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章 30年代新诗 第一节 概述 现实主义诗 - 哈

合集下载

第十四章 30年代新诗

第十四章  30年代新诗

2、殷夫诗歌的主要内容 (1)早期诗歌表现了人生道路的最初探索 以及对真挚爱情的赞美,如《放脚时代的足 印》。 (2)表现进步知识分子投身革命的心灵路 程,如《1929年5月1日》 。 (3)直面革命斗争,歌唱革命斗争的激情 和无畏的献身精神,如《血字》。 (4)向一个阶级的告别,展示投身革命的 决心,如《别了,哥哥》。
4 我嚼着苦汁营生, 像一条吃巴豆的虫, 把个心提在半空, 连呼吸都觉得沉重。


《烙印》深切地体现了大革命失败给诗人带来的 悲愤抑郁,以及在内心深处打上的深深的“烙印”。 诗歌运用了三个形象化的比喻:痛苦是打在心上 的印烙,痛苦是个谜,痛苦渗透进内心,自己像“一 条吃巴豆的虫”,从不同的角度,以并不平衡的形象 化的手法刻画了痛苦的深重。 在艺术手法上借鉴了闻一多的诗歌“三美”主张: “绘画美”体现于诸如用词精当准确,设喻巧妙, 生动地展示了现实的人生图景; “建筑美”体现于诸如全诗分四节,每节分四行, 每行长短基本均衡; “音乐美”体现为押韵方式韵脚分布整齐, “火”、“过”、“破”等仄声韵脚也有助于表现诗 人内心的无比痛苦和悲愤难忍。


【注】纛 dào :古时军队或仪仗队的大旗。


(二)中国诗歌会蒲风等人的诗歌创作 1、中国诗歌会(P213-214) 1932年9月成立于上海,发起人有蒲风、穆 木天等,创办了《新诗歌》。以注重诗歌的现实 性、提倡诗歌的大众化为宗旨,史称“新诗歌 派”。它是30年代最大的,也是左联领导下的一 个群众性诗歌团体。

田间《多一些》

多一颗粮食, 就多一颗消灭敌人的枪弹!” 听到吗 这是好话哩! 听到吗 我们 要赶快鼓励自己底心 到地里去! 要地里 长出麦子,

要地里 长出小米; 拿这东西 当做 持久战的武器。 (多一些! 多一些!) 多点粮食, 就多点胜利。

14第十四章 三十年代新诗(第三版)

14第十四章 三十年代新诗(第三版)

第十四章三十年代新诗第一节三十年代新诗概述(略)在现代文学的第一个十年里,开创了新诗的创作,在艺术形式上进行了多方面的探索,形成了许多流派。

其后期,出现了以蒋光慈为代表的无产阶级诗歌流派和以李金发为代表的象征诗派,显示了新诗发展的新方向。

30年代的新诗,便是在这样的基础上继续发展的,并出现了以殷夫、蒲风为代表的现实主义诗歌流派和以戴望舒为代表的现代派两大派别相对峙的局面。

一、现实主义派诗歌(略)1、殷夫(略)(1)生平与创作殷夫(1909—1931),原名徐祖华、徐文雄,笔名除殷夫外,尚有白莽、文雄、洛夫等,浙江象山人。

父亲是医生。

两个哥哥均系国民党政权的官吏。

长兄徐培根曾为国民革命军总司令部参谋处长、国民党政府航空署长。

殷夫从小好学,13岁开始创作。

1927年4月在浦东中学读书时,曾因从事革命活动而被捕,几乎被杀。

1928年在同济大学学习德文时开始给《太阳》月刊投稿,不久即成为太阳社的成员。

1929年离开学校,专门从事共青团工作。

同年9月,因组织上海丝厂工人罢工第二次被捕。

出狱后,编辑《列宁青年》。

这期间,殷夫写了许多“红色鼓动诗”,并成了坚强的共产党员。

1930年春参加“左联”后,勤奋地为“左联”刊物《萌芽》、《拓荒者》等写稿。

1931年1月被国民党秘密逮捕,同年2月7日被害,年仅22岁。

殷夫早期的诗作,多是歌唱爱情和抒写自我孤寂的作品,如《我们初次相见》、《白花》等;同时也有一些表示向往光明和渴求反抗斗争的作品,如《独立窗头》、《孤泪》、《给某君》、《地心》。

