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酸雨的分布特征及其成因

合集下载

中国酸雨研究现状

中国酸雨研究现状

中国酸雨研究现状一、本文概述酸雨,作为一种全球性的环境问题,已经引起了广泛的关注。

特别是在中国,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快速发展,酸雨问题日益严重,对生态环境和人体健康造成了严重影响。

因此,深入了解和研究中国酸雨的现状、成因和防治措施,对于制定有效的环境保护政策,促进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本文旨在全面概述中国酸雨的研究现状,包括酸雨的定义、形成机制、危害以及防治策略等方面。

通过梳理和分析近年来中国酸雨研究的主要成果和进展,揭示酸雨问题的严重性,探讨其发展趋势,以期为相关政策制定和学术研究提供参考。

本文将从多个维度出发,详细阐述中国酸雨的分布特征、化学组成、影响因素以及生态效应。

还将深入探讨酸雨防治的技术手段和政策措施,评估其实际效果,并提出针对性的改进建议。

通过本文的综述,希望能够为公众提供更加清晰、全面的酸雨知识,促进社会各界对酸雨问题的关注和参与,共同推动中国酸雨防治工作的深入开展。

二、中国酸雨的现状分析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其工业化、城市化的快速发展也带来了严重的环境问题,其中酸雨问题尤为突出。

近年来,尽管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减少酸雨的产生,但中国酸雨污染的状况依然严峻。

在现状分析中,我们首先关注酸雨污染的地理分布。

中国酸雨污染主要分布在东部和南部地区,特别是长江以南的广大地区,这些地区的酸雨频率和酸度普遍较高。

这些地区的工业发达,能源消费量大,排放的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等前体物质是形成酸雨的主要原因。

我们分析酸雨污染的季节变化。

一般来说,酸雨污染在冬季较为严重,这主要是因为冬季大气稳定,风力小,不利于污染物的扩散。

而在夏季,虽然雨水多,但由于光化学反应和大气对流的影响,酸雨污染相对较轻。

再者,从污染物的来源来看,中国的酸雨污染主要来源于工业排放和交通运输。

特别是煤炭的大量燃烧,释放出的二氧化硫是形成酸雨的主要前体物质。

汽车尾气的排放也对城市酸雨污染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从影响范围来看,酸雨不仅影响到了人们的日常生活,如影响饮用水质量、加剧建筑材料的腐蚀等,还对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破坏,如影响植物生长、破坏生物多样性等。

我国酸雨分布规律

我国酸雨分布规律

当前我国的酸雨区主要分布在长江以南的广大地区、东北东南部、华北的大部以及西南和华南沿海等广大地区,酸雨分布区大致呈东北—西南走向。

我国的酸雨类型主要以硫酸型酸雨为主,我国三大酸雨区[2]分别为:(1)西南酸雨分布区:是仅次于华中酸雨分布区的降水污染严重。

(2)华中酸雨分布区:已经成为全国酸雨污染中心强度最高、范围最大的酸雨污染区。

(3)华东沿海酸雨分布区:该区域的污染强度较华中、西南酸雨分布区低。

1.1.2 中国酸雨的具体空间分布情况我国的酸雨分布存在着显著的地域性差异,pH值小于5.6的降水区域主要集中在秦岭、淮河以南、青藏高原以东等的广大地区;华中、西南等地区存在着污染严重的中心区域;北方地区仅在青岛、图们等局部地区出现酸雨情况。

20世纪80年代以来,以重庆市为代表的西南地区是我国酸雨污染危害最为严重的地区;以长沙等城市为中心的华中酸雨区的污染水平超过了西南地区,是全国酸雨污染最严重的地区;西南酸雨区酸雨污染危害有所缓和,但是仍然较为严重;华南酸雨分布区主要集中在珠三角、广西省东部等大部分地区,分布区域范围变化不大;华东酸雨分布区,主要是长江中下游地区以及往南至厦门的沿海地区,污染范围在小尺度上有所波动[3]。

