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李白诗歌中的月意象

合集下载

论李白诗歌中的月意象

论李白诗歌中的月意象

论李白诗歌中的月意象李白是唐代著名的浪漫主义诗人,他的诗中有很多吞吐山河、包孕日月的壮美意象。

极大地丰富了李白诗歌的艺术蕴含,他的作品的艺术个性是独一无二的。

特别是月意象在李白的诗作中反复的出现,其使用的次数之多,频率之高,可谓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成为李白诗歌鉴赏中的一条绚丽的风景线。

据《全唐诗》统计,李白的近千首诗中涉及月亮的就有400多首,仅“月”的意象就出现了336次,纵观李白所有的咏月诗歌,在他的笔下,月亮有各种形态的月、各种色彩的月、各种景物中的月,各种地点的月、各个时节的月等等。

在李白的咏月诗中,月意象具有丰富的意蕴。

像陶渊明的“菊”、陆游的“梅”一样,成了诗人的化身。

一.“月”负载了诗人执着的理想追求“月”是中国古典诗词中用得最多的意象之一,然而李白诗中的“月”绝非现代意义上的自然月,而是借“月”传达诗人无限的情思和心绪。

诗人曾有着“济苍生”、“安社稷”、“忧黎元”的远大政治报负和人生理想,其诗中多次以大鹏自喻,“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上李邕》),“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正是其远大的志向、报负的生动反映与形象写照。

但是他那种“不屈己,不干人”的平交王候的狂傲而张扬的个性导致了被“赐金放还”,遭受到最严重的人生挫折,但他却绝不因此而屈服。

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中,他明白地宣示:“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为坚持自己的理想绝不奴颜婢膝,表现出对统治者的蔑视和决绝的态度,并坚持寻找自己理想中的世界:“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表现出对人生理想的执着追求。

李白之所以选择明月作为自己感情交流的对象,是源于他现实生活中的孤独与尴尬;他渴望功名,却仕途坎坷;他追求自由却备受压抑;他向往人格平等,却在森严的等级中举步维艰。

月亮皎洁、纯净和冰清玉洁,李白像古人一样也经常用月来象征人的高洁品质,使其诗歌表现出一种人格力量和个性魅力。

李白诗歌中月意象的发展

李白诗歌中月意象的发展

李白诗歌中月意象的发展【摘要】李白作为盛唐文化孕育出的天才诗人,似一轮皎洁的明月永悬于盛唐诗坛。

他一生以妙笔写月,身后留下许多关于他和月亮的传说。

从诗人生平出发,梳理“月”意象在李白诗歌创作中的发展,分析李白写月诗的艺术特色,从而阐释诗人如何以明月寄托自己的生命与豪情。

【关键词】李白诗歌“月”意象一、李白诗歌中月意象浅析“望月怀远”“月下相思”是古诗中写月最多的一种意象。

古诗中的月亮是“思乡”的代名词。

有名的如王建的《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今夜明月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诗句通过疑问,委婉地表达了诗人对故乡朋友的深深的思念,点出了被这月圆之夜勾起的人间离愁。

李白对此也有自己的独创,如脍炙人口的《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诗人通过奇特的想象,将皎洁的月光疑作地上的秋霜,这一“疑”引出下句举头望月低头思乡的低回深情。

“关山月”是李白诗歌中独树一帜的意象。

在诗人的笔下,“边塞”“明月”“关”成为不可分割的有机体。

如《关山月》中“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关山月是乐府旧题,《乐府古题要解》对关山月的解释是“关山月,伤离别也”,主题基调是“缠绵哀伤”。

