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李白诗歌中的漂泊感

合集下载

【诗歌鉴赏】李白《静夜思》原文及翻译赏析

【诗歌鉴赏】李白《静夜思》原文及翻译赏析

【诗歌鉴赏】李白《静夜思》原文及翻译赏析李白《静夜思》原文床前的明月被怀疑是地面上的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李白《静夜沉思》札记、静夜思:安静的夜晚产生的思绪。

2.床:这首诗中的“床”是争论和反对的焦点。

今天有五种说法。

① 指钻井平台。

② 指井栏。

③ 常见的假词“窗口”。

④ 按照最初的意思,即坐卧器具,“床”最晚在唐代仍然是“胡床”(即马扎,一种坐具)。

3、疑:好像。

4.抬起头:抬头看。

李白《静夜思》翻译明亮的月光洒在窗纸上,好像地面上覆盖了一层霜。

那天我情不自禁地抬起头,看着窗外天空中的明月。

我情不自禁地低下头,想着远方的家乡。

李白《静夜思》赏析《静夜思》是唐代诗人李白的一首诗。

这是一首有五大奇迹的小诗。

这首诗写于唐玄宗开元十四年(726年)9月15日扬州旅社。

李白当时26岁。

同时,还有一首歌《秋夜行》。

在一个没有星星的月夜,诗人仰望天空中的明月,想家的感觉自然而然地来了。

他写了这首名诗《寂静夜思》,这首诗流传千古,在国内外广为人知。

这首诗描述了诗人在秋夜在屋里仰望月亮的感觉。

这首诗运用隐喻、陪衬等手法来表达客居的乡愁。

语言清新简洁,魅力无穷。

它一直被广泛阅读。

《静夜思》没有奇特新颖的想象,没有精工华美的辞藻,只是用叙述的语气,写远客思乡之情,然而它却意味深长,耐人寻绎,千百年来,如此广泛地吸引着读者。

全诗从“疑”到“举头”,从“举头”到“低头”,形象地揭示了诗人内心活动,鲜明地勾勒出一幅生动形象的月夜思乡图,抒发了作者在寂静的月夜思念家乡的感受。

客中深夜不能成眠、短梦初回的情景。

这时庭院是寂寥的,透过窗户的皎洁月光射到床前,带来了冷森森的秋宵寒意。

诗人朦胧地乍一望去,在迷离恍惚的心情中,真好像是地上铺了一层白皑皑的浓霜;可是再定神一看,四周围的环境告诉他,这不是霜痕而是月色。

月色不免吸引着他抬头一看,一轮娟娟素魄正挂在窗前,秋夜的太空是如此明净。

秋月是分外光明的,然而它又是清冷的。

对孤身远客来说,最容易触动旅思秋怀,使人感到客况萧条,年华易逝。

李白《独坐敬亭山》赏析:以景寄情表达了诗人内心的孤寂和对大自然的向往

李白《独坐敬亭山》赏析:以景寄情表达了诗人内心的孤寂和对大自然的向往

李白《独坐敬亭山》赏析:以景寄情表达了诗人内心的孤寂和对大自然的向往《独坐敬亭山》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创作的一首五言绝句,这首诗虽简短,却蕴含了丰富的情感和深刻的意境,是李白表现自己精神世界的佳作。

以下是对这首诗的详细赏析:作品原文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译文及注释译文山中群鸟一只只高飞远去,天空中的最后一片白云也悠然飘走。

敬亭山和我对视着,谁都看不够,看不厌,看来理解我的只有这敬亭山了。

注释敬亭山:在今安徽宣城市北。

尽:没有了。

孤云:陶渊明《咏贫士诗》中有“孤云独无依”的句子。

独去闲:独去,独自去。

闲:形容云彩飘来飘去,悠闲自在的样子。

孤单的云彩飘来飘去。

两不厌:指诗人和敬亭山而言。

厌:满足。

创作背景此诗作于唐玄宗天宝三载(744)李白政途失意后浪迹江湖中的某一年。

詹锳《李白诗文系年》系此诗于天宝十二载(753),并认为与《登敬亭山南望怀古赠窦主簿》为前后之作。

天宝十二载,李白南下宣城。

行前,有诗《寄从弟宣州长史昭》,其中写道:“尔佐宣城郡,守官清且闲。

常夸云月好,邀我敬亭山。

”自十年前放还出翰林,李白长期漂泊,饱尝了人间辛酸滋味,看透了世态炎凉,从而加深了对现实的不满,增添了孤寂之感,然而他傲岸倔强的性格仍一如既往,因怀才不遇一直抑郁不平。