诗风忧郁感伤,以《孩儿塔》为代表作。

投身革命后,殷夫直接继承了以蒋光慈为代表的早期无产阶级诗歌的传统,转而歌唱工人阶级及其革命斗争,如《让死的死去吧》、《我们》、《一九二九年五月一日》、《议决》、《血字》等;歌唱自我同反动阶级的彻底决裂,如《别了,哥哥》等。

诗风也变得激昂刚健,明快有力。

鲁迅在为殷夫的诗集《孩儿塔》作序时,曾明确指出殷夫的诗歌属于我国新诗发展的新时代,并称其诗为“东方的微光”、“林中的响箭”、“冬末的萌芽”,是“别一世界”(即无产阶级新世界)的诗。

30年代诗歌

30年代诗歌

(二)现代派发展和消亡的简史
▪ 1.诞生
▪ “现代派”的诞生以1932年5月《现代》创刊为标志,—— 一年之后便因其风格相近,被时人称为“现代派”。《现代》 主编施蛰存函致戴望舒曰:“有一个南京的刊物说你以《现 代》为大本营,提倡象征诗,现在所有大杂志,其中的诗大 都是你的徒党”。“徐志摩而后,你是有希望成为中国大诗 人的。”据此,可以说从1932年5月至1933年初是现代派的 诞生期。
《老马》
总得叫大车装个够, 它横竖不说一句话, 背上的压力往肉里扣, 它把头沉重的垂下!
这刻不知道下刻的命, 它有泪只往心里咽, 眼里飘来一道鞭影, 它抬起头望望前面。
1932.4
▪ 第一节写老马不胜重轭;第二节写精神上 的重荷。
▪ 是诗人自我人格的象征,诗人心境的自况。
▪ 是中国农民的象征,中华民族的象征。
《新月诗选》序中宣称:“主张本质的醇正,技巧的 周密和格律的谨严”“我们也始终忠实于自己,诚实表现 自己渺小的一掬情感,不做夸大的梦”“我们写诗,只为 我们喜爱写”,只“因为有着不可忍受的激动,灵感的跳 跃挑拨我们的心,原不计较紧要的原素”要 求“准确适当”地表达感情,做到“忠实于自 己”。
2.发展
▪ 1933年至1935年为现代派的发展期。其标志有二,一是形 成了一支蔚为壮观的创作队伍,二是有了自己突出而醒目的 风格特征。除了《现代》杂志,当时在全国较有影响的刊物 还有:北平的《水星》月刊,上海脉望出版社的《现代诗风》 双月刊,上海文艺社的《星火》月刊等,以这些刊物为基地, 团结了一大批诗人。
时代,反映现实,在鼓舞人民起来投入反帝反封建 的斗争中,发挥了积极的战斗作用。
▪ 蒲风大力提倡现实主义和诗歌大众化,丰富 了中国新诗理论宝库;他创作的一大批反映 现实生活、 充满时代精神、富有民族风格的

