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第课《古诗五首》曹操诗二首同主题阅读语文版
(完整版)部编版初中语文古诗文大全

部编版初中语文古诗文汇总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4.古代诗歌四首观沧海东汉曹操东临碣石, 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 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 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 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 若出其中;星汉灿烂, 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 歌以咏志。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唐·李白杨花落尽子规啼, 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 随风直到夜郎西。
次北固山下唐·王湾客路青山外, 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 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 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 归雁洛阳边。
天净沙·秋思元·马致远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第二单元】8.《世说新语》两则咏雪谢太傅寒雪日内集, 与儿女讲论文义。
俄而雪骤, 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
"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
"公大笑乐。
即公大兄无奕女, 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陈太丘与友期行陈太丘与友期行, 期日中, 过中不至, 太丘舍去。
去后乃至。
元方时年七岁, 门外戏。
客问元方: “尊君在不?”答曰: “待君久不至, 已去。
”友人便怒曰: “非人哉!与人期行, 相委而去。
”元方曰: “君与家君期日中, 日中不至, 则是无信;对子骂父, 则是无礼。
”友人惭, 下车引之。
元方入门, 不顾。
【第三单元】12.《论语》十二章子曰: “学而时习之, 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 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 不亦君子乎?”(《学而》)曾子曰: “吾日三省吾身: 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子曰: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三十而立, 四十而不惑, 五十而知天命, 六十而耳顺, 七十而从心所欲, 不逾矩。
”(《为政》)子曰: “温故而知新, 可以为师矣。
”(《为政》)子曰: “学而不思则罔, 思而不学则殆。
”(《为政》)子曰: “贤哉, 回也!一箪食, 一瓢饮, 在陋巷, 人不堪其忧, 回也不改其乐。
语文版 语文教材七到九年必背古诗及文言文

七年级上册第六单元āáǎàōóǒòēéěèīíǐìūúǔùǖǘǚǜüê21、《论语六则》(一)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yuè)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yùn),不亦君子乎?”(二)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三)子曰:“学而不思则罔(wǎng),思而不学则殆(dài)。
”(四)子曰:“知之者不如好(hào)之者,好之者不如乐(lè)之者。
”(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则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六)子曰:“吾十有五而有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24、《木兰诗》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
不闻机杼(zhù)声,惟闻女叹息。
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
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
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
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
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
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
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
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
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
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
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
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
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25、《诗五首》杂诗作者:王维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
来日绮窗前,寒梅着花未?夜雨寄北作者:李商隐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第21课《古诗五首》观沧海阅读语文版

观沧海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注释(1)临:登上,有游览的意思。
(2)碣(jié)石:山名。
碣石山,在现在山东省滨州市无棣县碣石山。
公元207年秋天,曹操征乌桓时经过此地。
(3)沧:通“苍”,青绿色。
(4)海:渤海(5)何:多么(6)澹澹(dàn dàn):水波摇动的样子。
(7)竦峙(sǒng zhì):高高耸立。
竦,通耸,高。
(8)萧瑟:草木被秋风吹的声音。
(9)洪波:汹涌澎湃的波浪(10)日月:太阳和月亮(11)若:如同.好像是.(12)星汉:银河。
(13)幸:庆幸。
(14)甚:极点。
(15)至:非常,(16)幸甚至哉:真是庆幸。
(17)咏:歌吟(18)咏志:即表达心志。
(19)志:理想(20)歌以咏志:以歌表达心志或理想。
最后两句与本诗正文没有直接关系,是乐府诗结尾的一种方式。
译文东行登上碣石山,来感悟大海。
海水多么宽阔浩荡,山岛高高地挺立在海边。
树木和百草一丛一丛的,十分繁茂。
秋风吹动树木发出悲凉的声音,海中翻腾着巨大的波浪。
太阳和月亮的运行,好像是从这浩瀚的海洋中出发的。
银河星光灿烂,好像是从这浩淼的海洋中产生出来的。
庆幸得很哪,就用诗歌来表达心志吧。
解说《观沧海》是后人加的,原是《步出夏门行》第一章。
《步出夏门行》,又名《陇西行》,属汉乐府中《相如歌·瑟调曲》。
“ 夏门”原是洛阳北面西头的城门,汉代称夏门,魏晋称大夏门。
古辞仅存“市朝人易,千岁墓平”二句(见《文选》李善注)。
《乐府诗集》另录古辞“邪径过空庐”一篇写升仙得道之事。
曹操此篇,《宋书· 乐志》归入《大曲》,题作《碣石步出夏门行》。
从诗的内容看,与题意了无关系,可见,只是借古题写时事罢了。
诗开头有“艳”辞(序曲),下分《观沧海》、《冬十月》、《土不同》、《龟虽寿》四解(章)。
【部编版】七年级上《古代诗歌四首》原文、译文及赏析

