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物理一轮复习第一讲声现象

合集下载

初三物理第一轮复习:1声现象学习教案

初三物理第一轮复习:1声现象学习教案

D.蝙蝠靠超声波探测飞行中的障 碍物和 发现昆 虫
第1讲┃ 声现象(xiànxiàng)
第18页/共47页
第十九页,共47页。
5.伴随现代社会的高速发展,噪声(z àoshēn g)已严 重影响 人们的 正常生 活和工 作。如 图1-5 所示事 例不属 于直接 控制噪 声(zào shēng) 措施的 是(
第1讲┃ 声现象(xiànxiàng)
第1讲┃ 声现象(xiànxiàng)
第10页/共47页
第十一页,共47页。
4.噪声减弱(jiǎnruò)的途径
声源 传播
在________处防止噪声产生,如排气 管上加 消声器 ;在___ _____ 过程中 阻断噪 声传播 ,如加 隔音设 备以及 设立屏 障或植 树造林 ;在___ _____ 处防止 噪声进 入(jìnr ù)耳朵 ,如戴 耳塞。
)
A.响度增大,音调不变
B.响度减小,音调不变
C.响度不变,音调升高
D.响度不变,音调降低
第1讲┃ 声现象(xiànxiàng)
第17页/共47页
第十八页,共47页。
B
4.下列现象说明声能够传递能量的是 (
)
A.利用声呐探测鱼群
B.医生利用超声波振动除去人体 内的结 石
C.医生通过“B超”检查胎儿的发 育情况 (qíngk uàng)
高 第1讲┃ 声现象(xiànxiàng)
第3页/共47页
第四页,共47页。
频率
拨动钢尺的力度
量法
控制变
(3)实验结论:音调由发声体振动的__ ______ 决定, ______ __越高 ,音调 越____ __。 (4)实验拓展:如果利用该器材探究响 度与振 幅的关 系,可 以控制 钢尺__ ______ ______ ____不 变,改 变____ ______ ______ __。 (5)实验方法:该实验用到的探究方法 是____ ____ _________。 (6)补充说明:物体振动的快慢用____ ____来 表示, 单位是 ______ __。人 能感受 到的声 音频率 (pínlǜ )有一 定的范 围,多 数人的 听觉范 围是20 ~20000

中考物理一轮复习课件:第1课时 声现象

中考物理一轮复习课件:第1课时 声现象

1
[规律方法] 控制噪声主要从声源处、传播过程中、人耳处三个环节考虑。
方法 防止产生 阻断传播 防止接收
举例 降低音量、摩托车消声器、禁鸣喇叭 道路两边的隔音墙、使用吸音材料
戴耳塞、捂住耳朵
1
【跟踪练习】
5.(202X·南昌市猜题卷)如图1是手机工具箱中的一款工具,根据图中显 示的信息可知其测量的是声音的___响__度___(选填“音调”“响度”或“音 色”);而教学楼的楼道上张贴有如图2的标志,倡导同学们课间不要大 声喧哗,养成良好的文明习惯,从控制噪声的角度分析,这是在 ___声__源___处减弱噪声.
1
5.噪声的控制 在学校、医院和科学研究部门附近,有如图所示禁鸣喇叭的标志.这种 控制噪声的方法是在__声__源__处__控制噪声传播.
1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例1] (202X·吉安模拟)下列关于声现象的说法正确的是(B ) A.声音在同一种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一定相同 B.“隔墙有耳”说明固体能传声 C.只要物体在振动,我们就一定能听到声音 D.“闻其声而知其人”是因为不同的人发声的音调不同
1
4.声音的传播、利用 渔船使用声呐探测鱼群(如图所示),它是利用声音可以在液_体_____中传播 来工作的;同时也可以说明声音可以传递信_息_____;渔船在定位和测量海
深时都要用到超声测位仪,若海水的深度是6.75 km,声音在海水中的传
播速度是1 500 m/s,则测位仪发出信号后需经过9___s才能接收到信号.
1
[规律方法]
特性
决定因素
影响因素
音调
频率
发声体的尺寸、张紧程度
响度
振幅
力度、远近、声音的分散程度等
音色
发声体的材料、结构

