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不同地区酸雨的分布特征
关于我国酸雨的形成、危害及防治对策

关于我国酸雨的形成、危害及防治对策报告摘要随着社会的进步,人类对工业产品的大量需求,从而带动了工业的发展,然而,工业的大量发展,伴随着的是大量烧煤的烟囱排放出的SO2酸性气体或汽车排放出来的氮氧化物烟气上升到天上形成了酸雨。
酸雨对人类造成了很大危害。
酸雨的防治措施主要是减少酸雨、要减少烧煤排放的二氧化硫和汽车排放的氮氧化物。
关健词:酸雨危害防治措施一、酸雨的定义:1、酸雨的定义酸雨正式的名称是为酸性沉降,它可分为“湿沉降”与“干沉降”两大类,前者指的是所有气状污染物或粒状污染物,随着雨、雪、雾或雹等降水型态而落到地面者,后者则是指在不下雨的日子,从空中降下来的落尘所带的酸性物质而言。
2、评判酸雨的标准酸雨是含有相对较高酸性的降水。
一般的降水,在一个标准大气压、25℃时,它的酸碱度PH值大约为5.65,为弱酸性。
而酸雨是指PH小于5.6的降水。
因大气中含有天然和人为的污染物,降水过程中把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和其它杂质通过化学反应生成各种酸类,使雨水酸化,降落到地面。
3、我国酸雨形势我国酸雨正呈蔓延之势,是继欧洲、北美之后世界第三大重酸雨区。
80 年代,我国的酸雨主要发生在以重庆、贵阳和柳州为代表的川贵两广地区,酸雨区面积为 170 万平方公里。
到 90 年代中期,酸雨已发展到长江以南、青藏高原以东及四川盆地的广大地区,酸雨面积扩大了 100 多万平方公里。
以长沙、赣州、南昌、怀化为代表的华中酸雨区现已成为全国酸雨污染最严重的地区,其中心区年降酸雨频率高于 90%,几乎到了逢雨必酸的程度。
以南京、上海、杭州、福州、青岛和厦门为代表的华东沿海地区也成为我国主要的酸雨区。
华北、东北的局部地区也出现酸性降水。
1998 年,全国一半以上的城市,其中 70% 以上的南方城市及北方城市中的西安、铜川,图们和青岛都下了酸雨。
酸雨在我国已呈燎原之势,覆盖面积已占国土面积的 30% 以上。
二、酸雨的形成1、酸雨的形成原因酸雨的形成是一种复杂的大气化学和大气物理的现象。
中国酸雨分布特征

基金项目:作者简介:中国酸雨分布特征陈海洲,陈远强,杜丁,封孝欣,顾剑云(三峡大学土木与建筑学院,湖北宜昌443002)摘要:酸雨以其对自然环境、工农业生产和人类健康等方面的严重危害,受到各个国家的重视,已成为世界性的环境问题。
上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的酸雨污染呈加速上升趋势,已成为继欧洲和北美的世界第三大酸雨区的重要贡献者,通过数据库检索、查找相关部门年报,调查全国酸雨分布情况,对10余年来中国地区酸雨形势及时空分布的变化特征进行了系统的分析和研究。
来了解酸雨对土壤结构的影响,对我们来研究酸雨对三峡坝区的影响具有重大的意义。
关键词:酸雨;分布特征;影响中图分类号:文献标识码:文章编号:Distribution of acid rain in ChinaCHEN Haizhou,CHEN yuanqiang,DU ding,FENG xiaoxin,GU jianyun( College of Civil Engineering and Architecture, Three Gorges University, Yichang, Hubei 443002, China)Abstract:Acid rain in its natural environment, industrial and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and