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训练: 板块综合(一) 中国古代史
2024年历史中考总复习第一部分教材知识梳理模块一中国古代史模块整合

中国古代史模块整合
第(1)问,文物所蕴含的历史信息,可联系历史背景,回答其价 值及蕴含的政治、经济、文化意义。 第(2)问,主题论述。 第1步:选定主题。如“汲取中国传统建筑精粹,建设和谐美丽 家园”。 第2步:阐释主题。按时间先后分别从都江堰、长城、北京故宫 等建筑的史实和影响来进行论述即可。 第3步:总结提升。总结上述内容,点题升华。
-7-
中国古代史模块整合
名师点拨:历史小论文最后的总结提升,要上升到历史 认识层面,如体现唯物史观、家国情怀;要紧扣材料核 心,切忌过度延伸;要符合唯物史观,不违背历史发展 规律;要呼应论点,语言准确精练。
-8-
中国古代史模块整合
【参考答案】(1)选择北京人制作的石器。描述:北京人 制作石器的技术比较成熟,采用不同的打制方法,制作 成不同类型的工具,如尖状器、刮削器、石锤等,使用 这种打制石器的时代叫作“旧石器时代”。(4分) 选择刻有文字的甲骨。描述:甲骨文是中国商周时期刻 写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甲骨文是中国已发现的古代 文字中年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是汉字的源头 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脉。(4分)
-11-
中国古代史模块整合
结论:中国的古建筑体现了中国古人的智慧,为现代建 筑提供了灵感与启示,我们为拥有这些古建筑而感到骄 傲。(2分)
-12-
-9-
中国古代史模块整合
选择春秋战国时期的铁农具。描述:春秋战国的铁农具 大多数是在木器上套一层铁制的锋刃,这种铁制农具和 牛耕的使用是春秋战国时期农业生产力水平提高的重要 标志。(4分) 选择秦“半两”。描述:秦始皇下令废除六国货币,以秦 国的圆形方孔半两钱为统一货币,是为秦“半两”。它的 流通改变了以往币制混乱的状况,有利于国家对经济的 管理,促进各地经济的交流。(4分)
板块一 板块综合

板块综合一、古代中国史二、古代希腊、罗马史一、古代中国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演变1.主要措施(1)加强君主权利。
如秦始皇确立皇权至上的皇帝制度,汉武帝利用新儒学神化皇权,明清强化君主专制等。
(2)加强思想控制。
如秦始皇“焚书坑儒〞,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明清八股取士、大兴文字狱等。
(3)变革中央和地方政府机构。
如秦朝在中央实行三公九卿制,在地方推行郡县制;汉代实行中外朝制度和刺史制度;明代废丞相,设内阁;清朝设军机处等。
(4)注重选拔官吏。
自秦废分封制后,官吏任免由皇帝决定。
隋唐之后科举考试,也是培养和选拔官吏的重要途径。
(5)加强监察机制。
如秦代设御史大夫,汉代设刺史,宋代地方设通判,明清设都察院、按察使司等。
2.演变趋势(1)中央政治制度演变的趋势①皇权与相权的矛盾贯穿了从汉到元政治制度的始终,但君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削弱,直到明朝废除丞相。
②决策权由外朝向内朝转移,非法定机构取代国家法定机构的职权,如汉朝的中朝制度、明朝的内阁制度、清朝的军机处。
(2)地方政治制度演变的趋势①封建社会一直存在着中央与地方的矛盾,趋势是地方权利不断削弱,中央集权不断加强,最终在北宋解决了地方分权的问题。
②分权是加强中央权利的有效手段,如北宋、明朝等特别突出。
3.历史影响(1)积极方面①政治上:有利于民族交融,抵御外来侵略,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开展与稳固。
②经济上:有利于有效地组织人力、物力从事大规模的经济活动,为封建经济的开展创造了条件,也为中华文明长期领先于世界奠定了根底。
③思想文化上:有利于各地区、各民族间经济文化的交流;推动了先进技术文化在较广阔的范围内传播。
