研读课文,合作探究。
如今《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根本特点。
“根据这一理念,我是这样来开展教学的:首先采用四人小组合作,研读:”我“是谁?他想去看什么?打破难点,理解”壮观“及”心愿“一词,然后,探究为什么要去看看?练习”我会读“中的句子,最后,”我“会怎么说?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采用小组合作的形式,让组长找几个能读的来读一读。
三、背诵课文,进展理论。
1、谁能有感情地来背一背课文?2、教唱《我爱北京____》。
3、自由理论:布置学生搜集有关北京风光的图片,请去过北京的学生当小导游,承受北京美丽的风光,也可用我”我想____“说或写上几句话。
语文教学提倡”做、说、写“相结合,这是大教育家陶行知的理念。
语文教学中,人文性是第一位的,应立足与生活,语文的外延等于生活的外延。
《我多想去看看》的教学反思篇2北京,祖国的首都;,美丽的城市。
小学一年级语文《我多想去看看》原文、教案及教学反思

小学一年级语文《我多想去看看》原文、教案及教学反思【导语】《我多想去看看》第一节以一个山村孩子的口吻,讲述自己想到遥远的北京城,去看*广场的升旗仪式。
第二节以一个城市孩子的口吻,讲述自己想到遥远的新疆,去看天山上美丽的雪莲花。
语言质朴,感情真挚,抒发了少年儿童的强烈的思想感情。
以下是无忧考网整理的小学一年级语文《我多想去看看》原文、教案及教学反思相关资料,希望帮助到您。
小学一年级语文《我多想去看看》原文妈妈告诉我,沿着弯弯的小路,就会走出天山。
遥远的北京城,有一座雄伟的*,广场上的升旗仪式非p本课是一首诗歌,用第一人称,以山村一个小孩子的口吻,通过“我”和**的对话,讲自己非常想到遥远的北京城,去看*广场的升旗仪式。
感情真挚,语言朴实。
教学重点是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激发学生热爱北京、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难点是有的长句子不容易读好。
三、教学建议(一)课前准备*图片和升旗仪式录像片。
(二)认字、写字1、比献教师应鼓励学生借助拼音读准生字的字音。
复习检查时,要用生字卡片检查学生是否把字音读准。
“想、能、京、城、广、升”等字比较难读。
如果有的学生读错了,教师可指名学生当小老师帮助他纠正。
教师要启发学生用多种方法认字。
“想”,在学生认识新偏旁“心”以后,把它拆成“木、目、心”来记忆。
“告”可用字谜“一口咬掉牛尾巴”记忆。
结合认记“旗”字,认识新偏旁“”。
形近字“北”与“比”、“走”与“足”、“升”与“开”要区别音形义。
2、毙醋“广”的横不要太长,左低右略高。
“升”第一笔是短撇,第三笔是竖撇。
(三)词句1、北究斡械拇视铮如“想、告诉、小路、北京、*”,学生见过或听过,比较容易理解。
有的词语,教师稍加指导也能懂得意思。
如“遥远”这个词,可以告诉学生山里的人走出大山,坐火车到北京需要几天的时间,路途非常远,因此说“遥远的北京城”。
学校每周一早晨都要举行升旗仪式,让学生看*广场升旗仪式录像片,学生能从雄伟的场面中领悟“壮观”的意思。
人教版小学一年级下册语文《我多想去看看》教学反思

小學一年級下冊語文《我多想去看看》教學反思篇一《我多想去看看》以一個山村孩子的口吻,用詩歌的形式,講述自己想到遙遠的北京城,去看看天安門廣場的升旗儀式,抒發了少年兒童嚮往北京的強烈思想感情。
也許是自己上半年剛去過北京,對天安門廣場壯觀的升旗儀式還記憶猶新的緣故,所以很喜歡這篇課文,在備課時特別用心。
課前,我利用去北京拍攝的照片、錄影做成了課件;找出了保存著的一些景點門票,熟讀上面的解說,準備在課堂上為學生當導遊;還佈置學生去搜集北京的相關資料。
上課時,我讓學生彙報課前搜集的資訊,學生興趣盎然,接著我利用北京風光導課,激發學生閱讀興趣,不少學生不到兩分鐘就把課文讀得很流利了。
在理解天安門廣場的升旗儀式非常壯觀一句時,我播放了升旗儀式的錄象。
