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8.方剂·第68讲治风剂第一节:疏散外风?川芎茶调散(附诸头痛适用方)

合集下载

『常用方剂』治风剂疏散外风川芎茶调散能治多种病

『常用方剂』治风剂疏散外风川芎茶调散能治多种病

『常用方剂』治风剂疏散外风川芎茶调散能治多种病
川芎茶调散,方出自宋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流传至今,历代沿用不衰。

此方由川芎、白芷、羌活、荆芥、甘草,细辛、防风、薄荷叶组成,疏散风邪,升清泄热,主治外感风邪,偏正头痛,或巅顶作痛,恶寒发热,目眩鼻塞,舌苔薄白,脉浮滑。

不过,此方不只用于治疗上述证型的感冒,它的用途相对较广。

归纳起来有:
支气管炎:主治风寒之邪入肺引起的咽痒咳嗽,痰如白沫,胸闷气急,舌苔薄白等症。

血管神经性头痛:主治头痛阵发痛如针刺,固定不移,劳累或经前频发,本方对三叉神经痛、眶下神经痛也有治疗效果。

脑血管病:主治头晕目眩,肢体麻木,颈项强直等症。

对脑动脉硬化,短暂性脑缺血,颈性眩晕都有治疗作用。

风湿性关节炎:主治四肢关节疼痛,屈伸不利,不红肿,逢寒则发。

对寒性的关节炎有治疗效果。

过敏性鼻炎:主治遇寒则鼻塞流清涕,感冒头痛等症。

急性鼻窦炎:主治风寒邪入肺所致的鼻塞流涕,不闻香臭,头晕头痛等症。

荨麻疹:主治风邪侵入肌肤所致的周身皮肤出现白色风团,搔痒
不止等症。

用药提醒:凡药都有禁忌,此方也不例外,服用要注意,高血压患者慎用,凡阴虚血少所引起的口干、便秘、出血等症忌用。

(余敏)。

【川芎茶调散:治头痛,不亚于杜冷丁】

【川芎茶调散:治头痛,不亚于杜冷丁】

【川芎茶调散:治头痛,不亚于杜冷丁】川芎茶调散,是我自幼就熟知的良方,我的外祖父就是用此方自制成散剂,救治那些头痛患者,效若桴鼓,药到病除,因而方圆百里挺出名的。

要知道,在那个年代,医生配制散剂可不是容易的事,需要先把药物焙(烘、炕)干,用药碾子碾碎,再一遍遍地过筛,我们全家老小都要参与其中。

蹬药碾子的滋味,可不好受哦,需要的是体力和耐力!初在大学的《方剂学》课里学到此方,后在《中医内科学》中不断提到此方,再后来,在临床中经常运用此方。

以致心中深爱之,口中常赞之,家中常备之!在中医的历史里,名为“茶调”的方子不多,川芎茶调散就是古代茶方制剂中最知名的方剂之一。

川芎茶调散最早见于宋代的《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宋朝在我国历史上,可以算是战乱频繁的朝代了。

那么打仗需要钱,没钱怎么办?北宋皇帝宋徽宗赵佶想了个好法子,把民间有效的方子搜集起来,加工成中成药,然后由政府统一销售,不就赚到钱了吗?但是,加工出来的药,如果没效果怎么办,老百姓凭啥买你的药啊,凭你皇上字写得好看?所以,我们需要很靠谱很靠谱的方子。

于是宋朝的太医局,相当于现在的医学院和卫健委科技教育司,组织了很多医生,把经过多年验证,确实有效的方子,编纂成了一本书,叫《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这本书是很有价值的,虽然没有挽救宋王朝灭亡的命运,但其所收集的处方常有较为显著的疗效,挽救了很多患者的生命。

宋朝,药物还是比较紧缺的,所以,人们更喜欢用煮散的方式服药。

就是把药磨成粗粉,然后放到水里煮,这样更节省药材。

川芎茶调散方药:川芎120g,白芷60g,羌活60g,细辛30g,防风45g,薄荷240g,荆芥120g,甘草60g。

用法:上八味,粉碎成细粉,过筛,混匀备用。

饭后清茶水冲服,一次3~6g,一日2次。

也可以去药店买川芎茶调颗粒来服。

川芎茶调散主要用于治疗风寒头痛,像:1、感冒头痛之风邪为患者;2、长期偏头痛,遇寒加剧者;3、神经性头痛而头目昏重者;4、慢性鼻炎之头痛;5、女性经前期或经期之头痛。