身心的疲惫,需要得到慰藉。

这期间,他写了大量的借游仙、饮酒的方式排遣苦闷的诗,也写了许多寄情山水、倾诉内心情感的诗篇,《独坐敬亭山》即是其中之一。

对此也有人提出不同看法,认为《独坐敬亭山》的写作年代值得商榷。

这首诗写于何年,在李白留存的诗稿中并没有注明,而认为这首诗写于天宝十二载只是后人推测所得出的结论。

这首诗或许不是作于天宝十二载,而是作于唐肃宗上元二年(761)的可能性更大。

上元二年,李白已岁逾花甲,在经历了安史之乱后的漂泊流离,经历了蒙冤被囚禁的牢狱之灾,经历了带罪流放的屈辱之后,李白第七次、也是最后一次来到宣城时,再也没有昔日友朋如云、迎来送往的场面了,再也没有北楼纵酒、敬亭论诗的潇洒了。

李白诗歌意象浅析

李白诗歌意象浅析

李白诗歌意象浅析李白诗歌意象浅析1、引言李白是唐代最杰出的诗人之一,其作品以其奇特、豪放、浪漫的诗风而闻名。

他的诗歌不仅在形式上充满了创新,而且在意象的表达上也颇为独特。

本文将对李白诗歌中的意象进行深入分析,探索其诗歌艺术的内涵与魅力。

2、大自然的意象大自然是李白诗歌中最为常见的意象之一。

他以其敏锐的观察力和想象力,将自然界的美景与人类情感相结合。

例如,在《静夜思》中,李白通过描绘月亮、庭院和床前的景象,表达了他在夜晚孤独时的情感。

在其他作品中,他将山水、风雨、花草等自然元素巧妙地融入诗歌,营造出壮丽、奔放的意象。

3、酒与豪情的意象酒与豪情是李白诗歌中另一个重要的意象。

他以饮酒为媒介,表达了他的豪放气概、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

李白的诗中常常出现醉酒、吟诗、乘船等场景,这些意象富有情感,充满了奔放与热情。

他通过对酒的描绘和对醉酒者的描写,表达了自己对人生的豁达和对境遇的无所畏惧。

4、与幻境的意象李白的诗歌中经常出现和幻境的意象。

这些形象既有神秘的传说人物,如吴刚、桃花源中的人物等,也有他自己幻想出来的奇异景象。

这些意象既展示了李白的想象力,又传递了他对人生的逍遥自在和对世俗束缚的嫌弃。

5、思乡与离别的意象由于李白的漂泊经历,思乡与离别的意象在他的诗歌中也占有重要地位。

他以对故乡的怀念和对亲人的思念为纽带,表达了他对家园和亲人的深情厚意。

同时,他通过描述别离时的愁苦和离别后的孤寂,传达了他对流离生活的苦楚与不满。

6、总结与展望通过对李白诗歌中意象的深入分析,我们不仅可以欣赏到他丰富的想象力和独特的艺术风格,也可以更好地理解他作品背后的情感和思想。

李白的诗歌意象丰富多样,正是这些意象的细致描绘和巧妙运用,使得他的诗歌在千百年后依然令人着迷。

附件:本文档附有李白诗歌选集,其中包含了本文中提及的相关诗歌作品。

法律名词及注释:暂无法律名词涉及。

李白《送友人》全诗详细赏析《送友人》古诗鉴赏

李白《送友人》全诗详细赏析《送友人》古诗鉴赏

李白《送友人》全诗详细赏析《送友人》古诗鉴赏《送友人》由李白创作,被选入《唐诗三百首》。

这是一首充满诗情画意的送别诗。

全诗八句四十字,表达了作者送别友人时的依依不舍之情。

此诗写得情深意切,境界开朗,对仗工整,自然流畅。

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下吧。

《送友人》作者:李白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送友人》【注解】郭:古代在城外修筑的一种外墙。

