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家族“撒尔嗬”歌词的文化解读

合集下载

恩施民俗:摆手舞、撒尔嗬、哭嫁

恩施民俗:摆手舞、撒尔嗬、哭嫁

恩施民俗摆手舞摆手舞是土家族最有影响的大型歌舞,带有浓烈的祭祀色彩。

摆手舞以讲述人类起源,民族迁徙,英雄事迹为主要内容。

祭祀仪式由梯玛或掌坛师带领众人进摆手堂或摆手坪跳摆手舞、唱摆手歌。

摆手歌长达数万行,堪称土家族民族史诗。

土家人跳摆手舞讲究时辰、场地和规模。

跳摆手舞不拘人数多少,少者数百,多则上万,摆手时,以击大锣、鸣大鼓呼应节奏,气势恢宏壮观,动人心魄。

主要特点是手脚呈同边动作,踢踏摆手,翩翩进退,成双成对,节奏鲜明生动。

摆手舞按其活动规模分为“大摆手”、“小摆手”两种。

大摆手是在摆手堂中举行的,以祭“八部大神”为主。

小摆手是土家族居住区普遍盛行的一种文化习俗活动,•在恩施流行于酉水流域。

过去,凡百户之乡,皆建有摆手堂,有的还建有排楼、戏台等。

来凤舍米湖、大河等地现有摆手堂遗迹。

西兰卡普西兰卡普是土家族最具代表性的手工艺品,西兰是人名,卡普是她织的花布,因此西兰卡普就是土家族的织布。

西兰卡普以红、蓝、黑、白、黄、紫等丝线作经纬,通过手织——后来用机械挑打交织而成。

主要用作被面、床罩、窗帘、桌布、椅垫、包袱、艺术壁挂、锦袋等,色彩对比强烈,图案朴素而富夸张,写实与抽象结合,极富生活气息。

关于西兰卡普的由来有个动人的传说:相传西兰是土家山寨最漂亮最聪明的姑娘,她把山里的百花都绣完了,就没见着半夜开花半夜谢的白果花(银杏)。

为了绣出白果花,她独自半夜爬上高高的白果树与白果花儿对话,不料被又丑又坏的嫂嫂发现了,哥哥听信嫂嫂谗言,用板斧砍断了白果树,西兰摔死了,她的绣花艺术却被土家人传下来了。

“跳丧”与“哭嫁”“跳丧”与“哭嫁”是极富当地土家族特色的风俗习惯,它与汉族地区传统的“红白”事的习俗不同。

“撒尔嗬”:聚居在清江流域的土家人,至今仍盛行以欢乐的歌舞来吊唁逝世的老人的传统习俗,当地土家人叫它“撒尔嗬”。

“撒尔嗬”即“跳丧”,又名打丧鼓,是土家人的祭祀歌舞,在鄂西民间有着极其久远的历史。

恩施野三关是“撒尔嗬”的发源地,是民间流传“跳丧”舞的故乡。

[音乐大观]论土家族丧歌体现的人文特色

[音乐大观]论土家族丧歌体现的人文特色

论土家族丧歌体现的人文特色徐琳重庆长江师范学院音乐学院408000 重庆摘要:中国是个多民族国家,共有56个民族,除了汉族地区流行土葬丧俗外,其余民族聚居地,还流行着各种各样的丧葬礼俗。

家族的丧事,又叫“白喜”或“白会”,程序也相当复杂,是土家族仪典文化中的代表部分,能较深刻土地反映土家族的民族精神和思想境界。

关键词:土家族;丧歌;人文特色一、土家族丧葬仪式的具体流程土家族丧葬议程可分为即亡流程、亡时流程、送葬流程。

而每一仪程都有其复杂的步骤,而且许多都不能省略。

1. 即亡流程即亡流程顾名思义就是人之将死时的这一段时间的过程,大致可分为6个步骤。

主要有以下流程,坐活夜:坐活夜的目的是使死者、生者等都有心理准备,因而对老人在未死之前,每年在其生日这天做活夜;制寿衣:这是在老人死亡前的一个必要工作,寿衣必须生前穿几次,否则会在死后穿不到。