一、曹操《观沧海》曹操【整体感知】曹操这首《观沧海》准确生动地描绘出海洋的形象,单纯而又饱满,丰富而不琐细,好像一幅粗线条的炭笔画一样。
尤其可贵的是,这首诗不仅仅反映了海洋的形象,同时也赋予它以性格。
句句写景,又是句句抒情。
既表现了大海,也表现了诗人自己。
诗人不满足于对海洋做形似的摹拟,而是通过形象,力求表现海洋那种孕大含深、动荡不安的性格。
海,本来是没有生命的,然而在诗人笔下却具有了性格。
这样才更真实、更深刻地反映了大海的面貌。
【白话译文】东行登上碣石山,来观赏那苍茫的海。
海水多么宽阔浩荡,山岛高高地挺立在海边。
树木和百草丛生,十分繁茂,秋风吹动树木发出悲凉的声音,海中涌着巨大的海浪。
太阳和月亮的运行,好像是从这浩瀚的海洋中发出的。
银河星光灿烂,好像是从这浩瀚的海洋中产生出来的。
我很高兴,就用这首诗歌来表达自己内心的志向。
【名句含义】“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运用作者的想象,写出了作者曹操的壮志情怀。
【诗歌主旨】前面的描写,将大海的气势和威力凸显在读者面前;在丰富的联想中表现出作者博大的胸怀、开阔的胸襟、宏大的抱负。
暗含一种要像大海容纳万物一样把天下纳入自己掌中的胸襟。
二、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整体感知】《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是唐代大诗人李白创作的一首七绝。
此诗是李白为好友王昌龄贬官而作,以抒发感愤,寄托慰藉,表达对王昌龄怀才不遇的惋惜与同情之意。
首句写出了春光消逝时的萧条景况,渲染了环境气氛的黯淡、凄楚;次句是对王昌龄“左迁”赴任路途险远的描画,显出李白对诗友远谪的关切与同情;三、四两句寄情于景,对诗友进行由衷的劝勉和宽慰。
全诗选择了杨花、子规、明月、风等意象,以奇特的想象力编织出一个朦胧的梦境,虽未追叙与好友昔日相聚的情景和友谊,但通过对景物的描写,把友情抒发得真挚感人。
【白话译文】在杨花落完子规啼鸣之时,我听说您被贬为龙标尉,龙标地方偏远要经过五溪。
我把我忧愁的心思寄托给明暖的月亮,希望它能随着风一直陪着您到夜郎以西。
语文版七年级上 第21课《古诗五首》

诗歌主题
作者登高远望,借景抒情,
含蓄而又深刻地表现了他高瞻 远瞩,对前途充满信心的豪情
和不畏困难立志改革的政治抱 负。
题破山寺后禅院
唐:常 建
作者介绍
常建:唐代诗人。 进士,仕途坎坷,直到 天宝年间才被授予县尉, 后辞官游历名山大川。 诗的风格平淡自然,意境
开元十五年(公元72年)
幽深,感情含蓄。他善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唐)李白
杨花 / 落尽/子规啼,
闻道 / 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 随风/直到/夜郎西。
杨花/落尽/子规啼,
在柳絮落光、杜鹃啼叫的季节
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听说你被贬到龙标县,要经过雄溪辰溪等五溪。
分析:这两句话写景兼写时令。择取两种富 有地方特征的事物,描绘出南国的暮春景象, 烘托出一种哀伤愁恻的气氛。杨花即柳絮。 子规是杜鹃鸟的别名,相传这种鸟是蜀王杜 宇的精魂所化,鸣声异常凄切动人。
诗文理解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泰山究竟是什么样子?从齐到鲁 都科看到泰山苍翠的峰峦绵延不断。 (以距离之远烘托泰山的高)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大自然把神奇秀美都聚集到泰山 (写出泰山的神奇秀丽),山南山 北,明昏不同。(写出泰山的高大)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山中)升起层层云气,(看 后使人)心胸开阔激荡;睁大眼睛, 归巢的飞鸟都尽收眼底。
灿烂的星辰好像在在海涛中闪 烁光彩。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庆幸得很啊,就用诗歌来表达 心志吧。
观沧海
曹操 总写 实 写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语文人教版七年级上册曹操诗两首