李白的《关山月》也离不开伤离别,但是伤的雄壮沉痛,有太白风骨。

月作为一种语言形象,把唐朝西北边塞的风情点缀的苍茫悲壮,把这个特定的地理空间转化成了艺术上的心里空间。

在诗境中,明月跨越万里长空,为戍守边疆的征夫和苦待闺中的思妇架起了一座桥梁。

月是他们共同的寄托,千里相对、流照亲人。

二、从诗人生平看月意象的发展李白幼年和青年都在蜀中度过,汉和西域两种文化的熏陶,造就了他豪放不羁的性格。

成长于书香气息浓厚的家庭中,李白从小就受到良好的教育,读书泛览百家,不事章句,颂慕功成而身退的英雄,鄙视皓首穷经的儒生,向慕神仙长生之术。

还未经历世俗沾染的他,保留着心中的一份本真,将年少的洁净赋予月亮。

正是李白的天真烂漫,才能举头望月便吐出“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的率真。

论李白《静夜思》的明月意象

论李白《静夜思》的明月意象

论李白《静夜思》的明月意象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这是李白的《静夜思》。

此诗生动形象,情真意挚,意境新奇,是中国思乡诗的代表,被誉为一首“无比精粹而不失伟大的东方乡情曲”⑴,它创造了在中国诗歌中独树一帜的新“月象”──“思乡的明月”。

一、中国诗歌的原初“月象”在我国古典诗歌中,月和梅、兰、竹、菊等都是富有丰富内蕴的意象。

那么,月为什么能成为一大意象呢?它的原初形象和在诗中的表现形式是什么?探讨这些问题,是对李白“思乡的明月”的意象进行分析的前提条件。

1、明月的语言形象诗歌是靠意象说话的,诗歌的语言就是意象的语言。

意象作为诗歌艺术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作用十分关键,而作为意象物质外壳的语言形象对于诗歌来说也是至关重要的。

为此,今人陈植锷在《诗歌意象论》中指出,“一首诗歌艺术性的高低,取决于语言意象化的程度如何。

”月作为一种自古有之而为人熟悉的自然景物,常能通过视觉冲击引起人们的微妙感觉,上升为一种特定的情绪,直至成为某种意象,从而阐释、实现“言外之意”的深层内涵。

正是因为明月具有这鲜明丰富的语言形象,李白、杜甫、王昌龄、李商隐、孟浩然……常是一卷在手,沐一身月辉,纳一空月光,抒胸中浊气、释天地愁绪,不断赋予其不同的内蕴,造就了月在中国历史文化和文学艺术中的显赫地位。

2、“月象”的原初形态月亮在古代就成为先人崇拜的对象。

据考古研究表明,我国在商周时就有了对于月亮的崇拜。

至秦汉以后,民间拜月己成为风俗,显著地表现在每年的中秋节。

另外,由于月亮有阴晴圆缺和月食现象,引起了人们的想象,制造了“天狗吃月”等传说,又因月中有模糊图像且有所变化,人们将月亮进一步神化,如“嫦娥奔月”、“吴刚伐树”、“月中玉兔”、“月中蟾蜍”等等。

这些神话反映了古人对月亮的崇拜和赞美,在民间一代代地流传下来。

但值得注意的是,由于月亮出现在夜晚,晶莹澄澈,且与太阳相比属阴,传说中的月神总是作为一个完美而又纯洁、具有万般柔情的女子形象出现,寄托了人们对母性的向往与怀念。

李白诗中“月亮”意象的诠释

李白诗中“月亮”意象的诠释

李白诗中“月亮”意象的诠释“月”是中国人文中一个具有特殊含义意蕴丰富的文化意象。

作为广阔渺远中的冰镜玉璧般的自然之物,因人主观的心绪的差别,可以引生出不同的感想;面对亘古不变,清辉永存,自然勾起人们飞跃的神思,探索人生的哲理与宇宙的奥妙。

再者由于传统美妙动人而诉说不尽的人文烙印的叠加,更加辉映出意蕴丰富的内涵,比如中秋节,起于古人祭月节,源于远古人类对自然的祟拜,碧空如洗,圆月如盘,赏月之余,会情不自禁地想起远游在外客居异乡的亲人,包含着一份深切的思念,是最具人情味,最有诗意的节日。

它深刻地影响着中国人的审美思维与中国人的某些文化特质。

在中国文学中,它是有生命的,不但和人一样具有思想感情,而且也最善解人意,无论你喜怒哀乐,都能成为你的朋友,中国文人自然喜欢借月抒怀。

李白的咏月诗不仅数量多,而且成就大。

据统计,其现存的诗中涉及咏月的诗就有382首,占总数的38%。

它的诗歌带有强烈的主观色彩,主要表现为抒写豪迈的气概、激昂的情怀,很少对客观物象和具体事物作细致的描绘,抒情方式最具鲜明特点,往往是喷发式,如狂飙如火山,想象是变幻莫测,发想无端,奇之又奇,意境开阔雄古,充分体现了盛唐诗歌蓬勃向上的时代精神,可以说:“李白的魅力就是盛唐的魅力”。

