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地理学复习习题(可编辑修改word版)
城市地理学考试题及答案

城市地理学考试题及答案一、概念题(每题5分,共25分)1、首位城市和首位度2、郊区城市化和逆城市化3、城市职能和城市性质4、城市空间分布体系5、中心商务区二、论述题(每题25分,共75分)1、简述城市土地利用三模式。
2、简析自然环境对城市建设的影响。
3、简述中心地理论。
一、概念题(每题5分,共25分)1、首位城市和首位度2、大都市区和大都市带3、中心商务区4、城镇体系5、生长极二、论述题(每题25分,共75分)1、简述中国小城镇发展模式及前景。
2、简述中心地理论。
3、简述城市土地利用三模式。
参考答案一、概念题(每题5分,共25分)1、首位城市:与第二位城市保持巨大差异,在国家政治、经济、社会中占据明显优势的城市。
首位度:最大城市与第二位城市人口的比值。
2、郊区城市化:逆城市化:大都市区出现的人口负增长,人们迁向远离城市更远的乡村和小城镇的城市化过程。
3、城市职能:指某城市在国家或区域中所起的作用,所承担的分工。
着眼点是城市的基本活动部分,是现状。
城市性质:城市主要职能的概括,指一个城市在全国或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是城市的个性、特点和发展方向,是目标。
4、城市空间分布体系:城市之间、城市和区域之间不断进行的物质、能量、人员和信息的交换,把空间上彼此分离的城市结合为具有一定结构和功能的有机整体。
5、中心商务区:城市中商业活动与人流最集中、交通最便捷、建筑密度最大、地价最高的区域,是城市及其腹地繁荣与发展的标志。
目前CBD的活动包括金融、贸易、信息、展览、会议、经营管理、旅游机构及设施、公寓及配套的商业文化、市政、交通服务设施。
二、问答题(每题25分,共75分)1、伯吉斯的同心环模式:城市的中心是商业会聚之地,农民初进城市时,为了找工作方便,便居住在中心商业区附近,后来以零售和服务为主的商业中心区向外膨胀,市民也向外迁移。
环绕商业中心的外围是早期建造的旧房子,其中一部分被零售商业所侵占,一部分为低级住宅、小型工厂、批发商业及一些货仓的过渡地带,这一带也是新来移民居住地区。
城市地理学考试题

城市地理学考试题一、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 城市地理学主要研究的是:A. 城市内部的空间结构B. 城市与乡村的相互作用C. 城市发展的历史进程D. 城市环境的生态影响2. 城市中心地理论是由哪位学者提出的?A. 克里斯塔勒B. 韦伯C. 洛施D. 哈格斯特朗3. 下列哪项不是城市化的主要表现?A. 人口向城市集中B. 城市面积的扩大C. 农业用地的增加D. 城市经济活动的多样化4. 城市土地利用的基本原则不包括:A. 经济原则B. 社会原则C. 环境原则D. 政治原则5. 城市交通拥堵的主要原因是:A. 道路设计不合理B. 车辆数量过多C. 公共交通不发达D. 所有以上因素6. 城市热岛效应的主要原因是:A. 工业排放B. 人口密度高C. 建筑物密集D. 绿化覆盖率低7. 城市化进程中,城市人口增长的主要来源是:A. 出生率上升B. 死亡率下降C. 农村人口向城市迁移D. 城市内部人口自然增长8. 城市空间结构的演变通常遵循哪种模式?A. 同心圆模式B. 扇形模式C. 多核心模式D. 线性模式9. 城市化对环境的主要影响不包括:A. 土地利用变化B. 水资源污染C. 空气质量改善D. 生物多样性减少10. 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是:A. 经济增长B. 环境保护C. 社会公平D. 文化传承二、简答题(每题10分,共30分)1. 简述城市化过程中可能出现的环境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
2. 描述城市土地利用规划的主要原则,并解释其重要性。
3. 阐述城市交通规划中应考虑的主要因素,并说明如何通过规划来缓解交通拥堵。
三、论述题(每题25分,共50分)1. 论述城市化对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影响,并探讨如何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
2. 以一个具体城市为例,分析其城市空间结构的特点,并探讨这种结构对城市发展的影响。
山农成人教育 城市地理学期末考试复习题及参考答案

1、填空题
1、城市地理学最重要的任务是揭示和预测世界各国,各地区城市现象发展变化的规律性。
2、在我国按人口数量划分城市规模中,大城市城市常驻人口介于100——500万人之间
3、两个城市间的相互作用与这两个城市的人口规模成正比,与它们之间的距离成反比。
4、景观、人口密度、基础设施、经济结构等(意思相近即可得分)
1、正确书写区位商公式,并利用区位商公式计算2010年海南入境过夜旅游中外国游客的区位商。(10分)
2、对得出区位商数值进行简要分析。(5分)
五、问答题
1、简述克里斯塔勒中心地理论的需求门槛与最大销售距离之间的关系。(10分)
2、城市面临的主要“城市问题”?(25分)
3、为什么说中心地理论标志着现代城市地理学的形成?