2.亡时流程当死者落气之后,后人不能一味的伤心,而应该忙着为亡人打开另外的道路,让死者一路好走。

这一段流程可分为29个步骤,主要有以下流程,推帐子:就是把前方的一根竹竿的绳索解开,把帐子推到床后。

按照一般的解释是:如果落气时不把帐子推开,亡人便会落入网丝城,那是一种很痛苦的环境;告之乡邻:人死之后同时进行的由两个必须程序,其一就是放鞭炮告之乡邻。

烧落气钱:这是死时同时进行的两个程序之一,孝子跪于床前,烧化子钱,叫“烧落地钱”,这是给死者去阴间的路费;含口银:放在亡人口里,是亡人在阴间路上买茶喝的的零花钱。

3.送葬流程当所有的下葬工作做好后,就是让死者入土为安的过程即送葬流程,大致分为12个流程。

主要有以下流程,出殡:这是临下葬之前,要先从中堂里把棺木用手扶出,放在场坝里,用竹丝系于棺木的腰间,下葬后腰埋于地下,到后来才取出;烧祭(二):出殡后,由孝媳打扫中堂,由四周向中间扫,然后用柴火燃烧其间的各种“垃圾”,这叫吸财;发丧:也叫“上山”,这是出殡一段时间以后,按照择定的时间发丧。

巴东撒尔嗬开唱白

巴东撒尔嗬开唱白

巴东撒尔嗬开唱白
摘要:
1.巴东撒尔嗬的概述
2.巴东撒尔嗬的演唱形式
3.巴东撒尔嗬的表演特点
4.巴东撒尔嗬的历史与传承
5.巴东撒尔嗬的现状与未来发展
正文:
巴东撒尔嗬是一种源于我国湖北省巴东县的民间音乐艺术形式,属于民间歌舞类别,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和民族风情。

