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酮类化合物药理作用的分析

合集下载

黄酮类化合物的金属配合物及其药理作用

黄酮类化合物的金属配合物及其药理作用
化 ; 子 化 学 量
的一 系列 化合 物 , 根据 三碳 链氧化 程度 、 三碳链 是否成 环 和 苯环 连接位置等特 点 , 我们 将黄酮类 化合物 大致 分为 : 黄酮
类 和黄酮 醇类 ; 二氢黄酮类和二氢黄酮醇类 ; 异黄酮类 等 , 基
本 的母环结构见 Fg1 i 。在基本结构 中黄酮分子 中的氧原子 具有 较强 的配位能 力 , 分子结构 中往往具 有 3羟基 、 一 其 . 4羰
作者简介: 钱俊 臻 ( 9 0~) 女 , 18 , 博士 生 , 研究 方 向: 天然 药 物 , E
m i qz cu eu a ; al j@ q . d .n :
子配位结 合后 所得 到的配合 物与 D A的结合 作用均大 于黄 N
酮类化合物与 D A的结合 作用 , N 间接 说 明配 合物 的抗 肿瘤
C i s h r ao gcl u en 0 2A g2 ( ) hn e am cl i lt 2 1 u ; 8 e P o a B li 8
的抗肿瘤实验数据 I 分析得 知配 合物 的抗肿 瘤 活性高 于 c 配体 的抗肿瘤活性 , 因此黄酮类金属 配合 物可 以提高 黄酮类
化合物 的抗肿瘤活性。 22 抗 氧化作用 目前关于抗氧化剂 的研究正逐渐成 为关 .
王伯初(9 2一) 男 , 16 , 博士 , 教授 , 研究方 向: 生物 制药 、 生 物力学, 讯作者 , — a .a1 c0 0 2 .o 通 E m i w lb2 0 @16 cr l g n
活性 比黄 酮类 化合物 的抗 肿瘤活性 高 , 另一 方面 , 通过直接
中国药理 学通报
C i s P am cl i l uli 2 1 u ;8 8 hn e h r ao gc lt 02A g 2 ( ) e o a B en

黄酮类化合物

黄酮类化合物

1 简介黄酮类化合物的生理作用一直是人们关注的焦点。

早在1930年代,就有学者发现黄酮类化合物具有类维生素C的活性。

根据Pratt 的说法,黄酮类化合物是主要的抗氧化剂。

随着全球人口老龄化,老年病的防治和抗氧化抗衰老的研究受到广泛关注。

富含黄酮类植物资源的评价和筛选已成为农学、医学和食品科学研究的热点之一。

.甘草是我国常用的中药材之一,也是我国重要的植物资源。

甘草黄酮是甘草中最重要的活性成分之一,具有抗氧化、抗肿瘤、增强心血管功能、增强免疫力等作用。

因此,开展甘草深加工,充分利用甘草资源,提高资源附加值,前景十分可观。

1.1 甘草研究概况1.1.1甘草简介甘草(Glycyrrhizae radix,GR)又名甜草根、粉草、灵通、果老等,是豆科甘草属多年生草本植物。

甘草株高40~ 80cm,根茎粗壮,有地下茎,主根圆柱形,长1~ 2m,外皮红褐色至深褐色,茎横切面淡黄色或黄色,味甜,茎直立,密被白色短毛和刺状腺体,羽状复叶,小叶7 ~ 17片,卵形,圆形,长1~1 ~2.5cm宽3cm,总状花序腋生,花密:花冠蝶形,浅蓝紫色或紫红色,14~长25mm。