學生有了圖片、錄象等一些直觀感受,自己也真的很想去北京看看。
有了發自內心的感受,學生讀得很帶勁,很有感情。
由於課前的充分準備,這篇課文只用了一節課就上完了,而且上得很扎實。
第二課時,我利用製作好的課件和背在心裏的一些解說詞,像導遊似的給學生介紹了故宮、人民大會堂、長城等許多景點。
上完課,學生說:老師,學完這篇課文,我好象真的去了北京,知道了北京的那麼多地方。
聽到這句話我很高興,因為這就是我上課前追求的目標。
如果我的課前準備不那麼充分的話,就不可能騰出一節課來為學生介紹關於北京的那麼多知識。
可見,課堂上要為學生減輕負擔,提高課堂品質,很大的工夫必須在課前就花。
小學一年級下冊語文《我多想去看看》教學反思篇二一、以讀為主,引導學生通過自主閱讀獲取感悟,張揚了學生的個性。
閱讀中體驗,入情中感悟。
閱讀教學以讀為主,詩歌的學習也是如此。
學生從“讀會”到“會讀”的過程,有利於提高學生自主讀書的意識,本案例中充分尊重學生的獨特體驗,通過多種形式的讀,讓學生在讀中進入詩歌所營造的意境中去,激發了學生對北京的嚮往,表達了他們對祖國首都的熱愛之情。
學生們在朗讀“我多想去看看,我多想去看看”這句話時或快或慢或輕或重的自主獲取,為我們展現了一個個鮮活的充滿了靈性的生命體。
我多想去看看教学反思(通用4篇)

我多想去看看教学反思(通用4篇)我多想去看看教学反思(通用4篇)我多想去看看教学反思篇1《我多想去看看》教学反思:本课教学我以情贯穿全文,以情为导线,引领学生一步一步的感受到小男孩迫切想去北京的心情.具体做法是:一, 通过多媒体的展现,激发学生的情感.由于孩子对天安门的升旗仪式是陌生的,因此,我利用了多媒体的优势,在学生面前展现了天安门广场升旗的场面,让孩子置身其中,让他们有身临其境的感觉.从而激起他们热爱祖国的情感.但是,我选这个升国旗录象不太壮观,因此没有起到很好的效果.二, 通过多种形式的品读,领悟文中的情感.《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每个孩子的生活经历不同,生活环境不同,所以每个孩子的语言表达,情感体验多有不同. 初读时,我让他们学习自己解决字词,然后再重点交流.为了激发学生的读书欲望,我一次次出示北京名胜古迹的图片,使孩子们的激情再次达到升华.三, 通过拓展延伸,延续学生的情感.如果说这节课只停留在让学生读完课文就结束的话,学生的情感就不会深入.在即将结束时,我让学生欢唱《我爱北京天安门》再次激发了学生的热爱北京首都,热爱国旗的思想感情,让他们的情感得以升华.《我多想去看看》教学反思教学《我多想去看看》这一课后,感觉很不成功。
在上课之前我也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翻看教师教学用书,明确本课教学目标、重难点,采纳其教学建议。
利用周末时间上网查了四、五种不同的教案,然后“博采众长”写了一篇适合实际的教案,又反复看了几遍。
但是实际上课时,按教案的设计步骤操作起来却那么难,课堂缺乏生命活力,学生表现不积极。
课后,反思自己这节课找出几个不足之处。
1、导入提出的问题对一年级学生不太合适,举手发言者甚少,即使发言了离题很远。
备课不仅是备教材,更要备学生。
2、让学生自由读课文时间太长,我的意图是让学生借助拼音多读几遍,既想巩固拼音又想加深字形记忆,但却适得其反,会读的不愿多读,拼音不好的磕磕绊绊没有兴趣。
人教版一年级语文上册我多想去看看 教学反思

《我多想去看看》教学反思一、教学内容本课作者采用第一人称,以一个山村小孩的口吻,表达了自己非常想去北京天安门广场看升旗仪式的强烈愿望,感情真挚。
二、教学对象小学一年级学生爱动爱玩,很难集中注意力,可利用看图片、录像等形式吸引他们的注意力,用做游戏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
三、教学理念“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堂应该是学生自己的天地,语文阅读教学是学生自己充满个性化的活动;要让学生学会合作学习。
