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单元 肾系病证
中医内科病证方剂歌诀

第一单元肺系病证一、感冒卫表不和致感冒,风寒败毒或达表,风热银翘使辛凉,暑湿新加香薷饮,气虚之人参苏饮,加减葳蕤阴虚造。
二、咳嗽外感咳嗽寒热燥,风寒止嗽合三拗,风热桑菊随加减,干咳桑杏治风燥;痰湿二陈合三子,痰热清金宜化痰,肝火泻白黛蛤兼,阴亏沙参麦冬汤。
三、哮病哮必兼喘哮鸣声,病位主肺联脾肾,冷哮青龙射麻专,定喘越婢主热哮,风痰三子把功建,寒包热哮也常见,六君健脾又补肺,生脉金水肺肾安。
四、喘证喘分虚实肺肾关,张口抬肩鼻翼煽;风寒痰郁里热型,麻黄桑白麻石甘;痰浊二陈三子合,肺气郁闭五磨专;生脉补肺肺气虚,肾虚肾气参蛤散;正虚喘脱是急症,参附汤送黑锡丹。
五、肺痈肺痈初期使银翘,成脓苇茎如金解;溃脓加味桔梗汤,恢复沙参桔梗杏。
六、肺痨肺痨阴亏用月华,虚火百合秦艽甲;保真参苓气阴耗,补天大造阴阳消。
七、肺胀痰浊饮瘀共肺胀,外寒里饮小青龙;并见痰浊与痰热,苏三越婢或桑皮;涤痰水泛真武苓,平喘补肺肺肾亏。
第二单元心系病证一、心悸心悸亦是心脾伤,心虚胆怯安神定,心血不足归脾施,阳虚桂甘合参附,苓桂术甘水凌心,阴虚天王合朱砂,桃仁红花治瘀阻,痰火扰心温胆连。
二、胸痹胸痹阴阳气血虚,阴寒痰浊并血瘀;血府逐瘀治瘀阻,柴胡疏肝气滞除;痰壅瓜蒌合涤痰,寒凝枳薤当归宣;生脉养荣气阴虚,天王炙草心肾阴;心肾阳虚末不温,参附汤合右归饮。
三、心衰(助理不要求)虚瘀水泛致心衰,气虚保元合逐瘀,气阴生脉并血府,真武镇水合葶苈;参附龙骨急救逆,缓急轻重要分清。
四、不寐不寐虚实当首辨,肝火龙胆痰温胆;心脾两虚归脾赞,心肾六味交泰叹;心胆气虚安神定,共合酸枣睡眠安。
第三单元脑系病证一、头痛头痛外感与内伤,循经用药效非常;川芎茶调散风寒,风热芎芷湿羌活;天麻钩藤肝阳亢,痰浊半夏血四物;肾虚补元瘀通窍,气虚升清益聪明。
二、眩晕眩晕风火痰瘀虚,肝脾肾脏辨虚实;肝阳痰瘀清窍扰,天麻半夏通窍好;气血亏虚归脾妙,肾亏左归右归宝。
三、中风中风卒起证多端,气血虚火及风痰。
肾系病症

肾系病症消渴消渴方消渴葛花配二黄,山药五味须尿糖玉女煎玉女石膏熟地黄,知母麦冬牛膝镶,肾虚胃火相为病,牙痛齿衄宜煎尝七味白术散七味白术人参苓,藿葛木香炙草群,脾胃虚弱消化差,疲倦纳呆腹泻宁六味地黄丸六味地黄山药萸,泽泻苓丹三泻侣,三阴并补重滋肾,肾阴不足效可居金匮肾气丸肾气丸主肾阳虚,熟地山药及山萸,少量桂附泽苓丹,水中生火在温煦内伤发热清骨散清骨散君银柴胡,胡连秦艽鳖甲辅,地骨青蒿知母草,骨蒸劳热一并除归脾汤归脾汤用参术芪,归草伏神远志齐,酸枣木香龙眼肉,煎加姜枣益心脾金匮肾气丸肾气丸主肾阳虚,熟地山药及山萸,少量桂附泽苓丹,水中生火在温煦丹栀逍遥散逍遥散+丹皮+栀子逍遥散内当归芍,柴苓术草加姜薄,肝郁血虚脾气弱,透和肝脾功效卓黄连温胆汤温胆汤+黄连温胆夏茹枳陈助,佐以茯草姜枣煮,理气化痰利胆胃,胆郁痰扰诸证除中和汤厚朴,藿香血府逐瘀汤血府当归生地桃,红花枳壳草赤芍,柴胡芎桔牛膝等,血化下行不作劳虚劳气虚补肺汤补肺要紧好参芪,紫菀五味桑白皮,妙在一味黑熟地,金水相生病自离七福饮五福参归术地甘,再增枣