其表演形式独特,以歌唱为主,辅以舞蹈、戏剧等多种表现手法,呈现出一幅生动、活泼的艺术画卷。

巴东撒尔嗬的演唱形式多样,既有单人演唱,也有集体合唱,更有一种特殊的表演方式——对唱。

这种对唱形式,通常是男女双方轮流演唱,歌词内容既有传统的对歌,也有即兴创作的新词,形式活泼,充满趣味。

巴东撒尔嗬的表演特点鲜明,其歌曲旋律优美,歌词直接朴实,富有生活气息和情感表达。

同时,其舞蹈动作生动形象,戏剧表现手法夸张幽默,使得整个表演充满了浓厚的民间气息和艺术感染力。

巴东撒尔嗬的历史悠久,早在明朝时期就已经流传,经过数百年的演变和发展,已经成为了巴东地区最具代表性的民间艺术形式。

2008 年,巴东撒尔嗬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了更好的保护和传承。

然而,随着现代化进程的推进,巴东撒尔嗬也面临着一些困境,如传承人
减少、市场空间缩小等。

但是,也有一些有识之士在努力保护和发扬这一优秀的民间艺术,通过举办各种表演活动,让更多的人了解和欣赏到巴东撒尔嗬的魅力。

【传统文化】土家族的风俗习惯 土家族跳丧舞的由来

【传统文化】土家族的风俗习惯  土家族跳丧舞的由来

【传统文化】土家族的风俗习惯土家族跳丧舞的由来跳丧舞又名跳丧鼓,土家语叫“撒尔嗬”,是恩施土家族一种古老的丧葬仪式舞蹈。

早在隋唐时期,土家先民就有“其父母初丧,击鼓以道哀,其歌必号,其众必跳”的习俗。

据有关史料记载:“家有亲丧,乡邻来吊,至夜不去,曰伴亡。

于柩旁击鼓,唱俚歌哀词。

”这种祭祀歌舞,在古代巴人后裔土家族的聚居区世代沿袭,千古不绝。

哪家死了老人,村民们闻讯而至,通宵达旦,这叫“人死众家丧,一打丧鼓二帮忙”,“打不起豆腐送不起情,跳一夜丧鼓陪亡人”。

这种丧葬习俗经过不断传承,逐步演变为恩施土家族的跳丧舞。

跳丧舞的种类繁多,按跳丧格局大致可分“四大步”、“待尸”、“么连嗬”、“摇丧”、“打丧”、“哭丧”等20多种类型。

按模拟形象动作分,有“凤凰展翅”、“犀牛望月”、“猛虎下山”、“虎抱头”、“牛擦痒”、“猴子爬岩”、“狗吃月”、“狗撒尿”、“燕儿衔泥”、“古树盘根”、“幺姑筛箩”、“耍五巾”、“风夹雪”、“滚身子”等。

跳丧时,锣鼓大作,鞭炮阵阵,一人击鼓叫歌,跳者围棺接歌而起,脚跟鼓点鼓跟脚,跳者二至四人,但女人不能跳丧。

击鼓者领唱,对舞者和,多为高腔俚调,边唱边舞。

鼓声一起,或高歌狂舞,或轻歌曼舞。

舞者头、肩、腰、臂、腿、脚尖、脚跟齐动作,跳着变化多姿的舞步。

有时掌鼓击锣二人坐唱,其余人唱和,此名“坐丧歌”;有时掌鼓击锣二人坐唱,另二人边跳边唱,此名“跳丧鼓”;有时四人围棺转圈,边跳边唱,此名“转丧鼓”。

跳丧舞的曲调有“撒尔嗬”、“叫歌”、“摇丧”、“将军令”、“正宫调”、“一字词”、“节节高”、“螃蟹歌”等数十个曲牌,节奏明快,气氛热烈。

跳丧的唱腔分高腔、平调,节奏鲜明,主要是6/8拍。

跳丧有歌有舞,舞的成分较重。

舞蹈时,整个舞场均随掌鼓人的鼓点和唱腔随时变换曲牌、节拍和舞姿。

掌鼓者也通过鼓心、鼓边、鼓沿敲击出富于变化的鼓点,边击鼓边领歌,和歌而舞。

跳丧舞舞姿狂放,随着击鼓者的指挥,不时改变舞姿和节奏,激越时似山风呼啸,张弛交替,古老质朴。

从“撒尔嗬”看土家族独特的人生观念

从“撒尔嗬”看土家族独特的人生观念

从“撒尔嗬”看土家族独特的人生观念作者:普霞来源:《语文教学与研究·下旬刊》 2018年第11期土家“撒尔嗬”,汉族称“跳丧”,是巴人后裔土家族特有的一种古老的丧葬仪式。