一:助词,加强语气。

蓬:古书上说的一种植物,干枯后根株断开,遇风飞旋,也称“飞蓬”。

诗人用“孤蓬”喻指远行的朋友。

征:征途。

兹:此,现在。

萧萧:马鸣声。

班马:离群的马。

这里指载人远离的马。

《送友人》【韵译】青山横卧在城郭的北面,白水泱泱地环绕着东城。

在此我们一道握手言别,你象蓬草飘泊万里远征。

游子心思恰似天上浮云,夕阳余晖可比难舍友情。

频频挥手作别从此离去,马儿也为惜别声声嘶鸣……《送友人》【翻译】青山横亘在城郭的北侧,白亮亮的河水环绕在城郭的东方。

我们即将在这里离别,你就要像孤飞的蓬草一样踏上万里征程。

空中的白云飘浮不定,仿佛你行无定踪的心绪,即将落山的太阳不忍沉没,亦似我对你的依恋之情。

我们挥手告别,从这里各奔前程,两匹马似乎也懂得主人的心情,不忍离别同伴而萧萧长鸣。

《送友人》【评析】这是首送别诗,充满诗情画意。

首联工对,写得别开生面。

先写作别处的山水:青山横亘外城之北,白水环绕东城潺流。

此两句以“青山”对“白水”,“北郭”对“东城”。

“青”、“白”相间,色彩明丽。

“横”字刻出山之静态,“绕”字画出水之动态。

如此描摹,挥洒自如,秀丽清新。

中间二联切题,写分手时的离情别绪。

前两句写对朋友飘泊生涯的关切,落笔如行云流水,舒畅自然。

后两句写依依惜别的心情,巧妙地以“浮云”、“落日”作比,来表明心意。

写得有景有情,情景交融。

尾联更进一层,抒发难舍难分的情绪。

化用:《诗经•小雅•车攻》“萧萧马鸣”句,嵌入“班”字,写出马犹不愿离群,何况人乎?烘出缱绻情谊,真是鬼斧神工。

李白诗词《梦游天姥吟留别》的诗意赏析

李白诗词《梦游天姥吟留别》的诗意赏析

李白诗词《梦游天姥吟留别》的诗意赏析李白诗词《梦游天姥吟留别》的诗意赏析在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或多或少都接触过一些经典的古诗吧,古诗是古代中国诗歌的泛称,在时间上指1840年鸦片战争以前中国的诗歌作品。

那么你有真正了解过古诗吗?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李白诗词《梦游天姥吟留别》的诗意赏析,欢迎阅读与收藏。

李白诗词《梦游天姥吟留别》的诗意赏析《梦游天姥吟留别》又名《别东鲁诸公》,是唐代大诗人李白创作的一首古体诗。

内容丰富曲折,形象辉煌流丽,富有浪漫主义色彩。

这首诗是李白离开长安后第二年写的,是一首记梦诗,也是游仙诗。

诗写梦游仙府名山,着意奇特,构思精密,意境雄伟。

感慨深沉激烈,变化惝恍莫测于虚无飘渺的描述中,寄寓着生活现实。

虽离奇,但不做作。

内容丰富曲折,形象辉煌流丽,富有浪漫主义色彩。

形式上杂言相间,兼用骚体,不受律束,体制解放。

信手写来,笔随兴至,诗才横溢,堪称绝世名作。

《梦游天姥吟留别》李白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

越人语天姥,云霓明灭或可睹。

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

天台四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

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

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

谢公宿处今尚在,渌水荡漾清猿啼。

脚著谢公屐,身登青云梯。

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

千岩万转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

熊咆龙吟殷岩泉,栗深林兮惊层巅。

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

列缺霹雳,丘峦崩摧。

洞天石扇,訇然中开。

青冥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

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

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

忽魂悸以魄动,怳惊起而长嗟。

惟觉时之枕席,失向来之烟霞。

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

别君去时何时还,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作者】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

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省秦安县),先世隋时因罪流徙中亚,他出生在安西都护府的碎叶城(今吉尔吉斯境内),五岁时随父迁居绵州彰明县(今四川省江油县)的青莲乡。