《城市地理学》复习题
一、填空题
1、城市地理学最重要的任务是。
2、在我国按人口数量划分城市规模中,大城市城市常驻人口介于——万人之间。
3、两个城市间的相互作用与这两个城市的人口规模成,与它们之间的距离成。
4、城乡差异可以体现在、、、
等方面。
5、空间扩散由三基本类型:、、。
6、空间相互作用产生的条件:、、。
5、空间扩散由三种基本类型:传染扩散、等级扩散和重新区位扩散。
6、空间相互作用产生的条件:互补性、中介性、可运输性。
7、50年代空间学派兴起以后,城市地理学其研究对象分:宏观城市空间、微观城市空间。
8、目前确定城市化指标及测度方法主要有两种:主要指标法和复合指标法。
9、列举三个人口超过1000万的国外超特大型城市纽约 、 东京 、 墨西哥城。
10、周一星认为中国东南沿海的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已形成了两个都市连绵区,并认为辽中南、京津唐已有都市连绵区的雏形。
城市地理学复习题及答案

• 1. 景观型城市化:是传统的城市化表现形式,指城市性用地逐渐覆盖地域空间的过程,因为这种城市化直接创造市区,所以也称直接城市化。
• 2.位序-规模法则:从城市的规模和城市规模位序的关系来考察的一个城市体系的规模分布。
• 3.CBD:中心商务区是城市中金融、贸易、信息、展览、会议、经营管理、旅游机构及设施,公寓及配套的商业文化、市政、交通服务设施等商务活动和人流最集中、交通最便捷建筑密度最高、吸引力和服务范围最大的区域,同时她也是低价最高的地区• 4.均质地域:是指在均质性能作用下,城市地域中表现的那些与周围毗邻地域存在着明显职能差别的连续地段。
•5.城市网络化:指由各种现代交通手段、通讯手段、管道和绿地等为载体(网),各类不同功能、不同规模的城镇为基础(络)组成的,具有高度人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和能量交换的城乡系统。
•6城市化:一般指人口向城市地区集聚的过程和乡村地区转变为城市地区的过程。
•7规模经济:某一生产企业,达到一定的生产规模后,才可能生产收入大于生产成本,逐步达到经济合理的原则,但当生产规模超过某一最高限度后,生产成本又可能上升,以致超过生产收入,达到无利润可得,并要亏本的地步。
•8首位城市:在规模上与第二位城市保持巨大差距,吸引了全国城市人口的很大部分,在国家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生活中占据明显优势的城市。
•9 城市金字塔:把一个国家或区域中许多大小不等的城市,按规模大小分成等级,把这种城市数量随着规模等级而变动的关系用图表示出来,形成城市等级规模金字塔:•10.城镇体系:在一个相对完整的区域或国家中,由不同职能分工,不同等级规模,联系密切,相互依存的城镇的集合。
•• 6.大都市带的地域组织特点•答:⑴多核心⑵交通走廊⑶密集的交互作用⑷规模特别庞大⑸国家的核心区域。
•7.在西方,城市土地利用划分:•答:(1)商业用地(2)工业用地(3)政府机关用地(4)住宅用地(5)休憩用地及绿化地带(6)交通用地和其他公用事业用地(7)农业用地和水面•8.林奇认为,居民构想图主要由五个要素组成•答:⑴路径⑵界线或边沿⑶区或区域⑷枢纽或节点⑸标志•9.城市交通问题的表现形式有•答:、(1)交通堵塞(2)交通事故(3)公共交通问题(4)停车问题(5)交通污染问题•10.戈特曼认为目前世界有6 个大都市带,•答:⑴波士华大都市带⑵芝匹兹、美国大湖沿岸都市带⑶日本太平洋沿岸大都市带⑷英格兰大都市带⑸西北欧大都市带⑹以上海为中心的城市密集地区。
城市地理学复习题(标准版).doc

一.名词解释: 城市:广义:代表城镇居民点的合称。
包括国家按行政建制设立的直辖市、市、建制镇。
狭义:现代城市是一级行政单元,是按国家建市标准设立的。