中考物理第一轮复习 第一章 声现象

中考物理第一轮复习 第一章 声现象

第一章声现象知识点回顾一、声音的产生与传播1、声音的产生声音是由产生的,一切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

2、声音的传播声音的传播需要,它可以是,也可以是和,不能传声。

3、声速声音在15℃时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一般,在固体中的传播速度,在液体中的传播速度在气体中的传播速度。

二、人们怎样听到声音人耳听到声音的必要条件:一是发声体的振动频率必须在 Hz到 Hz;二是必须有传播声音的;三是有正常接收的。

1、人耳听到声音的过程:外界传来的声音引起的振动,这种振动经听小骨及其它组织传给,把声音信号传给大脑2、骨传导:声音通过头骨、颌骨也能传到引起听觉。

3、双耳效应:声源到两只耳朵的距离一般不同,声音传到两耳的、及其它特征也就不同,这就是双耳效应,根据双耳效应就能准确地判断出发声体的。

三、声音的特性声音的三个特性,也叫声音的三要素是指、和。

1、音调:是指,它与发声体振动的有关,越快,音调越高。

2、响度:是指声音的,它与发声体的和发声体与人耳的有关。

3、音色:又叫音品,是人耳区分不同发声体的特征,不同的发声体即使音调和响度相同,其音色一般,音色与发声体的____有关。

四、噪声的危害和控制1、噪声:从物理学角度噪声是指发声体发出的声音;从环境保护角度凡是的声音,以及对人们要听的声音起干扰作用的声音都属于噪声。

2、噪声的控制五、声的利用声音可以传递,如利用超声波和回声定位原理制成声呐;声音可以传递,如利用超声波可以除去人体内的结石等。

重难点分析难点 1 正确理解振动、发声及声音传播之间的关系1、一切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但物体振动发出的声音,不是人耳都能听到的,人听到声音必须满足三个条件:(1)振动发声;(2)有介质传播声音;(3)声波能引起人耳鼓膜的振动2、振动停止,发声停止,不能说成振动停止,发声也消失,只是能量减小。

难点2 音调|响度和音色的区别难点3 理解回声及有关声速的计算1、回声:是由于声音被高墙、山崖反射产生的,对着远处的高墙、山崖呼喊能够听到回声。

中考物理一轮复习专题练习1-声现象简答题(解析版)

 中考物理一轮复习专题练习1-声现象简答题(解析版)

2023届中考物理一轮复习专题练习1-声现象简答题1.如图是家庭使用的高频声波驱鼠器,工作时,10m范围内的老鼠会被声波吓跑,而人却没有察觉,请用物理知识解释这一现象。

当距离超过10m时,驱鼠效果逐渐减弱,请解释原因。

【答案】见解析【解析】家庭使用的高频声波驱鼠器是利用超声波工作的,老鼠能够听到,人耳听不到,所以老鼠会被声波吓跑,而人却没有察觉;当距离超过10m时,距发声体的距离变大,响度变小,所以驱鼠效果逐渐减弱。

2.小红用水壶向暖水瓶中灌注热水,小刚在一旁提醒她:“听,水快满了”,说话间暖水瓶中的水真的满了,小红疑惑的问小刚:你是怎么听出来的。

请你帮助小红解释其中的奥秘。

【答案】见解析【解析】音调是由振动频率决定的,水越多,瓶内的空气柱越短,空气振动频率越高,音调越来越高,就是凭借这一点,知道水快满了的。

3.在一次魔术表演中,一名驯兽师问他的小狗:“2+2等于几?”小狗立即叫了四声,观众为这条聪明的小狗所倾倒。

小狗真的会做算术题吗?你能解释这种现象吗?(提示:在后台的助手有一个高频口哨)【答案】见解析【解析】小狗不会做算术题,在后台驯兽师的助手,吹了四下哨声,由于哨声频率太高,人类的耳朵听不见(人听不见高于20000Hz的超声波),而狗可以听到高达50000Hz的声音,它听到四下哨声,故立即叫了四声。

4.晚上在房间学习时,爷爷在厅堂看电视的声音很大,干扰了你的学习。

为保障你的学习,请利用所学的物理知识,至少写出两种不同途径下减小干扰的方法。

【答案】见解析【解析】为保障学习,可利用以下减小干扰的方法:在声源处减弱噪声,比如让爷爷把电视的音量调小;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如关闭门窗;在人耳处减弱噪声,比如戴上耳罩。