一家有丧事,亲戚邻里聚齐围绕死者的棺材唱歌跳舞,通宵达旦,以此来祭奠亡灵,安慰生者。

“撒尔嗬”的内容十分广泛,以回忆民族起源、讲述民间故事、叙述父母的养育之恩等为主。

开场由一人执鼓绕棺边敲边唱,其后掌鼓者和众舞者相和。

舞蹈动作多模仿山中飞禽走兽和一些农事活动。

其音乐、舞蹈以及歌词内容,都少有悲凄之感,音乐高亢欢快,舞步健美勇武。

如今,“撒尔嗬”已逐步从丧葬活动中分离出来,成为一种颇具观赏性的土家族群众性活动,多侧面展示了土家族的民族风情,是土家民族民俗文化中的一朵瑰丽的奇葩。

近年来,土家民俗文化研究受到了广大学者的关注。

本文欲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寻“撒尔嗬”所折射的土家人民独特的人生观念。

一、乐观通达的生死观一个民族的生死礼仪是其哲学人生观的体现。

土家族丧礼没有悲怆号哭的祭祀,以丧堂上的无限憧憬之歌,向永恒生命唱颂出超越的豪壮之心;以灵棺前的动人心魄之舞,向死亡舞蹈出热烈的生命之情。

这种奇特的丧俗看似有悖常理,然而却是民族个性的凸显:执着于生,超越于死。

在土家族地区,素有“红白喜事”之说。

在土家人看来,老人去世不是悲事而是喜事,值得庆贺而不是悲伤。

这种独特的生死观萌生于土家先民的生命意识。

从最初的生命意识中人们产生了灵魂观念,认为凡生命体皆有灵魂,而且认为灵魂不灭,可以脱离躯壳存在,生与死只是生命存在的不同形式,而且生死交替是自然而然的转换。

死亡是旧生命的结束,同时又是新生命的开始,因此死也就是生,老死是人生的“顺头路”,是衰老的躯体重新脱胎换骨获得生命活力的转折点。

从另一方面,土家人认为人生在世有着没有尽头的苦难,进入老年的人在生理上更是痛苦良多。

老人去世则是超脱这一切苦难的根本途径,是获得幸福的、充满活力的“新生”的必由之路,因此老人去世是可喜可贺之事。

土家族跳丧舞“撒尔嗬”的文化解读

土家族跳丧舞“撒尔嗬”的文化解读
从历史学的角度来看,任何一个事物,其历史的 演变轨迹都必然要经历萌芽、雏形、定型和成熟几个 阶段,“撒尔嗬”也同样经历了这几个阶段。据考证, “撒尔嗬”萌芽于先秦时期古代巴人的战舞及祭祀仪 式,土家族乃是先秦古代巴人的后裔 , 巴人能征善战, 能歌善舞。据《尚书》载:“巴师勇锐,歌舞以凌殷人, 前徒倒戈,故世称之曰 :‘武王伐封,前歌后舞也’。” 而真正意义上的“撒尔嗬”的雏形的出现应该是在隋代, 《隋书·地理志》记载:“始死,置尸馆舍,邻里少年, 各持弓箭,绕尸而歌,以扣弓箭为节,其歌词说平生 之乐事,以至终卒” [1],由“绕尸而歌”和“歌词说平 生之乐事”,可以看出,这种仪式与土家族今天的“撒 尔嗬”极为相似,但主要是以唱为主。而到了唐代, 这种丧葬仪式便增加了跳的内容,《夔府图经》载: “父母初丧,击鼓以道哀,其歌必狂,其众必跳” [1], 宋 《溪蛮丛笑》“死亡群聚歌舞,舞则联手踏地为节,
人类初期,生产力水平低下,巫文化在人们的生 活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受认识水平的局限,当人们 不能驾驭某种自然现象或者不能对其加以解释的时候 往往就会诉诸于神灵。弗雷泽在《金枝》中论述到:“在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基金项目:湖北省教育厅科学技术研究项目 , 编号 :B2015114。 作者简介:1. 尚金霞 (1976~), 女 , 小学高级教师。研究方向 : 民俗体育文化。
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一方水土孕育一方文化, 人们通常用“南摆手、北跳丧”来描述土家族文化, 意在说明土家族聚居的南部即酉水流域以跳摆手舞为 其文化的代表,而在其北部的夷水(清江)流域,则 以跳丧舞为其文化的象征,表现出鲜明的地域文化特 征。农耕文明下土家族的先民生活的地理环境相对较 为恶劣,大山深处的土家山寨,山高林密、沟壑纵横, 交通极不方便,“一山未过一山迎,千里全无半里平” 是其地理环境真实而逼真的写照。因此传统意义上的 “撒尔嗬”便相对静态地封闭地进行传承,根据田万 振先生的考证,原生态的“撒尔嗬”流行区域分布主 要为“东起长阳巴山鸭子口,西到恩施的浑水河,北 至巴东三尖观,南达鹤峰龚家垭”[5] 这一清江中游地区, 主要区域包括巴东、建始、鹤峰、长阳、五峰等县市, 改革开放以来,地方政府十分重视民俗文化的保护与 传承,因此,传统跳丧舞“撒尔嗬”的流传区域也不 再局限在上述地域,其文化场域基本上已经扩布至整 个清江流域土家族地区。 2.4 文化变迁性