第十四章 30年代的诗歌

第十四章  30年代的诗歌
强调“诗的意识形态化”,虽然突出了时代重大主题,加强了诗的理性化色彩与主观抒情性特征, 但是所构成的“大我”抒情形象在相当程度上造成了对“小我”抒情形象的严重伤害,降低了诗 歌的艺术魅力;而“大众格调”虽然强化了诗歌的大众化、普及化,但过分强调诗歌语言的通俗 和明白,也造成了不少诗作的苍白和浅露。总之,“中国诗歌会”的创作主张和艺术追求,虽然 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文学的大众化运动,但也造成了诗歌(文学)是“意识形态的传声筒”的不良 现象,忽视了文艺形式大众化下的艺术性追求。它为40年代解放区文学的大众化倾向粗俗化、建 国后诗歌创作的“左倾化”、浅显化,打下了不良基础。
三、“中国诗歌会”
“中国诗歌会”是在“左联”领导下出现的一个群众性诗歌团体。 1932年9月在上海 成立。主要发起人和成员有蒲风(黄日华)、穆木天、杨骚、任均等人。1933年出版 诗歌刊物《新诗歌》,因而又被称为“新诗歌派”。 “中国诗歌会”是一个自觉与新月派、现代诗派相对立而追求反映现实并为无产阶级 革命斗争服务的诗歌团体。他们明确反对诗歌“沉醉在风花雪月里”,要求诗歌“捉 住现实,歌唱新世纪的意识”,成为“大众歌调”,诗人“自己也成为大众的一个”。 (穆木田:《新诗歌》发刊词)“捉住现实”,就是继承“五四”以来的现实主义传 统,反映现实的社会与人生,尤其是反映重大的社会主题,强调“诗的意识形态化”; “大众格调”,就是要创造大众化诗歌,大量采用民歌、小调等民间诗体,使诗歌普 及到民间中去。
第十四章
30年代的诗歌 30年代的诗在“五四”白话新诗所取得的辉煌成就和积累的优秀艺术传统 的基础上,不断继续探索中国现代诗歌的发展之路,取得了较大的成就,出现 了一些有影响的诗人和诗歌作品。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出现了一个多元并存的诗歌创作局面:以殷夫、“中国诗歌会”为代表的 “左翼”革命诗歌(无产阶级诗歌);以臧克家、艾青、田间为代表的现实主 义诗歌;以戴望抒为代表的现代派诗歌;以卞之琳、陈梦家、孙大雨、邵洵美 为代表的后期新月派诗歌。这一点,如同30年代的文学思潮和小说,呈现出左 翼诗歌思潮与其它诗歌思潮对峙互补的文学格局。 2、出现了两大诗艺传统:“左翼”革命诗歌和臧克家、艾青、田间等的诗歌, 继承了“五四”诗歌战斗的、为人生的艺术传统,是典型的现实主义诗歌;而 以戴望抒为代表的现代派诗歌和以卞之琳等为代表的后期新月派诗歌,则继承 了“五四”诗歌为艺术和早期象征派诗歌的传统,是比较成熟的现代主义诗歌。 3、出现了两大创作倾向:“大众化(非诗化)”与“贵族化(纯诗化)”。现 实主义诗歌追求大众化,反传统,拒绝格律,追求形式自由,是其主要特征。 现代主义诗歌追求贵族化,追求纯艺术,崇尚唯美,尤其重视诗的自身美学建 设,是它们的主要特征。 之所以会出现这样一个多元并存的局面,与30年代是一个多元社会密切相关。

30年代新诗 (1)

30年代新诗 (1)

假如我们不去打仗
(田间 1938年)
假如我们不去打仗 敌人用刺刀 杀死了我们, 还要用手指着我们骨头说: “看, 这是奴隶!”
泥土诗人臧克家(1905—2004)
1932年发表新诗。 代表作:《烙印》 《罪恶的黑手》
诗的主题:农民的坚忍主义 诗的气质:简约含蓄的古典主义
茅盾在评论诗集《烙印》时说:“没有
黄浦江舟中
(穆木天 1936年7月26日 )





凉风吹过了横江, 水色映着天光, 我对着滚滚的浊流, 觉得象在我的故乡, 美丽的松花江上。 我想象着,在松花江上 我的黄金的儿时, 就是半自由的时期, 在那“铜帮铁底”的江上 每天还要渡过两次。 我忆起青年的高尔基, 飘泊在伏尔加的船上,
《烙印》的主要内容 其一,抒写对生活 严肃、执著、坚忍 的态度。“坚忍主 义”。
《生活》 这可不是混着好玩, 这是生活, 一万支暗箭在你周边, 伺候你一千回小心里, 一回的不检点。
三 代
孩子 在土里洗澡; 爸爸 在土里流汗; 爷爷 在土里葬埋。
其二,反映农村凋敝残 破的景象和农民的苦 难生活境遇。《洋车 夫》 《老马》等。
三十年代 新诗
30年代新诗
第一节
30年代新诗概述 第二节 戴望舒 卞之琳
30年代新诗

【本章教学目的、要求】
1.了解30年代诗坛概况。 2.戴望舒 卞之琳的现代主义诗歌。

第一节 30年代新诗概述
一、左联诗人的政治抒情诗 二、泥土诗人臧克家 三、纯诗道路的后期新月派、现代派
第一节 30年代新诗概述
1909-1931
政治抒情诗: 热情饱满、富有鼓动力。 《血字》诗共七首,其 中《别了,哥哥》最著 名。