human health in serious harm, by the various national attention, has become a worldwide environmental problems. Since the 80s of last century, along with economic development, China's acid rain pollution was accelerating trend in Europe and North America has become the world's third largest major contributor to acid rain, through a database search, find the relevant departmental annual reports, national survey The distribution of acid rain, more than 10 years of Acid Rain in China and changes in spatial and temporal distribution characteristics of a systematic analysis and research. To understand the impact of acid rain on soil structure, for us to study the impact of acid rain on the Three Gorges Dam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Key words:acid rain;distribution;Influence1 酸雨的定义根据常规定义,酸雨是指pH值小于5. 6的大气降水[1],是由于人类活动排放的大量酸性物质,主要是含硫化合物和含氮化合物,在大气中被氧化成不易挥发的硫酸和硝酸,并溶于雨水降落到地面所形成的[2]。
酸雨概述

我国酸雨污染研究概述摘要: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工业发展速度加快,我国的酸雨现象逐年加重,中国酸雨区已成为继欧洲和北美之后的世界三大酸雨区之一。
本文通过文献查阅并结合部分教材综合论述了酸雨的形成、影响因素、危害及控制措施。
关键字:酸雨;影响因素;危害;防治措施1、前言英国化学家SMITHRA在英格兰调查了酸沉降现象,并在1872 年出版的《空气和雨: 化学气象学的开端》一书中叙述了世界工业发展先驱城市———曼彻斯特市郊区降水中含有高浓度SO₄²⁻,首次提出酸雨概念,但当时并未引起足够的重视。
1972年瑞典政府把酸雨作为一个国际性的环境问题向人类环境会议提交了报告。
1975年第一次国际性酸雨和森林生态系统讨论会在美国举行,该会议讨论了酸雨对地表、土壤、森林和植被的严重危害,自此酸雨问题受到了普遍重视。
到20 世纪40年代酸雨引起了各国学者的普遍关注并开展了研究,我国则自20世纪70年代起开始研究酸雨污染[1]。
2、酸雨的形成及其影响因素2.1 酸雨的形成:酸雨是指pH 值<5.6的大气降水,是由于人类活动排放的大量酸性物质,主要是含硫化合物(SO₂)和含氮化合物(NOₓ),两者在大气中经过均相氧化和非均相氧化转变为H₂SO₄和HNO₃,并溶于雨水降落到地面所形成的。
图表12.2影响酸雨形成的因素:(1)酸性物质的排放及其转化条件:硫氧化物和氮氧化物及它们的盐类,是形成酸雨的主要酸性物质,降水酸度的时空分布与大气中的SO₂、NOₓ和降水中的SO₄²⁻、NO₃⁻浓度的时空分布存在着一定的相关性。
(2)大气中的氨:降水的pH值决定于硫酸、硝酸与NH₃以及碱性尘粒的相互关系。
