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名医验案精选----大青龙汤》

合集下载

大青龙汤医案

大青龙汤医案

大青龙汤医案一。

伤寒烦躁:张锡纯医案:曾治一入冬日得伤寒证,胸中异常烦躁。

医者不识大青龙证,竞投以麻黄汤。

服后分毫无汗,胸中烦躁益甚,自觉屋隘莫能容。

诊其脉洪滑而浮,治以大青龙汤加天花粉24克。

服后5分钟,周身汗出如洗,病若失。

(《医学衷中参西录》1957)按语:大青龙证与麻黄证表实虽同,而烦躁一证为麻黄证所不备也,此内有郁热之象,治宜解表同时兼清其里。

麻黄汤有发汗之用而无清里之功,用之不惟不切病情,反增内热,故烦躁益甚,当以大青龙汤发表清里,待龙腾雨降,郁热顿除,则烦躁自解。

二、夏季伤寒余瀛鳖医案:邓某,男。

身体素壮,时值夏今酷热,晚间当门而卧,迎风纳凉,午夜梦酣,渐转凉爽,夜深觉寒而醒,入室裹毯再寝。

俄尔寒热大作,热多寒少,头痛如劈,百节如被杖,壮热无汗,渐至烦躁不安,目赤,口干,气急而喘。

脉洪大而浮紧。

此夏气伤寒已化烦躁之大青龙证,为书大青龙方治之。

生麻黄12克.川桂枝12克,生石膏120克甘草9克,生姜9克,鲜竹叶15克。

服昨方,汗出甚畅,湿及衣被。

约半小时,渐渐汗少,高热已退,诸症爽然若失。

又为处一清理余邪之方,兼通大便,其病果瘥。

(江苏中医1959;(5>:16)’按语:身体素壮,感寒无汗,热无宣泄之路,渐至烦躁目赤,口干气喘。

此外寒内热,不汗出而烦躁证备,投大青龙汤果中。

三、春温(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翟冷仙医案:庄某,女,8岁,1965年3月7日初诊。

昨夜突然发热畏寒,头痛项强,喷射性呕吐,吐出宿食、痰涎,周身出现紫色淤斑,神志时清时昧。

体温40.11,血检:白血球28,700,中性93%,淋巴7%;脑脊液检查:浑浊,乳白色,白血球1,200/立方毫米,中性96%,淋巴4%,糖10毫克%以下,蛋白(十十十)。

初步印象:流行性脑脊髓膜炎。

其家属要求中药治疗。

刻诊:上证依然,无汗心烦,口渴欲饮,咽喉红痛,肢冷,舌赤,苔薄白、脉浮缓。

证属太阳少阴两感,拟大青龙汤加附子。

处方:麻黄(去节,先煎,去上沫)9克,桂枝9克,炙甘草9克,光杏仁9克,生石育45克,熟附片6克,红枣6枚,生姜3片,水煎,每隔2小时服1次。

伤寒论——大青龙汤

伤寒论——大青龙汤

伤寒论——大青龙汤原文用法与原方用量】太阳中风,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烦躁者,大青龙汤主之。

若脉微弱,汗出恶风者,不可服之。

服之则厥逆,筋惕肉润[1],此为逆也。

(伤寒论:38)大青龙汤方麻黄六两(去节)桂枝二两(去皮)甘草二两(炙)杏仁四十枚(去皮尖)生姜三两(切)大枣十枚[2](擘)石膏如鸡子大(碎)上七味,以水九升,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

温服一升,取微似汗。

汗出多者,温粉[3]粉之。

一服汗者,停后服。

若复服,汗多亡阳,遂虚,恶风,烦躁,不得眠也。

注释:[1] 筋惕肉润:指筋肉跳动。

惕(ti,音替) ;润(shun,音舜) ,跳动。

[2]大枣十枚:《金匮要略》为大枣十二枚。

另外,方后语稍有差异。

[3]温粉:即古时用来扑身止汗的粉剂,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载温粉方为:煅牡蛎、生黄芪各三钱,粳米粉一两,共研细末,和匀,以疏绢包裹,扑于肌肤,汗出自止。

