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当代文学名篇导读》-雨巷》与《再别康桥》意象的古典美
《雨巷》和《再别康桥》的复沓之美

《雨巷》和《再别康桥》的复沓之美作者:钱卓玛来源:《语文天地·高中版》2017年第12期从《诗经》《楚辞》一直到现当代新诗,复沓手法散发出不朽的艺术魅力,发挥着突出思想、强调感情、暗示思路脉络、加强韵律节奏等作用。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收录的《雨巷》和《再别康桥》体现了现当代新诗对复沓手法的完美秉承,代表了中国现代新诗对民族文化传统的弘古创新和对外来文化元素的兼收并蓄,彰显出中国新诗“和而不同”、秉承民族文化温婉典雅的特色。
以下拟从《雨巷》和《再别康桥》传承中国古典诗词的复沓艺术手法方面,谈谈作品在复沓回环中深化诗人复杂深沉而又强烈鲜明的情感。
一、《雨巷》:复沓,让怅惘更深《雨巷》是戴望舒的成名作和前期的代表作,约作于政治风云激荡的1927年夏,当时的中国处于白色恐怖之中,怅惘与希望、幻灭和追求的双重情怀融于其间。
1.首尾“起结复见”的段式复沓《雨巷》的首尾两节仅仅更换了一处动词,即由首节的“逢着”变为末节“飘过”。
动荡的社会现实给诗人带来了“孤独”“彷徨”“迷茫”和“愁怨”,但是诗人的内心还“希望”“逢着”一位与自己同病相怜“丁香一样结着愁怨的姑娘”。
诗人在雨巷中经历了短暂的、带有浪漫情调的、梦幻般的“奇遇”之后,隐隐的希望变成了深深的失望:“逢着”的“丁香一样结着愁怨的姑娘”只能如梦幻中“飘过”。
从“逢着”到“飘过”,两个动词的变换不仅形象地再现出诗人的心绪变化,而且使诗中渲染的那种因理想破灭而无法挽回的苦闷、哀怨与无奈、怅惘的情感进一步加深了。
2.贯串“我”与“丁香姑娘”雨巷相遇过程中的词句复沓《雨巷》的每一节都有词句复沓。
在2~6节中,诗人用一组镜头,通过大量的词句复沓描绘了“我”与丁香姑娘的“雨巷奇遇”:2~3节写丁香姑娘现身雨巷(出现),三个“丁香一样的”和两个“哀怨”写其容颜,两个“像我一样”写其神态;第4节写丁香姑娘走近(相遇),两个“走近”和两个“像梦一般的”构成对眼神“凄婉迷茫”的特写;第5节写与丁香姑娘擦肩而过的相离(分离),两个“飘过”突出相遇相会之短促,两个“远了”突出“我”目送之依依不舍;第6节写丁香姑娘远去(消失),“消了她的颜色,散了她的芬芳”,“太息般的眼光,丁香般的惆怅”形成意义复沓,突出了雨巷中“逢着”丁香姑娘就是一场短暂的“梦”,更大的失落、更深的悲哀占据了诗人的内心。
2,诗两首《雨巷》《再别康桥》

2 诗两首从容说课《诗两首》包括戴望舒先生的《雨巷》和徐志摩先生的《再别康桥》两首诗。
望舒先生的《雨巷》是先生的成名之作,发表于1928年。
徐志摩先生的《再别康桥》写于1928年他重游当年求学之地——英国剑桥大学后的返国途中,诗中缠结着诗人难以挥去的万千离愁。
这两首诗都是语言优美、情感细腻、意蕴悠长的唯美之作,称得上中国新诗的唯美的典范。
因此,教学上,重点在品味诗歌的“美”,品味纯美的意境、绝美的语言、唯美的情思,尤其应品味语言所呈现出的音乐之美、绘画之美、建筑之美。
一定要紧扣语言本身去感受,通过反复诵读、潜心品读等手段,辅之以音乐的效果,调动联想、想象的能力,感受诗歌意境之美。
拟定两课时。
教学设想:第一课时:简介两位诗人及其创作的相关背景,然后通过听录音范读,学生以各种形式反复朗读诗歌,并分析诗中的主要意象,体会诗人的情感。