土家族“撒叶儿嗬”

土家族“撒叶儿嗬”

土家族“撒叶儿嗬”作者:田建平来源:《新课程·中学》2015年第01期一、主题源自地方文化特点湖北省宜昌市长阳土家族“撒叶儿嗬”原生态文化,不仅走出了资丘镇,走出了长阳县,还上了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

从“焦点访谈”中我们看到了国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视,在518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民间舞蹈中,土家族“撒叶儿嗬”被列入其中。

“撒叶儿嗬”是一种独特的土家族祭祀歌舞,土家人用它来庆祝生死。

这种舞蹈表达着土家人豁达的生死观,承载了丰厚的历史文化信息。

原汁原味的“撒叶儿嗬”就在我们的故乡——资丘镇。

谁家的老人去世,全村的男女老少聚在一起,跳“撒叶儿嗬”为死去的老人送终。

为了将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更好的传承与保护,在资丘成立了全国首个原生态文化保护区和中国土家族“撒叶儿嗬”传习基地。

资丘镇文化馆还定期举办“民间文化进校园,民间艺人进课堂”的活动,让在校学生在课堂上了解传统的民间文化,感受民间文化的魅力。

在此基础上,我们学校将此课题作为综合实践活动的课题进行研究,旨在进一步地将“撒叶儿嗬”得到更好的传承与保护。

二、预设活动目标知识能力目标:通过此研究活动使学生对“撒叶儿嗬”的起源、技法、唱词、发展等进行一些深入了解。

过程方法目标:通过调查、访问、查阅资料、实践体验、上网等亲历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动脑、合作探究的能力,形成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对知识的综合运用和创新能力。

情感态度目标:通过学生的亲历活动和成果展示,使学生了解、喜爱“撒叶儿嗬”,同时养成合作、分享、积极进取等良好的个性品质。

三、本次活动的五个阶段第一阶段:提炼子课题,成立小组这个主题内容学生都非常熟悉,怎样才使我们的研究落到实处,达到预期的目标呢?我们分列出子课题分组研究,通过我的引导和同学们的积极讨论,提出了许多相关的子课题,我们归纳和整理我们确定了四个子课题:“撒叶儿嗬”的起源、“撒叶儿嗬”的歌词、“撒叶儿嗬”的跳法唱法、“撒叶儿嗬”的传承与保护。

