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古诗中的漂泊意识浅析
论李白羁旅天涯的落寞与悲凉

论李白羁旅天涯的落寞与悲凉第一篇:论李白羁旅天涯的落寞与悲凉论李白羁旅天涯的落寞与悲凉摘要:光彩照人的诗仙李白在人们心目中总是以傲岸不羁的神态睥睨功名富贵。
他浪迹天涯,逍遥自在,诗酒风流,一掷千金的形象深入人心。
事实上,浮华背后,隐藏着一颗备受煎熬的心。
关键词:李白,飘零,思乡,悲凉人生李白是盛唐的时代骄子。
人们提到他的名字时总带着一种无限的敬仰与欣羡。
忆昔开元全盛日,李白担当着润色鸿业的历史使命,仗剑去国,辞亲远游,走出蜀郡,为盛唐气象引吭高歌。
千百年来,在人们心目中,李白已经成为了大唐王朝的代名词。
“黄河落天走东海,万里写入胸怀间”,这不仅仅是诗人一己的万丈豪情,也表现出盛唐兼容并蓄的宽广胸怀。
他自称“兴酣落笔摇五岳,诗成笑傲凌沧洲”,苏颋赞他“此子天才英丽,下笔不休”,司马成贞说他“有仙风道骨,可与神游八极之表”,杜子美称他“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四明狂客贺季真则是“长安一相见,呼我谪仙人”。
在李白的身上围绕着太多的光环。
他的傲岸独立和放浪形骸加上那个飘逸的诗仙称号都使他超乎世外,璨若星辰,仿佛真携着几分仙气,而非活生生的人了。
事实上,李白也是人。
他也和普通人一样会有痛苦和烦恼。
只不过人们往往为他狂放不羁的语言、浪漫奇特的想象以及凌驾风雷的气势所折服,忽视了散落在这些奇篇伟制中的苦闷、忧愤和悲慨。
而真正的李白,恰恰常常是在痛饮狂歌的悲凉与落寞中顾影自怜,把酒问月。
诗仙也是有痛苦的。
1书剑飘零的孤独携风雷之势,犹如霹雳轰鸣,李白的诗歌意象壮美,气势宏大。
这是他内心世界的反映,也是他狂放自信的表现。
在他的心目中,自己就是庄子《逍遥游》中“抟扶摇直上九万里”的大鹏,总有一天会风鹏正举。
“五岁诵六甲,十岁观百家。
十五学剑术,遍干诸侯,三十成文章,历抵卿相”。
他的谒见信,写得纵横捭阖,英气十足,从不卑躬屈膝,洋洋洒洒,“下笔不休”。
作为文章的确是文气十足,但是作为谒见信,往往给人桀骜不驯的感觉。
《静夜思》:李白孤独之下的人生思考

《静夜思》:李白孤独之下的人生思考1. 引言《静夜思》是中国古代著名诗人李白的作品之一,也是他最为知名和广为传诵的作品之一。
这首诗以简洁而朴素的文字表达了李白内心深处的孤独与寂寞感受,同时也反映了他对人生意义的深刻思考。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解读《静夜思》,探讨其中蕴含的哲学和情感内涵,揭示李白在孤独中所展现出来的人生智慧。
2. 诗歌解读2.1 文字、格律和意境《静夜思》共四句,每句五个字。
这种韵文形式被称为“五言绝句”,是中国古代诗歌中常见且典型的形式。
此外,《静夜思》采用平仄交替的韵律手法,使整首诗具有流畅而抑扬顿挫感。
通过简洁明了、凝练精炼的文字描述,营造出了一个安宁宁静、寂寥空旷的夜晚意境。
2.2 孤独与寂寞情感表达《静夜思》直接表达了诗人李白在孤独之下的内心感受。
他身处异乡,没有亲友相伴,夜晚如此安静和寂寥,这种孤独感深深地触动了他的心弦。
诗中描述了他躺在床上不能入睡的情景,表达了一种独处时最真实、最本质的内心状态。
2.3 对人生意义的思索虽然《静夜思》以孤独和寂寞为主题,但同时也反映了李白对人生意义的深刻思考。
通过看星星望月亮来缓解自己的孤独,李白表达了对自然世界的敬畏和向往。
他从简单而平凡的事物中,找到一种超越自我的力量和存在感。
3. 李白与孤独3.1 外因:流亡异乡李白生活在唐代,是中国文化史上著名的浪漫主义诗人之一。
他曾经历过许多辗转反侧、飘泊异乡的经历,这种流亡生活使得他孤独感更加深刻。
《静夜思》正是在这种孤独之下写成的。
3.2 内因:个体与社会李白超越了自我,自由地表达了自己内心世界的欲望和追求,同时也在诗中展现出对社会现实的批判和反思。