5.蝴蝶在花丛中飞行,它的翅膀不停地振动,我们却听不到声音,而蜜蜂飞行时我们却能听到声音,这是为什么?【答案】见解析【解析】人耳听觉频率在20Hz~20000Hz之间,蜜蜂飞行时,翅膀振动的频率在350Hz左右,在人耳的听觉范围内,而蝴蝶飞行时,扇动翅膀的频率在5Hz左右,低于20Hz,所以人能听到蜜蜂飞行的声音,而听不到蝴蝶飞行的声音。

2024年中考物理一轮复习讲义:第01期 声现象

2024年中考物理一轮复习讲义:第01期 声现象

C、我们能分辨不同乐器的声音,主要是因为音色不同,与响度无关,故C错误;D、“禁鸣喇叭”是在声源处减弱噪声,故D错误。

故选: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与声现象相关的多个知识点,包括声音的产生、传播、声音的特性、防治噪声的途径等。

4四、考题再现习题1:如图所示,把正在响铃的闹钟放在玻璃罩内,逐渐抽出玻璃罩内的空气,听到闹铃声逐渐变小,直至听不见;再让空气逐渐进入玻璃罩内,听到闹铃声又逐渐变大。

关于上述实验,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空气可以传播声音B.只要闹铃振动,就可以听到铃声C.听不见闹铃声了,是由于闹铃不再振动D.听到闹铃声又逐渐变大,是由于闹铃振动逐渐变剧烈了习题2:在音乐会上,我们很容易分辨出二胡和笛子的声音,判断的依据是()A.响度B.音色C.音调D.频率习题3:下列做法中,不能改变音调的是()A.用同一张卡片先后以不同速度划过梳齿B.用相同力度敲击大小不同的编钟C.改变杯内水量,用湿手摩擦杯口发声D.保持钢尺伸出桌面的长度不变,用大小不同的力拨动钢尺习题4:影响声音响度的因素是声源的()A.振幅 B.材料 C.频率 D.结构考点清单参考答案考点一:1.(1)振动振动;(2)正在发。

2. (1)固液气真空介质;(2)波;(3)反射。

3. 340 大于(或>) 大于(或>)。

4.能量。

考点二:1.(1)有规律;(2)音调。

2. (1)强弱;(2)振幅振幅听者与声源。

3.(1)高低;(2)频率频率;(3)赫兹 Hz。

4. (2)材料结构。

考点三:1. (1)无规律;(2)噪声。

2. (1)声强级分贝dB。

3. (1)声源处;(2)传播途中;(3)人耳处。

考点四:1. 20 20 000 20 000 20。

2. (1)方向性好,穿透能力强。

考题再现参考答案:1.A; 2.B; 3.D; 4.A;。

专题01 声现象-【口袋书】2024年中考物理一轮复习知识清单(解析版)

专题01 声现象-【口袋书】2024年中考物理一轮复习知识清单(解析版)

专题01 声现象考点一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知识点一:声音的产生1.原因: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一切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振动停止,发声停止.但声音不一定消失(因为已经产生的声音还会在介质中继续传播,不会立即消失),如“余音绕梁”。

注:超声波和次声波都是声,都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2.声源:正在发声的物体叫做声源。

