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消化系统解剖生理特点
儿科消化系统疾病—儿童消化系统解剖生理特征(儿科学课件)

㈢肠 ①小儿肠管长、吸收面大,有利于消化吸收;但壁薄、 通透性高,消化不全的产物和过敏原易进入的体内, 引起全身感染和变态反应 ②易发生肠套叠、肠扭转 ③易发生脱肛
㈣肝 ①小儿年龄越小肝相对越大,婴幼儿正常肝可在右肋下 触及1-2cm,柔软、无压痛,6岁后肋下即触不到 ②肝功能不成熟,易发生肝肿大和变性 ③胆汁分泌较少
小儿消化系统解剖、生理特点
㈠口腔 ①新生儿口腔两脂肪垫发育良好有助于吸吮 ②新生儿及婴幼儿口腔粘膜薄嫩,血管丰富,唾液 分泌少,易受损伤和细菌感染 ③生理性流涎 ④3个月以下小儿不宜喂淀粉类食物
㈡食管、胃 ①新生儿和婴儿的食管呈漏斗状,常发生胃食管返流 ②新生儿和婴儿易发生溢奶和呕吐 ③胃内盐酸和各类酶,消化功能差 ④胃排空时间:水>母乳&黄色,糊状,无臭味,呈酸性,每日2-
4次,添加辅食后次数逐渐减少。 ⒉人工喂养儿:淡黄色,较干稠,较臭,呈碱性或中性,
每日1-2次,易发生便秘。
⒊混合喂养儿:与人工喂养者相似,质地软,颜色 较黄,添加辅食后,粪便性状接近成人,每日1次
㈤胰腺 ①婴幼儿时期胰腺即其消化酶的分泌即易受炎热天气 和各种疾病的影响而被抑制,容易发生消化不良 ②6个月以内的小儿的胰淀粉活性较低,故4个月以前 不易喂淀粉类食物
㈥肠道菌群 ①胎儿消化道内无细菌 ②一般情况下胃内几乎无菌 ③母乳喂养者以双歧杆菌为主, ④人工喂养和混合喂养儿肠内的大肠杆菌、嗜酸杆菌、 双歧杆菌及肠球菌所占比例几乎相等
儿童消化系统解剖生理特点

第7 版
五、肝
肝细胞再生能力强,不易发生肝硬化。 易受缺氧,感染、中毒等因素敏感性大, 肝细胞易发生肿胀,变性、坏死等,影 响正常功能。胆汁分泌较少,对脂肪的 消化、吸收功能较差。
第7 版
六、胰腺
胰液分泌量随年龄增长而增加,至成人 每日可分泌1~2L。婴幼儿时期胰液及其 消化酶的分泌易受炎热天气和各种疾病 的影响而被抑制,容易发生消化不良。
第7 版
七、肠道细菌
胎儿肠道是无菌的,生后数小时细菌即 侵入肠道,主要分布在结肠和直肠。母 乳喂养以双歧杆菌占绝对优势,人工及 混合喂养大肠杆菌、嗜酸杆菌、双歧杆 菌及肠球菌所占比例几乎相等。正常肠 道常驻菌群对致病菌有一定的拮抗作用 婴幼儿正常菌群脆弱,易发生菌群失调, 导致消化功能紊乱。
第7 版
八、健康小儿粪便或金黄色,不臭, 偏酸,2~4次/日。 2 人工喂养粪便:淡黄或灰黄,干,臭, 中性或碱性,1~2 3 混合喂养粪便:介乎二者之间。
第7 版
三、胃
新生儿胃容量约30~60ml,成人月2000ml。 每天喂养的次数越多。
水平位,平滑肌发育不完善,易扩张, 贲门括约肌发育差,幽门括约肌发育较 好,易呕吐。
第7 版
四、肠
小儿肠管相对长,肠系膜柔软而长,升 结肠与后壁固定差,易发生肠扭转和肠 套叠。肠壁薄,通透性高,肠内毒素、 消化不全产物和过敏原可经肠粘膜进入 体内,引起全身感染和变态反应性疾病。 大脑皮质功能发育不完善,进食时常引 起胃-结肠反射,产生便意,所以大便次 数多于成人。
儿童消化系统解剖生理特点
第7 版
一、口腔
新生儿及婴幼儿粘膜薄嫩,血管丰富, 唾液腺不发达,易损伤和感染;3~4个月 唾液分泌增加。婴儿口底浅, 5~6个月 唾液增多明显,不能及时吞咽所分泌的 全部唾液,-生理性流涎。