第二课时:品析诗中最优美的语言,借助音乐的力量,运用配乐朗诵的方法,进一步感悟诗歌之美,并最终达成背诵的目的。
教学重点品味诗歌的语言,感受诗歌的语言美。
教学难点理解诗歌美之所在、美之真谛。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录音机。
课时安排两课时。
三维目标1.学习鉴赏诗歌语言的基本方法,仔细揣摩优美的诗句,品味诗歌语言之美。
2.理解诗歌的情感,分析情感与语言之间深刻的关系,体会优美的意境所造就的艺术效果。
3.朗读教学,以多种形式、多种手段反复诵读,感受语言之美。
4.合作探究,品悟意境之美。
5.感受诗歌的语言美,感悟诗人的情感美,接受一次美的洗礼,获得一次美的熏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导入新课创设氛围,营造气氛【播放电视剧《人间四月天》中以徐志摩先生的诗谱上曲演唱的歌,同时多媒体展示诗作】师怎么样,大家有什么感受呢?生我陶醉了。
生美!实在是美!师对,美!诗美,音乐也美。
而今天我们的确要欣赏中国新诗当中两篇唯美的佳作。
首先,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这两首诗两遍。
师同学们都已经从感性上接触到这两首诗了,请把你的直觉告诉大家,你觉得更喜欢读哪一首呢?生我喜欢《雨巷》。
高考语文必修课《雨巷》《再别康桥》课文分析与知识点总结

高考语文必修课《雨巷》《再别康桥》课文分析与知识点总结第2课《诗两首》《雨巷》运用了象征的抒情手法。
诗中那狭窄阴沉的雨巷,在雨巷中徘徊的独行者,以及那个像丁香一样结着愁怨的姑娘,都是象征性的意象。
这些意象又共同构成了一种象征性的意境,含蓄地暗示出作者既迷惘感伤又有期待的情怀,并给人一种朦胧而又幽深的美感。
富于音乐性是《雨巷》的另一个突出的艺术特色。
诗中运用了复沓、叠句、重唱等手法,造成了回环往复的旋律和婉转悦耳的乐感。
因此叶圣陶先生称赞这首诗为中国新诗的音节开了一个“新纪元”。
《诗两首》知识点1、《雨巷》在艺术上有何特色?《雨巷》运用了象征的抒情手法。
诗中那狭窄阴沉的雨巷,在雨巷中徘徊的独行者,以及那个像丁香一样结着愁怨的姑娘,都是象征性的意象。
这些意象又共同构成了一种象征性的意境,含蓄地暗示出作者既迷惘感伤又有期待的情怀,并给人一种朦胧而又幽深的美感。
富于音乐性是《雨巷》的另一个突出的艺术特色。
诗中运用了复沓、叠句、重唱等手法,造成了回环往复的旋律和婉转悦耳的乐感。
因此叶圣陶先生称赞这首诗为中国新诗的音节开了一个“新纪元”。
2、《雨巷》在意象选用上的特点及好处是什么?《雨巷》中应该说有三个主要意象:“雨巷”、“我”和姑娘,这三个表面上看似并不特别的意象事实上深藏着一种极为特殊的时空关系,不仅使整首诗所营造的情境显得模糊、虚幻、迷离,更使得对诗的意义的理解也有了含混复杂的多义性,三个意象具有某种程度上的一致性,它们统一于一个空间画面内,而且有着同样的情感底色:“独自”、“彷徨”的“我”、“悠长”、“寂寥”、“颓圮”的“雨巷”和“哀怨”、“凄清”、“迷茫”的“姑娘”共同构成了一个黯淡、低沉,迷离而幽长的空间,给人们带来一种孤独、冷寂又带迷茫的情绪。
这三个意象的空间关系又是动态的,三个意象在移动中彼此衬托相互呈现:移动是随着“姑娘”的“飘过”展开的,在这种轻缓的“飘过”中,“姑娘”展演着她的颜色、眼光、气味和姿态,“雨巷”也逐渐因为不断绵延的“悠长”、“雨的哀曲”和“颓圮的篱墙”变得更为具体,而“我”的期待和梦想、失望和迷茫随着“姑娘”的身影隐隐显显。