【功效配伍】大青龙汤发散风寒,清解郁热。

本方由麻黄汤倍用麻黄,减杏仁量,加石膏、生姜、大枣组成。

方中重用麻黄六两配桂枝、生姜辛温峻汗,以开腠理而散风寒及郁热;杏仁宣肺利气;石膏辛寒清内热而除烦躁,与麻黄为伍,可透发郁热,并能发越水饮;炙甘草、大枣调理中焦,以资汗源,并兼制石膏寒凉伤中。

七味相合,共奏解表清里之功。

本方麻黄、桂枝、生姜合用,发汗峻猛之力,独冠群方,但因内热已生,故须配以石膏,寒温互用,升降合度,使外寒得散,内热得清,犹如“龙升雨降”,故喻以大青龙命方。

如喻嘉言《尚论篇》云:“解肌兼发汗,而取义于青龙者,龙升而云兴,云兴而雨降,郁热顿除,烦躁乃解,匪龙之为灵,何以得此乎?”本方配伍之精髓,凸显于麻黄与石膏两味药,即将辛温发散与清热降逆药合用,以治表寒内热。

上七味药,先煮麻黄去上沫,纳入诸药煎煮,温服,取微汗,停后服。

如果服药后汗出不止者,则用温粉外敷,以敛汗固表。

本方服药仍以微汗邪解为佳,不可令大汗出;且得汗即止,不可过剂,否则将汗多亡阳,遂见体虚、恶风、烦躁、不得眠等症。

《伤寒论》大青龙汤

《伤寒论》大青龙汤

《伤寒论》大青龙汤大青龙证,1太阳中风,当脉缓头痛,汗出不烦燥,反脉紧身疼,无汗而烦者,此为寒实卫闭,营风不能泄卫寒也,卫本恶风,外寒实则卫强,风泄不开也。

此大青龙证,麻黄专泄表寒之实,以开皮毛。

2太阳伤寒,当脉紧身疼,无汗恶寒,反脉缓身不疼汗出者,此为皮毛外闭,郁其腑盛,胃阳外蒸,蒸开皮毛也,胃热外蒸故汗出脉缓身不疼。

此大青龙证,麻黄专泄寒实,以开皮毛,窍开卫泄,表泄里解。

3中风而闭实,为外寒伤实,固宜大青龙,当防误诊而误用,而成肾阴之旺,故有真武之法以救逆。

伤寒而闭实,为外寒伤实,固宜大青龙,当防误诊而误用,而成肾阴之旺,故有真武之法以救逆。

总因太阳中风,反脉紧无汗;太阳伤寒,反脉脉缓汗出。

防其治表阳之实,而伤里阴之虚,故立真武之法备用。

太阳三十二太阳中风,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烦躁者,大青龙汤主之。

太阳入阳明去路。

若脉微弱,汗出恶风者,不可服也。

服之则厥逆,筋惕肉瞤,此为逆也,以真武汤救之。

1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烦燥者,俱是伤寒之象,皮毛不开,师反言太阳中风病,此为风泄不开卫闭外强也。

重复一遍,外寒之强,风泄不开之义。

2不汗出者,为芝风外泄而不能,烦燥者,寒实外闭,营卫内郁,故热而烦燥,大青龙麻黄发泻卫寒之实,以开皮毛也窍,杏仁破肺气之格,通达于内外,石膏清卫壅之肺热,桂枝通经解肌,凋和营卫。