这种个体意识使得他与当时诗坛上的其他诗人有所不同,也加深了他内心深处的孤独感。
4. 李白的人生智慧4.1 对于孤独的接纳尽管孤独给李白带来无尽的寂寞和忧伤,但他并不回避或抱怨这种孤独。
相反,他通过诗歌表达来释放内心压抑,并从中找到一种自由、豁达和超越物质欲望世俗束缚的精神空间。
论李白诗歌中的漂泊感

论李白诗歌中的漂泊感龙慧内容摘要:李白的一生大多时候都在漂泊中度过,他身上具有强烈的漂泊意识,这也反映到了他的诗歌作品中。
本文通过剖析李白一生的漂泊经历,意在找寻出这一特定的生存方式对其精神建构及诗歌创作所产生的独特影响。
关键词:李白诗歌漂泊感前言公元725年,也就是开元13年,李白25岁,大约在这年秋天的时候,李白仗剑去国,辞亲远游。
此后,李白四处漂泊,终其一生,却再也没有回到过故乡。
可以说,漂泊感在其诗歌作品上烙下了不可忽视的独特影响。
所谓漂泊感,是人们心灵无所皈依的时候而产生生命的漂泊流离之感。
生活的动荡变迁,人生的短暂和磨难,事业的蹉跎,都会促使漂泊意识的产生。
就李白而言,终其一生都在漂泊之中,有进京干谒求官的时候,有安史动乱乱离逃难的时候,也有被皇帝放逐贬谪的时候,更有出翰林后千金散尽,从璘兵败贬谪夜郎的时候,最终客死异乡[1]。
李白的诗歌正是其在漂泊生涯中的心声,表现他对命运、对信仰、对生存的焦虑以及对国家与个人未来前途的恐惧、忧伤。
一、漂泊的一生李白诗歌中的漂泊感与其一生的遭遇密切相关,研究其“漂泊的灵魂”,首先要了解其漂泊的人生。
(一)安陆时期这是李白第一次流浪的时期,是李白实现济世理想的奋斗期,这一时期自二十六岁至四十二岁。
为了踏上仕途,他以任侠、干谒、隐居为手段,“广为结交,养望待举”。
由于“士志于道”的思想、名士传统及时代召唤等原因,李白“伏剑去国,辞亲远游”,开始读万卷书之后的行万里路,漫游兼求仕。
这一时期自开元十年始。
诗人的“事君”、“荣亲”的忠孝观念与建功济世的理想紧密相连,成为支配一生的主导思想。
(二)长安供职时期这一时期是李白的思想矛盾斗争时期,李白幻想“一鸣惊人,一飞冲天”,又是向当权者上书,同时又是避入道观假做隐士,汲汲于从民间步入庙堂。
前人与今人对这一时期的划分最一致。
玄宗后来终于认为李白“非廊庙器,赐金放之还山”,于是,李白“五噫出西京”。
若用儒家观点视之,李白徒有外王机遇,却不能因内圣而保有之,故天命糜常,就不能继续在朝供奉翰林了。
李白的诗歌情感表达

李白的诗歌情感表达李白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最杰出的诗人之一,他的诗歌情感表达丰富多样,充满激情和浪漫主义色彩。
通过对李白的研究,我深入了解了他的情感表达方式以及其背后的文化内涵。
首先,李白的诗歌情感表达充满了豪放和奔放的特点。
他的诗作中常常展现出对自然、人生和世界的豪情壮志,以及对自由和独立的追求。
例如,他在《将进酒》中写道:“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这段诗描述了李白豪情万丈的心境,表达了他对人生短暂的感慨和对自由无拘束的向往。
他的情感表达不仅仅是对个人心境的抒发,更是对社会现象和人生境遇的关注。
其次,李白的诗歌情感表达中融入了浪漫主义的元素。
他的诗作中常常出现意象丰富、意境深远的描写,充满了浪漫主义的色彩。
例如,在《静夜思》中,他写道:“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这段诗以简洁的语言表达了作者在夜晚思乡的情感,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写和对个人情感的抒发,展示了浪漫主义的情感追求。
李白的情感表达不仅仅是对人生的感慨,更是对美的追求和对内心世界的探索。
此外,李白的诗歌情感表达还与中国传统文化密切相关。
他的诗作中常常融入了儒家、道家和佛家的思想,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