3.常见发声体的辨识4.研究声音的产生的方法转换法:借助其他轻小物体的振动把发声物体的微小振动显示出来,如图所示.知识点二:声音的传播1.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固体、液体和气体都可以传播声音;一般情况下,声音在固体中传得最快,气体中最慢;2. 真空不能传声;3.声音以波(声波)的形式传播;注:有声音物体一定在振动,在振动不一定能听见声音;4. 声速:物体在每秒内传播的距离叫声速,单位是m/s ;声速的计算公式是v=S/t ;声音在空气中的速度为340m/s;知识点三:回声及其应用声音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被反射回来,再传入人的耳朵里,人耳听到反射回来的声音叫回声(如:高山的回声,夏天雷声轰鸣不绝,北京的天坛的回音壁)类型举例发声部位打击乐器鼓、锣、钟等被打击部位弦乐器二胡、小提琴、钢琴、吉他等弦管乐器笛、箫、号、唢呐等管内空气柱1. 听见回声的条件:原声与回声之间的时间间隔在0.1s以上(教室里听不见回声,小房间声音变大是因为原声与回声重合);2. 回声的利用:测量距离(车到山,海深,冰川到船的距离);声音传播路程:S=V╳T,距离L= S /2(注意:请各位同学一定要认真审题再下结论)考点二声音的特性知识点一:音调(1)定义:音调是指声音的高低.(2)决定因素:音调的高低是由发声体振动的频率决定的,发声体振动的频率越快,发出声音的音调就越高.(3)频率:频率是指发声体每秒内振动的次数,单位是Hz.(4)人耳听到的声音的频率范围:(5)波形图:注意:各种乐器的音调打击乐器:以鼓为例,鼓皮绷得越紧,音调越高,反之,音调越低.弦乐器:材料一定时,弦越细、越短、越紧,音调越高,反之,音调越低.管乐器:空气柱越短、音调越高,反之,音调越低.知识点二:响度(1)定义:响度是指声音的大小.(2)决定因素:a.发声体发出声音的响度是由发声体振动的振幅决定的,发声体振动的振幅越大,发出声音的响度就越大.b.听到的声音的响度还与距离发声体的远近、声音的分散程度等有关,距离发声体越远、声音越分散,听到的声音的响度就越小.(3)波形图:(4)影响响度大小的因素知识点三:音色(1)定义:音色是指声音的特色,也叫音质或音品,它反映了发声体发出的声音特有的品质. (2)决定因素:发声体的材料和结构等.(3)生活实例:闻声识人、口技演员模仿动物的叫声等. 注意:识别声音的波形图① 左右看音调:相同时间内出现的波峰越多,音调越高.甲、乙、丙三种声音的音调相同。

中考物理一轮复习课件:第一章 声现象

中考物理一轮复习课件:第一章 声现象

辨别出讲述人是播音员康辉,是根据声音的( C )
A.响度
B.音调
C.音色
D.频率
4.(202X·菏泽)生活中有“闻其声如见其人”的现象。根据声音可以判
定是谁在说话,这是利用了声音的( D )
A.传播速度 B.响度
C.音调
D.音色
5.(202X·湖南邵阳)今年是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我市各地都开展了
改变 音调
改变 响度
管乐器
长笛、箫、号 、唢呐等
弦乐器
二胡、小提琴、吉他、钢 琴等
打击乐器 鼓、锣、镲等
管内空气柱

被打击、被敲部分
改变空气柱的 长短,空气柱 越短,音调越 高
①调节弦的长短、粗细、 松紧;弦越短、细、紧, 音调越高 ②同一根弦,手指拨动得 越快,音调越高
改变吹奏的力 度
改变拨动弦的力度
很容易绕过障碍物,可以传 很远而且无孔不入
超声波和次声波也是声音,都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超声波和次 相同点 声波的传播也需要介质,在真空中不能传播;在同种介质中传播
速度相同;人耳都听不到
超声波
次声波
回声定位(声呐、蝙蝠超
传递 声仪、倒车雷达、超声导 监测地震、台风、海啸和核爆 应 __信__息___ 盲仪)、“B超”、超声波 炸产生的方位和强度
不同孔;c.手指按 用力越大,响度越
压弦乐器弦的不同 大;c.调整音量大
位置;d.音乐课上 小
所教的音符
音色
a.模仿别人的声音; b.分辨不同乐器;c. 声纹锁;d.接听电话 ,分辨是谁的声音; e.闻其声而知其人
3.(202X·淄博)用声音刻录百年记忆,听文物致敬百年风华。建党百年之
际,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推出红色印记——百件革命文物的声音档案。听众

中考物理大一轮滚动复习课件:第一章 声现象(共26张PPT)

中考物理大一轮滚动复习课件:第一章   声现象(共26张PPT)
目位置挂上“禁止鸣笛”的标志。
核心素养强化——活动建议
设计类:探究声音产生的原因
利用实验室或身边的物品设计实验探究声音产生的原因。
(1)选用物品:
音叉、一盆水
(2)探究方法:
敲击音叉,使音叉发出声音。将正在发声的音叉轻轻放入水中,看到水花
四溅,说明音叉的声音是由振动产生的。
(开放性试题,答案合理即可)
【例2】小明的发言声音太小,老师要他大声重复一次,老师是要求小明提高声
C的