综合定义: 城市是具有一定人口规模,并以非农业人口为主的居民集聚地,是一定地域范围内政治、科技、文化教育、信息中心,是城市内外各部门、各要素有机结合的大系统。
大都市区、大都市带:大都市区:指的是一个大的人口核心以及这个核心具有高度的社会经济一体化倾向的邻接社区的组合,一般以县作为最基本单元。
大都市带:许多都市区连成一体,经济、社会、文化等活动相互作用密切,是一个巨大的城市地域复合体。
城市化:城市化是指人口向城市地域集聚和乡村地域转为城市地域的过程。
①是城市对农村影响的传播过程;②是全社会人口接受城市文化的过程;③是人口集中的过程,包括集中点的增加和每个集中点的扩大;④是城市人口占全社会人口比例提高的过程。
城市职能:指城市在国家或区域的政治、经济、文化生活中所担负的任务和作用。
即城市对内、对外进行的各种生产和服务活动。
城市首位律一一马克•杰斐逊对国家城市规模分布规律的一种概括,即一个国家的首位城市总比这个国家的第二位城市大得多,也在国家上发挥着异常突出的作用。
城市金字塔:把一个国家或区域中许多大小不等的城市,按规模大小分成等级,就有一种普遍存在的规律性现彖,即城市数量随着规模等级而变动,规模等级越高,城市数量越少,规模等级越低,城市数量越多。
把这种关系用图表示出来,形成城市等级规模金字塔。
城镇体系:一个和对完整的区域或国家中,由不同职能分工,不同等级规模,分布有序的联系密切、互相依存的城镇的集合。
试论述城市产生与发展的区域基础条件。
答:①区域地理条件是城市形成发展的基础和背景,不同的区域为那里的城市发展提供了不同的舞台,形成了城市分布的宏观差异。
自然地理条件如地质、地貌、气候、水文、土壤、植被首先作为人类生存环境,通过影响人口分布而影响城市的形成发展。
(完整word版)城市地理学复习习题

第一章绪论一、填空题1、城市是指具有一定的,并以为主,具有的的居民集居地。
2、城市地理学是研究在不同地理环境下,城市的、和的科学。
3、城市地理学研究的主要任务有两个方面:各地城市现象发展规律,其次是各地城市现象发展规律。
4、标志城市地理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的三大标志分别是:、、。
二、名词解释1、城市地理学三、简答题1、列举城市地理学的主要研究内容。
2、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地理学研究特点3、列举中国城市地理学的研究趋势。
第二章城乡划分与城市地域一、填空题1、广义上的城市等同于城镇,包括和,狭义上的城市仅仅包括建制市。
2、城市地域涉及三种类型:行政地域、、。
3、哈尔滨辖9区9县(县级市),该地域是哈尔滨的。
4、在面积上,哈尔滨市的实体地域城市规划区的面积(大于?小于?)。
5、城市的行政地域与实体地域在范围上存在两种情况,一是前者后者,这种情况多在国内出现;另一种是前者后者,国外多出现。
6、美国的城镇实体地域由和人口超过2500以上的居民点两部分组成。
7、美国的城市化地区由一个或几个设有建制的以及与之有紧密联系的组成。
8、大都市带是由法国学者于1957年首次提出。
9、有关我国城镇设置标准,我国先后提出了5个标准,分别是1955年标准、1963年标准、年标准、年标准以及年标准。
10、1984年标准中只针对做出修改。
11、1986年城镇设置标准的内容包括、、。
12、改革开发以前,我国城镇设置模式主要为;1986年以来则主要的。
13、哈尔滨管辖面积有53840km2,该地域为哈尔滨的;9个建制区的面积为10198km2,该面积为哈尔滨的。
2013年,该市的建成区面积450 km2,该地域为哈尔滨市的。
14、在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中,我国的城镇人口由人口和人口两部分组成。