中医《方剂学》治风剂(疏散外风)——牵正散(《杨氏家藏方》)

中医《方剂学》治风剂(疏散外风)——牵正散(《杨氏家藏方》)

中医《方剂学》治风剂(疏散外风)——牵正散(《杨氏家藏方》)一、组成白附子、僵蚕、全蝎去毒,各等分。

并生用。

二、用法为细末,每服一钱,热酒调下(现代用法:为细末,每次3克,温开水送下。

亦可水煎服,用量按原方酌情增减)。

三、歌括1.牵正散牵正散治口眼斜,白附僵蚕全蝎加;混合研细酒调服,风中络脉效力佳。

2.止痉散止痉全蝎与蜈蚣,祛风止痛功力宏;惊风抽搐可缓解,又治脑炎破伤风。

四、功用祛风化痰止痉。

五、主治中风,口眼㖞斜。

六、方解中风有中经络、中脏腑之别。

本方证为风阻于头面经络而设。

足阳明之脉挟口环唇,足太阳之脉起于目内。

阳明内蓄痰浊,太阳外中于风,风痰阻于头面经络,则经隧不利,筋肉失养,故不用而缓。

无邪之处,气血尚能运行,相对而急,缓者为急者牵引,故口眼斜。

治法宜祛风痰、通经络、止痉挛,使风去痰消,经络通畅,则病证可愈。

方中白附子辛散,祛风化痰,并长于治头面之风;僵蚕、全蝎均能祛风止痉,其中僵蚕并有化痰作用,全蝎善于通络。

三药合用,力专效著。

更用热酒调服,宣通血脉,并能引药入络,直达病所。

方中白附子偏于温燥,适宜于风痰属寒性者。

如气虚血瘀或肝风内动而引起的口角㖞斜,或半身不遂者,本方不宜使用。

另外,白附子、全蝎为有毒之品,用量宜慎。

七、附方及方论止痉散(《方剂学》上海中医学院编):全蝎、蜈蚣各等分,为细末,每服1~1.5克,开水送服,1日2~4次。

功用:祛风止痉。

主治:痉厥,四肢抽搐等。

对顽固性头痛、关节痛,本方亦有良好的止痛作用。

八、文献摘录(方论)张秉成:“此方治口眼斜无他证者,其为风邪在经而无表里之证可知。

故以全蝎色青善走者,独入肝经,风气通于肝,为搜风之主药;白附之辛散,能治头面之风;僵蚕之清虚,能解络中之风。

三者皆治风之专药,用酒调服,以行其经,所为同气相求,衰之以属也。

”(《成方便读》)。

【中成药】治风剂——疏散外风:川芎茶调散、芎菊上清丸、正天丸

【中成药】治风剂——疏散外风:川芎茶调散、芎菊上清丸、正天丸

【中成药】治风剂——疏散外风:川芎茶调散、芎菊上清丸、正天丸写在前面治风剂——凡以疏散外风或平息内风,治疗外风、内风所致的病证为主要作用的中药制剂本类中成药应该区分外风和内风,合理选用祛风制剂。

针对内风,要在明确病因病机的基础上选用本剂本篇介绍治风剂中成药之疏散外风代表药:川芎茶调散、芎菊上清丸、正天丸1. 川芎茶调散一.组方川芎、羌活、白芷、荆芥、薄荷、防风、细辛、甘草二.方解方中川芎辛温行散,上行头颠,善祛风行气、活血止痛,为治头痛之要药,故为君药羌活辛散苦燥微温,善祛风邪、散寒湿,治太阳头痛;白芷辛温燥散,芳香走窜,善祛风散寒、通窍止痛,治阳明头痛。

二药相伍,祛风散寒、除湿止痛力强,可增君药祛风止痛之力,故共为臣药荆芥辛微温发散,善散风止痛;防风辛微温发散,甘缓不峻,善祛风胜湿止痛;薄荷辛凉疏散,善散风热清利头目而止痛;细辛芳香气烈,辛温走窜,善散寒祛风、通窍止痛。