小儿消化系统解剖生理特点

小儿消化系统解剖生理特点小儿消化系统是指婴幼儿和儿童的消化系统,包括口腔、食道、胃、小肠、大肠和肛门等器官。
与成人相比,小儿消化系统具有一些特点,下面将从解剖结构、生理功能和生理调节三个方面进行详细描述。
一、解剖结构特点1. 口腔:小儿口腔较小,牙齿尚未完全发育,唾液分泌相对较少。
此外,婴幼儿的口腔有乳牙期和恒牙期的转换,因此口腔的结构和牙齿的数量会发生改变。
2. 食道:婴幼儿的食道较短且较窄,食物通过食道的速度较快。
此外,食道的括约肌功能尚未完全发育,食物容易反流,导致婴儿出现吐奶现象。
3. 胃:婴幼儿的胃相对较小,容积较小。
胃酸分泌较少,胃内酸度较低,对蛋白质的消化能力较弱。
此外,胃壁的黏膜层较薄,容易受到刺激而引起胃炎等胃病。
4. 小肠:婴幼儿的小肠较长,约占整个消化道长度的3/5。
此外,小肠绒毛发育不完全,消化酶的分泌和吸收功能尚未完全发育,因此对脂肪和蛋白质的消化和吸收能力较差。
5. 大肠:婴幼儿的大肠相对较短,肠腔较窄,直肠括约肌功能尚未完全发育,容易导致便秘和排便困难。
二、生理功能特点1. 食物消化:婴幼儿的消化功能尚未完全发育,消化酶的分泌较少,消化能力较弱。
尤其是对脂肪和蛋白质的消化能力较差,消化吸收率较低。
因此,婴幼儿需要依靠母乳或配方奶来提供充足的营养。
2. 营养吸收:婴幼儿的小肠绒毛发育不完全,吸收功能较弱,特别是对脂溶性维生素和微量元素的吸收能力较低。
此外,婴幼儿的肠道菌群尚未建立,对食物中的纤维素等难以消化的物质的吸收能力也较差。
3. 免疫功能:婴幼儿的免疫系统尚未完全发育,抵抗力相对较弱。
母乳中含有丰富的抗体和免疫因子,可以提高婴儿的免疫能力,预防感染和过敏等疾病。
4. 肠道蠕动:婴幼儿的肠道蠕动频率较高,肠道传输时间较短。
这有助于减少细菌滋生的机会,减少肠道感染的风险。
三、生理调节特点1. 饮食调节:婴幼儿的饮食需求较高,需要频繁进食。
此外,婴幼儿对食物的味道和温度敏感,容易产生偏好和厌恶。
小儿消化系统解剖生理特点

小儿消化系统解剖生理特点1、小儿消化系统的组成:口腔、食管、胃、肠、肝、胰腺。
肠道细菌是影响消化的一个因素。
2、1)吮吸和吞咽功能何时具备:足月新生儿出生时已具备较好的吞咽和吮吸功能。
(早产儿差)2)婴儿口腔容易损伤和感染:口腔黏膜干燥、薄嫩,血管丰富,唾液腺发育不够完善。
(唾液的功能:由唾液腺分泌,具有湿润口腔和协助消化的功能)3)3个月以下婴儿不宜喂食淀粉类食物的原因:1、唾液分泌少2唾液中淀粉酶少(淀粉类食物包括:富含碳水化合物及根茎类蔬菜,粮食类:玉米、小麦、大米;根茎类:土豆、山药、薯类;豆类;含淀粉较多的水果:香蕉等)4)婴儿流涎的原因:唾液3-4个月开始分泌增多,5-6个月开始明显增多,吞咽功能不够完善,不能及时吞咽所分泌的唾液5)婴儿易发生食物反流:1、食管呈漏斗状,腺体缺乏、肌层不发达、弹力差,食管下端贲门括约肌发育不成熟(成年人食管有三个狭窄,肌力发达,腺体丰富)常发生胃食管反流;2、胃呈水平位,贲门和胃底肌张力低,但是幽门括约肌发育较好,常发生幽门痉挛导致呕吐。
6)婴儿胃什么时候变为垂直位:会走以后,逐渐变为垂直位。
7)胃食管反流是么时候消失:9个月8)婴儿的胃内容量:新生儿:30-60ml,1-3个月,90-150ml,1岁250-300ml。