(2)消极方面①政治上:以强化君主专制为核心,形成了长期的人治传统,民主政治无从开展,极易出现政治腐败现象,派生出庞大的官僚队伍和特权阶层。
②经济上:封建社会后期,日益束缚消费力的开展,阻碍了社会的进步和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造成中国社会的落后。
备考2025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综合训练一中国古代史

综合训练一中国古代史一、选择题1.[2024南京六校联合调研]下表为学生进行“中华文明探源”探讨性学习收集的考古材料,材料与结论之间逻辑关系正确的是(C)选项材料结论A 距今约8 000年的贾湖遗址出土的龟甲上有些符号与殷墟出土的甲骨文相像原始社会已产生成熟文字B 良渚文化时期,多次出土了石犁及其他耘田器等多种稻田农具铁犁牛耕起先出现C 距今约4 500年至4 000年的芦山峁遗址有大规模的聚落体量,出现“宫殿”式建筑群落社会分化已产生D 龙山文化时期的陶寺遗址大墓中,随葬品中有陶鼓、木鼓、石磬、龙盘、玉石钺等彰显墓主子尊贵身份的礼器礼乐制度已经形成解析依据材料时间并结合所学可知,芦山峁遗址属于新石器时代晚期的遗址,新石器时代晚期阶级分化明显,部落中出现了权贵阶层,由此可推知材料中的“宫殿”建筑是给权贵阶层居住的,说明当时这一地区社会分化已相当明显,C项正确。
商代的甲骨文是我国现存最古老的成熟文字,A项错误;春秋战国时期,人们起先运用铁农具和牛耕并将其渐渐推广,B项错误;墓中出现大量彰显墓主子尊贵身份的礼器,可以说明当时出现了贫富分化,但无法推知礼乐制度的形成,且礼乐制度形成于西周时期,D项错误。
2.[2024青岛三模]下表中的史料可用来考证(C)史料一召公为保,周公为师。
《尚书·君奭》史料二召公奭与周同姓……周武王之灭纣,封召公于北燕。
《史记·燕召公世家》A.军功是分封的主要依据B.西周取代商朝的合理性C.西周家国一体的政治特色D.西周初期以分封同姓为主解析史料一中的“保”(太保)与“师”(太师)都是辅佐周天子的官﹐据材料二的记载可知,召公奭之所以被分封于北燕,其主要缘由是他与周天子同姓,这体现出周天子既是国家的掌权者,也是周姓家族的一员,体现了西周时期家国一体的政治特色,C项正确。
据史料二可知,召公奭之所以被分封于北燕,其主要缘由是他与周天子同姓,而不是依据“军功”,A项错误;两则史料仅述及周武王灭商之后的一些行为,并没有述及西周取代商朝的合理性,B项错误;材料仅涉及分封的两个同姓诸侯的状况,并未涉及其他的分封类型,不能说明西周初期分封以同姓为主,D项错误。
2020版二轮复习历史通史版:第一板块 “中国古代史”综合训练 Word版含解析

“中国古代史”综合训练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2018·宣城二模)商朝分封方国首领为侯、伯,方国依旧自然分布在原地;西周封邦建国,特别设计了统治集团控制军事要地和经济富庶地区。
这种“分封”的变化() A.形成了君主专制的统治秩序B.确立了血缘情感统治的主要方式C.实现了中央对土地的直接控制D.破坏了原有的社会血缘组织结构解析:选D根据材料“特别设计了统治集团控制军事要地和经济富庶地区”,打破了原有方国之下的血缘组织关系,故D项正确。
2.周代青铜器上的铭文和历史文献经常记载着分封诸侯的指令,大意是:必须尊重当地原有的风俗习惯和法令制度,也必须和当地的领袖们建立亲戚关系。
这一做法() A.加强了中央集权B.促进了民族交融C.强化了人伦秩序D.发展了小农经济解析:选B根据题干“必须尊重当地原有的风俗习惯和法令制度,也必须和当地的领袖们建立亲戚关系”可知通过分封制加强了与当地民族的交流与融合,故B项正确。
3.《国语·齐语》载:“工之子恒为工。
”《荀子·儒效》载:“工匠之子,莫不继事。
”《唐六典》载:“工商皆为家传其业以求利。
”上述记载()A.表明了手工业的发展为官府垄断B.阐释了手工业技术的传承特点C.说明了手工业存在人身依附关系D.反映了仕宦之路被富商大贾所垄断解析:选B根据材料“工之子恒为工”“工匠之子,莫不继事”“工商皆为家传其业以求利”,可知中国古代手工业均以父子相传为传承的主要特征,故B项正确。