四药相伍,助君臣药散风止痛之力,治各部位头痛;更以清茶调服,其苦甘而凉,既清头目,又佐制各药之辛温燥散,故共为佐药甘草甘平,调和诸药,故为使药全方配伍,辛散升浮,共奏疏风止痛之功三.功能疏风止痛四.主治外感风邪所致的头痛,或有恶寒、发热、鼻塞五.用法用量按药品说明书或遵医嘱六.注意事项久病气虚、血虚、肝肾不足、肝阳上亢头痛、孕妇均慎用服药期间,忌食辛辣、油腻食物饭后清茶服2. 芎菊上清丸一.组方菊花、川芎、连翘、薄荷、炒蔓荆子、黄芩、栀子、黄连、羌活、藁本、防风、白芷、荆芥穗、桔梗、甘草二.方解方中菊花用量独重,辛甘苦、微寒,长于散风清热;川芎辛温升散,长于祛风止痛,为治疗头痛要药,二者合用祛风止痛,清热解表,共为君药蔓荆子、薄荷可疏散风热、清利头目,为臣药连翘、黄芩、黄连、栀子清热泻火、解毒止痛,苦寒又可制约风药之过于辛散温燥;羌活、白芷、藁本、荆芥穗、防风祛风解表、通络止痛,倶为佐药桔梗载药上行头面,甘草调和诸药,共为使药诸药合用,辛温辛凉苦寒并用,共奏疏风清热止痛之功效三.功能清热解表,散风止痛四.主治外感风邪引起的恶风身热、偏正头痛、鼻流清涕、牙疼喉痛五.用法用量按药品说明书或遵医嘱六.注意事项肝火上攻、风阳上扰头痛者慎用服药期间,忌食辛辣、油腻食物3. 正天丸一.组方川芎、钩藤、当归、桃仁、红花、鸡血藤、附片、麻黄、白芷、防风、独活、羌活、细辛、地黄、白芍二.方解钩藤入肝、心包二经,具清热平肝,息风定惊之功效,为治疗头痛眩晕之品;川芎入肝、肾、心包三经,具活血行气,祛风止痛之功效,主治风冷头痛眩晕。

中西医结合执业医师方剂学辅导:治风剂

中西医结合执业医师方剂学辅导:治风剂

中西医结合执业医师方剂学辅导:治风剂
中西医结合执业医师方剂学辅导:治风剂
1、疏散外风
消风散
川芎茶调散
牵正散
牵正散治风痰阻,僵蚕全蝎白附子,祛风化痰止痉良。

玉真散
玉真散治破伤风,南星附麻羌防芷,祛风化痉解痉方。

小活络丹
小活络丹用二乌,南星乳没加地龙,风痰瘀血阻在经,祛风除湿通血络。

2、平肝熄风
羚角钩藤汤
羚角钩藤菊茯桑,竹茹草贝芍地黄,肝经热盛致痉厥,凉肝熄风舒筋脉。

镇肝熄风汤
天麻钩藤汤
大定风珠
大定风珠鸡子黄,三甲五味复脉汤,。

【方剂:治风剂】

【方剂:治风剂】

【方剂:治风剂】治风剂第一节疏散外风1、川芎茶调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组成】川芎12g、荆芥12g、白芷6g、羌活6g、甘草6g、细辛3g、防风4.5g、薄荷12g。

【功用】疏风止痛。

【主治】风邪头痛。

偏正头痛或巅顶作痛,恶寒发热,目眩鼻塞,舌苔薄白,脉浮者。

【歌诀】川芎茶调散荆防,辛芷薄荷甘草羌,目昏鼻塞风攻上,正偏头痛悉能康。

2、独活寄生汤《备急千金要方》【组成】独活9g、桑寄生6g、杜仲6g、牛膝6g、细辛6g、秦艽6g、茯苓6g、桂心6g、防风6g、川芎6g、人参6g、甘草6g、当归6g、芍药6g、干地黄6g。

【功用】祛风湿,止痹痛,益肝肾,补气血。

【主治】痹证日久,肝肾两虚,气血不足证。

腰膝疼痛,肢节屈伸不利,或麻木不仁,畏寒喜温,心悸气短,舌淡苔白,脉细弱。

【歌诀】独活寄生艽防辛,芎归地芍桂苓均,杜仲牛膝人参草,冷风顽痹屈能伸。

3、大秦艽汤《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组成】秦艽9g、川芎6g、独活6g、当归6g、白芍6g、石膏6g、甘草6g、羌活3g、防风3g、白芷3g、黄芩3g、白术3g、茯苓3g、生地3g、熟地3g、细辛2g。

