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1、古诗三首——稚子弄冰》课后作业

合集下载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教材课后习题参考答案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教材课后习题参考答案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教材课后习题参考答案第1课《古诗三首》课后习题答案:二、读下面的诗句,说说你眼前浮现出怎样的情景,体会其中的乐趣。

1、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诗意:小孩子虽然不懂得耕田织布,也在那桑树荫下学着种瓜。

一个“学”字使儿童天真的形象跃然纸上。

不仅表现了农村儿童的天真可爱,还表现了他们耳濡目染大人们的勤劳,从小就热爱劳动的优秀品质。

场景:那些孩子们,他们不会耕也不会织,却也不闲着。

他们从小耳濡目染,喜爱劳动,于是“也傍桑阴学种瓜”,也就在茂盛的桑树底下学种瓜,那一本正经的样子,真是太有趣了!2、稚子金盆脱晓冰,彩丝穿取当银钲。

诗意:清晨,满脸稚气的小孩,将夜间冻结在盆中的冰块脱下,用彩丝穿起来,提在手中当钲来敲。

前两句诗主要对稚子进行了动作描写,“脱”“穿”等动词生动表现了稚子弄冰的动作。

场景:清晨,孩子们小心翼翼地从铜盆里取出冻好的冰块,用彩色丝线穿上,提在手中,当作银钲来敲打。

当孩子们正醉心于那穿林而过的美妙的声音时,忽然冰块儿落地,发出了如玻璃破碎的声音。

唉,太令人失望了!从中体会到孩子自得其乐的盎然情趣。

3、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

诗意:那小牧童横骑在牛背上,缓缓地把家还;拿着一支短笛,随口吹着,也没有固定的声腔。

“横”坐不是规规矩矩地坐着,表现了牧童的天真顽皮之态。

如改为“骑”则没有这种效果。

场景:那小牧童横骑在牛背上,慢悠悠地走着;他的手里还拿着一支短笛,有模有样地吹着自己编的小曲,虽不成调但那头老牛似乎听懂了小主人吹奏的曲子,“哞哞”地叫着。

从中体会到孩子悠闲自在、无忧无虑的心情。

三、小练笔根据诗歌內容,展开想象,选择其中一首改写成短文。

示例:稚子弄冰冬天的早晨,凉飕飕的空气迎面扑来,稚子跑到昨晚放铜盆的地方。

一夜之间,铜盆里的水已经变成厚厚的冰了。

他把盆子倒过来,敲打一番,再慢慢地拿掉铜盆。

一块圆圆的、晶莹剔透的冰出现在面前。

小孩子在冰块中间钻出一个小窟窿,找来漂亮的五彩线,穿进窟窿,再把五彩线两头打结,提起来就像银钲一样。

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第1课《古诗词三首》知识点+图文讲解

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第1课《古诗词三首》知识点+图文讲解

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第1课《古诗词三首》知识点+图文讲解课文朗读知识点我会写:昼:昼夜白昼极昼昼夜不息耘:耘田耕耘春耕夏耘桑:桑树蚕桑桑叶沧桑沧海桑田晓:拂晓破晓报晓知晓揭晓多音字:解:jiě解释jiè押解xiè浑身解数供:gòng供品gōng提供形近字:昼(昼夜)尽(尽头)耘(耕耘)耕(耕地)晓(报晓)浇(浇水)问题归纳:1、三首诗中的孩子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第一首诗中的孩子勤劳、天真;第二首诗中的孩子天真可爱,自得其乐;第三首诗中的儿童悠闲自在、无忧无虑。

2、这三首诗有什么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相同之处:都写儿童自在快乐的生活状态,天真活泼的儿童形象,充满了童真童趣。

不同之处:《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描写的是繁忙的劳动场面引出儿童学种瓜的可爱场景。

《稚子弄冰》从稚子的心理出发,重点描写“脱冰作戏”。

《村晚》先写乡村晚景,再写牧童,构成了乡村晚景图。

课外积累:描写儿童天真可爱的诗句: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不解藏踪迹,浮萍一道开。

怪生无雨都张伞,不是遮头是使风。

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课后习题答案:二、读下面的诗句,说说你眼前浮现出怎样的情景,体会其中的乐趣。

1、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诗意:小孩子虽然不懂得耕田织布,也在那桑树荫下学着种瓜。