3重点变象,“若”脉微弱,此为阴阳俱虚,汗出恶风者,此为风虚能泄表寒也,此不可服大青龙也,犯麻黄之禁忌,误用则亡阳生变。

汗出者,虚风能泄表寒也,恶风者,汗出阳泄表阳虚也(恶风为表虚,也可理解为恶寒,但此恶寒是有汗区别伤寒的无汗恶寒)。

若误服大青龙汤,汗出则亡阳,则生厥逆,筋惕肉润。

厥逆者,脾胃湿寒,手足逆冷;筋惕肉润者,阳泄风动也。

误汗亡阳,此为大逆,以真武汤救之。

附子温阳驱寒,芍药清肝息风。

4本条(若)脉微弱而汗出恶风者,即是黄解防其肾阴之旺之义。

以救误诊误治。

真武汤就是预防误用大青龙而坏病的。

《伤寒论》113方——大青龙汤,典型医案

《伤寒论》113方——大青龙汤,典型医案

《伤寒论》113方——大青龙汤,典型医案1伤寒——沈南炎医案程某,60岁。

一日忽发寒热无汗,精神疲倦,神志较模糊。

家人屡问所苦,才勉强答以自觉心烦,全身疼痛,难以转侧。

有人认为是少阴证,须急用姜、附子回阳。

家属犹豫不决,请我诊治。

我按他的脉象是浮而微数,摸他的两足胫又很热,遂断为大青龙汤证。

因患者恶寒发热,无汗,脉浮数,大青龙证的症候群已具。

虽然精神疲倦呈嗜睡状态和大青龙汤证的烦躁不得眠有异,但这是老年患病,精神不支的缘故,所以患者外表虽无烦躁现象,但却自觉心烦。

本病容易被认为少阴病的原因,除上述精神疲倦而呈嗜睡,可被误认为少阴证之“但欲寐”外,尚有身体疼痛难以转侧的症状,但脉象浮而不微细,足胫温而不冷,则和少阴病有很大区别。

