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建模教材(第四章)

数学建模教材(第四章)
数学建模教材(第四章)

第4章数学规划模型

本章研究数学规划模型,其中包括:线性规划、整数规划、非线性规划、多目标规划与动态规划等内容.

线性规划模型

线性规划是运筹学的一个重要分支,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线性规划不仅在理论上已趋向成熟,而且在实际应用中也日益广泛与深入.本节将借助Lingo数学软件对线性规划模型进行求解.

4.1.1问题的提出

在生产管理和经营活动中经常提出一类问题,即如何合理地利用有限的人力、物力、财力等资源,以便得到最好的经济效果.

引例1 普通生产计划安排问题

某工厂在计划期内要安排生产Ⅰ、Ⅱ两种产品,已知生产单位产品所需的设备台时及A、B两种原材料的消耗,如表4-1所示.该工厂每生产一件产品Ⅰ可获利2元,每生产一件产品Ⅱ可获利3元,问应该如何安排计划使该工厂获利最多

表普通生产计划安排问题

ⅠⅡ

设备原材料A 原材料B

利润1

4

2

2

4

3

8台时

16kg

12kg

引例2 奶制品的生产计划问题

一奶品加工厂用牛奶生产A、B两种奶制品,1桶牛奶可以在甲类设备上用12小时加工成3公斤A,或者在乙类设备上用8小时加工成4公斤B,根据市场需求,生产的A、B全部能售出,且每公斤A获利24元,每公斤B获利16元.现在加工厂每天能得到50桶牛奶的供应,每天正式工人总的劳动时间为480小时,并且甲类设备每天最多能加工100公斤A,乙类设备的加工能力没有限制.试为该厂制定一个生产计划,使每天获利最大,并进一步讨论以下3个附加问题:

⑴若用35元可以买到1桶牛奶,应否做这项投资若投资,每天最多购买多少桶牛奶

⑵若可以聘用临时工人以增加劳动时间,付给临时工人的工资最多是每小时几元

⑶由于市场需求变化,每公斤A的获利增加到30元,应否改变生产计划

4.1.2模型建立

1.引例1普通生产计划安排问题的模型建立

对于引例1,可以设x、y分别表示在计划期内产品Ⅰ、Ⅱ的产量.若用z表示

利润,这时,23z x y =+.因为设备的有效台时为8,因此应有限制条件:28x y +≤;同理考虑原材料的不同限制,可得如下限制条件:416x ≤,412y ≤.综上所述,该计划问题可用数学模型表示为:

目标函数:max 23z x y =+

约束条件:28

416412x y x y +≤??≤??≤?

0,0x y ≥≥

2.引例2奶制品生产计划问题的模型建立

对于引例2,可以设每天用1x 桶牛奶生产A ,用2x 桶牛奶生产B .类似引例1可得奶制品生产计划问题的数学模型:

目标函数:12max 7264z x x =+

约束条件:1212150

1284803100x x x x x +≤??+≤??≤?

120,0x x ≥≥

从以上两例可以看出,他们都属于同一类优化问题,他们的共同特征: ⑴每一个问题都用一组决策变量12(,,

,)n x x x 表示某一方案;这组决策变量的值

就代表一个具体方案,一般这些变量取值都是非负的;

⑵存在一定的约束条件,这些约束条件可以用一组线性等式或线性不等式来表示;

⑶都有一个要求达到的目标,它可用决策变量的线性函数来表示,这个函数称为目标函数.

满足以上三个条件的数学模型称为线性规划数学模型.其一般形式为:

目标函数:1122max(min)n n z c x c x c x =++

+

约束条件:11112211

211222

221122(,)(,)(,)n n n n m m mn n m

a x a x a x

b a x a x a x b a x a x a x b ++≤=≥??++≤=≥??

??++

≤=≥?

120,0,0n x x x ≥≥≥

4.1.3模型求解

1.引例1普通生产计划安排问题的模型求解

使用Lingo 数学软件对引例1进行求解,编写程序如下:

max =2*x+3*y; x+2*y<8; 4*x<16; 4*y<12; end

求解结果为:目标函数的最大值14z =,即可获得最大利润14元;最优生产计划方案是:生产产品Ⅰ4件,生产产品Ⅱ2件.

2.引例2奶制品生产计划问题的模型求解

使用Lingo 数学软件对引例2进行求解,编写程序如下:

max =72*x1+64*x2;

x1+x2<50;

12*x1+8*x2<480; 3*x1<100; end

求解结果为:每天用20桶牛奶生产A ,用30桶牛奶生产B ,最大利润是3360元.下面来回答三个附加问题:

⑴针对附加问题1,可假设应投资购买x 桶牛奶,目标函数应修改为:

12max 726435*z x x x =+-

关于牛奶的约束条件也应作相应的修改:

1250x x x +<+

通过编程求解得:最大利润增加到3490元,因此,应作该项投资,每天最多购买10桶牛奶.

⑵针对附加问题2,首先将劳动时间480小时增加1个小时,对原问题进行求解,可得最大利润由3360元增加到3362元,其中增加的2元就是劳动时间的影子价格.因此,若可以聘用临时工人以增加劳动时间,付给临时工人的工资最多是每小时2元.其次,若还想知道以低于每小时2元的价格增加劳动时间,最多可购买多少劳动时间可以对目标函数以及关于劳动时间的约束条件作类似的修改,然后进行求解.例如,若以每小时元的价格聘用临时工人,最多可购买小时.

⑶针对附加问题3,只需改变目标函数中的系数即可.将原来的目标函数改为:

12max 9064z x x =+,约束条件不变.通过求解可得:最大利润有所增加,由原来的

3360元增加到3720元,但生产计划没有改变,仍然是每天用20桶牛奶生产A ,用30桶牛奶生产B . 4.1.4应用实例

例1一个家庭有625英亩的土地可以用来种植农作物,这个家庭考虑种植的农作物有玉米、小麦和燕麦,预计可以有1000英亩-英尺的灌溉用水,农场工人每周可以

投入的工作时间为300小时,其他的数据在表4-2中给出,为能够获得最大收益,每种作物应该种植多少

表农场问题的有关数据

玉 米 小 麦 燕 麦 现有量 灌溉用水(英亩-英尺) 劳力(人-小时/周) 收益(美元)

400

200

250

1000 300

解 设应种植玉米1x 英亩,小麦2x 英亩和燕麦3x 英亩.可得如下线性规划模型:

目标函数:123max 400200250z x x x =++

约束条件:1231231233 1.510000.80.20.3300625x x x x x x x x x ++≤??++≤??++≤?

1230,0,0x x x ≥≥≥

使用Lingo 数学软件进行求解,编写程序如下:

max =400*x1+200*x2+250*x3;

x1+x2+x3<625; *x1+*x2+*x3<300; 3*x1+x2+*x3<1000; end

程序运行结果为:应分别种植玉米187.5英亩,小麦437.5英亩和燕麦0英亩,获最大收益162500美元.

例2 某市有甲、乙、丙、丁四个居民区,自来水由A 、B 、C 三个水库供应.四个区每天必须得到保证的基本生活用水量分别为30,70,10,10千吨,但由于水源紧张,三个水库每天最多只能供应50,60,50千吨自来水.由于地理位置的差别,自来水公式从各水库向各地区送水所需付出的引水管理费不同(见表4-3,其中C 水库与丁地区之间没有输水管道),其它管理费用都是450元/千吨.根据公司规定,各区用户按照统一标准900元/千吨收费.此外,四个区都向公司申请了额外用水量,分别为每天50,70,20,40千吨.该公司应如何分配供水量,才能获利最多

为了增加供水量,自来水公司正在考虑进行水库改造,使三个水库每天的最大供水量都提高一倍,问那时供水方案应如何改变公司利润可增加多少

表引水管理费

引水管理费(元/千吨)

甲 乙 丙 丁 A B C

160 140 190

130 130 200

220 190 230

170 150 /

解 决策变量应为A 、B 、C 三个水库(1,2,3)i =分别向甲、乙、丙、丁四个区

(1,2,3,4)j =的供水量.设i 水库向j 区的日供水量为ij x 千吨,由于C 水库与丁区之间

没有输水管道,即340x =,因此只有11个决策变量.于是可得如下线性规划模型: 目标函数:11121314max (450160)(450130)(450220)(450170)z x x x x =-+-+-+-

21222324313233

(450140)(450130)(450190)(450150)(450190)(450200)(450230)x x x x x x x +-+-+-+-+-+-+-

约束条件:水库供应量限制可以表示为:

1112131421222324313233506050

x x x x x x x x x x x +++≤+++≤++≤ 各区基本用水量与额外用水量限制为:

11213111213111213111213130807014010301050x x x x x x x x x x x x ≤++≤≤++≤≤++≤≤++≤

0,1,2,3;1,2,3,4ij x i j ≥==

使用Lingo 数学软件进行求解,编写程序如下:

max =(450-160)*x11+(450-130)*x12+(450-220)*x13+(450-170)*x14

+(450-140)*x21+(450-130)*x22+(450-190)*x23+(450-150)*x24 +(450-190)*x31+(450-200)*x32+(450-230)*x33; x11+x12+x13+x14<50; x21+x22+x23+x24<60; x31+x32+x33<50; x11+x21+x31<80; x11+x21+x31>30; x12+x22+x32<140; x12+x22+x32>70; x13+x23+x33<30; x13+x23+x33>10; x14+x24<50; x14+x24>10; end

程序运行结果为:A 水库向乙区供水50千吨;B 水库向乙、丁区分别供水50,10千吨;C 水库向甲、丙分别供水40,10千吨.最大利润为47600元.

对于本例来说,无论是目标函数还是约束条件都显得比较麻烦,特别是目标函数为多项相加.随着水库与居民区个数的增加,程序会更加复杂.下面来研究更一般的编程方法.

为此,需假定C 水库向丁地区的引入管理费用为无穷大,本例可用1000元/千吨来代替.