9)为什么孩子吃的量远大于这个量:哺乳后不久,幽门便开放,胃内容物逐渐流入十二指肠,故实际哺乳量远大于这个量。
10)如何间隔喂养时间:根据不同事物的排空时间,水的排空时间约为1.5-2小时,母乳的排空时间2-3小时,牛乳的排空时间3-4小时。
(早产儿排空慢,易发生胃潴留)11)孩子不能乱吃东西的原因:1、婴儿肠壁薄,通透性较高,故肠内毒素、消化不全产物、过敏原等易通过肠粘膜吸收进入体内,引起全身感染和变态反应性疾病。
2、肝功能不成熟,解毒能力差,在感染中毒缺氧情况下已发生肝肿大和变性。
12)婴幼儿对脂肪和蛋白质消化能力较差:1、婴儿期胆汁分泌较少2、出生时胰液分泌较少,到一岁时才接近成人水平。
婴儿消化系统解剖生理特点

婴儿消化系统解剖生理特点
婴儿的消化系统在解剖和生理上有以下特点:
1. 肠道发育:婴儿出生时,消化系统的各个部位都还未完全发育成熟。
胃的容量较小,肠道长度较短,消化酶的分泌也较少。
肠道发育需要一定的时间才能完全成熟。
2. 免疫系统:婴儿的消化系统免疫功能不完全,容易受到食物中的微生物和抗原的侵袭。
以及婴儿的肠黏膜对外界刺激比较敏感,易受到损伤。
3. 食物消化和吸收:婴儿的胃酸分泌较少,胃酸浓度低,消化能力相对较弱。
胃蛋白酶的产生也较少,对蛋白质的消化效率较低。
此外,胰腺的功能也有限,胰酶和胆汁分泌相对较少,对脂肪和碳水化合物的消化相对较弱。
婴儿的肠道对乳糖的分解酶乳糖酶的分泌也较少,对乳糖的消化能力较差。
4. 肠道菌群:婴儿的肠道菌群也需要时间逐渐建立完善。
新生儿的肠道内的菌群相对较少,主要以简单和未经发酵的食物为基础。
随着饮食的逐渐增加,肠道菌群也逐渐多样化。
总的来说,婴儿的消化系统在出生后需要经历一定时间的发育和适应过程,从而逐渐适应母乳或其他食物的消化和吸收。
了解婴儿消化系统的特点对于婴儿的喂养和营养摄入的规划非常重要。
小儿消化系统解剖生理特点

2
肠道菌群形成
产生有益菌群,促进消化吸收和免疫系统发育。
3
消化酶的合成
小儿逐渐合成出足够量的消化酶,能够更好地消化各种食物。
小儿消化功能的调节与控制
神经调控
中枢神经通过神经冲动调节 消化系统的运动和分泌。
荷尔蒙调节
神经内分泌系统分泌出荷尔 蒙,调节胃酸和胃肠运动。
免疫调控
免疫系统通过免疫调节细胞 和分子的活性,对消化系统 发挥重要作用。
小儿消化系统解剖生理特 点
小儿消化系统是由多个器官组成的,如口腔、食管、胃、肠道等。它具有一 些独特的生理特点,包括消化能力的发育与成熟等。
小儿消化系统的组成结构
咽喉
食物经过口腔进入咽喉,进入食管。
食管
食物通过食管移动到胃部,由蠕动推动。
胃
胃是消化食物的重要器官,负责分解和吸收。
肠道
肠道是吸收养分的关键部位,包括小肠和大 肠。
小儿化系统的生理特点
1 消化能力发展
小儿的消化能力在出生后逐渐提高,适应各类食物。
2 酸碱度调节
小儿的胃酸分泌能力较弱,容易出现胃酸过少或过多的情况。
3 肠道菌群形成
肠道菌群在小儿期发育并与消化功能密切相关。
小儿消化系统的发育与成熟
1
胃和肠道发育
胃和肠道的组织结构和功能逐渐成熟,适应各类食物。
合理用药
在医生指导下使用适当的药物进行治疗。
情绪调节
保持良好的心情,避免情绪波动影响消化系 统功能。
小儿消化系统疾病的饮食护理与康复
1
饮食调理