第十四章 30年代新诗

第十四章 30年代新诗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第二阶段的诗艺
卞之琳有一段评价: • “在亲切的日常说话调子里舒卷自如,锐敏, 精确,而又不失它的风姿,有节制的潇洒和有 功力的淳朴。日常语言的自然流动,使一种远 较有韧性因而远较适应于表达复杂化、精微化 的现代感应性的艺术手段,得到充分的发挥。 所有这首诗的长处都见之于从《我的记忆》这 首诗开始以后所写的诗里,而且更有所推进, 直到第二个诗集的例如《深闭的园子》、《寻 梦者》、《乐园鸟》等最后几首的写作时期, 这些诗似应视为戴望舒充分成熟时期的代表 作。”
三、卞之琳
•1910~2000,江苏海门人 •毕业于北京大学英文系,著有诗 集《三秋草》(1933)、《鱼目集》 (1935)、《汉园集》(1936,与 人合集)、《慰劳信集》(1940)、 《十年诗草》(1942)等,另有多 种译著、论著。
• 卞之琳认为写诗是把生活经验中那些最深沉的 感受,通过艺术过程,使之结晶升华,成为艺术 品。 • 卞之琳融会传统的意境与西方的戏剧性处境, 化合传统的含蓄与西方的暗示。 • 卞之琳的诗歌“基于言语本身的音乐性”,讲 究格律,尤其是音顿、音韵和体式。
•他用冷峻中带有热情的笔,写出中国农 民的深远的苦痛和坚忍,仇恨与不平,为 新诗反映农村生活开辟了天地。他的《烙 印》、《老马》、《当炉女》、《难民》 等,都是有名的诗篇。
田间 •(1916-1985)受苏联未来派诗人马雅可 夫斯基创作的影响,风格特异。出版诗集 《 未 明 集 》 ( 1935 ) 、 《 中 国 牧 歌 》 (1933)、叙事长诗《中国农村底故事》 (1936)等。 •田间诗的主要特点是以短促、跳荡的诗 行传达急促而紧张的时代节奏和自己内心 的热情与骚动。
•1928年8月《小说月报》第19卷第8期的《雨 巷》发表后,文学大师叶圣陶颂扬戴望舒“替 新诗底音节开了一个新纪元”,作者也因此被 称为“雨巷诗人”。

