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大学语文课堂中的文化意象教学

合集下载

用文学意象引导阅读教学

用文学意象引导阅读教学

用文学意象引导阅读教学文学意象是指通过语言和形象的表现来传达特定的情感和意义。

在阅读教学中使用文学意象,可以帮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文本的主题和情感,并增加对文学作品的欣赏和理解。

以下是一些使用文学意象引导阅读教学的方法:1. 挖掘文本中的隐喻和象征意义:让学生注意文本中的隐喻和象征意义,帮助他们理解这些意象背后所代表的特定情感和意义。

通过讨论《红楼梦》中花卉的象征意义,帮助学生理解该小说中的人物关系和情感变化。

2. 分析文学作品中的视觉意象:请学生通过文本中的视觉意象来描绘场景和人物形象,以帮助他们更直观地理解故事情节和人物性格。

让学生描述《老人与海》中海洋和船只的视觉描写,以帮助他们理解主人公的孤独和抗争精神。

3. 探索文学作品中的声音意象:让学生通过分析文本中的声音描写,如声音的音调、声音的起伏等,来感受故事中的节奏和情感变化。

引导学生讨论王小波的短篇小说《黄金时代》中人物的对话和内心独白的声音特点,以理解人物的情感和心理状态。

4. 比较文学作品中的意象:让学生分析不同文学作品中相似的意象,帮助他们理解文学作品的主题和文化背景。

比较古代诗歌中关于月亮的意象与现代文学中关于月亮的意象,帮助学生理解文学作品在不同时代的表现方式和文化内涵。

5. 创作与文学作品相关的意象作品:鼓励学生根据自己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创作与作品相关的意象作品,如绘画、摄影、音乐等,以加深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和欣赏。

让学生根据对《西游记》中孙悟空形象的理解,创作绘画作品,表现孙悟空的特点和故事情节。

通过使用文学意象引导阅读教学,学生可以更深入地理解文学作品,提高对文学的欣赏和理解能力,培养对文学的审美情趣,并且拓展了学生对文学创作和表达方式的理解。

“意象语文”的思考与实践

“意象语文”的思考与实践

“意象语文”的思考与实践
意象语文是一种注重培养学生想象力和创造力的语文教学方法。

它通过引导学生观察、感受、思考、联想,培养学生用想象的方式去理解和表达文本中的意义,使学生的语文学
习更加生动有趣,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意象语文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力。

观察是意象语文的基本功。

在课堂上,教师可以通
过给学生展示图片、实物,让学生观察其中的细节,并通过提问引导学生思考,形成对事
物的整体认识。

在学习一篇古代诗词时,教师可以给学生展示相关的古代画作,让学生观
察画中的人物形象、背景等,从而更好地理解诗词中的意义。

意象语文注重培养学生的感受力。

感受是理解文本意义的关键环节。

在课堂上,教师
可以通过朗读文本、播放音频、观看视频等方式,引导学生用心感受其中的情感、氛围等。

在学习一篇有关大自然的文章时,教师可以给学生播放大自然的声音,让学生感受其中的
宁静、美丽等,从而更好地理解文章中的描写和情感。

意象语文注重培养学生的思考力。

思考是意象语文的灵魂所在。

在课堂上,教师可以
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激发学生思考。

在学习一篇故事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故事中
的人物动机、冲突、解决方法等,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意象语文注重培养学生的联想能力。

联想是意象语文的核心要素之一。

在课堂上,教
师可以通过启发学生联想的方式,开拓学生的思维空间,拓展学生对文本意义的理解。


学习一篇记叙文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将文中描写的人物或场景与自己的经历或想象相联
系起来,从而更好地理解文本中的意义。

意象观照:让语文教学从扎实走向灵动

意象观照:让语文教学从扎实走向灵动

意象观照:让语文教学从扎实走向灵动意象观照是语文教学中的一种教学方法,它通过激发学生的联想能力和想象力,培养学生的艺术鉴赏能力和创造力,让语文教学从扎实走向灵动。

传统的语文教学注重学习基础知识和技能,教师通常是通过讲解和训练来传授知识和技巧,而学生则是被动的接受者。

这种教学方式虽然可以帮助学生掌握基本的语文知识,但却很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内在动力。

而意象观照的教学方法则能够改变这种情况,使语文教学变得更加灵动和有趣。

意象观照注重培养学生的联想能力和想象力。

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给学生提供一幅画、一首诗或一段文字等富有意象的素材,让学生通过想象去感受其中的情感和意境。