4.(2019届高三·长春质检)下表为考古出土汉代铁器的地区统计,据此可以得到的结论是()A.B.秦汉农业工具革命性突破C.汉代铁器冶炼技术提高D.北方经济明显领先于南方解析:选C只从出土铁器分布情况无法判断中国经济发展是否均衡,故A项错误;结合所学知识,铁器工具出现在战国时期,在秦汉时期推广,隋唐时期定型,故B项错误;根据题目中出土铁器的地区覆盖面广得出汉代铁器冶炼技术提高,故C项正确;只从铁器出土地区的分布不足以证明南北经济的差距,故D项错误。
高考历史二轮总复习(专题)精品课件 板块一 中国古代史 通史整合(一)

板块一
历史
阶段1 中华文明的奠基与形成——先秦、秦汉
阶段特征
中华文明呈现出多元一体的发展趋势。夏商周是我国早期国家的代表,经 过春秋战国时期的转型,逐渐过渡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 (1)政治上,中国早期国家是由部族演化而来的,对地方的管理相对松散,君 主权力有限,秦统一六国后,建立起中央集权制度,贵族体系逐渐被官僚体 系所取代。 (2)经济上,刀耕火种的原始农业长期占统治地位。春秋战国时期,铁犁牛 耕的使用推动了社会经济的转型,集体耕作被家庭小农经济取代,农业生产 效率大大提高。在此基础上,手工业和商业也发展起来。
治制度的成熟,另一方面,也维持了封建政权的长时期稳定和统一。
(2)经济上,江南经济得到大规模开发,唐中叶以后,南北经济发展水平逐渐
平衡,南北经济交流更趋频繁,深刻影响了中国的经济布局和文化人才的空
间分布。
阶段1
阶段2
阶段3
阶段4
(3)民族关系上,魏晋南北朝时期,汉族与内迁少数民族从冲突到和平交往, 推动了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随后出现的隋唐统一王朝,实行开明 的民族政策,民族往来更加活跃。 (4)对外关系上,隋唐对外来文化较为开放,丝绸之路活跃,中外交往频繁,佛 教扮演了重要角色;同时,中华文化圈逐渐形成,隋唐在当时世界范围内处 于领先地位。 (5)思想文化上,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战乱不断,佛教、道教盛行;唐朝统治 者奉行三教并行政策,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受到冲击。民族交融、佛教盛 行、农耕经济都深刻影响了科技文化的发展。
阶段1
阶段2
阶段3
阶段4
通史视角
视角1 中华文明起源的特点 (1)多元特点:中国古代一直认为中华文明起源于黄河中下游。随着考古学 的发展,当代史学家普遍认为中华文明起源是多元的,黄河中下游的龙山文 化、长江下游的良渚文化、辽河流域的红山文化等在五千年前文明程度 相当,都是中华文明的源头。 (2)本土特征:中国大地上很早就有人类居住,这些居民不断发展演化,最终 形成中华文明。中华文明不是外来种族入侵的产物,具有鲜明的本土性,这 与西亚、北非、南亚文明有着明显的不同之处。
历史二轮专题复习检测:第一板块中国古代史基本知能保分练——中国古代史“时空定位能力”专练

第一板块:中国古代史基本知能保分练——中国古代史“时空定位能力"专练A卷1.商周时期,青铜器上的饕餮纹是一只睁着巨大眼睛,让人不寒而栗的具有对称性的吃神兽面形象,它神秘凶猛、凝重庄严的艺术特色反映出商周时期()A.青铜铸造技术领先于世界B.神权政治产生较大影响C.统治者力图强化皇权统治D.民本思想尚未完全出现解析:选B 时间定位:商周时期.结合所学知识以及题中关键信息“饕餮纹”“神秘凶猛、凝重庄严”可知,这一艺术特色折射了商周时期的神权政治色彩,与此对应的是B项。
A项说法正确,但题中并未体现这一信息,排除;C、D两项说法错误,排除。
2.下图反映的政治制度产生的影响是()A.诸侯之盛强,末大不掉B.(诸侯之变)失今不治,必为痼疾C.大臣太重,封君太众,若此则上逼主而下虐民D.垂二千年而弗能改矣,合古今上下皆安之解析:选D 图片反映的制度是郡县制,其奠定了中国古代两千多年地方制度的基本格局,故选D.A、B、C三项均是分封制的负面影响。
3.魏晋南北朝时期有人形容当时的官场情况为“身未离襁褓,业披冠带"“上车不落则著作(官名,著作郎),体中何如则秘书(官名,秘书郎,是清闲而又高贵的官职)"。
导致上述情况的主要原因是( )A.察举制难以选出真正人才B.江南知识分子阶层崛起C.魏晋最先推行九品中正制D.当时世家大族势力膨胀解析:选D 魏晋南北朝时期,随着世家大族势力的恶性膨胀,九品中正制日趋腐朽,评定标准发生了根本变化,门第出身成为选官的重要标准,造成了材料所述的现象,故D项正确。