30年代的诗歌笔记

30年代的诗歌一、现实主义派诗歌1. “红色鼓动诗”——殷夫的诗歌:(1909——1931),原名徐伯庭,笔名白莽、任夫、沙洛等,浙江象山人。

鲁迅在为殷夫的诗集《孩儿塔》作序时,称其诗为“东方的微光”、“林中的响箭”、“冬末的萌芽”,是“别一世界”(即无产阶级新世界)的诗。

《别了,哥哥》别了,我最亲爱的哥哥,你的来函促成了我的决心,恨的是不能握一握最后的手,再独立地向前途踏进。

二十年来手足的爱和怜,二十年来的保护和抚养,请在这最后的一滴泪水里,收回吧,作为恶梦一场。

你诚意的教导使我感激,你牺牲的培植使我钦佩,但这不能留住我不向你告别,我不能不向别方转变。

在你的一方,哟,哥哥,有的是,安逸,功业和名号,是治者们荣赏的爵禄,或是薄纸糊成的高帽。

只要我,答应一声说,“我进去听指示的圈套,”我很容易能够获得一切,从名号直至纸帽。

但你的弟弟现在饥渴,饥渴着的是永久的真理,不要荣誉,不要功建,只望向真理的王国进礼。

因此机械的悲鸣扰了他的美梦,因此劳苦群众的呼号震动心灵,因此他尽日尽夜地忧愁,想做个普罗米修士偷给人间以光明。

真理和忿怒使他强硬,他再不怕天帝的咆哮,他要牺牲去他的生命,更不要那纸糊的高帽。

这,就是你弟弟的前途,这前途满站着危崖荆棘,又有的是黑的死,和白的骨,又有的是砭人肌筋的冰雹风雪。

但他决心要踏上前去,真理的伟光在地平线下闪照,死的恐怖都辟易远退,热的心火会把冰雪溶消。

别了,哥哥,别了,此后各走前途,再见的机会是在,当我们和你隶属着的阶级交了战火。

1929-4-12①从工人群众的劳动和斗争生活中提炼诗的语言和形象,节奏明快有力,刚健之中透露出清新之美。

②恢复了政治抒情诗中情抒情主人公的“自我”形象,且这一“自我”在中国新诗“自我”抒情形象发展史上占有重要位置。

2、中国诗歌会诗人群1932年9月,在‚左联‛的领导下,‚中国诗歌会‛在上海成立,它是一个群众性的诗歌团体。

发起人有穆木天、杨骚、任钧、蒲风等。

30年代诗歌概述


这,就是你弟弟的前途, 这前途满站着危崖荆棘, 又有的是黑的死,和白的骨, 又有的是砭人肌筋的冰雹风雪。 但他决心要踏上前去, 真理的伟光在地平线下闪照, 死的恐怖都辟易远退, 热的心火会把冰雪溶消。 别了,哥哥,别了, 此后各走前途, 再见的机会是在, 当我们和你隶属着的阶级交了战火。
30年代诗歌
创作背景
大革命失败,现实的黑暗,导致诗人采取 不同的人生姿态与创作态度: 反抗、战斗 幻灭、感伤 各自的得失评价
第一节

30年代新诗概述
一、左联诗人—殷夫
殷夫(1909~1931), 诞生于浙江象山。原 名徐柏庭,学名徐祖 华,笔名有殷夫、白 莽等。父亲行医,大 哥是国民党高级军官 左联五烈士之一,是 我国现代文学史上优 秀的无产阶级诗人。

你诚意地教导使我感激, 你牺牲的培植使我钦佩, 但这不能留住我不向你告别, 我不能不向别方转变。 在你的一方,哟,哥哥, 有的是,安逸,功业和名号, 是治者们荣誉的爵禄, 或是薄纸糊成的高帽。
只要我,答应一声说, “我进去听指示的圈套,” 我很容易能够获得一切, 从名号直至纸帽。
戴望舒 何其芳
4. 高潮:36年10月戴望舒主编《新诗》杂志,并
邀卞之琳、冯至、孙大雨、梁宗岱等参与,把现 代诗派推向高潮。
5. 衰落:抗战爆发后,急剧分化,走向衰落,其
艺术风格和表现手法则为40年代的“九叶诗派” 所继承和发展。
6、代表诗集
戴望舒的《望舒诗稿》(1937年)、卞之 琳的《鱼目集》(1935年)、诗歌合集 《汉园集》(1936年)、何其芳的《预言》 (1945年)、徐迟的《二十岁人》(1936 年)、南星的《石像辞》(1937年)、林 庚的《春野与窗》(1934年)等。

30年代新诗

30年代新诗30年代新诗,是中国现代诗歌史上一个特定的时期。

这个时期里,诗人们用他们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反映了当时社会政治、经济以及文化等各个方面的状况,积极干预社会,推动文化的发展。

30年代新诗的主要特点是反映现实、关注社会现实、探索人性等。

这个时期的诗歌,以追求自由、真实、深刻的表现手法,表现出诗人们的审美情趣和思想观念,形成了一种独特的艺术风格。

这个时期的诗歌作者,并没有受到传统诗歌形式和规范的限制。

他们以自己的独特思维,创作出许多富有个性、自由表达的诗歌作品。

其中一些代表性的诗人,如徐志摩、郭沫若、艾青等,通过他们的诗歌,表达了当时社会中一些重要的问题,如社会现实、人生价值等。

30年代新诗所关注的社会现实,主要集中在政治、经济以及文化等方面。

在政治方面,30年代新诗关注了当时社会的一些热点问题,如民主、自由、民族独立等。

以徐志摩的《再别康桥》为代表,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对英国剑桥大学校园内的一草一木、一景一物的深情回忆,表达了对当时中国政治、文化状况的关切。

在经济方面,30年代新诗关注了贫富差距、商业化的社会现象。

以郭沫若的《天上的街市》为代表,这首诗描绘了一个社会主义理想社会的美好图景,呼吁人们追求真正的自由。

在经济方面,30年代新诗还关注了商品经济对人性的扭曲,对人性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以艾青的《我爱这土地》为代表,这首诗表达了对人性、情感的细腻关注。

