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多丽丝·莱辛文学创作发展阶段其基本特征
多丽丝·莱辛有着怎样的风格?写作特点是怎样的

多丽丝·莱辛有着怎样的风格?写作特点是怎样的本文导读:莱辛小说的主题和风格,大致上可分为四类。
第一类是以非洲殖民地生活为背景,以争取民族独立、自由平等为题材的作品,采用传统现实主义叙事手法,包括长篇小说《野草在歌唱》,短篇小说《非洲故事集之一:这是老酋长的国度》、《短篇小说五篇》、《非洲故事集之二:阳光洒在他们脚下》以及散文集《回家》等。
第二类以现代妇女所面临的困境和她们寻求自身解放的道路为题材,在艺术形式技巧上大胆实验,并且试图揭示人物心理活动的更深层次。
此类作品包括著名五部曲《暴力的孩子们》,脍炙人口的《金色笔记》以及表现中老年家庭主妇悲惨命运的《黑暗前的夏天》。
在漫长的创作生涯中,莱辛偏爱描写婚姻破裂的女人,确切地说,是描写因为失去丈夫而生活支离破碎的女人。
她的作品有的带有半自传色彩,描写她在非洲的经历,有的着重刻画人和动物的生存之道,还有一些带有心理分析和科幻色彩。
诺贝尔文学奖把莱辛作为一个女性主义的先锋战士来奖赏,可这对于莱辛来说却是一个莫大的讽刺。
莱辛本人说过:“我在六十年代不是一位积极的女权主义者,从来不是。
我从来不喜欢女权运动,因为我认为这项运动的基础太意识形态化。
”——莱辛似乎不太乐意被定型为“女性主义作家”。
第三类,是用寓言、幻想形式来显示人类所面临的危机,并且预言世界的未来,包括长篇小说《简述地狱之行》、《幸存者的回忆》、系列小说《南船星系中的老人星座:档案》。
第四类,莱辛又回到现实主义叙事风格,然而文风更为简洁,每部小说针对一个社会现实问题,小说的结构和风格由题材来决定。
小说《简·索默斯日记》写独身妇女的困境,《好恐怖分子》写环境保护主义者的斗争,《第5个孩子》写一个怪诞而令人震惊的青少年暴力故事。
散文集《风儿吹走了我们的话》支持阿富汗民族独立斗争。
《又来了,爱情》写老年人的感情纠葛。
在莱辛心目中,爱情是矛盾的对立统一,是追求复归整体的人生基本权利。
然而,有些人却非常不幸地被剥夺了这最基本的人权。
多丽丝 莱辛

多丽丝莱辛多丽丝·莱辛多丽丝·莱辛言语不多,与人叙谈很是专注,亦很少讲到自己。
1993年5月,莱辛与小说家玛格丽特·德拉布尔、传记作家霍尔罗伊德共同访问社科院外文所,我曾与上述诸位畅谈文学之味。
记得她言谈举止没有丝毫大人物的痕迹,自然流露出一种老奶奶的亲和力。
这是20年前的事了,今日犹在眼前。
斯人已去,只想把她的书再读一遍。
莱辛也是一位直言不讳的公众人物,对一些非洲国家和地区的种族隔离与社会不公毫不留情地予以抨击,她为此曾被南非禁止入境30年。
但莱辛对非洲的一草一木都满怀深情。
2021年,莱辛获诺贝尔文学奖。
当年12月,她因身体原因未能出席斯德哥尔摩的颁奖仪式,但是准备了书面发言。
演讲题目出人意料——《论没有得到诺贝尔奖》。
她谈到一位年轻英国人在津巴布韦从事基础教育,历经艰难。
那里的儿童渴望书籍,学校甚至缺乏最基本的教育设备,何来图书?莱辛说,孩子们的祖父母生活的时代,尚有口头文学传统,不识字也能讲故事;然而在今天,口述传统消逝,小学生接触不到图书,长大自然就当不成作家,遑论得诺奖。
莱辛为他们难过,也希望听众伸出援助之手。
关心社会不公和弱势群体命运,为其他人的不幸而焦虑,这是莱辛60多年创作生涯的重要特征之一。
莱辛在漫长一生中,始终心系非洲,也见证了大英帝国的轨迹。
她父亲是派驻波斯(今伊朗)的英国军官,受重伤(失去一条腿)后与照顾他的英国护士结为连理。
莱辛1919年10月出生,5岁时父亲在南罗德西亚(今津巴布韦)买下一大片土地,举家迁往非洲务农。
莱辛在一家天主教女校就读,14岁就进入社会,没有受过正规大学教育。
她从此开始绵延一生的自学生涯,主要的学习材料便是19世纪俄国、法国及英国文学作品。
“二战”期间,她在左翼图书俱乐部影响下加入共产党。
1949年莱辛带儿子离开非洲,定居伦敦,留在身后的是两次婚姻和另两个孩子。
在非洲的生活经历是她宝贵的精神财富和创作素材。
最新国家开放大学电大本科《外国文学专题》期末标准题库及答案(试卷号:1308)