因此,在我们的课堂上,应充分让学生自主地、积极地、快乐地学习。
使他们在自由的氛围中自主地读、说;在自读自悟、主动探究中认识生字。
四、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认识13个生字,会写“广、升、足、走“4个字,认识2个偏旁“心、方”。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等方式理解课文内容。
3.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北京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难点:读好并理解诗中的长句。
教学方法:小组合作学习,尝试自主探究式学习教学准备:课件(含升旗仪式实况录像、北京图片等)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1、教师播放《我爱北京天安门》的歌曲,让学生说出歌名。
2.课件出示图片,你想说些什么呢?3.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11课《我多想去看看》,齐读课题。
4.读了课题后,说说:1)“我”是谁?2)“我”多想去哪儿看看?3)为什么想到那个地方去看看?善于提问,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法。
善于提问的孩子也是最有创造力的。
提出的问题能不能自己解决呢?仔细读读课文,试试自己行不行,好吗?二、品读课文,读中感悟过渡:有一位山村孩子,他也非常想去北京看看,一位叔叔用了一首诗写出了他的心愿,你们想读一读吗?1.自读课文看谁能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把你认为难读准的字或难读通的句子用“——”标出。
2.小组合作读.3.汇报合作情况:指名读课文。
4.我会认的字。
(课件出示会认的字)谁来试试,能把这些字读准。
部编版小学一年级语文下册《我多想去看看》的教学反思(通用7篇)

部编版小学一年级语文下册《我多想去看看》的教学反思部编版小学一年级语文下册《我多想去看看》的教学反思(通用7篇)身为一名刚到岗的人民教师,我们的工作之一就是课堂教学,通过教学反思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课堂经验,那么优秀的教学反思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部编版小学一年级语文下册《我多想去看看》的教学反思,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部编版小学一年级语文下册《我多想去看看》的教学反思篇1 《我多想去看看》这篇课文的教学,我以“情”贯穿全文,以“情”为导线,引领学生一步一步地感受到小男孩迫切的心情。
具体做法是:一、多媒体的展现,激发学生的情感。
山村的孩子对天安门的升旗仪式也许是陌生的,城市的的孩子也不例外。
因此,上课伊始,利用多媒体的优势,在学生面前展现了天安门广场升旗的雄伟壮观场面,让孩子置身其中,让他们有身临其境的感觉。
从而激起他们的热爱国旗的感情。
如:当播放录象“升国旗”的时候,很多学生情不自禁地喊出了“哇!”并随着国歌声的响起肃立,那种气氛,俨然自己也在其中。
后来,当我问他们看完后有什么想法时,有的孩子说,我真的很想去北京看看,有的说我长大也要当升旗手等等。
二、多种形式的品读,领悟文中的情感。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
”每个孩子的生活经历不同,生活环境不同,所以每个孩子的语言表达,情感体验也有不同。
初读时,让学生合作学习字词,然后再重点交流。
品读时,我先让学生提出不懂的地方,然后指导学生讨论、理解,再指导朗读,最后再以多种形式的读,如:齐读,赛读,同桌读,配乐读等来领悟其中的感情。