月的形象也丰富多彩。

如溪月、天山月、溪江月、峨嵋月、关山月等,在大多数情况下,诗中的月不是孤立的,它和周围其它景物一起组成新意象,成为作者面对现实、思考人生时的参照物。

诗人把自己的生活和命运与之融为一体,使月成为自己生命的一部分。

因而意境显得生动形象、平中见奇,内容丰富,寓意深远。

所以古人有言,太白豪放,惊动千古,气盖一世,横被六合,可谓力敌造化。

一、作为美的形象,象征美好,也代表爱《古风(其十)》:“明月出海底,一朝开光耀”,此处取出自海底“明月”意象作比,来形容鲁仲连的风采,表达对鲁为人排难中伤、功成不受爵、高风亮节的景仰;借此表达诗人的志趣与抱负。

《古风(二十七)》:“眉目艳皎月,一笑倾城欢”以“皎月”比女子,极言秀美动人,倾城倾国。

李白诗中月意象的文化意蕴

李白诗中月意象的文化意蕴

李白诗中月意象的文化意蕴
李白诗中,月亮意象的文化意蕴丰富多元,被广泛用于中国古典文学中。

月亮
象征着美丽,同时也蕴藏着丰富的寓意。

从古至今,月亮往往被借作画面或比喻的对象,在中国古典诗歌中月亮的描述不仅阐述古人对美的敬服心理,而且也体现
出李白诗歌里深沉的思想内容。

李白诗中,月亮意象充满深刻的意义,可以说是多义多面,在应用上也十分广泛。

从其本质上来说,月亮是一种抒发情绪的艺术性对象,对于诗人来说,月亮也代表着灵性,也反映着内心的贵重情意,有时还代表着失意与空虚,因此它在诗歌中成为一种深具隐喻性的艺术工具。

李白的《静夜思》、《月光》等诗均有月亮的描写,这些诗歌展现了诗人内心
深处的思绪,他们就像抓住月亮而来的清晨全情投入,用文字勾勒出月的姿色与繁华的景色,展现其对月的崇敬情怀。

古诗里月亮意象的文化意蕴不仅表现出古人审美观念优美临摹,而且也能体现
出情感的高度表达力,更能丰富于文章中象征性的修复元素,为诗歌增添完美情调。

因此,作为古典文学的杰出代表,李白的诗中月亮意象的文化意蕴可谓声势浩大,非常值得我们学习和膜拜。

李白诗中的“月”意象浅谈

李白诗中的“月”意象浅谈
众 多 的 古 代 诗 人 中 ,表 现 得最 复杂 、 最全面、 最 完 美 。我 们 可 以说李 白的月意象代表了我 国古代诗人的月意象的最高成就。 2李 白 写月 的艺 术 李 白写月的诗歌在 艺术上有 自己的独特之处,大致可概
从少年时代的 “ 小时不识月, 呼作 白玉盘” , 到后来 《 将进 括 为 以下 三 点 : 首先 , 格调多变 , 情感强烈 。诗人对月的描写, 时喜时悲, 酒》 中的“ 人生得意须尽欢 , 莫使 金樽 空对月” 以及 《 月下独酌》 中“ 花 间一 壶 洒 , 独酌无相亲 , 举 杯 邀 明月 , 对 影成 三 人 ” , 他 将 或愁或乐, 完全取决于 自己的主观感情。 喜怒情愁, 吐露纸上。 白杨 秋 月苦 , 早 落 豫 辛 山” “ 风吹寒梭响, 月 入 空 闺 悲” , 或 寂 生才情寄托于皎洁的月色 ,写出了许 多名垂千 古的佳句名 “
看来 , 李 白将 月入诗 , 并对 月猜想 , 向月发问, 这是有意无意地 过, 但在李 白的笔下又有 了新 的生命 , 成为新 的意象 。月 , 这
受 了诗人屈原 的《 天问》 的启发和影响 。 1 李 白诗中月的人格化
一Hale Waihona Puke 文 学中永恒 的歌咏对 象, 也正是经过李 白的再创造 , 才变得
格 外 有诗 意 。
李 白笔下 的月亮大 多是拟人化 的,诗人赋予它人的思想 再次, 构思巧妙, 富有新意 。《 静夜思》 是被广为传诵的写 情感和动作 。《 梦 游 天 姥 吟 留 别》中 , “ 湖月照我影 , 送 我 至 剡 月 诗 。 “ 床 前 明 月光 , 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 低头思故乡” 。 霜” 来 比地 上 明 亮 的 月光 , 既 写 出 了月 光 的 洁 白, 又 烘 溪” 中的一个“ 送” 字, 使诗人梦境 中的月亮显得那样多情 。明 诗 人 用“ 月把他 的影子照在镜湖之上 ,又送他降落在谢公当年歇过的 托 了游 子 静夜 思乡 时 内心 的凄 凉 。