NH₃是大气中委员的气态碱,由于它易溶于水,能与酸性气溶胶或雨水中的酸起中和作用,从而可降低雨水的酸度[2]。
(3)大气颗粒物和降尘浓度的影响:大气中的颗粒物和降尘在云水降落过程中被吸附、冲刷,起到缓冲作用,中和降水的酸度。
中国酸雨研究现状

中国酸雨研究现状一、本文概述酸雨,作为一种全球性的环境问题,已经引起了广泛的关注。
特别是在中国,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快速发展,酸雨问题日益严重,对生态环境和人体健康造成了严重影响。
因此,深入了解和研究中国酸雨的现状、成因和防治措施,对于制定有效的环境保护政策,促进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本文旨在全面概述中国酸雨的研究现状,包括酸雨的定义、形成机制、危害以及防治策略等方面。
通过梳理和分析近年来中国酸雨研究的主要成果和进展,揭示酸雨问题的严重性,探讨其发展趋势,以期为相关政策制定和学术研究提供参考。
本文将从多个维度出发,详细阐述中国酸雨的分布特征、化学组成、影响因素以及生态效应。
还将深入探讨酸雨防治的技术手段和政策措施,评估其实际效果,并提出针对性的改进建议。
通过本文的综述,希望能够为公众提供更加清晰、全面的酸雨知识,促进社会各界对酸雨问题的关注和参与,共同推动中国酸雨防治工作的深入开展。
二、中国酸雨的现状分析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其工业化、城市化的快速发展也带来了严重的环境问题,其中酸雨问题尤为突出。
近年来,尽管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减少酸雨的产生,但中国酸雨污染的状况依然严峻。
在现状分析中,我们首先关注酸雨污染的地理分布。
中国酸雨污染主要分布在东部和南部地区,特别是长江以南的广大地区,这些地区的酸雨频率和酸度普遍较高。
这些地区的工业发达,能源消费量大,排放的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等前体物质是形成酸雨的主要原因。
我们分析酸雨污染的季节变化。
一般来说,酸雨污染在冬季较为严重,这主要是因为冬季大气稳定,风力小,不利于污染物的扩散。
而在夏季,虽然雨水多,但由于光化学反应和大气对流的影响,酸雨污染相对较轻。
再者,从污染物的来源来看,中国的酸雨污染主要来源于工业排放和交通运输。
特别是煤炭的大量燃烧,释放出的二氧化硫是形成酸雨的主要前体物质。
汽车尾气的排放也对城市酸雨污染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从影响范围来看,酸雨不仅影响到了人们的日常生活,如影响饮用水质量、加剧建筑材料的腐蚀等,还对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破坏,如影响植物生长、破坏生物多样性等。
我国酸雨的分布特征及其成因

摘要: 本文阐述了酸雨的危害近几年中国南方地区酸雨的污染的时空分布状况酸雨的成因我国南方酸雨区的酸雨污染状况基本上处在一个稳定的时期降水的区有从长江中上游向长江中下游发展的趋势;在时间分布上,秋季冬季降水低,酸雨发生的频率高; 春季夏季降水高,酸雨发生的频率低在酸雨的成上着重讨论了大气性质污染物的迁移和扩散气候条件大气中颗粒物浓度及土壤性质对酸雨形成的影响关键词: 酸雨; 分布; 成因酸雨问题是当今世界的三大环境问题之一.随着世界经济的快速发展,工农业中大量化石燃料的消耗以及其他自然资源的消耗,排放大量的SO 2及氮氧化物,使得大气环境日益恶化,其中酸雨的问题尤其严重。