例如,在《望庐山瀑布》中,他写道:“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这段诗以儒家的审美观念,将自然景物与人生境遇相结合,表达了对自然和人生的思考。
李白的情感表达不仅仅是个人情感的抒发,更是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扬。
综上所述,通过对李白的研究,我深刻认识到他的诗歌情感表达的丰富性和独特性。
他的情感表达充满了豪放和奔放的特点,融入了浪漫主义的元素,并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
通过他的诗作,我们可以感受到他对自然、人生和世界的热爱和思考,以及对自由、独立和美的追求。
李白的诗歌情感表达不仅仅是个人情感的抒发,更是对社会现象和人生境遇的关注,以及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扬。
李白《关山月》唐诗鉴赏详解《关山月》古诗赏析

李白《关山月》唐诗鉴赏详解《关山月》古诗赏析《关山月》由李白创作,被选入《唐诗三百首》。
这首诗在内容上仍继承古乐府,但诗人笔力浑宏,又有很大的提高。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下这首《关山月》古诗吧。
《关山月》作者:李白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
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
汉下白登道,胡窥青海湾。
由来征战地,不见有人还。
戍客望边邑,思归多苦颜。
高楼当此夜,叹息未应闲。
《关山月》【注解】:关山月:乐府《横吹曲》调名。
白登:今山西大同市东有白登山。
汉高祖刘邦曾亲率大军与匈奴交战,被围困七日。
①关山月:古乐府诗题,多抒离别哀伤之情。
②天山:指祁连山,位于今青海、甘肃两省交界。
③玉门关:在今甘肃敦煌西,古代通向西域的交通要道。
④白登:白登山,在今大同东北。
匈奴曾围困刘邦于此。
胡:此指吐蕃。
窥:有所企图。
⑤戍客:驻守边疆的战士。
边邑:也有作“边色”。
“边邑”在古代泛指边境地区。
⑥高楼:古诗中多以高楼指闺阁,这里指戍边兵士的妻子。
《关山月》【翻译】:巍巍天山,苍茫云海,一轮明月倾泻银光一片。
浩荡长风,掠过几万里关山,来到戍边将士驻守的边关。
汉高祖出兵白登山征战匈奴,吐蕃觊觎青海大片河山。
这些历代征战之地,很少看见有人庆幸生还。
戍边兵士仰望边城,思归家乡愁眉苦颜。
当此皓月之夜,高楼上望月怀夫的妻子,同样也在频频哀叹,远方的亲人啊,你几时能卸甲洗尘归来。
《关山月》【韵译】:皎洁的月亮从祁连山升起,轻轻漂浮在迷茫的云海里。
长风掀起尘沙席卷几万里,玉门关早被风沙层层封闭。
白登道那里汉军旌旗林立,青海湾却是胡人窥视之地。
自古来这征战厮杀的场所,参战者从来不见有生还的。
守卫边陲的征夫面对现实,哪个不愁眉苦脸思归故里?今夜高楼上思夫的妻子们,又该是当窗不眠叹息不已。
《关山月》【讲解】:李白(701-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秦安东),唐代著名诗人。
李白天宝初年入长安,荐于唐玄宗,待诏翰林。
后漫游江湖间,永王李璘聘为幕僚。
李白的逍遥与放浪不羁

李白的逍遥与放浪不羁李白是唐代著名的诗人,他的诗作以豪放不羁、逍遥自在的风格而闻名于世。
作为一个传统文化学者,我对李白的研究心得主要集中在他的逍遥与放浪不羁的个性特点以及这种特点在他的诗歌创作中的表现。
首先,李白的逍遥与放浪不羁可以从他的生平经历中得到印证。
李白的一生多次迁徙,他游历过许多地方,与各种各样的人交往,体验了丰富多样的人生风景。
他没有受制于传统的束缚,而是以自由自在的姿态生活着。