学生可以通过自己的联想,来解读和理解这些作品,并通过创作来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

这样的教学方法让学生不仅在学习中能够体验到语言的美感,还能够提高他们的表达能力和创造力。

意象观照还注重培养学生的艺术鉴赏能力。

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让学生欣赏一些经典的文学作品,如《红楼梦》、《西游记》等,或者是一些著名的诗词,如李白的《静夜思》、白居易的《长恨歌》等,来培养学生的艺术鉴赏能力。

学生可以通过欣赏这些作品,了解作者的情感和意图,体验其中的美感和哲理,并通过自己的表达来展示自己对作品的理解和感受。

意象观照是一种注重培养学生的联想能力、想象力、艺术鉴赏能力和创造力的语文教学方法。

它让语文教学从单一的知识和技能训练走向丰富多彩的学习体验,使学生更加主动地参与到语文学习中,提高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

希望教育者能够在语文教学中借助意象观照的方法,让语文教学从扎实走向灵动。

“意象语文”的思考与实践

“意象语文”的思考与实践

“意象语文”的思考与实践
“意象语文”是一种新的教学思路和方法,它通过把意象作为教学的核心,将学生的学习过程转变为一个感性认识和主观体验的过程。

这种教学模式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和思维活跃性,让学生在感性体验的过程中逐渐实现对文学语言的理解和掌握。

下面就“意象语文”的思考与实践做一些探究。

首先,我们需要认识到,在传统的语文教学中,阅读理解常常是一种被动的记忆和机械应用,学生很难真正理解文本的内涵和感受到文化的熏陶。

而“意象语文”则从一开始就注重让学生产生共鸣和感受,通过引导学生感知文本中的意象,构建情感体验,让学生更好地认识世界和自我。

其次,运用“意象语文”教学思路,我们可以给学生提供更多的感性、直观的材料,如图画、音乐、影视等,来唤起他们的感知和情感,并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走向抽象的思维。

这种方式让学生更好地了解文学语言的表现力和意义,同时也使他们更能具有独立思考的能力。

此外,“意象语文”注重体验式教学,教师在课堂上应引导学生通过各种方式体验文本中所表达的情感、思想等,让他们更好地在情感体验中建立对文本的掌握和理解。

通过这种方式,学生的理解能力和自我表达能力都能得到锻炼和提高。

最后,通过“意象语文”教学模式,可以培养学生的美感和审美能力。

学生能够在感性认识中品味文学语言的魅力与美妙,提高自己的审美水平,这将对其终身的个人修养和发展有着长远而深远的影响。

总之,“意象语文”教学模式是一种走向以学生为本的教学、更贴近现代课堂需要的新型教学方式,它的实践也给我们提供了广阔的思路与方法。

我们希望更多的教师和学校能够将其引入课堂,给学生提供更为丰富、有趣、有效的教育体验。

“意象语文”的思考与实践

“意象语文”的思考与实践

“意象语文”的思考与实践“意象语文”是一种注重想象力、感性、多元化的语文教学理念,通过多种个性化手段培养学生的文化综合素养,引导学生借助自身的生活经验、感性认识以及艺术涵养,体验语言在想象中的奇妙、意象的美妙,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文化素质。

在实践中,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如何贯彻“意象语文”的思想:一、多种教学手段的运用:传统的语文教学往往注重学生的记忆能力和分析能力,学生常常被困在字词句填空、作文框架等机械练习中。

而在“意象语文”中,注重学生的想象力和感性认知,采用多种教学手段,如图画、影音、情境模拟等,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理解抽象的概念,激发学生的兴趣并深入学习。

二、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意:意象是指在语言中通过意象性语言描述出的形象,是具体形象和抽象意义结合的产物,是诗歌、小说、电影等艺术作品的灵魂。

因此,在“意象语文”中要注重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意,让学生在想象中感受语言的美妙。

如在课堂中引导学生试着描述一朵花的美丽,或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一次旅行的风景,从而培养学生从多角度看待事物的能力,并且发掘学生的多元化才华。