从20世纪70年代末起,我国南方地区出现酸雨,经过80年代的急剧发展,从90年代中期开始,我国的酸雨污染区趋向稳定,从20世纪80年代初的我国西南部的重庆、贵阳等地发展到包括现在的包括12个省市的广大区域, 我国已成为继欧洲、北美之后的世界第三大酸雨区,在我国的一些地区酸雨的问题比界第三大酸雨区,在我国的一些地区酸雨的问题比报道的80年代中欧地区的“黑三角”地带还要严重。
酸雨给地球生态系统和人类社会的经济的发展都来来了严重的影响和破坏。
酸雨使土壤酸化,矿质元素如钾、钠、钙、镁等流失,使得土壤的肥力降低;酸雨还会杀死水中的浮游生物,减少鱼类食物来源和影响鱼的繁殖和发育,破坏水生生态系统;酸雨污染河流、湖泊和地下水,降低水体的pH,使流域土壤和底泥中的金属溶解进入水中,危害人体健康;酸雨对金属、石料、水泥、木材等建筑材料均有很强的腐蚀作用,对古建筑和石雕艺术作品、电线、铁轨、桥梁、房屋等均会造成严重损害。
本文在分析我国酸雨在时间和空间的分布的基础上,并对各个区域的酸雨的形成原因进行分析,探讨影响酸雨形成的各个因素,为预防和控制酸雨的形成提供科学的参考。
我国南方酸雨的空间分布特征1我国酸雨已成为普遍性的污染问题。
目前我国的酸雨区主要集中在长江以南,包括四川云南的东部,浙江、福建、江西、湖南、重庆的大部分地区以及长江、珠江三角洲地区。
试叙述我国土壤酸碱度的分布规律及产生原因。

试叙述我国土壤酸碱度的分布规律及产生原
因。
我国土壤酸碱度的分布规律受多种因素影响。
总体而言,南方酸
性土壤多,北方碱性土壤较为普遍。
南方的酸性土壤主要是因为地理位置接近赤道,气候湿润,多降雨,很容易引发酸雨。
同时,南方的土地多山、多林,植被覆盖率高,容易形成有机酸、硫酸、硝酸等酸性物质,造成土壤酸化。
北方的碱性土壤则是因为高温、干旱的气候和粗粝的土质使得大
量的碱性物质堆积在土壤中,导致土壤呈现碱性。
此外,北方大规模
的草原和耕地农作使得土壤碱化现象更为突出。
总的来说,我国土壤酸碱度分布与气候、地形、植被、土质、人
类活动等因素密切相关。
需要针对不同地域的土壤特点进行科学选址、科学施肥,以保障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中国酸雨状况和自然成因综述及防治对策探究

大量施用和农田中 )*’ 挥发损失,后者主要是由中 国的气候和土壤结构等自然条件的特殊性所决定 的。对比国内情况, 由表 !、 # 可见,中国非酸雨 区北方城市中硫酸根和硝酸根的平均浓度之和是对 应的南方酸雨区的 !"2 倍。阳离子浓度中,铵离子 浓度南 北 差 别 不 是 很 大 , 北 方 略 高 于 南 方 ; 土 壤 元素钙的浓度,相差悬殊,北方是南方的 +"’ 倍。 北方地区酸根离子浓度高过南方,但酸性降水 却明显的低于南方;针对这一现象,有关的专家学 者做过大量研究,一致认为南北方自然条件的差异 是其最为关键的因素。下面就从自然条件入手,对 上面的问题展开论述。
% 中国的酸雨现状
%-% 中国酸雨的地域分布
中 国 酸 雨 的 研 究 工 作 始 于 !" 世 纪 &" 年 代 末 期,%1&1 年在北京、上海、南京、重庆和贵阳等城 市开展了局部研究,发现这些地区不同程度上存在 着酸雨污染,以西南地区最为严重。 %1)!3%1)* 年 在国家环保局领导下开展了酸雨调查,为了弄清中
$Hale Waihona Puke &#"+ 天气形式的影响 降水 3* 值的分布与全国地面风场分布特征有
相似之处。从宏观上来看,东北平原、内蒙古北部 至新疆东端为全国风力最强区,其次是华北平原及 沿海地区,风力也较强,这些地区对污染物的输 送、稀释能力强。北至秦岭,包括汉中盆地、四川 盆地,向东至长江三峡的宜昌、云贵高原和广西的 局部地区为全国风力最弱区,尤其是四川盆地,地 形闭塞,冬季北来的冷空气难以侵入,夏季又无台 风影响,风速小,静风频率高,污染系数大,四川 盆地的重庆、成都都是中国酸雨影响严重的地区。 湖南、两广、江西某些地区 3* 值很低,这与中国 各地污染系数值相吻合$6&。
