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不同地区酸雨的分布特征

合集下载

中国酸雨分布特征

中国酸雨分布特征

基金项目:作者简介:中国酸雨分布特征陈海洲,陈远强,杜丁,封孝欣,顾剑云(三峡大学土木与建筑学院,湖北宜昌443002)摘要:酸雨以其对自然环境、工农业生产和人类健康等方面的严重危害,受到各个国家的重视,已成为世界性的环境问题。

上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的酸雨污染呈加速上升趋势,已成为继欧洲和北美的世界第三大酸雨区的重要贡献者,通过数据库检索、查找相关部门年报,调查全国酸雨分布情况,对10余年来中国地区酸雨形势及时空分布的变化特征进行了系统的分析和研究。

来了解酸雨对土壤结构的影响,对我们来研究酸雨对三峡坝区的影响具有重大的意义。

关键词:酸雨;分布特征;影响中图分类号:文献标识码:文章编号:Distribution of acid rain in ChinaCHEN Haizhou,CHEN yuanqiang,DU ding,FENG xiaoxin,GU jianyun( College of Civil Engineering and Architecture, Three Gorges University, Yichang, Hubei 443002, China)Abstract:Acid rain in its natural environment, industrial and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and human health in serious harm, by the various national attention, has become a worldwide environmental problems. Since the 80s of last century, along with economic development, China's acid rain pollution was accelerating trend in Europe and North America has become the world's third largest major contributor to acid rain, through a database search, find the relevant departmental annual reports, national survey The distribution of acid rain, more than 10 years of Acid Rain in China and changes in spatial and temporal distribution characteristics of a systematic analysis and research. To understand the impact of acid rain on soil structure, for us to study the impact of acid rain on the Three Gorges Dam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Key words:acid rain;distribution;Influence1 酸雨的定义根据常规定义,酸雨是指pH值小于5. 6的大气降水[1],是由于人类活动排放的大量酸性物质,主要是含硫化合物和含氮化合物,在大气中被氧化成不易挥发的硫酸和硝酸,并溶于雨水降落到地面所形成的[2]。

对酸雨的认识

对酸雨的认识

对酸雨的认识前言"自然灾害"是人类依赖的自然界中所发生的异常现象,自然灾害对人类社会所造成的危害往往是触目惊心的。

它们之中既有地震、火山爆发、泥石流、海啸、台风、洪水等突发性灾害;也有地面沉降、土地沙漠化、干旱、海岸线变化等在较长时间中才能逐渐显现的渐变性灾害;还有臭氧层变化、水体污染、水土流失等人类活动导致的环境灾害。

这些自然灾害和环境破坏之间又有着复杂的相互联系。

这次我论述的主题是人类活动导致环境伤害中的一种——酸雨。

1、什么是酸雨酸雨是工业高度发展而出现的副产物,由于人类大量使用煤、石油、天然气等化石燃料,燃烧后产生的硫氧化物或氮氧化物,在大气中经过复杂的化学反应,形成硫酸或硝酸气溶胶,或为云、雨、雪、雾捕捉吸收,降到地面成为酸雨。

如果形成酸性物质时没有云雨,则酸性物质会随着浮沉一起降落到地面,这叫做干沉降,以区别于酸雨、酸雪等湿沉降。

干沉降物在地面遇水时复合成酸。

酸云和酸雾中的酸性由于没有得到直径大得多的雨滴的稀释,因此它们的酸性要比酸雨强得多。

高山区由于经常有云雾缭绕,因此酸雨区高山上森林受害最重,常成片死亡。

硫酸和硝酸是酸雨的主要成分,约占总酸量的90%以上,我国酸雨中硫酸和硝酸的比例约为10∶1百度百科中对酸雨正式的名称是为酸性沉降.是指pH值小于5.6的雨、雪、雾、雹等大气降水。

它可分为“湿沉降”与“干沉降”两大类,前者指的是所有气状污染物或粒状污染物,随着雨、雪、雾或雹等降水型态而落到地面,后者是指在不降雨的日子,从空中降下来的灰尘所带的一些酸性物质。