15、在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中,市人口包括所辖区人口和所辖的街道人口;镇人口包括不设区市所辖居委会人口和县辖镇的居委会人口。
16、在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中,提出了和原则。
城市地理学试题

城市地理学试题一、1、城市地理学是研究在不同地理环境下,、和变化规律的科学。
2、城市地理学研究内容的其重心是从区域和城市两种地域系统中考察城市的空间组织,即空间组织和的空间组织。
3、我国城市规划法所称的城市包括国家按行政建制设立的、和。
4、美国国情普查局规定,全国的城镇人口由居住在的人口和城市化地区以外的人以上“地方”的全部人口组成。
5、城市化地区是美国为了确定城市的界线以便较好地区分较大城市附近的人口和人口的目的而提出来的一种城市地域概念,大体相当于我国的的概念。
6、大都市区是国外最常用的概念。
它是一个大的人口核心以及与这个核心具有高度的倾向的邻接社区的组合,一般以作为基本单元。
7、以美国为例,从城市的景观地域出发,美国全国可以分成和;从城市的职能地域出发,全美国分为和。
8、城市的经济活动按服务对象可划分为和;以基本活动部分占优势的经济部门叫;以非基本活动部分占优势的经济部门叫;9、城市规模分布的类型有、和过渡类型。
10、城市空间分布是动态的,具明显的阶段性,具体可分为离散阶段、、和。
11、我国的城镇人口统计标准规定:城镇人口由市人口和镇人口两部分组成;市人口是指设区的市所辖的和不设区的市所辖的;镇人口是指不设区的市所辖的和县辖镇的人口。
二、1、城市首位律 2、位序-规模法则 3、生长极理论4、城市金字塔5、核心---边缘模式三、简答题(每题5分,共25分)1、城市地理学研究的主要内容2、城市现代化的基本内涵3、影响城市经济活动基本/非基本比率的因素4、从城市地理学的角度,对比分析城市职能和城市性质的区别和联系5、城市规模分布类型与经济发展水平和阶段的关系6、我国城市地理学的主要研究领域四、一、我国城镇地域概念和城镇统计口径混乱,城镇的行政辖区和城镇实体范围严重脱节,该问题的根源是简单的用城镇的行政界线代替城乡的实体界限,这影响到我国的城市研究和决策。
在不更动现有行政地域划分体系的前提下,你认为应如何解决这一困境?二、我国城市规模分布省际差异对比分析的指标主要有哪些?依据这些指标可将我国的省区城市规模分布划分为哪几种类型?这些类型的特点各是什么?三、已故地理学者孙盘寿先生的“西南三省城镇的职能类型”是我国区域性城镇职能分类研究中最早且比较深入系统的一个例子。
城市地理学(复习资料).docx

第一章绪论一、城市地理学的研究内容:a.城市形成发展条件、城市的生长研究b.区域的城市空间组织:城市化、区域城市体系、城市分类c.城市内部空间组多I:城市功能分区、功能区演化、城市土地利用、社会空间、人的行为等。
d.城市问题:城市环境、城市交通、城市住宅、城市贫困。
二、城市地理学的学科性质:在我国,地理学属自然科学,而城市地理学常常被认为是自然科学中的社会科学。
第二章城乡划分和城市地域一、城镇和城镇的区别:只冇那些经国家批准设冇帀建制的城镇才称为城市,不够设市条件的建制镇才称为镇,市和镇的总称才叫城镇或市镇。
二、城市地域的三种类型:1)城市的行政地域;2)城市的实体地域;3)城市的职能地域;三、大都市带的地域组织的五大特点:(1)多核心。
区域内有若干个高人口密度的大城市核心,毎个大城市核心及其周困郊区县之间,以通妙流为主要指标的紧密社会经济联系,组成一连串的大都市区。
各核心城市Z间的低人口密度地区,多为集约化农场、人而积森林、零星分布的牧场和草地。
这些非城帀性用地提供城市人口的休憩场所和食品供应。
(2)交通走廊。
这些大城币核心及大都币区沿高效率的交通走廊而发展,开始是铁路,进而是高速公路,它构成大都市带空间结构的骨架,把各个大都市区联结起來,没有间隔。
(3)密集的交互作用。
不仅都市区内部,中心城市与周围郊区Z间冇密集的交互作用,都市区Z间也冇着密切的社会经济联系。