这种逍遥不羁的态度反映在他的诗歌中,使他的作品充满了自由奔放的气息。
其次,李白的逍遥与放浪不羁体现在他对人生的态度上。
他崇尚自然,追求人生的真实与自由。
他的诗作中常常表达对人生短暂的思考,他认为人生如梦如幻,应该珍惜当下,不受拘束地享受生活。
他不愿被世俗的束缚所困扰,而是追求内心的自由与快乐。
这种逍遥与放浪不羁的态度在他的诗歌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李白的逍遥与放浪不羁还体现在他的诗歌创作中的艺术表现上。
他的诗作以豪放的笔触和奔放的想象力为特点,他的诗句充满了生动的意象和独特的表达方式。
他常常通过描绘自然景物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他的诗作中充满了对大自然的赞美和对人生的思考。
他的诗歌语言简练,意境深远,给人以美的享受和思考的启示。
在李白的诗歌中,他常常以饮酒作为表达自己逍遥与放浪不羁的手段。
他借酒释放自己的情感,借酒来表达对人生的思考和对自由的追求。
他的诗作中常常出现饮酒的场景,他以酒为媒介,将自己的情感和思想融入其中。
他的酒诗既表达了他对人生的豁达态度,又展示了他对自然的热爱和对自由的追求。
总之,李白的逍遥与放浪不羁是他个性特点的体现,也是他诗歌创作的重要元素。
他的逍遥与放浪不羁使他的诗作充满了自由奔放的气息,使他的诗歌成为了中国古代文学的瑰宝。
他的诗作通过对自然的描绘和对人生的思考,表达了对自由和快乐的追求。
李白的诗歌不仅给人以美的享受,也给人以思考的启示,他的逍遥与放浪不羁的精神将永远激励着后人。
李白的孤独与自由

李白的孤独与自由李白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一位极具影响力的诗人,他的诗作充满了豪放奔放的个性和独特的艺术风格。
作为一个传统文化学者,我对李白的研究让我深刻认识到他的孤独与自由两个主题在他的诗作中的重要性。
首先,李白的孤独是他创作的重要源泉之一。
在他的诗作中,我们常常能感受到他对于人世间的疏离感和孤独感。
这种孤独感既来自于他内心深处的自我意识,也来自于他对于世俗生活的不满和对于现实世界的批判。
例如,在《月下独酌四首》中,他写道:“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
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
汉下白登道,胡窥青海湾。
由来征战地,不见有人还。
”这些诗句表达了他对于人世间的疏离感和对于远离尘嚣的向往,展现了他内心深处的孤独情感。
其次,李白的自由主题在他的诗作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他追求自由,崇尚自由,将自由视为人生的最高追求。
在他的诗中,我们可以看到他对于束缚和约束的反抗,对于自由的渴望和追求。
例如,在《行路难》中,他写道:“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这些诗句表达了他对于世俗的束缚的不满和对于自由的向往,展现了他追求自由的精神。
李白的孤独与自由主题在他的诗作中相互交织,相互影响。
他的孤独感使他更加追求自由,而他的追求自由又加深了他的孤独感。
这种独特的心境和情感使得他的诗作充满了独特的魅力和艺术价值。
除了孤独与自由主题,我在研究李白的诗作过程中还发现了他对于自然的热爱和对于人生的思考。
他的诗作中常常描绘了壮丽的自然景观和美丽的人生哲理。
他通过对自然的描绘和对人生的思考,表达了他对于生命的热爱和对于人生的思考。
例如,在《登金陵凤凰台》中,他写道:“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这些诗句表达了他对于自然的赞美和对于人生的思考,展现了他对于生命的热爱和对于人生的思考。