我国的酸雨污染状况主要是城市局部污染,并且以城市为核心出现多个中心的分布。

例如,重庆、长沙等污染区都是因为城市和厂矿企业污染物的排放,造成了附近的二氧化硫浓度相对较高、降水酸度较高。

1.1.3 我国的酸雨频率平均值我国酸雨按区域划分,可分为南方地区和北方地区,南北方地区的酸雨频率平均值具有较大的差异,酸雨的分布具有明显的季节性规律。

近年来,各季酸雨呈上升趋势。

(1)中国南方地区。

四川省2007年酸雨频率平均值为39.6% ,比2005年增加11. 3%,酸雨仍为硫酸型污染。

重庆市主城区1993─2007年酸雨的年平均pH值在3.8~4.5之间,各季节的酸雨频率大都在80%以上,且呈现增大趋势。

中国三大酸雨区&酸雨的形成

中国三大酸雨区&酸雨的形成

中国三大酸雨区1、西南酸雨区:是仅次于华中酸雨区的降水污染严重区域。

2、华中酸雨区:目前它已成为全国酸雨污染范围最大,中心强度最高的酸雨污染区。

3、华东沿海酸雨区:它的污染强度低于华中、西南酸雨区。

酸雨如何形成酸雨又被称为“空中死神”,通常是指酸碱度指数的 Ph 值低于 5.6 的酸性降水,是当前全球主要环境问题之一。

我国酸雨灾害的分布我国是继欧洲、北美洲之后的世界第三大重酸雨区。

上世纪80年代,我国的酸雨主要发生在以重庆、贵阳和柳州为代表的川贵两广地区,酸雨区面积为170万平方公里。

到90年代中期,酸雨灾害已发展到长江以南、青藏高原以东及四川盆地的广大地区,酸雨面积扩大了100多万平方公里。

以长沙、赣州、南昌、怀化为代表的华中酸雨区现已成为全国酸雨污染最严重的地区,其中心区年降酸雨频率(酸雨次数占总降雨次数的比例)高于90%,几乎到了“逢雨必酸”的程度。

以南京、上海、杭州、福州、青岛和厦门为代表的华东沿海地区也成为我国主要的酸雨区。

华北、东北的局部地区也出现酸性降水。

酸雨在我国已呈燎原之势,覆盖面积已占国土面积的30%以上。

酸雨是如何形成的?酸雨是工业高度发展而出现的副产物,由于人类大量使用煤、石油、天然气等化石燃料,燃烧后产生的硫氧化物或氮氧化物,在大气中经过复杂的化学反应,形成硫酸或硝酸气溶胶,或为云、雨、雪、雾捕捉吸收,降到地面成为酸雨。

如果形成酸性物质时没有云雨,则酸性物质会以重力沉降等形式逐渐降落在地面上,这叫做干性沉降,以区别于酸雨、酸雪等湿性沉降。

干性沉降物在地面遇水时复合成酸。

酸云和酸雾中的酸性由于没有得到直径大得多的雨滴的稀释,因此它们的酸性要比酸雨强得多。

高山区由于经常有云雾缭绕,因此酸雨区高山上森林受害最重,常首先成片死亡。

硫酸和硝酸是酸雨的主要成分,约占总酸量的90%以上,我国酸雨中硫酸和硝酸的比例约为10∶1。

酸雨的危害及防治酸雨还可使农作物大幅度减产,特别是小麦,在酸雨影响下,可减产13%至34%。

我国酸雨分布规律

我国酸雨分布规律

我国酸雨分布规律
酸雨是一种严重的环境问题,会对大气、水体、土壤等多个方面造成危害。

我国地大物博,酸雨分布也呈现出一定的规律。

以下是我国酸雨分布规律的简要介绍。

1. 北方地区酸雨严重
北方地区包括东北、华北、西北等地,是我国酸雨最严重的地区。

其中,东北地区酸雨问题最为突出,尤其是辽宁、吉林、黑龙江三省。

而华北地区包括北京、天津、河北、山西、山东等地,也是酸雨比较严重的区域。

2. 华南地区酸雨相对较轻
华南地区包括广东、广西、海南、福建、江西等地,酸雨问题相对较轻,主要是由于这些地区气候温暖、降雨充沛、植被覆盖率高等因素的影响。

3. 中部地区酸雨状况较为复杂
中部地区包括湖南、湖北、河南、安徽等地,酸雨状况较为复杂。

在湖南、湖北等省份,有些地方的酸雨问题比较严重,但总体来说相对较轻;而在河南、安徽等省份,酸雨问题较为突出。

4. 西南地区局部地区酸雨较重
西南地区包括云南、贵州、四川、重庆等地,酸雨问题相对较轻,但是局部地区仍然存在酸雨问题,尤其是在某些工业城市和交通要道附近。

总体来说,我国的酸雨问题仍然比较严重,需要采取有效措施加
以解决。

根据酸雨分布规律,不同地区要因地制宜地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才能有效地解决酸雨问题。