撒尔嗬

撒尔嗬

撒尔嗬聚居在清江流域的土家人,至今仍盛行以欢乐的歌舞来吊唁逝世的老人的传统习俗,当地土家人叫它“撒尔嗬”。

“撒尔嗬”即“跳丧”,又名打丧鼓,是土家人的祭祀歌舞,在鄂西民间有着极其久远的历史。

据传,它源于土家人的先民——巴人古代的战舞和祭祀仪式。

直到今天,鄂西清江流域的土家人,仍然保持着这一习俗。

恩施野三关是“撒尔嗬”的发源地,是民间流传“跳丧”舞的故乡。

土家族祖先巴人早在两千多年前,家中老者死后就流传“跳丧”。

通过悠久历史的传承发展,文化的积淀和创新,不断给“撒尔嗬”注入了新的活力和内涵。

其表现形式越来越丰富完美,曲牌也逐步增多。

现在表演流行的有“燕儿含泥”、“凤凰扇翅”、“幺姑姐筛锣”、“牛擦痒”、“怀胎歌”、“香袋歌”等近20个品种。

其唱腔古老独特,其动作粗犷豪放,其鼓点明快、节奏感强。

唱词内容大多是唱古人,颂今人,唱亡的人生平好处与后人对其的怀恋,也穿插唱本地风土人情和本民族的奇闻趣事。

句式有“五言”、“七字”,也有长短句间杂。

内容大多为追念死者的生平劳绩,有叙事长诗、神话故事、民间传说、历史演义。

有的是古老相传的成套唱词,有的是歌手们歌场改编的即兴之作。

跳丧时舞蹈者踏着鼓点节拍,边唱边跳,他们时而相对击掌、绕背穿肘,时而嘴唇触地衔物、相互嬉闹。

通宵达旦,彻夜不眠,场面诙谐幽默,尽显喜怒哀乐。

土家人以此悼念死者,借以减轻死者家人的悲哀,以表达对死者的怀念。

土家人称老人去世叫“白喜事”。

据唐《蛮书》载:“巴人好踏踢,代鼓以祭祀,叫哭以兴衰”,就是指恩施巴东野三关鸣金伐鼓、歌呼达旦的“撒尔嗬”。

现在恩施、巴东、建始和与我州相邻的宜昌长阳等地在长者去世后都盛行跳“撒尔嗬”。

“撒尔嗬”传人,恩施野三关民间艺术大师黄在秀和他的伙伴们表演的“撒尔嗬”不仅本地人的喜爱,还多次被邀请参加跨省区大赛和在全国各地巡回展演,并多次受到中央台和全国最有影响的《凤凰卫视》的采访,录制并播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98
土家族“撒尔嗬”歌词的文化解读
文/方丽华
摘要:“撒尔嗬”是清江流域土家族悼念逝者的一种独特的丧葬仪式。

它融音乐、舞蹈、歌词于一体,其独特的歌词蕴含了土家人对死亡的认识,对亲情、爱情和人生的思考。

文章对土家族“撒尔嗬”歌词进行了文化解读,揭示了土家人独特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关键词:土家族;“撒尔嗬”;文化解读;生死观“撒尔嗬”是清江流域土家人悼念逝者的一种隆重的丧葬仪式。

在葬礼上,人们用亦歌亦舞的方式悼念死者。

“撒尔嗬”起源于古代巴人的战舞和祭祀仪式[1,2],是土家族先民巴人在长期生产与生活中所形成的独特习俗。

“撒尔嗬”融音乐、舞蹈、唱词于一体,极具特色,尤其是歌词内容丰富多样,蕴含了土家族丰富的民族文化内涵,因此具有很高的民俗学、文化学及文学价值。

本文对清江流域土家族“撒尔嗬”歌词从文化上进行了解读,展现了土家人身上特有的民族特征,揭示了土家族人独特的生死观、价值观以及民族精神。

一、“撒尔嗬”歌词的内容与分类
“撒尔嗬”歌词内容丰富多彩。

有祭典死者、唱颂古人;有叙述历史、演唱故事;有风俗民情、解字猜谜等。

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一)历史歌
“撒尔嗬”歌词中,有一些内容是关于追溯土家族的历史起源的。

比如:“自从盘古分天地,制下洪水遭殃,淹下万国九州。

只剩兄妹二人,落在高高山上。

哥哥想要成亲,妹妹不依,才有金皮道人在此做下媒人,才成了夫妇一双。

到后来,内生九十九子,才取名姓李姓张,赵钱孙李周吴郑王。

”歌词讲述了土家族祖先的历史故事。

不过从歌词内容可以看出,歌词的创作受到了汉族神话传说的影响。

(二)悼亡歌
作为丧葬仪式上的歌曲,其主要的一个作用是追思和怀念逝者,慰藉生者。

因而在“撒尔嗬”歌词中,很大一部分内容都是关于悼念亡人的。

比如:“送新亡,将
新亡送到一道关口。

一道关是奈何桥,七尺三寸宽四丈高,……送新亡,将新亡送到二道关口。

二道关是破陷山。

送亡送到破陷山,我手扳锦竹来说一番:眼泪落在那竹叶子上,……新亡啊,你把牌位要抱紧,在山上若还掉了,你莫报不上名!亡人啊亡人,你慢慢地走……”这段歌词显得十分感人,将凄婉的气氛烘托到了极致。