我国酸雨分布规律

我国酸雨分布规律
酸雨是一种严重的环境问题,会对大气、水体、土壤等多个方面造成危害。
我国地大物博,酸雨分布也呈现出一定的规律。
以下是我国酸雨分布规律的简要介绍。
1. 北方地区酸雨严重
北方地区包括东北、华北、西北等地,是我国酸雨最严重的地区。
其中,东北地区酸雨问题最为突出,尤其是辽宁、吉林、黑龙江三省。
而华北地区包括北京、天津、河北、山西、山东等地,也是酸雨比较严重的区域。
2. 华南地区酸雨相对较轻
华南地区包括广东、广西、海南、福建、江西等地,酸雨问题相对较轻,主要是由于这些地区气候温暖、降雨充沛、植被覆盖率高等因素的影响。
3. 中部地区酸雨状况较为复杂
中部地区包括湖南、湖北、河南、安徽等地,酸雨状况较为复杂。
在湖南、湖北等省份,有些地方的酸雨问题比较严重,但总体来说相对较轻;而在河南、安徽等省份,酸雨问题较为突出。
4. 西南地区局部地区酸雨较重
西南地区包括云南、贵州、四川、重庆等地,酸雨问题相对较轻,但是局部地区仍然存在酸雨问题,尤其是在某些工业城市和交通要道附近。
总体来说,我国的酸雨问题仍然比较严重,需要采取有效措施加
以解决。
根据酸雨分布规律,不同地区要因地制宜地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才能有效地解决酸雨问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国不同地区酸雨的分布特征
摘要:当今,酸雨已发展成国际性的环境问题,由于我国以燃煤为主要能源,并且能源消耗迅速增加,酸雨问题必将变得更加突出,酸雨已成为污染环境的重要方式。
关键词:酸雨、地理分布。
1872年英国化学家Smith在《空气和雨:化学气象学的开端》中首次提出酸雨这个概念,到20 世纪40 年代酸雨引起了各国学者的普遍关注,此后展开了对酸雨各方面的大量研究。
我国开展酸雨研究的时间比国外要落后一段时间, 1974年在北京开始对酸雨进行监测,其后陆续在其他城市也展开了研究,并在1989年开始建立全国的酸雨监测网 ,国家也高度重视酸雨的研究。
酸雨的危害:(1)对水生系统的危害,会影响鱼类和其他生物群落,改变营养物和有毒物的循环,使有毒金属溶解到水中,并进入食物链,使物种减少和生产力下降。
(2)对陆地生态系统的危害,重点表现在土壤和植物。
对土壤的影响包括抑制有机物的分解和氮的固定,淋洗钙、镁、钾等营养元素,使土壤贫瘠化。
对植物,酸雨损害新生的叶芽,影响其生长发育,导致森林生态系统退化。
(3)对人体的影响。
一是通过食物链使汞、铅等重金属进入人体,诱发癌症和老年痴呆;二是酸雾侵入肺部,诱发肺水肿或导致死亡;三是长期生活在含酸沉降物的环境中,诱使产生过多的氧化脂,导致动脉硬化、心肌梗塞等疾病概率增加。
(4)对建筑物、机械和市政设施的腐蚀。
目前我国定义酸雨区的科学标准尚在讨论之中,但一般认为:年均降水pH 值高于5.65,酸雨率是0-20%,为非酸雨区;pH值在5.30--5.60之间,酸雨率是10--40% ,为轻酸雨区; pH值在5.00--5.30之间,酸雨率是30-60%,为中度酸雨区;pH值在4.70--5.00之间,酸雨率是50-80%,为较重酸雨区;pH值小于4.70,酸雨率是70-100%,为重酸雨区。
这就是所谓的五级标准。
我国酸雨已成为普遍性的污染问题。
在1982年的酸雨普查中发现除吉林、甘肃和临夏外,其他20多个省、市、自治区均出现酸雨,酸雨已覆盖国土面积的40%[ 17 ] 。
1999年106个城市的pH值监测结果表明,降水年均pH值范围在4. 3 ~7. 47。