但在人类社会逐渐频繁的工业活动下,酸性物质逐渐增多复杂化,已经不能用简单的降水pH5.6标准来划分酸雨的界限。

2、酸雨划分的界限近年来通过对降水的多年观察,科学家们已经对pH为5.6能否作为酸性降水的界限以及判别认为污染的界限提出异议。

大气中除CO2外,还存在着各种酸、碱性气态和气溶胶物质。

它们的量虽少,但对降水的pH值也有影响,即未被污染的大气降水的pH不一定正好是5.6。

中国酸雨研究现状

中国酸雨研究现状

中国酸雨研究现状一、本文概述酸雨,作为一种全球性的环境问题,已经引起了广泛的关注。

特别是在中国,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快速发展,酸雨问题日益严重,对生态环境和人体健康造成了严重影响。

因此,深入了解和研究中国酸雨的现状、成因和防治措施,对于制定有效的环境保护政策,促进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本文旨在全面概述中国酸雨的研究现状,包括酸雨的定义、形成机制、危害以及防治策略等方面。

通过梳理和分析近年来中国酸雨研究的主要成果和进展,揭示酸雨问题的严重性,探讨其发展趋势,以期为相关政策制定和学术研究提供参考。

本文将从多个维度出发,详细阐述中国酸雨的分布特征、化学组成、影响因素以及生态效应。

还将深入探讨酸雨防治的技术手段和政策措施,评估其实际效果,并提出针对性的改进建议。

通过本文的综述,希望能够为公众提供更加清晰、全面的酸雨知识,促进社会各界对酸雨问题的关注和参与,共同推动中国酸雨防治工作的深入开展。

二、中国酸雨的现状分析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其工业化、城市化的快速发展也带来了严重的环境问题,其中酸雨问题尤为突出。

近年来,尽管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减少酸雨的产生,但中国酸雨污染的状况依然严峻。

在现状分析中,我们首先关注酸雨污染的地理分布。

中国酸雨污染主要分布在东部和南部地区,特别是长江以南的广大地区,这些地区的酸雨频率和酸度普遍较高。

这些地区的工业发达,能源消费量大,排放的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等前体物质是形成酸雨的主要原因。

我们分析酸雨污染的季节变化。

一般来说,酸雨污染在冬季较为严重,这主要是因为冬季大气稳定,风力小,不利于污染物的扩散。

而在夏季,虽然雨水多,但由于光化学反应和大气对流的影响,酸雨污染相对较轻。

再者,从污染物的来源来看,中国的酸雨污染主要来源于工业排放和交通运输。

特别是煤炭的大量燃烧,释放出的二氧化硫是形成酸雨的主要前体物质。

汽车尾气的排放也对城市酸雨污染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从影响范围来看,酸雨不仅影响到了人们的日常生活,如影响饮用水质量、加剧建筑材料的腐蚀等,还对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破坏,如影响植物生长、破坏生物多样性等。

酸雨污染现状、特征及对策建议

酸雨污染现状、特征及对策建议

酸雨污染现状、特征及对策建议作者:李星来源:《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上旬刊》2014年第02期摘要:酸雨,被视为“无声的灾祸”,是当今人类最关注的环境问题之一。

近年来,我国一些地区已经成为酸雨多发区,降水质量及酸雨污染特征逐渐引起人们的密切关注。

本文通过统计、整理嘉兴市“十一五”期间降水pH值、酸雨率、降水离子组分的相关数据对降水质量进行分析,阐述了降水质量变化趋势、酸雨污染季节分布和空间分布特征,并提出了控制我市酸雨污染的相应对策建议。