根据疾病类型,进行适当饮食调理,避免刺激性食物。
2
康复运动
根据康复情况,进行适当的运动和体育活动,促进康复。
小儿消化系统生理特点解剖

食时间
04
饮水量:保证小儿充足
的饮水量,避免脱水
疾病预防
01
保持良好的饮食习惯,避免 暴饮暴食
02
定期进行健康 检查,及时发 现并治疗疾病
03
保持良好的卫 生习惯,避免 感染性疾病
04
加强锻炼,增 强体质,提高 免疫力
生长发育监测
01
定期测量身高、体重、
头围等指标,了解生
05
大肠:小儿大肠长度较短, 排便功能较弱,容易发生便 秘。
02
食道:小儿食道较短,容 易发生食物反流。
04
小肠:小儿小肠长度较短, 吸收能力较弱,容易发生营 养不良。
06
肛门:小儿肛门括约肌发育 不完全,容易发生大便失禁。
消化腺分布
01
唾液腺:位于口腔内,分 泌唾液,帮助消化食物
03
胰腺:位于腹腔内,分泌 胰液,帮助消化食物
3
幼儿期:消化系统基本 成熟,消化功能逐渐完 善,食物耐受性增强
4
学龄期:消化系统发育 基本完成,消化功能稳 定,食物耐受性进一步 提高
5
青春期:消化系统发育 基本稳定,消化功能达 到成人水平,食物耐受 性增强
消化系统与全身发育的关系
消化系统是生长 发育的基础,其 发育状况直接影 响全身发育。
消化系统发育与 全身发育相互影 响,共同促进生 长发育。
长发育情况
02
观察小儿食欲、睡眠、
精神状态等,及时发
现异常
03
定期进行健康体检,
了解小儿生长发育状
况
04
关注小儿营养状况,
保证营养均衡,避免
营养不良或过剩
谢谢
肠道菌群:小儿肠道菌群 尚未建立完善,影响消化 吸收能力
儿科学消化系统疾病

第10节:消化系统疾病一、解剖生理特点(一)、解剖特点1.婴幼儿的胃呈水平位,贲门括约肌发育不成熟,幽门紧张度高,所以很容易吐奶。
2.口腔黏膜嫩,血管丰富。
3.唾液腺不完善,唾液分泌少,黏膜干燥,易胺损伤和细菌感染。
(二)、生理特点新生儿唾液分泌少,3-4个月开始增加,5-6个月明显增多。
婴儿胃排空时间:水为1.5-2小时母乳为2-3小时牛乳为3-4小时二、先天性肥厚性幽门狭窄由于幽门环肌肥厚,使幽门管腔狭窄而引起的上消化道不完全梗阻性疾病。
(一)、临床表现(右上腹肿块+呕吐)1.呕吐无胆汁的喷射性呕吐(由于幽门梗阻,胆汁上不来),呕吐物为凝块的奶汁。
2.胃蠕动波3.右上腹肿块特有体征。
呈橄榄形、光滑、质较硬的肿块还可以有黄疸、消瘦、脱水以及酸碱平衡电解质紊乱表现(二)、辅助检查1.腹部B型超声检查:可发现幽门肌厚度≥4mm,前后径≥13mm,管长≥17mm.2.X线钡餐检查,幽门胃窦呈典型的鸟嘴状改变,(还有一个病也是呈鸟嘴状改变:贲门失弛缓症)管腔狭窄如线状。
(三)、治疗幽门环肌切开术三、先天性巨结肠(排便延迟)。
又称为先天性无神经节细胞症。
也就是小肠远端无神经调节,持续痉挛,粪便在近端出不去,使这一段结肠肥厚扩张。
一、临床表现1.胎便排出延迟、顽固性便秘和腹胀患儿出生后3天不排便,以后形成不灌肠不排便的情况。
2.呕吐、营养不良、发育迟缓.3.直肠指检直肠壶腹部空虚。
4.容易并发:小肠结肠炎。
(二)、辅助检查腹部立位平片、内镜(三)、诊断和鉴别诊断1.先天性肠闭锁:完全不通气了,腹部直立位平片可见整个下腹部无气2.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X线平片示肠壁有气囊肿和(或)门静脉积气。