李白月意象对后世诗歌的影响

李白月意象对后世诗歌的影响

李白作为唐代最伟大的诗人之一,其作品中的“月”意象不仅在当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且对后世的诗歌创作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以下是对李白月意象对后世诗歌影响的具体分析。

一、丰富了诗歌的创作题材李白笔下的“月”意象,以其独特的审美价值和深厚的文化内涵,成为了诗歌创作的重要题材。

在后世的诗歌中,许多诗人继承了李白的传统,以月为题材,抒发情感,表达心境。

如杜甫的《月夜忆舍弟》、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等,都是借月抒怀的佳作。

二、提升了诗歌的审美境界李白诗歌中的“月”意象,常常与超脱、清雅、空灵等审美境界相联系,这对后世的诗歌创作起到了重要的启示作用。

在后世的诗歌中,许多诗人以月为载体,追求高远、淡泊的审美情趣,营造出一种独特的诗意氛围。

如白居易的《望月有感》、杜牧的《泊秦淮》等,都是借助月亮的描绘,提升了诗歌的审美境界。

三、拓展了诗歌的情感表达方式李白诗歌中的“月”意象,不仅是一种自然景象,更是诗人内心情感的寄托。

在后世的诗歌中,许多诗人借鉴了李白这种情感表达方式,将月亮作为情感的载体,抒发内心的喜怒哀乐。

如李煜的《相见欢》、李清照的《如梦令》等,都是借助月亮来表达内心的情感。

四、促进了诗歌与音乐的结合李白诗歌中的“月”意象,经常被谱成歌曲传唱,这对后世的诗歌与音乐的结合起到了推动作用。

在后世的诗歌中,许多诗人将自己的作品谱成歌曲,使诗歌与音乐相互融合,进一步提升了诗歌的艺术魅力。

如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等,都是诗歌与音乐完美结合的典范。

综上所述,李白月意象对后世诗歌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它不仅丰富了诗歌的创作题材和情感表达方式,而且拓展了诗歌的审美境界和促进了诗歌与音乐的结合。

因此,李白月意象成为了中国诗歌史上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对后世的诗歌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论李白诗中月的意象论文综述

论李白诗中月的意象论文综述

论李白诗中月的意象摘要号称“诗仙”的李白一生创作诗歌近千首,唯独对月情有独钟。

其诗中月的意象丰富多彩,意蕴深厚,喻美人,思故乡,表理想,示品质,表现突出,手法奇特,既有对前朝月的意象的继承,也有自己推陈出新的新果,同时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关键词李白诗歌月意象前言从母梦长庚而生到醉酒捞月而亡,李白的一生与明月结下了不解情缘。

在李白近千首诗中涉月诗达四百多首,而有月意象的诗歌也高达三百三十六例。

他诗中得月是其人生境遇的真实写照,从少年时渴望报效国家为国出力到青年时的意气风发外出干谒,从中年的怀才不遇、报国无门的不得志到老年时的四处流走最后醉酒捞月而亡的伤怀,明月见证了其辛酸的一生,而其诗中月所表达的意象也千变万化。

1.李白诗中月的意象的内涵“意象”是一种以诗词为载体的修辞艺术的基本符号,它是语言表达中的一种文化情感的郁结,是作者经过审美经验的筛选,融入特定的“情感和意味”,用语言媒介呈现出来的并能够引起读者的心理画面和“文化”回忆的某种物象。