荚果长圆形、镰刀形或弯成环状,褐色,密被棘腺和短毛,种子2-8颗,扁圆形或肾形,黑色,花期6-7月,果期7-9月。

《中国药典》记载的药用甘草为乌拉尔甘草、甘草黄酮和光甘草的干燥根和根茎。

甘草属心、肺、脾、胃经[1] ,自古以来就被广泛用于药用。

1.1.2甘草的功效、药理作用人类使用甘草已有近 2400 年的历史。

中国医学文献记载,甘草最早见于《神农百草经》,列为上品。

东汉医仲景(公元2世纪)邪气金疮肿,在《伤寒论》中,74%的方剂中都使用了甘草。

梁朝名医弘景(公元5世纪)在名医弘景(公元5世纪)编纂的《名医》中称其为“美草、蜜饯、古国”。

明世珍在其《本草纲目》中将甘草列为1074种中药的第一味,并入第一册12册。

清代吴启君在其《植物名实图》中也对甘草进行了较为详细的考证。

黄酮类化合物综述

黄酮类化合物综述

和转移,对多种癌症具有一定的治疗效果。
在保健品领域的应用
改善心血管健康
黄酮类化合物可以降低血压、改善血脂代谢,对预防和治疗心血 管疾病具有积极作用。
增强免疫力
黄酮类化合物能够增强机体的免疫力,提高抵抗力,对于免疫力 低下的人群具有保健作用。
抗衰老作用
黄酮类化合物具有抗氧化和抗炎作用,可以延缓细胞衰老,保持 机体健康状态。
报告范围
• 黄酮类化合物的结构和分类:本文将介绍黄酮类化合物的基本结构、分类以及 各类黄酮化合物的特点。
• 黄酮类化合物的理化性质和生物活性:本文将详细阐述黄酮类化合物的理化性 质,如溶解性、稳定性等,以及它们的生物活性,如抗氧化、抗炎、抗肿瘤等 。
• 黄酮类化合物的提取、分离和纯化方法:本文将介绍从天然产物中提取、分离 和纯化黄酮类化合物的常用方法和技术。
THANKS FOR WATCHING
感谢您的观看
代谢途径与产物
代谢途径
黄酮类化合物在植物体内可以通过多种代谢途径进行转化和降解,包括羟基化、甲基化、糖基化等。
代谢产物
黄酮类化合物的代谢产物丰富多样,包括黄酮、黄酮醇、异黄酮、花青素等,这些代谢产物在植物中 发挥着重要的生理功能,如抗氧化、抗炎、抗癌等。
05 黄酮类化合物的药理作用 及机制
抗氧化作用
生物活性与药理作用
抗氧化作用
黄酮类化合物具有显著的抗氧化活性,能 够清除体内的自由基,保护细胞免受氧化 应激损伤。
其他作用
黄酮类化合物还具有抗过敏、抗病毒、抗 寄生虫等多种生物活性和药理作用。
抗炎作用
黄酮类化合物能够抑制炎症反应,减轻炎 症症状,对于炎症性疾病具有一定的治疗 作用。
心血管保护作用

黄酮类化合物的药理学作用研究进展.

黄酮类化合物的药理学作用研究进展.

黄酮类化合物是植物在长期自然选择过程中产生的一些次级代产物,广泛存在于蔬菜、水果、牧草和药用植物中[1]。

目前,已于5000多种植物中发现了8000多种黄酮类化合物,主要有黄酮及黄酮醇类,二氢黄酮及二氢黄酮醇类,异黄酮及异黄酮醇类,花色素类,黄烷醇类,查耳酮类,双黄酮类及其他黄酮类。

黄酮类化合物药理作用广泛,具有保护心血管系统、抗癌、抗炎、抗氧化、抗自由基、抗菌、抗病毒、镇痛等作用。

笔者就近年来其药理作用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1抗癌作用黄酮类化合物主要是通过抑制癌细胞增殖、诱导肿瘤细胞凋亡、促进抑癌基因表达、抗致癌因子、干预肿瘤细胞信号转导等途径来实现抗癌作用。

Billard等[2]研究表明,黄酮类化合物Flavopiridol可通过抑制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OS的表达,降低NO生成,进而诱导慢性B淋巴细胞白血病细胞凋亡,其主要作用于S期与G2期,并能够与细胞周期依赖型抗肿瘤药物产生协同作用。

Haddad等[3]考察了26种黄酮类化合物对前列腺癌LNCaP细胞及PC-3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结果发现多数黄酮类化合物在低浓度下都有抑制癌细胞增殖的作用。

兰英等[4]研究表明,皮多甲氧基黄酮类成分可显著诱导人肝癌细胞株SMMC-7721、HepG2凋亡,这可能与该成分作用于肿瘤细胞增殖周期G2/M期,且能使G0/G1期细胞趋于同步化相关。

Handayani等[5]研究表明,大豆异黄酮提取物可显著抑制前列腺癌PC-3细胞增殖,可通过下调白介素-8(IL-8表达,减少细胞周期蛋白A(cyclin A表达,并将细胞周期阻断在G2/M期,从而抑制肿瘤的转移。