李白古诗中的漂泊意识浅析

李白古诗中的漂泊意识浅析

李白古诗中的漂泊意识浅析李白古诗中的漂泊意识浅析李白的漂泊意识具有鲜明的特征,他既有被现实逼迫下的漂泊心态,更有一种独特的自我放逐的漂泊意识。

漂泊意识是人们心灵无所皈依的时候而产生生命的漂泊流离之感。

生活的动荡变迁,人生的短暂和磨难,事业的蹉跎,都会促使漂泊意识的产生。

就李白而言,终其一生都在漂泊之中,有进京干谒求官的时候,有安史动乱乱离逃难的时候,也有被皇帝放逐贬谪的时候,更有出翰林后千金散尽,从璘兵败贬谪夜郎的时候,最终客死异乡。

李白的诗歌正是其漂泊者的心声,表现他对命运、对信仰、对生存的焦虑以及对国家与个人未来前途的恐惧、忧伤。

一、诗歌意象中的漂泊意识读李白的诗歌,我们一定会注意到其中寂寞冷清的意象,也许通过对这些富有特征性的意象分析,可以使我们更从精神上把握李白倾诉漂泊流离的痛苦和忧思。

一是愁猿意象。

猿猴哀鸣益增漂泊在外的愁绪,猿猴悲啼的意象,在漂泊诗中增添了哀伤悲戚的气氛。

李白漂泊诗有很多“愁猿”意象的运用,天宝十三年(754)以后安禄山逆迹已露,将带来天下动乱,诗人满怀忧情,由因至德年间皇室内讧,永王兵败丹阳,诗人因此遭受被判流夜郎的不平待遇,心态转趋悲观低沉,这增加了他更浓烈的漂泊心态。

其所作《别山僧》云:“此度别离何日见?相思一夜暝猿啼”别离在即,各自又要踏上漂泊之旅,万般愁绪,辗转难眠,一夜猿啼更添别情。

在李白诗歌中“愁猿”的意象,多为悲凉哀戚,在历经漂泊沧桑、饱受风霜之余,愁猿哀啼益发令人肠断。

二是流水意象。

李白将流水意象广泛运用于诗作,有以水流四海比喻思念不绝,有以一水两端比喻相隔遥远,有以流水消逝不返象征别时容易再聚难,有以水面的茫茫与冷清比喻漂泊心境之的茫然,水意象在李白漂泊母题诗歌创作中扮演着多元的角色和功能。

天宝十三年李白与王屋人、魏万相遇于广陵,二人同舟漂泊秦淮、上金陵,二人相别时李白作《送王屋山人魏万还王屋》云:“我苦惜远别,茫然使心悲。

黄河若不断,白首长相思”以黄河入海无边无际以喻羁旅漂泊思念不尽之情。

诗人李白作文600字

诗人李白作文600字

诗人李白作文600字诗人李白作文600字六篇在学习、工作乃至生活中,说到作文,大家肯定都不陌生吧,作文是经过人的思想考虑和语言组织,通过文字来表达一个主题意义的记叙方法。

那么一般作文是怎么写的呢?以下是店铺为大家收集的诗人李白作文600字6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诗人李白作文600字篇1“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多么浪漫的夸张!李白的诗让我陶醉,让我有一种天涯蜀旅之感。

他的故事也带给我许多启迪,许多沉思……“梦长银汉落,觉罢天星稀。

含悲想旧国,泣下谁能挥”回家的梦长,长如银汉,醒来后,天上的星星已经稀少。

含着悲伤思念故乡,谁能唤来红巾翠袖为我把泪擦干?诗中隐隐约约透着一丝悲凉。

这让我不禁想起了远在异乡的“妈妈”妈妈从小就不在我的身边,每当我看到其他的小朋友跟着妈妈出去逛街时我的心里非常羡慕,但也不免有一些失落感。

为什么?为什么我的妈妈不能陪在我的身边?为什么?……这样的呼喊与疑问曾多次闪现在我的脑海。

思乡之苦很痛,但思亲之苦更痛,每年的母亲节我多么想要亲手为妈妈打一盆热热的洗脚水,为妈妈洗脚。

可妈妈却连我这小小的卑微的愿望都不能实现!“风萧萧兮易水寒”“妈妈”我为您而流泪时谁能为我擦擦眼泪,有谁能理解做儿女的思母之痛啊!“妈妈”你听到我的呼唤了吗?听到了吗……啊!多么巧妙地运用,不经意间勾起多少思念和回忆。