三、拓展延伸,延续学生的情感。
在课后,让学生阅读补充材料《国旗歌》,让学生欣赏北京的美丽风光,并配以歌曲《我爱北京天安门》,再次激发了学生的热爱北京首都,热爱国旗的思想感情,让他们的情感得以升华。
部编版小学一年级语文下册《我多想去看看》的教学反思篇2 我多想去看看,是啊,多想去看看未知的世界,未知的地方,多想去看看自己向往的地方。
《我多想去看看》教学反思5则

《我多想去看看》反思我多想去看看,是啊,多想去看看未知的世界,未知的地方,多想去看看自己向往的地方。
这一课的编排满足了孩子对未知世界的想知道、想探求的心理,让学生体会到说自己想说的话,读自己想读的文章。
因此,教学中,我遵循学生的年龄特点,从直观入手,以活动教学为主,从自主合作探究的理念出发,培养合作意识,注重调动学生主动识字的愿望和学习语文的兴趣,让孩子读懂课文。
一、激发学习兴趣,开阔视野。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可以点燃学生学习的思维火花。
因此,在教学时,我采用多种教学手段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如现代化教育手段播放雄伟的万里长城、北京游乐场、颐和园、天坛、雄伟的故宫,以及天安门城楼和广场升旗仪式,并且插入了个人暑假去北京的一些照片,借助自身的经历,增加说服力。
看后使学生产生了身临其境之感。
之后我又请孩子们静静地聆听《我多想去看看》这首诗歌的情境片段。
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
我通过图画、语言描绘等手段,强化了学生的感受,从而激起了他们热烈的情绪。
二、初读课文,自主学习。
识字,是低年级语文教学的重点。
课标中强调,低年级要注意培养学生主动识字的愿望,培养学生识字的兴趣,让学生愿意识字,喜欢识字,逐步形成识字的动力。
因此,在识字方面,我主要采取自主合作学习的方式,让学生运用自己已经掌握的方法去识字,我是这样引导学生:以走出弯弯的小路的游戏来引导学生一步步认识字词,一直走到广场上的升旗台旁边。
激发了学生学习生字的积极性,并能在学习中培养合作精神。
三、研读课文,进行实践课标提出,“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根据这一理念,我让孩子读课题后,自主提出问题,通过引导,有些学生能较好的提出问题。
例如,他想去哪里看?看什么?等等,这样问题由学生出发,在老师的调控下进行教学,体现了以学生为本的理念,使“教”真正为“学”服务,不管问得怎样,让我感动让我欣喜的是---他们能尝试着问了。
《我多想去看看》教学反思

《我多想去看看》教学反思《我多想去看看》教学反思作为一名优秀的教师,教学是我们的工作之一,对学到的教学新方法,我们可以记录在教学反思中,我们该怎么去写教学反思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我多想去看看》教学反思,欢迎阅读与收藏。
《我多想去看看》教学反思1教学目标1、认识“想、告”12个生字和足字旁1个偏旁,会写“会、走、北京、门、广”6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了解课文内容,激发学生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学习本课生字,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了解课文内容,读好带有感叹号的句子。
教学反思《我多想去看看》以一个山村孩子的口吻,用诗歌的形式,讲述自己想到遥远的北京城,去看天安门广场的升旗仪式。
语言质朴,感情真挚,抒发了少年儿童向往北京的强烈的思想感情。
这节课的教学我以“情”贯穿全文,以“情”为导线,引领学生一步一步地感受到小男孩迫切想去北京的心情。