志名七福加味四君子汤四君子汤+黄芪+扁豆大补元煎大补元煎益精汤,人参草药培脾方,归地山萸滋真水,杜仲枸杞冲任藏血虚养心汤养心汤用草参芪,二茯芎归柏子寻,夏曲远志兼桂味,再加酸枣总宁心四物汤四物熟地归芍芎,补血调血此方宗,营血虚滞诸多症,加减运用贵变通阴虚沙参麦冬汤沙参麦冬扁豆桑,玉竹花粉甘草镶,秋燥耗伤肺胃液,咽涸干咳最堪尝天王补心丹补心地归二冬仁,远茯味砂桔三参,阴亏血少生内热,滋阴养血安心神益胃汤益胃汤能养胃阴,冰糖玉竹与沙参,麦冬生地同煎服,温病须虑热伤津补肝汤补肝汤中草木瓜,四物枣仁麦冬抓,血虚肢麻爪甲枯,益血养肝疗效夸左归丸左归丸内山药地,萸肉枸杞与牛膝,菟丝归鹿二胶合,壮水之主方第一阳虚保元汤保元汤方性甘温,肉桂草参芪四味,男妇虚劳幼科痘,补肺益脾显奇能附子理中汤理中汤+附子理中干姜参术甘,温中健脾治虚寒,中阳不足痛呕利,丸汤两用腹中暖右归丸右归丸中地附桂,山药茱萸菟丝归,杜仲鹿胶枸杞子,益火之源此方魁。
中医执业医师 肾系病证

水中是体内水液潴留,泛溢肌肤,表现以头面,眼睑,四肢,腹背,甚至全身浮肿为特征的一类病证二.病机:基本病理变化是:肺失通调,脾失转输,肾失开阖,三焦气化不利。
其病位在肺脾肾,而关键在肾。
病理因素为风邪水湿疮毒瘀血.三.治则:发汗利尿泻下逐水。
四. 病证鉴别:阳水与阴水阳水:病因为风邪疮毒水湿,多实证表证,病位在肺脾,发病急,病程短,水肿从面目开始,自上而下,皮肤绷急光亮,按之凹陷即起,易治易消,多见于风水和皮水;阴水:病因为饮食劳倦、禀赋不足、久病体虚,多为虚证或虚实夹杂证,病位在脾肾,发病缓慢,病程长,水肿从足踝开始,自下而上,皮肤松弛,按之凹陷不易恢复,甚至按之如泥,难消难治,多见于正水和石水。
五.证治分类:(一)阳水1.风水相搏证:眼睑浮肿,继则四肢及全身皆肿,来势迅速,多有恶寒,发热,肢节酸楚,小便不利等症。
偏于风热者,伴咽喉红肿疼痛,舌质红,脉浮滑数。
偏于风寒者,兼恶寒,咳喘,舌苔薄白,脉浮滑或浮紧病机:风邪袭表,肺气闭塞,通调失职,风遏水阻。
治法:疏风清热,宣肺行水。
方剂:越婢加术汤加减。
<麻黄杏仁防风浮萍白术茯苓泽泻车前子石膏桑白皮黄芩>2.湿毒侵淫证:眼睑浮肿,延及全身,皮肤光亮,尿少色赤,身发疮痍,甚则溃烂,恶风发热,舌质红,苔薄黄,脉浮数或滑数。
病机:疮毒内归脾肺,三焦气化不利,水湿内停。
治法:宣肺解毒,利湿消肿方剂:麻黄连翘赤小豆汤合五味消毒饮。
<麻黄杏仁桑白皮赤小豆银花野菊花蒲公英紫花地丁紫背天葵>3.水湿浸渍证:全身水肿,下肢明显,按之没指,小便短少,身体困重,胸闷,纳呆,泛恶,苔白腻,脉沉缓,起病缓慢,病程较长。
病机:水湿内侵,脾气受困,脾阳不振,治法:运脾化湿,通阳利水。
方剂:五皮饮合胃苓汤加减。
<桑白皮陈皮大腹皮茯苓皮生姜皮苍术厚朴草果桂枝白术茯苓猪苓泽泻>4.湿热壅盛证:遍体浮肿,皮肤绷急光亮,胸脘痞闷,烦热口渴,小便短赤,或大便干结,舌红苔黄腻脉沉数或濡数。
主治医师中医内科专业知识与专业实践能力-肾系病证(A3型题)

肾系病证(A3型题)1.古某,男,68岁。
患肾病10余年,现症见:身肿,腰以下为甚,按之凹陷不易恢复,脘腹胀闷,纳减便溏,食少,面色不华,神倦肢冷,小便短少,舌质淡,苔白滑,脉沉缓。
