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酸雨的分布特征概述

合集下载

2007年四川省酸雨时空分布特征研究

2007年四川省酸雨时空分布特征研究
第2 8爸 第 1 期 20 0 8ຫໍສະໝຸດ 3月 高原山





VO 2 . 1 8 No 1 Ma . o 8 r2 o
P a e u a d Mo n a n Me e r l g s a c l ta n u t i to o o y Re e rh
文章编 号:6 4— 14 2 0 ) 1 0 6 —0 17 2 8 (0 8 0 — 0 2 4
题 , 南 地 区 则 很 严 重 两 。19 9年 6月 2 日 , 9 6 全
分 方 案 》中 , 川 省 成 都 、 贡 、 州 等 1 个 市列 四 自 泸 4
为两 控 制 区范 围 。根 据 2 0 0 7年 四川 省 各 酸 雨 监 测 站 点 数 据 , 文 对 全 省 的 酸 雨 污 染 现 状 、 空 分 本 时 布特 征 作 了详 尽 分 析 。
数据 取 自 2 0 0 7年 四 川 省 甘 孜 、 原 、 江 、 红 温 巴
塘 、 阳 、 眉 山 、 昌 、 枝 花 、 县 、 岳 l 个 简 峨 西 攀 达 安 0
大 酸 雨 区 。我 国 酸 雨 区面 积 扩 大 之 快 、 水 酸 化 率 降 之高 , 世 界上是罕见 的。 在
7月 份 , 四川 省 酸 雨 主 要 出现 在 夏 、 季 节 ; 雨 频 率 范 围 为 2 9 ~7 . % , 小 值 、 高 值 分 别 出 现 在 巴 秋 酸 .% 03 最 最 塘 、 昌 , 中 温 江 、 眉 山 、 昌 、 枝 花 、 岳 酸雨 频 率 超 过 了 5 西 其 峨 西 攀 安 0% , 雨 污 染 较 重 ; 年 电 导 率 范 同 为 3 8 酸 全 .
资助项 目: 中国气象局成都高原气象研究所开放 实验室基金项 目( P 2 0 0 2 , L M 0 8 0 ) 中国气象局成都高原气 象研究所基本科研业 务 々项经 费项 目

南充市近十年酸雨变化特征及降水化学组成研究

南充市近十年酸雨变化特征及降水化学组成研究
Co mpo s i t i o n o f Ra i n Wa t e r i n Na nc ho ng i n Re c e nt De c a de YANG Xi a n— h o n g. S HU L i . CHEN S ha n. 1 i
( Mo n i t o r i n g C e n t e r f o r E n v i r o n m e n t , N a n c h o n g, S i c h u a n 6 3 7 0 0 0 , C h i n a )
杨先 红 ,舒 丽 ,陈善 莉
6 3 7 0 0 0 ) ( 四 川 省 南 充 市 环 境 监 测 中心 站 , 四川 南 充
摘 要 :依据 南充市 2 0 0 3~2 0 1 2年城 区降水环境监测统计 资料 ,分析 了酸雨 变化特征及 降水 离子化 学组 成。研 究表 明 :
这 十 年 ,酸 雨频 率 平 均 为 5 0 . 4 % ,2 0 0 7年 降 雨 量 为 最 高 ,呈 波 动 递 减 趋 势 变化 ,降 水 年 平 均 p H值 为 4 . 8 8 ,呈现 “ 低
第3 3卷 第 1 期
2 0 1 4年 2 H
四 川 环 Fra bibliotek境 V0 1 . 3 3. No . 1 F e b ma r v 2 01 4
S I C HUAN ENV1 RONMEN T

试 验研 究 ・
南 充 市 近 十 年 酸 雨 变 化 特 征 及 降 水 化 学 组 成 研 究
A bs t r a c t :B a s e d o n t h e l o c a l p r e c i p i t a t i o n e n v i r o n me n t a l mo n i t o r i n g d a t a r f o m 2 0 0 3 t o 2 01 2,t h i s p a p e r a n a l y z e d t h e c h a n g i n g