《静夜思》:李白的孤独与哲思

静夜思:李白的孤独与哲思一、引言在中国古代诗歌中,有一首脍炙人口的诗歌作品,它是李白的《静夜思》。
这首诗以简练而深邃的语言展现了李白内心深处的孤独与哲思。
本文将从几个方面对《静夜思》这首诗进行解读,剖析其中蕴含的情感和哲学意义。
二、诗歌背景《静夜思》是李白创作于唐朝初期的一首五言绝句。
据传说,这首诗是李白在逃难路上写下来的。
当时他身处异乡,寂寞无依,晚上只能借助月光下筹谋胸怀和未来憧憬。
可以说,《静夜思》不仅仅是表达了李白当时的心境,还反映出他生活中常常出现的主题——孤独和自省。
三、孤独之感1. 孤雁高飞《静夜思》开篇就写道:“床前明月光”,明月高挂天空,孤单的光辉照亮了李白靠在床前的身躯。
此时,我们可以感受到诗人内心的孤独和寂寞,就像一只孤雁高飞,无所依靠,只能凭借自己翱翔于苍穹之间。
2. 银汉横空接下来,“举头望明月”呼应着屋外明月的辉煌。
“明月”的形象让人不禁联想到牵挂着李白的家乡和亲人,同时突显了在异地漂泊中深深感受到的家乡温暖与思念。
这种对故乡和亲情的怀念更加放大了李白的孤独之感。
四、哲学思考1. 动态与静态在诗歌中,“床前明月光”描绘了一个静谧、安宁的画面。
尽管隐约可见李白身后床铺上,可是这并未消除他内心深处那种冥想和思考带来的动荡感。
从这个意义上说,《静夜思》展现了动态与静态、内心与外部环境之间的对比与冲突。
2. 天人合一在最后两句“明月照天涯,低头思故乡”,李白通过月光的形象将人与自然融为一体,表达了他对大自然和宇宙的感慨。
诗人通过思念故乡传达出他在孤独中对家园、亲情以及生命意义的深刻思考,从而进一步暗示了天人合一的哲学主张。
五、结语《静夜思》是中国文学史上不可或缺的名篇之一,它展现了李白内心深处的孤独和哲思。
通过这首诗,我们可以感受到一个神秘而富有智慧的诗人在追求自我与世界真理之路上,并用优美的词汇将其凝练、传递出来。
这使得《静夜思》成为中国文化中不朽的艺术珍品,也尝试勾勒出了李白孤独而哲思其性格特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李白古诗中的漂泊意识浅析
李白的漂泊意识具有鲜明的特征,他既有被现实逼迫下的漂泊心态,更有一种独特的自我放逐的漂泊意识。
漂泊意识是人们心灵无所皈依的时候而产生生命的漂泊流离之感。
生活的动荡变迁,人生的短暂和磨难,事业的蹉跎,都会促使漂泊意识的产生。
就李白而言,终其一生都在漂泊之中,有进京干谒求官的时候,有安史动乱乱离逃难的时候,也有被皇帝放逐贬谪的时候,更有出翰林后千金散尽,从璘兵败贬谪夜郎的时候,最终客死异乡。
李白的诗歌正是其漂泊者的心声,表现他对命运、对信仰、对生存的焦虑以及对国家与个人未来前途的恐惧、忧伤。
一、诗歌意象中的漂泊意识读李白的诗歌,我们一定会注意到其中寂寞冷清的意象,也许通过对这些富有特征性的意象分析,可以使我们更从精神上把握李白倾诉漂泊流离的痛苦和忧思。
一是愁猿意象。
猿猴哀鸣益增漂泊在外的愁绪,猿猴悲啼的意象,在漂泊诗中增添了哀伤悲戚的气氛。
李白漂泊诗有很多“愁猿” 意象的运用,天宝十三年(754) 以后安禄山逆迹已露,将带来天下动乱,诗人满怀忧情,由因至德年间皇室内讧,永王兵败丹阳,诗人因此遭受被判流夜郎的不平待遇,心态转趋悲观低沉,这增加了他更浓烈的漂泊心态。
其所作《别山僧》云:“此度别离何日见?相思一夜暝猿啼”别离在即,各自又要踏上漂泊之旅,万般愁绪,辗转难眠,
—夜猿啼更添别情。
在李白诗歌中愁猿的意象,多为悲凉哀戚,在历经漂泊沧桑、饱受风霜之余,愁猿哀啼益发令人肠断。
二是流水意象。
李白将流水意象广泛运用于诗作,有以水流四海比喻思念不绝,有以一水两端比喻相隔遥远,有以流水消逝不返象征别时容易再聚难,有以水面的茫茫与冷清比喻漂泊心境之的茫然,水意象在李白漂泊母题诗歌创作中扮演着多元的角色和功能。
天宝十三年李白与王屋人、魏万相遇于广陵,二人同舟漂泊秦淮、上金陵,二人相别时李白作《送王屋山人魏万还王屋》云:“我苦惜远别,茫然使心悲。