在文化方面,30年代新诗对传统文化进行了深刻的反思。

以徐志摩的《长相思》为代表,这首诗表达了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但又不拘泥于传统形式,进行了创新。

30年代新诗还进行了对现代文化的探讨,以郭沫若的《草原》为代表,这首诗表达了对现代性的思考,对当时社会的现代文明提出质疑。

30年代新诗以其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关注社会现实,表达人性观念,反映当时社会政治、经济以及文化等各个方面的状况,推动了中国现代诗歌的发展。

现代文学(14章)30_诗歌

二、中国诗歌会的前驱诗人—殷夫(1909-1931)
原名徐柏庭,笔名除殷夫外,还有白莽、任夫等。 “左联”五烈士之一。以1929年为界,早期诗歌创 作主要歌咏爱情和故乡,带着淡淡的忧郁和惆怅。 后期诗歌创作发生变化,写了大量“红色鼓动诗”, 富于政治抒情性,表现无产阶级的斗争意志、革命 理想坚定的信念。1929年4月写《别了,哥哥》. 《1929年的5月1日》正面反映工人阶级自觉斗争的 最初尝试。诗集《孩儿塔》收集了他1929年以前的 诗作,鲁迅为之写序,作高度评价。(213页)
2018/12/21
撑着油纸伞, 独自 彷徨在悠长 悠长 又寂寥的雨巷, 我希望飘过 一个丁香一样地 结着愁怨的姑娘。
1928年8月<小说月报>19卷8号
吉林师范大学博达学院 孙先庆
22 No. 22
博达学院
《雨巷》分析: 这是1927年前后部分青年,在彷徨、迷惘 与失望中渴求新的希望这种心境的反映。 他们在孤寂中嚼着“在这个时代做中国人 的苦恼”,这是现实的黑暗和理想的幻灭 在诗人心中的投影。诗中有的是低沉的倾 述、失望的自白,从中显现出他们理想幻 灭后的痛苦和追求,表达作者憎恶雨巷, 渴望走出雨巷,到一个没有阴雨、愁怨的 地方。
2018/12/21 吉林师范大学博达学院 孙先庆 24 No. 24
博达学院
我用残损的手掌 我用残损的手掌 摸索这广大的土地:这一角已变成灰 烬, 那一角只是血和泥;这一片湖该是我的家乡, (春天,堤上繁花如锦障,嫩柳枝折断有奇异的芬芳) 我触到荇藻和水的微凉;这长白山的雪峰冷到彻骨, 这黄河的水夹泥沙在指间滑出;江南的水田, 你当 年新生的禾草是那么细,那么软......现在只有蓬蒿; 岭南的荔枝花寂寞地憔悴,尽那边,我蘸着南海没有渔船 的苦水...... 无形的手掌掠过无限的江山,手指沾了血 和灰,手掌粘了阴暗, 只有那辽远的一角依然完整, 温暖,明朗,坚固而蓬勃生春。 在那上面,我用残 损的手掌轻抚,像恋人的柔发,婴孩手中乳。 我把 全部的力量运在手掌贴在上面,寄与爱和一切希望, 因为只有那里是太阳,是春,将驱逐阴暗,带来苏生, 因为只有那里我们不像牲口一样活,蝼蚁一样死...... 那里,永恒的中国! 《灾难的岁月》42年7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戴望舒、 第二节 戴望舒、卞之琳