一个“学”字使儿童天真的形象跃然纸上。

不仅表现了农村儿童的天真可爱,还表现了他们耳濡目染大人们的勤劳,从小就热爱劳动的优秀品质。

场景:那些孩子们,他们不会耕也不会织,却也不闲着。

他们从小耳濡目染,喜爱劳动,于是“也傍桑阴学种瓜”,也就在茂盛的桑树底下学种瓜,那一本正经的样子,真是太有趣了!2、稚子金盆脱晓冰,彩丝穿取当银钲。

诗意:清晨,满脸稚气的小孩,将夜间冻结在盆中的冰块脱下,用彩丝穿起来,提在手中当钲来敲。

前两句诗主要对稚子进行了动作描写,“脱”“穿”等动词生动表现了稚子弄冰的动作。

场景:清晨,孩子们小心翼翼地从铜盆里取出冻好的冰块,用彩色丝线穿上,提在手中,当作银钲来敲打。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 1 古诗三首、四时田园杂兴、稚子弄冰、村晚 (含练习)完整版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  1 古诗三首、四时田园杂兴、稚子弄冰、村晚 (含练习)完整版

比喻
你觉得这里儿童的心情会发生怎样的变化?
开心快乐
失望伤心
这首诗是从哪两方面描写儿童天真烂 漫形象的?
动作:脱晓冰、穿取当银钲 声音:玉磬穿林响、玻璃碎地声
全诗的文眼是哪个字,表达了诗人怎样 的情感?
全诗的文眼是“稚”。表达了诗人对孩子 无忧无虑、天真浪漫生活的赞美与向往之情。
请你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的大意吧! 诗意:清晨,满脸稚气的小孩,将夜间冻结在 盆中的冰块取出来,用彩丝穿起来当钲提在手 中,轻轻敲打。敲出的声音像玉磬发出的声音 穿越树林,冰块忽然落在地上发出像玻璃碎裂 一样的声音。
山 落日 池塘
“草满池塘水满陂”中的两个“满” 字的作用是什么?
写出了春末时节的景物特点,绿 草碧水满眼皆是,处处生机勃勃。
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
从这两个字词你能感受到什么? 牧童不好好坐在牛背上非要横着坐,笛
子也是随心吹,充分体现出了牧童的调皮可 爱,悠然自得。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景?
1 古诗三首
天真活泼 乐趣无穷
田园诗指歌咏田园生活的诗歌,多以农村 景物和农民、牧人、渔夫等的劳动为题材。东 晋大诗人陶渊明开创了田园诗体后,唐宋等诗 歌中的田园诗便主要变成了隐居不仕的文人和 从官场退居田园的仕宦者们所作的以田园生活 为描写对象的诗歌。
1.认识5个生字,会写4个生字。(重点) 2.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这三首古诗,默写《四 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重点) 3.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 。(重点) 4.根据诗歌内容,展开想象,感受诗中所描述 的情景,体会其中的乐趣。(难点)
《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以朴实的语 言描写了农家夏日紧张繁忙的劳动生活,不仅表 现了诗人 对劳动人民的敬重 ,还流露出对热爱劳 动的农村儿童的赞扬之情 。

人教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古诗三首《四时田园杂兴》《稚子弄冰》《村晚》评价测试题含答案

人教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古诗三首《四时田园杂兴》《稚子弄冰》《村晚》评价测试题含答案

人教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古诗三首《四时田园杂兴》《稚子弄冰》《村晚》评价测试题含答案一、《四时田园杂兴》春日归田园,绿酒山中煮。

秋风良夜凉,秋月秋风和。

寒泉高处喷,寒松青山多。

山中无尘土,石上生苔藓。

鸟声山中起,山煖作时至。

风急中夜月,猎火谈人事。

无事忽永别,问君何所忆?1.1 选择题1.诗中描写了哪个季节的景象? A. 春天B. 秋天C. 冬天D. 夏天答案:B. 秋天1.2 简答题2.用你自己的话简要描述诗中的主题是什么?二、《稚子弄冰》我为翁者愚,不懂小儿语。

疑心有所失,不知是何物。

嘉童种朱树,遥指留溪水。

冰来饮冰去,情与形俱寂。

雀将食不尽,不上云中堤。

花头本无复,我来知如驶。

衣冠如面缠,不衣体之材。

僧思沃气虚,颇觉强自愧。

2.1 选择题3.诗中提到了哪种活动?A. 玩雪B. 玩水C. 捉鸟D. 搭积木答案:A. 玩雪2.2 问答题4.为什么“冰来饮冰去,情与形俱寂”?三、《村晚》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临。

庐山谁秀才,竹里尔短松。

3.1 判断题5.诗中提到了敬亭山,这座山在何地?A. 河北B. 江苏C. 浙江D. 江西答案:D. 江西3.2 问答题6.诗人用怎样的景象来表达对大自然的敬畏之情?四、综合评价题4.1 填空题1.人教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中共涉及了几首古诗?答案:三首4.2 简答题2.试述《四时田园杂兴》、《稚子弄冰》、《村晚》这三首古诗的共同特点。

4.3 分析题3.为什么在古代诗人的作品中常常出现对自然的赞美和感慨?以上就是人教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古诗三首《四时田园杂兴》《稚子弄冰》《村晚》的评价测试题。