具体做法是:1、通过多媒体的展现,激发学生的情感虽然平日里,我们学校也有升旗仪式,但孩子对天安门的升旗仪式也许是陌生的。
因此,我们利用了多媒体的优势,在学生面前展现了天安门广场升旗的雄伟壮观场面,让孩子置身其中,让他们有身临其境的感觉,从而激起他们的热爱国旗的感情。
如:当我播放录象“升国旗”的时候,很多学生情不自禁地喊出了“哇!”2、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领悟文中的情感《新课标》明确指出“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
本节课,我在实际运用这种方法进行阅读教学的过程中,发现以读带讲的教学方法有以下的优点:通过学生朗读传递出来的信息有利于调控教学;通过课堂上各种朗读形式的运用有利于活跃课堂气氛,变换课堂节奏;通过课堂上朗读的训练有利于展现学生的个性,提高学生的记忆力、观察力、想象力以及创造力。
当然,课堂上的以读带讲,关键还要读出味道,读出巧妙来。
读并不是一味地死读,也不是停留在一个层面上呆板地读,应该是多形式的、有层次的、有目的地逐步推进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教版《我多想去看看》教学反思语文课堂中任何活动都应该伴随情感,情感始终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目标。
《我多想去看看》饱满了作者对北京首都的深情热爱。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人教版《我多想去看看》教学反思,希望能帮到您!《我多想去看看》教学反思一〖让孩子去“展示自己”〗“教学不仅仅是一种告诉,更多的是学生的一种体验、探究和感悟。
”课堂上,千万别让你的“告诉”扼杀了属于孩子的一切!让他们去体验,去探索,去感悟,去尽情地展示自己吧!在我的课堂上,有许许多多与课文内容有关的资料都是学生自己通过课外书、网络、家长等多种途径搜集来的。
他们往往期待着能将自己的成果展现给大家,这样,无论是在课内还是课外,他们都表现得十分积极,而且极大的丰富了知识的储备量。
如教学《我多想去看看》,这是一首儿童诗,表达了山里的儿童向往首都北京的情感。
课前,我布置孩子们查找有关北京的资料,课上,孩子们你一言我一语交流着对北京的了解和向往,还有的带来了在北京旅游时拍摄的照片,演唱了有关北京的歌曲,朗诵了儿歌。
〖在识字教学中丰富情感〗语文课堂中任何活动都应该伴随情感,情感始终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目标。
《我多想去看看》饱满了作者对北京首都页 1 第的深情热爱。
学生读时,眼里流露的是向往,心中浸润的是激情,语言中包含的是热切。
我时时不忘在识字过程中进行情感熏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只有当字、词在学生的有机体中汹涌奔流时,他才会成为学生心灵深处抹不去的记忆。
很多学生都说:“老师,我读了课文以后很想去北京看看。
”“老师,我很感动。
”“读到最后一句,我都想哭了。
”《我多想去看看》这一课,学生对于课文其实是似懂非懂的,因此我在教学完这课后,组织学生唱一唱歌。
学生就唱起了音乐课所教的《国旗,国旗,真美丽》。
我还让学生学唱《我爱北京天安门》等歌曲,在深情并茂地演唱中,每个学生情绪高昂,激起了向往北京的强烈愿望。
爱北京,爱祖国的思想感情油然而生。
〖激发情感,以情促思〗人的情感是在一定的情境之中产生的,借助图像烘托,音乐渲染等手段促使学生进入教材所描写的特写情境中,便能使学生的情感自然而然地与作者的情感交融在一起,入境生情,学生对事物的感受和情感体验越深刻,对事物的感知理解便越深入,思考分析也越透彻。
如教学《我多想去看看》这篇文章,我先出示课件:“一位妈妈拿着一幅图画在向儿子介绍天安门广场升旗仪式的壮观景象。
(配音乐)”于是便会有很多小朋友们都迫切地想去看看究竟是怎么一回事?成功地激发学生的情感,引起学页 2 第生求知的欲望。