<br> 其诊断为A.脾肾阳虚证B.外感风寒证C.湿毒浸淫证D.脾阳虚证E.肾阳虚证答案:D2.古某,男,68岁。
患肾病10余年,现症见:身肿,腰以下为甚,按之凹陷不易恢复,脘腹胀闷,纳减便溏,食少,面色不华,神倦肢冷,小便短少,舌质淡,苔白滑,脉沉缓。
<br> 其治法是A.温补脾肾B.宣肺散寒C.疏风清热,宣肺行水D.健脾温阳利水E.温肾助阳,化气利水答案:D3.古某,男,68岁。
患肾病10余年,现症见:身肿,腰以下为甚,按之凹陷不易恢复,脘腹胀闷,纳减便溏,食少,面色不华,神倦肢冷,小便短少,舌质淡,苔白滑,脉沉缓。
<br> 其选方为A.银翘散B.麻黄汤C.麻黄连翘赤小豆汤D.越婢加术汤E.实脾饮答案:E4.古某,男,68岁。
患肾病10余年,现症见:身肿,腰以下为甚,按之凹陷不易恢复,脘腹胀闷,纳减便溏,食少,面色不华,神倦肢冷,小便短少,舌质淡,苔白滑,脉沉缓。
<br> 水湿过盛,腹胀大,小便短少,可加A.牛蒡子、射干、大戟B.大黄、黄芩、甘遂C.黄连、黄柏、坤草D.苍术、桂枝、猪苓、泽泻E.栀子、黄芩、泽兰答案:D5.古某,男,68岁。
患肾病10余年,现症见:身肿,腰以下为甚,按之凹陷不易恢复,脘腹胀闷,纳减便溏,食少,面色不华,神倦肢冷,小便短少,舌质淡,苔白滑,脉沉缓。
<br> 若兼心悸,气促,怯寒神疲,面色灰滞属于A.脾阳虚衰B.肾阳衰微C.脾肾虚衰D.中气不足E.心肾阳虚答案:E6.患者,男性,40岁。
急性发病,发病半日,尿道窘迫疼痛,少腹拘急,腰部绞痛,大便秘结,曾发作二次排尿突然中断。
舌质红,苔黄腻,脉弦紧数。
<br> 此患者应诊断为A.腰痛B.石淋C.腹痛D.气淋E.热淋答案:B7.患者,男性,40岁。
肾系病证

肾系疾病
水肿阳水风湿相搏-----越婢加术汤加减
湿毒浸淫-----麻黄连翘赤豆汤合五味消毒饮
水湿浸渍-----五皮饮合胃苓汤加减
湿热壅盛-----疏凿饮子加减(疏凿槟榔及商陆,苓皮大
腹同椒目,赤豆艽羌泻木通,煎加生姜阳水服。
)阴水脾阳虚衰-----实脾饮加减
肾阳衰微-----济生肾气丸合真武汤加减
瘀水互结-----桃红四物汤合五苓散加减
淋证热淋-----八正散加减
石淋-----石韦散加减
血淋-----小蓟饮子加减
气淋-----沉香散加减
膏淋-----程氏萆薢分清饮加减
劳淋-----无比山药丸加减
癃闭膀胱湿热-----八正散加减
肺热壅盛-----清肺饮加减
肝郁气滞-----沉香散加减
浊瘀阻塞-----代抵当丸加减
脾气不升-----补中益气汤合春泽汤加减
肾阳衰惫-----济生肾气丸加减
关格脾肾阳虚湿浊内蕴-----温脾汤合吴茱萸汤加减
肝肾阴虚肝风内动--杞菊地黄丸合羚角钩藤汤加减肾气衰微邪陷心包—参附汤合苏合香丸,涤痰汤。
主治医师中医内科专业知识与专业实践能力-肾系病证(A3_A4型题)

肾系病证(A3_A4型题)1. 患者男,45岁,身肿日久,腰以下为甚,按之凹陷不易恢复,脘腹胀闷,纳减便溏,面色不华,神疲乏力,四肢倦怠,小便短少,舌质淡,苔白腻或白滑,脉沉缓或沉弱。