【功用】祛风清热,养血活血。

【主治】风邪初中经络证。

口眼喎斜,舌强不能言语,手足不能运动,风邪散见,不拘一经者。

【歌诀】大秦艽汤羌独防,芎芷辛芩二地黄,石膏归芍苓甘术,风邪散见可通尝。

4、小活络丹《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组成】川乌6g、草乌炮6g、天南星炮6g、地龙6g、乳香5g、没药5g。

【功用】祛风除湿,化痰通络,活血止痛。

【主治】风寒湿痹。

肢体筋脉疼痛,麻木拘挛,关节屈伸不利,疼痛游走不定。

亦治中风,手足不仁,日久不愈,经络中湿痰瘀血,而见腰腿沉重,或腿臂间作痛。

【歌诀】小活络丹天南星,二乌乳没与地龙,寒湿瘀血成痹痛,搜风活血经络通。

5、牵正散《杨氏家藏方》【组成】白附子6g、白僵蚕6g、全蝎3g。

【功用】祛风化痰止痉。

【主治】风中经络,口眼喎斜。

【歌诀】牵正散是杨家方,全蝎僵蚕白附襄,服用少量热酒下,口眼歪斜疗效彰。

方剂学-各论(治风剂)

方剂学-各论(治风剂)

小活络丹
君 川乌 草乌 祛风湿,止痛 祛风止痛

佐1 佐2 使
天南星 祛风痰
乳香 没药 地龙 酒 活血止痛 活血止痛 通络 辛散温通以助药势,引诸药直达病所
牵正散
• 出自《杨氏家藏方》 • 组成: 白附子 白僵蚕 全蝎去毒,各等分,并生用 • 功用:祛风化痰,通络止痉。 • 主治:风中头面经络。口眼歪斜,或面肌抽动, 舌淡红,苔白。 • 煎服法:共为细末,每次服3g,口服2-3次,温酒 送服;亦可作汤剂,用量按原方比例酌定。
牵正散
君 白附子 祛外来风邪,归阳明经 全蝎 通络止痉 祛风痰 畅通血脉,助药力布散

僵蚕 佐使 热酒
牵正散
• 配伍特点:体现了祛风痰的药,和祛风通络止痉 的药,结合使用。 • 加减变化: 初起风邪重者,宜加羌活、防风、白芷等以辛散 风邪; 病久不愈者,酌加蜈蚣、地龙、天麻、桃仁、红 花等搜风化瘀通络。 • 使用注意:气虚血瘀,或肝风内动之口眼歪斜、 半身不遂,不宜使用。
小活络丹
• 出自《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 组成: 川乌炮,去皮、脐 草乌炮,去皮、脐 地龙去土 天南 星炮,各六两(180g) 乳香研 没药研,各二两二钱(66g) • 功用:祛风除湿,化痰通络,活血止痛。 • 主治:风寒湿痹。肢体筋脉疼痛,麻木拘挛,关 节屈伸不利,疼痛游走不定,舌淡紫,苔白,脉 沉弦或涩。亦治中风手足不仁,日久不愈,经络 中有痰湿瘀血,而见腰腿沉重,或腿臂间作痛。 • 煎服法:炼蜜为丸,陈酒或温开水送服;亦可作 汤剂,剂量按原方比例酌减。 • 使用注意:阴虚有热及孕妇慎用。
消风散
• 随证加减: 风热偏盛,而见身热口渴者,重用石膏,加银花、 连翘疏风清热解毒; 湿热偏盛,兼胸脘痞满,苔黄腻者,加地肤子、 车前子以清热利湿; 血分热重,皮疹红赤,烦热,舌红或绛者,重用 生地,或加赤芍、紫草以清热凉血。 • 使用注意:风疹属虚寒者,不宜使用。服药期间, 应忌食辛辣、鱼腥、烟酒、浓茶等刺激之品。