(4)规模特别庞大。
戈特曼以2500 )}人口作为大都市带的规模标准。
(5)国家的核心区域。
它集外贸门户职能、现代化工业职能、商业金融职能、文化先导职能于一身,成为国家社会经济最发达、经济效益最高的地区,共至具有国际交往枢纽的作用。
四、我国现行的设市、设镇标准:现行的设镇标准:20 000人以下的乡,假如乡政府驻地非农业人口超过2 000人的,可以撤乡建镇;总人口在20 000以上的乡,乡政府驻地非农业人口占全乡人口10%以上的,也可以撤乡建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绪论一、填空题1、城市是指具有一定的,并以为主,具有的的居民集居地。
2、城市地理学是研究在不同地理环境下,城市的、和的科学。
3、城市地理学研究的主要任务有两个方面:各地城市现象发展规律,其次是各地城市现象发展规律。
4、标志城市地理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的三大标志分别是:、、。
二、名词解释1、城市地理学三、简答题1、列举城市地理学的主要研究内容。
2、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地理学研究特点3、列举中国城市地理学的研究趋势。
第二章城乡划分与城市地域一、填空题1、广义上的城市等同于城镇,包括和,狭义上的城市仅仅包括建制市。
2、城市地域涉及三种类型:行政地域、、。
3、哈尔滨辖9 区9 县(县级市),该地域是哈尔滨的。
4、在面积上,哈尔滨市的实体地域城市规划区的面积(大于?小于?)。
5、城市的行政地域与实体地域在范围上存在两种情况,一是前者后者,这种情况多在国内出现;另一种是前者后者,国外多出现。
6、美国的城镇实体地域由和人口超过2500 以上的居民点两部分组成。
7、美国的城市化地区由一个或几个设有建制的以及与之有紧密联系的组成。
8、大都市带是由法国学者于1957 年首次提出。
9、有关我国城镇设置标准,我国先后提出了5 个标准,分别是1955 年标准、1963 年标准、年标准、年标准以及年标准。
10、1984 年标准中只针对做出修改。
11、1986 年城镇设置标准的内容包括、、。
12、改革开发以前,我国城镇设置模式主要为;1986 年以来则主要的。
13、哈尔滨管辖面积有53840km2,该地域为哈尔滨的;9 个建制区的面积为10198km2,该面积为哈尔滨的。
2013 年,该市的建成区面积450 km2,该地域为哈尔滨市的。
14、在1990 年第四次人口普查中,我国的城镇人口由人口和人口两部分组成。
15、在1990 年第四次人口普查中,市人口包括所辖区人口和所辖的街道人口;镇人口包括不设区市所辖居委会人口和县辖镇的居委会人口。
16、在2000 年第五次人口普查中,提出了和原则。
17、1986 年城镇设置标准中的市带县中的“市”是指(设区市?不设区市?)。
二、选择题1、2010 年,哈尔滨市南岗区总人口99.75 万人,松北区人口19.51 万人,以上两区的土地面积分别为165 km2、745km2。
松北街道为松北区政府驻地,松浦街道和万宝镇同为松北区辖区,松浦街道为松北区政府驻地建设延伸到的镇级地域,但松北政府驻地建设并未延伸到万宝镇。
万宝镇政府驻地的居委会建设延伸到a 居委会,但并未延伸到b 村,按照2000 年我国城镇人口统计标准,以下属于哈尔滨市城镇人口的有()。
A 南岗区全部人口B 松北区全部人口C 松北街道全部人口D 松浦街道全部人口E 万宝镇全部人口F a 居委会人口G b 村人口2、我国1986 年城镇建制改革的内容有()。
A 切块设市B 整县改市C 市带县D 镇改市3、下列关于城市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A.城市是聚落的一种特殊形态B.城市是一种复杂的动态现象C.不是每个城市都有自己的影响区域D.任何城市都具有一定的功能4、城乡差异可以体现在以下()方面。