李白的诗大多以浪漫洒脱为主,其中最令我深有感触的是《侠客行》中的:“事了拂衣去,深藏身与名”多么的'潇洒,多么浪漫,不受约束。

做自己想做的事,让我何等的羡慕。

诗人不做君王,只求披霞之翅:一群青鸟黑夜中飞翔,声声鸟啼,声声怨!叹世间有太多的不顺,只为人间潇洒走一回。

他用手中的笔直抒胸意。

把不满、自己的观想寄情于诗中,从事中展现出一个活脱、睫毛不逊的才子。

真令人佩服,叫绝。

啊!我的童年被雨季精心的描绘着,我有五彩斑斓的梦,它们都是一朵朵含苞待放的花儿,孕育在我的心底。

我也向往自己能做一位像李白那样的浪漫主义诗人,把银河抹平做纸,执这星星当成笔。

古诗欣赏:《静夜思》意境解读

古诗欣赏:《静夜思》意境解读

成为唐诗宋词等传 统诗歌的重要题材
对李白等大诗人的 创作产生了深远影 响
形成了独特的“明 月文化”,丰富了 中华文化的内涵
在现代的传播与接受
入选教材:被选入中小学教材,成为经典诵读篇目 文化传承:成为中华文化的重要代表,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文学研究:被广泛用于文学研究、诗歌鉴赏等领域,成为学术研究的热点 艺术创作:被用于音乐、绘画等艺术创作,展现出独特的艺术魅力
诗中表达的情感
思乡之情:李白在《静夜思》中表达了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孤独之感:诗人在静夜中,望着明亮的月光,倍感孤独。 怀才不遇:通过月亮的意象,表达了诗人对自身才华无法施展的感慨。 忧国忧民:李白作为一位爱国诗人,表达了对国家前途和人民命运的担忧。
分诗 第 三
析中 章 意 象
明月
明月是古诗中常见的意象,常用来表达思乡之情和离别之苦。 在《静夜思》中,明月象征着诗人内心的孤寂和落寞,营造出一种清冷、寂静的氛围。 诗人通过明月这一意象,表达了自己对故乡和亲友的思念之情,以及对美好时光的追忆和感慨。 明月还象征着美好、纯净和永恒,与诗中表达的情感相呼应,增强了诗歌的艺术感染力。
举头:表达了诗 人对明月的向往 与追求
低头:表现了诗 人内心的沉思与 感慨
明月:象征着思乡之情
思乡
静夜:营造出孤寂的氛围,引发思乡之情
床前:暗示诗人漂泊异乡,思念家乡
举头、低头:表现出诗人内心深处的思乡之情
造意 第 四
与境 章 表的 达营
诗中描绘的场景
明月当空,银辉遍洒
夜色朦胧,万籁俱寂感谢观汇 Nhomakorabea看
报 人 :
XXX
创作地点:扬州旅社
李白个人境遇
李白在创作《静 夜思》时,正流 落他乡,思念故 乡和亲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李白诗歌中的漂泊感龙慧内容摘要:李白的一生大多时候都在漂泊中度过,他身上具有强烈的漂泊意识,这也反映到了他的诗歌作品中。

本文通过剖析李白一生的漂泊经历,意在找寻出这一特定的生存方式对其精神建构及诗歌创作所产生的独特影响。

关键词:李白诗歌漂泊感前言公元725年,也就是开元13年,李白25岁,大约在这年秋天的时候,李白仗剑去国,辞亲远游。

此后,李白四处漂泊,终其一生,却再也没有回到过故乡。

可以说,漂泊感在其诗歌作品上烙下了不可忽视的独特影响。

所谓漂泊感,是人们心灵无所皈依的时候而产生生命的漂泊流离之感。

生活的动荡变迁,人生的短暂和磨难,事业的蹉跎,都会促使漂泊意识的产生。

就李白而言,终其一生都在漂泊之中,有进京干谒求官的时候,有安史动乱乱离逃难的时候,也有被皇帝放逐贬谪的时候,更有出翰林后千金散尽,从璘兵败贬谪夜郎的时候,最终客死异乡[1]。