本证因风寒外来,所以身痛不能转侧,阳热内郁,所以发热而烦,当用大青龙汤双解表里邪热。

但考虑患者年老体虚,发汗太过,可能导致虚脱,因嘱其将药分作3次温服,每2小时服1次,如得汗出,即停服。

服2次,全身微汗出,所有症状完全消失。

附方:生石膏30克,麻黄、桂枝、杏仁、生姜各9克,炙甘草6克,大枣5枚,水煎服。

(沈炎南。

伤寒论医案选评。

广东中医,1963,2:38)《经方临证集要》《聂氏伤寒学》《经方直解》论:全身疼痛,难以转侧,少阴内寒附子汤证与太阳外寒麻黄汤证,俱有之证。

浮为太阳脉,而少阴脉沉细。

心烦者,卫阳不泄而内郁也,所以脉数。

寒热,无汗,脉浮数,身痛,已是表实证。

卫闭心烦,大青龙汤证。

13目赤羞明——张志民医案患者女性,四十八岁。

初诊:一九五五年五月十六日。

患者三日来左眼视物不清,日重一日,请人搀扶来诊。

检视之,角膜周围充血,虹膜变色,光泽消失,瞳孔缩小,房水混浊,少泪水及眼眵。

病眼及前额部疼痛,黄昏时更剧。

羞明。

微有咳嗽,全身笨重,肢倦腰痛,小便短少而色混浊,皮肤干燥,不发热,微恶寒。

舌苔薄白,脉浮数。

问其起病经过,据称:“前一时期,丈夫病重月余,日夜伺候,十日前夫病故,又扶棺返乡,途中淋雨受寒,返沪后三日,目疾作。

身痛恶寒3天,大青龙汤2剂而解

身痛恶寒3天,大青龙汤2剂而解

身痛恶寒3天,大青龙汤2剂而解
男性,45岁。

因为身痛、恶寒3天于2022.01.13就诊。

患者3天前出现发热,经过治疗后,症状好转,已经没有发热,但出现身痛,恶寒,口干渴,遂来诊。

症见:身痛,恶寒,口干渴,无汗,脉浮紧,舌尖红苔白。

六经辨证:太阳阳明合病。

拟方:大青龙汤。

麻黄18g,桂枝10g,杏仁10g,石膏45g,生姜10g,大枣10g,炙甘草10g,2剂,水煎服。

患者反馈:患者服用两剂后,汗出,身痛,恶寒随之而解。

嘱可以停药。

按语:患者为中年男性,来到的时候,体质壮实,恶寒,身痛,脉浮紧,为太阳病,无汗,为太阳伤寒证。

口干渴,舌红,为阳明里热。

辨为太阳阳明合病。

《伤寒论》第38条:太阳中风,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烦躁者,大青龙汤主之。

若脉微弱,汗出恶风者,不可服。

服之则厥逆,筋惕肉瞤,此为逆也。

《伤寒论》第39条伤寒脉浮缓,身不疼,但重,乍有轻时,无少阴证者,大青龙汤发之。

患者虽说经过西药退热后,表证不解,太阳伤寒证明显,同时有阳明里热,所以还是用表里双解的大青龙汤解表清阳明里热,2剂而解,获得明显的效果。

新冠高烧,使用《伤寒论》大青龙汤退烧,要特别注意服用方法与禁忌!

新冠高烧,使用《伤寒论》大青龙汤退烧,要特别注意服用方法与禁忌!

新冠高烧,使用《伤寒论》大青龙汤退烧,要特别注意服用方法与禁忌!大青龙汤是《伤寒论》里发汗最强大和最凶猛的方子,方中麻黄用到了六两,是《伤寒论》所有112方中用量最大的方子。

大青龙汤是传承了2000年的经典方剂,是治病良方,但使用不当亦可能要命。

所以服用大青龙汤出汗以后,必须停后服,即使病情有所反复,也不能连续服用。

因为大青龙汤的凶猛之性导致后世温病派畏之如虎而不敢轻易使用,如今新冠肺炎高烧比比皆是,又到了大青龙汤发挥威力的时候了,为了大家能更好的利用大青龙汤治病,今天老神就大青龙汤仔仔细细的解说一遍!以青龙为名者,代表力量的强大,大青龙汤是发汗力量强大的方子大青龙汤:麻黄六两12g 桂枝二两6g 炙甘草二两6g 石膏如鸡子大12g杏仁去皮尖40枚6g 生姜切三两9g 大枣十二枚掰3枚~6枚煎法:上七味,以水九升,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取微似汗,汗出多者,温粉扑之;一服汗者,停后服;若复服,汗多亡阳,遂虚,恶风烦躁,不得眠也。

功效:发汗解表,兼清里热主治:外感风寒,里有郁热证。

症见恶寒发热,头身疼痛,无汗,烦躁,口渴,脉浮紧。

禁忌:1、风寒证无里热不可用,为麻黄汤证;2、外寒里饮不可用,为小青龙汤证;3、汗出恶风者不可用,为桂枝汤证;4、汗出烦渴者不可用,为白虎汤证。

医圣张仲景所著《伤寒论》,传承2000年伤寒论原文:1、太阳中风,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烦躁者,大青龙汤主之。

若脉微弱,汗出恶风者,不可服之,服之则厥逆,筋惕肉润,此为逆也。

(38)2、伤寒,脉浮缓,身不痛,但重,乍有轻时,无少阴证者,大青龙汤发之。

温粉,《伤寒论》原方未载具体制作方法,后世所载也不尽相同,今摘录三家之言:1、《肘后备急方》:川芎、白芷、藁本三物等份为粉,过筛得之;2、《备急千金要方》:煅牡蛎、生黄芪各三钱、粳米粉一两,共研细粉;3、《孝慈备览》:龙骨、牡蛎各二两,麸皮糯米粉二合,共为细末。