呼 应
千里之志,建筑在积 极进取的人生态度上
《龟虽寿》一诗,表现 了诗人老当益壮的雄心, 积极奋发、自强不息的精 神和统一全国的壮志。
神龟虽寿,犹有竟时; 腾蛇乘雾,终为土灰。
以神龟和腾蛇为喻,极言人的寿命 有限。这四句话的言外之意是,像神龟 和腾蛇这样的神物都不能不受自然规律 的限制,更何况人呢?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这四句表达了诗人为统一全国而继 续奋斗的雄心壮志,是全诗的核心。诗 人写此诗时已53岁,故以“老骥”自况, 又称暮年,但他还要继续奋斗,所以又 说“志在千里”“壮心不已”。他的“志” 是要统一全国。他认为统一全国是符合 历史需要的,决心为此奋斗终生。
●真是幸运极了,写下这首诗歌来抒发自己的志向。
神龟虽寿,犹有竟时。 腾蛇乘雾,终为土灰。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盈缩之期,不但在天; 养怡之福,可得永年。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作者简介
曹操,字孟德,三国时政治家、 军事家、诗人。二十岁举孝廉,在镇 压黄巾起义的过程中,培养了自己的 势力,十数年间,先后击败了吕布, 袁术,袁绍等豪强集团,统一北方。 建安二十一年封魏王,四年后病死洛 阳,死后尊称魏武帝。其诗今存二十 首,都是乐府歌辞。风格悲凉慷慨, 气韵沉雄,古直悲凉。四言诗成就尤 其突出,今有《曹操集》问世。
《观沧海》赏析
《观沧海》是曹操的名篇。。这首诗借 景抒情。将眼前海上景色和自已的雄心壮 志融合在一起,诗人以沧海自比,开阔的 意境,雄浑的气势,也是诗人宽广的胸怀 和豪迈的气魄的表现。诗人勾画了大海吞 吐日月,包蕴万千的壮丽景象,表现了开 阔的胸襟,抒发了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抱 负。
神龟虽寿,犹有竟时。 腾蛇乘雾,终为土灰。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盈缩之期,不但在天; 养怡之福,可得永年。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版语文版七年级上第六单元《诗五首》ppt课件2

123
合作探究案
4.《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为什么要将愁心 寄予明月呢? 世上唯有明月能分别照见远隔千里的人。明月将诗 人的忧愁之心传与王昌龄,带去了诗人莫大的精神 慰藉,将月亮人格化了。 5.“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此种感觉在什么情况 下 感受得到? 登岳。 6.诗人善于把抽象事理寓于具体形象中,《登飞来峰》 这首诗揭示了怎样的人生哲理? 只有站得高,看得远,才能不怕阻挠,不被眼前的 困难吓倒。
语文版七年级上语文教学课件 古诗五首
贵州省绥阳县蒲场中学
小凡制作
123
教学目标
1.初步掌握古代诗歌的朗读技巧,背诵诗歌。 2.掌握诗歌中字词的解释。 3.品味鉴赏诗歌。
123
教学重难点
1.掌握诗歌中的字词的解释。 2.品味鉴赏诗歌。
123
第三十课 诗五首
第一课时
123
激情导入
中国古代诗歌源远流长,从两千多年前的《诗 经》,到盛唐时期的李、杜,无一不是中国古代文 化遗产中的瑰宝。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品读这五首古 诗,感受古诗精练的语言、和谐的意境和真挚的情 感。
123
诗词朗读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观沧海》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123
自主预习案
3. 朗诵诗歌,感受诗歌的主要内容。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是李白为好友王昌龄贬官而作的 抒发感愤、寄以慰藉的诗。 《登飞来峰》写景抒怀,借登飞来峰抒发远大的政治抱负,寄托 壮怀,表达了不畏艰险、自信向上的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题破山寺后禅院》这首诗题咏的是佛寺禅院,抒发的是作者忘 却世俗、寄情山水的隐逸胸怀。 《望岳》是一首五言律诗,该诗通过描绘泰山雄伟磅礴的气象, 热情赞美了泰山高大巍峨的气势和神奇秀丽的景色,流露出了对祖 国山河的热爱之情,表达了诗人不怕困难、敢攀顶峰、俯视一切的 雄心和气概,以及卓然独立、兼济天下的豪情壮志。 《观沧海》勾画了大海吞吐日月、包蕴万千的壮丽景象,表现了 诗人开阔的胸襟,抒发了统一中原,建功立业的抱负。
语文版七年级上册第六单元《诗五首》课件.ppt

20的19-8-强24 烈思念之情。谢言谢您的有观赏尽而意无穷。
3
1、《夜雨寄北》一诗中,哪是现实, 哪企盼、希望?
2、“未有期”反应了诗怎样的情绪 ? 对不得归的无奈和愁苦
3、“巴山夜雨涨秋池”既写回归的艰难 ( ) 愁绪之多
又渲染了(
) 此句中的“涨”
改为“不满好”。好“不涨好”?字为富什有么动?态,既写出了
巴山山水注入秋池的夜雨景象,又表现
了诗人的愁思之绵绵。 Leabharlann 019-8-24谢谢您的观赏
4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创设了一个怎样的情境?从中表达了诗人 怎样的思想感情?
创设了一个与亲人团聚的欢乐情景,表 达了思念朋友,渴望团聚的心情。
2019-8-24
谢谢您的观赏
5
这两首诗歌分别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 情? 《杂诗》表达了作者思念故乡的感情。
《夜雨寄北》表达了游子羁旅巴山的孤 寂之感和思乡之情。
2019-8-24
谢谢您的观赏
6
七年级(上)第六单元
2019-8-24
谢谢您的观赏
1
2019-8-24
谢谢您的观赏
2
“来日绮窗前,寒梅着花未?”表达 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写离家人向来客询问家中的情况,表达 了浓郁的思乡之情。
《杂诗》在语言风格和句式上有什么特点?
语言风格:质朴清新,口语入诗,平 淡而隽永。
句式运用:问句结尾,可见诗人对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