4.《明律》规定:“凡内外各衙门印信,长官收掌,同僚佐贰官,用纸于印面上封记,俱各画字。
若同僚佐贰官差故,许首领官封印。
”这一规定( )A.有利于权力的监督和制约B.导致办事效率极为低下C.说明君主专制高度发展 D.标志着监察制度的成熟解析:选A 从《明律》可知为明朝时期。
“凡内外各衙门印信"指的是官府印章.印信的使用要经过严格的程序,这有利于权力的制约和监督,A项正确;B项误读材料;C、D两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5.明武宗倚用内官刘瑾,游乐荒淫,内阁陷于无所作为的境地.武宗死后,张太后倚用杨廷和等阁臣定策立世宗.内阁所处地位的变化本质上反映了明朝( )A.阁臣权位渐重B.阁臣制约皇权膨胀C.外戚权力过大D.君主专制制度强化解析:选D 明朝内阁制是题目的核心。
模块检测卷01 中国古代史测试卷(解析版)

模块检测卷中国古代史考试范围:第1—3讲;考试时间:100分钟;留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等填写在答题卡和试卷指定位置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洁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第I卷(选择题)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
1.距今约4500年的陶寺古城,拥有宫城、宫殿建筑、高等级墓地、“天文台”、祭天遗迹等;距今约4300年的陕北神木石峁石城,也存在精致石雕、内外瓮城、巨大墩台等文化遗存。
这说明新石器时代晚期()A.社会具有较强的组织力量B.中华文明呈现统一性特征C.区域经济文化沟通较频繁D.进入早期国家的形成时期【答案】A【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
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
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精确时空是:新石器时代(中国)。
据题干可知,在新石器时代的陶寺古城遗址和陕北神木石峁石城遗址,都出土了“宫城”、“宫殿建筑”“内外瓮城”“巨大墩台”等规模较大的建筑,据此可知,由于生产力的进展以及社会具有较强的组织力量,消灭了很多较大规模的建筑,A项正确;题干内容仅是述及陶寺古城遗址和陕北神木石峁石城遗址的诸多文化遗存,但是并没有将这两地的文化遗存进行比较,也就不能得出其“统一性”的结论,排解B项;题干所述两地遗址的文化遗存具备肯定的相像性,但不能得出不同区域文化沟通“频繁”的结论,排解C项;据所学可知,国家产生的两大标志是阶级的消灭以及公共权力的设立,但是题干并没有述及有关这两方面的相关内容,排解D项。
故选A项。
2.在孔子看来,统治者应以身作则、领先垂范,教化万民,使之“有耻且格”。
孟子认为人假如仅仅“饱食、暖衣、逸居而无教”,就跟禽兽没有什么区分,国家必需要“教以人伦”。
这反映出,当时他们()A.留意维护封建统治秩序B.强调思想教化的重要性C.迎合贵族阶层政治诉求D.主见恢复西周礼乐制度【答案】B【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
第一编 板块一 中国古代史 板块整合提升(教参word)-(word书稿)2023大二轮【导学教程】

第一编板块一中国古代史板块整合提升一、教材概述1.1 历史背景在中国古代史板块中,主要涵盖了从远古时期到1840年前的历史时期,涉及的内容主要包括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多个领域,对于了解中国历史与文化,以及理解现代中国的形成与发展都具有重要的价值。
1.2 教学目标通过学习与训练,学生将会:•全面了解中国古代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方面的历史;•掌握中国古代的大事记与核心知识点;•理解中国古代的文化传统,探究现代中国文化的渊源;•培养分析历史问题和事件的能力,提升历史思维和鉴别能力。