酸雨现状-危害及成因分析

酸雨现状-危害及成因分析

酸雨现状\危害及成因分析[摘要]:防治酸雨危害受到国家环保部门的高度重视,成都市位于我国西南酸雨区,酸雨频率高、酸度强,酸雨污染呈逐年加重趋势。

大气降水有很大的腐蚀性,区内建筑物,露天公共基础设施,工厂露天设备,城市绿化带受到其严重腐蚀,也影响着人类的身体健康。

为防治酸雨, 对酸雨的现状,酸雨成因等进行研究不仅可以知道成都酸雨情况和损失情况,而且可以为酸雨防治提供重要依据。

[abstract] : prevention harm state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department by acid rain highly, chengdu city is located in China’s southwest SuanYuOu, acid rain, high frequency acidity is strong, acid rain pollution is more aggravating trend. Precipitation is very corrosive, within the region, buildings, open public infrastructure, outdoor equipment factory, urban green belts by its serious corrosion, also affect human health. Acid rain for the prevention and control of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acid rain, and the acid rain cause of formation study not only can know chengdu acid rain and loss situation, and can provide important basis for prevention and control of acid rain.[关键词]:成都市中心城区酸雨现状成因分析[key words] : chengdu city center present situation of acid rain causes analysis 1酸雨形成机理大量的SO2和NO2(或NO)等排放到空气中,使得下雨时这些气体溶入水滴中形成酸,也就是酸雨。

浅析中国的酸雨分布现状及其成因

浅析中国的酸雨分布现状及其成因

农业与生态环境127科技资讯 SCIENCE & TECHNOLOGY INFORMATIONDOI:10.16661/ki.1672-3791.2018.15.127浅析中国的酸雨分布现状及其成因①蔡朋程(内江师范学院 四川内江 641112)摘 要: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石油、煤炭等燃料的消耗迅速增长,从而使大气中排放的酸性污染物质大幅度增加,我国长江以南地区成为我国主要的酸雨分布区,是世界上继欧洲、北美之后的第三大酸雨分布区。

经过调查发现,我国的酸雨分布面积和程度呈现着继续扩大的趋势。

迫切需要科学有效地进行酸雨现状研究,其中包括中国酸雨分布现状及其成因的研究。

关键词:酸雨 酸雨分布现状 酸雨成因 中图分类号:P4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8)05(c)-0127-02①作者简介:蔡朋程(1989,9—),男,四川通江人,本科,研究实习员,研究方向:地理科学。

1 中国的酸雨分布现状我国酸雨的分布情况较为复杂,在不同的地区酸雨的污染程度不同,即使是同一个地区但在不同的年份、不同的季节酸雨的污染程度也不同。

因此,我国的酸雨的分布具有空间与时间的分布特性。

1.1 中国酸雨的空间分布1.1.1 中国酸雨的空间分布特征当前我国的酸雨区主要分布在长江以南的广大地区、东北东南部、华北的大部以及西南和华南沿海等广大地区,酸雨分布区大致呈东北—西南走向[1]。

我国的酸雨类型主要以硫酸型酸雨为主,我国三大酸雨区[2]分别为:(1)西南酸雨分布区:是仅次于华中酸雨分布区的降水污染严重。

(2)华中酸雨分布区:已经成为全国酸雨污染中心强度最高、范围最大的酸雨污染区。

(3)华东沿海酸雨分布区:该区域的污染强度较华中、西南酸雨分布区低。

1.1.2 中国酸雨的具体空间分布情况我国的酸雨分布存在着显著的地域性差异,pH值小于5.6的降水区域主要集中在秦岭、淮河以南、青藏高原以东等的广大地区;华中、西南等地区存在着污染严重的中心区域;北方地区仅在青岛、图们等局部地区出现酸雨情况。