<br> 不属于该病的病机是( )A.饮食劳倦,伤及脾胃B.湿毒浸渍,内归脾肺C.风邪外袭,肺失通调D.湿热内盛,三焦壅滞E.情志不调,肝气不舒答案:E2. 患者男,45岁,身肿日久,腰以下为甚,按之凹陷不易恢复,脘腹胀闷,纳减便溏,面色不华,神疲乏力,四肢倦怠,小便短少,舌质淡,苔白腻或白滑,脉沉缓或沉弱。
<br> 该患者的辨证分型是( )A.水湿浸渍证B.湿毒浸淫证C.肾阳衰微证D.瘀水互结证E.脾阳虚衰证答案:E3. 患者男,45岁,身肿日久,腰以下为甚,按之凹陷不易恢复,脘腹胀闷,纳减便溏,面色不华,神疲乏力,四肢倦怠,小便短少,舌质淡,苔白腻或白滑,脉沉缓或沉弱。
<br> 应选用的方剂是( )A.疏凿饮子B.五皮饮合胃苓汤C.越婢加术汤D.实脾饮E.济生肾气丸合真武汤答案:D4. 患者,女,26岁,眼睑浮肿,延及全身,皮肤光亮,尿少色赤,身发疮痍,恶风发热,舌质红,苔薄黄,脉滑数。
<br> 该患者的辨证分型是( )A.湿毒浸淫证B.水湿浸渍证C.湿热壅盛证D.风水相搏证E.瘀水互结证答案:A5. 患者,女,26岁,眼睑浮肿,延及全身,皮肤光亮,尿少色赤,身发疮痍,恶风发热,舌质红,苔薄黄,脉滑数。
<br> 应选用的方剂是( )A.疏凿饮子B.五皮饮合胃苓汤C.越婢加术汤D.麻黄连翘赤小豆汤合五味消毒饮E.济生肾气丸合真武汤答案:D6. 患者,女,26岁,眼睑浮肿,延及全身,皮肤光亮,尿少色赤,身发疮痍,恶风发热,舌质红,苔薄黄,脉滑数。
<br> 湿盛糜烂者,可加用( )A.石韦、大蓟B.白鲜皮、地肤子C.神曲、谷芽、麦芽D.蒲公英、紫花地丁E.苦参、土茯苓答案:E7. 患者,男,27岁,近2日发作小便频数短涩,灼热刺痛,溺色黄赤,少腹拘急胀痛,发热,口苦,呕恶,舌苔黄腻,脉滑数。
肾系病证

辨证论治 预防调护
结语 临证备药
一 定义
遗精是指不因性生活
而精液遗泄的病证,包括
“ 梦遗 ”和“ 滑精 ”。
二 病因病机
病因:
1 劳心太过 2 欲念不遂 3 饮食不节
病机:
1 病理机制 2 病理性质 3 转归
4 恣情纵欲
三 诊查要点
㈠ 诊断依据
遗精与早泄 遗精与精浊
㈢ 相关检查
四 辨证论治
㈠ 辨证要点 ㈡ 治疗原则:基本治则及实证和
虚证的治则 ㈢ 证治分类:热淋、石淋、气淋 血淋、膏淋、劳淋
证治分类1 临床表现
热淋 石淋 气淋 血淋 膏淋 劳淋
2 3 4 5 6 证机概要 治疗法则 代表处方 常用药解 临证加减
五 预防调护
六 结语
① 定义 ② 类型 ③ 病因 ④ 病机 ⑦ 辨证 ⑤ 病位 ⑧ 治则 ⑥ 病性 ⑨ 预后
1 临床表现
2 证机概要 3 治疗法则 4 代表处方 5 常用药解 6 临证加减
五 预防调护
1 2 3 4 5 6 7
避免风邪外袭。 防止水湿外侵。 注意调摄饮食。 保持皮肤清,避免抓破皮肤。 每日记录水液的出入量。 坚持治疗,定期随访。 劳逸结合,调畅情志。
六 结语
① 定义
② 病因 ③ 病机
④ 辨证
①
② ③
定义
病机
④
治则
⑤ 转归
辨证要点
七 临证备药
① ② ③ ④
急则治标,缓则治本。 下病上治,欲降先升。 水蓄膀胱急症处理。
谨防个别中药的肾毒性。
关格
一 定义
关格是以脾肾虚衰, 而致小便不通与呕吐并见
为临床特征的危重病证。
肾系病