( )
A. 音调
B. 音色
C. 响度
D. 音调及响度
解题思路
. 音调 是指声音的高低,与振动频率有关; 响度 是指声音的大小,跟距离声
源的远近和振幅有关; 音色 又叫音品,是指声音的品质与特色,它跟发声体
的材料和结构有关。
心知识解释声现象的能力,通过解释声现象、解决声学问题彰显学科价值。试题设问
考查应用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不是把声学知识的学习和考查仅仅停留在
记忆的层面。试题情境引领学生将目光指向人类探索宇宙的前沿,考查科学思维的同
时兼顾育人功能。
权威试题再现——山西真题
1. (2018·山西)如图所示,号称“天下第一鼓”的山西威风锣鼓队正在表演。当队员
到空中传来“隆隆”的雷声,之后又看见闪电四射。哇!太空真美啊!请你从物理
学的角度,指出这段文字中的一处科学性错误及判断依据。错误之
处: 听到空中传来的雷声
;判断依据:真空不能传
。(开放性试题,
答案合理即可)

核心素养解读及命题导向:考查应用声音传播条件发现科学性错误的批判质疑能力,
通过判断依据的呈现情况,反映学生做出质疑是否是依据相关知识展开思考的。试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讲声现象知识回顾考点梳理考点一声音的产生与传播1.声音的产生声音是由物体的①________产生的。

②________停止,发声也就停止,但声音不一定消失。

2. 发声体的判断:声带振动发声等。

3. 声音的传播(1)形式:声音以③________的形式传播着,我们把它叫做④________。

(2)条件:声音的传播需要⑤________,固体、液体、气体都能传声,真空⑥______传声。

4. 声速(1)定义:声音传播的⑦________,它的大小等于声音在每秒内传播的⑧________。

(2)影响因素:声速的大小跟介质的⑨________和⑩________有关,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⑪______,15 ℃时空气中的声速是⑫______m/s。

(3)快慢比较:一般情况下,⑬________传声最快,⑭________传声较快,⑮________传声最慢。

5. 回声(1)定义:声音在传播过程中,如果遇到障碍物,就会被⑯________回来形成回声。

(2)利用:回声测距离:s=⑰________。

考点二声音的特性1. 音调(1)定义:声音的⑱________。

(2)影响因素:发声体振动的频率(发声体每秒内振动的次数,单位为⑲______,简称⑳______,符号为㉑________)。

(3)音调与频率的关系:频率越高,音调越㉒。

(4)举例:吉他手弹奏吉他时不断用手指控制琴弦长度,这样就改变了声音的音调。

2.响度(1)定义:声音的㉓。

(2)影响因素:振幅(物理学中描述物体振动的幅度)(3)响度与振幅的关系:振幅越㉔,响度越大。

[注:人听到声音是否响亮,除跟发声时的响度有关,还跟人距离发声体的远近有关,分散程度有关(喇叭、听诊器)](4)举例:用不同的力度敲击鼓面,听到的声音响度不同;老师站在讲台上讲,后排学生听到的声音小等。

3. 音色(1)定义:声音的㉕ ______。

(2)影响因素:发声体的材料、结构不同,发出声音的音色就不同。

(3)举例:声纹锁等。

考点三声的利用1.多数人能够听到的频率范围:大约从20 Hz到20 000 Hz。

2. 超声波(1)频率范围:高于20 000 Hz。

(2)应用a.传递信息:导盲仪、倒车雷达、声呐、测速、B超等。

b.传递能量:超声波去污垢、超声波除结石等。

3. 次声波(1)频率范围:低于20 Hz。

(2)应用a.传递信息:利用次声波监测地震、台风、海啸、火山喷发等自然灾害、监测核爆炸等。

b.传递能量:次声波使机器设备破裂、飞机解体、建筑物垮塌等。

说明人耳听到声音的条件:有声源振动发声且频率在20~20 000Hz(人的听觉范围)、有介质传播声音到达人耳、声音的响度达到一定的分贝数、人耳的听觉系统正常。

考点四噪声的危害和控制1. 噪声的定义(1)物理学角度:发声体做㉖________振动时发出的声音。

(2)环境保护角度:凡是防碍人们正常㉗______、㉘________和㉙________的声音,以及对人们要听到的声音产生干扰的声音,都属于噪声。

2. 噪声强弱的等级(1)单位:分贝,符号为dB。

(2)不同等级的噪声对生活的影响: 0 dB是人刚能听到的最微弱的声音;30 dB~40 dB是较为理想的安静环境;70 dB会干扰谈话,影响工作效率.为了保护听力,声音不能超过90 dB。