《雨巷》《再别康桥》诗两首学案课后知识总结

诗两首1.重点字词彷徨寂寥彳亍冷漠凄清惆怅哀怨凄婉太息颓圮青荇招摇揉碎浮藻长篙漫溯斑斓笙箫2.文学常识“新诗”又称“现代诗”,与旧体诗相对而言,一般是指“五四新文学”运动以后产生的新体诗歌,包括现代格律诗、自由诗、散文诗等等。
自由诗,是现代诗的一种,是在节数、行数、字数音韵等方面都较为自由的诗,它不受格律的严格约束,可以根据内容和感情的需要在形式上自由变化,但必须要有节奏,押大致相近的韵。
创始人为美国诗人惠特曼,我国“五四”以来很流行这种诗体。
《雨巷》和《再别康桥》都属于自由诗。
戴望舒(1905~1950),笔名有戴梦鸥/江恩等。
浙江杭州人,中国现代著名诗人。
1932年曾赴法国留学,1935年回国。
1936年与卞之琳/梁宗岱/冯至等人创办《新诗》月刊。
诗集主要有《我的记忆》、《望舒草》、《望舒诗稿》、《灾难的岁月》四部。
《雨巷》是他的前期代表作以及成名作,因此他又有“雨巷诗人”的雅号。
戴望舒早期熟读法国象征派诗人魏尔伦的作品,受法国象征主义/欧洲浪漫主义的影响。
《雨巷》写于1927年,当时《小说月报》的编辑叶圣陶这样评论这首诗:“它给新诗的音节开了一个新的纪元。
”徐志摩(1897~1931),中国现代著名诗人/散文家。
浙江海宁人。
1918年赴美国留学,1921年赴英国剑桥大学研究政治经济学。
在剑桥大学求学的两年间,深受西方教育的熏陶以及欧美浪漫主义和唯美派诗人的影响。
诗集有《志摩的诗》、《翡冷翠的一夜》、《猛虎集》、《云游集》。
徐志摩1923年参与并发起创立新月社(新月社是五四以来最大的以探索新诗理论与新诗创作为主的文学社团,主要成员有胡适、徐志摩、闻一多、梁实秋等),成为新月派的代表诗人。
新月派反对诗歌散文化,从理论到实践上对新诗的格律化进行了认真的探索,因此又被称为“新格律诗派”。
闻一多在《诗的格律》中提出著名的“三美”主张,即“音乐美(音节)、绘画美(词藻)、建筑美(节的匀称和句的均齐)”。
浅议《雨巷》中的意象及艺术特点

浅议《雨巷》中的意象及艺术特点《雨巷》是现代著名诗人戴望舒创作的一首颇具影响力的诗作。
这首诗通过丰富的意象和独特的艺术手法生动地描绘了一个多雨的静谧巷子,使得读者仿佛置身于那如梦如幻般的诗意境地。
接下来,我们将从意象和艺术特点两个方面进行浅析。
首先,从意象方面来看,《雨巷》中运用了许多具有代表性和象征意味的意象表达,展示了诗人的内心世界和情感变化。
诗中的“雨巷”意象展现了无尽的孤寂与希望,是诗人内心挣扎的象征。
此外,“丁香般的姑娘”意象也具有丰富的意涵:一方面,它传达了美丽、纯洁与希望的美好形象;另一方面,它象征着诗人对美好生活的无尽向往。
同时,“泥泞的地”、“漫无边际的雨”等意象都传达了诗人对生活的无助感,使得整首诗的意境愈发深邃。
从艺术特点来看,《雨巷》在辞藻和修辞方面展现了独特之处。
首先,诗的辞藻优美清新,诸如“深深的雨巷”、“丁香一样的颜色”等描绘都显得极具诗意。
词汇的选用既准确地表达了作者的意图,同时又形成了恰如其分的对仗,令人耳目一新。
其次,诗中的比喻和拟人手法也堪称惊艳。
仿佛通过拟人手法,诗人把“雨”视作生活中的敌人,寓意着生活的不易。
同时,“顺着泥泞的地,再走五步,和寄一封信”是一种夸张的比喻,强调了雨对生活带来的困扰和压抑。
这样的技巧使得诗中的情感愈发饱满与立体。
此外,句式和语法的特点也为这首诗增色不少。