李白的诗歌正是其在漂泊生涯中的心声,表现他对命运、对信仰、对生存的焦虑以及对国家与个人未来前途的恐惧、忧伤。

一、漂泊的一生李白诗歌中的漂泊感与其一生的遭遇密切相关,研究其“漂泊的灵魂”,首先要了解其漂泊的人生。

(一)安陆时期这是李白第一次流浪的时期,是李白实现济世理想的奋斗期,这一时期自二十六岁至四十二岁。

为了踏上仕途,他以任侠、干谒、隐居为手段,“广为结交,养望待举”。

由于“士志于道”的思想、名士传统及时代召唤等原因,李白“伏剑去国,辞亲远游”,开始读万卷书之后的行万里路,漫游兼求仕。

这一时期自开元十年始。

诗人的“事君”、“荣亲”的忠孝观念与建功济世的理想紧密相连,成为支配一生的主导思想。

(二)长安供职时期这一时期是李白的思想矛盾斗争时期,李白幻想“一鸣惊人,一飞冲天”,又是向当权者上书,同时又是避入道观假做隐士,汲汲于从民间步入庙堂。

前人与今人对这一时期的划分最一致。

玄宗后来终于认为李白“非廊庙器,赐金放之还山”,于是,李白“五噫出西京”。

若用儒家观点视之,李白徒有外王机遇,却不能因内圣而保有之,故天命糜常,就不能继续在朝供奉翰林了。

(三)东鲁、梁园时期这个时期李白开始了第二次流浪,是诗人济世理想与出世思想矛盾尖锐时期。

公元755 年,安禄山叛乱,李白辗转于宿松、匡庐之间,只是在一贯的乐观与自信之中,加进了些许的悲愤。

(四)安史之乱时期这段时期李白成了阶下囚,是诗人士济世理想执著坚持时期。

其实,个体人生与历史事件的关联并不是机械直观的,李白的这一人生时期应从安史之乱后一年(公元756 年) ,即自李兵败自杀那一年始,至李白病卒那一年(公元762年)止,凡六年。

与传统分期的一年之差反映了个人史与社会史的不完全同步。

此时期内的李白,天才情结与人生遭遇的对立发展到最高峰,似一出悲剧达到了最高潮。

士大夫做不成便罢,诗人却因误入反王军幕而牵连获罪,居然变成了阶下囚!荣亲梦也彻底破碎了,成了“辱亲人”。

诗人晚年赠张相镐中曾悲愤地感叹道:“一生欲报主,百代期荣亲。

其事竟不成,哀哉难重陈。

”出狱后又遭流放,他追怀景状曰:“平生不下泪,于此泣无穷。

”得赦放还后,有了前科的诗人不能回家做一个父亲与丈夫,只能寄居在族叔家里郁闷以终,最后的绝笔是“临路歌”,前人殊不知李白是在籍道士,在教义上“羽化登仙”。

是得道之人死后的境界,道士李白,当然相信他的死是“临路”了。

他的肉体人生太痛苦了,当然指望另有灵魂的安妥之境可以往奔!诗人的身后,儿女们的景况并不好,等同于庸碌之辈。

他曾有诗曰:“天夺壮士心”,此语看似呼天抢地,实了自况一己之哀情。

二、李白诗歌中独特的漂泊意象诗歌经常是借景抒情,寄情于物,读李白的诗歌,我们一定会注意到其中寂寞冷清的情与景,也许通过对这些富有特征性的意象分析,可以使我们更从精神上把握李白倾诉漂泊流离的痛苦和忧思。

(一)猿“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李白的诗歌里总是出现猿这个意象。

猿猴哀鸣益增漂泊在外的愁绪,猿猴悲啼的意象,在漂泊诗中增添了哀伤悲戚的气氛。

李白漂泊诗有很多“愁猿”意象的运用,天宝十三年(754)以后安禄山逆迹已露,将带来天下动乱,诗人满怀忧情,由因至德年间皇室内讧,永王兵败丹阳,诗人因此遭受被判流夜郎的不平待遇,心态转趋悲观低沉,这增加了他更浓烈的漂泊心态。