四、小儿腹泻病小儿腹泻病是一组由多病原、多因素引起的以大便次数增多和大便性状改变为特点的消化道综合征,好发于6个月-2岁婴幼儿。
(6个月以前的多为生理性腹泻,6个月-2岁,好发秋季腹泻,2岁以后好发菌痢)(一)、病因1.易感因素婴幼儿的各个系统发育还不完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生儿消化系统解剖生理特点
主讲人:胥丽君
(一)口腔新生儿口腔容积较小,舌短宽而厚,出生时已具有舌乳头,硬腭穹窿不发达,牙床宽大,唇肌、咀嚼肌发育良好,商颊有坚厚的脂肪垫,故生后即已具备充分的吸吮和吞咽能力。
吸吮反射虽是生后即存在的非条件反射,但也受各种因素影响,如喂奶前将小儿置于准备体位,母亲用手协助将奶头送人口内,乳汁气味,奶瓶外形等均能作为条件使之强化。
早产儿、患呼吸道感染或口腔炎、颅内有病变时均可受到抑制。
口腔粘膜细嫩,血管丰富,唾液发育不足,分泌唾液较少,粘膜较干燥,易受损伤,故清理口腔时,忌用布类擦洗,以免粘膜破损造成感染.90%的新生儿于硬腭正中线两侧可见散在的黄白色小点,称上皮珠,系上皮细胞堆积所致。
有时在牙龈切缘上也可见散在的淡黄色微隆起的米粒大小颗粒或白色斑块,俗称“马牙”,系上皮细胞堆积和粘液腺潴留肿胀所致。
一般在2~3周内都可自然消退,勿擦拭或用针挑,以防感染,不需治疗。
舌质淡红,舌苔微白或薄白,有时舌体局部微有颤动,均为正常现象.
(二)食管始于第3~4颈椎,比成人高1~3个颈椎,终于10~11颈椎,食管长度为10~11cm,管腔内径5~8cm,呈漏斗状。
全长相当于从咽喉部到剑突下的距离,从鼻根至剑突的距离可作为胃插管的长度。
食管粘膜柔软,缺乏腺体,弹力纤维和肌层发育不良,管壁柔软,易受邻近器官的影响而变位。
食管上部括约肌不随食物下咽而紧闭,下部括约肌也不关闭,困而容易溢乳。
食管为一肌肉管,上端人口处为横纹肌所构成,下端为平滑肌所组成,中部混合组成。
上端有上食管括约肌,下端有下食管括约肌,位于膈的食管裂孔内,新生儿腹腔内食管段不存在.上、下食管括约肌形成高压区,各为28。
9±0。
89kPa(21.3±7。
4mmHg),和0。
53~0.8kPa(4~6mmHg),两周以内新生儿下食管括约肌压力低,6周才能建立有效的抗反流屏障。
(三)胃胃位于左季肋部,胃底发育差,呈水平位,贲门平第10胸椎左侧,幽门在第12胸椎的中线附近。
胃肌层发育较差,空胃缩小,摄入液体或乳汁后易使胃扩张。
吸吮时常吸八空气,称生理性吞气症。
贲门较宽,且括约肌不够发达,在哭闹或吸气时贲门呈开放状态,而幽门括约肌又较发达。
使新生儿易溢乳或呕吐。
足月新生儿的胃容量生后10天约为30~60ml。
胃粘膜血管丰富,其中腺体及杯状细胞均少于成人,分泌的盐酸及各种酶均少.足月新生几的胃能分泌盐酸、蛋白酶、内因子及粘液,但氢离子和蛋白酶含量均较低。
在妊娠最后3个月,孕母促胃液素分泌亢进,能通过胎盘进入胎儿体内,足月儿生后10天内胃液分泌亢进,是受母体的影响。
新生儿胃掖内还含有脂酶、凝乳酶等。
胃排空时间,水为1~1.5小时,牛乳为3~4小时。
乳液通过肠道时间,生后第1天需24小时,一周后缩短至7小时,人乳较牛乳排出快。
乳汁的温度接近体温时易进入肠道,食欲旺盛时较食欲减退时快,患病时胃蠕动减弱,可延长经胃的时间.