诗中采用了一种简洁明快的句式,如增强了对意境的表达。
而整首诗的叙述和抒情紧密相联,使得作品在既描绘了静谧雨巷的景象,又表达出诗人自我情感的同时,也带有强烈的启示意味,展现了生活在压抑和困境中仍需要勇敢面对与突破的觉悟。
这都使得这首诗逐渐成为现代诗坛一颗耀眼的明珠。
总之,《雨巷》的意象及艺术特点使得这首诗具有强烈的寓意性、深入人心的情感抒发和易于引发读者共鸣的诗意美。
它既展示了戴望舒对生活现实和理想的深刻体悟,又通过诗歌修辞的巧妙运用,为读者呈现出一个富有想象力的精神世界。
正是这种独特的艺术魅力,使得《雨巷》成为了中国现代诗歌的重要代表作。
《雨巷》和《再别康桥》

《再别康桥》 1921 年,徐志摩进入剑桥大学。1922 年学 成回国。 他在 1922 年启程回国前夕,写下了 《康 桥再会罢》一诗,表达对康桥的眷恋。第二次是 1925 年 4 月,他重游康桥,归国后写下了散文 《我所知道的康桥》。 1928 年,徐志摩第三次游 康桥,7 月的一个傍晚,他一个人悄悄来到了久 别的母校,漫步于寂静的校园,怀念逝去的美好 岁月。但斗转星移,物是人非,没有人认识他,满
2.《再别康桥》的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 体现在哪些方面? 参考答案:音乐美:①押韵。韵脚为:来、彩; 娘、漾;摇、草;箫、桥;来、彩。②音乐和谐,节 奏感强。 ③回环复沓,首节和尾节句式相似,节奏 相同,构成回环呼应的结构形式。
绘画美:①全诗选用“云彩、金柳、夕阳、 艳影、青荇、彩虹、青草、星辉斑斓”等词语, 给读者以视觉上的色彩想象。②通过动作性词语, 如“招手、荡漾、招摇、揉碎、漫溯、挥一挥” 等,使每一幅画面包含动态,给人以立体感。 建筑美:全诗共七节,每节四行,单行和双行 错开一格排列,无论从排列上还是字数上看,都 整齐划一,给人以美感。
没有将“我”无限的心事明白地道出来。“似 乎在期待、追求着什么,而期待和追求的目标 却是那样的遥远而渺茫。” 思路提示二:单从字面上来看,我们完全 可以把诗的情感归结为对“姑娘”的朦胧的爱 情,但优秀的诗作一般都可以有多样的解读。 这首诗不仅表达了诗人对爱情的追求,它其实 也表达了作者陷入人生苦闷时的彷徨心情。诗 中可遇不可求的“姑娘”代表了作者追求又幻 灭的理想。
腔的热情和对母校的眷恋之情无以倾诉。前来寻 梦的诗人,怅然若失。乘船归国途中,诗人挥笔写 下了这首诗。 (也有一种说法认为本诗是他一游康 桥回国前夕写的)
3.文学常识 中国现代诗 中国现代诗歌是指 “五四” 运动以来的诗歌, 主要指新体诗(新诗)。 其特点是用白话语言写作, 表现科学、 民主的新的时代内容,打破旧诗词格律 的束缚,形式上灵活自由。 胡适的 《尝试集》 “五 是 四” 新文化运动时期第一部白话新诗集,最早从思 想艺术上显示出一种崭新的面貌。而为新诗地位 的确立作出重大贡献的是郭沫若的《女神》。
《死水》《再别康桥》《雨巷》导读

《死水》《再别康桥》《雨巷》导读教学目标:1、了解诗人闻一多、徐志摩、戴望舒等著名诗人及其代表作。
2、理解《死水》一诗象征手法的运用和“反讽”手法,体会“三美”主张。
3、对《再别康桥》,能够借助诗歌意象体会诗歌的画面美。
4、指出《雨巷》中意象的象征意义,体会复沓叠句、讲究韵律的音乐美。
死水教学过程:【导入语】同学们,当你看到臭水沟里的一沟污水、死水时,你会想到什么?你能把它写成诗来讽刺一种社会现象吗?1925年,著名的诗人、学者闻一多先生就以“死水”为题,写了一首诗歌《死水》,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首诗。