关键词:酸雨酸碱平衡重度酸雨区1 降水质量现状地面从大气中获得的水汽凝结物总称为降水,酸雨是指PH值小于5.60的雨雪或其他形式的降水。

以pH值5.60作为划分酸雨的界限,pH值小于5.60的降水即为酸雨。

根据国家对于“酸雨控制区和二氧化硫污染控制区”酸雨污染控制的要求,评价目前我市的酸雨污染现状(见表1)。

表1 酸雨类别划分情况■1.1 pH值及酸雨率2010年,嘉兴市6个城市均开展了酸雨监测,全市6个降水监测点共收集降水样品519个,其中酸雨样品471个,酸雨样品率为90.8%;采水量8181毫米,其中酸雨量7602毫米,酸雨量占比为92.9%。

全市降水pH值范围处于3.39 ~ 6.87之间,均值为4.50,属于中酸雨区,但也是重度酸雨区的临界线。

pH均值最高的是平湖(4.89),最低的是海盐(4.05)。

酸雨样品率最高的是嘉善(100%),最低的是嘉兴市区(67.9%)。

与2009年相比,全市pH均值上升0.12个pH单位,酸雨率下降了5.7个百分点,各城市pH均值都有所上升,酸雨样品率除嘉善外都略微下降,我市由重酸雨区上升为中酸雨区,酸雨污染有所减轻,酸雨状况得到缓解。

其中,市区和海宁的降水质量有显著改善,酸雨样品率降幅分别为20.9个百分点和8.8个百分点。

1.2 降水离子组分2010年,市区、海宁、海盐和桐乡开展了降水离子组分分析。

结果如表2显示,各县(市、区)降水的pH均值处于4.05~4.64之间。

我国酸雨的分布特征及其成因

我国酸雨的分布特征及其成因

摘要: 本文阐述了酸雨的危害近几年中国南方地区酸雨的污染的时空分布状况酸雨的成因我国南方酸雨区的酸雨污染状况基本上处在一个稳定的时期降水的区有从长江中上游向长江中下游发展的趋势;在时间分布上,秋季冬季降水低,酸雨发生的频率高; 春季夏季降水高,酸雨发生的频率低在酸雨的成上着重讨论了大气性质污染物的迁移和扩散气候条件大气中颗粒物浓度及土壤性质对酸雨形成的影响关键词: 酸雨; 分布; 成因酸雨问题是当今世界的三大环境问题之一.随着世界经济的快速发展,工农业中大量化石燃料的消耗以及其他自然资源的消耗,排放大量的SO 2及氮氧化物,使得大气环境日益恶化,其中酸雨的问题尤其严重。

从20世纪70年代末起,我国南方地区出现酸雨,经过80年代的急剧发展,从90年代中期开始,我国的酸雨污染区趋向稳定,从20世纪80年代初的我国西南部的重庆、贵阳等地发展到包括现在的包括12个省市的广大区域, 我国已成为继欧洲、北美之后的世界第三大酸雨区,在我国的一些地区酸雨的问题比界第三大酸雨区,在我国的一些地区酸雨的问题比报道的80年代中欧地区的“黑三角”地带还要严重。

酸雨给地球生态系统和人类社会的经济的发展都来来了严重的影响和破坏。

酸雨使土壤酸化,矿质元素如钾、钠、钙、镁等流失,使得土壤的肥力降低;酸雨还会杀死水中的浮游生物,减少鱼类食物来源和影响鱼的繁殖和发育,破坏水生生态系统;酸雨污染河流、湖泊和地下水,降低水体的pH,使流域土壤和底泥中的金属溶解进入水中,危害人体健康;酸雨对金属、石料、水泥、木材等建筑材料均有很强的腐蚀作用,对古建筑和石雕艺术作品、电线、铁轨、桥梁、房屋等均会造成严重损害。