1.3 教学内容与安排本教材按照时间顺序划分为四个时期,分别是远古时期、夏商周时期、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唐宋元明清时期。
每个时期的内容都包含了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方面的内容。
教学安排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熟悉知识点。
通过课堂讲授和课后阅读等形式,熟悉历史事件和人物,了解其对中国历史和文化的影响。
•第二阶段:提高能力水平。
通过历史事件分析、讨论和撰写历史论文等形式,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和分析能力。
二、教学设计与方法2.1 教学设计针对不同的时期和知识点,采用多种教学设计和方法,包括课堂讲授、案例分析、文献阅读、历史小说、电影和纪录片观看、历史研究等,形成多层次、多角度、多样化的教学体验。
2.2 教学方法为了提高教学效果,我们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包括:•讲授:通过授课帮助学生获得历史知识;•分组讨论:通过分析一些历史事件和问题,帮助学生理解历史的本质和复杂性;•研究论文:通过阅读历史书籍和文献,帮助学生发现历史背后的各种文化、社会和政治因素;•历史演讲:通过演讲形式,帮助学生培养表达和思考能力;•研究案例:通过分析历史事件和人物的案例,培养学生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评价与反思3.1 教学评价通过教学设计和方法的采用,学生将会取得以下成果:•了解中国古代历史的基本知识点和事件;•了解中国古代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能够进行历史事件分析和历史论文撰写;•能够认识历史和现实之间的联系,和中国历史和文化的独特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板块综合训练(一)(时间:90分钟,分值: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1.(2019·南京调研测试)魏晋时陆机在《五等诸侯论》中说:“……于是乎立其封疆之典,裁其亲疏之宜,使万国相维,以成磐石之固;宗庶杂居,以定维城之业。
”该观点主张() A.宗法制B.分封制C.郡县制D.行省制解析:选B。
“于是乎立其封疆之典,裁其亲疏之宜,使万国相维,以成磐石之固”指的是分封诸侯,故B项正确,A、C、D三项错误。
2.(2019·汕头二模)下图为春秋后期吴国属地淹城的平面图,该城的设计规划突出体现了实用价值。
该图反映了春秋后期()A.城市商品经济高度发展B.皇权至上的观念逐渐形成C.社会动荡战乱频繁的政局D.中央集权制度的雏形出现解析:选C。
从图片中可以看出,吴国的淹城由外城、内城和子城等组成,在外城之外有护城河和外城城墙,在内城外有内城护城河和内城城墙,在子城外有子城城墙。
结合春秋时期战争频仍可知,这是为了战争的需要设计的,体现了防御的价值,故选C项;从图中看不出其与经济有关的设计布局,排除A项;皇权至上的观念是在秦朝以后形成的,排除B项;从图中看不出中央与地方的关系,体现不出中央集权制度,排除D项。
3.(2019·济南二模)下表是秦朝九卿的名称和职能,据此可知秦朝()A.B.官僚政治逐步取代了贵族政治C.确立了强干弱枝的中央集权制度D.政治体制有明显家国同构色彩解析:选D。
九卿是国家的行政机构,但从表格中可以看出,郎中令、卫尉、少府、宗正等都是主要处理皇家事务的,体现了家国同构的色彩,故选D项;九卿的职责分工表看不出国家是否统一,排除A项;官僚政治是在中央对官员的选拔和任命的基础上建立的,贵族政治是建立在贵族血缘和世袭基础上的,九卿的任职来源在表格中没有体现,排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地方制度,无法判断是否强干弱枝,排除C项。
4.(2019·滨州二模)下表为西汉丞相出身表这反映出西汉时期(A.社会阶层的流动性加强B.丞相权力逐渐被削弱C.外戚干政导致社会衰弱D.儒学政治影响力增强解析:选D。