我国酸雨现状、成因及防止策略

我国酸雨现状、成因及防止策略

Foshan University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我国酸雨现状、原因及治理方法浅析学院:理学院专业:应用化学学号: 2010294203学生姓名:刘文智指导教师:李艳丽教授二〇一三年六月摘要随着我国工业的快速发展,酸雨给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带来了严重的影响和破坏, 酸雨的防治已成为我国环境污染防治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

本文分析了酸雨的成因、危害以及治理方法,重点讲述了酸雨对环境的危害以及防止对策,并根据我国实际情况提出了一些有效可行的控制措施。

关键词:酸雨;成因;危害;控制措施AbstractAcid Rain In Our Country Present Situation, Causes And Governance ApproachLIU Wen-zhi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our country industry, acid rain to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and social economy brings the serious influence and destroy, prevention and control of acid rain has become our country environment pollution prevention and control work is an important content.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causes of acid rain, harm and governance approach, focuses on the acid rain to harm environment and prevention countermeasures, and according to the actual situation in our country and puts forward some effective control measures.Key words: Acid Rain;cause;harm ;Control measures目录1 引言 (1)2 我国酸雨现状研究 (1)2.1 酸雨的定义 (1)2.2 我国酸雨现状及分布状况 (1)2.3我国酸雨的化学组成及特点 (1)3酸雨的成因分析 (2)3.1酸雨的形成过程 (2)4 酸雨的危害 (3)4.1酸雨对农业的危害 (3)4.2破坏水环境 (3)4.3酸雨对建筑物及文物的危害 (3)4.4使土壤酸化 (4)4.5危及人体健康 (4)5酸雨的防治对策 (4)5.1中国防治酸雨的政策 (4)5.2加强对二氧化硫排放的控制 (4)5.3改善交通环境,控制汽车尾气 (5)5.4加强植树栽花,扩大绿化面积 (5)6 结论 (5)参考文献 (6)我国酸雨现状、原因及治理方法浅析姓名:刘文智学号:2010294203 班级:应用化学2班1 引言酸雨是指pH值小于5.6的大气降水。