一、戴望舒的诗歌创作 戴望舒(1905—1950),原名戴梦鸥,浙江杭州 人,现代著名诗人,文学翻译家。
早期和成熟期
诗作内容:多写爱情的苦闷和个人的忧愁 (《残花的泪》、《流浪人之歌》、《林 下的小语》《单恋者》、《我的素描》 等);也有抑愤之音(《忧郁》、《古神 祠前》)。 两类抒情形象:苦闷的孤独者,飘忽愁怨 的少女。
联系诗人当时的写作背景与环境。 “雨巷”就象征着他当时的心境, 温柔、缠绵而又感伤。而这“姑 娘”既可以是他的心中恋人的写 实,又可以是他人生理想或目标 的象征。这就需要在形式或文本 分析的基础上,加上对文本产生 的社会语境与作者个人创作心理 的考察。
“雨巷”
“雨巷”:悠长而又寂寥的,梅 雨季节江南小巷。这个意象或这 个场景的设置,一方面是为了再 现当时情景,另一方面则也为了 烘托或营造一种适合表达诗情的 氛围。
第十四章 30年代新诗 年代新诗
第一节 概 述 现实主义诗歌和现代派诗歌构成30年代 30 诗坛两大潮流对峙的局面。
一、现实主义诗歌
1.殷夫的诗歌创作。 (1)早期诗作多歌唱爱情和自我的孤寂。诗风 忧郁感伤。 代表诗作:《孩儿塔》
(2)投身革命后,转而歌唱工人阶级及 其革命斗争 。诗风激昂刚健,明快有 力。 代表诗作: 《血字》、 《别了,哥哥》
初期代表作《雨巷》采用象征主义方法, 标志着向现代派诗过渡。成熟期的现代 派诗代表作《我底记忆》、《断指》、 《寻梦者》、《乐园鸟》等。 显示出个人的特点:脱尽格律体的外壳; 在日常生活中寻觅抒情意象;介乎隐藏 自己与表现自己之间的艺术传达方式; 现代自然口语。
《雨巷》
《雨巷》是一首广为传诵的抒情名篇。发 表于1929年。它以优美、低婉的调子抒发 着诗人浓厚的忧郁和感伤。 叶圣陶先生称许“他替新诗的音节开了一 个新的纪元“ 《雨巷》一诗,以优美低婉的音乐节奏著 称,戴望舒也因此获得了“雨巷诗人”的 称谓。
因此,《雨巷来和谐悦耳,不愧为中国现 代意象抒情诗的精品。
二、卞之琳的诗歌创作。
卞之琳前期诗作跨出新月派,走向现代诗风。 诗作内容: 多写下层社会生活。(《酸梅汤》、《叫 卖》、《几个人》、《路过居》等)。 探索宇宙、人生哲理(《断章》、《鱼化 石》、《圆宝盒》、《白螺壳》、《古镇的 梦》、《第一盏灯》等)。 也写到爱情(《无题》)。 后两类诗具有现代诗风。
代表诗人
代表诗人有戴望舒,“汉园三诗人”卞 之琳、何其芳、李广田,废名、林庚等。
卞 之 琳 芳 其