其所作《别山僧》云:“此度别离何日见?相思一夜暝猿啼”别离在即,各自又要踏上漂泊之旅,万般愁绪,辗转难眠,一夜猿啼更添别情。

在李白诗歌中“愁猿”的意象,多为悲凉哀戚,在历经漂泊沧桑、饱受风霜之余,愁猿哀啼益发令人肠断。

(二)流水李白身世浮萍,自比流水。

他将流水意象广泛运用于诗作,有以水流四海比喻思念不绝,有以一水两端比喻相隔遥远,有以流水消逝不返象征别时容易再聚难,有以水面的茫茫与冷清比喻漂泊心境之的茫然,水意象在李白漂泊母题诗歌创作中扮演着多元的角色和功能。

天宝十三年李白与王屋人、魏万相遇于广陵,二人同舟漂泊秦淮、上金陵,二人相别时李白作《送王屋山人魏万还王屋》云:“我苦惜远别,茫然使心悲。

黄河若不断,白首长相思”以黄河入海无边无际以喻羁旅漂泊思念不尽之情。

其时,安禄山逆反之迹已显,天下即将面临大乱,诗人漂泊在外,空有忧国之心却无报国之门,心中的焦虑和痛苦难以言喻。

(三)雁群雁南飞,无家可归。

迁徙是雁的特点,李白诗中经常出现雁,也许是有感而发,惺惺相惜。

离群之雁,常运用于漂泊意象,盖因雁的习性乃是群序而飞,故前人常以“雁行”喻指兄弟相序相随,以失群“孤雁”比喻手足离散,亲人离别,故一朝失群各分飞。

在李白诗歌中,形单影只的孤雁足以使漂泊者将自身的命运联系起来,这种的表面上的相似性,为词人创造孤雁的艺术形象提供了依据。

孤雁作为表现受尽漂泊流离之苦的人们的象征,在本质上是诗人对时代苦难的亲身体验的艺术成果。

因此,李白诗歌中的孤雁意象是浓缩了的时代投影,又不仅仅是词人们漂泊生活的自我写照了。

三、李白诗歌中漂泊感的根源分析(一)内心的孤独李白诗歌中总是给人一种漂泊感,无家可归的放浪形骸,其中一个原因就是他内心的孤独,或者说归属渴望。

造成李白内心深处的无依感、漂泊感,笔者以为首先在于李白身份的特殊性,即为胡人血统的身份。

李白的身世有如他思想那么飘忽不定。

在此,笔者支持陈寅恪先生关于李白身世的观点,即李白乃是西域胡人。

尽管李白多处宣称他乃是陇西成纪李氏,并且到处交攀李姓名流,攀结宗亲关系,但在当时李白始终没有真正被接纳。

例如,玄宗曾经征召李白为翰林供奉,但始终是把他当作点缀风景的轻微人物。

可以通过对比同时代王维作品,发现此期间李白几乎全是一些无关国家社稷大计的应景酬赠之作,而王维却作有大量关乎朝廷重大事件的应制、应教之文,由此得出结论:李白从来就没有真正被玄宗重视过。