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汉丞相任用由以功臣、功臣子为主转变为以掾史文吏、经学之士为主,经学是儒家思想的重要表现,这主要反映了儒学政治影响力的增强,故选D项;材料主要涉及西汉丞相出身变化,无法从整体上体现社会阶层的流动性增强,也并未体现丞相权力的变化,排除A、B两项;根据材料可知,外戚宗室任丞相数量较少,排除C项。
5.(2019·重庆二模)唐玄宗时简选翰林学士入值内廷,承命制诏书敕、批答表疏。
德宗时翰林学士陆贽常参与机要,时人“目为内相”;穆宗时宰相李逢吉势倾朝野,“惟翰林学士李绅……常排抑之”。
由此可知,唐代翰林学士之设()A.提高了行政效率B.加强了监察机制C.保证了决策质量D.牵制了外朝相权解析:选D。
根据材料可知参与机要的陆贽被看作“内相”、李绅敢于“排抑”大权在握的宰相,这都体现出受到皇帝重用翰林学士对相权进行牵制,故选D项;材料体现出受到皇帝重用翰林学士对相权进行牵制,但材料并未涉及减少手续,提高效率,排除A项;监察机制是指对机关或工作人员的监督(督促)考察及检举,与材料主旨皇帝重用翰林学士对相权进行牵制无关,排除B项;材料主旨为皇帝重用翰林学士对相权进行牵制,与保证决策效果及提高决策质量无关,排除C项。
6.下表反映的是明代内阁大臣在阁年限统计情况。
这种状况()B.反映了明朝官僚机构膨胀C.说明了内阁辅助作用不大D.削弱了国家政策的稳定性解析:选D。
由材料可知内阁大臣在职多为5年以下,其中1年以下也有较大比例,频繁更换内阁大臣不利于国家政策的稳定,故选D项;材料强调的是内阁大臣在职年限而非官吏年龄,排除A项;材料强调的是内阁大臣而非整个官僚机构队伍,排除B项;内阁对皇权专制起辅助作用,排除C项。
7.(2019·淮南二模)清代司法实践中经常起作用的是例,而不是律,因时所需,皇帝谕旨,内外条奏,均可定为条例,三到五年修例一次,因而旧例不断修改,新例不断增加。
这说明清代司法实践()A.形成完整的法律体系B.具有与时俱进的精神C.缺少严格的司法程序D.违背以人为本的精神解析:选B。
材料“清代司法实践中经常起作用的是例……三到五年修例一次,因而旧例不断修改,新例不断增加”,说明清代司法实践中的例是不断更新的,因而体现了与时俱进的精神,故选B项;材料仅体现清代司法实践中的例不断更新,无法从中得出清代法律体系完整和缺少严格的司法程序,排除A、C两项;清代司法实践中的例不断更新,是为了让司法更公平公正,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精神,排除D项。
8.(2019·安庆二模)著名学者何怀宏对明清八股取士有这一论断:“八股(文)虽然并不具有总能把最好的人推到最高位置的确定性,但它还是把大量的庸才挡在了门外。
”表明该学者()A.认为八股取士制度有其合理性B.仅从政治角度诠释八股取士C.肯定八股取士选拔了实用人才D.忽视了八股禁锢人才的问题解析:选A。
根据材料“虽然并不具有总能把最好的人推到最高位置的确定性,但它还是把大量的庸才挡在了门外”可知,该学者肯定了八股取士在选拔人才方面的积极意义,故选A项;仅凭材料信息不能得出“仅从政治角度诠释”的绝对化结论,排除B项;根据材料“它还是把大量的庸才挡在了门外”可知,八股取士一定程度上有益于人才的选拔,但选拔的是否是“实用人才”,材料不能表明,排除C项;仅凭材料信息无法看出作者是否忽视八股禁锢人才的问题,排除D项。
9.(2019·德州二模)清初规定“国俗衣冠,一沿旧式”。
但由于满族女性的传统架子头华美程度远逊色于汉族女性的花钗凤冠,于是与凤冠近似的满装“钿子”便应运而生。
“钿子”的形成()A.体现了统治者的民族压迫政策B.符合满洲贵族维护民族性的需要C.反映了服饰变革的政治化倾向D.说明习俗变化能够影响政府政策解析:选B。
据材料“满族女性的传统架子头华美程度远逊色于汉族女性的花钗凤冠”“与凤冠近似的满装‘钿子’便应运而生”可知,满洲贵族对华美的汉族花钗凤冠没有直接使用,而是改造出与凤冠近似的满装,体现了满洲贵族维护其民族性,故选B项;材料强调的是满洲贵族综合满汉服饰特点制出新的服饰,与民族压迫无关,排除A项;从材料“由于满族女性的传统架子头华美程度远逊色于汉族女性的花钗凤冠,于是与凤冠近似的满装‘钿子’便应运而生”看不出服饰变革与政治的关系,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政府政策,排除D项。