(三)爱情歌
以“丧事喜办”为思想基础的“撒尔嗬”歌词里也有很多表达男女之间爱情的内容,这也是它的独特之处。

比如这一段歌词:“正月香袋才起头,要绣狮子滚绣球,绣球滚在郎怀里,郎又欢喜姐又愁。

二月香袋耍耍须,要绣乌鬃马一匹,三十两银子也不卖,我要留到小郎骑。

……十月香袋绣完了,红纸包到墙外抛,有情的哥哥你捡到,无情的哥哥你莫捞。

”歌词描述了一位女子为自己的情郎绣香袋时的内心活动,体现了女子的欢快愉悦之情。

歌词亦反映了土家姑娘真诚洒脱的性格,表现了她们积极勇敢地追求自由的爱情。

(四)教育劝导歌
“撒尔嗬”歌词也有许多内容描写父母养育儿女的艰辛历程和劝导世人对父母要常怀感恩之心。

比如:“怀胎五月五,实在怀的苦,一心只想麦子熟……怀胎十月尽,肚子有些疼,那是腹中娃子在奔生。

“歌词描述了母亲十月怀胎的辛苦。

“羊有跪乳之恩德,鸦有还哺之心愿……在生只要有孝敬,何必灵前哭死魂”。

此段歌词中感情强烈,教导后世要孝敬父母。

歌词中还有劝到人们要勤事农桑,发奋读书的内容。

如:“盘者有三皇,无舜禹顺汤。

一朝君王都讲,听唱姐劝郎。

一杯茶劝郎,劝郎进书房。

诗书勤苦读,文章可在身……三杯茶劝郎,劝郎在家乡。

劝郎多种田,坪田多打硬,天干水禾欠。


二、“撒尔嗬”歌词的文化解读
“撒尔嗬”歌词蕴含了丰富的民族文化内涵,反映了土家族对生命和人生价值的独特认知,折射了其乐观进取的民族精神。

课题项目来源:湖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项目名称:语言学视角下的土家族“撒尔嗬”唱词研究;项目编号:15Q144。

作者简介:方丽华(1982-),女,土家族,湖北恩施,现所任职单位:湖北大学,职称:讲师,研究生学历,研究方向:语言学与高校教育教学。

文艺研究
(一)虔诚的祖先崇拜
“撒尔嗬”的产生与原始宗教密切相关,体现出以图腾崇拜和祖先对崇拜为核心的民间宗教信仰特征[3]。

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以及认知过程中,土家族先民有了图腾崇拜与祖先崇拜的载体—撒尔嗬仪式。