找不到归依感,这在李白内心深处,无疑会加重那种与生俱来的漂泊感,从而产生可怕的孤独,这种孤独使他一直漂泊,一直寻找寄托。

同时,这样是诗人对群体的归属感的渴望。

故他在儒者为主流的唐代,难以获得群体的认同。

李白一生的漂泊证明了他这种找不到归依的孤独感。

李白自20多岁出川之后,几乎遍游天下。

李白的漫游虽然客观上造就了他的诗文创作的辉煌,但就目的而论,其出游决不是像司马迁一样是为了创作。

可以说,李白之游绝非简单的漫游,而是为了寻找援引之人,寻找出仕的机会。

事实上,包括李白扬州“散财三十万金”在内的种种行为,都不是为显示富公子哥儿的洒脱,而是为了结交友朋。

而其结交友朋的目的,表面上是为了寻求出仕机会,更深处实际上是为了获得群体认同,获得归依感,从而摆脱内心可怕的孤独。

可以试举一例以说明李白心语之迹。

如《春日独坐寄郑明府》一诗:“燕麦青青游子悲,河堤弱柳郁金枝。

长条一拂春风去,尽日飘扬无定时。

我在河南别离久,那堪对此当窗牖。

情人道来竟不来,何人共醉新丰酒。

”一位朋友的失约竟然让豪放的李白如此悲愁,如此无所适从,令人费解。

表面上是李白情深义重,其实是内心的孤独,这种孤独使李白无论走到哪里,诗歌中都充满了漂泊他乡的感觉。

(二)精神上的自我救赎李白的漂泊,也是一种灵活的游走,是一种自我救赎。

假如“众人皆醉我独醒”,功利世界不再显得可亲可爱,占统治地位的主流生活成为险恶的渊数,成为他者,成为实现自我的障碍。

法国的存在主义者萨特,在其一个独幕剧间隔中,借用剧中人的口,道出自己一个很著名的观点:他人就是地狱! 可见在构成人际关系中,人须努力在人之间超拔,人须在他人的眼里证明自己,证明自己活得不错,还象个人!就如同李白的自我价值不能自恰、自适、自我完满一样,他须得有另一他者作为评判。

因为他无法在皇权的评价体系中获得自我认定,来证明自己的价值。

自我价值在皇权评价体系中,是以对现实社会的掌控和改变作为依据的,但改变现实世界是需要多种因素和条件的。

李白也不见得就必然有使“寰区大定,海县清一“的治国方略,尽管我们对他们的诗歌才能实在敬佩爱戴,视之“仙圣”,对其在诗歌中描绘出的经世济用之宏图,也多以褒扬宽仁之心包容。

(三)动荡不安的时代因素李白在朝廷收到排挤,被唐玄宗“赐金还山”,体面地打发了之后,人们念念不忘他的遭受谗言,为他鸣不平。

但对于李白而言,就是怎样走出朝廷为主导构成的价值氛围中。

前面说到,在唐代,尽管它同其他封建时期相比,算得上是一个开明的封建君主时代,但是,就其构成的基本的社会氛围而言,还是只有一条道。

正如马克思恩格斯所说:统治阶级的思想在每一时代都是占统治地位的思想。

这就是说,一个阶级是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物质力量,同时也是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精神力量。

这就是李白个人想要实现自己,须得借助于皇权,借助于占统治地位的精神力量来实现自己的理想。

在这种价值单一的情况下,假若诗人遭际到被皇权遗弃或排挤打击,想要冲出这个唯一的价值氛围,想要逃出它的强大的吸引力,是非常困难的。

何况这种吸引力具有黑色般的强大力量,黑色的吸附力。

怎样逃避它的吞噬,这是每一个诗人都必须面对的课题。

杜甫在怀念李白的诗句中写道:“文章憎命达,魑魅喜人过”大凡诗人都会遇到不幸的遭际,这种不幸,也含有诗人在精神上的无所归依。

所以,李白依凭的就只能是山川风月,他的放浪形骸、醉生梦死、及时行乐恰恰是对千古不移的皇权统治秩序的恒定性之反叛。

漂泊就成了反叛的一种形式,一种载体。

李白在骨子里,一直对漫游天下有着理想性的情结,即使在他念念不忘的“奋其智能,愿为辅弼,使寰区大定,海县清一”的事君之道的热狂之中,亦未能忘记“浮四海,横八荒,出宇宙之寥廓,登云天之渺茫”。

所以,他自己认为的最为如意的状态是事君之道成,荣亲之义毕,然后与陶朱、留侯,浮五湖,戏沧州。

真可谓“身居魏阙之上,心在江海之间。

”诗人们原本是想求取功名,博得个封侯荫子,留名青史。

然而,在这个动力的驱使下,走出家门、游走天下。

然而在其奋发的过程中,或者因为仕途上的挫折,或者因为及第愿望的落空等等,这个原本的目标逐渐丧失其本源目的,逐渐淡出其视野,而走向了另一途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