中医药学知识(二)之治风剂口诀

中医药学知识(二)之治风剂口诀

中医药学知识(二)之治风剂口诀
来源:文都图书
这篇文章总结了中成药部分方剂组成的趣味记忆口诀,帮助大家备考复习。

给各位奉上治风剂的组成口诀。

一、袪除外风剂:川芎茶调散
【药物组成】川芎、荆芥、细辛、甘草、白芷、薄荷、防风、羌活。

【记忆口诀】川芎茶精心炒制,不喝放枪。

【功能】疏风止痛。

【主治】外感风邪所致的头痛,或有恶寒、发热、鼻塞。

二、平肝息风剂:天麻钩藤颗粒
【药物组成】生天麻、钩藤、益母草、牛膝、盐杜仲、、首乌藤、生茯苓、黄芩、栀子、石决明、桑寄。

【记忆口诀】天麻钩藤饮,一母牛肚肿乌藤,父亲直觉明即。

【功能】平肝息风,清热安神。

【主治】肝阳上亢所致的头痛、眩晕、耳鸣、眼花、震颤、失眠;高血压病见上述证候者。

通过朱鹏飞老师的2016《全国执业中药师资格考试高分宝典:药学专业知识(二)》中的试题,提高我们对相关知识点的掌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68.方剂·第68讲治风剂第一节:疏散外风·川芎茶调散(附诸头痛适用方)68.68.第十四章:治风剂。

第一节:疏散外风·川芎茶调散(附诸头痛适用方)下面上课。

这一堂,我们学习第十四章:治风剂。

我们学习治风剂,到目前为止,学的内容还是比较多的。

其中我们学了止血剂,重点学了四大类的方,一个是血热出血,一个是阴虚出血,一个是气虚出血,一个是阳虚出血。

我们介绍了血虚出血,简单的介绍了,瘀血出血。

我们又学了一个就是活血祛瘀,里面有瘀热代表方,瘀郁代表方,虚瘀代表方,寒瘀代表方,水血相结代表方等。

同学们把我们前面所学的方,主要要把方的组成背会,功用背会,中医证背会。

药理,西医的病,了解。

方证分析要熟悉。

我们从这几个方面学习,基本上把我们的方剂就可以掌握得比较全面了。

希望同学们再接再厉,把我们的方剂学得更好,更上一层楼。

很快再有几周,就会结束的。

有这种可能性吧?一边学习,一般复习,达到两个目的,一个目的就是要把我们这一学期学习考一个好的成绩,第二个目的,考试的目的就是为了我们以后当大夫开好方,取得良好的治疗作用。

我的认为呀,我们考试其中一个方面,方的组成,是非常重要的。

你假如说,你方的组成就没有记住,怎样开方呢?所以,我们在考试的时候,组成占的比例说不定会大一些。

这是我的认识,希望同学们背方,提高到再提高一个高度去认识。

由于张仲景的方,在临床中应用的比例比较高,希望同学们把所有我们在堂上学的方,都要学好。

重点应该把张仲景的方,有所学得更好一些。

下面我们学习第十四章,治风剂。

风,有几种风?两种风,一种外风,一种内风。

相对而言,外风容易治疗,还是内风容易治疗?外风。

你们说风湿性关节炎,这算内风呢还算外风呢?好治不好治?是这样的,在临床实际中,有些外风好治,有些内风好治,都有好治的,都有不好治的。

风,你们说中医所说的风,内风和外风,能不能截然分开?不太容易。

我们在治疗的时候,在注意事项里边,第一个方面,那就是辨清病变的属性,是吧?第二个方面,那是非常重要的,直接关系到我们以后治病效果的。

是这样的,辨治风病证,外风治以疏散,酌情配伍平息内风药;内风治以平息,酌情配伍疏散外风药。

这是我们使用的教材与其他教材一个重要的一个不同。

好多方剂学教材,它都是怎样说呢?它说是,外风治以疏散,不宜用平息内风的药;内风治以平息,忌用疏散外风的药。

好多方剂学教材都是这样说的,它把什么?把外风和内风截然分开,它是不符合临床实际的。

我们在临床中治疗外风、内风,一定要牢牢记住,不要把外风、内风截然分开。

治外风适当的用治内风的药,治内风适当用治外风的药。

你比如说,一个国家出现了恐怖分子,你说这个恐怖分子在很大程度上,有没有外部势力的支持?你假如说,一个恐怖分子,他就没有外部势力的支持,我可以说这个国家能把它杀得,有多少杀多少,相信不相信?问题是它有外部的支持,你一杀,有些人跑了,跑到国外他待遇相当好。

他想想,过段时间再组织一帮人,再来搞这个恐怖活动。

我们要知道,风不能截然分开。

临床中治疗,一定要重视,有主有次,相互结合。

下面我们学一个方,第一节疏散外风,叫川芎茶调散。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川芎茶调散,这个方组成有川芎、荆芥、细辛、防风、白芷、羌活、甘草、薄荷。