张仲景大青龙汤的标准配方

张仲景大青龙汤的标准配方

张仲景大青龙汤的标准配方【方剂出处】大青龙汤,出自汉·张仲景《伤寒论》。

【配方组成】麻黄六两(12克)、桂枝二两(6克)、甘草二两(6克)、杏仁四十粒(6克)、石膏如鸡子大(18克)、生姜三两(9克)、大枣十二枚(3枚)。

【用法用量】上七味,用水900毫升,先煮麻黄,减200毫升,去上沫,纳诸药,煮取300毫升,去滓,温服100毫升。

现代用法:水煎服。

【功效】发汗解表,兼清里热。

【主治】外感风寒,内有郁热证,症见恶寒发热,头身疼痛,无汗,烦躁,脉浮紧。

亦治溢饮,症见身体疼重或四肢浮肿,恶寒身热,无汗,烦躁,脉浮紧。

【临床运用】临床主要用于治疗感冒、急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等病症。

1.感冒:以大青龙颗粒治疗风寒表实兼有郁热证的感冒120例,与感冒清热颗粒治疗120例对照。

试验期间禁止加用一切与试验药物疗效相同的中西药品。

疗程3日。

以体温下降及感冒症状评定疗效。

结果:愈显率81.1%,总有效率98.3%。

(《中药新药与临床药理》2005年第6期)2.急性支气管炎:以大青龙汤加减治疗40例,与西医综合治疗(抗感染、祛痰、雾化吸入、抗过敏等对症处理及支持治疗)40例对照。

疗程为6日。

疗效评定以临床症状、体征完全消失,复查胸片正常为治愈。

结果:治愈32例,好转7例,无效1例。

治疗组治愈率明显优于对照组。

(《环球中医药》2013年第Sl期)3.支气管哮喘:以大青龙汤加味治疗60例,与喘克宁片治疗30例对照,疗程均为7日。

从中医证候疗效、喘息症状疗效、恶寒身重症状疗效、哮呜音疗效及嗜酸性粒细胞绝对计数等多方面判断疗效。

结果:中医证候总有效率91.67%;喘息症状总有效率90%;恶寒身重总有效率93.33%;哮鸣音总有效率90%;对嗜酸粒细胞计数的升高有降低作用。

大青龙汤治疗支气管哮Ⅱ嵩疗效确切,临床观察未发现不良反应。

(《内蒙古中医药》2009年第4期) 【方解】大青龙汤系麻黄汤化裁而来,为麻黄汤倍麻黄、甘草,减轻杏仁用量,再加石膏、姜、枣组成。

一日一方——大青龙汤

一日一方——大青龙汤

一日一方——大青龙汤
大青龙汤可以治疗外感风寒表证、兼有发热倾向者,同时也可以治疗肢体浮肿,水肿呈非指凹性的,而且无汗出者。

所以本方具有发汗解表、兼清郁热的作用,还具有消肿止痛的作用。

01
药方组成
石膏15克,麻黄30克,桂枝10克,杏仁5克,生姜15克,大枣3枚,炙甘草10克。

02
药方主治
1. 太阳病,恶寒,发热,脉浮有力,身疼痛,或不痛、但重,不汗出而烦躁者。

2. 溢饮,四肢水肿。

03
药方功用
发汗解表、清热解烦。

04
药方详解
本方麻黄发汗解表,兼能利水消肿;桂枝温阳化气,生姜温胃散水,皆可助麻黄发汗行水。

麻黄、杏仁宣降肺气,通调水道;石膏清泄溢饮郁热;姜、枣、草益气和中,运化水湿。

全方发汗解表,宣通腠理,开鬼门以发越水气;宣畅肺气,调水道以利湿化饮,故亦治溢饮有表证兼里热者。

05
药方应用
用于感冒、流行性感冒、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过敏性鼻炎、急性风湿性关节炎、急性肾炎等证。

文章内容仅供交流学习使用,请谨遵医嘱。

诚挚说明:图文源于网络,版权及初发权仍归作者所有,如有侵
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伤寒名医验案精选----大青龙汤》《伤寒名医验案精选----大青龙汤》一。