希望同学们认真阅读诗歌,理解其中的意义和情感,通过测试题的解答来检验自己的学习成果。

部编版小学语文五下1古诗三首稚子弄冰

部编版小学语文五下1古诗三首稚子弄冰
2.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学习的内容:这两首诗分别描写了怎样的儿童生活?
预设:《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描写了天真、懂事的农村孩子学着大人种瓜的情形。《村晚》描写了牧童骑着牛儿,吹着短笛,悠闲自在的样子。
二、研读《稚子弄冰》
1.学生自由朗读古诗,结合注释理解诗意。
(1)引导学生边读边思考:稚子是怎么玩冰块的?
2、默写《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
提优作业:1、根据古诗内容,展开想象,选择其中一首改写成短文。
2、时量 20分钟
3、作业反馈
教 学 反 思
四、指导背诵默写
1.学生结合对诗歌的理解,有感情地朗读三首诗。教师提示学生要读出诗中儿童的天真、可爱、活泼、悠闲。
2.引导学生用多种形式朗读《稚子弄冰》,并熟读成诵。
3.指导学生默写《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
板 书 设 计
稚子弄冰
【宋】杨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里
小心谨慎
天真可爱
作 业 设 计
1、分层设计
基础作业:1、背诵三首古诗。
三、体会情感,改写古诗
1.引导学生找出三首诗中描写儿童表现的词语,说一说:通过这些词,你发现不同诗人笔下的儿童有着怎样的共同点?
预设:三首诗中描写儿童表现的词语分别是“学种瓜”“脱晓冰”“横牛背”,这些儿童都是非常纯真、可爱、招人喜欢的,他们的童年生活充满了乐趣。
2.组织学生交流:三首诗中描绘的儿童形象,你更喜欢哪一个?为什么?
教学难点
体会其中的童真童趣及思想情感
教学方法
讲授法
教学准备
讲授课件
教学过程(初案)
复备(个案)
第2课时
◆课时目标
1.背诵《稚子弄冰》,默写《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

【核心素养】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1.古诗三首 第2课时(分层作业含答案)

【核心素养】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1.古诗三首 第2课时(分层作业含答案)

人教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分层作业1.古诗三首(第2课时)1.用“”给下列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稚.子(zhìyá)金盆.(pén péng)银钲.(zhēng zhèn)玉磬.(qìng qìn)2.给加点的字选择正确的解释。

(填序号)晓:①天刚亮的时候;②知道;③使人知道。

(1)这个消息,早已家喻户晓.了,你怎么还不知道呢?( )(2)稚子金盆脱晓.冰。

( )(3)老师苦口婆心,晓.以利害,小明终于知道了问题的严重性。

( ) 3.下列词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组是()A.富挠燃烧B.春晓围饶C.浇水环绕D.缠挠烧饭4.下列诗句中,不是表达思乡之情的是()A.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B.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C.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D.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3)“忽作玻璃碎地声”,我仿佛听见了;仿佛看见了孩子们的表情。

(4)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7.阅读古诗,完成练习。

秋思[唐]张籍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①。

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②临.发又开封..。

[注释]①意万重:形容要表达的意思很多。

② 行人:这里指捎信的人。

(1)“欲作家书意万重”中“重”的正确读音是()。

A.chóng B.zhòng(2)尝试解释诗中加点字的意思。

欲:恐:临:开封:(3)理解诗句。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的意思是:(4)诗人在捎信人即将出发时做了什么?从中你体会到了什么?8.口语交际。

李大华正在阳台上浇花,楼下的刘阿姨说:“小李,你真爱美啊,我刚晾的被单也锦上添花了。

”刘阿姨的言外之意是什么?1.zhìpén zhēng qìng2.② ① ③3.C4.D5.宋杨万里敲成玉磬穿林响忽作玻璃碎地声天真活泼孩子无忧无虑,烂漫天真6.(1)彩丝穿取当银钲忽作玻璃碎地声宋杨万里(2)脱穿敲(3)冰块坠地的声音失望(4)表达了诗人对天真可爱、聪明机灵的孩童的喜爱之情。

人教统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1《古诗三首稚子弄冰》教学设计

人教统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1《古诗三首稚子弄冰》教学设计

人教统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1《古诗三首稚子弄冰》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古诗三首稚子弄冰》是人教统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材第一课的内容。

本课包括三首古诗《稚子弄冰》、《村晚》和《蜂》。

这些诗篇描绘了孩子们在冰天雪地中尽情玩耍的场景,展现了孩子们天真烂漫、活泼可爱的形象。

通过学习这三首古诗,学生可以感受到中国古代文化的魅力,培养对古典文学的兴趣。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古诗阅读能力,对一些常用的文言文词汇和句式有一定的了解。