2抗氧化、清除自由基作用黄酮类化合物有很强的还原性,可清除各种自由基,发挥显著的抗氧化作用。

贾东辉等[6]研究表明,从构树叶中提取的黄酮,具有明显的抗氧化活性,且其抗氧化活性随着提取物浓度的增加而逐渐增强。

单等[7]研究表明,橙皮苷具有较强清除活性氧能力。

胡琴等[8]发现根黄酮在体外具有明显的抗氧化能力,能有效清除羟自由基和超氧阴离子,抑制丙二醛的氧化作用。

黄酮类化合物药理作用研究进展

黄酮类化合物药理作用研究进展

6 抗 衰老 作用
老年人都有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功能的低下 , 衰老与
免 疫功 能 的 降 低 程 度 平 行 。 下 丘 脑 一垂 体 一肾 上 腺 轴 ( P A) H A 的激活 程 度 与 老年 性 痴 呆 的 发生 率 及 记 忆 缺损
静和镇 痛等作 用 。到 7 0年代 , 现它 们有 抗 氧化 、 衰 又发 抗 老 、 调节和抗 肿瘤 等作用 。本文 就黄 酮 的各种 药理 保 免疫 健 功能方 面的研究 作一综 述 。
10 gk 治疗后 , 可 明显 抑 制 由蛋 清诱 发 的大 鼠 足爪 0 m /g 也 肿 胀 。上 述实验 结 果表 明 , 黄酮 对 急性 炎 症 有抑 制 作 用 , 与 文献报 道 的银 杏 叶 中所 含 的 四羟基 黄 酮具 有 的抗 炎作 用 较为一 致 。同时测 定大 鼠致炎 因子 M A和 N , D O 结果其
维普资讯
安 徽 农 学 通报 , n u giSiB l 20 1 ( 0 :1 2 A h i r c u1 07,3 1 )7 —7 A . . .

71
黄酮 类化 合 物 药 理 作 用研 究进 展
黄 爱 玲
( 淮北市开渠 中学 , 安徽淮北 2 50 ) 30 0
5 镇痛 作用
有关 黄酮类 化合物 镇痛作 用 的研 究报道 较 少 , 但认 为 在其抗 炎作用 的同时 有 可能 伴 随镇 痛 作 用 。张黎 等 对 同样 的二 甲苯 致炎 模型小 鼠进 行实验 。 发 现黄 酮对小 结果 鼠热板 反应 、 体反应 、 尔 马林 反 应 等引 发 的致 痛 反应 扭 福
1 降血脂 作用
血脂 升 高与动脉 粥样 硬化 , 、 心 脑血 管疾 病 的发 生 、 发 展有 着密切关 系 , 清总胆 固醇 ( C 、 油三 酯 ( G) 而血 T )甘 T 、 高密 度胆 固醇 ( D )肝脏 胆 固醇和肝 脏甘 油三酯 水平 是 H L、 反映 机体脂质 代谢 的 主要 指 标 。戴伟 等 用 含银 杏 黄 酮 的饲 料喂养 大 鼠 4 k , 得其 T T 肝脏 甘油三 酯 、 - 后 测 ,  ̄ C、G、 肝 脏胆 固醇含量 与对 照组 相 比明显 降低 。王 丽 等 用 银 杏

中药成分分类 萜类 多酚类 黄酮类

中药成分分类 萜类 多酚类 黄酮类

中药成分分类 - 探索萜类、多酚类和黄酮类引言中药是我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含有丰富的药用成分,其中萜类、多酚类和黄酮类是其中重要的代表之一。