黄河若不断,白首长相思”以黄河入海无边无际以喻羁旅漂泊思念不尽之情。
其时,安禄山逆反之迹已显,天下即将面临大乱,诗人漂泊在外,空有忧国之心却无报国之门,心中的焦虑和痛苦难以言喻。
三是孤雁意象。
离群之雁,常运用于漂泊意象,盖因雁的习性乃是群序而飞,故前人常以“雁行”喻指兄弟相序相随,以失群“孤雁”比喻手足离散,亲人离别,故一朝失群各分飞。
在李白诗歌中,形单影只的孤雁足以使漂泊者将自身的命运联系起来,这种的表面上的相似性,为词人创造孤雁的艺术形象提供了依据。
孤雁作为表现受尽漂泊流离之苦的人们的象征,在本质上是诗人对时代苦难的亲身体验的艺术成果。
因此,李白诗歌中的孤雁意象是浓缩了的时代投影,又不仅仅是词人们漂泊生活的自我写照了。
二、李白漂泊意识的特殊性
由于在家庭出身、文化背景和宗教原因差异,大多中国文人形成了家庭人伦本位传统,如杜甫。
又有一些文人形成了个人的自由独立传统,以李白为典型。
不是说李白不喜欢安居乐业的生活,只是说他骨子里铭刻了自由与成就功名的信念,这些信念没有实现的时候他不会安定下来,平凡度
过一生,而是一直漂泊,寻找精神的依托。
一方面,自开元十二年(724) 至天宝元年(742) 待诏翰林之前,十八年间李白漫游天下、遍干诸侯,寻求入仕作积极努力,这是他的积极的入世情怀。
李白也很怀念故乡,毕竟对中国文人来说故乡是生命的根源,也是落叶最终的归宿。
是什么样的冲动让诗人拾起行囊离乡远游?大漠烽烟是鲁连口却秦兵的战场; 长安魏阙是申管晏之谈,谋帝王之术的所在是人生的理想在声声呼唤。
可以说,追求功名的理想是他不惜离家漂泊的力量源泉。
另一方面,赐金还山的李白,心境自有攀龙堕谷之叹,诗人乃藉诗酒以自适,漫游以消愁。
李白为玄宗赐金放还,初出翰林,囊中多金,与杜甫、高适同游梁、宋,秋猎孟诸。
天宝中期朝政愈趋昏暗,朝廷对外穷兵黩武,对内则屡兴大狱,李白连续几年滞留吴越、寓居金陵。
总的说来,出世思想增加了李白内心深处的漂泊意识,他没有归属感,需要寻找精神的家园,总其一生来看,他的心灵都没有得以平静过,不管出世还是入世,他都在寻觅精神的港湾,他主动赋予自己漂泊之感,去寻求他的理想和精神的乐园。
三、影响李白漂泊意识的因素
第一,漂泊意识的客观现实基础。
漂泊主题乃是以反映诗人的生存和精神状态为依归,这个主题在文学上的反映往往体现在羁旅行役题材上。
唐代前期社会稳定,交通发达,为诗人漫游提供了有利条件,即使安史之乱后,社会动荡,漫游之风也未曾衰竭。
唐代文人的行旅生活有着开掘和深化漂泊题材的生活阅历。
唐代文人
不再像魏晋六朝文人生活面狭窄,诗坛局限于一定区域,“唐代诗人在诗文中对这种漫游往往赋予一种幻想的色彩” 希望借助于科举考试的政策实现理想抱负,寒门子弟纷纷离开家乡赶赴京城应举。
然而,统治者对文人实施严厉的政策,很多文人都像李白一样被贬谪他乡,这种贬谪流移,遣散四方的现状,往往使诗人感到难以把握自己的命运,他们长期处于羁旅奔波之中,生活变得分外不安定。
第二,精神困境中的自救历来谈论李白的思想渊源,较为周延的说法,大抵以兼容并蓄为立论的基础,故而以一家学说为李白思想的主轴,向往功名和自由是他思想的主旋律还是可以说得通的。
在李白的漂泊行旅之中,追求功名利禄往往是其力量的源泉。
他往往怀抱凌云壮志和不凡的自信:“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 (《南陵别儿童入京》)求取功名。
但封建社会的现实政治往往与诗人们的理想格格不入,在屡受打击和挫败的境遇中,李白体悟出到理想未能实现的困境,进而寻求精神的自救和解放。
在这样的思想困境之下,李白需要寻求自我,领悟人生的自由内涵,因此,诗人自我放逐,漂泊羁旅意识越发强烈,唯有在这一过程中诗人才能感受到生命内在本质的价值,并以此意识作为自己免受黑暗政治精神伤害的盾牌,来确立漫游对自我人格构成的肯定性力量。
此亦是诗人在羁旅漂泊所感受到的真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