①景观②人口③经济④基础设施⑤土地A①②B③④C①②③④D①②③④⑤三、名词解释1、建成区2、都市区3、大都市带四、简答题1、简述城市的5 个基本特征。
2、建成区范围难以确定的原因3、简述大都市带的地域组织特点4、列举世界六大都市带第三章城市产生与发展的基础一、选择题1、城市是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
2、第一次社会大分工,农业与畜牧业分离,交换成为经常行为,出现固定场所并演变为。
3、第二次社会大分工,手工业与农业分离,手工业和商业的集中地成为。
4、条件是指人类经济活动与具体时空紧密结合而形成的相对完整的地理空间。
5、城市产生与发展的内在机制有:、、。
6、位置是指地球上某事物与其他事物的空间关系。
7、大位置是指对较大范围的事物的相对关系,多用的地图上进行分析。
8、小位置是指对其所在城址及附近事物的相对关系,多在大于的地图上进行分析。
9、在分析城市的中位置时,一般要在的地图上进行分析。
10、当一个地区的对外联系集中在某一方向上时,明显偏向于主要联系方向的一端,该位置为城市的。
11、从城市与腹地的相对位置角度看,哈尔滨市位于黑龙江省的位置。
12、位置方便与四面八方的交通线向中心汇聚,也有利于从中心向外开辟新的交通线。
二、选择题1、上海位于长江三角洲东南端和太湖流域的下游,整个长三角平原,特别是太湖流域作为其直接腹地,该描述的是上海市的()。
A 自然地理位置B 大位置C 中位置D 小位置2、以下城市中,因为铁路的原因逐渐衰落的是()。
A 济南B 淮阴C 济宁D 临清3、以下有关城市位置的叙述中,正确的有()。
A 哈尔滨是黑龙江省的门户位置B 黄浦江和吴淞江相汇是上海的中位置C 城市地理位置的核心是交通位置D 位于中心位置时对城市发展最有有利4、以下城市中,因为铁路的修建而兴起的是()。
A 哈尔滨B 郑州C 石家庄D 扬州5、以下自然地理位置中,比较有利于城市产生与发展的有()。
A 山前洪积冲积扇平原B 低山丘陵的河谷C 高平原D 滨河平原6、以下城市中,从城市在区域中的位置看,以下城市中位于中心位置的有()。
A 成都B 乌鲁木齐C 广州D 合肥7、以下城市中,从城市在区域中的位置看,以下城市中位于重心位置的有()。
A 哈尔滨B 乌鲁木齐C 西班牙D 南昌8、以下城市中,从城市在区域中的位置看,以下城市中位于邻接位置的有()。
A 北海B 鸡西C 西安D 淮北9、以下城市中,从城市在区域中的位置看,以下城市中位于门户位置的有()。
A 福州B 哈尔滨C 东京D 杭州10、以下位置中,有利于城市产生与发展的有()。
A 航运端点B 梯级中转点C 河流交汇点D 河曲位置E 河流入海口三、简答题1、举例说明中心位置、重心位置、城市邻接位置、城市门户位置。
2、分析资源开发对城市产生与发展的影响机制。
3、如何看待一个城市的地理位置。
四、分析题1、请结合相关地图,分析上海的大中小位置。
五、计算题1、下表是浙江省2012 年各地的GDP 数据和地理坐标,计算该年浙江省的经济与人口重心。
第四章城镇化与城镇化进程一、填空题1、城市化的概念最早由1867 年西班牙工程师提出。
2、弗里德曼将城市化过程区分为和。
3、只有人口和非农业活动的地域集中,城市型景观的地域推进,但缺少城市文化的地域扩散的城市化从类型上属于。
4、城市化水明显超过其经济发展水平,甚至超过一些发达国家的城市化水平,该城市化为,多在地区出现。
5、以大城市为中心来考察城市化现象,可将城市化分为向心型和两种类型。
6、按城市化离心扩散形式的不同,可将离心型城市化划分为外延型和。
7、城市化进程中一般伴随着农业人口转变为城市人口、、经济结构的转型以及四个表现。
8、按照城市化与经济发展是否同步的关系分,城市化可以划分为城市化和城市化。