伤寒烦躁:张锡纯医案:曾治一入冬日得伤寒证,胸中异常烦躁。

医者不识大青龙证,竞投以麻黄汤。

服后分毫无汗,胸中烦躁益甚,自觉屋隘莫能容。

诊其脉洪滑而浮,治以大青龙汤加天花粉24克。

服后5分钟,周身汗出如洗,病若失。

按语:大青龙证与麻黄证表实虽同,而烦躁一证为麻黄证所不备也,此内有郁热之象,治宜解表同时兼清其里。

麻黄汤有发汗之用而无清里之功,用之不惟不切病情,反增内热,故烦躁益甚,当以大青龙汤发表清里,待龙腾雨降,郁热顿除,则烦躁自解。

二、夏季伤寒余瀛鳖医案:邓某,男。

身体素壮,时值夏今酷热,晚间当门而卧,迎风纳凉,午夜梦酣,渐转凉爽,夜深觉寒而醒,入室裹毯再寝。

俄尔寒热大作,热多寒少,头痛如劈,百节如被杖,壮热无汗,渐至烦躁不安,目赤,口干,气急而喘。

脉洪大而浮紧。

此夏气伤寒已化烦躁之大青龙证,为书大青龙方治之。

生麻黄12克.川桂枝12克,生石膏120克甘草9克,生姜9克,鲜竹叶15克。

服昨方,汗出甚畅,湿及衣被。

约半小时,渐渐汗少,高热已退,诸症爽然若失。

又为处一清理余邪之方,兼通大便,其病果毹。

’按语:身体素壮,感寒无汗,热无宣泄之路,渐至烦躁目赤,口干气喘。

此外寒内热,不汗出而烦躁证备,投大青龙汤果中。

三、春温(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翟冷仙医案:庄某,女,8岁,1965年3月7日初诊。

昨夜突然发热畏寒,头痛项强,喷射性呕吐,吐出宿食、痰涎,周身出现紫色淤斑,神志时清时昧。

体温40.11,血检:白血球28,700,中性93%,淋巴7%;脑脊液检查:浑浊,乳白色,白血球1,200/立方毫米,中性96%,淋巴4%,糖10毫克%以下,蛋白(十十十)。