酸雨的形成和地理分布特点

酸雨的形成和地理分布特点

酸雨的形成和地理分布特点酸雨是一种自然界中普遍存在且对环境和人类健康造成严重影响的大气现象。

它不仅对植物和陆地生态系统造成危害,还对水域和建筑物等人为设施产生负面影响。

本文将探讨酸雨的形成机制以及其地理分布特点。

酸雨是指降水中含有较高浓度的硫酸和硝酸,通常导致pH值低于正常降水的5.6。

尽管降水的天然酸性可以追溯到火山喷发和植物代谢产物的释放,但人为活动是导致大气中硫和氮化合物排放增加的主要原因。

以下是酸雨形成的两个主要机制:1. 化学反应机制:在大气中,硫酸和硝酸通过化学反应形成酸雨。

主要的反应包括硫化氢氧化为二氧化硫,与大气中的氧气进一步反应生成二氧化硫,然后与水结合形成硫酸。

类似地,氮氧化物与氧气反应形成二氧化氮,进而与大气中的水反应生成硝酸。

2. 湿沉降机制:这种机制主要是指大气中含有硫酸和硝酸的气溶胶颗粒在降水中下沉。

当这些颗粒与降水中的水蒸气结合时,硫酸和硝酸溶解在降水中,导致降雨具有酸性。

酸雨在地理上有着不均匀的分布特点。

以下是酸雨地理分布的一些特点:1. 区域性分布:酸雨主要分布在工业化和高人口密度地区,如东亚、欧洲和北美洲的工业中心。

这些地区的工厂和交通系统排放大量的污染物,从而导致酸雨问题。

2. 气候影响:气候条件在酸雨分布中起到重要作用。

湿润气候条件下,降水更容易形成酸性。

因此,相对湿润的地区更容易受到酸雨的影响。

3. 地形效应:地形也对酸雨分布产生一定影响。

山脉和高地往往位于湿润区域,因此在这些地区酸雨问题可能更严重。

山脉上方的水蒸气会上升并冷却,形成云和雨,其中含有酸性物质。

4. 污染物传输:酸雨不仅仅是产生地区的问题,它还可以通过大气传输到其他地区。

例如,东亚地区的酸雨可以通过风流传输到周边地区,对邻近国家和地区产生负面影响。

总之,酸雨是由于人为活动导致的化学反应和湿沉降机制所产生的。

它的地理分布主要受到区域性、气候、地形和污染物传输等因素的影响。

了解酸雨的形成机制和地理分布特点有助于我们认识到其环境问题,并采取措施减少其对生态系统和人类健康的影响。

酸雨的成因和应对措施

酸雨的成因和应对措施

酸雨的成因和应对措施酸雨是一种被广泛关注的环境问题,它对大地、水源和人类健康造成了严重威胁。

本文将就酸雨的成因和应对措施进行讨论。

一、酸雨的成因:1. 大气污染:空气中存在大量的废气和化学物质,如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等。

这些物质会与水蒸气结合形成酸性物质,当它们与云层中的水蒸气接触时,就会形成酸雨。

2. 工业排放:工业活动是酸雨成因的主要来源之一。

许多工业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废气和含硫氧化物的废水,这些排放物释放到大气中后,与雨水结合形成酸雨。

3. 交通尾气:汽车和卡车等交通工具排放的废气中含有大量的氮氧化物,这些废气也是酸雨的主要成因之一。

4. 农业活动:农业活动中使用的化肥和农药中含有大量的氨,这些氨会转化为氮氧化物,进而在大气中形成酸雨。

二、酸雨对环境和人类健康的影响:1. 土壤酸化:酸雨中的酸性物质与土壤中的矿物质反应,导致土壤的酸化。

酸性土壤会破坏土壤中的微生物生态系统,影响植物的生长和发育。

2. 水源污染:酸雨不仅会导致土壤酸化,还会引起水源的酸化。

酸性降水会使得湖泊、河流和地下水变酸,危害水生生物的生存。

3. 植被破坏:酸雨对植被的影响非常严重。

酸性雨水会腐蚀植物叶片,难以进行光合作用,导致植物衰弱和死亡。

4. 健康问题:酸雨中的酸性物质被人体吸入后,会引起呼吸系统疾病和其他健康问题。

长期暴露于酸雨环境中的人们,容易患上哮喘、支气管炎等疾病。

三、应对措施:1. 减少废气排放:工业企业和发电厂等应减少废气排放,采用先进的排放控制设备,如烟气脱硫设备和氮氧化物去除装置等,以降低大气中的硫、氮含量,从而减少酸雨的产生。

2. 加强交通管理:采取措施减少汽车和卡车等交通尾气的排放,如鼓励使用环保汽车、改善交通拥堵、推广公共交通等,以减少酸雨的成因之一。

3. 提倡绿色农业:减少化肥和农药的使用,改用有机肥料和生物防治方法,以减少农业活动对酸雨的贡献。

4. 国际合作:酸雨是跨境环境问题,国际合作至关重要。

我国酸雨的分布特征及其成因

我国酸雨的分布特征及其成因

摘要: 本文阐述了酸雨的危害近几年中国南方地区酸雨的污染的时空分布状况酸雨的成因我国南方酸雨区的酸雨污染状况基本上处在一个稳定的时期降水的区有从长江中上游向长江中下游发展的趋势;在时间分布上,秋季冬季降水低,酸雨发生的频率高; 春季夏季降水高,酸雨发生的频率低在酸雨的成上着重讨论了大气性质污染物的迁移和扩散气候条件大气中颗粒物浓度及土壤性质对酸雨形成的影响关键词: 酸雨; 分布; 成因酸雨问题是当今世界的三大环境问题之一.随着世界经济的快速发展,工农业中大量化石燃料的消耗以及其他自然资源的消耗,排放大量的SO 2及氮氧化物,使得大气环境日益恶化,其中酸雨的问题尤其严重。

从20世纪70年代末起,我国南方地区出现酸雨,经过80年代的急剧发展,从90年代中期开始,我国的酸雨污染区趋向稳定,从20世纪80年代初的我国西南部的重庆、贵阳等地发展到包括现在的包括12个省市的广阔区域, 我国已成为继欧洲、北美之后的世界第三大酸雨区,在我国的一些地区酸雨的问题比界第三大酸雨区,在我国的一些地区酸雨的问题比报道的80年代中欧地区的“黑三角”地带还要严重。