但学生在理解古诗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感方面仍存在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句的意义,感悟古诗所表达的美好情感。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三首古诗,理解诗句的意义,把握诗句的韵律和节奏。

2.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讨论、表演等形式,培养学生的古诗鉴赏能力和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古诗所表现的美好景象和作者的情感,培养对古典文学的兴趣和热爱。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三首古诗,理解诗句的意义。

2.难点:感悟古诗所表达的美好情感,培养对古典文学的兴趣。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音乐等手段,营造生动的氛围,引导学生进入古诗所描绘的场景。

2.互动式教学法:引导学生参与讨论、表演等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3.启发式教学法:教师提问引导学生思考,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诗句的意义。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课件,包括诗句、图片、音乐等素材。

2.教材:准备人教统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材。

3.教学工具:准备好电脑、投影仪等教学设备。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图片中的场景,激发学生对古诗的兴趣。

然后,教师简要介绍本课的内容和目标。

2.呈现(10分钟)教师逐一呈现三首古诗,引导学生朗读并注意诗句的韵律和节奏。

同时,教师对每首诗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感进行解读,帮助学生理解诗句的意义。

部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1课《古诗三首》知识点+练习

部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1课《古诗三首》知识点+练习

知识点生字扩词(建议抄写):昼:昼夜白昼极昼昼夜不息耘:耘田耕耘春耕夏耘桑:桑树蚕桑桑叶沧桑沧海桑田晓:拂晓破晓报晓知晓揭晓多音字(建议背诵):解:jiě解释jiè押解xiè浑身解数供:gòng供品gōng提供形近字:昼(昼夜)尽(尽头)耘(耕耘)耕(耕地)晓(报晓)浇(浇水)问题归纳:1、三首诗中的孩子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第一首诗中的孩子勤劳、天真;第二首诗中的孩子天真可爱,自得其乐;第三首诗中的儿童悠闲自在、无忧无虑。

2、这三首诗有什么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相同之处:都写儿童自在快乐的生活状态,天真活泼的儿童形象,充满了童真童趣。

不同之处:《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描写的是繁忙的劳动场面引出儿童学种瓜的可爱场景。

《稚子弄冰》从稚子的心理出发,重点描写“脱冰作戏”。

《村晚》先写乡村晚景,再写牧童,构成了乡村晚景图。

课外积累(描写儿童的古诗句):描写儿童天真可爱的诗句: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不解藏踪迹,浮萍一道开。

怪生无雨都张伞,不是遮头是使风。

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课后习题答案:二、读下面的诗句,说说你眼前浮现出怎样的情景,体会其中的乐趣。

1、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诗意:小孩子虽然不懂得耕田织布,也在那桑树荫下学着种瓜。

一个“学”字使儿童天真的形象跃然纸上。

不仅表现了农村儿童的天真可爱,还表现了他们耳濡目染大人们的勤劳,从小就热爱劳动的优秀品质。

场景:那些孩子们,他们不会耕也不会织,却也不闲着。

他们从小耳濡目染,喜爱劳动,于是“也傍桑阴学种瓜”,也就在茂盛的桑树底下学种瓜,那一本正经的样子,真是太有趣了!2、稚子金盆脱晓冰,彩丝穿取当银钲。

诗意:清晨,满脸稚气的小孩,将夜间冻结在盆中的冰块脱下,用彩丝穿起来,提在手中当钲来敲。

前两句诗主要对稚子进行了动作描写,“脱”“穿”等动词生动表现了稚子弄冰的动作。

场景:清晨,孩子们小心翼翼地从铜盆里取出冻好的冰块,用彩色丝线穿上,提在手中,当作银钲来敲打。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稚子弄冰》课后作业
一、填空。

《稚子弄冰》这首古诗的作者(),通过写小孩玩冰这件事,让我看到了一位()的小孩。

二、“敲成玉磬穿林响,忽作玻璨碎地声。

”这两句诗句运用的修辞手法是()
A.夸张 B.比喻 C.拟人
三、根据注释,试着用自己的话说说下面诗句的意思。

(1)稚子金盆脱晓冰,彩丝穿取当银铮。

(2)敲成玉磬穿林响,忽作玻瓈碎地声。

四、完成小面的小练笔。

1、请你展开丰富的想象,用自己的语言描绘这个美丽的画面。

2、用自己手中的彩笔画下这美好的情景。

以上两项作业任选其一,写在稿纸上。

【答案】
一、杨万里调皮、聪明、快乐
二、B
三、(1)清晨,幼小的孩子将夜间冻在铜盆里的冰取下来,用彩线
穿起来当钲来敲打。

(2)敲出的声音像玉磬一样穿越树林,冰忽然落在地上发出像玉石碎裂一样的声音。

(意思对即可)
四、答案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