四川省酸雨时空分布特征

四川省酸雨时空分布特征

Ma Ly ,W a g B n, n u g o ia n i Ya gJ n u
( ol eo rhtc r n ni n e tSc un U iesy C e g u6 0 6 ,C ia C l g f c i t eadE vr m n ,i a nvr t, h nd 10 5 hn ) e A eu o h i
wh l r vn e i t ls r u l . o e p o i c s s l e o s y i i
Ke r s S c u n; cd r i s a il —tmp r ld sr u i n y wo d : i h a a i a n; p ta e o a it b t i o
四川 省 酸 雨 时 空分 布 特 征
马 丽雅 , 王斌 , 俊 国 杨
( 四川 大学 建筑与环境学 院, 四川 成都 60 6 ) 10 5
摘 要: 通过对四川省能源结构和废气排放情况的分析, 结合四川省近年来酸雨监测资料 , 包括年平均降水 p H
值、 酸雨频率 , 总结 了近年来四川省酸雨的 时空分布特征 。通过对 降水 离子 的分析 , 明四川 省酸 雨 阴阳 离子 说 的组成 , 酸雨 为硫 酸型 , 各城 市之 间存 在 致酸 物质 的远 距 离输 送 和相 互影 响。将 2 0 0 6年 四 川省 酸雨 状 况与 20 0 5年状 况进行 比较 , 并且对酸雨 污染程度进行 分级 , 结论是 20 0 6年 四川省部 分城 市酸雨污染形势趋 于加 重 ,
致 四川省 酸雨 成为 环境 污染 引人 注 目的问题 。为 了
耗 的 6 . 4 ; 06 年 四 川 省 能 源 消 费 总 量 为 0 1 % 20

成都有下过酸雨吗

成都有下过酸雨吗

成都有下过酸雨吗
酸雨形成的原因是大气化学和大气物理的现象,酸雨中含有多种无机酸和有机酸,绝大部分是硫酸和硝酸。

那么成都有下过酸雨吗?
成都有下过酸雨吗?其中,成都为中酸雨区,占4.3%;峨眉山(微博)、攀枝花、西昌、泸州为轻酸雨区,占17.4%;其余18个城市为非酸雨区,占78.3%;巴中(微博)本月无降水。

省控城市降水pH月平均值为5.71,与上年同期相比,降水pH月均值上升0.19,降水酸度有所下降。

酸雨是工业高度发展而出现的副产物,由于人类大量使用煤、石油、天然气等化石燃料,燃烧后产生的硫氧化物或氮氧化物,在大气中经过复杂的化学反应,形成硫酸或硝酸气溶胶,或为云、雨、雪、雾捕捉吸收,降到地面成为酸雨。