使用Lingo 数学软件中的高级编程技巧进行求解,编写程序如下:

model:

sets:

sk/1..3/:g;

dq/1..4/:sl1,sl2;

link(sk,dq):c,x;

endsets

data:

c=160 130 220 170

140 130 190 150

190 200 230 1000;

g=50 60 50;

sl1=30 70 10 10;

sl2=80 140 30 50;

enddata

[obj] max=@sum(link(i,j):x(i,j)*(450-c(i,j)));

@for(sk(i):@sum(dq(j):x(i,j))

@for(dq(j):@sum(sk(i):x(i,j))>sl1(j));

@for(dq(j):@sum(sk(i):x(i,j))

end

程序运行结果完全相同.如果三个水库每天的最大供水量都提高一倍,只需将数据段中的供水量修改成:g=100 120 100;或者对第一个约束条件作简单修改,在小于号后面将供水量扩大2倍,其它条件不变.最后的运行结果为:A水库向乙区供水100千吨;B水库向甲、乙、丁区分别供水30,40,50千吨;C水库向甲、丙分别供水50,30千吨.总利润为88700元.

评注:本例考虑的是将某种物资从若干供应点运往一些需求点,在供需量约束条件下使总费用最少,或总利润最大.这类问题一般称为运输问题.

注意:本例目标函数采用的是最大利润,而非最小成本.一般来说,成本最小,未必利润最大.当总收入是常数时,最小成本与最大利润是等价的;若总收入随决策变量的改变而变化时,最小成本与最大利润并不等价.通常追求的目标应该是最大利润,而非最小成本.

非线性规划

在工程技术、经济管理、交通运输和日常生活等诸多领域中,很多实际问题可以归结为线性规划问题,其目标函数和约束条件都是自变量(决策变量)的一次函数(线性函数).但是,还有另外一些问题,其目标函数和(或)约束条件很难用线性函数表达.如果目标函数或约束条件中包含有非线性函数,就称这种规划问题为非线性规划问题.由于计算机技术的快速发展,使非线性规划的理论及其应用在近几十年来得以长驱进展.特别是Lingo数学软件的开发与应用,对非线性规划模型的求解提供了很大的帮助.

4.2.1问题的提出

1.引例1液体原料混合问题

某公司将4种不同含硫量的液体原料(分别记为甲、乙、丙、丁)混合生产两种产品(分别记为A 、B ).按照生产工艺的要求,原料甲、乙、丁必须首先倒入混合池中混合,混合后的液体再分别与原料丙混合生产A 和B .已知原料甲、乙、丙、丁的含硫量分别是3,1,2,1(%),进货价格分别为6,16,10,15(千元/吨);产品A 、B 的含硫量分别不能超过,(%),售价分别为9,15(千元/吨).根据市场信息,原料甲、乙、丙的供应没有限制,原料丁的供应量最多为50吨;产品A 、B 的市场需求量分别为100、200(吨),问应如何安排生产

2.引例2最佳选址问题

某乡镇由12个主要的自然村组成,每个自然村的位置(用平面坐标x ,y 表示,距离单位:km )和自然村的人口数(R )如表4-4所示. 试根据需要解决如下问题:

⑴ 目前准备在该乡镇建一个服务网点为各村提供各种服务,那么服务网点应该建在何处

⑵ 假设各村人口增长了一倍,需要建两个服务网点,确定其位置.

表最佳选址问题

0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X y R

0 0 600 1000 800 1400 1200 700

600

800 1000 1200 1000 1100

4.2.2模型建立

1.引例1液体原料混合问题的模型建立

设11,y z 分别是产品A 中来自混合池和原料丙的吨数;22,y z 分别是产品B 中来自混合池和原料丙的吨数;混合池中原料甲、乙、丁所占的比例分别为124,,x x x ,优化目标是总利润(z )最大.

目标函数为:

11221212412max 9()15()10()(61615)()z y z y z z z x x x y y =+++-+-+++

1241124212(961615)(1561615)(910)(1510)x x x y x x x y z z =---+---+-+-

约束条件为:

⑴原料最大供应限制:412()50x y y +≤

⑵产品最大需求限制:1122100,200y z y z +≤+≤ ⑶产品最大含硫量限制:

1241112422

1122

(3)2(3)22.5, 1.5x x x y z x x x y z y z y z ++++++≤≤++

⑷其它限制:12412411221,,,,,,,0x x x x x x y z y z ++=≥

2.引例2最佳选址问题的模型建立 (1)模型一的建立

设服务网点的坐标为:(,)a b ;自然村的位置坐标:(,),1,2,,12i i x y i =;自然村的人口数:,1,2,

,12i r i =,服务网点到各自然村的距离为:,1,2,

,12i d i =.以自然

村的人口数作为距离的权重,优化的目标为总距离最小.

目标函数为:12

1

min i i

i z rd

==

约束条件为:1,2,

,12i d i ==

(2)模型二的建立

设两个服务网点的坐标分别为:(,),1,2i i a b i =;自然村的位置坐标:(,)j j x y ,

1,2,

,12j =;自然村的人口数:,1,2,

,12j r i =;服务网点i 到自然村j 的距离为:

,1,2;1,2,,12ij d i j ==;服务网点i 对自然村j 服务的人口数为:,1,2ij c i =;

1,2,,12j =;(),1,2k i i =表示第i 个服务网点服务的人口数占人口总数的比例.以服

务网点对自然村服务的人口数作为距离的权重,优化的目标为总距离最小.

目标函数为:12

2

11min (,)(,)j i z c i j d i j ===?∑∑

约束条件:12112

121(,)(,)()()=()2()(,)2()j j i d i j c i j e i e i k i r j c i j r j ===?=?

?

=???

??

?

??≥??

∑∑∑

从以上两个引例可以总结出非线性规划的一般模型: 目标函数:12max(min)(,,

,)n z f x x x =

约束条件:1212

(,,,)0,1,2,,(,,,)0,1,2,,i n j n h x x x i m

g x x x j l ==??≥=?

目标函数为一般非线性函数,约束条件为一般非线性等式或非线性不等式.一般

来说,目标函数与约束条件中只要有非线性项存在,即为非线性规划.特别地,若某非线性规划的目标函数为决策变量的二次函数,约束条件又全是线性的,就称这种规划为二次规划.

4.2.3模型求解

1.引例1液体原料混合问题的模型求解

使用Lingo 数学软件进行求解,编写程序如下:

max =(9-6*x1-16*x2-15*x4)*y1+(15-6*x1-16*x2-15*x4)*y2+(1-10)*z1+(15-10)*z2; x4*(y1+y2)<50;

y1+z1<100;y2+z2<200;

((3*x1+x2+x4)*y1+2*z1)/(y1+z1)<; ((3*x1+x2+x4)*y2+2*z2)/(y2+z2)<; x1+x2+x4=1; end

用Lingo 求解时,如果怀疑不是全局最优解,用"LINGO|OPTIONS "菜单命令启动"Global Solver "选项卡上的"Use Global Solver "选项,然后求解,可以得到全局最优解如下:24220.5,100x x y z ====,其余为0;目标函数值为450.如果将产品最大含硫量限制的约束条件作简单修改后,也可直接进行求解,并得到相同的结果.修改后的程序如下:

max =(9-6*x1-16*x2-15*x4)*y1+(15-6*x1-16*x2-15*x4)*y2+(1-10)*z1+(15-10)*z2; x4*(y1+y2)<50;

y1+z1<100;y2+z2<200;

!((3*x1+x2+x4)*y1+2*z1)/(y1+z1)<; (3*x1+x2+**z1<0;

!((3*x1+x2+x4)*y2+2*z2)/(y2+z2)<; (3*x1+x2+*y2+*z2<0; x1+x2+x4=1; end

2.引例2最佳选址问题的模型求解

针对模型一,使用Lingo 数学软件进行求解,编写程序如下: model :

title :最佳选址(一); sets :

point/1..12/:x,y,r,dis; endsets data :

X=0 ; Y=0 ;

r=600 1000 800 1400 1200 700 600 800 1000 1200 1000 1100; enddata

@for (point(i): dis(i)=((x(i)-a)^2+(y(i)-b)^2)^(1/2)); min =@sum (point: dis*r); end

用Lingo 求解得到结果为: 3.601, 6.514a b ==.

针对模型二,若取(1)(2)0.5

k k

==,使用Lingo数学软件进行求解,编写程序如下:

model:

title:最佳选址(一);

sets:

point/1..12/:x,y,r;

weizhi/1..2/:a,b,e;

link(weizhi,point):c;

endsets

data:

X=0 ;

Y=0 ;

r=600 1000 800 1400 1200 700 600 800 1000 1200 1000 1100;

enddata

submodel xuanzhi:

min=@sum(link(i,j): c(i,j)*((a(i)-x(j))^2+(b(i)-y(j))^2)^(1/2));

@for(weizhi(i): @sum(point(j):c(i,j))=e(i));

@for(point(j): @sum(weizhi(i):c(i,j))) >2*r(j));

endsubmodel

calc:

e(1)=@sum(point:r);

e(2)=@sum(point:r);

@solve(xuanzhi);

@ole('选址.xls','最佳位置a')=a;

@ole('选址.xls','最佳位置b')=b;

@ole('选址.xls','最优方案')=c;

Endcalc

End

用Lingo求解得到结果为:两个服务网点的位置坐标为:(1.92,7.70);(5.70,5.00)各服务网点服务人数对照表见表4-5.

表服务人数对照表(限制服务网点的服务人数相同)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人口总数(千人)

网点1 网点2 0

2 0

0 0

2

0 2

针对模型二,若不考虑服务网点服务人数的限制,使用Lingo数学软件进行求解,编写程序如下:

model:

title:最佳选址(一);

sets:

point/1..12/:x,y,r;

weizhi/1..2/:a,b,e;

link(weizhi,point):c;

endsets data :

X=0 ; Y=0 ;

r=600 1000 800 1400 1200 700 600 800 1000 1200 1000 1100; enddata

submodel xuanzhi:

min =@sum (link(i,j): c(i,j)*((a(i)-x(j))^2+(b(i)-y(j))^2)^(1/2)); !@for(weizhi(i): @sum(point(j):c(i,j))=e(i)); @for (point(j): @sum (weizhi(i):c(i,j))>2*r(j)); endsubmodel calc :

!e(1)=@sum(point:r); !e(2)=@sum(point:r); @solve (xuanzhi);

@ole ('选址.xls','最佳位置a')=a; @ole ('选址.xls','最佳位置b')=b; @ole ('选址.xls','最优方案')=c; endcalc

用Lingo 求解得到结果为:两个服务网点的位置坐标为:(6.434,3.411);

(2.540,7.936),各服务网点服务人数对照表见表4-6.