于是,再次运用教学媒体展示课件:“一幅庄严的升旗图,天安门上,五星红旗随着国歌的奏响冉冉升起,广场上站立着来自各阶层的人,气势雄伟,体现出了升旗时的壮观。
”此时此刻,小朋友们身临其景,情绪高涨:“那有些什么人观看?国旗在天安门是什么时候升起的?……我多想去看看呀?”四面八方的问题一涌而上,学生思考的问题越多,对课文理解就越深,教学目的就越易达到。
《我多想去看看》教学反思二《我多想去看看》以一个山村孩子的口吻,用诗歌的形式,讲述自己想到遥远的北京城,去看看天安门广场的升旗仪式,抒发了少年儿童向往北京的强烈思想感情。
也许是自己上半年刚去过北京,对天安门广场壮观的升旗仪式还记忆犹新的缘故,所以很喜欢这篇课文,在备课时特别用心。
课前,我利用去北京拍摄的照片、录像做成了课件;找出了保存着的一些景点门票,熟读上面的解说,准备在课堂上为学生当导游;还布置学生去搜集北京的相关资料。
上课时,我让学生汇报课前搜集的信息,学生兴趣盎然,接着我利用北京风光导课,激发学生阅读兴趣,不少学生不到两分钟就把课文读得很流利了。
在理解“天安门广场的升旗仪式非常壮观”一句时,我播放了升旗仪式的录象。
学生有了图片、录象等一些直观感受,自己也真的很想去北京看看。
有了发自内心的感受,学生读得很带劲,很有感情。
页 3 第由于课前的充分准备,这篇课文只用了一节课就上完了,而且上得很扎实。
第二课时,我利用制作好的课件和背在心里的一些解说词,像导游似的给学生介绍了“故宫”、“人民大会堂”、“长城”等许多景点。
上完课,学生说:“老师,学完这篇课文,我好象真的去了北京,知道了北京的那么多地方。
”听到这句话我很高兴,因为这就是我上课前追求的目标。
如果我的课前准备不那么充分的话,就不可能腾出一节课来为学生介绍关于北京的那么多知识。
可见,课堂上要为学生减轻负担,提高课堂质量,很大的工夫必须在课前就花。
《我多想去看看》教学反思三《我多想去看看》是新课标实验教科书第一册中的一篇课文。
本课是一首诗歌,用第一人称,以山村一个小孩子的口吻,通过“我”和妈妈的对话,讲自己非常想到遥远的北京城,去看天安门广场的升旗仪式。
感情真挚,语言朴实。
因此,在教学时,我紧扣“自主—探究—实践”进行设计,努力使学生在自主学习中有所感悟和思考,在积极探究中喷发出创新的火花,在实践活动中提高语文的综合素质。
一、初读课文,自主学习识字,是低年级语文教学的重点。
《语文课程标准》中强调低年级要注意培养学生主动识字的愿望,旨在培养学生识字的兴趣,让学生愿识字,喜欢识字,逐步形成识字的动页4 第力,为自主识字,大量阅读打好基础。
根据这种教学理念,我是这样引导学生:在文中读字音,启发学生自己想办法记字形,如:“足”和“走”就可以用已学的“口”和“土”来进行识记;自己学笔顺,利用描红掌握字的整体框架,最后落实写入田字格。
一步一步的实际,由易到难,由浅入深,始终以培养学生兴趣为前提,以学生自主学习为宗旨。
二、研读课文,合作探究现在《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根据这一理念,我是这样来开展教学的:首先采用四人小组合作,研读:”我“是谁?他想去看什么?突破难点,理解”壮观“及”心愿“一词,然后,探究为什么要去看看?练习”我会读“中的句子,最后,”我“会怎么说?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采用小组合作的形式,让组长找几个能读的来读一读。
三、背诵课文,进行实践1、谁能有感情地来背一背课文?2、教唱《我爱北京天安门》。
3、自由实践:布置学生收集有关北京风光的图片,请去过北京的学生当小导游,接受北京美丽的风光,也可用我”我想________“说或写上几句话。
语文教学提倡”做、说、写“相结合,这是大教育家陶行知的理念。
语文教学中,人文性是第一位的,应立足与生页5 第活,语文的外延等于生活的外延。
《我多想去看看》教学反思四爱因斯坦曾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答一个问题更重要。