肾系病——水肿一.概述因感受外邪,饮食可失调或劳倦内伤,导致脏腑功能失调,使气化不利,津液输布失常,出现体内水潴留,泛溢于肌肤,引起以头面、眼睑、四肢、腹背等局部甚至全身水肿为临床表现的一类病证。
病位其本在肾、其标在肺、其制在脾,涉及膀胱、三焦。
急性肾炎、慢性肾炎、肾病综合征、充血性心力衰竭、营养不良性水肿均可参照本病护理。
二.临床表现1.风水相搏证:开始眼睑水肿,继则四肢全身水肿,皮肤光泽,按之凹陷易复。
伴有发热、咽痛、咳嗽等症。
舌苔薄白,脉浮或数。
治宜祛风清热,利水消肿。
2.水湿浸渍证:多由下肢先肿,逐渐肢体水肿,下肢为甚,按之没指,不易随复。
伴有胸闷腹胀,身重困倦,纳少泛恶,尿短少。
舌苔白腻,脉濡缓。
治宜健脾化湿,通阳利水。
3.湿热内蕴证:水肿较剧,肌肤绷急,腹大胀满。
胸闷烦热,气粗口干,大便干结,小便短黄。
舌红,苔黄腻,脉细黄数。
治宜分利湿热。
4.脾虚湿困证:面浮足肿,反复消长,劳后或午后加重。
脘胀纳少,面色晄白,神倦乏力,尿少色清,大便或溏。
舌苔白滑,脉细弱。
治宜温阳健脾,利湿利水。
5.阳虚水泛证:全身高度水肿,腹大胸满,卧则喘促。
畏寒神倦,面色萎黄或苍白,纳少,尿短少。
舌淡胖,边有齿印,苔白,脉沉细或结代。
治宜温阳利水。
6.瘀水交阻证:下肢水肿,伴有皮下青筋显露,发绀,肌肤甲错。
舌紫暗或有瘀斑,脉细涩。
治宜活血化瘀,行气利水。
三.临证护理1风水相搏证(1)病室宜偏温,注意防寒保暖,预防外邪侵袭。
(2)急性期应绝对卧床休息,避免过劳,恢复期可适当活动,以促进气血流畅。
(3)观察水肿的范围、程度、特点及尿量、体重等改变。
2.水湿浸澤证:(1)病室宜通风、干燥。
胸闷腹胀者应卧床休息,可取半卧位,适当抬高下肢。
(2)观察小便的量、色、次数。
3.湿热内蕴证(1)病室宜通风、安静。
若伴有胸腔积液、腹腔积液者,予以半卧位。
(2)定期测量体重,伴有腹腔积液者需测量腹围。
4脾虚湿困证(1)病室宜通风、干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六单元肾系病证水肿水肿的概念水肿是体内水液潴留,泛滥肌肤,表现以头面、眼睑、四肢、腹背甚至全身浮肿为特征的一类病证。
水肿的病因病机(一)病因风邪袭表、疮毒内犯、外感水湿、饮食不节及禀赋不足、久病劳倦。
(二)病机基本病机——肺失通调,脾失转输,肾失开阖,三焦气化不利,水液泛滥肌肤。
病位——肺、脾、肾,关键在肾。
病理因素——风邪、水湿、疮毒、瘀血。
由于致病因素及体质的差异,水肿病理性质有阴水、阳水之分,并可相互转换或夹杂。
阳水——属实。
多由外感风邪、疮毒、水湿而成。
病位在肺、脾。
阴水——属虚或虚实夹杂。
多由饮食劳倦、禀赋不足、久病体虚所致。
病位在脾、肾。
阳水迁延不愈,反复发作,正气渐衰,脾肾阳虚,或因失治、误治,损伤脾肾→阴水。
阴水复感外邪,或饮食不节,使肿势加剧→阳水的证候,而成本虚标实之证。
水肿各证之间互有联系:阳水风水相搏证,若风去湿留→转化为水湿浸渍证。
水湿浸渍证,由于体质差异→湿有寒化、热化之不同。
湿从寒化,寒湿伤及脾阳→脾阳不振之证,甚者脾虚及肾→肾阳虚衰之证。
湿从热化→湿热壅盛之证。
湿热伤阴→肝肾阴虚之证。
肾阳虚衰,阳损及阴→阴阳两虚之证。