【作者及写作背景介绍】闻一多(1899—1946),湖北浠水人,原名闻家骅,后改名一多,字友三,友山,中国现代著名诗人、学者和民主战士。
他强调新诗要具备“三美”:音乐美﹙音节﹚、绘画美﹙辞藻﹚、建筑美﹙节的匀称和句的匀称﹚,作品有诗集《红烛》和《死水》。
1946年7月15日闻一多因怒斥特务杀害李公朴等爱国志士而在昆明被国民党特务分子暗杀。
毛泽东在《别了,司徒雷登》中赞扬了闻一多:“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闻一多先生拍案而起,横眉冷对国民党的手枪,宁可倒下,不愿屈服。
”1922年,作者旅美留学,他看到了西方文明丑恶的一面,以及旅美侨胞身受的歧视和屈辱,写下许多爱国主义的诗篇。
1926年他怀着对祖国的渴念和期望从美国归来,但北洋军阀统治下民不聊生的黑暗现实令他极为失望,他痛呼:“我来了,我喊一声,这不是我的中华,不对,不对!”正是这种为现实所冷却了的爱和期望,成了本诗的深层根基。
【诗歌赏析】师:请大家阅读第一节,并思考这节中“绝望”、“清风吹不起半点漪沦”突出了死水的什么特点?生:突出了死水的凝滞、完全丧失了生命力的特点。
师:“不如”、“爽性”表达出作者什么情感?生:这是作者的愤激之语,表达出作者对死水的厌恶。
师:因此,这一节总写凝滞的死水,并表达了作者的厌恶。
那么,作者是怎样具体描绘死水的呢?请一个同学朗读2-4节。
雨巷和再别康桥对比赏析

雨巷和再别康桥对比赏析引导语:戴望舒的《》和的《》都是意境很美的现代诗,今天小编就分享一篇雨巷和再别康桥对比赏析文章。
中国现代唯美诗之双璧《雨巷》《再别康桥》比较赏析在中国现代发展史上,戴望舒的《雨巷》和徐志摩的《再别康桥》可说具有举足轻重的经典性意义,堪称现代唯美诗之双璧。
两首诗在艺术风格、意境上既有相通、相似处,又有相反相成相衬的绝妙旨趣。
而且,两首诗在艺术成就上都达到了某种难以逾越的高度,作为中国现代唯美诗的经典范本,可以说名至实归。
仔细比较欣赏两首诗的艺术风格和情趣,就可以更深刻的领悟到两位诗人殊途同归的艺术氛围、境界和旨趣所在,享受到一种蕴藉风流酣畅淋漓的诗意之美。
一我之所以把这两首诗称之为“现代唯美诗”,是因为两首诗在艺术风格上都明显的体现了一种唯美的艺术追求,都体现了一种玲珑剔透、精致典雅的形式美以及和谐铿锵、轻盈柔婉的音韵节奏美;而在诗歌意境的营造上,二者都特别注重追求一种单纯典雅的艺术氛围,而并不特别注重诗意的深刻蕴藉。
所以,一般的读者刚一接触这两首诗,几乎毫无例外地都是被两首诗歌轻盈柔和的节奏、美丽单纯的意境所吸引,也就是说,两首诗首先都是凭借这种形式上的“唯美”风格而引起读者的喜爱的,以至于诗歌艺术内涵上的真正价值反而并不为人注意,或者说,反而显得并不重要了。
这个事实也许正好说明诗歌的形式美其实也可以视为诗歌的真正价值而独立存在的。
然而,当我们在强调二者的形式美的重要意义时,却并不意味着二者在诗意内涵上或许存在着某种缺憾;事实是当我们进一步深入品味这两首诗的诗意内涵时,不难发现,两首唯美诗蕴藉的诗意之美其实是形式和内涵完美组合的结晶,在这里,形式和内涵水乳交融的揉在一起,以致很难将二者严格区分。
当我们全身心地沉浸在诗歌轻盈柔美的节奏氛围里、情不自禁的轻轻吟诵出声时(不吟诵出声就觉得不过瘾、不尽兴),就很难说得清诗歌吸引我们的究竟是形式还是内涵了。
这就是这两首诗的迷人之处。