本文将从简到繁,由浅入深地探讨这三类中药成分,带您全面了解它们的特点和作用。

1. 萜类萜类是中药中常见的一类活性成分,具有多种药理作用。

它们主要存在于许多植物中,如薄荷、艾叶等。

萜类通过调节神经系统、抗菌和抗炎等方面发挥作用,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

•1.1 萜类的特点萜类化合物具有挥发性和芳香性,能够快速渗透皮肤,并具有快速镇静、止痛等作用。

•1.2 萜类的作用萜类成分可以通过芳香疗法、按摩等方式被有效地利用,对焦虑、失眠等症状有一定的缓解作用。

2. 多酚类多酚类是另一类重要的中药成分,它们具有很强的抗氧化和抗炎作用,对人体健康有着重要的保护作用。

在中药材中,如葡萄籽、山楂等都含有丰富的多酚类成分。

•2.1 多酚类的特点多酚类化合物富含酚羟基,具有很强的还原性,对抗氧化应激和减缓衰老具有显著的作用。

•2.2 多酚类的作用多酚类成分对心脑血管疾病、癌症等疾病有一定的预防和辅助治疗作用,是中药成分中的重要代表。

3. 黄酮类黄酮类化合物是中药成分中的又一重要代表,它具有抗菌、抗炎、抗氧化、抗肿瘤等多种药理作用,是许多中药材的重要活性成分。

•3.1 黄酮类的特点黄酮类化合物的结构中含有类黄酮骨架,具有独特的生物活性,是许多中药成分中的重要代表。

•3.2 黄酮类的作用黄酮类成分对多种炎症性疾病、抗肿瘤等疾病有一定的药理作用,在中医药中有着重要的应用价值。

总结与展望在本文中,我们简要介绍了中药成分中的萜类、多酚类和黄酮类,并探讨了它们的特点和作用。

可以看出,这三类成分都具有重要的药理作用,在中医药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

未来,我们可以进一步深入研究这些成分的药理作用机制,开发更多新的中药制剂,为人类健康做出更大的贡献。

个人观点作为中药成分的重要代表,萜类、多酚类和黄酮类在医疗保健领域具有巨大的潜力。

黄酮类化合物药理作用研究进展

黄酮类化合物药理作用研究进展

黄酮类化合物药理作用研究进展摘要:阐述了黄酮类化合物的药理作用机制,并对其研究进行了综述及展望。

关键词:黄酮类化合物;药理作用黄酮类化合物是植物次生代谢产物,它广泛存在于高等植物及羊齿植物的根、茎、叶、花、果实等中[1],以游离态或与糖结合为苷的形式存在,不仅数量种类繁多,而且结构类型复杂多样,表现出多种多样的药理活性。

能防治心脑血管系统的疾病和呼吸系统的疾病,具有抗炎抑菌、降血糖、抗氧化、抗辐射、抗癌、抗肿瘤以及增强免疫能力等药理作用。

黄酮类化合物的生理活性与其独特的化学结构密切相关,随着对其构效关系的深入研究,发现了部分药理作用的作用机制,为其在医药、食品领域的应用提供了理论依据,加快了黄酮类化合物的开发和利用。

1 黄酮类化合物的结构与分类黄酮类化合物(flavonoids),又名生物类黄酮化合物(bioflavonoids),以前主要是指基本母核结构为2-苯基色原酮(2-phenyl—chromones)类化合物,目前则泛指两个具有酚羟基的苯环(A和B)通过中央三碳链相互连结而成的一系列化合物[2,3](图1)。

依据中央三碳链的氧化程度、B环连接位置(2-位或3-位)以及三碳链是否成环等特点,可将主要的黄酮类化合物分为黄酮类、异黄酮类、查耳酮类、花色素类以及黄烷酮类等[4]。

2 药理作用2.1 防癌抗癌作用黄酮类化合物主要通过三种途径来达到防癌、抗癌的作用,即抗自由基作用、直接抑制癌细胞生长和抗致癌因子等[5].物理化学等致癌因子导致自由基在体内富集,引起脂质过氧化,破坏细胞的DNA从而引发癌症.黄酮类化合物是自由基猝灭剂和抗氧化剂,能有效地阻止脂质过氧化引起的细胞破坏,起到防癌、抗癌的作用[6].在对槲皮素抗自由基作用的研究中发现,槲皮素在m mol/L浓度时就具有抗癌作用,是有效的自由基捕获剂和抗氧化剂。

槲皮素可通过三种形式起到抗自由基的作用,即与超氧阴离子结合减少氧自由基的产生;与Cu2+、Fe3+、Mn2+络合阻止羟自由基的形成;与脂质过氧化(ROO)反应抑制脂质过氧化的反应[7]。