表服务人数对照表(服务网点服务人数不限制)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人口总数(千人)

网点1 网点2 0 0 2 0 0 0 0 0 0 2 0 0

2

4.2.4应用实例

例1求解二次规划:

22

1212

min 810z x x x x =+--

12326

x x +≤

120,0x x ≥≥

解 本例编写简单的Lingo 程序即可求解,编写Lingo 程序如下:

max =8*x1+10*x2-x1^2-x2^2;

3*x1+2*x2<6; 求解结果为:120.308, 2.538x x ==;目标函数值为:min 21.308z =

例2 一个飞行管理问题

在约10,000米高空的某边长160公里的正方形区域内,经常有若干架飞机作水平飞行.区域内每架飞机的位置和速度向量均由计算机记录其数据,以便进行飞行管

理.当一架欲进入该区域的飞机到达区域边缘时,记录其数据后,要立即计算并判断是否会与区域内的飞机发生碰撞.如果会碰撞,则应计算如何调整各架(包括新进入的)飞机飞行的方向角,以避免碰撞.现假定条件如下:

⑴不碰撞的标准为任意两架飞机的距离大于8公里;

⑵飞机飞行方向角调整的幅度不应超过30度;

⑶所有飞机飞行速度均为每小时800公里;

⑷进入该区域的飞机在到达区域边缘时,与区域内飞机的距离应在60公里以上;

⑸最多需考虑6架飞机;

⑹不必考虑飞机离开此区域后的状况.

请你对这个避免碰撞的飞行管理问题建立数学模型.列出计算步骤,对以下数据进行计算(方向角误差不超过度).要求飞机飞行方向角调整的幅度尽量小.设该区域4个顶点的座标为(0,0),(160,0),(160,160),(0,160).

记录数据为:

飞机编号横座标x 纵座标y 方向角(度)

1 150 140 243

2 85 85 236

3 150 155

4 14

5 50 159

5 130 150 230

新进入 0 0 52注:方向角指飞行方向与x轴正向的夹角.

试根据实际应用背景对你的模型进行评价与推广.

解模型一:圆状模型

下面是本例圆状模型建模的全过程.

1.问题分析

根据题目的条件,可将飞机飞行的空域视为二维xoy平面中的一个正方形区域,顶点(0,0),(160,0),(160,160),(0,160).各架飞机的飞行方向角为飞行方向与x 轴正向夹角(转角).根据两飞机不碰撞的标准为二者距离大于8km,可将每架飞机视为一个以飞机坐标点为圆心、以4km为半径的圆状物体(每架飞机在空域中的状态由圆心的位置矢量和飞行速度矢量确定).这样两架飞机是否碰撞就化为两圆在运行过程中是否相交的问题.两圆是否相交只要讨论它们的相对运动即可.

2.模型假设

⑴飞机进入区域边缘时,立即作出计算,每架飞机按照计算后的指示立即作方向角改变;

⑵每架飞机在整个过程中至多改变一次方向;

⑶忽略飞机转向的影响(转弯半径和转弯时间的影响);

⑷新飞机进入空域时,已在空域内部飞行的飞机的飞行方向已调合适,不会碰撞;

⑸对每架飞机方向角的相同调整量的满意程度是一样的.

3.模型的建立

符号说明:

i,j表示第i,第j架飞机的圆心;

表示第i架飞机与第j架飞机的碰撞角,是两圆公切线的夹角中指向圆的那个ij

角的一半,ij ji αα=;

ij v 表示第i 架飞机相对于第j 架飞机的相对飞行速度; ij r 表示第i 架飞机与第j 架飞机的圆心距;

ij β表示第i 架飞机对于第j 架飞机的相对速度与两架飞机圆心连线的夹角.规定以第i 架飞机为原点,i →j 连线从i 指向j 为正方向,逆时针旋转为正角,顺时针旋转为负角;

AB ,CD 为两圆的公切线,//,//im AB in CD . 另外再引入记号:

i θ表示第i 架飞机的飞行方向与x 轴正向的夹角(转角);

(,)i i x y 表示第i 架飞机在坐标系中的位置矢量; i v 表示第i 架飞机的飞行速度矢量.

由前面的分析将飞机作为圆状模型进行研究.两圆不相交,则表明不会发生碰撞事故;若两圆相交,则表明会发生碰撞事故.为了研究两飞机相撞问题,采用相对速度作为研究对象,因为飞机是否相撞的关键是相对速度,图4-1给出任意两架飞机间的关系.

图4-1 第i 架飞机与第j 架飞机的碰撞角

由图4-1中的关系得到两飞机不相撞(两圆不相交)的充要条件是||||ij ij βα>.当

||||ij ij βα≤时,则通过调整两架飞机的方向角i θ,j θ,使飞机不相撞.

首先讨论相对飞行速度的方向角ij β的改变量ij β?与第i 、第j 架飞机方向角的改变量i θ?, j θ?的关系.

由题目条件知,对于第i 架飞机:||800i v km A ==.设第i ,j 架飞机改变飞行方

向前的速度分别为:i 1i i v Ae θ=,i 1j j v Ae θ

=;

改变飞行方向后的速度分别为:i()2i i i v Ae θθ+?=,i()

2j j j v Ae

θθ+?= .

则飞行方向改变前后的相对速度分别为:

i i 1

11()j i ij i j v v v A e e θ

θ=-=- i()

i()222()j j i i ij i j v v v A e e θθθθ+?+?=-=-

2i()

i()i 1i ()

()

j j i i j i ij

ij v A e e v A e e θθθθθθ+?+?-=-

cos()isin()cos()isin()

cos isin cos isin i i i i j j j j i j j j

θθθθθθθθθθθθ+?++?-+?-+?=

+--

2sin

(sin i cos

)2

2

2

sin

(sin

i cos

)

2

2

2

i i j j

i i j j

i i j j

i j i j

i j

θθθθθθθθθθθθθθθθθθ+?--?+?++?+?++?-=

-++-

i

2

sin 2sin 2

i j

i i j j

i j

e

θθθθθθθθ?+?+?--?=

-

即2ij v 与1ij

v 辐角相差

2

i j

θθ?+?.将其归纳为:

定理 对第i ,j 架飞机,其相对速度方向角的改变量ij β?等于两飞机飞行方向角的改变量之和的一半

2

i j

θθ?+?.

由题目的要求调整飞行方向角时不能超过30°,即|i θ?|≤30 , i=1,2,…,6. 要保证调整飞行方向后飞机不碰撞,应有: ||ij ij ij ββα+?≥ 于是可得如下非线性规划模型: 目标函数:6

21min ||i i θ=?∑

约束条件:||,,1,2,,6,2||301,2,,6ij ij ij i j ij i i j i j i ββαθθβθ+?≥=≠???+??

?=

??

?≤=??, 其中ij β,ij α可由题中已知的参数计算得到:

=arcsin(8/)ij ji ij r αα=

;ij r =

2

2

sin sin arctan arctan cos cos i j j i ij i j

j i

y y x x θθβθθ--=--()-()

; 其中,2arctan b a ()与arctan b a ()的区别为:2

arctan b

a

()表示取值位于π-到π之间的辐角:可根据点(,)a b 所在的象限确定.由此计算得到的ij β取值位于2π-到2π之间,还需要将它转换到π-到π之间(超过π时就减去2π;小于π-就加上2π).

4.模型求解

计算任两架飞机间的参数ij β,编写Matlab 指令如下: clear,clc

x=[ 150 140 243;85 85 236;150 155 ;... 145 50 159;130 150 230;0 0 52]; x0=x(:,1); y0=x(:,2);

xita=x(:,3)*pi/180; b=zeros(6); for i=1:6

for j=i+1:6

x11=cos(xita(i))-cos(xita(j)); x12=sin(xita(i))-sin(xita(j)); if x11>=0

b(i,j)=atan(x12/x11); elseif x12>=0

b(i,j)=pi+atan(x12/x11); elseif x12<0

b(i,j)=-pi+atan(x12/x11); end

x21=x0(j)-x0(i); x22=y0(j)-y0(i); if x21>=0

b(i,j)=b(i,j)-atan(x22/x21); elseif x22>=0

b(i,j)=b(i,j)-atan(x22/x21)-pi;

elseif x22<0

b(i,j)=b(i,j)-atan(x22/x21)+pi;

end

if b(i,j)>pi

b(i,j)=b(i,j)-2*pi;

elseif b(i,j)<-pi

b(i,j)=b(i,j)+2*pi;

end

end

end

b=b*180/pi;

save beta b

计算结果见表4-7.

β的值

表使用Matlab计算得到的

ij

1 2 3 4 5 6

1

2

α可以在Lingo中直接计算.编写求解该问题的Lingo程序如下:对于

ij

model:

title:飞行管理问题的非线性规划模型一;

sets:

plane/1..6/:x0,y0,d_cita;

! d_cita为调整的角度;

link(plane,plane)|&1#lt#&2:alpha,beta;

endsets

data:

x0,y0=

150 140

85 85

150 155

145 50

130 150

0 0 ;

beta=

; enddata !计算alpha;

@for (link(i,j):@sin (alpha*3./180)=8/((x0(i)-x0(j))^2+(y0(i)-y0(j))^2)^.5); @for (link(i,j):@abs (beta(i,j)+*d_cita(i)+*d_cita(j))>alpha(i,j);); @for (link:@bnd (0,alpha,90));

@for (plane:@bnd (-30,d_cita,30)); [obj]min =@sum (plane:(d_cita)^2); end

5.结果检验

对题目所给实例进行计算得如下调整方案:

10θ?=, 20θ?=, 3 2.062465θ?=, 4-0.4954514θ?=, 50θ?=, 6 1.567013θ?=.

各飞行方向角按此方案调整后,系统各架飞机均满足||ij ij βα>(即不会相撞).其中有些飞机对可能会有||0.01ij ij βα-<(°是题目要求的计算精度).如果希望

||0.01ij ij βα≥+,只须将模型中的ij α用0.01ij ij αα=+代替即可.

6.模型评价与改进

此模型采用圆状模型分析碰撞问题是合理的,同时采用相对速度作为判断标准,既体现了碰撞的本质(相对运动),又简化了模型的计算.