3. 控制噪声(1)防止噪声㉚________:在声源处减弱,如公共场合不得大声喧哗、使用乐器和家电时控制音量、禁止鸣笛、摩托车的消声器等。

(2)阻断噪声㉛________: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如道路两旁设置隔音墙、穿越北京动物园的“隔音蛟龙”、在道路两旁植树等。

(3)防止噪声进入人耳:在㉜________处减弱,如用的防音耳罩、捂住耳朵、飞机场的地勤工作人员戴耳罩等。

重点难点突破命题点一声音的产生与传播类型1 声音的产生例1初春时节,柳树发芽,你可以折一根柳条,把皮和芯拧松,抽出木芯,用刀把嫩皮的两端修齐,就制成了“柳笛”。

用力吹,柳笛就发出声相比较来看,细而短的柳笛吹出声音的音调较高,该声音是由于________的振动而产生的。

解析柳笛中有空气,用力吹时,柳笛内部的空气柱振动,发出声音。

答案空气柱考向训练1夜晚,我们经过装有声控开关的楼道时,往往要用力地拍手或跺脚将灯点亮,这是利用声音是由物体________产生的来达到控制电路的目的。

类型2 声音的传播例2六月的石门山森林公园,到处是莺歌燕舞,鸟语花香。

我们能听到小鸟的叫声,说明声音可以在________中传播。

解析声音的传播靠介质,我们听到的各种声音大多是通过空气传播的。

答案空气考向训练2(2016无锡)关于声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声音可以在固体中传播B. 声音传播的速度与温度无关C. 声音在真空中传播的速度最快D. 只要物体振动,我们就一定能听到声音命题点二声音的特性类型1 声音特性的影响因素例3如图所示,用一个纸糊的箱子盖在音响的喇叭上,然后把一个玩具小矮人放在纸箱上,当用这个喇叭播放音乐时,小矮人便会翩翩起舞,如果调大音量,会发现小矮人舞蹈时跳得更________(选填“高”或“快”)。

解析由题意知,调节音响使音量增大,即音响的响度增大,响度与振幅有关,则纸箱的振幅随着响度的增大而增大,此时小矮人也跳得更高。

答案高考向训练3如图所示,拿一张硬纸片,让它在木梳齿上划过,一次快些,一次慢些,划得快时,发出的声音的音调________,这说明音调跟发声体的___________有关。

考向训练4以下操作中,不能改变音调的是 ()类型2 声音特性的辨识例4人们生活中听到的声音是多种多样的.“女高音”的“高”和“男低音”的“低”指的是声音特性中的________高低;“引吭高歌”的“高”和“低声细语”的“低”指的是声音特性中的______大小.解析声音音调的高低是由物体振动频率决定的,由于男女声带振动的快慢不同,所以音调也会不同,即会有女高音与男低音;“引吭高歌”与“低声细语”中的“高”与“低”指声音的响度不一样,是由声源振动的幅度决定的.答案音调响度训练考向5(2016安徽第四次十校联考)如图所示是楼梯中的一部分,从A到B是长短不同的铁护栏.一个同学用一根小木棒迅速从B到A逐一划过铁护栏栏杆,此过程中,一定发生改变的是声音的________.(选填“音调”、“响度”或“音色”)考向训练6手机是现代最常用的通信工具,人们在不同场合需要选择不同的音量,改变的是手机声音的________.接听电话时能辨别不同的人,是因为不同人说话声音的________不同.针对训练一、填空题1. 湖南电视台“快乐大本营”尝试了水下发声实验:把小提琴、长笛等乐器浸没在水中,分别演奏它们。