然而我觉得更迷人的是两首诗在同样轻盈柔美节奏中呈现出来的相反相成,交相辉映的艺术境界,构成了两幅风格迥异、色彩对比强烈,然而却同样精美绝伦的画图。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南开大学现代远程教育学院考试卷
2020年度春季学期期末(2019.9) 《现当代文学名篇导读》
主讲教师:李润霞
一、请同学们在下列(5)题目中任选一题,写成期末论文。
1、你认为现代作家中对乡村与农民描写比较真实的是谁?为什么?请举例详加分析。
2、请从各个角度比较分析《雨巷》和《再别康桥》的异同。
3、张爱玲小说中的女性形象有几种类型?你最欣赏哪一类?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理由。
4、新世纪以来,网络文学发展迅速,谈谈你最喜欢的网络文学作品和作家。
5、你认为莫言小说中哪个人物写得最好?请结合具体文本详细讨论。
二、论文写作要求
论文题目应为授课教师指定题目,论文要层次清晰、论点清楚、论据准确;
论文写作要理论联系实际,同学们应结合课堂讲授内容,广泛收集与论文有关资料,含有一定案例,参考一定文献资料。
三、论文写作格式要求:
论文题目要求为宋体三号字,加粗居中;
正文部分要求为宋体小四号字,标题加粗,行间距为1.5倍行距;
论文字数要控制在2000-2500字;
论文标题书写顺序依次为一、(一)、1. 。
四、论文提交注意事项:
1、论文一律以此文件为封面,写明学习中心、专业、姓名、学号等信息。
论文保存为word文件,以“课程名+学号+姓名”命名。
2、论文一律采用线上提交方式,在学院规定时间内上传到教学教务平台,逾期平台关闭,将不接受补交。
3、不接受纸质论文。
4、如有抄袭雷同现象,将按学院规定严肃处理。
《雨巷》与《再别康桥》意象的古典美1927年、1928年,中国的社会正是风起云涌,中国的文坛也正孕育着激流。
闻一多的《死水》,鲁迅的《野草》这种情感激烈的文字占据主流。
在这众多文
学作品中,戴望舒的《雨巷》和徐志摩的《再别康桥》不得不说是一个值得关注
的焦点。
《雨巷》是戴望舒的成名作,成诗于1927年的作品注定承载着那个年代的
记忆——风云激荡的夏天,阴沉狭窄的雨巷,那踽踽独行的孤独者和那个像丁香
一样结着愁怨的姑娘。
灰白的墙壁,青石的小路,紫色的迷茫,这是诗人留给我
们的隽永的记忆。
不管《雨巷》的文字中透露的是时代的感伤,还是个人情感的
抑郁,这首诗给我们的情感的体验都是一种具有中国古典色彩的含蓄之美。
这种
美让我们整个人安静,沉浸在紫色的忧郁之中。
而1928年,另一位前去悄悄拜访老友的男子,也在那条寂静的康桥上回味
着自己的一幕幕往事。
从马赛归国的途中,他展纸执笔,写下了“轻轻的我走了,
正如我轻轻的来”这样经典的诗句。
千般不舍,万般离愁正如康河的涟漪荡漾开
来,散发着儒雅的气息。
风云激荡的社会中,这两篇诗歌就像是两点星光,细小却明亮,他们在与整
个社会写作风格大潮流不相应的同时,却彼此相似。
比如:文章结构、韵律上的
音乐性,语言文字上的运用风格,音节、节奏、句读、平仄、或轻重音等音乐元
素。
反复,复沓重叠等表现手法,诗人情感的含蓄性,朦胧性,诗歌在陌生化的
表现上等等,可最吸引我的是他们对中国古典意象的运用,也就是他们意象运用
所体现的古典美。
首先,这两首诗从整体内容和风格上来看就很符合中国诗歌的写作要求。
《尚书》有云:诗言志。
《诗大序》有:“诗者,志之所之也。
在心为志,
发言为诗”的说法。