黄酮的药理活性及机制研究进展

黄酮的药理活性及机制研究进展

黄酮的药理活性及机制研究进展
黄酮是广泛存在于植物中具有强生物活性的一类化合物,具有多种药理活性。

近年来,在黄酮的药理活性及机制方面的研究逐渐深入,以下是其中的主要进展。

1. 抗氧化作用
黄酮具有强抗氧化作用,主要表现为清除体内自由基和抑制自由基产生。

研究表明,黄酮通过参与细胞内的氧化还原反应,可维护细胞的稳态,减缓衰老进程,预防氧化应激性疾病(如糖尿病、癌症和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发展。

2. 抗炎作用
黄酮对于炎症反应具有较好的抑制作用,主要表现为抑制炎症因子的分泌和细胞黏附分子的表达。

研究表明,黄酮具有一定的抗过敏性和免疫调节作用,能够减弱肝脏由化学药物引起的毒性反应,对于炎症、过敏等皮肤病具有一定的治疗作用。

3. 抗菌作用
黄酮具有一定的抗菌作用,主要表现为可抑制某些食源性病原菌的生长和繁殖;黄酮还可在有机酸的作用下,在保鲜和消毒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4. 抗肿瘤作用
黄酮对于某些肿瘤细胞具有一定的抗增殖和抗转移作用,可通过抑制肿瘤细胞的复制和增殖来发挥作用。

研究表明,黄酮可作为肿瘤化疗的辅助治疗,可显著提高化疗的疗效,减轻化疗的副作用。

黄酮的药理活性及机制研究得益于现代科技手段的发展,不断深入的研究将有助于提高黄酮类化合物的利用率和范围,拓展黄酮的应用前景,为临床治疗提供更可靠的理论依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黄酮类化合物药理作用的分析
黄酮类化合物的基本结构构成为C-C-C方式,广泛存在于包括众多植物中,属于植物次级代谢产物。

黄酮类化合物具有来源广、生物活性多、毒副作用小等特点,目前广泛应用于临床,古味伍绛木樨茶对其药理作用进行分析如下。

1 心血管系统作用
1.1 抗心律失常作用
动物实验表明,黄酮对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组织,可以有效地减少其心律失常发作次数,减轻发作频率,能对抗乌头碱、哇巴因和氯仿诱发的心律失常,其可能的机制为总黄酮可降低心室肌动作电位幅值(APA),延长动作电位时程(APD)。

1.2 抗动脉粥样硬化
动脉粥样硬化(AS)疾病进程的一个主要原因为,低密度脂蛋白(LDL)的氧化修饰,黄酮类化合物具有抑制LDL氧化作用,抗平滑肌增殖,清除自由基,从而有效地对抗动脉粥样硬化的损伤。

1.3 扩血管作用总黄酮具有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ACEI)的作用,抑制血管内皮素(ET)的生成,扩张冠脉血管,改善心肌的血氧供应,对心血管系统起到改善作用,从而
起到血管扩张的作用。

1.4 抗凝血作用总黄酮体外给药可抑制花生四烯酸和胶原纤维引起的血小板聚集作用,改善血液流变性,延长凝血酶原时间。

动物试验表明,大鼠皮下注射大剂量肾上腺素和冰水浸泡法,造出急性血瘀证大鼠模型,即血流变性呈轴稠状态的实验动物,通过饲喂山楂叶总黄酮(HLF),可显著降低红细胞(RBC)聚集指数、血浆比轴度,从而改善血瘀状态。

银杏黄酮单独应用其抗凝作用不如蚓激酶,两者合用后抗凝效果加强,但溶栓作用并没有改善。

1.5 抗血脂作用维生素D3加脂肪乳剂造成大鼠高脂血症模型,在给予了麦胚总黄酮类后,可显著提高大鼠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含量,降低实验性血清总胆固醇和三酚甘油含量。

2 抗炎调节免疫作用
黄酮类化合物具有显著的抗炎作用。

作用机理为作用于细胞正常的有丝分裂过程,调节细胞间相互作用的分泌过程,抑制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细胞释放慢反应致炎物质,如中性粒细胞溶酶体酶、白三烯、组胺、前列腺素等,调节巨嗜细胞的吞噬功能,从而直到抗炎和免疫调节的作用。