初步印象:流行性脑脊髓膜炎。

其家属要求中药治疗。

刻诊:上证依然,无汗心烦,口渴欲饮,咽喉红痛,肢冷,舌赤,苔薄白、脉浮缓。

证属太阳少阴两感,拟大青龙汤加附子。

处方:麻黄(去节,先煎,去上沫)9克,桂枝9克,炙甘草9克,光杏仁9克,生石育45克,熟附片6克,红枣6枚,生姜3片,水煎,每隔2小时服1次。

服2帖,头痛项强、发热恶寒等症减退,肢冷转温,呕吐亦比,体温降至39.4℃,但紫斑末消。

血检:白血球15,100,中性88%,淋巴12X。

原方加石膏30克。

再服2帖,诸症基本消退,但头仍有阵发性轻度疼痛,原方再服1帖,诸症消失,神情活泼。

按语:发热、恶寒、无汗、头项强痛、苔白、脉浮,风寒表实之象;心烦、口渴、咽痛、紫斑、舌红,内有郁热之征。

与大青龙汤解表清里,正中其鸽,是获佳效。

四、溢饮刘渡舟医案;某女,32岁。

患两手臂肿胀,沉重疼痛,难于抬举。

经过询问得知,冬天用冷水洗衣物后,自觉寒气刺骨,从此便发现手臂肿痛,沉重酸楚无力,诊脉时颇觉费力。

但其人形体盛壮,脉来浮弦,舌质红绎,苔白。

此乃水寒之邪郁遏阳气,以致津液不得流畅,形成气滞水凝的“溢饮”证。

虽然经过多次治疗,但始终没有用发汗之法,所以缠绵而不愈。

处方:麻黄10克,桂枝6克,生石膏6克,杏仁10克,生姜10克,大枣I0枚,甘草6克。

服药1剂,得汗出而解。

按语:溢饮是水饮病的—种表现形式,临床以身体疼痛沉重,其形如肿为特点。

大青龙汤治溢饮,为《金厦要略》所载,但也有人认为《伤寒论》第39条大青龙汤证也属于溢饮的范畴,乃寒邪留着于四肢肌肤之间,郁闭卫阳,使气机不行,津液凝涩所致。

用大青龙汤发越阳郁,俾汗出阳气通利,津液流畅则愈。

五、崩漏蒋元茂医案;曾某,女,4l岁。

经期不定已近一稳,每月二三次不等,时多时少,多则盈盆迭碗,势若堤崩,少则点滴如漏。

面色苍白无华,饮食无味,心悸疲乏,时而烦甚,恶寒发热无汗,脉浮紧,有关脉数,舌淡尖赤,舌苔薄白。

据其脉证,疏大青龙场原方一剂,嘱密切观察其变。

隔日复诊云:温服头煎药,1小时许,周身汗出而顿爽。

次日二煎温覆则无汗。

现寒热已除,血亦得止。

惟疲乏心悸依旧,随处归脾汤善后。

半年后因他病来诊,云体虚已复八九、崩漏末作。

按语;一然而论,“夺血者无汗,夺汗者无血”(《灵枢·营卫生会篇》),“亡血家不可发汗”(87条),“衄家不可发汗”(86条)。

但在临证时,亦须知常达变。

本案虽崩漏日久,但正气尚支,其证确具外寒内热,无汗而烦躁之大青龙证,有是证便用是方,果敢不疑,方可取效。

况仲景也有血证用汗法之例,如《伤寒论》55条“伤寒脉浮紧,不发汗.因致衄者,麻黄汤主之”。

《灵枢·热病》篇更有“汗不出,呕下血者死”、“咳而血,汗不出,出不至足者死”的明训。

所以病因不同,治法有异,并无绝对之禁忌,要在辨证求因,审因论治。

然运用本方,应抓住外寒内热之待征,且正气可支者,否则,亦不可孟浪轻投。

六、产后浮肿中神琴溪医案:一妇人,产后浮肿,腹部胀满,大小便不利,饮食不进。

其夫医也,躬亲疗之,不效。

年许,病愈进,短气微喘,时与桃花加芒硝汤无效。

于是请救于师,师往诊之,脉浮滑。

按其腹,水声漉漉然。

谓其主人曰:子之术当也,然病犹未知时,则当更求他法,夫当下而不下,即当更吐之、和之;不当,即当发之,所谓开南窗而北窗自通。

又张机所谓与大承气汤不愈者,瓜蒂散主之之类也。

主人曰:善。

因与大青龙场,温覆之,其夜大发热,汗出如流。

翌日,又与之如初,三四日后,小便通利,日数行。

五六日间,腹满如忘。

与前方百余帖,复原。

按语:本案叙证不全,除肿满、二便不利、脉浮滑外,当有内热烦燥,舌红之证。