三、开设多元化的文化课程:“意象语文”要求语文与文化的融合,因此在教学中应该注重开设多元化的文化课程,让学生了解并尝试不同的文化形式,如文学、艺术、音乐等。

例如,在文学阅读中,不仅可以让学生欣赏古典文学作品,还可以引导学生阅读新型写作风格,帮助学生获取更广阔的文化视野和丰富的想象之路。

四、培养学生的多元化反思能力:“意象语文”要求学生不仅能够展示想象力和创意,也需要学生进行反思和思考。

例如,在学习作文时,学生也要能对自己的作品进行自我反思和对他人作品的批评与欣赏,从而培养出高度思考、良好批判与自我控制的素质。

总之,“意象语文”应被视为一种全方位教学理念。

它既是一种新型的语文教学方法,又是一种学生教育全面提高的有效手段,可以在全面发展每个学生的语文能力的同时,帮助学生展开多元化的文化学习,让学生在想象与知识的交织中得到充分的培养。

大学意象概念讲解教案

大学意象概念讲解教案

课时:2课时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大学意象的概念和特点;2. 培养学生运用大学意象进行写作的能力;3. 提高学生对大学文化的认识和热爱。

教学重点:1. 大学意象的概念和特点;2. 大学意象的运用方法。

教学难点:1. 大学意象的运用方法;2. 学生对大学意象的感悟和体验。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 教师简要介绍大学意象的概念,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大学意象。

2. 学生分享自己对大学的理解和感受。

二、讲解大学意象的概念和特点1. 大学意象是指大学生活中的各种场景、人物、事件等,通过这些意象来表现大学生的精神风貌、价值观和人生观。

2. 大学意象的特点:a. 真实性:大学意象来源于大学生的真实生活,具有真实性;b. 象征性:大学意象具有象征意义,能引发读者的共鸣;c. 丰富性:大学意象涵盖了大学生的各个方面,具有丰富性。

三、举例说明大学意象1. 教师列举一些典型的大学意象,如:图书馆、教室、操场、宿舍、社团活动等。

2. 学生分享自己亲身经历的大学意象。

四、课堂练习1. 学生根据所学内容,选择一个大学意象进行描述,要求生动、具体、富有感情。

2. 教师点评学生的作品,引导学生进一步体会大学意象的特点。

第二课时一、复习上节课所学内容1. 教师提问,检查学生对大学意象概念和特点的掌握情况。

2. 学生回答问题,分享自己对大学意象的理解。

二、讲解大学意象的运用方法1. 大学意象的运用方法:a. 描写手法:通过描写大学意象,表现大学生的精神风貌;b. 情感表达:运用大学意象,表达对大学的热爱、思念、感慨等情感;c. 比喻手法:运用大学意象,将抽象的概念具体化,使读者更容易理解。

三、课堂练习1. 学生根据所学内容,写一篇以大学意象为主题的作文,要求运用多种修辞手法,表达对大学的热爱和感悟。

2. 教师点评学生的作品,引导学生进一步掌握大学意象的运用方法。

四、总结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大学意象在写作中的重要性。

优秀传统文化在高校语文课堂中的渗透

优秀传统文化在高校语文课堂中的渗透

优秀传统文化在高校语文课堂中的渗透随着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不断加速,优秀传统文化逐渐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特别是在高校语文课堂中,优秀传统文化的渗透也愈发引人注目。

作为培养学生思想素养和文化修养的重要平台,高校语文课堂如何渗透优秀传统文化,成为了教育界的重要课题。

传统文化在高校语文课堂中的渗透并非一蹴而就,而是一个渐进的过程。

在传统文化渗透方面,一方面是传统文化内容的渗透,另一方面则是传统文化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的渗透。

传统文化内容的渗透。

在高校语文课堂中,教师可以通过教学内容的选择,引导学生学习经典文学作品,如《红楼梦》、《水浒传》等经典著作。

可以通过传统诗词、歌舞、绘画等形式,将传统文化融入语文教学内容之中,从而丰富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了解和认知。

传统文化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的渗透。

语文教学不仅仅是传授语言文字的知识,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

传统文化中的理念和价值观,如孝道、忠诚、仁爱、诚信等,都是高校语文课堂中可以渗透的内容。

通过阅读经典著作,学生可以感受到传统文化对于人们品行修养的重要影响,从而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在高校语文课堂中,要想深入渗透和传承优秀传统文化,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多方面着手,包括以下几个方面:注重经典文学作品的阅读和解读。

经典文学作品是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如《红楼梦》、《西游记》等,都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

通过对这些经典著作的阅读和解读,可以让学生更加全面地理解和领会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和精髓。

注重文学作品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传统文化并非停留在历史上的产物,而是可以与当下生活相结合的。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经典文学作品,思考当下社会中存在的问题,并引导他们在这些问题上表现出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注重培养学生的传统文化自信心。