题目要求飞机飞行方向角调整的幅度尽量小,这个尽量小是针对每架飞机而言的,同时也要求整体满意程度(即对管理层而言,应使每架飞机的调整都尽量的小).因此构造目标函数时,也可以认为若对方向角调整量最大的飞机而言,其调整量可满意,则由假设(5)对其余飞机调整量均可满意.即要求每架飞机的调整量都小于某个数

θ(0)θ≥.故目标函数也可取:min θ.于是可得如下线性规划模型:

目标函数:min θ

约束条件:||,,1,2,,6,2

||301,2,,6||1,2,,6ij ij ij i j ij

i i i j i j i i ββαθθβθθθ+?≥=≠???+???=????≤=?

?≤=??

,, 模型二: 最短距离模型

1.问题分析

目标函数的选取与模型一相同.进入该区域的飞机在到达该区域边缘时,与区域内的飞机的距离应在60km 以内,很容易验证目前所给数据是满足的,因此,约束条件只需要限制任意两架位于该区域内的飞机的距离应大于8km .但这个问题的难点在于飞机是动态的,这个约束不好直接描述.为此,可以考虑在飞行过程中任意两架飞机的最短距离大于8km 即可.飞行时间可以只考虑一架飞机飞越该区域所需的最长时

间,若超过这个时间,即使两架飞机的最短距离小于8km ,由于飞机已经离开该区域,因此不再予以考虑.

2.模型假设 与模型一相同.

3.模型的建立 符号说明:

i θ表示第i 架飞机的飞行方向与x 轴正向的夹角(转角);

00(,)i i x y 表示第i 架飞机在调整前的位置坐标; (,)t t i i x y 表示第i 架飞机t 时刻的位置坐标; t 表示飞机的飞行时间; v 表示飞机的飞行速度;

i T 表示第i 架飞机飞出区域的时刻;

max T 表示任意一架飞机在该区域内停留的最长时间; min{,}ij i j T T T =;

*

ij

t 表示第i 架飞机与第j 架飞机距离最短的时刻; i θ表示第i 架飞机的飞行方

ij r 表示第i 架飞机与第j 架飞机的距离;

2()[]64ij ij f t r =-

记飞机飞行速率为v ,以当前时刻为0时刻,设第i 架飞机在调整前的位置坐标为00(,)i i x y ,t 时刻的位置坐标(,)t t i i x y ,即

00cos ,sin t t i i i i i i x x vt y y vt θθ=+=+

如果要严格表示两架位于该区域内的飞机的距离应大于8km ,则需要考虑每架飞机在区域内到为飞行时间的长度.记i T 为第i 架飞机飞出区域的时刻,即

00min{0:cos 0,160;sin 0,160}i i i i i T t x vt y vt θθ=>+=+=

记t 时刻第i 架飞机与第j 架飞机的距离为ij r ,并记2()[]64ij ij f t r =-,这时在区域内飞机不相撞的约束条件就变成了

2()[]640,(0)ij ij ij f t r t T =-≥≤≤ 其中

min{,}ij i j T T T = 此外,经过计算可以得到:

002002

()(cos cos )(sin sin )64ij i i j j i i j j f t x vt x vt y vt y vt θθθθ=+--++---

2

ij ij ij ij z b z c =++

其中

2sin

2

i j

ij z vt θθ-=

00002[()sin

()cos

2

2

i j

i j

ij i j i j b x x y y θθθθ++=--+-

002002()()64ij i j i j c x x y y =-+--

所以,()ij f t 是一个关于ij z 的二次函数,当2

ij ij b z =-

,即/4sin

2

i j

ij t b v θθ-=-(记

为*ij t )时,函数()ij f t 取最小值2

/4ij ij b c -+.

若*

0ij t <,只要初始时刻不相撞即可,此时满足条件,不需要限制; 若*ij ij t T ≥,只需要()0ij ij f T ≥即可;

若*0ij ij t T <<,*2()/40ij ij ij ij f t b c =-+≥即可,即.

实际上,()0ij ij f T ≥在*0ij ij t T <<时也成立,因此,可以不再附加*ij ij t T ≥的条件,

于是可得如下非线性规划模型:

目标函数:6

21min ||i i θ=?∑

约束条件:2*||301,2,,6

()040,(0)

i ij ij ij

ij ij ij i f T b c t T θ??≤=?

≥??-≤<

4.模型求解

由于ij T 的计算相当复杂,求解时可进一步简化:不单独考虑每架飞机在区域内停

留的时间,而以最大时间max 0.283()T h ==代替,此时所有max =ij T T .实际上强化了问题的要求,即考虑了有些飞机可能已经飞出区域,但仍不允许两架飞机的

距离小于8km .

这个简化的模型可以如下输入Lingo软件:

model:

title: 飞行管理问题的非线性规划模型二;

sets:

plane/1..6/:x0,y0,cita0,cita1,d_cita;

!cita0表示初始角度,cita1为调整后的角度,d_cita为调整的角度;

link(plane,plane)|&1#lt#&2:b,c;

endsets

data:

x0,y0,cita0=

150 140 243

85 85 236

150 155

145 50 159

130 150 230

0 0 52;

max_cita=30;

t_max=;

v=800;

pi=3.;

enddata

init:

d_cita=0 0 0 0 0 0;

endinit

@for(plane:cita1-cita0=d_cita);

@for(link(i,j):b(i,j)=

-2*(x0(i)-x0(j))*@sin((cita1(i)+cita1(j))*pi/360)

+2*(y0(i)-y0(j))*@cos((cita1(i)+cita1(j))*pi/360);

c(i,j)=(x0(i)-x0(j))^2+(y0(i)-y0(j))^2-64;);

!避免碰撞的条件;

!右端点非负;

@for(link(i,j):[right]

(2*v*t_max*@sin((cita1(i)-cita1(j))*pi/360))^2

+b(i,j)*(2*v*t_max*@sin((cita1(i)-cita1(j))*pi/360))

+c(i,j)>0);

!左端点非负;

@for(link(i,j):c(i,j)>0);

!最小点非负;

@for(link(i,j):[minimum]@if(-b(i,j)/4/v/@sin((cita1(i)-cita1(j))*pi/360)#g t#0#and#

-b(i,j)/4/v/@sin((cita1(i)-cita1(j))*pi/360)#lt#t_max,

b(i,j)^2-4*c(i,j),-1)<0);

!@for(link(i,j):b(i,j)^2-4*c(i,j)<0);

@for(link:@free(b));

建模与仿真

第1章建模与仿真的基本概念 参照P8例子,列举一个你相对熟悉的简单实际系统为例,采用非形式描述出来。 第2章建模方法论 1、什么是数学建模形式化的表示?试列举一例说明形式化表示与非形式化表示的区别。 模型的非形式描述是说明实际系统的本质,但不是详尽描述。是对模型进行深入研究的基础。主要由模型的实体、包括参变量的描述变量、实体间的相互关系及有必要阐述的假设组成。模型的非形式描述主要说明实体、描述变量、实体间的相互关系及假设等。 例子:环形罗宾服务模型的非形式描述: 实体 CPU,USR1,…,USR5 描述变量 CPU:Who,Now(现在是谁)----范围{1,2,…,5}; Who.Now=i表示USRi由CPU服务。 USR:Completion.State(完成情况)----范围[0,1];它表示USR完成整个程序任务的比例。参变量 X-----范围[0,1];它表示USRi每次完成程序的比率。 i 实体相互关系 (1)CPU 以固定速度依次为用户服务,即Who.Now为1,2,3,4,5,1,2…..循环运行。 X工作。假设:CPU对USR的服务时间固定,不(2)当Who.Now=I,CPU完成USRi余下的 i X决定。 依赖于USR的程序;USRi的进程是由各自的参变量 i 2、何谓“黑盒”“白盒”“灰盒”系统? “黑盒”系统是指系统内部结构和特性不清楚的系统。对于“黑盒”系统,如果允许直接进行实验测量并通过实验对假设模型加以验证和修正。对属于黑盒但又不允许直接实验观测的系统,则采用数据收集和统计归纳的方法来假设模型。 对于内部结构和特性清楚的系统,即白盒系统,可以利用已知的一些基本定律,经过分析和演绎导出系统模型。 3、模型有效性和模型可信性相同吗?有何不同? 模型的有效性可用实际系统数据和模型产生的数据之间的符合程度来度量。它分三个不同级别的模型有效:复制有效、预测有效和结构有效。不同级别的模型有效,存在不同的行为水平、状态结构水平和分解结构水平的系统描述。 模型的可信度指模型的真实程度。一个模型的可信度可分为: 在行为水平上的可信性,即模型是否重现真实系统的行为。 在状态结构水平上可信性,即模型能否与真实系统在状态上互相对应,通过这样的模型可以对未来的行为进行唯一的预测。 在分解结构水平上的可信性,即模型能否表示出真实系统内部的工作情况,而且是惟一表示出来。 不论对于哪一个可信性水平,可信性的考虑贯穿在整个建模阶段及以后各阶段,必须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1在演绎中的可信性。2在归纳中的可信性。3在目的方面的可信性。 4、基于计算机建模方法论与一般建模方法论有何不同?(P32) 经典的建模与仿真的主要研究思路,首先界定研究对象-实际系统的边界和建模目标,利用已有的数学建模工具和成果,建立相应的数学模型,并用计算装置进行仿真。这种经典的建