如果形成酸性物质时没有云雨,则酸性物质会以重力沉降等形式逐渐降落在地面上,这叫做干性沉降,以区别于酸雨、酸雪等湿性沉降。

干性沉降物在地面遇水时复合成酸。

酸云和酸雾中的酸性由于没有得到直径大得多的雨滴的稀释,因此它们的酸性要比酸雨强得多。

高山区由于经常有云雾缭绕,因此酸雨区高山上森林受害最重,常首先成片死亡。

酸雨是我们当今面临的、更为显著的空气质量问题之一。

防治酸雨是一个国际性的环境问题,不能依靠一个国家单独解决,必须共同采取对策,减少硫氧化物和氮氧化物的排放量。

好了,这期自然灾害安全小知识我们就学到这里吧,很高兴为大家服务。

2006-2013年四川酸雨变化特征分析

2006-2013年四川酸雨变化特征分析

2006-2013年四川酸雨变化特征分析赵晓莉;闫军;陈中钰;黄晓龙;郭旭;孙彧【期刊名称】《气象与环境科学》【年(卷),期】2015(038)002【摘要】根据四川省气象部门所属6个酸雨观测站2006-2013年的资料,研究了四川省酸雨的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6个酸雨观测站多年降水pH均值除成都属较强酸性外,其余5站多年pH均值都属弱酸性.成都多年酸雨出现频率最高,达到61.5%;安岳多年酸雨出现频率最低,仅为26.6%.安岳K值(电导率)多年平均值最高,达到82.9 μs/cm;峨眉山K值多年平均值最低,仅为21.9 μs/cm.四川近8 a降水pH平均值为4.74,2008-2010年为第一阶段,2011-2013年为第二阶段,总体看两个阶段年均pH值呈阶梯式上升,到2013年四川省酸雨pH值已上升至5.30,酸性降水出现频率已下降至35.2%,K值降至44.9 μs/cm.由于四川春季平均风速较秋季偏高,更利于污染物扩散,故月均pH值变化呈现夏季的>春季的>秋季的>冬季的季节变化特征.月均K值则为冬季的>春季的>秋季的>夏季的,这是因为冬季、春季空气中排放的SO2、NOx和可溶性离子型化合物较多,在降雨较少的情况下增加了雨水的酸度,增强了可溶性离子型化合物的离子化,导致了电导率的增加.酸雨酸性强度呈两头小中间大,降水主要呈弱酸性,强酸性降水无明显季节性特征,累计降水量与强酸性降水也无明显联系.【总页数】6页(P54-59)【作者】赵晓莉;闫军;陈中钰;黄晓龙;郭旭;孙彧【作者单位】四川省气象信息中心成都610072;成都市气象局成都610000;四川省气象信息中心成都610072;四川省气象信息中心成都610072;四川省气象信息中心成都610072;四川省气象信息中心成都61007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X517【相关文献】1.宜昌市酸雨的年季变化特征分析 [J], 王海燕;毛成忠2.2006-2013年巴林左旗森林资源变化特征分析 [J], 宫革英3.长春市酸雨变化特征分析——\r2008—2018年 [J], 邢丽元;张海涛;付雷;张明4.1992年-2018年长春市酸雨变化特征分析 [J], 邢丽元; 张海涛; 张明5.2006—2019年山西省酸雨变化特征分析 [J], 李亚军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酸雨的形成和地理分布特点

酸雨的形成和地理分布特点

酸雨的形成和地理分布特点酸雨是一种自然界中普遍存在且对环境和人类健康造成严重影响的大气现象。

它不仅对植物和陆地生态系统造成危害,还对水域和建筑物等人为设施产生负面影响。

本文将探讨酸雨的形成机制以及其地理分布特点。

酸雨是指降水中含有较高浓度的硫酸和硝酸,通常导致pH值低于正常降水的5.6。

尽管降水的天然酸性可以追溯到火山喷发和植物代谢产物的释放,但人为活动是导致大气中硫和氮化合物排放增加的主要原因。

以下是酸雨形成的两个主要机制:1. 化学反应机制:在大气中,硫酸和硝酸通过化学反应形成酸雨。

主要的反应包括硫化氢氧化为二氧化硫,与大气中的氧气进一步反应生成二氧化硫,然后与水结合形成硫酸。

类似地,氮氧化物与氧气反应形成二氧化氮,进而与大气中的水反应生成硝酸。

2. 湿沉降机制:这种机制主要是指大气中含有硫酸和硝酸的气溶胶颗粒在降水中下沉。

当这些颗粒与降水中的水蒸气结合时,硫酸和硝酸溶解在降水中,导致降雨具有酸性。

酸雨在地理上有着不均匀的分布特点。

以下是酸雨地理分布的一些特点:1. 区域性分布:酸雨主要分布在工业化和高人口密度地区,如东亚、欧洲和北美洲的工业中心。

这些地区的工厂和交通系统排放大量的污染物,从而导致酸雨问题。

2. 气候影响:气候条件在酸雨分布中起到重要作用。

湿润气候条件下,降水更容易形成酸性。

因此,相对湿润的地区更容易受到酸雨的影响。

3. 地形效应:地形也对酸雨分布产生一定影响。

山脉和高地往往位于湿润区域,因此在这些地区酸雨问题可能更严重。

山脉上方的水蒸气会上升并冷却,形成云和雨,其中含有酸性物质。

4. 污染物传输:酸雨不仅仅是产生地区的问题,它还可以通过大气传输到其他地区。

例如,东亚地区的酸雨可以通过风流传输到周边地区,对邻近国家和地区产生负面影响。

总之,酸雨是由于人为活动导致的化学反应和湿沉降机制所产生的。

它的地理分布主要受到区域性、气候、地形和污染物传输等因素的影响。

了解酸雨的形成机制和地理分布特点有助于我们认识到其环境问题,并采取措施减少其对生态系统和人类健康的影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四川省酸雨的分布特征概述
姓名:粟东班级:环境工程2010级1班学号:20104429 摘要:本文以2001-2009四川省各主要城市酸雨相关数据,总结了四川省主要城市酸雨的分布特征,将最近的数据与以往的对比得出结论,最近几年,由于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酸雨污染有所加重,但总体趋于平稳,有些城市还出现转好迹象。