传统文化的渗透不仅仅是让学生了解传统文化的内容和价值观念,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自信和热爱。

教师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如传统戏曲表演、诗词歌赋比赛等,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浓厚兴趣,让传统文化成为学生的精神家园。

用文学意象引导阅读教学

用文学意象引导阅读教学

用文学意象引导阅读教学文学意象是文学作品中用来描述事物的形象语言,这些形象语言不仅具有视觉效果,更能引发读者的情感共鸣,加深人们对作品中内容的理解。

在阅读教学中,借助文学意象可以帮助读者深入思考,激发阅读的兴趣和启发想象力,提高阅读的参与度和积极性。

以下是一些使用文学意象的示例:1. 典型形象的使用: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常常使用文学作品中的典型形象来引导学生阅读。

比如,读到《红楼梦》中贾母的形象,可以让学生想象自己的祖母或外婆,或者想象自己将来成为了老人,从而更加深刻地理解贾母的性格特点和文化底蕴。

2. 视觉形象的使用:视觉形象是指作品中所描写的具体形象,这些形象可以通过文字直接呈现在读者眼前,激活读者的想象力。

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阅读感受到意象所带来的视觉刺激和心理印象,从而更加深入地理解作品中的主题和情感。

3. 意象象征的使用:作品中的某些形象常常通过象征的方式来表示某种深刻的含义。

比如,《诗经》中的节令歌曲中所描绘的形象,常常不仅仅代表当时社会的仪式和风俗,更代表一种深刻的文化传统和精神价值。

教师可以通过对象征所代表的含义的准确解读来引导学生对作品中的主题和思想进行深入的理解。

4. 抽象形象的使用:抽象形象是指作品中所描述的具有抽象意义的形象,这些形象往往需要通过想象和联想才能够理解。

教师可以通过把抽象形象转化为具体形象,从而帮助学生更加准确地理解作品中的含义和思想。

比如,在阅读《老人与海》时,教师可以让学生想象鱼又大又重的样子,从而更加深入地体验作品中所表达的人生哲理和情感。

综上所述,文学意象在阅读教学中起到了非常关键的作用。

通过利用文学意象来帮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作品中含义和情感,可以提高学生的阅读积极性和参与度,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和情感认知能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大学语文课堂中的文化意象教学
作者:杨婷
来源:《课程教育研究》2017年第18期
【摘要】意象这个重要的文化概念,增加了词语背后的文化内涵,在语言教学中注重文化意象的教学,可以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掌握第二语言。

【关键词】大学语文预科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18-0170-02
本文选用的教材是由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遵照教育部、国家民委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少数民族预科文科、理工科教学大纲》的要求编写,是为了适应高校少数民族预科生的需要。

新疆大学承担了多所内地预科生的预科教育,一年制预科使用的就是这本《大学语文》。

这本教材充分考虑到了国家统一、民族团结。

选用的课文与少数民族生活息息相关,特别是《大学语文》下册中闻捷的《葡萄成熟了》,描写的就是新疆少数民族维吾尔族生活场景,马奶子葡萄、三弦琴是维吾尔族生活中熟悉的文化意象。

这套教材选用的课文与少数民族生活贴近,容易激起学生的兴趣,便于学生理解、掌握,以增加他们学习汉语的欲望,从语言教学向语文教学转变。

这套教材中,上册的编写体例是中国古代和现代的诗歌、散文、小说、戏剧。

下册是中国现当代和外国的诗歌、散文、小说、戏剧。

在教学中,我发现预科学生学习汉语的时候,由于是学习第二语言的原因,特别是学习中国古代的诗歌、散文、小说、戏剧时,课本中有很多学生无法理解的文化意象。

这些让学生难以理解的文化意象,往往是学生理解课文大意的关键所在。

一、花卉、植物意象
在传统文化中,莲花一直是高洁的象征。

莲生长在池塘中,池底污泥遍地,却能长出或洁白或艳丽的莲花,这种事物在新疆是没有的,也是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中从未出现的,所以上课的时候要告诉学生莲花在文化中的象征意义。

《西洲曲》中,“莲”谐“怜”,表现了女主人公的相思之情。

《秦中吟买花》中出现了牡丹这个意象。

牡丹一直是国花,象征富贵、吉祥,很多人家的墙上都会挂着名为《花开富贵》的十字绣作品。

有唐诗云“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

在古代,牡丹象征皇后,只有皇后的衣服上才能绣上牡丹花。

杏花对与少数民族学生来说,显得并不陌生。

在汉文化中,杏花以报春花的身份出现的,只要杏花开了,就意味着春天来了。

在讲解《临安春雨初霁》时要给学生讲清楚杏花这一意象的代表含义,这样可以便于学生理解“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的意义。