《文赋》指出:诗缘情而绮靡。
这两首诗都从诗人的个人体
验出发,写自己内心深处对情感、对人生、对社会的思考。
我们可以看到不管是
闻一多的《死水》还是鲁迅的《野草》,他们都于诗人本身的生活有一定的距离
感。
那条北京的普通臭水沟被诗人赋予了过多的情感,或者说,我们普通人无法
站在作者的角度去思考人生。
但是戴望舒和徐志摩不同,我们作为普通人也会对
雨巷中邂逅的姑娘有所挂牵,我们也会对生活过的学校,与爱人共度过的康河有
深深的眷恋。
我们可以说这两首诗就像古代《诗经》中的诗歌一样,用最淳朴的情感体验来打动我们。
从某种程度上来看,我觉得《雨巷》和《再别康桥》正是《蒹葭》和《关雎》经典的穿越与对接。
《雨巷》和《蒹葭》都是一种“邂逅情境”。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每一次看到这句诗,我们都仿佛看见一位衣袂飘飘的男子,于水边抚琴,用哀伤的嗓音在独唱。
那个“在水一方”的伊人成了每个人内心深处,对可望而不可即的美好伊人或远方理想的追求,“在水一方”也成了若即若离的代名词和诱惑的象征。
《雨巷》中那个“一个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也是一种可望而不可即的象征,她代表着诗人心中朦胧的,时有时无的希望。
用邂逅来表达希望,穿越千年,这是在水一方的伊人和现代诗人的真正“邂逅”。
戴望舒的邂逅当然也更具有时代性,在思想层面已经超越爱情,他更能激活读者的生命想象。
《再别康桥》和《关雎》在爱情层面也是如此的共通。
故地重游的诗歌在中国不少见,怀念学校生活的文字也很多,但是,我们无法找到一篇比《再别康桥》更悲伤的文字,因为,这里面还有他对爱妻的祭奠。
林徽因的《那一晚》告诉我们,这条康河,是他们共同走过的象征。
而林徽因也正是徐志摩心中的“窈窕淑女”。
同时,徐志摩采用了和《关雎》一样的意象,来表达情感,“波光里的艳影”“夕阳中的新娘”“软泥上的青荇”“寻梦放歌”,就如同“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参差荇菜”“琴瑟友之”。
孔子评价《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同样,我认为徐志摩的《再别康桥》更是完美的体现了这一点。
“悄悄地我走了,正如我悄悄地来。
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
看似他告别的是剑桥,是康河,但其实是康河中所承载的他已逝去的爱情。
《关雎》所具有的“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的中庸之美,在这首时上得到了完美体现。
其次,这两首诗对意象的运用更具有古典美。
五四以后的诗人都有自己情有独钟的意象,就像艾青的“大地”“太阳”,冯志的“蛇”,而徐志摩和戴望舒的温婉则来源于中国传统的意象美感。
《再别康桥》中,“云彩”、“杨柳”是告别的象征。
让我们联想到“以柳寄情”,“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而“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又让我们想到“以柳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