(四)肠新生儿的肠管较长,约为身长的8倍(婴幼儿为6倍,成人仅4.5倍),大肠与小肠长度的比例为1:6(婴幼儿为1:5,成人为1:4),小肠相对地较长,分泌面及吸收面大,故可适应较大量的流质食品。
肠粘膜细嫩,富于血管、细胞及发育良好的绒毛。
粘膜下组织脆弱,弹力纤维不发达,肌层较薄,尤以纵肌更薄.粘膜与浆膜肌层厚度比为1:1(成人为1:2)。
小肠吸收力好,通透性高,有利于母乳中免疫球蛋白的吸收,但也易对其他蛋白分子(牛乳、大豆蛋白)产生过敏反应。
肠壁屏障功能较弱,肠腔内毒素及消化不全的产物较易通
过肠壁而进入血流,引起中毒症状。
胎儿娩出后咽人的空气可达回肠,3~6小时达结肠,并均匀地散布于整个大小肠,因此肠管平时含有大量气体,经常呈膨胀状态,若不充气常为病态。
乳渡通过肠道的时间,个体有较大的差异,从12~36小时不等,人工喂养者可延长到48小时.腹壁较薄,腹肌无力,受肠管胀气影响,正常情况下多表现腹部饱满,可看到肠型。
结肠壁薄,无明显结肠带与脂肪垂。
升结肠及直肠与腹后壁周定较差,易发生肠套叠。
直肠相对较长,牯胰与粘膜下层固定较弱,肌层发育不良,易发生肛门粘膜脱垂。
(五)肝脏出生时肝脏重约120~130g,平均为体重的4%(成人为2%)。
肝下缘在右肋下约2cm,剑突下更易触及,也在2cm以内。
肝脏血管丰富,易因郁血而增大。
肝脏具备许多重要功能,如制造胆汁,进入十二指肠参加消化过程;对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维生素及水的代谢也起重要的作用;肝脏是糖原、脂肪、蛋白质的贮备所;肝脏还具备屏障及解毒作用,能使有害物质经肝细胞转化为无害物质。
(六)胰腺长条状腺体,在胃的后方,横贴于腹膜后壁,分头、颈、体和尾4部分.出生时胰腺重2~3.5g,长4~5cm,厚1.2cm。
胰腺缺少实质细胞而富于血管,结缔组织发育良好.胰腺对新陈代谢起重要作用,胰液经胰管排人十二指肠,发挥多种消化酶的消化作用,分解蛋白质、碳水化合物和脂肪,但缺乏胰淀粉酶.胰腺在胚胎2个月末已出现胰岛细胞,其生长较胰腺的外分泌腺体组织快.胰岛中分泌胰高血糖素的A细胞及分泌胰岛素的B细胞之比出生时为1:1.5(成人为1:3.5)。
(七)粪便新生儿最初2~3天内排出的大便,呈深绿色,较粘稠,称为胎便.由脱落的肠上皮细胞、咽下的羊水及消化液所形成.故含有上皮细胞、毳毛、胎脂、粘液、胆汁及消化酶等。
当胎儿有宫内窒息时,由于缺氧,使肠蠕动增强,肛门括约肌松弛,胎粪可排人羊膜腔内,使羊水污染。
正常新生儿多数于12小时内开始排便,胎便总量约100~200g。
如24小时不见胎便排出,应注意检查有无消化道畸形。
如乳汁供应充分,2~4天后即转变为正常新生儿大便,由深绿色转为黄色。
人乳喂养儿的粪便为金黄色,糊状,呈酸性反应,每日排便1~4次。
牛乳喂养儿的粪便为淡黄色,呈均匀硬膏样,呈中性或碱性反应,每日排便1~2次,易便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