关键词:四川、酸雨、分布特征
前言:酸雨已成为当前人类面临的十大环境问题之一,是跨越国界的全球性灾害。

大量的环境监测资料表明,由于大气层中酸性物质增加,地球大部分地区上空的云水正在变酸,如不加控制,酸雨区的面积将继续扩大,给人类带来的危害也将与日俱增。

正文:酸雨(acid rain)是指PH值小于5.6的雨雪或其他形式的降水。

它是地球化学气候中人类影响的重要特征,又是一个国家和地区大气污染的重要标志之一。

酸雨是指酸性的大气降水,包括酸性雨、雪、雾、露等沉降雨水被大气中存在的酸性气体污染。

酸雨主要是人为的向大气中排放大量酸性物质造成的。

我国的酸雨主要是因大量燃烧含硫量高的煤而形成的,多为硫酸雨,少为硝酸雨,此外,各种机动车排放的尾气也是形成酸雨的重要原因。

近20多年来,随着酸雨前物体SO
2和NO
X
排放量的增加,中国出现了大面积的酸
雨,成为了继欧洲和北美之后的第三大酸雨区。

目前,我国酸雨区主要位于长江以南,南方大多数城市和地区普遍出现酸雨,以西南、华南地区较为突出,同时酸雨面积近年来大幅度扩大,长江以南酸雨区域已连成一片并向长江以北蔓延。

四川地处四川盆地,由于特殊的地理和气象条件及能源结构等因素,是我国酸雨污染严重地区之一,也是我国主要酸性降水区域。

通过对四川省能源结构和废气排放情况的分析,结合四川省近年来酸雨监测资料,包括年平均降水pH值、酸雨频率,总结了近年来四川省酸雨的分布特征。

通过对降水离子的分析,说明四川省酸雨阴阳离子的组成,酸雨为硫酸型,各城市之间存在致酸物质的远距离输送和相互影响。

将最近几年四川省酸雨状况与前几年年状况进行比较,并且对酸雨污染程度进行分级,结论是最近几年四川省部分城市酸雨污染形势趋于加重,全省酸雨污染形势仍然严峻,并提出了控制酸雨的对策措施。

四川省21个城市降水pH五年平均值范围为4.05~6.88,最低值出现在宜宾
市,最高值出现在资阳市。

降水pH五年平均值小于5.6的有15个城市,占统计城市的71.4%,降水pH五年平均值小于5.00的有8个城市,占统计城市的38.1%;低于4.50的有2个城市,占统计城市的9.5%。

四川省降水pH五年平均值为4.83酸雨pH五年平均值为4.41。

2001-2005主要城市酸雨PH平均值
酸雨较重地区普遍为经济发展,工业集中的地区。

从整体上来说,酸雨的情况还是比较严重的,整个盆地的酸性降水几乎成连片分布。

而盆地外的成都平原地区包括成都、资阳、德阳酸性降水较轻,川西高原的酸性降水也较轻。

2001 - 2005 年时段,酸雨分布较重的地区主要有绵阳、乐山、宜宾、广元、达州、攀枝花、南充、雅安,降水的p H 均值<4. 5 ;非酸雨区出现在马尔康、康定、德阳、资阳、遂宁,降水p H 均值均> 6. 0 。

24个主要城市中, 2005年四川省非酸雨区城市为11个,占45. 83%;轻度酸雨区4个,占16. 67%;中度酸雨区7个,占29. 17%;重酸雨区2个,占8·33%。