数学建模讲义第一章

第一章引言 众所周知,21世纪是知识经济的时代,所谓知识经济是以现代科学技术为核心,建立在知识和信息的生产、存储、使用和消费之上的经济;是以智力资源为第一生产力要素的经济;是以高科技产业为支柱产业的经济。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是知识经济的基本要求和内在动力,培养高素质、复合型的创新人才是时代发展的需要。创新人才主要是指具有较强的创新精神、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并能够将创新能力转化为创造性成果的高素质人才。培养创新人才,大学教育是关键,而大学的数学教育在整个大学教育,乃至在人才的培养中都起着重要的奠基作用。正如著名的数学家王梓坤院士所说:“今天的数学兼有科学和技术两种品质,数学科学是授人以能力的技术。”数学作为一门技术,现已经成为一门能够普遍实施的技术,也是未来所需要的高素质创新人才必须要具有的一门技术。随着知识经济发展的需要,创新人才的供需矛盾日趋突现,这也是全社会急呼教学改革的根本所在。因此,现代大学数学教育的思想核心就是在保证打捞学生基础的同时,力求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应用意识与应用能力。也就是大学数学教育应是基于传授知识、培养能力、提高素质于一体的教育理念之下的教学体系。数学建模活动是实现这一改革目标的有效途径,也正是数学建模活动为大学的数学教学改革打开了一个突破口,近几年的实践证明,这一改革方向是正确的,成效是显著的。 1.1 数学建模的作用和地位 我们培养人才的目的主要是为了服务于社会、应用于社会,促进社会的进步和发展。而社会实际中的问题是复杂多变的,量与量之间的关系并不明显,并不是套用某个数学公式或只用某个学科、某个领域的知识就可以圆满解决的,这就要求我们培养的人才应有较高的数学素质。即能够从众多的事物和现象中找出共同的、本质的东西,善于抓住问题的主要矛盾,从大量的数据和定量分析中寻找并发现规律,用数学的理论和数学的思维方法以及相关的知识去解决,从而为社会服务。基于此,我们认为定量分析和数学建模等数学素质是知识经济时代人才素质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培养创新能力的一个重要方法和途径。因此,开展数学建模活动将会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和起着重要的作用。 1.1.1 数学建模的创新作用 数学科学在实际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已普遍地被人们所认识,它的生命力正在不断地增强,这主要是来源于它的应用地位。各行各业和各科学领域都在运用数学,或是建立在数学基础之上的,正像人们所说的“数学无处不在”已成为不可争辩的事实。特别是在生产实践中运用数学的过程就是一个创造性的过程,成功运用的核心就是创新。我们这里所说的创新是指科技创新,所谓的科技创新主要是指在科学拘束领域的新发明、新创造。即发明新事物、新思想、新知识和新规律;创造新理论、新方法和新成果;开拓新的应用领域、解决新的问题。大学是人才培养的基地,而创新人才的培养核心是创新思想、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传统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显然不足以胜任这一重担,数学建模本身就是一个创造性的思维过程,从数学建模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以及数学建模竞赛活动的培训等都是围绕着一个培养创新人才的核心这个主题内容进行的,其内容取材于实际、方法结合于实际、结果应用于实际。总之,知识创新、方法创新、结果创新、应用创新无不在数学建模的过程中得到体现,这也正是数学建模的创新作用所在。 1.1.2 数学建模的综合作用 对于我们每一个教数学基础科的教师来说,在上第一堂课的时候,按惯例都会讲一下课

数学建模教材(第四章)

第4章数学规划模型 本章研究数学规划模型,其中包括:线性规划、整数规划、非线性规划、多目标规划与动态规划等内容. 线性规划模型 线性规划是运筹学的一个重要分支,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线性规划不仅在理论上已趋向成熟,而且在实际应用中也日益广泛与深入.本节将借助Lingo数学软件对线性规划模型进行求解. 4.1.1问题的提出 在生产管理和经营活动中经常提出一类问题,即如何合理地利用有限的人力、物力、财力等资源,以便得到最好的经济效果. 引例1 普通生产计划安排问题 某工厂在计划期内要安排生产Ⅰ、Ⅱ两种产品,已知生产单位产品所需的设备台时及A、B两种原材料的消耗,如表4-1所示.该工厂每生产一件产品Ⅰ可获利2元,每生产一件产品Ⅱ可获利3元,问应该如何安排计划使该工厂获利最多 表普通生产计划安排问题 ⅠⅡ 设备原材料A 原材料B 利润1 4 2 2 4 3 8台时 16kg 12kg 引例2 奶制品的生产计划问题 一奶品加工厂用牛奶生产A、B两种奶制品,1桶牛奶可以在甲类设备上用12小时加工成3公斤A,或者在乙类设备上用8小时加工成4公斤B,根据市场需求,生产的A、B全部能售出,且每公斤A获利24元,每公斤B获利16元.现在加工厂每天能得到50桶牛奶的供应,每天正式工人总的劳动时间为480小时,并且甲类设备每天最多能加工100公斤A,乙类设备的加工能力没有限制.试为该厂制定一个生产计划,使每天获利最大,并进一步讨论以下3个附加问题: ⑴若用35元可以买到1桶牛奶,应否做这项投资若投资,每天最多购买多少桶牛奶 ⑵若可以聘用临时工人以增加劳动时间,付给临时工人的工资最多是每小时几元 ⑶由于市场需求变化,每公斤A的获利增加到30元,应否改变生产计划 4.1.2模型建立 1.引例1普通生产计划安排问题的模型建立 对于引例1,可以设x、y分别表示在计划期内产品Ⅰ、Ⅱ的产量.若用z表示

数学建模--杨桂元--第一章习题答案

第一章 1-1习题 1.设用原料A 生产甲、乙、丙的数量分别为131211,,x x x ,用原料B 生产甲、乙、丙的数量分别为232221,,x x x ,原料C 生产甲、乙、丙的数量分别为333231,,x x x ,则可以建立线性规划问题的数学模型: ?? ??? ??? ?? ?????=≥≤+--≤+--≥--≤+--≥--≤++≤++≤++++++++-+=) 3,2,1,(,00 5.05.05.004.0 6.06.00 15.015.085.008.02.02.006.06.04.012002500 2000..8.38.56.78.18.36.52.08.16.3max 33231332221232 22123121113121113332312322 21131211333231232221131211j i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t s x x x x x x x x x S ij LINDO 求解程序见程序XT1-1-1。 求解结果: 1200 ,22.1482,33.473,0,78.1017,66.1526322212312111======x x x x x x 0,0,0332313===x x x ,24640max =S (元) 。 2.设用设备,,,,,32121B B B A A 加工产品Ⅰ的数量分别为54321,,,,x x x x x ,设备121,,B A A 加工产品Ⅱ的数量分别为876,,x x x ,设备22,B A 加工产品Ⅲ的数量分别为109,x x ,则目标函数为: 976321)5.08.2())(35.02())(25.025.1(max x x x x x x S -++-+++-= 4000 7200700011478340008625010000129731260001053005 1048397261x x x x x x x x x x ?-+?-+?-++?-+? -整理后得到: ??? ??? ?=≥=-=-+=--++≤≤+≤+≤++≤+-+-++---+=)10,9,8,7,6,5,4,3,2,1(,00;0;0;40007;7000114;400086; 100001297;6000105..2304.19256.15.03692.115.135.04474.0375.07816.075.0max 10987654321510483972611098765 4321j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t s x x x x x x x x x x S j 整数 LINDO 求解的程序见程序XT1-1-2。 求解结果: 324,500,0,571,859,0,230,120010987654321==========x x x x x x x x x x 446.1155max =S 3.设自己生产甲、乙、丙的数量分别为312111,,x x x ,外协加工甲、乙、丙第数量分别为322212,,x x x (外协加工的铸造、机加工和装配的工时均不超过5000小时),则

数学建模的作用意义

数学建模的背景: 人们在观察、分析和研究一个现实对象时经常使用模型,如展览馆里的飞机模型、水坝模型,实际上,照片、玩具、地图、电路图等都是模型,它们能概括地、集中地反映现实对象的某些特征,从而帮助人们迅速、有效地了解并掌握那个对象。数学模型不过是更抽象些的模型。 当需要从定量的角度分析和研究一个实际问题时,人们就要在深入调查研究、了解对象信息、作出简化假设、分析内在规律等工作的基础上,用数学的符号和语言,把它表述为数学式子(称为数学模型),然后用通过计算得到的模型结果来解释实际问题,并接受实际的检验。这个全过程就称为数学建模。 近半个多世纪以来,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迅速发展,数学的应用不仅在工程技术、自然科学等领域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而且以空前的广度和深度向经济、金融、生物、医学、环境、地质、人口、交通等新的领域渗透,所谓数学技术已经成为当代高新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不论是用数学方法在科技和生产领域解决哪类实际问题,还是与其它学科相结合形成交叉学科,首要的和关键的一步是建立研究对象的数学模型,并计算求解。人们常常把数学建模和计算机技术在知识经济时代的作用比喻为如虎添翼。 数学建模日益显示其重要作用,已成为现代应用数学的一个重要领域。为培养高质量、高层次人才,对理工、经济、金融、管理科学等各专业的大学生都提出“数学建模技能和素质方面的要求”。 数学建模在现代社会的一些作用 (1)在一般工程技术领域,数学建模仍然大有用武之地。在以声、光、热、力、电这些物理学科为基础的诸如机械、电机、土木、水利等工程技术领域中,数学建模的普遍性和重要性不言而喻,虽然这里的基本模型是已有的,但是由于新技术、新工艺的不断涌现,提出了许多需要用数学方法解决的新问题;高速、大型计算机的飞速发展,使得过去即便有了数学模型也无法求解的课题(如大型水坝的应力计算,中长期天气预报等)迎刃而解;建立在数学模型和计算机模拟基础上的CAD技术,以其快速、经济、方便等优势,大量地替代了传统工程设计中的现场实验、物理模拟等手段。 (2)在高新技术领域,数学建模几乎是必不可少的工具。无论是发展通讯、航天、微电子、自动化等高新技术本身,还是将高新技术用于传统工业去创造新工艺、开发新产品,计算机技术支持下的建模和模拟都是经常使用的有效手段。数学建模、数值计算和计算机图形学等相结合形成的计算机软件,已经被固化于产品中,在许多高新技术领域起着核心作用,被认为是高新技术的特征之一。在这个意义上,数学不再仅仅作为一门科学,它是许多技术的基础,而且直接走向了技术的前台。国际上一位学者提出了“高技术本质上是一种数学技术”的观点。 (3)数学迅速进入一些新领域,为数学建模开拓了许多新的处女地。随着数学向诸如经济、人口、生态、地质等所谓非物理领域的渗透,一些交叉学科如计量经济学、人口控制论、数学生态学、数学地质学等应运而生。一般地说,不存在作为支配关系的物理定律,当用数学方法研究这些领域中的定量关系时,数学建模就成为首要的、关键的步骤和这些学科发展与应用的基础。在这些领域里建立不同类型、不同方法、不同深浅程度模型的余地相当大,为数学建模提供了广阔的新天地。马克思说过,一门科学只有成功地运用数学时,才