10.(2019·包头二模)下图为汉代画像砖中的农事图。
此图可以用来说明当时()A.中原地区人地矛盾的缓和B.田庄的管理方式较为落后C.个体农户精耕细作的特点D.雇佣关系成为普遍的现象解析:选C。
根据图示画像砖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铁犁牛耕的耕作方式是传统农业精耕细作的体现,故选C项;画像砖仅反映了耕作方式,不能体现中原地区人地矛盾的缓和,排除A 项;田庄采用集体耕作的方式,与图示信息不符,排除B项;明清时期出现的资本主义萌芽具有雇佣关系,排除D项。
11.我国古代农业发达。
下表反映了中国古代历代政府的部分农业措施。
这些措施体现出()A.土地集中趋势已失控B.政府直接控制农户生产C.农产品的商品化趋势D.古代农业可持续性发展观念解析:选D。
从材料中各朝农业措施中都有保持地力、休耕、套作等保护环境的内容可知,这些措施体现了古代农业可持续性发展观念,故D项正确。
12.(2019·黄山二模)汉赋《蓝赋》记载:“余就医偃师,道经陈留。
此境人皆以种蓝、染绀(织物染料作物)为业,蓝田弥望,黍稷不植。
”据此可推断汉代()A.农业地位的下降B.民间纺织业渐成规模C.商品经济的发达D.农业专业化现象开始出现解析:选B。
材料“此境人皆以种蓝、染绀(织物染料作物)为业”,说明汉代民间纺织业有一定规模,故选B项;中国古代农业以粮食种植为主,仅凭这一地区手工业发展,不种植粮食,不能得出农业地位下降,排除A项;“发达”说法不准确,可以说商品经济有一定程度的发展,排除C项;“开始”说法错误,由材料中的个例我们不能得出这个结论,排除D项。
13.(2019·泰安二模)下表反映的是中国古代前期冶金业发展的重要史实。
据此可知()B.秦汉时期大规模制造兵器成为可能C.军事战争导致冶金技术的突破D.官营制度推动冶金业服务社会生产解析:选B。
“秦始皇兵马俑坑出土了约4万件青铜铸造的兵器”“汉武帝推行冶铁业官营”表明秦汉时期大规模制造兵器成为可能,故选B项;不应早于东周时期的是人工冶炼的铁器,排除A项;冶金技术的突破是生产力发展导致的,排除C项;推动冶金业服务社会生产的是民营冶铁业,排除D项。
14.(2019·广州二模)考古学家在今辽宁朝阳、韩国庆州地区7—9世纪的墓葬中陆续发现了大量胡俑,俑的形象既有来自地中海地区的东罗马人、波斯人,还有中亚地区的回鹘人、粟特人。
这表明当时()A.东亚风俗深受西方文化影响B.中西交流主要依赖于海上交通C.丝绸之路已延伸到朝鲜半岛D.中国与东罗马建立了外交关系解析:选C。
据材料“辽宁朝阳、韩国庆州地区7—9世纪的墓葬中陆续发现了大量胡俑,俑的形象既有来自地中海地区的东罗马人、波斯人,还有中亚地区的回鹘人、粟特人”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古代这些西方的人只有通过丝绸之路才能到达朝鲜半岛,故选C项;材料信息无法体现东亚风俗,排除A项;由材料信息无法得出“中西交流主要依赖于海上交通”的结论,排除B项;D项表述不符合史实,排除D项。
15.唐代陈鸿祖的白话传奇《东城老父传》记载,唐玄宗时期,长安城内“卖白衫、白叠布(即棉布)行,邻比廛间”。
材料反映了当时()A.官营棉纺手工业技术先进B.商品的买卖突破时空限制C.棉布产量和运销数量增多D.讽刺类长篇白话小说盛行解析:选C。
根据所学知识,官营手工业产品不流入市场,故A项错误;材料仅涉及唐长安城内棉布交易状况,不涉及时间地域,故B项错误;材料“卖白衫、白叠布(即棉布)行,邻比廛间”反映了唐长安棉布交易普遍,说明棉布的产销量增加,故C项正确;材料的主旨是棉布交易状况,而不是“白话传奇”,故D项错误。
16.(2019·兰州二模)南宋陈耆卿曾说:“古有四民……士勤于学业,则可以取爵禄;农勤于田亩,则可以聚稼穑;工勤于技巧,则可以易衣食;商勤于贸易,则可以积财货。
此四者皆百姓之本业。
”这反映了陈耆卿主张()A.农本商末B.重农抑商C.工商皆本D.四民皆本解析:选D。
陈耆卿主张“四者皆百姓之本业”,说明他认为士农工商都重要,故选D项;题干中“四者皆百姓之本业”说明“商”也是本业,排除A项;重农抑商与农本商末思想一致,排除B项;工商皆本思想是明清之际黄宗羲提出来的,排除C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