李白诗中月的意象被其赋予了特殊意义,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展现:1.1以明月比喻美人和恋情古代常用“闭月羞花”、“花容月貌”来形容女子的容貌美丽。

眉如远黛、目若星辰,鼻小而挺、嘴红而润,顾盼之间,熠熠生辉,此等容貌令花也羞愧,月也躲闪。

可见古人常用月来比喻女子的清纯美丽。

而李白的诗中月的意象也多有这种象征、比喻意。

笔者认为,在他心目中自是认为恋人应比月美,恋情应比月纯。

如“眉目艳皎月,一笑倾城欢。

”(《古风》二十六),用比喻和夸张的笔法写女子的美丽无比。

又如“衔杯映歌扇,似月云中见。

”《相逢行》,即以月比人,又以人比月。

写歌女用歌扇遮面的娇羞貌恰似时而云翳雾罩,时而半露娇面的云中美月。

再如“翠娥婵娟初月辉,美人更唱舞罗衣。

”《忆旧游》写歌女的美丽,犹如新月之清辉,而且舞艺出众,歌声甜美,“清风吹歌入空去,歌曲自结行云飞。

”实际上也反映出人世间最美好的感情。

1.2以明月来表达对故乡、亲人的思念之情诗人怀着满腔激情离开自己的故乡、亲人外出寻找报效祖国的门路,可事不随人愿,接连的四处碰壁,人心的奸诈更是使其心境凄寒,思念故乡、亲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李白诗歌中的月意象
【摘要】月意象在李白诗歌中占有重要作用,他是我国古代写月亮最多的诗人,也代表描写月亮的最高成就。

月在他的笔下富有深刻的象征意义与情感内涵,思乡、怀人、自喻无所不有,充分张扬了诗人的个性,体现了盛唐的气度,为月文化的继承和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关键词】李白;月;意象
中国古典诗词中的意象,是主观情意和外在物象相融合的产物,是诗人将心中之“意”诉诸外在之“物”的结果。

在诗歌中,意象是最基本的审美单位,它们都有各自的象征意义,并且饱含着无限情思,皆着诗人之色彩。

月亮是中国古典诗歌中最典型的传统意象之一,是思乡、怀人的凭借,在诗仙李白的笔下,月被赋予了新的生命,摇曳生姿。

据《全唐诗》【1】统计,李白的近千首诗中涉及月亮的有400多首,仅“月”这个意象就出现了336次。

在李白的诗中,月亮不再是单纯的客体,而是诗人人格理想的化身,他们同样孤独,同样高洁,人格化的月亮与诗人的心灵世界相契合,具有独特的象征意味和情感内涵。

第一,月宣泄了李白无限的苦闷、失落与悲愁。

诗人一生曾被赏识、又弃官、流放、漂泊,月亮的阴晴圆缺与他坎坷一生的经历相符。

“三杯拂剑舞秋月,忽然高咏涕泗涟。

”(《玉壶吟》)饮尽三杯浊酒,拔剑对着秋月挥舞,高声吟咏,泣涕涟涟。

这两句诗将诗人的激愤苦闷之情表现的淋漓尽致。

“迁客此时徒极目,长洲孤月向谁明。

”(《鹦鹉洲》)此诗写于李白被流放时期,一腔热血遭到打击后,诗人借纯洁干净的月亮控诉社会的不合理现象。

李白在《月下独酌(其一)》中写到“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

”诗人举起酒杯邀明月共饮,低头看到三个身影。

月亮不知道畅饮的乐趣,只有影子陪在他身边。

他在政治失意后写下这首诗,表达了自己的孤寂忧愁。

诗中描写了诗人自身、影子和月亮,看似把寂寞环境描写的十分热闹,实则将这份寂寞渲染的更加深刻。

刘大杰认为李白“在诗歌的语言上,放射出五光十色的绮丽的光辉,形成明朗透彻的个性”。

【2】清新明朗的语言风格,使李白诗歌中的月在宣泄孤独失落的感情时别具一格。

第二,月代表了诗人执着的理想追求和精神归宿。

《中国文学发展史》中这样写道:“他厌恶现实的鄙俗,反抗封建传统的一切束缚。

他把孔、孟那一般人,看作是礼教的奴隶”,“他这种排圣贤,反封建,鄙权贵,轻礼教的思想,贯通他的全部作品”。

【2】李白不仅有“天生我材必有用”的自信,又有“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的理想抱负。