现代派诗歌特点:
诗作内容:多写自我情绪与感觉。 审美原则:朦胧美。 表现方法:多意象的组合,非逻辑的 观念联络。 形式:散文化的自由体。
现代派诗歌的演变
抗战爆发后,大部分诗人转向描写社 会现实。艺术手法和风格则为40年 代一部分诗人继承和发展。
(1)诗作多抒写农民的苦难及其反抗 斗争。薄风的《茫茫夜》、《六月流 火》,王亚平的《农村的夏天》、 《十二月的风》,温流的《卖菜的孩 子》等。 (2)抒写反帝抗日。穆木天的《守堤 者》、《流亡者之歌》等。
特点与贡献:
坚持诗歌反映现实;推动长篇叙事诗 的写作;探索新诗大众化、歌谣化的 途径。(温流的《打砖歌》、《凿石 碑工人歌》,石灵的《新谱小放牛》、 码头工人之歌)等。 缺点:不重视诗歌创作的艺术规律, 有平实与粗糙的倾向。
前期诗作特色
醉心于诗的技巧与形式的探索: 融汇传统的意境与西方的“戏剧 性处境”,化合传统的含蓄与西 方的暗示;重意象创造而省略联 络,诗意隐藏较深;对格律体作 过多种尝试,这与其他现代派诗 不同。
后期诗作特色
抗战期间,卞之琳以格律体 为抗战的军民们写出一封封 新切体贴的“慰劳信”,既 传达了时代的战斗信息,又 富有生活情趣,从容而又委 婉。诗风趋向明朗浅白。
李广田诗风浑厚朴实(《地之 子》、《窗》)。 废名拙讷质朴,富于禅趣 (《掐花》、《妆台》、 《灯》)。 林庚沉静潇洒,谙于情理(《春 野》、《自然》)。
艺术特点: 以格律形式反映社会现实。 擅长比喻,善于摄取人生图景。 抒情形象生动、丰富、含蓄。 重视炼字炼句,尤重动词。 诗风质朴凝练、含蓄深沉。
二、现代派诗的形成、特点及演变
形成于30年代初,鼎盛于1936年前 后。植根于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的 政治现实。是由后期新月派与20年 代未的象征诗派演变成的。 艺术表现以象征方法为中心,融化 西方象征派,意象派和中国古典诗 歌的营养,在中外诗歌艺术的融汇 点上建立起属于自己的诗歌美学。
后期
抗战爆发后,诗风发生深刻变化:关注国 家民族的命运,在民族苦难中审视个人的 不幸;回荡着爱国主义的激情。 洗尽铅华后的朴素诗句,有一种坚实的力 度和崇高的韵致。写实与象征方法结合; 形式上以半格律的自由体为主。 代表作《我用残损的手掌》、《狱中题壁》 及《心愿》、《等待》、《偶成》等诗反 映了前后期变化。
何其芳等诗人的创作
何其芳前期抒情诗,以象征方法、华美多姿的文 字,融化晚唐五代诗词的意境,唱着忧郁缠绵的 爱情,梦,和对美的追求(《预言》、《爱情》、 《罗衫》、《花环》、《扇》),以及对荒凉现 实的绝望和呼喊(《夜景》)。抗战之前,转变 美学追求(《送葬》、《云》)。
40年代诗作歌唱群众,青春、自我的变 化,《我为少男少女们歌唱》、《生活 是多么广阔》等代表作热情明朗,乐观 向上。《夜歌》、《叹息三章》、《解 释自己》等诗作,则现身说法地表现了 进步知识分了自我探索、自我改造的心 路历程,在献身的热忱中仍然包含着某 种复杂的个人情怀。
特点与贡献: 从工人群众的劳动、斗 争生活中提 炼诗的语言和形象;恢复了政治抒 情诗中的“自我”形象,这个“自 我”在新诗“自我”抒情形象发展 史上占有重要位置。
2.中国诗歌会的创作。
现代诗史上第一个有组织、有明确理论 纲领的革命诗歌团体。主要诗人有蒲风、 王亚平、温流、穆木天等。
骚 杨
杨 骚
诗歌内容
“雨巷”也是人生经验或生命体 验的一种传达。孤独、寂寞、感 伤。其中充满了人生或生命的隐 喻。而且这条“雨巷”,来自过 去,暂留现在,指向未来。因此, 诗中充满着深刻的生命体验。
这首诗还体现了诗人对音乐性的追求
全诗共7节,第一节和最后一节首尾呼应, 同一主调重复出现,加强了全诗的音乐感。 每节六行,每行字数长短不一,参差不齐, 而又在相隔不远的行里重复一次脚韵。 同一节诗中,也有同样的字句复沓更迭,这 样就造成了同一音响在诗中的反复回响、不 断回荡,构成了全诗低缓、柔和、婉转流畅 的抒情乐章。
“丁香一样的姑娘”构成全诗的主要 抒情线索
丁香是一种花卉,形状象 结,花开在仲春时节,呈白色 或紫色,美而不轻佻。 这是一个具有深厚传统文化情 感积淀的事物。诗人们对着丁 香花往往伤春:
“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
中愁”(李璟《浣溪沙》); “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独 自愁”(李商隐《代赠》)…… “丁香”就成了美丽、高洁、愁 怨三位一体的象征。
3.臧克家前期诗歌创作
臧克家的诗作自觉避免概念、口号、神秘和散 文化,在30年代诗坛独树一帜。
“泥土诗人”臧克家
诗作内容
前期诗歌贯穿着坚忍、苦斗的思想情感和人生态度。 诗作内容广泛: (1)农村破产和农民的苦难生活(《老马》、《难 民》、《老哥哥》、《贩鱼郎》、《当炉女》、 《歇午工》、《村夜》、《答客问》等)。 (2)自我人生体验的“永久性真理”(《生活》、 《希望》、《不久有那么一天》、《自白》等)。 (3)反帝(《罪恶的黑手》)。 (4)通过自我抒情为时代、历史摄影(《自己的写 照》、《运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