9、城市化空间推进的两种表现,一是,二是。
10、表征城镇化水平的方法有和复合指标法。
11、城镇化水平的预测方法主要有、与经济发展水平的相关分析法、时间趋势外推法等。
二、选择题1、只有城市文化的地域扩散,而没有或很少有人口和非农业活动的地域集中,在类型上属于()。
A 向心型城市化B 景观型城市化C 乡村城市化D 过度城市化2、以下河流位置中,有利于城市产生与发展的是()。
A 过河口B 河口C 梯级中转点D 河流交汇处3、以下城市化类型中,按照城市化动力机制进行划分的有()。
A 离心型B 自上而下型C 职能型D 积极型4、下列选项中属于城市近域推进的主要动力的是()。
A 对外交通设施的伸展与城市化B 工业化的扩张与城市化C 住宅的扩散与城市化D 以上三项都属于5、在用主要指标法表征城镇化水平时,最常用的指标有()。
A 城镇人口比重B 市区人口比重C 建成区面积比重D 非农就业人口比重三、名词解释1、城市化2、新型城镇化3、郊区城市化4、逆城市化5、乡村城市化6、正统型城市化7、自上而下城市化8、自下而上城市化四、概念辨析1、假城市化与过度城市化2、城市化Ⅰ与城市化Ⅱ3、郊区城市化与郊区化五、材料分析题下表是我国部分年份的城市化水平(U),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以下题目。
年份U (%) 年份U (%)1949 10.6 1996 30.481978 17.20 2000 36.221985 23.71 2005 42.991990 26.41 2013 52.71、城市化进程体现为S 型曲线(诺瑟姆曲线),简述3 个阶段的特征。
2、结合数据,依据城市化阶段理论,将我国建国以来的城市化进程划分阶段并预测未来的变化趋势,阐明依据。
六、简答题1、请列举城镇化过程中的四个表现。
2、简述诺瑟姆曲线的内容(城市化进程的三个阶段)。
3、列举城镇化的三大动力4、列举城市化近域推进的主要动力。
5、试简述城乡结合部的特征。
6、简述采用城镇人口比重法表征城镇化水平的优缺点。
7、列举建国以来我国城镇化的六个阶段。
8、1992 年以来,我国的城镇呈现出快速发展的态势,其原因有哪些?9、简述建国以来我国城镇化进程的特征第五章城市职能体系一、填空题1、城市经济活动可以划分为和两种活动,其中部分是城市得以存在和发展的经济基础。
2、城市是指为城市以外的需要服务的活动,一般用字母B 表示。
3、城市基本活动可以划分为和两种类型。
4、城市是指满足城市本身需要的部分,一般用字母N 表示。
5、区位熵法的原理是,只有区位熵 1 的部门才能为其他区域提供产品或服务,该部门即为该地区的基本活动部门。
6、正常城市法的提出者是,此后莫里赛特对该方法做了一定的改进。
7、正常城市法的原理是:。
8、1958 年,厄尔曼和达西提出了。
9、最小需求量法的原理是:。
10、由于城市基本活动规模的扩大,带来城市总体规模的扩大,该种作用称为。
11、二、选择题1、以下方法中,属于确定城市基本活动部分的方法有()。
A 区位商法B 统计分析法C 一般描述法D 城市经济基础研究的方法2、以下方法中,属于确定城市职能体系的方法有()。
A 最小需求法B 统计分析法C 一般描述法D 残差法3、以下属于划分城市职能的方法有()。
A 普查法B 区位商法C 统计分析法D 正常城市法4、以下属于划分城市经济活动的方法有()。
A 普查法B 统计描述法C 统计分析法D 正常城市法5、以下学者中,曾提出城市经济活动的方法有()。
A 戈特曼B 纳尔逊C 克里斯塔勒D 诺瑟姆6、以下学者中,曾提出城市职能体系划分方法有()。
A 杰斐逊B 阿里克山德森C 哈里斯D 奥隆索三、名词解释1、基本经济活动2、非基本经济活动3、乘数效应4、城市职能5、城市性质四、简答题1、简述区位熵法的步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