而2006年非酸雨为7个,占29. 17%,;轻度酸雨区4个,占16. 67%;中度酸雨区7个,占29. 17%;重酸雨区6个,占25%。

其中江油、泸州、眉山、自贡
四个城市均由非酸雨区转变为酸雨区,而泸州在2006年上升为重酸雨区,西昌由2005年以前的轻度酸雨区上升到2006年的中度酸雨区,内江由轻度酸雨区上升到重酸雨区,广安从中度酸雨区上升到重酸雨区。

全省重酸雨区
2009年,四川省酸雨污染无明显变化,降水酸度和酸雨酸度基本持平,酸雨发生频率下降,受到酸雨影响的城市比例和酸雨量占总雨量的比例下降。

全省降水年均pH值为4.6l,下降O.12;酸雨频率为37.3%,下降2.3个百分点;酸雨量占总雨量的比例为41.1%,下降5.5个百分点。

24个城市中,德阳、遂宁、眉山、巴中、资阳、马尔康、康定、都江堰8个城市未出现酸雨,其余各市均有酸雨出现。

统计城市中,酸雨覆盖的城市占66.7%,下降7.2个百分点。

24个城市中,降水年均pH值范围为3.86(广元市)~6.94(德阳市)。

统计城市中:降水年均pH 值小于和等于5.6的有16个城市,占66.7%;降水年均pH值小于和等于5.0的有8个城市,占33.3%;降水年均pH值小于和等于4.5 0的有3个城市,占12.5%。

江油、广元、西昌、达州、内江、成都、峨眉山7个城市的降水酸度增加,其年均pH值变化幅度为2.49~0.32。

眉山、乐山、绵阳3个城市的降水酸度减少,其年均pH值变化幅度为1.14~0.34。

9个城市的酸雨频率高于40%,达州市酸雨频率上升幅度为28.2%,南充、广元、广安3个城市的酸雨频率下降幅度为38.4%~20.0%。

24个城市中:16个城市属酸雨区,其中广元、泸州、峨眉山3个城市为重酸雨区;宜宾、南充、攀枝花、自贡、雅安5个城市为中酸雨区。

国家酸雨控制区内13个城市中:降水年均pH值范围为4.38(泸州市)~6.94(德阳市),出现酸雨的城市lO个(减少1个),占76.9%;降水年均pH值小于或等于5.6的城市10个,占76.9%,下降7.7个百分点;酸雨频率大于40%的城市6个(减少1个),占42.6%,下降7.7个百分点。

与2008年相比,全省酸雨区域分布格局总体变化小。

川北片区酸雨污染加重,其降水年均pH值为4.14,为重酸雨区域;川南片区和川西片区酸雨污染略有好转;川东片区和成都平原酸雨污染无明显变化。

2009年全省酸雨污染变化情况见表2。

此外四川省酸雨污染月变化特征仍以1月、12月相对较重,4月、5月、6月相对较轻。

1月、12月降水平均值分别为4.36、4.45,4月、5月、6月降水平均值分别为5.15、5.28、5.16。

结论:从2001-2009年来看,全省酸雨区域分布格局总体变化小。

川北片区酸雨污染加重,其降水年均pH值为4.14,为重酸雨区域;川南片区和川西片区酸雨污染略有好转;川东片区和成都平原酸雨污染无明显变化。

除了部分地区如雅安、乐山酸雨程度有所加剧外,四川酸雨的污染状况总体上是有所减轻的。

大气无国界,防治酸雨是一个国际性的环境问题,不能依靠一个国家单独解决,必须共同采取对策,减少硫氧化物和氮氧化物的排放量。

一起携手创造更加美丽的明天。

参考文献:
[1]《环境化学》高等教育出版社,戴树桂著
[2]陈曦,王旭,马丽雅,王斌,川渝两地酸雨的空间分布特征研究,三峡环境与生态,四川大学建筑与环境学院,167422842 (2008) 022*******。

[3]马丽雅,王斌,杨俊国,四川省酸雨时空分布特征,环境科学与管理,2008,第4期第33卷。

[4]四川人民政府网2011.08.18《四川年鉴》2010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