酸雨给地球生态系统和人类社会的经济的发展都来来了严重的影响和破坏。

酸雨使土壤酸化,矿质元素如钾、钠、钙、镁等流失,使得土壤的肥力降低;酸雨还会杀死水中的浮游生物,减少鱼类食物来源和影响鱼的繁殖和发育,破坏水生生态系统;酸雨污染河流、湖泊和地下水,降低水体的pH,使流域土壤和底泥中的金属溶解进入水中,危害人体健康;酸雨对金属、石料、水泥、木材等建筑材料均有很强的腐蚀作用,对古建筑和石雕艺术作品、电线、铁轨、桥梁、房屋等均会造成严重损害。

本文在分析我国酸雨在时间和空间的分布的基础上,并对各个区域的酸雨的形成原因进行分析,探讨影响酸雨形成的各个因素,为预防和控制酸雨的形成提供科学的参考。

我国南方酸雨的空间分布特征1我国酸雨已成为普遍性的污染问题。

目前我国的酸雨区主要集中在长江以南,包括四川云南的东部,浙江、福建、江西、湖南、重庆的大部分地区以及长江、珠江三角洲地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摘要: 本文阐述了酸雨的危害近几年中国南方地区酸雨的污染的时空分布状况酸雨的成因我国南方酸雨区的酸雨污染状况基本上处在一个稳定的时期降水的区有从长江中上游向长江中下游发展的趋势;在时间分布上,秋季冬季降水低,酸雨发生的频率高; 春季夏季降水高,酸雨发生的频率低在酸雨的成上着重讨论了大气性质污染物的迁移和扩散气候条件大气中颗粒物浓度及土壤性质对酸雨形成的影响关键词: 酸雨; 分布; 成因酸雨问题是当今世界的三大环境问题之一.随着世界经济的快速发展,工农业中大量化石燃料的消耗以及其他自然资源的消耗,排放大量的SO 2及氮氧化物,使得大气环境日益恶化,其中酸雨的问题尤其严重。

从20世纪70年代末起,我国南方地区出现酸雨,经过80年代的急剧发展,从90年代中期开始,我国的酸雨污染区趋向稳定,从20世纪80年代初的我国西南部的重庆、贵阳等地发展到包括现在的包括12个省市的广大区域, 我国已成为继欧洲、北美之后的世界第三大酸雨区,在我国的一些地区酸雨的问题比界第三大酸雨区,在我国的一些地区酸雨的问题比报道的80年代中欧地区的“黑三角”地带还要严重。

酸雨给地球生态系统和人类社会的经济的发展都来来了严重的影响和破坏。

酸雨使土壤酸化,矿质元素如钾、钠、钙、镁等流失,使得土壤的肥力降低;酸雨还会杀死水中的浮游生物,减少鱼类食物来源和影响鱼的繁殖和发育,破坏水生生态系统;酸雨污染河流、湖泊和地下水,降低水体的pH,使流域土壤和底泥中的金属溶解进入水中,危害人体健康;酸雨对金属、石料、水泥、木材等建筑材料均有很强的腐蚀作用,对古建筑和石雕艺术作品、电线、铁轨、桥梁、房屋等均会造成严重损害。

本文在分析我国酸雨在时间和空间的分布的基础上,并对各个区域的酸雨的形成原因进行分析,探讨影响酸雨形成的各个因素,为预防和控制酸雨的形成提供科学的参考。

我国南方酸雨的空间分布特征1我国酸雨已成为普遍性的污染问题。

目前我国的酸雨区主要集中在长江以南,包括四川云南的东部,浙江、福建、江西、湖南、重庆的大部分地区以及长江、珠江三角洲地区。

在2009年监测的488个城市(县)中,出现酸雨的城市258个,占52. 9%;酸雨发生的频率在25%以上的城市164个,占33. 6%;酸雨发生频率在75%以上的城市53个,占10. 9%。

比较2004年(图1,左)和2009年(图1,右)中国降水年平均pH值分布可以看出:我国降水年平均pH值为5. 6的等值线范围有缩小的趋势,降水年平均pH值小于5. 0的等值线范围有向东移的趋势,传统的西南重酸雨区贵州、重庆等地降水年平均pH值小于5. 0的范围有所缩小,这与何泽能等报道的重庆的降水年平均pH值呈递增趋势这一结果基本一致,但这一区域降水年平均pH值小于5. 6的区域较2004年变化不大,基本还保持在原来的范围。