本文在分析我国酸雨在时间和空间的分布的基础上,并对各个区域的酸雨的形成原因进行分析,探讨影响酸雨形成的各个因素,为预防和控制酸雨的形成提供科学的参考。

我国南方酸雨的空间分布特征1我国酸雨已成为普遍性的污染问题。

目前我国的酸雨区主要集中在长江以南,包括四川云南的东部,浙江、福建、江西、湖南、重庆的大部分地区以及长江、珠江三角洲地区。

试叙述我国土壤酸碱度的分布规律及产生原因。

试叙述我国土壤酸碱度的分布规律及产生原因。

试叙述我国土壤酸碱度的分布规律及产生原
因。

我国土壤酸碱度的分布规律受多种因素影响。

总体而言,南方酸
性土壤多,北方碱性土壤较为普遍。

南方的酸性土壤主要是因为地理位置接近赤道,气候湿润,多降雨,很容易引发酸雨。

同时,南方的土地多山、多林,植被覆盖率高,容易形成有机酸、硫酸、硝酸等酸性物质,造成土壤酸化。

北方的碱性土壤则是因为高温、干旱的气候和粗粝的土质使得大
量的碱性物质堆积在土壤中,导致土壤呈现碱性。

此外,北方大规模
的草原和耕地农作使得土壤碱化现象更为突出。

总的来说,我国土壤酸碱度分布与气候、地形、植被、土质、人
类活动等因素密切相关。

需要针对不同地域的土壤特点进行科学选址、科学施肥,以保障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我国酸雨分布规律

我国酸雨分布规律

当前我国的酸雨区主要分布在长江以南的广大地区、东北东南部、华北的大部以及西南和华南沿海等广大地区,酸雨分布区大致呈东北—西南走向。

我国的酸雨类型主要以硫酸型酸雨为主,我国三大酸雨区[2]分别为:(1)西南酸雨分布区:是仅次于华中酸雨分布区的降水污染严重。

(2)华中酸雨分布区:已经成为全国酸雨污染中心强度最高、范围最大的酸雨污染区。

(3)华东沿海酸雨分布区:该区域的污染强度较华中、西南酸雨分布区低。

1.1.2 中国酸雨的具体空间分布情况我国的酸雨分布存在着显著的地域性差异,pH值小于5.6的降水区域主要集中在秦岭、淮河以南、青藏高原以东等的广大地区;华中、西南等地区存在着污染严重的中心区域;北方地区仅在青岛、图们等局部地区出现酸雨情况。

20世纪80年代以来,以重庆市为代表的西南地区是我国酸雨污染危害最为严重的地区;以长沙等城市为中心的华中酸雨区的污染水平超过了西南地区,是全国酸雨污染最严重的地区;西南酸雨区酸雨污染危害有所缓和,但是仍然较为严重;华南酸雨分布区主要集中在珠三角、广西省东部等大部分地区,分布区域范围变化不大;华东酸雨分布区,主要是长江中下游地区以及往南至厦门的沿海地区,污染范围在小尺度上有所波动[3]。