水肿各证,日久不退→水邪壅阻经隧,络脉不利,瘀阻水停,则水肿每多迁延不愈。
水肿的诊断与病证鉴别——诊断依据1.水肿先从眼睑或下肢开始,继及四肢全身。
2.轻者仅眼睑或足胫浮肿,重者全身皆肿;甚则腹大胀满;气喘不能平卧;更严重者可见尿闭或尿少,恶心呕吐,口有秽味,鼻衄牙宣,头痛,抽搐,神昏谵语等危象。
3.可有乳蛾、心悸、疮毒、紫癜以及久病体虚病史。
水肿的诊断与病证鉴别——病证鉴别1.水肿与鼓胀二病均可见肢体水肿,腹部膨隆。
鼓胀的主症是单腹胀大,面色苍黄,腹壁青筋暴露,四肢多不肿,反见瘦削,后期或可伴见轻度肢体浮肿。
水肿则头面或下肢先肿,继及全身,严重时出现腹水,腹部膨隆,面色白,但无腹壁青筋暴露。
鼓胀是由于肝、脾、肾功能失调,导致气滞、血瘀、水湿聚于腹中。
水肿乃肺、脾、肾三脏气化失调,而导致水液泛滥肌肤。
2.水肿阳水和阴水阳水病因多为风邪、疮毒、水湿。
发病较急,每成于数日之间,肿多由面目开始,自上而下,继及全身,肿处皮肤绷急光亮,按之凹陷即起,兼有寒热等表证,属表、属实,一般病程较短。
阴水病因多为饮食劳倦、先天或后天因素所致的脏腑亏损。
发病缓慢,肿多由足踝开始,自下而上,继及全身,肿处皮肤松弛,按之凹陷不易恢复,甚则按之如泥,属里、属虚或虚实夹杂,病程较长。
水肿的辨证论治——辨证要点首辨阳水、阴水,次辨病变脏腑。
阳水,一般起病较快,病程较短,病因多为风邪、湿毒、水气、湿热。
肿多从头面开始,由上而下,继及全身,肿处皮肤绷急光亮,按之凹陷即起,证见表、实、热证,病人一般情况较好,无正气大亏之象。
阴水,一般起病较慢,病程较长,病因多为饮食劳倦、先天或后天因素所致的脏腑亏损。
肿多由下而上,继及全身,肿处皮肤松弛,按之凹陷不易恢复,甚则按之如泥,证见里、虚、寒证,病人一般情况较差,脏腑功能明显受损。
阳水、阴水亦可相互转化。
次辨病变脏腑,在肺、脾、肾、心、肝之差异。
肺水多并见咳逆;脾水多并见脘腹满闷而食少;肾水多并见腰膝酸软,或见肢冷,或见烦热;心水多并见心悸、怔忡;肝水多并见胸胁胀满。
对于虚实夹杂,多脏共病者,应仔细辨清本虚标实之主次。
水肿的辨证论治——治疗原则三条基本原则——发汗、利尿、泻下逐水。
《内经》“开鬼门”“洁净府”“去菀陈莝”具体应用视阴阳虚实不同而异。
阳水——祛邪为主,发汗、利水或攻逐,同时配合清热解毒、理气化湿等法。
阴水——扶正为主,健脾温肾,同时配以利水、养阴、活血、祛瘀等法。
虚实夹杂,则当兼顾,或先攻后补,或攻补兼施。
水肿的辨证论治——证治分类阳水阴水1.风水相搏 5.脾阳虚衰2.湿毒浸淫 6.肾阳衰微3.水湿浸渍7.瘀水互结4.湿热壅盛风水相搏证候主症:眼睑浮肿,继则四肢及全身皆肿,来势迅速,多有恶寒,发热,肢节酸楚,小便不利等症。
偏于风热者,伴咽喉红肿疼痛,舌质红,脉浮滑数。
偏于风寒者,兼恶寒,咳喘,舌苔薄白,脉浮滑或浮紧。
证机概要:风邪袭表,肺气闭塞,通调失职,风遏水阻。
治法:疏风清热,宣肺行水。
代表方:越婢加术汤加减。
(麻黄、石膏、生姜、甘草、大枣、白术)。
加减:1.若风寒偏盛,去石膏,加苏叶、桂枝、防风祛风散寒。
2.若风热偏盛,加连翘、桔梗、板蓝根、鲜芦根,以清热利咽,解毒散结。
3.若咳喘较甚,加杏仁、前胡,以降气定喘。