从2009年降水年平均pH分布来看,中国酸雨区主要分布在长江中下游以南的省份,北方受酸雨污染较轻。

程爱珍等研究了2003 ~2008年近6年间广西酸雨的时空分布情况,研究表明:广西城市酸雨污染比较严重,在10个酸雨观测站中,降水年均pH值均小于5. 0。

其中梧州的降水年均pH在4. 0以下,河池和柳州的降水年均pH值在4. 5以下,全区降水最小pH值出现在百色,为2. 32。

pH < 5. 6的酸雨出现的频率最低的为南宁,为36. 3%,最高的是梧州,达88. 4%,pH < 4. 5的重酸雨出现的频率最低的为南宁,为17. 9%,最高的为梧州达65. 2%。

赵宏娅等研究了2007 ~2008年间贵州省城市酸雨的分布情况,研究发现:全省污染较严重的地区主要是贵阳、安顺、黔东南、黔南、黔西南,其中靠近广西的黔南地区的都匀和黔东南地区的凯里降水年均pH值在4. 5以下,且pH <4. 5的重酸雨出现的频率在50%以上。

马丽雅等研究了2001 ~2006年四川酸雨的情况,2001 ~2005年间四川省21个城市降水pH 5年平均值范围为4. 05 ~ 6. 88,降水pH 5年平均值小于5. 6的有15个,小于4. 5的有2个,为宜宾和乐山,其中宜宾市的酸雨状况比较严重,降水pH 5年平均值为4左右,酸雨频率高达92. 9%。

研究了近10年来湖南的酸雨状况,结果朱选祥发现1997 ~2000年湖南酸雨污染呈逐年减轻的趋势,但从2002 ~2004年又呈加重的趋势,其中常德市的酸雨频率达到100%,pH值低至3. 87。

湖南省环境保护厅的统计数据表明,2008 ~2009年间湖南酸雨的污染情况比较严重,其中以长沙、常德、株洲、洪江区较为严重,长沙市、株洲市、洪江区两年的降水平均pH值均在4. 5以下,洪江区2008年的年平均降水pH值低至3. 7。

2009年湖北省环境状况公报显示:在湖北全省的27个城市中,有19个城市检出酸雨,各市年降水pH均值在4. 14(秭归)~7. 35(荆门)之间,秭归的酸雨问题尤其突出,2007 ~2009 3年间酸雨频率均在88%以上,3年年降水pH平均值为4. 1,降水最低pH值达3. 28。

王琳研究了最近几年江西省的降水情况,研究表明:从2002年到2005年江西省城市平均发生频率一直处于上升状态,由2002年的57. 3%上升到2005年的76. 9%,其中有7个市的年平均酸雨频率大于80%。

宋晓东等研究了浙江酸雨的空间分布状况,1985 ~2005年间浙江年平均降水pH不断下降,目前已形成了以杭州、金华、宁波三大城市为核心的三角形重酸雨区域。

赵卫红通过对福建全省49个降水监测点的研究表明,2004年全省69. 6%的城市降水年平均pH值小于5. 6,福建酸雨区主要分布在闽东南沿海,但近年来有向闽北山区扩散的趋势。

2009年上海市环境状况公报显示:上海市酸雨的频率由2004年的40%上升到2008年的80%,降水年平均pH值也不断下降,2008年的年降水平均pH值小于4. 5,酸雨污染有加重的趋势。

2008年江苏省环境状况公报显示:江苏的酸雨区主要集中在经济发达的苏南地区,经济发展较为落后的苏北地区则基本没有酸雨污染的问题。

13个省辖市降水年均pH值范围在4. 61 ~7. 31之间,平均酸雨发生率为35. 7%。

无锡市酸雨发生率最高,达72. 2%,苏州和常州市次之,徐州、淮安、盐城和宿迁4市则未监测到酸雨。

2008年安徽省环境状况公报显示:安徽省酸雨污染状况整体属于轻度污染,出现酸雨的城市主要集中在皖南的一些城市,其中池州、铜陵、蚌埠、黄山等地的酸雨污染较为严重。

我国南方酸雨的时间分布特征2我国南方地区酸雨多发生在研究表明温度较低的冬季和春季,温度较高的夏季和秋季酸雨发生的概率小。

从1 ~12月,酸雨频率大致变化趋势为先降低后升高, 5 ~9月份酸雨频率相对较低, 1 ~4月、10 ~12月酸雨频率相对较高;1 ~3月及10 ~12月降水的pH较低,而 4 ~9月降水pH值稍高。