数学建模参考书大全

专业性参考书(这方面书籍很多,仅列几本供参考) : 1、数学模型,姜启源编,高等教育出版社(1987年第一版,1993年第二版,2003年第三版,2011年第四版;第一版在1992年国家教委举办的第二届全国优秀教材评选中获"全国优秀教材奖"). 2.数学模型与计算机模拟,江裕钊、辛培情编,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1989). 3.数学模型选谈(走向数学从书),华罗庚,王元著,王克译,湖南教育出版社;(1991). 4.数学建模--方法与范例,寿纪麟等编,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1993). 5.数学模型,濮定国、田蔚文主编,东南大学出版社(1994). 6..数学模型,朱思铭、李尚廉编,中山大学出版社,(1995) 7.数学模型,陈义华编著,重庆大学出版社,(1995) 8.数学模型建模分析,蔡常丰编著,科学出版社,(1995). 9.数学建模竞赛教程,李尚志主编,江苏教育出版社,(1996). 10.数学建模入门,徐全智、杨晋浩编,成都电子科大出版社,(1996). 11.数学建模,沈继红、施久玉、高振滨、张晓威编,哈尔滨工程大学出版社,(1996). 12.数学模型基础,王树禾编著,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1996). 13.数学模型方法,齐欢编著,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1996). 14.数学建模与实验,南京地区工科院校数学建模与工业数学讨论班编,河海大学出版社,(1996). 15.数学模型与数学建模,刘来福、曾文艺编,北京师范大学出版杜(1997). 16. 数学建模,袁震东、洪渊、林武忠、蒋鲁敏编,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17.数学模型,谭永基,俞文吡编,复旦大学出版社,(1997). 18.数学模型实用教程,费培之、程中瑗层主编,四川大学出版社,(1998).

数学建模在经济学中的应用

数学建模在经济学中的应用 摘要:高校的经济学教学中经常会融入一些数学模型的思想,实际上数学模型的建立与经济学的教学和研究有着很大的内在联系,两者之间有着必然的关系,文本笔者将会从数学与经济学的关系出发,具体的介绍数学经济模型及其重要性,并对构建数学经济模型以及一些实例进行具体的论述。 关键词:数学模型;经济学;高校教学;应用 现如今的高校教学当中可以说数学建模与经济学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任何一项经济学的研究和计算都离不开数学模型的建立,采用数学模型来辅助经济学的发展可以更加直观的让人们从中看出经济的发展形势。例如在经济学的宏观控制和价格控制中,都有数学建模的融入,利用数学建模可以有助于经济学实验的宏观经济分析,在一些实验和价格控制当中,都经常会涉及到数学问题在微观经济中数理统计的实验设计,这时候就体现出了数学建模对于经济学的促进性作用。下面笔者将会针对数学建模对于经济学的重要作用进行具体的分析。 1.数学经济模型对于经济学研究的重要性: 一般情况下,单独的依靠数学模型是不够解决所有的经济学问题,很多经济领域中的问题是需要从微观角度进行细致的分析才能够总结出其中的规律。要想利用数学知识来

解决经济学中所出现的问题,就一定要建立适当的经济学模型。运用数学建模来解决经济学中的问题并不是没有道理的,很多时候从经济学的角度仅仅能够知道问题的方向和目的,至于其中的过程并不能有着详细的分析,而利用数学模型就可以彻底的解决这一问题。数学建模可以通过自身在数字、图像以及框图等形式来更加真实地反映出现有经济的实际状况。 2.构建经济数学模型的一般步骤: 要想利用数学模型来更好的解决现有的经济学问题,主要分为两个步骤,第一先要分清楚问题发生的背景并且熟悉问题,然后要通过假设的形式来完善现有的经济学问题,通过抽象以及形象化的方式来构建一些合理的数学模型。运用数学知识和技巧来描述问题中变量参数之间的关系。这样可以得出一些有关经济类的数据,进而将建模中得到的数据与实际情况进行对比和分析,最终得出结果。 3.应用实例: 商品提价问题的数学模型: 3.1问题: 现如今经济学在很多的商场中都有所运用,例如同样的商品要想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既要考虑到规定的售价,又要考虑到销售的数量,如果定价过低,则销售数量较多,如果定价较高,利润是大了,但是却影响了销售数量。怎样

(数学建模教材)4第四章动态规划

第四章动态规划 §1 引言 1.1 动态规划的发展及研究内容 动态规划(dynamic programming)是运筹学的一个分支,是求解决策过程(decision process)最优化的数学方法。20 世纪50 年代初R. E. Bellman 等人在研究多阶段决策过程(multistep decision process)的优化问题时,提出了著名的最优性原理(principle of optimality),把多阶段过程转化为一系列单阶段问题,逐个求解,创立了解决这类过程优化问题的新方法—动态规划。1957 年出版了他的名著《Dynamic Programming》,这是该领域的第一本著作。 动态规划问世以来,在经济管理、生产调度、工程技术和最优控制等方面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例如最短路线、库存管理、资源分配、设备更新、排序、装载等问题,用动态规划方法比用其它方法求解更为方便。 虽然动态规划主要用于求解以时间划分阶段的动态过程的优化问题,但是一些与时间无关的静态规划(如线性规划、非线性规划),只要人为地引进时间因素,把它视为多阶段决策过程,也可以用动态规划方法方便地求解。 应指出,动态规划是求解某类问题的一种方法,是考察问题的一种途径,而不是一种特殊算法(如线性规划是一种算法)。因而,它不象线性规划那样有一个标准的数学表达式和明确定义的一组规则,而必须对具体问题进行具体分析处理。因此,在学习时,除了要对基本概念和方法正确理解外,应以丰富的想象力去建立模型,用创造性的技巧去求解。 例1 最短路线问题 图1 是一个线路网,连线上的数字表示两点之间的距离(或费用)。试寻求一条由A 到G距离最短(或费用最省)的路线。 图1 最短路线问题 例2 生产计划问题 工厂生产某种产品,每单位(千件)的成本为1(千元),每次开工的固定成本为3 (千元),工厂每季度的最大生产能力为6(千件)。经调查,市场对该产品的需求量第一、二、三、四季度分别为2,3,2,4(千件)。如果工厂在第一、二季度将全年的需求都生产出来,自然可以降低成本(少付固定成本费),但是对于第三、四季度才能上市的产品需付存储费,每季每千件的存储费为0.5(千元)。还规定年初和年末这种产品均无库存。试制定一个生产计划,即安排每个季度的产量,使一年的总费用(生产成本和存储费)最少。 1.2 决策过程的分类根据过程的时间变量是离散的还是连续的,分为离散时间 决策过程(discrete-time -56-

数学建模(教案)第一章--线性规划

数学建模 第一章 线性规划 §1 线性规划 在人们的生产实践中,经常会遇到如何利用现有资源来安排生产,以取得最大经济效益的问题。此类问题构成了运筹学的一个重要分支—数学规划,而线性规划(Linear Programming 简记LP)则是数学规划的一个重要分支。自从1947年G. B. Dantzig 提出求解线性规划的单纯形方法以来,线性规划在理论上趋向成熟,在实用中日益广泛与深入。特别是在计算机能处理成千上万个约束条件和决策变量的线性规划问题之后,线性规划的适用领域更为广泛了,已成为现代管理中经常采用的基本方法之一。 1.1 线性规划的实例与定义 例1 某机床厂生产甲、乙两种机床,每台销售后的利润分别为4000元与3000元。生产甲机床需用B A 、机器加工,加工时间分别为每台2小时和1小时;生产乙机床需用C B A 、、三种机器加工,加工时间为每台各一小时。若每天可用于加工的机器时数分别为A 机器10小时、B 机器8小时和C 机器7小时,问该厂应生产甲、乙机床各几台,才能使总利润最大? 上述问题的数学模型:设该厂生产1x 台甲机床和2x 乙机床时总利润最大,则21,x x 应满足 (目标函数) 2134m ax x x z += (1) s.t. ( 约 束 条 件 ) ?????? ?≥≤≤+≤+0 ,781022122 121x x x x x x x (2) 这里变量21,x x 称之为决策变量,(1)式被称为问题的目标函数,

精品文 (2)中的几个不等式是问题的约束条件,记为s.t.(即subject to)。上述即为一规划问题数学模型的三个要素。由于上面的目标函数及约束条件均为线性函数,故被称为线性规划问题。 总之,线性规划问题是在一组线性约束条件的限制下,求一线性目标函数最大或最小的问题。 在解决实际问题时,把问题归结成一个线性规划数学模型是很重要的一步,但往往也是困难的一步,模型建立得是否恰当,直接影响到求解。而选取适当的决策变量,是我们建立有效模型的关键之一。 1.2 线性规划的Matlab 标准形式 线性规划的目标函数可以是求最大值,也可以是求最小值,约束条件的不等号可以是小于号也可以是大于号。为了避免这种形式多样性带来的不便,Matlab 中规定线性规划的标准形式为 b Ax x c x T ≤ that such min 其中c 和x 为n 维列向量,b 为m 维列向量,A 为n m ?矩阵。 例如线性规划 b Ax x c x T ≥ that such max 的Matlab 标准型为 b Ax x c x T -≤-- that such min 1.3 线性规划问题的解的概念 一般线性规划问题的标准型为 ∑==n j j j x c z 1min (3) ∑==≤n j i j ij m i b x a 1,,2,1 s.t. (4) 可行解 满足约束条件(4)的解),,,(21n x x x x =,称为线性规