否则,产后习;可轻施本方也。

[补述]宋道援老先生运用大青龙汤—失案析。

1929年春假,随族人同居由沪至屏风山。

有雷某之子,年20岁,患病甚重。

其父代诉:“初因劳作往返,抵家热甚,遂用井水淋浴,拂晓即发寒热。

年事方壮,不以为意,二天犹不退,虽经治仍日甚一日。

”是时,其妻携扶出室,为之易衣,但病人云冷甚,坚拒去被,语声高亢,欲饮冷茶。

又见患者虽委顿,但面色缘缘正赤,目光炯炯有神,唇局燥焦破裂,上有血迹。

问:“衄乎?”其妻答:“齿鼻均有血,前天才开始,量并不多。

”试令张口,腥热之气喷人,服间亦有血迹,舌质色红,苔灰白干燥。

脉浮数,一息六至以上。

按其胸腹,皮肤干燥,抚之热如炙,腹柔软.遍寻无痛处,脾可触及。

小搜赤热.六天来大便共两次,色黄不黑。

腹诊之顷,时时路缩,口亦为凛。

问:“曾出过汗否?”曰:“病至今日,从未出汗,故乘热给药,希能出些汗把热退去,但吃药后只觉烦热难过,汗则丝毫没有。

”余始以为大青龙汤证。

然患者有衄之一症,是否血热?继思之:舌质不绝,神识不昏,末见斑疹,加以大渴喜冷饮,显然邪尚在气而末入血。

既末入血,则致助之由,仍系《伤寒论》所谓“剧者必顺”者“阳气重。

”乃书案云:热为寒困,欲透末由,愈郁愈炽,阳气重故助。

大渴引饮喜冷,神清舌不绛,未涉营血分,犹可辛温透汗。

盖表之严寒不解,里之炽热不除也,然气热已经弥漫,焦头烂额堪虞,势非略参辛凉不可。

大青龙场主之:麻黄六钱,桂枝二钱,生石膏八钱,杏仁五钱,甘草二钱。

一剂。

书毕,觉病情虽延一周,但正年壮,病机与方药无间,其效可必。

乃嘱其父曰:“服后能得汗,则热亦可随之而退。

”此时舟人催行,遂匆匆告别。

不日束装返沪,亦未及过问其后果。

抵校,将所录脉案就教于陆师渊雷,讵料陆师阅后谓:“病因大青龙汤证,但所用者,究系何方?从药量比例,或可云仿之大青龙,但所列药物则非,称之为麻杏甘石加桂枝,亦可称之为麻黄汤加石膏,诚非驴非马汤。

”余谓;“姜枣在本方非属必要,故舍而未用。

”师对此语,大不为然,曰:“仲景方不特药量之比严谨之至,即一药之取舍,效若天渊,《伤寒论》中此类例证,不胜枚举。

”当时虽唯唯,然内心实不折服。

遂又质之章师次公,并告以己意。

章先生云:“陆君之言诚然!余所欲知者,乃药后以何方继?”对曰:“末也。

”章师曰:“对如此重病,投如此峻剂,而不预谋善后,安危难料,非万全策。

”陡闻此教顿觉冷水灌顶,虽欲亟知其果而不能。

暑假再返,遂惜造雷家。

其父云:“服药一煎,不久即出汗很多,怕冷怕热,口渴难过,病好了一大半,深夜服二煎,但汗不如白天之多,不过热未退清。

家人以药虽贱却验,又赎一剂。

服后,汗较昨天更多,且一直不止,热虽迟清,但怕冷更甚,继而四肢亦冷,浑身如冰,四肢抽筋,依次神识昏迷,话也不能说,如此一昼夜,延至深夜而亡。

”含泪烯嘘,惨不忍闻,余虽心为之碎,实无言可慰。

想此病之方,蒙章陆两师鉴定,再征以第一煎服后的表现,大青龙本系的对之方,可予肯定。

但方证的对,而仍不免于死,非方药所杀,实用方者杀之也:病重如斯,方峻如斯,安危难料而余末亲自观察,一书了之。

麻黄能使人汗,多汗亡阳,今量达六钱,,并伴桂枝,能不防其大汗乎?况《伤寒论》扬后服法下,明明有“若复服汗出亡阳”之戒。

而余视此文若不见,未预告汗后再服之害,致使汗后一服再服,大汗亡阳而毙。

况本方即不再服,药重如此,也大有亡阳可”能,故当预告服后诸情及抢救方药。

当时若预拟四逆辈授之,以备不虞,则即肢冷脉绝也或可有救。

而余计不出此,铸成大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