我国的酸雨污染状况主要是城市局部污染,并且以城市为核心出现多个中心的分布。

例如,重庆、长沙等污染区都是因为城市和厂矿企业污染物的排放,造成了附近的二氧化硫浓度相对较高、降水酸度较高。

1.1.3 我国的酸雨频率平均值我国酸雨按区域划分,可分为南方地区和北方地区,南北方地区的酸雨频率平均值具有较大的差异,酸雨的分布具有明显的季节性规律。

近年来,各季酸雨呈上升趋势。

(1)中国南方地区。

四川省2007年酸雨频率平均值为39.6% ,比2005年增加11. 3%,酸雨仍为硫酸型污染。

重庆市主城区1993─2007年酸雨的年平均pH值在3.8~4.5之间,各季节的酸雨频率大都在80%以上,且呈现增大趋势。

我国酸雨分布规律

我国酸雨分布规律

我国酸雨分布规律
酸雨是一种严重的环境问题,会对大气、水体、土壤等多个方面造成危害。

我国地大物博,酸雨分布也呈现出一定的规律。

以下是我国酸雨分布规律的简要介绍。

1. 北方地区酸雨严重
北方地区包括东北、华北、西北等地,是我国酸雨最严重的地区。

其中,东北地区酸雨问题最为突出,尤其是辽宁、吉林、黑龙江三省。

而华北地区包括北京、天津、河北、山西、山东等地,也是酸雨比较严重的区域。

2. 华南地区酸雨相对较轻
华南地区包括广东、广西、海南、福建、江西等地,酸雨问题相对较轻,主要是由于这些地区气候温暖、降雨充沛、植被覆盖率高等因素的影响。

3. 中部地区酸雨状况较为复杂
中部地区包括湖南、湖北、河南、安徽等地,酸雨状况较为复杂。

在湖南、湖北等省份,有些地方的酸雨问题比较严重,但总体来说相对较轻;而在河南、安徽等省份,酸雨问题较为突出。

4. 西南地区局部地区酸雨较重
西南地区包括云南、贵州、四川、重庆等地,酸雨问题相对较轻,但是局部地区仍然存在酸雨问题,尤其是在某些工业城市和交通要道附近。

总体来说,我国的酸雨问题仍然比较严重,需要采取有效措施加
以解决。

根据酸雨分布规律,不同地区要因地制宜地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才能有效地解决酸雨问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国不同地区酸雨的分布特征
我国不同地区酸雨的分布特征
摘要:当今,酸雨已发展成国际性的环境问题,由于我国以燃煤为主要能源,并且能源消耗迅速增加,酸雨问题必将变得更加突出,酸雨已成为污染环境的重要方式。

关键词:酸雨、地理分布。

1872年英国化学家Smith在《空气和雨:化学气象学的开端》中首次提出酸雨这个概念,到20 世纪40 年代酸雨引起了各国学者的普遍关注,此后展开了对酸雨各方面的大量研究。

我国开展酸雨研究的时间比国外要落后一段时间, 1974年在北京开始对酸雨进行监测,其后陆续在其他城市也展开了研究,并在1989年开始建立全国的酸雨监测网,国家也高度重视酸雨的研究。

酸雨的危害:(1)对水生系统的危害,会影响鱼类和其他生物群落,改变营养物和有毒物的循环,使有毒金属溶解到水中,并进入食物链,使物种减少和生产力下降。

(2)对陆地生态系统的危害,重点表现在土壤和植物。

对土壤的影响包括抑制有机物的分解和氮的固定,淋洗钙、镁、钾等营养元素,使土壤贫瘠化。

对植物,酸雨损害新生的叶芽,影响其生长发育,导致森林生态系统退化。

(3)对人体的影响。

一是通过食物链使汞、铅等重金属进入人体,诱发癌症和老年痴呆;二是酸雾侵入肺部,诱发肺水肿或导致死亡;三是长期生活在含酸沉降物的环境中,诱使产生过多的氧化脂,导致动脉硬化、心肌梗塞等疾病概率增加。

(4)对建筑物、机械和市政设施的腐蚀。

目前我国定义酸雨区的科学标准尚在讨论之中,但一般认为:年均降水pH 值高于5.65,酸雨率是0-20%,为非酸雨区;pH值在5.30--5.60之间,酸雨率是10--40% ,为轻酸雨区; pH值在5.00--5.30之间,酸雨率是30-60%,为中度酸雨区;pH值在4.70--5.00之间,酸雨率是50-80%,为较重酸雨区;pH值小于4.70,酸雨率是70-100%,为重酸雨区。