这里边应该还有一个什么药?应该还有茶叶。

是这样吧?茶叶放到哪里呢?那当然有的同学说,放到杯子里边了。

应该它放在哪了?它放在用法中的。

现在我们要知道,这个方是应该有茶叶的。

为何应该有茶叶?方的名字是川芎茶调散。

这个方,从今天来看,用的绝大多数都是汤剂。

这个方功用,它就是疏风散寒止痛。

简单的说,那就是什么?疏风止痛。

风不是偏于凉,就是偏于热。

川芎茶调散治疗的病证,根据功用,根据药物组成,应该是偏于什么呢?偏于寒,那就是疏风散寒止痛。

从当今药理研究作用来看,它有改善微循环、调节神经、增强机体免疫力等作用。

川芎茶调散治疗中医的证,一般情况下,人们说是风邪头痛,准确的说那就是风寒头痛。

头痛,我们想一个问题,你说头痛有几个头呢?一个头,那说的真是千真万确的。

是这样吧?你说人有几个头?应该有六个头。

一个头是厥阴,一个头是少阴,一个头是太阴,一个头是少阳,一个头是阳明,还有一个头是太阳。

那说明有六个头,不过这六个头是在一个头上的不同部位。

现在我要问同学们一个问题,你说偏头痛,偏有几个?是一个、两个还是三个?偏头痛应该有两个,不是偏于左,就是偏于右。

正头痛有几个?正的应该有四个,偏的有两个,正的有四个,正前方,正后方,正上方,还少了一个,正下方还找不到。

一般情况下,正前方叫什么?叫阳明。

正后方?太阳。

正上方?叫厥阴。

现在还少了两个,还少了一个少阴,太阴。

这就麻烦了,你看,太阳头痛这个问题解决了吧?阳明呢?少阳在两边吧?厥阴吧?太阴找不到了。

少阴头痛在哪?我的认为,少阴头痛没有准确的部位,通常情况下,指的是整个头头痛。

在临床实际中,如果来了一个病人,我们问他哪不舒服,他说头痛。

紧接着我们要问他,哪一点痛得最明显,他用手摸摸头,摸了半天,他说搞不清楚。

那说明什么问题?整个头都痛。

使我还想到一个问题,我们在前面学习某某方的时候,也是说整个头头痛,但是我们把它辨为厥阴头痛。

有这个印象吧?我们见到一个病人,他是整个头头痛,为何没有把它辨为少阴,而把它辨为厥阴呢?其中就提到,这样的人头一痛,痛得他干恶心,或者是痛得他流口水。

对于这样的头痛,虽然他是整个头头痛,但是我们不把它辨为少阴,而是辨为厥阴。

这是我们认识中医所说的头痛。

那还有一个头痛呢?那就是太阴头痛。

结合临床实际,太阴头痛也是整个头头痛,它与谁相混淆呢?它与少阴、厥阴相混淆了。

是这样的呀,张仲景在论述六经的时候,三阳经界限是非常清楚的。

我们这一学期,还开了一个什么课?提到六经辨证了吧?提到太阳的时间是什么?阳明的时间?少阳的时间?这都是界限分明的,唯独就是三阴界限是不太清楚的。

你跨到我的范围,我跨到你的范围,有相互交叉这种现象。

太阴头痛,它在绝大多数情况下,不是以痛为主,而是以头沉、头重。

这说明脾有个什么特点?是运化水湿,湿邪阻滞清窍。

这是我们认识问题,要重视的一个方面。

怎样知道它是风寒头痛?一个辨证要点就是怕风,风一吹头就痛,这是一个要点。

再一个要点,你假如说,我们见到一个病人,你问他,他说他头痛。

你问他怕风不怕风,他摇摇头。

问他怕热不怕,他摇摇头。

这一下子给我们辨证,或多或少带来了什么?小小的困难。

不要害怕,叫他把什么拿出来?是的,同学们说,让他把舌头伸出来,一看偏淡,苔偏白。

问题解决了没有?当然我们还可以再问一下,平时想不想喝水?问题就完全搞清楚了。

它可以治疗好多好多的头痛,不仅可以治疗头痛,还可以治疗什么?鼻炎。

下面我们要学习川芎茶调散,方与证之间的关系。

方证之间的关系,首先想到病人头痛,从我们中医来说,它是风寒。

是风寒吧?那风寒,你说怎样治疗呢?第一概念应该是疏散风寒。

疏散风寒,那就是要用荆芥、防风,或者说防风、荆芥。

在学习中药的时候,常常提到荆芥和防风,这两个人怎样?关系还是比较密切的。

关系密切,办事的话,协同力就比较强。