尽管“撒尔嗬”仪式经历了变迁,但今天仍可以从“撒尔嗬”歌词中探寻到其图腾崇拜与祖先崇拜的印记。

祖先崇拜的目的就是强化血缘意识,协调以及规范族群内部成员的关系和行为[4]。

“撒尔嗬”歌词中有“白虎坐堂是家神”,“三梦白虎当堂坐,不是家神是财神”。

白虎在土家族人心中处于很重要的地位。

歌词中白虎被当做是家神供奉,表现出土家族的祖先崇拜和图腾崇拜。

“撒尔嗬”仪式的《开场歌》唱道:“先民在上,乐土在下。

向王开疆辟地,我民守土耕稼。

”向王是土家族的远古祖先。

歌词上句颂扬了土家族祖先开疆辟地的卓越功绩,下句则描述了后代们守护土地勤劳耕作。

土家族人深信自己祖先的灵魂能在冥冥之中保佑自己的子孙,所以他们的丧歌还唱道:“葬龙头,出天子,葬龙尾,出霸王,若是葬在龙身上,代代儿孙出宰相。


(二)乐观的生命意识
世界上没有任何一个人或民族可以回避死亡。

由于各民族的信仰和世界观不一样,因而持有的死亡观也不一样。

但大多数民族会将死亡与恐惧、悲伤联系在一起。

面对亲人朋友的死亡,人们总是痛哭流涕,悲伤不已。

但是,土家人却能以坦然、乐观的心态对待死亡。

他们在仪式上纵情地唱歌跳舞,以这种热闹的方式为亡人送行,化解生者心中的悲伤。

“撒尔嗬”歌词中表达了土家人对死亡的认识:“水流东海难回转,为人难逃鬼门关。

”土家人认为生死是自然而然的,死亡是每个人人生必经之路。

只有深刻地思考死亡、认识死亡,坦然地面对死亡、接受死亡,才能获得生命真正的自由[5]。

在土家人眼里,人的死亡并不是真正的死亡,而是去了另一个更美好的世界,是去天界做神仙。

在土家人的观念中,“死是福”、“老死是顺头路”。

因此,面对生命的消歇,土家人淡定乐观,哀而不悲。

因此歌词中也有很多描写丧葬现场热闹的场面。

比如:“金鼓打得二三更,黄鹤楼中听鸡鸣。

哑巴会说亲热话,聋子一听笑哈哈。

”歌词运用夸张的方式将丧葬现场的欢乐的气氛生动地展现出来。

描述中的土家族丧葬仪式带给人的是欢快,而不是一种悲凉的感觉。

正是由于这种面对死亡的达观的态度,土家人采用“丧事喜办”的形式来为死者送行。

在丧葬仪式上,歌者通过歌谣的形式来缓解人们对于死亡的恐惧,更
重要的是希望通过这种展演的方式将土家人祖祖辈辈传承下来的对待生命的价值取向和乐观豁达的生死观念传给后人。

(三)优秀的传统美德
“撒尔嗬”歌词中很多内容都体现了土家人身上优秀的传统美德。

首先是注重亲情。

土家人十分重视亲情,对长辈尊重,常怀感恩之心。

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土家人更是把孝道放置于重要的地位。

“撒尔嗬”中的《唱父母恩》里唱到:“千哭万哭一张纸,千拜万拜一柱香。

与其杀牛而祭奠,不如鸡羊早待承。

”土家人认为对父母最大的孝道是在他们在生时好好对待他们,给与他们关爱,为他们做力所能及的事。

其次是团结互助。

“撒尔嗬”开场词中唱到:“半夜听到丧鼓响,不管是南方是北方,你是南方我要去,你是北方我要行,打不起豆腐送不起情,打一夜丧鼓送人情。


唱词反映出土家族互助互爱、团结合作的意识。

乡邻若有人去世,无论路途遥远,人们都会赶去帮忙料理死者后事。

以前,土家人的物质生活条件不是很好,人们送不起人情,就为孝家跳一场“撒尔嗬”来表达他们的心意。

再次是为人大度与正直。

“撒尔嗬”歌词中也有许多内容都是关于教导人们做人要懂得谦让,为人正直,不斤斤计较。

例如:“劝君忍让三分地,公平正直无差一。

大小买卖都有利,广积良缘总有益。


三、结语
土家“撒尔嗬”是土家文化中的瑰宝,其丰富的歌词展现了土家人独特的民族心理,反映了土家人乐观豁达的生死观,积极的人生态度,陶冶了人们高尚的道德情操。

歌词中深层次的文化内涵在传承民族文化,弘扬民族精神方面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黄柏权.土家族白虎文化[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
2001.
[2]王善才.考古发现与早期巴人揭密[M].武汉:湖北人
民出版社,2003.
[3]朱祥贵.土家族“撒尔嗬”源流内涵及功能探讨[J].
中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2(4).
[4]谭志满.从祭祀到生活-对土家族撒尔嗬仪式变迁
的宗教人类学考察[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9(10).
[5]龚芳敏.土家歌谣与土家族的形象建构[J].淮北煤炭
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3).
(作者单位:湖北大学国际教育学院)
99。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