数学建模基础教程

数学建模新手“必读教程” 第一部分基本知识: 一、数学模型的定义 现在数学模型还没有一个统一的准确的定义,因为站在不同的角度可以有不同的定义。不过我们可以给出如下定义:“数学模型是关于部分现实世界和为一种特殊目的而作的一个抽象的、简化的结构。”具体来说,数学模型就是为了某种目的,用字母、数学及其它数学符号建立起来的等式或不等式以及图表、图象、框图等描述客观事物的特征及其内在联系的数学结构表达式。一般来说数学建模过程可用如下框图来表明: 数学是在实际应用的需求中产生的,要解决实际问题就必需建立数学模型,从此意义上讲数学建模和数学一样有古老历史。例如,欧几里德几何就是一个古老的数学模型,牛顿万有引力定律也是数学建模的一个光辉典范。今天,数学以空前的广度和深度向其它科学技术领域渗透,过去很少应用数学的领域现在迅速走向定量化,数量化,需建立大量的数学模型。特别是新技术、新工艺蓬勃兴起,计算机的普及和广泛应用,数学在许多高新技术上起着十分关键的作用。因此数学建模被时代赋予更为重要的意义。 二、建立数学模型的方法和步骤 1. 模型准备 要了解问题的实际背景,明确建模目的,搜集必需的各种信息,尽量弄清对象的特征。 2. 模型假设 根据对象的特征和建模目的,对问题进行必要的、合理的简化,用精确的语言作出假设,是建模至关重要的一步。如果对问题的所有因素一概考虑,无疑是一种有勇气但方法欠佳的行为,所以高超的建模者能充分发挥想象力、洞察力和判断力,善于辨别主次,而且为了使处理方法简单,应尽量使问题线性化、均匀化。 3. 模型构成 根据所作的假设分析对象的因果关系,利用对象的内在规律和适当的数学工具,构造各个量间的等式关系或其它数学结构。这时,我们便会进入一个广阔的应用数学天地,这里在高数、概率老人的膝下,有许多可爱的孩子们,他们是图论、排队论、线性规划、对策论等许多许多,真是泱泱大国,别有洞天。不过我们应当牢记,建立数学模型是为了让更多的人明了并能加以应用,因此工具愈简单愈有价值。 4. 模型求解

各种数模参考书(全)供参考学习

数学建模资料 一、竞赛参考书 l、中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李大潜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 2、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辅导教材,(一)(二)(三),叶其孝主编,湖南教育出版社(1993,1997,1998). 3、数学建模教育与国际数学建模竞赛《工科数学》专辑,叶其孝主编,《工科数学》杂志社,1994). 二、国内教材、丛书: 1、数学模型,姜启源编,高等教育出版社(1987年第一版,1993年第二版,20 03年第三版;第一版在1992年国家教委举办的第二届全国优秀教材评选中获"全国优秀教材奖"). 2、数学模型与计算机模拟,江裕钊、辛培情编,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1989). 3、数学模型选谈(走向数学从书),华罗庚,王元著,王克译,湖南教育出版社;(1991). 4、数学建模--方法与范例,寿纪麟等编,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1993). 5、数学模型,濮定国、田蔚文主编,东南大学出版社(1994). 6..数学模型,朱思铭、李尚廉编,中山大学出版社,(1995) 7、数学模型,陈义华编著,重庆大学出版社,(1995) 8、数学模型建模分析,蔡常丰编著,科学出版社,(1995). 9、数学建模竞赛教程,李尚志主编,江苏教育出版社,(1996). 10、数学建模入门,徐全智、杨晋浩编,成都电子科大出版社,(1996). 11、数学建模,沈继红、施久玉、高振滨、张晓威编,哈尔滨工程大学出版社,(1996). 12、数学模型基础,王树禾编著,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1996). 13、数学模型方法,齐欢编著,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1996). 14、数学建模与实验,南京地区工科院校数学建模与工业数学讨论班编,河海大学出版社,(1996). 15、数学模型与数学建模,刘来福、曾文艺编,北京师范大学出版杜(1997). 16. 数学建模,袁震东、洪渊、林武忠、蒋鲁敏编,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17、数学模型,谭永基,俞文吡编,复旦大学出版社,(1997). 18、数学模型实用教程,费培之、程中瑗层主编,四川大学出版社,(1998). 19、数学建模优秀案例选编(工科数学基地建设丛书),汪国强主编,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1998). 20、经济数学模型(第二版)(工科数学基地建设丛书),洪毅、贺德化、昌志华编著,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1999). 21、数学模型讲义,雷功炎编,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22、数学建模精品案例,朱道元编著,东南大学出版社,(1999),

数学建模章绍辉版第四章作业

第四章作业 第二题: 针对严重的交通情况,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局发布的国家标准,车辆驾驶人员血液中的酒精含量大于或等于20mg/100ml,小于80mg/100ml 为饮酒驾车,血液中的酒精含量大于或等于80mg/100ml 的为醉酒驾车。 下面分别考虑大李在很短时间内和较长时间内(如2个小时)喝了三瓶啤酒,多长时间内驾车就会违反新的国家标准。 1、 问题假设 大李在短时间内喝下三瓶啤酒后,酒精先从吸收室(肠胃)吸收进中心室(血液和体液),然后从中心室向体外排除,忽略喝酒的时间,根据生理学知识,假设 (1) 吸收室在初始时刻t=0时,酒精量立即为 32 D ;在任意时刻,酒精从吸收室吸收进中心室的速率(吸收室在单位时间内酒精含量的减少量)与吸收室的酒精含量成正比,比例系数为1k ; (2) 中心室的容积V 保持不变;在初始时刻t=0时,中心室的酒精含量为0;在任意时 刻,酒精从中心室向体外排除的速率(中心室在单位时间内酒精含量的减少量)与 中心室的酒精含量成正比,比例系数为2k ; (3) 在大李适度饮酒没有酒精中毒的前提下,假设1k 和2k 都是常量,与饮酒量无关。 2、 符号说明 酒精量是指纯酒精的质量,单位是毫克; 酒精含量是指纯酒精的浓度,单位是毫克/百毫升; ~t 时刻(小时) ; ()~x t 在时刻t 吸收室(肠胃)内的酒精量(毫克) ; 0~D 两瓶酒的酒精量(毫克); (t)~c 在时刻t 吸收室(血液和体液)的酒精含量(毫克/百毫升) ; 2()~c t 在时刻t 中心室(血液和体液)的酒精含量(毫克/百毫升); ~V 中心室的容积(百毫升) ; 1~k 酒精从吸收室吸收进中心室的速率系数(假设其为常数2.0079); 2~k 酒精从中心室向体外排除的速率系数(假设其为常数0.1855);

数学建模背景

数学建模背景: 数学技术 近半个多世纪以来,随着计算机技术的迅速发展,数学的应用不仅在工程技术、自然科学等领域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而且以空前的广度和深度向经济、管理、金融、生物、医学、环境、地质、人口、交通等新的领域渗透,所谓数学技术已经成为当代高新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数学模型(Mathematical Model)是一种模拟,是用数学符号、数学式子、程序、图形等对实际课题本质属性的抽象而又简洁的刻划,它或能解释某些客观现象,或能预测未来的发展规律,或能为控制某一现象的发展提供某种意义下的最优策略或较好策略。数学模型一般并非现实问题的直接翻版,它的建立常常既需要人们对现实问题深入细微的观察和分析,又需要人们灵活巧妙地利用各种数学知识。这种应用知识从实际课题中抽象、提炼出数学模型的过程就称为数学建模(Mathematical Modeling)。[1] 不论是用数学方法在科技和生产领域解决哪类实际问题,还是与其它学科相结合形成交叉学科,首要的和关键的一步是建立研究对象的数学模型,并加以计算求解(通常借助计算机)。数学建模和计算机技术在知识经济时代的作用可谓是如虎添翼。 建模应用 数学是研究现实世界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在它产生和发展的历史长河中,一直是和各种各样的应用问题紧密相关的。数学的特点不仅在于概念的抽象性、逻辑的严密性,结论的明确性和体系的完整性,而且在于它应用的广泛性,自从20世纪以来,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和计算机的日益普及,人们对各种问题的要求越来越精确,使得数学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和深入,特别是在21世纪这个知识经济时代,数学科学的地位会发生巨大的变化,它正在从国家经济和科技的后备走到了前沿。经济发展的全球化、计算机的迅猛发展,数理论与方法的不断扩充使得数学已经成为当代高科技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和思想库,数学已经成为一种能够普遍实施的技术。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和能力已经成为数学教学的一个重要方面。 2建模过程 模型准备 了解问题的实际背景,明确其实际意义,掌握对象的各种信息。以数学思想来包容问题的精髓,数学思路贯穿问题的全过程,进而用数学语言来描述问题。要求符合数学理论,符合数学习惯,清晰准确。 模型假设 根据实际对象的特征和建模的目的,对问题进行必要的简化,并用精确的语言提出一些恰当的假设。 模型建立 在假设的基础上,利用适当的数学工具来刻划各变量常量之间的数学关系,建立相应的数学结构(尽量用简单的数学工具)。 模型求解 利用获取的数据资料,对模型的所有参数做出计算(或近似计算)。 模型分析 对所要建立模型的思路进行阐述,对所得的结果进行数学上的分析。 模型检验 将模型分析结果与实际情形进行比较,以此来验证模型的准确性、合理性和适用性。如果模型与实际较吻合,则要对计算结果给出其实际含义,并进行解释。如果模型与实际吻合较差,则应该修改假设,再次重复建模过程。

数学建模习题--第四章

1.速度为v 的风吹在迎风面积为s 的风车上,空气密度是ρ。用量纲分析方法确定风车获得的功率p 与v 、s 、ρ的关系。 2.深水中的波速v 与波长λ、水深d 、水的密度和重力加速度g 有关。用量纲分析方法证明它们之间的关系可以表示为)/(λ?λd g v =,?是未定函数]18[。 3.原子弹爆炸时巨大的能量从爆炸点以冲击波形式向四周传播。据分析在时刻t 冲击波达到的半径r 与释放 能量e 、大气密度ρ、大气压强p 有关(设0=t 时0=r )。用量纲分析方法证明???? ?????? ? ?=32655 /12 ρ?ρe t p et r ,?是未定函数]42[。 4.用量纲分析方法研究人体浸在匀速流动的水里时损失的热量。记水的流速v ,密度ρ,比热c ,粘性系数μ,热传导系数k ,人体尺寸d 。证明人体与水的热交换系数h 与上述各物理量的关系可表为 ??? ? ??=k c d v d k h μμρ,, ?是未定函数,h 定义为单位时间内人体的单位面积在人体与水的温差为1C 0时的热量交换]18[。 5.用量纲分析方法研究两带电平行板间的引力。两板面积均为s ,间距为d ,电位差为v ,板间介质的介电常数为ε。证明两板之间的引力()22/d s v f ?ε=。如果又知道f 与s 成正比,写出f 的表达式。这里介电常数ε的定义是221d q q f ε=,其中1q 、2q 是两个点电荷的电量,d 是点电荷的距离,f 是点电荷间的引力]18[。 6.考察模拟水下爆炸的比例模型。爆炸物质量m ,在距爆炸点距离r 处接收冲击波,产生压强p ,记大气初始压强0p ,水密度ρ,水的体积弹性模量k ,用量纲分析方法已经得到???? ??=m r k p p p 300,ρ?。设模拟实验与现场的0p 、ρ、k 相同,而爆炸物模型的质量为原型的1/1000。为了使实验中接收到与现场相同的压强p ,求 实验时接收冲击波仪器的相对位置(即问是现场仪器与爆炸点之间距离的多少倍)]18[。 7.质量m 的小球以初速v 竖直上抛,阻力与速度成正比,比例系数k 。设初始位置为0=x ,x 轴竖直向上,则运动方程为 v x x mg x k x m ===++????,0)0(,0 方程的解可表为),,,,(k m g v t x x ?=。试选择两种特征尺度将问题无量纲化,并讨论k 很小时求近似解的可能性 ]26[。 8.设有如下方程给出的一维热传导问题: ???? ?????>==<<=<<>==0,),(),0(0,0)0,(0,0,,0221t u t l u t u l x x u l x t c k a u a u xx ρ 其中k 是热传导系数(卡/厘米·秒·度),c 是比热(卡/克·度),ρ是密度(克/厘米3 )。试选择特征尺度将问