我们中医在认识问题的时候,认识到川芎这一味药,它治疗头痛偏于治少阳头痛,厥阴头痛。

细辛呢?偏于治少阴头痛。

说到这里,有好多人认为,少阴头痛是要用细辛的,少阳厥阴是要用川芎的,那阳明呢?是白芷。

太阳呢?是羌活。

我们在学习的时候,我们加了两个字,什么字?偏于,白芷偏于治阳明,羌活偏于治太阳。

一定要记住,在临床实际中,我还没有说,同学们都说了,哪里需要哪里去。

那真是这样的。

你说这细辛止痛,它治不治少阳?它治不治阳明?你假如说,它不治太阳,那说明这个细辛,又出现什么问题了?又出现是假的了。

真的呀?如果它不治,那肯定是假的。

我们所说的就是它偏于治哪?绝对不是它不治哪?你比如说,我们在座的同学们,说者说着,那就毕业了,说者说着,那就从事工作了。

在工作的过程中,有没有有些同学偏于治心脑的病?有没有同学偏于治呼吸的病?那都有。

你假如说,你平时治疗心脑的病症效果比较好,就是我们在上小学的时候有一个同学,不是大学,也是不是高中,也不是初中,而是小学的同学,他也不知道我们从事的是哪一个科,他就知道我们是从事中医工作的,他就知道他是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他就知道,他用西药吃了几年,仅仅就是控制症状,病还在加重。

在这种情况下,他来找我们了,你说我们怎样说?你说,我们长期从事心脑疾病,不治慢阻肺。

他说了一句话,谁叫你是我的小学同学呢?我非找你看病不行,管你在哪个科,你今天不开方我不走。

你说你开不开?是不是随便开一个方,还是认真开一个方?你认真开了一个方,想想大多数情况下会开什么方?一个比较重要的一个方。

你一开,他一吃,他病情缓解的,那就是比吃西药,比别的人开的中药缓解的速度还快,见效要明显。

他到处要说,我这个小学同学,他就是治疗呼吸病的,比如说,他自己的病十几年了,哪都控制不了,找老同学控制了。

这说明,一个什么问题呢?我们到临床中,仅仅是偏于治哪一科,另外的一个科,我们照样会治。

中医的特点是什么?那就是有什么样的病证,就用什么样的方。

不要把某某方就是治疗某某证,不要把它局限在一个方面,如果局限在一个方面,你用这个方就有很大的局限性。

说到这里,还要想到一个什么问题?你说人头痛,头痛的过程中,绝大部分大脑是清醒还是不太清醒?不清醒吧?现在我们想一个问题,荆芥、防风、细辛、川芎、白芷、羌活都是温性的药。

是这样吧?应该用点什么药?凉性的药。

薄荷,它就起到两个作用,一个作用它是清凉的,让人的头脑怎样?清醒一些。

第二个作用,它就是防止温性的药燥化,伤人的阴精。

我们也提到了这个方,应该用茶叶。

你们说茶叶是偏凉性还是偏温性?现在有没有同学喝茶叶呢?我怎么发现,第一排的同学基本上喝的水,都是没有放茶叶呢?关键可能就是同学们对茶叶不太感兴趣。

不太感兴趣是对的呀。

怎样对呢?现在的茶叶,当你买这个茶叶的时候,它是人工把它晒干了,还是炒呢?放香精了没有?这说明今天的茶叶,喝得越好喝越不太真。

今天的茶叶,大部分都不是凉性,大部分都有点偏什么呢?偏温了。

为何偏温呢?大部分都是经过在火里边加工的,一加工,再多少撒一点香精,这个茶叶就好喝了。

我们要知道,方中用的茶叶是天然的,不是人工加工的。

甘草起什么作用?益气缓急止痛。

现在我们还要知道,你说这辛散的药,在某种程度上,会不会伤人的阴津,会不会伤人的气?会吧?伤气。

那甘草正好有益气缓急止痛,益气止痛又生津。

这个方,是我们治疗风寒头痛比较常用的一个方。

在课间休息的时候,有一个同学,他问我一个问题,他说你说治疗痛的病症要用辛散的药,不过解表的药。

现在我们看一下川芎茶调散用的药,基本上是什么药?荆芥、防风,解表药,细辛、白芷、羌活、薄荷,都是解表药,川芎虽然不是解表药,它也是辛散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