首先,李白诗歌中的月亮寄托了他的人生理想。

李白在艺术中追求理想的浪漫主义创作方法是他豪迈伟岸性格的体现。

“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诗人充满豪情壮志,想要腾空而上,摘取皎洁的明月。

这正是其远大志向的生动反映与真实写照。

“含光混世贵无名,何用孤高比明月”(《行路难》其三),劝人淡泊名利,不慕虚名。

其次,明月象征了诗人的高洁品质。

月亮本身就是纯洁明净的,李白借对月的描写表达自己的高洁志向。

他在《江上吟》中写道,“屈平辞赋悬日月,楚王台榭空山丘。


当繁华逝去,唯有屈原之精神和天地并存,与日月同光。

在诗中,他毫不吝啬地赞扬了屈原的高洁品质,当然这也是诗人自身品格的写照。

第三,李白诗中的月寄托了无尽的思乡和怀人的情意。

“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

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

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

”凄凉寂静的长安夜城,沉浸在漫漫的月色中,家家户户捣衣的声音清晰入耳。

风呼呼的肆虐,却吹不尽家人对远戍玉门关亲人的无尽思念。

什么时候才能打败胡人,使我的丈夫远离战场,回到家乡来呢?这是李白边塞诗《子夜吴歌·秋歌》中的月和情。

“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

“一片”与“万户”,写光写声,似对非对,措辞天然而得咏叹味。

此句情景交融,寄托了妻子对丈夫无尽的思念和期盼。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望着深邃天空清晰的明月,我把满满的愁绪托付给它,希望这种感情能随风陪伴着你。

这是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的月与情。

本来无知无情的明月,竟变成了一个了解自己,富于同情的知心人,她能够而且愿意接受自己的要求,将自己对朋友的怀念和同情带到辽远的夜郎之西,交给那不幸的迁谪者。

李白将自己的感情赋予月,使之同样具有感情,即人格化,浑然天成。

第四,李白诗中的月也包含着哲学思考。

《把酒问月》中“但见宵从海上来,宁知晓向云间没。

”明月在夜间从东海升起,拂晓隐没于西天云海,如此循环不已,尘世间便在其反复出没中推演至今。

这两句既表达了对明月踪迹难测的惊异,也隐含着对人们不知珍惜美好时光的叹惋。

“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说。

”二句造语极具重复、错综、回环之美,且有互文之妙。

古人今人何止恒河沙数,只如逝水,然而他们见到的明月则亘古如斯。

后两句在前两句基础上进一步把明月长在而人生短暂之意渲染得淋漓尽致。

前两句分说,后两句总括,诗情哲理并茂,读来意味深长,回肠荡气。

初读《古朗月行》时,觉得它表达的是作者年少时对明月的认识和幻想。

但是深入去解析时,却读出了一丝理趣,那是一种深层的潜在的具有超越性的生存之理。

诗中对过去的月亮的描写是“白玉盘”和“瑶台镜”,这些是美好的意象。

而如今的月亮却“蚀圆影”和“夜已残”。

这鲜明的对比,写出的是过去月亮和现在月亮的对立和矛盾。

这种深刻的哲学思想折射的是生存的悲剧,体现作者的悲哀和抑郁之情。

就像蓝冰所说的“这是对诗中潜在生命哲理的认同。

”【3】
李白心中的月是苦闷,是忧愁;是理想追求是精神归宿;是思乡是怀人;是深刻的哲学思考……这位“盛唐之音”孕育出来的伟大诗人,将夜空中的皓月引为人生知己,可谓因月而生,又因月而死,与月结下了一生的不解之缘。

他对月亮的描写,更是为中国传统文化中月意象的继承与发展做出巨大贡献,影响深远,不愧为一代诗仙。

参考文献:
[1]全唐诗[M].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社,1960.
[2]刘大杰.中国文学发展史[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515
[3]蓝冰.论李白咏月诗的哲理表现[J].内蒙古社会科学(汉文版),1999,7:6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