结果发现,长笛无法在水中发声,原因是长笛是靠吹入管中的振动发声的,但在水中,人吹出的空气被水阻隔,无法进人管内,所以长笛不能在水下发声。

2. 2016年2月6日凌晨,台湾高雄发生里氏6.7级地震,地震时,会产生声波,这种声波在常温下空气中的传播速度 (选填“大于”、“等于”或“小于”)可听声的传播速度。

3. 在公共场所“轻声”说话是文明的表现,这里“轻声”是指声音的;“闻其声而知其人”主要是依据讲话人的来分辨。

4. 我们在打电话时能听出是妈妈的声音,这是根据乐音三要素中的来判断的;如果把正在发声的闹钟放在真空罩里,我们就听不到闹钟的声音了,这是因为。

5. 在校运动会上,同学们敲出阵阵鼓声是由鼓面的而产生的,是通过传入人耳的,越用力击鼓,鼓声的越大。

6. 二胡(如图所示)是我国的传统民族乐器。

演奏家在演奏前,总是要调节琴轴以调整弦线的松紧程度,他这样做的目的是改变二胡声音的 (选填“响度”、“音调”或“音色”)。

第6题第7题7.如图所示,用手拨动塑料尺,发出的声音是由塑料尺产生的。

塑料尺振幅越大,声音的越大。

若改变塑料尺伸出桌面的长度,会使声音的发生改变。

8. 如图,用话筒M接收音叉发出的声音,送到示波器S显示。

保持示波器的工作状态不变,示波器显示B音叉发出的声音波形比A发出的密,则B音叉发出声音的音调 (选填“高”或“低”)。

第8题9. 向保温瓶注水时,听到的声音是通过传播到人耳的.随着注水增多,听到声音的音调会 (选填“变高”、“变低”或“不变”)。

二、选择题10. 我们能分辨女高音、女中音,这主要是根据声音有不同的( )A. 响度B. 音调C. 音色D. 振幅11. 鼓在受到击打时会发声,用不同力量击打,发生变化的主要是声音的( )A. 音调B. 响度C. 音色D. 频率12. 下列实验的目的是探究声音产生条件的是( )13. 上,老师听不清楚后排一位同学的发言,走近这位同学后就听清楚了。

这主要是因为老师走近这位同学后接收到该同学声音的( )A. 音调变高B. 音调变低C. 响度变大D. 响度变小14.用手将正在发声的音叉握住后,发声立即停止,这是因为( )A. 音叉的振动停止了B. 声音的速度变小了C. 声音的响度变大了D. 声音的音调变低了15. 海上发生风暴时会产生次声波.次声波在空气和海水中传播的速度比风暴移动的速度大。

次声波接收处理设备就是利用这一特点提前感知,预报海上风暴,从而为渔业、航海等服务。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次声波不能传递信息B. 次声波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C. 次声波在海水中比空气中传播慢D. 次声波的频率太高,人耳听不见16.下列有关声音的情境说法错误..的是( )A. 诗句“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中的“高”是指声音的音调高B. 两名宇航员在太空中不能直接对话,是因为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C. 在医院里医生通常利用超声波震动打碎人体内的结石,说明声波能传递能量D. 听不同乐器弹奏同一首歌曲时能分辨出所用乐器,是利用了声音的音色不同中考演练1. 一人敲击长长的空铁管一端,另一人在铁管的另一端听到两次响声,第一次听到的响声是由传来的,第二次是传来的。

2. 音乐会上,演员在吹笛子的过程中,不断调整手指在笛子上的按压位置是为了改变声音的。

3. 小夏在研究口琴的发声原理时,拆掉了口琴外壳,发现在气孔边分布着长短、厚薄都不同的一排铜片(如图所示)。

吹口琴时,在气流的冲击下,铜片振动,发出声音.对不同气孔吹气,改变了声音的;在同一气孔处用不同的力度吹气,改变了声音的。

第3题第5题第7题4. 一群小朋友玩捉迷藏时,蒙住双眼的小王能辨别周围同学的声音,这是因为不同人声音的不同,同时,还可以根据声音的来大致判断周围同学离他的远近(均选填“响度”、“音色”或“音调”)。

5.如图所示,把一个装有少量水的高脚酒杯放在桌面上,将一只手的手指润湿后沿着杯口边缘摩擦使其发出声音.当注入杯中的水量增加时,能够听出声音的发生变化(选填“音调”、“响度”或“音色”)。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