4.见汗出恶风,卫阳已虚,则用防己黄芪汤加减(房基荒凄,住草房,将遭荒—防己、黄芪、白术、炙甘草、生姜、大枣),以益气行水。
5.若表证渐解,身重而水肿不退者,可按水湿浸渍证论治。
湿毒浸淫证候主症:眼睑浮肿,延及全身,皮肤光亮,尿少色赤,身发疮痍,甚则溃烂,恶风发热,舌质红,苔薄黄,脉浮数或滑数。
证机概要:疮毒内归脾肺,三焦气化不利,水湿内停。
治法:宣肺解毒,利湿消肿。
代表方:麻黄连翘赤小豆汤合五味消毒饮加减。
麻黄、连翘、赤小豆、桑白皮、杏仁、生姜、大枣、甘草。
加减:1.脓毒甚者,重用蒲公英、紫花地丁清热解毒。
2.湿盛糜烂者,加苦参、土茯苓。
3.风盛瘙痒者,加白鲜皮、地肤子。
4.血热而红肿,加丹皮、赤芍。
5.大便不通,加大黄、芒硝。
6.症见尿痛、尿血,乃湿热之邪下注膀胱,伤及血络,酌加凉血止血之品,如石韦、大蓟、荠菜花等。
水湿浸渍证候主症:起病缓慢,病程较长,全身水肿,下肢明显,按之没指,小便短少,身体困重,胸闷,纳呆,泛恶,苔白腻,脉沉缓。
证机概要:水湿内侵,脾气受困,脾阳不振。
治法:运脾化湿,通阳利水。
代表方:五皮饮合胃苓汤加减。
加减:1.外感风邪,肿甚而喘者,加麻黄、杏仁宣肺平喘。
2.面肿,胸满,不得卧,加苏子、葶苈子降气行水。
3.若湿困中焦,脘腹胀满,可加川椒目、大腹皮、干姜温脾化湿。
湿热壅盛证候主症:遍体浮肿,皮肤绷急光亮,胸脘痞闷,烦热口渴,小便短赤,或大便干结,舌红,苔黄腻,脉沉数或濡数。
证机概要:湿热内盛,三焦壅滞,气滞水停。
治法:分利湿热。
代表方:疏凿饮子加减。
鞋匠上路吃槟榔,嚼姜皮,拎木桶泽泻、羌活、商陆、赤小豆、槟榔、秦艽、生姜、大腹皮、茯苓皮、椒目、木通。
加减:1.腹满不减,大便不通者,可合己椒苈黄丸,以助攻泻之力,使水从大便而泄。
2.肿势严重,兼见喘促不得平卧者,加葶苈子、桑白皮泻肺利水。
3.湿热久羁,亦可化燥伤阴,症见口燥咽干,加白茅根、芦根,不宜过用苦温燥湿、攻逐伤阴之品。
攻下逐水法是治疗阳水的一种方法,即《内经》“去菀陈莝”之意。
只宜用于病初体实肿甚,正气尚旺,用发汗、利水法无效,症见全身高度浮肿,气喘,心悸,腹水,小便不利,脉沉而有力者。
使用该法,宜抓住时机,以逐水为急,使水邪从大小便而去,可用十枣汤治疗,但应中病即止,以免过用伤正。
俟水退后,即行调补脾胃,以善其后。
病至后期,脾肾两亏而水肿甚者,逐水峻药应慎用。
脾阳虚衰证候主症:身肿日久,腰以下为甚,按之凹陷不易恢复,脘腹胀闷,纳减便溏,面色不华,神疲乏力,四肢倦怠,小便短少,舌质淡,苔白腻或白滑,脉沉缓或沉弱。
证机概要:脾阳不振,运化无权,土不制水。
治法:健脾温阳利水。
代表方:实脾饮加减。
(十匹白绫搭厚幅,瓜枣果柑浆浆香)白术、茯苓、大腹皮、厚朴、炮附子、木瓜、大枣、草果仁、炙甘草、炮姜、生姜、木香。
加减:1.气虚甚,症见气短声弱者,可加人参、黄芪以健脾益气。
2.若小便短少,加桂枝、泽泻,以助膀胱气化而行水。
肾阳衰微证候主症:水肿反复消长不已,面浮身肿,腰以下甚,按之凹陷不起,尿量减少或反多,腰酸冷痛,四肢厥冷,怯寒神疲,面色白,甚者心悸胸闷,喘促难卧,腹大胀满,舌质淡胖,苔白,脉沉细或沉迟无力。
证机概要:脾肾阳虚,水寒内聚。