还可以扩展一下,让学生们掌握“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这一句诗。

“连理枝”这个意象是少数民族学生比较难理解
的。

在中国南方,气候湿润,所以会有两棵树的树干合生在一起,这种现象被人们比喻为夫妻恩爱。

“比翼鸟”是比翼齐飞的两只鸟和“连理枝”都象征夫妻和睦。

“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是杜甫的诗句,在《木兰花令·拟古决绝词》中,“何如薄幸锦衣郎,比翼连枝当日愿”是将两个意象连在一起,表现夫妻恩爱。

二、人物、动物意象
在古代神话中,女娲、后羿都是耳熟能详的神话人物。

由于少数民族预科生学习汉语时间短,并没有深入了解这些人物在汉文化中的地位,在上课时我们要注意讲解。

女娲是传说中人类的始祖,她创造了人类,是人类的母亲。

后羿是一个力大无比的人,他拯救了人类,将天上的九个太阳射了下来。

女娃是炎帝最小的女儿,由于被海浪淹死,就化作精卫鸟,精卫从此以后一直往海里扔东西,想将大海填满。

在讲《神话三则》的时候,一定要交代人物背后的文化意象。

《西洲曲》中的“飞鸿”指飞翔的大雁,大雁代表的是思乡和离别愁恨的情绪。

大雁是一种候鸟,冬天在南方过冬,春天去北方繁衍生息。

每当秋风萧瑟,大雁南归,容易勾起人们的思乡、思人之情。

“鸿”本意就是指大雁。

在这里“飞鸿”指代书信,大雁南归就像送信的使者一样,将思念带给远方的人。

三、物品、事物意象
学生在学习《饮马长城窟行》时,有一句特别难以理解,“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双鲤鱼”这个意象让学生难以理解。

“双鲤鱼”是古代对书信的称呼。

在纸张出现之前,人们把信写在白绢上,为了方便携带,将白绢放在两片竹木简中,这个简都刻成鱼形,所以被称为“双鲤鱼”。

“双鲤鱼”也就是个装信的盒子,代指书信。

《归园田居》(其二)中“常恐霜霰至,零落如草莽”中的“霰”学生很难理解,这个词不常用,其实就是西北经常出现的冰雹,在讲解的时候,给学生讲清楚,这两个词之间的差别。

“霰”是指较小的冰雹,着地易碎。

“翠钿”这个事物也是少数民族预科生较为陌生的。

首先要给学生讲清楚,什么是“钿”。

“钿”就是用金子做成花的形状,嵌在首饰上,比如说簪子上。

“翠”色就是绿颜色,这个很容易讲清楚。

“青楼”这个词对于母语为汉语的人来说,非常清楚其背后的含义,但如果你跟少数民族预科生讲这个词代表风尘女子住的地方,学生会非常难以理解。

“青楼”是用青漆涂饰的豪华精致的楼房,一般是卖艺的女孩在青楼内卖艺。

渐渐青楼就代指风尘女子的居所。

在汉语中,有一个词“功亏一篑”,“篑”是一个古语词,指的是古代盛土的筐子,上面带着竹字头,表示是用竹子做成的。

《论语》中,子曰:“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

”这里的“未成一篑”指的就还差一筐土没完成,说明功亏一篑和持之以恒的深刻道理。

意象这个重要的文化概念,增加了词语背后的文化内涵,丰富了词语的文化底蕴,同时也是第二语言学习者学习的难点。

在语言教学向语文教学转表的过程中,重视意象教学可以帮助学生更快、更好地掌握课本文字中最精髓的内容,可以丰富学生的文化底蕴,让他们在写作中
熟练地运用这些文化意象,做一个“民汉兼通”的第二语言学习者,以便将来能更好地去内地求学、工作。

参考文献:
[1]王欣.从意境与意象谈《大学语文》诗歌教学[M].淮南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第4期
[2]王欣.从意境与意象谈《大学语文》教学问题[M].宿州教育学院学报,2004年第4期
[3]张乃良,史丰.李清照《声声慢》新解兼易安词的临窗意象——大学语文诗词教学心得[M].名家欣赏,2014年第36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