这就是所谓的五级标准。

我国酸雨已成为普遍性的污染问题。

在1982年的酸雨普查中发现
除吉林、甘肃和临夏外,其他20多个省、市、自治区均出现酸雨,酸雨已覆盖国土面积的40%[ 17 ] 。

1999年106个城市的pH值监测结果表明,降水年均pH值范围在4. 3 ~7. 47。

pH值< 5. 6的城市有43个,占统计城市的40. 6% ,怀化、景德镇、遵义、宜宾、赣州等南方城市的酸雨频率达80%。

我国受酸雨影响的地区已占国土面积的40%,已成为继欧州和北美之后世界第三大酸雨区。

中国的酸雨为典型的硫酸型,其空间分布主要呈现以南方酸雨比北方严重,城市酸雨比郊区严重的特点。

酸雨令中国农林业、畜牧业、水产养殖业、建筑业等都遭受了巨大的损失,如不采取果断有效的控制措施,由此所造成的大气污染及环境酸化将进一步加剧。

我国三大酸雨区包括:
1。

西南酸雨区:是仅次于华中酸雨区的降水污染严重区域。

2。

华中酸雨区:目前它已成为全国酸雨污染范围最大,中心强度最高的酸雨污染区。

3。

华东沿海酸雨区:它的污染强度低于华中、西南酸雨区。

我国酸雨分布存在明显的地域差异,降水pH <5. 6的区域主要分布在秦岭淮河以南、青藏高原以东的广大地区;华中、华南、西南及华东地区存在酸雨污染严重的中心区域;北方地区只有局部地区如青岛、图们等地出现酸雨,但综合近几年的数据来看北方地区酸雨污染的形式明显加重。

20世纪80年代以来以重庆、贵阳为代表的西南地区是中国酸雨污染最严重的地区; 20 世纪90 年代以来,以长沙、株洲、赣州、南昌等城市为中心的华中酸雨区污染水平超过西南酸雨区,成为全国酸雨污染最严重的地区;西南酸雨区虽然有所缓和,但仍维持较严重的水平;华南酸雨区主要分布在珠江三角洲及广西东部地区,总体格局变化不大;华东酸雨区,包括长江中下游地区及南至厦门的沿海地区,小尺度上的污染格局有所波动,但总体来说,较华中、西南酸雨区弱;而北方地区年均pH值< 5. 6的城市主要分布在青岛、图们中心的区域。

我国的酸雨污染以城市局地污染为主,并以城市为核心呈现多中心分布。

在西南的重庆污染区,华南的长沙污染区和洪江
污染区,都是由于城市和厂矿企业污染物的低空排放,使其附近的SO2浓度比其他地区高,降水酸度也较高。

降雨中的主要化学离子一般包括阳离子: H+ 、Ca2 + 、NH4+ 、Na+ 、K+ 、Mg2 + ,阴离子:SO42 - 、NO3- 、Cl- 、F- 、HCO3- 。

在我国降水中总离子浓度很高,相当于欧洲、北美和日本的3~5倍,反映出我国大气污染严重。

我国
降水中的主要致酸物质是SO
42 -和NO
3
-,其中SO
4
2 -浓度是NO
3
-离子浓度的5~10
倍,远高于欧洲、北美和日本的比值。

因此,我国酸雨是典型的硫酸性酸雨,这
是因为我国的矿物燃料主要是煤,且煤中的含硫量较高,成为大气中硫的主要来源。

监测数据显示,降水中的硫酸根和硝酸根平均浓度之和,在北方非酸雨区为241. 5 μg/L,南方酸雨区则为145 μg/L,北方是南方的1. 7倍,这说明降水的酸性并不只取决于酸性离子的浓度。

研究表明:降水酸度不仅与雨水中的酸性离子有关,还与雨水中能对酸性物质起到中和作用的碱性离子有关。

阳离子浓度中,氨离子浓度南北差别不是很大,北方略高于南方;而钙镁离子浓度北方降水中为458. 9μg/L,南方则为106. 3 μg/L,北方是南方的4. 3倍,这表明北方降水中的硫酸、硝酸被大量的碱性物质中和。

因此,虽然北方地区降水中酸性离子浓度高,但降水酸度远低于南方。

我过酸雨发生的另一特征就是冬季强酸雨的比例较高;而夏季则是弱酸雨的比例较高。

这与我国冬季降水大部分分布与长江以南的大部分地区,而这些地区是强酸雨高发区有一定关系。

参考文献:
1、郭永林。

我国的酸雨问题和防治。

2、张燕、刘立进。

我国酸雨分布特征及控制对策。

3、王玮、王文兴、赵德山、等.。

大气颗粒物与降水相互影响及其在酸雨形
成中作用的探讨。

4、解海卫、张艳、尹连庆。

酸雨研究的现状。

5、赵传晞。

酸雨的成因和地理分布。

6、李宗恺、王体健、金龙山。

中国的酸雨模拟及控制对策研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