pH值< 5. 6的城市有43个,占统计城市的40. 6% ,怀化、景德镇、遵义、宜宾、赣州等南方城市的酸雨频率达80%。
我国受酸雨影响的地区已占国土面积的40%,已成为继欧州和北美之后世界第三大酸雨区。
中国的酸雨为典型的硫酸型,其空间分布主要呈现以南方酸雨比北方严重,城市酸雨比郊区严重的特点。
酸雨令中国农林业、畜牧业、水产养殖业、建筑业等都遭受了巨大的损失,如不采取果断有效的控制措施,由此所造成的大气污染及环境酸化将进一步加剧。
我国三大酸雨区包括:
1。
西南酸雨区:是仅次于华中酸雨区的降水污染严重区域。
2。
华中酸雨区:目前它已成为全国酸雨污染范围最大,中心强度最高的酸雨污染区。
3。
华东沿海酸雨区:它的污染强度低于华中、西南酸雨区。
我国酸雨分布存在明显的地域差异,降水pH <5. 6的区域主要分布在秦岭淮河以南、青藏高原以东的广大地区;华中、华南、西南及华东地区存在酸雨污染严重的中心区域;北方地区只有局部地区如青岛、图们等地出现酸雨,但综合近几年的数据来看北方地区酸雨污染的形式明显加重。
20世纪80年代以来以重庆、贵阳为代表的西南地区是中国酸雨污染最严重的地区; 20 世纪90 年代以来,以长沙、株洲、赣州、南昌等城市为中心的华中酸雨区污染水平超过西南酸雨区,成为全国酸雨污染最严重的地区;西南酸雨区虽然有所缓和,但仍维持较严重的水平;华南酸雨区主要分布在珠江三角洲及广西东部地区,总体格局变化不大;华东酸雨区,包括长江中下游地区及南至厦门的沿海地区,小尺度上的污染格局有所波动,但总体来说,较华中、西南酸雨区弱;而北方地区年均pH值< 5. 6的城市主要分布在青岛、图们中心的区域。
我国的酸雨污染以城市局地污染为主,并以城市为核心呈现多中心分布。
在西南的重庆污染区,华南的长沙污染区和洪江污染区,都是由于城市和厂矿企业污染物的低空排放,使其附近的SO2浓度比其他地区高,降水酸度也较高。
降雨中的主要化学离子一般包括阳离子: H+ 、Ca2 + 、NH4+ 、Na+ 、K+ 、Mg2 + ,阴离子: SO42 - 、NO3- 、Cl- 、F- 、HCO3- 。
在我国降水中总离子浓度很高,相当于欧洲、北美和日本的3~5倍,反映出我国大气污染严重。
我国
降水中的主要致酸物质是SO
42 -和NO
3
-,其中SO
4
2 -浓度是NO
3
-离子浓度的5~10
倍,远高于欧洲、北美和日本的比值。
因此,我国酸雨是典型的硫酸性酸雨,这
是因为我国的矿物燃料主要是煤,且煤中的含硫量较高,成为大气中硫的主要来源。
监测数据显示,降水中的硫酸根和硝酸根平均浓度之和,在北方非酸雨区为241. 5 μg/L,南方酸雨区则为145 μg/L,北方是南方的1. 7倍,这说明降水的酸性并不只取决于酸性离子的浓度。
研究表明:降水酸度不仅与雨水中的酸性离子有关,还与雨水中能对酸性物质起到中和作用的碱性离子有关。
阳离子浓度中,氨离子浓度南北差别不是很大,北方略高于南方;而钙镁离子浓度北方降水中为458. 9μg/L,南方则为106. 3 μg/L,北方是南方的4. 3倍,这表明北方降水中的硫酸、硝酸被大量的碱性物质中和。
因此,虽然北方地区降水中酸性离子浓度高,但降水酸度远低于南方。
我过酸雨发生的另一特征就是冬季强酸雨的比例较高;而夏季则是弱酸雨的比例较高。
这与我国冬季降水大部分分布与长江以南的大部分地区,而这些地区是强酸雨高发区有一定关系。
参考文献:
1、郭永林。
我国的酸雨问题和防治。
2、张燕、刘立进。
我国酸雨分布特征及控制对策。
3、王玮、王文兴、赵德山、等.。
大气颗粒物与降水相互影响及其在酸雨形
成中作用的探讨。
4、解海卫、张艳、尹连庆。
酸雨研究的现状。
5、赵传晞。
酸雨的成因和地理分布。
6、李宗恺、王体健、金龙山。
中国的酸雨模拟及控制对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