”任何思都是从疑开始的,疑问是获得知识的前提条件,有了疑问,才有进一步深入学习的需要,也才可能获得新知。
在传统的阅读教学中,师生间的一问一答,使孩子们没有足够的个体自由学习空间,也没有时间潜心领会语言文字的魅力,他们在老师的问题牵引下,被动地围绕老师团团转。
新课程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爱护孩子的好奇心、求知欲。
如何使孩子们在阅读的过程中学会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从而解决问题呢?下面,我结合课文《我多想去看看》的教学,谈一点粗浅的体会。
一、孩子们带着问题走进文本,激发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学习成为一种自觉自愿的事情,“要我学”成为“我要学”。
孩子们问题愈多,好奇心愈强,兴趣愈浓,注意力就愈集中。
如设计《我多想去看看》这篇课文的教案时,我设计了三个课文的导入:1、让学生观看北京的美丽风光,然后引入课题。
2、让学生谈自己参加的每周一升旗仪式的感受,再引入课题。
3、媒体出示一位和学生同龄孩子的照片,告诉大家这位小朋友想和大家说一句悄悄话,大家想听吗?然后出示课页6 第题,齐读后请孩子们说说你有什么问题吗?思前想后,第1个方案,因为后面我还要出示北京风光,因此推翻了。
第2个方案虽然能通过谈话的方式,以了解学生对升旗的感受,但学生没有主动参与文本。
因此,我选择了第3个方案。
教学时,“孩子悄悄话”的引入吸引了他们的注意力,听了孩子的悄悄话后,当我问他们有什么问题时,小手如林。
有的说:“真奇怪,他想去看什么呢?”有的说:“他想去哪儿看看呢?”有的说:“他为什么想去看看呢?”孩子们进入一个个“探索者”的角色之中。
让他们带着自己的问题进入文本,从文本中寻找答案,孩子们的情绪高涨,学得积极主动。
二、孩子们的质疑如颗颗珍珠,串成教与学的美丽过程《我多想去看看》这首儿童诗以一个山村孩子的口吻,用诗歌的形式,讲述自己想到遥远的北京城,去看天安门广场的升旗仪式。
课文才短短的三句话,该如何品读课文,使孩子们能自然产生对首都北京的热爱之情呢?我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在他们读熟课文后提出不懂的地方,然后指导学生讨论、理解,再指导朗读。
让我感到意外的是,说话也不太完整的他们居然也能象模象样地提出问题了。
有的问:“北京在哪儿呢?”有的问:“北京离我们很遥远,什么叫遥远?”有的问:“壮观是怎样的呢?”……虽然有的问题很幼稚可笑,但我都给予了表扬,但有的问题却是本堂页 7 第课上的重点。
这样,问题由学生提出,在老师的调控下进行教学,真正落实“以学生为本”的理念,使“教”真正有效地为“学”服务。
不管问得怎样,让我感动,让我欣喜的是──他们能尝试着问了。
孩子们的问题如一颗颗珍珠晶莹透亮,串成了课堂上教与学的美丽过程,让我收获了一份惊喜,一份意外。
三、课外拓展,在质疑中走出课堂,延续学习热情如果说这节课只停留在品读课文后就结束的话,学生对首都北京的情感就不会那么深刻,那么深入。
在课的后面,我安排了让孩子们欣赏北京的美丽风光,请他们说说自己的心里话。
有一位孩子说:“我真想去北京看看,老师,北京什么最有名呢?”是北京的美丽风光感染了他,不叫他问,他也迫不及待地想问一问了。
在《我爱北京天安门》的歌曲声中,我鼓励着大家的热情,说:“我想小朋友的愿望一定会实现的。
北京的名胜古迹有许多许多,课后,老师愿意和大家一起收集资料,再来说说北京。
”我想:对北京的热爱,对北京的向往已深深直根于孩子们的心田。
当然,培养孩子多思的品质,善问的能力,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形成的。
在语文课堂上,教师要营造和谐的课堂氛围,适时诱导点拨,教给发现问题的方法,相信他们能个个成为爱问的孩子!页 8 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