治法:温肾助阳,化气行水。
代表方:济生肾气丸合真武汤(金匮肾气丸+川牛膝、车前子)加减:1.小便清长量多,去泽泻、车前子,加菟丝子、补骨脂以温固下元。
2.面部浮肿为主,表情淡漠,动作迟缓,形寒肢冷,以温补肾阳为主,用右归丸(狗兔鹿归富山中,要熟鱼肉吃——枸菟鹿归附仲,药熟萸肉)。
3.病至后期,因肾阳久衰,阳损及阴,可导致肾阴亏虚,出现肾阴虚为主的病证,表现为水肿反复发作,精神疲惫,腰酸遗精,口渴干燥,五心烦热,舌红,脉细弱等,治当滋补肾阴为主,兼利水湿,但养阴不宜过于滋腻,以防伤害阳气,反助水邪。
方用左归丸加泽泻、茯苓、冬葵子。
4.肾虚肝旺,头昏头痛,心慌腿软,肢颤者,加鳖甲、牡蛎、杜仲、桑寄生、野菊花、夏枯草。
5.病程缠绵,反复不愈,正气日衰。
复感外邪,证见发热恶寒,肿势增剧,小便短少,此为虚实夹杂,本虚标实之证,治当急则治标,先从风水论治,但应顾及正气虚衰一面,不可过用解表药,以越婢汤为主,酌加党参、菟丝子等补气温肾之药,扶正与祛邪并用。
瘀水互结证候主症:水肿延久不退,肿势轻重不一,四肢或全身浮肿,以下肢为主,皮肤瘀斑,腰部刺痛,或伴血尿,舌紫暗,苔白,脉沉细涩。
证机概要:水停湿阻,气滞血瘀,三焦气化不利。
治法:活血祛瘀,化气行水。
代表方:桃红四物汤合五苓散。
加减:1.全身肿甚,气喘烦闷,小便不利,此为血瘀水盛,肺气上逆,可加葶苈子、川椒目、泽兰以逐瘀泻肺。
2.见腰膝酸软,神疲乏力,为脾肾亏虚,合用济生肾气丸以温补脾肾,利水肿。
3.对气阳虚者,配黄芪、附子益气温阳以助化瘀行水之功。
4.久病水肿者,虽无明显瘀阻之象,临床上亦常合用益母草、泽兰、桃仁、红花等药,以加强利尿消肿的效果。
水肿的转归预后阳水易消,阴水难治。
阳水患者如属初发年少,体质尚好,脏气未损,治疗及时,则病可向愈。
因生活饥馑、饮食不足所致水肿,在饮食条件改善后,水肿也可望治愈。
若先天禀赋不足,或它病久病,或得病之后拖延失治,导致正气大亏,肺、脾、肾三脏功能严重受损,后期还可影响到心、肝,则难向愈。
若水邪壅盛或阴水日久,脾肾衰微,水气上犯,则可出现水邪凌心犯肺之重证。
若病变后期,肾阳衰败,气化不行,浊毒内闭,则由水肿发展为关格。
若肺失通调,脾失健运,肾失开阖,致膀胱气化无权,可见小便点滴或闭塞不通,则是水肿转为癃闭。
若阳损及阴,造成肝肾阴虚,肝阳上亢,则可兼见眩晕之证。
水肿的预防调护避免风邪外袭,应注意保暖;感冒流行季节,外出戴口罩,避免去公共场所;居室宜通风;平时应避免冒雨涉水,以免湿邪外侵。
注意调摄饮食。
肿势重者应予无盐饮食,轻者予低盐饮食(每日食盐量3~4克)。
若因营养障碍而致水肿者,不必过于忌盐,饮食应富含蛋白质,清淡易消化。
劳逸结合,调畅情志。
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长服肾上腺糖皮质激素者,皮肤容易生痤疮,应避免抓搔肌肤,以免皮肤感染。
对长期卧床者,皮肤外涂滑石粉,经常保持干燥,并定时翻身,以免褥疮发生,加重水肿的病情。
每日记录水液的出入量。
若每日尿量少于500毫升时,要警惕癃闭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