从诺贝尔经济学奖看数学建模的价值

第23卷第1期大 学 数 学Vol.23,№.1 2007年2月COLL EGE MA T H EMA TICS Feb.2007从诺贝尔经济学奖看数学建模的价值 韩 明 (福建工程学院数理系,福州350014) [摘 要]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诺贝尔经济学奖的概述;第二部分,数学建模在经济学中的应用情 况;最后一部分,展望经济科学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诺贝尔奖;数学建模;经济学 [中图分类号]F224;O213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221454(2007)0120181206 1 诺贝尔经济学奖的概述 1968年瑞典银行为庆祝建行300周年,决定从1969年起同样以诺贝尔的名义,颁发经济学奖.这一奖项的全称是:“瑞典银行为纪念阿尔弗雷德?诺贝尔的经济科学奖(The Central Bank of Sweden Prize of Nobel in Economic Sciences in Memory of Alfred Nobel)”.除了奖金来源不同外,诺贝尔经济学奖的整个程序与其他诺贝尔奖完全相同. 获得当今世界上最具影响力的经济学奖项———诺贝尔经济学奖,几乎是每个经济学家的梦想.诺贝尔经济学奖从1969年第一次颁奖到2004年,已经有55人获此殊荣(同时获奖的人数最多不超过3人).1969年首届授予计量经济学的奠基人Regnar Frisch(挪威,1895-1979)和J an Tinbergen(荷兰, 1903-1994). 正如著名经济学家、后来的瑞典皇家科学院院长Erik L undberg在首届颁奖仪式上的讲话所说:“过去四十年中,经济科学在经济行为的数学规范化和统计定量化的方向上已经越来越发展.沿着这样的路线的科学分析,通常用来解释诸如经济增长、商情周期波动以及为各种目的来对经济资源重新配置那样的复杂经济现象…….然而,经济学家对有关战略性的经济关系构造数学模型的企图,以至借助于时间序列的统计分析来定量地阐明它们,事实上已经被证实是成功的.经济研究的这条路线,也就是数理经济学和计量经济学,已经在最近几十年里刻画了这一宗旨的发展.……”“近二十年来,Frisch教授和Tinbergen教授正在沿着本质上是同样的路线在进行研究.他们的目的是对经济理论赋予数学上的严谨性,并使它具有允许经验定量和统计假设检验的形式.其本质目标之一是要使经济学摆脱模糊的、较为‘文学’的类型.例如在Frischt和Tinbergen的著作中,商情周期波动的原因的任意‘命名’已经被抛弃,代之以陈述经济变量之间相互关系的数学系统.”从Erik L undberg的这段讲话,我们能看出经济科学在1969年前四十年的发展概况. 我们从经济科学的发展概况中,似乎能感觉到数学所起的作用.那么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的工作中数学建模起什么作用呢?它对开展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活动和我国大学数学教育又有什么启发呢? 2 数学建模在经济学中的应用情况 本文简要地介绍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的主要工作,从中我们能看到数学建模的应用情况和数学建  [收稿日期]2005208210  [基金项目]福建工程学院教育科学基金项目(G B-06-20)

数学建模参考文献

一、竞赛参考书 l、中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李大潜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 2、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辅导教材,(一)(二)(三),叶其孝主编,湖南教育出版社(1993,1997,1998). 3、数学建模教育与国际数学建模竞赛《工科数学》专辑,叶其孝主编,《工科数学》杂志社,1994). 二、国内教材、丛书: 1、数学模型,姜启源编,高等教育出版社(1987年第一版,1993年第二版,2003年第三版;第一版在1992年国家教委举办的第二届全国优秀教材评选中获"全国优秀教材奖"). 2、数学模型与计算机模拟,江裕钊、辛培情编,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1989). 3、数学模型选谈(走向数学从书),华罗庚,王元著,王克译,湖南教育出版社;(1991). 4、数学建模--方法与范例,寿纪麟等编,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1993). 5、数学模型,濮定国、田蔚文主编,东南大学出版社(1994). 6..数学模型,朱思铭、李尚廉编,中山大学出版社,(1995) 7、数学模型,陈义华编著,重庆大学出版社,(1995) 8、数学模型建模分析,蔡常丰编著,科学出版社,(1995). 9、数学建模竞赛教程,李尚志主编,江苏教育出版社,(1996). 10、数学建模入门,徐全智、杨晋浩编,成都电子科大出版社,(1996). 11、数学建模,沈继红、施久玉、高振滨、张晓威编,哈尔滨工程大学出版社,(1996). 12、数学模型基础,王树禾编著,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1996). 13、数学模型方法,齐欢编著,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1996). 14、数学建模与实验,南京地区工科院校数学建模与工业数学讨论班编,河海大学出版社,(1996). 15、数学模型与数学建模,刘来福、曾文艺编,北京师范大学出版杜(1997). 16. 数学建模,袁震东、洪渊、林武忠、蒋鲁敏编,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17、数学模型,谭永基,俞文吡编,复旦大学出版社,(1997). 18、数学模型实用教程,费培之、程中瑗层主编,四川大学出版社,(1998). 19、数学建模优秀案例选编(工科数学基地建设丛书),汪国强主编,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1998). 20、经济数学模型(第二版)(工科数学基地建设丛书),洪毅、贺德化、昌志华编著,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1999). 21、数学模型讲义,雷功炎编,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22、数学建模精品案例,朱道元编著,东南大学出版社,(1999), 23、问题解决的数学模型方法,刘来福,曾文艺编著、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24、数学建模的理论与实践,吴翔,吴孟达,成礼智编著,国防科技大学出版社,(1999). 25、数学建模案例分析,白其岭主编,海洋出版社,(2000年,北京). 26、数学实验(高等院校选用教材系列),谢云荪、张志让主编,科学出版社,(2000). 27、数学实验,傅鹏、龚肋、刘琼荪,何中市编,科学出版社,(2000).

第1章数学建模与误差分析

第1章数学建模与误差分析 1.1 数学与科学计算 数学是科学之母,科学技术离不开数学,它通过建立数学模型与数学产生紧密联系,数学又以各种形式应用于科学技术各领域。数学擅长处理各种复杂的依赖关系,精细刻画量的变化以及可能性的评估。它可以帮助人们探讨原因、量化过程、控制风险、优化管理、合理预测。近几十年来由于计算机及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求解各种数学问题的数值方法即计算数学也越来越多地应用于科学技术各领域,相关交叉学科分支纷纷兴起,如计算力学、计算物理、计算化学、计算生物、计算经济学等。 科学计算是指利用计算机来完成科学研究和工程技术中提出的数学问题的计算,是一种使用计算机解释和预测实验中难以验证的、复杂现象的方法。科学计算是伴随着电子计算机的出现而迅速发展并获得广泛应用的新兴交叉学科,是数学及计算机应用于高科技领域的必不可少的纽带和工具。科学计算涉及数学的各分支,研究它们适合于计算机编程的数值计算方法是计算数学的任务,它是各种计算性学科的联系纽带和共性基础,兼有基础性和应用性的数学学科。它面向的是数学问题本身而不是具体的物理模型,但它又是各计算学科共同的基础。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科学计算在工程技术中发挥着愈来愈大的作用,已成为继科学实验和理论研究之后科学研究的第三种方法。在实际应用中所建立的数学模型其完备形式往往不能方便地求出精确解,于是只能转化为简化模型,如将复杂的非线性模型忽略一些因素而简化为线性模型,但这样做往往不能满足精度要求。因此,目前使用数值方法来直接求解较少简化的模型,可以得到满足精度要求的结果,使科学计算发挥更大作用。了解和掌握科学计算的基本方法、数学建模方法已成为科技人才必需的技能。因此,科学计算与数学建模的基本知识和方法是工程技术人才必备的数学素质。 1.2 数学建模及其重要意义 数学,作为一门研究现实世界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在它产生和发展的历史长河中,一直是和人们生活的实际需要密切相关。用数学方法解决工程实际和科学技术中的具体问题时,首先必须将具体问题抽象为数学问题,即建立起能描述并等价代替该实际问题的数学模型,然后将建立起的数学模型,利用数学理论和计算技术进行推演、论证和计算,得到欲求解问题的解析解或数值解,最后用求得的解析解和数值解来解决实际问题。本章主要介绍数学建模基本过程和求解数学问题数值方法的误差传播分析。 1.2.1 数学建模的过程 数学建模过程就是从现实对象到数学模型,再从数学模型回到现实对象的循环,一般通过表述、求解、解释、验证几个阶段完成。数学建模过程如图1.2.1所示,数学模型求解方法可分为解析法和数值方法,如图1.2.2所示。 表述是将现实问题“翻译”成抽象的数学问题,属于归纳。数学模型的求解方法则属于演绎。归纳是依据个别现象推出一般规律;演绎是按照普遍原理考察特定对象,导出结论。演绎利用严格的逻辑推理,对解释现象做出科学预见,具有重要意义,但是它要以归纳的结论作为公理化形式的前提,只有在这个前提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