穿卜草中分离得到黄酮提取物可显著清除炎性因子,鸡蛋清致大鼠足肿胀、醋酸所致的小鼠腹腔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二甲苯所致的小鼠耳肿胀等急性炎症反应,都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3 抗菌抗病毒作用
3.1 抗菌作用甘草黄酮提取物在体外,可有效抑制白色念珠菌、黑根霉、灰葡萄抱、意大利青霉等真菌。

同时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新型隐球菌、枯草杆菌、绿脓杆菌、烟曲霉菌、白色念珠菌等均有抑制作用,亦能明显抑制的生长。

3.2 抗病毒活性黄酮类化合物对多种病毒具有抑制作用,芦丁能抑制流感病毒、脊髓灰质炎病毒。

黄芪总黄酮对人疤疹病毒(HSV21)感染的豚鼠皮肤,具有较好的抗病毒治疗效果。

异黄芪282甲醚能显著抑制流感病毒。

总之黄酮类对于流感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脊髓灰质炎病毒、疤疹病毒、登革热病毒、腺病毒、肝炎病毒、柯萨奇病毒、冠状病毒等都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3.3 抗HIV活性许多黄酮类化合物均有抗匀陨灾活性,其作用的靶点均分别为作用于HIV逆转录酶、HIV 蛋白酶、HIV整合酶,作用于HIV启动子,没有明确作用点的黄酮类化合物等。

其中黄芩素可对抗中逆转录酶。

4 抗肿瘤抗癌作用
黄酮类化合物对于肿瘤细胞的增长繁殖具有显著地抑制作用。

其作用机理为促进抑癌基因表达、诱导肿瘤细胞凋亡、干预肿瘤细胞信号转导、促进抗肿瘤细胞增殖等。

黄酮类化合物抗癌抗肿瘤作用的效果,主要体现为具有显著的抗氧化抗自由基作用,且二者之前具有显著相关性,抗自由基及氧化应激的能力强,则
抗肿瘤抗癌的作用就会增大。

黄酮类化合物或降低癌基因产物表达量,抑制K-ras、N-ras和H-ras基凶表达,在抑制癌基因表达和促进抑癌基因表达方面具有一定的临床效果。

5 生殖系统作用
黄酮类化合物尤其是异黄酮,其化学结构与雌激素类似,具有显著的类雌激素生理作用,其作用机理与天然的雌激素相似,可在体内与天然雌激素竞争性结合,从而直到调节雌性激素其活性的作用。

从而延缓或减轻妇女绝经期的各种症状,对于一些与激素依赖性有关的恶性肿瘤疾病如子宫癌、前列腺癌、乳腺癌等具有一定的临床疗效。

6 保护肝脏作用
黄酮类化合物对于各种原因引发的肝损伤均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如酒精性肝损伤、药物性肝损伤、再灌注性肝损伤、免疫性肝损伤、化学性肝损伤等。

藤茶总黄酮对HBsAg和HBeAg的分泌有非常显著的抑制作用;苦菜总黄酮可以减少肝脏谷肌甘肽耗竭,抑制肝脂质过氧化作用,对四氯化碳或是酒精中毒所致肝损伤有明显的保护作用;知母总黄酮具有抑制脂质过氧化和清除自由基的功效,对溴酸钾诱发的肝损伤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黄芪总黄酮对扑热息痛所致肝损伤有保护作用。

7 消化系统的作用
甘草叶中的富黄酮成分,具有显著的治疗溃疡病和抑制胃酸过多的作用。

高良姜提取的黄酮成份可以显著抑制实验动物的回肠收缩运动,其具有胆碱能受体、H受体介导、钙离子通道或对平滑肌直接起作用。

8 对神经系统的作用
8.1 镇痛作用黄酮类化合物有良好的镇痛作用,其作用机制与钙离子拈抗有关,其镇痛作用比吗啡弱,但是强于阿司匹林。

芦丁黄酮提取物具有显著的镇痛作用,芦丁可提高小鼠嘶叫刺激阈值,延长小鼠热板舔足反应潜伏期,有效抑制小鼠扭体反应。

8.2 抗抑制作用连翘黄酮化合物对于脑缺血再灌注实验动物模型,有抗抑郁作用,对于绝望实验具有一定的改善作用。

8.3 延缓衰老作用淫羊藿总黄酮可延缓衰老,显著降低脑组织NO含量,提高急性热应激下的应激能力,蜂胶黄酮能说明其可以抑制NO的细胞毒作用,达到延缓衰老之目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