图2和图3是南方4个酸雨较严重的城市的降水pH和酸雨频率月际变化柱状图。

排放量、大气中SO 2浓度有一定的相关性,大气中SO 2的积聚是造成局地酸雨的主要原因。

此外,由于煤的大量燃烧和机动车数量的大量增加,NO X的排放量也大量的增加,NO X成为大气中另一种重要的致酸物质。

大气中SO 2和NO X的浓度是影响酸雨形成的重要因素。

图4是南昌市2008年5月~2010年4月间大气中SO 2和NO 2浓度和月均值与降水月均pH值变化曲线:从图4中21个月的统计结果可以看出降水pH与大气中酸性气体的浓度成反比,大气中酸性气体的浓度升高时,降水的pH降低,大气中酸性气体的浓度降低时,降水的pH升高。

虽然是酸雨的形成与酸性物质SO 2和NO X有直接的关系,但不仅取决于这一因素,还与以下因素有重要的关系。

酸性物质的迁移与扩散3. 2酸性物质由污染源排放出来后会随空气的运动而传输和分散。

因此,酸性物质既可能来自本地的污染,也可能是由于污染物的长距离运输所来的区域外围的污染物。

SO 2和NO X排放量跟酸雨的污染情况不成绝对的正相关,我国的酸性降水不仅出现在城市和污染地区,也出现在乡村和清洁地区;西欧和中欧电厂所排放的SO 2和NO X在斯堪的纳维亚半岛形成了严重的酸雨;美国中西部工业带的电厂所排放的SO 2和NO X在美国东北部和加这些主要是污染物的中拿大东南部形成酸雨长距离传输造成的。

气候条件影响3. 3气候条件对酸雨的形成影响主要表现在两个方;一是影响SO 2和NO X氧化的速率;二是面响污染物的迁移扩散。

温度对SO 2和NO X的氧化的影响各不相同,,却不利于NO X高温有利于与SO2转化SO4,而我国大气中SO 2的浓度远大于的氧化NO X的浓度,因此高温是有利于酸雨的形成。

太阳光强和水汽浓度与SO 2和NO X的转化也有直接的关系,光照较强时,大气中的自由基增多,促进了SO 2和NO X的氧化。

有研究表,SO 2平均转化率与相对湿度、光强及明SO 2浓度有下列关系式:R = 0. 175RH + 2. 03InI 0 + 0. 0704[2]-2. 35SO 式中:R为SO 2平均转化率(ppb / h);RH为2相对湿度;I 0为光强(kW / m );[2]为ppb。

SO 太阳光强是随纬度升高而降低的,因此太阳光从南到北依次递减,而大气湿度也是由南向北递减的,这又从温度、光照和湿度方面解释了南北方酸雨的差异的原因。

气象条件对污染物的扩散、输送和沉降的作用也直接影响到酸雨的形成。

气象条件有利于污染物的扩散时,酸雨就较弱;反之酸雨则强。

我国南方的重庆、贵州等地山地较多,易形成山谷风和逆温,不利于污染物的扩散,因此两地的酸雨污染一直较为严重。

我国南方的大部分地区常年风力较弱,对于污染物的输送能力较差;北方的东北平原、内蒙古、华北平原及沿海地区,常年风力较大,对这些污染物的输送、稀释能力较强。

南北气象条件的差异从气象方面解释了南北酸雨分布的差异。

3. 4大气中的颗粒物不同地区,酸雨发生的频率及强度各不相同,这不仅与当地的酸性物质的排放有关,还与当地大气中颗粒物的性质和浓度有关。

大气中颗粒物主要来自风沙扬尘,其次是工业排放的粉尘等。

颗粒物对酸雨的形成有两方面的影响:一方面,颗粒物起到催化剂的作用,催化SO 2和NO X氧化成硫酸和硝酸;另一方面,碱性颗粒物起中和作用,酸性颗粒物会成为酸雨的来源。

我国南方地区,湿润多雨、植被良好,大气中颗粒物浓度较低;北方干燥多雨,植被覆盖情况较差,大气中颗粒物浓度大。

由于大气中的颗粒物主要来自风沙扬尘,北方土壤碱性强于南方,北方大气颗粒中的碱性物质和酸性物质之比也高于南方。

因此,对于同样的降水,北方大气颗粒物对降水酸性的缓冲能力要比南方大得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