最新国家开放大学电大本科《外国文学专题》期末标准题库及答案(试卷号:1308)最新国家开放大学电大本科《外国文学专题》期末标准题库及答案(试卷号:1308)考试说明:本人汇总了历年来该科的试题及答案,形成了一个完整的标准考试题库,对考生的复习和考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会给您节省大量的时间。
内容包含:选择题、填空题、简答题、论述题。
做考题时,利用本文档中的查找工具(Ctrl+F),把考题中的关键字输到查找工具的查找内容框内,就可迅速查找到该题答案。
本文库还有其他网核、机考及教学考一体化试题答案,敬请查看。
一、选择题1.《福赛特世家》三部曲()A.萧伯纳B.高尔斯华绥C.罗曼·罗兰D.雷马克2.《布登勃洛克一家》()A.布莱希特B.亨利希·曼C.托马斯·曼D.安娜·西格斯3.《日瓦戈医生》()A.帕斯捷尔纳克B.法捷耶夫C.肖洛霍夫D.普拉东诺夫4.《克里姆·萨姆金的一生》()A.绥拉菲莫维奇B.法捷耶夫C.高尔基D.马卡连柯5.《美国的悲剧》()A.海明威B.斯坦贝克C.德莱赛D.田纳西·威廉斯6.《儿子与情人》()A.奥尼尔B.乔伊斯C.吴尔夫D.劳伦斯7.《犀牛》()A.贝克特B.克罗德·西蒙C.尤内斯库D.库尔特·冯尼格特8.《没有人给他写信的上校》()A.阿斯图里亚斯B.富恩特斯C.鲁尔福D.马尔克斯9.《鬼魂奏鸣曲》()A.布莱希特B.斯特林堡C.肖洛霍夫D.罗伯一格里耶10.《弗兰德公路》()A.尤内斯库B.克罗德·西蒙C.贝克特D.斯特林堡11.《西线无战事》()A.萧伯纳B.高尔斯华绥C.罗曼·罗兰D.雷马克12.《日瓦戈医生》()A.帕斯捷尔纳克B.法捷耶夫C.肖洛霍夫D.普拉东诺夫13.《愤怒的葡萄》()A.菲兹杰拉德B.斯坦贝克C.德莱赛D.田纳西·威廉斯14.《弗兰德公路》()A.尤内斯库B.克罗德·西蒙C.贝克特D.斯特林堡15.《秃头歌女》()A.尤内斯库B.克罗德·西蒙C.贝克特D.库尔特·冯尼格特16.《青年艺术家的肖像》()A.鲁尔福B.瓦雷里C.艾略特D.乔伊斯17.《橡皮》()A.娜塔莉·萨洛特B.阿达莫夫C.罗伯·格里耶D.斯特林堡18.《海滨墓园》()A.乔伊斯B.瓦雷里C.里尔克D.艾略特19.《福赛特世家》()A.高尔斯华绥B.普鲁斯特C.吴尔夫D.卡夫卡20.《恶之花》()A.托马斯·品钦B.纪德C.海勒D.波德莱尔21.《约翰·克利斯朵夫》()A.福克纳B.加缪C.罗曼·罗兰D.雷马克22.《追忆似水年华》()A.乔伊斯B.普鲁斯特C.托马斯·曼D.高尔基23.《愤怒的葡萄》()A.菲兹杰拉德B.斯坦贝克C.德莱赛D.田纳西·威廉斯24.《变形记》()A.高尔斯华绥B.福克纳C.吴尔夫D.卡夫卡25.《椅子》()A.尤内斯库B.克罗德·西蒙C.贝克特D.库尔特·冯尼格特26.《鼠疫》()A.托马斯·品钦B.纪德C.加缪D.波德莱尔27.《橡皮》()A.娜塔莉·萨洛特B.阿达莫夫C.罗伯一格里耶D.斯特林堡28.《达洛维夫人》()A.吴尔夫B.布莱希特C.萧伯纳D.卡夫卡29.《第二十二条军规》()A.奥尼尔B.艾略特C.帕斯捷尔纳克D.海勒30.《没有人给他写信的上校》()A.阿斯图里亚斯B.富恩特斯C.鲁尔福D.马尔克斯31.《约翰·克利斯朵夫》()A.福克纳B.加缪C.罗曼·罗兰D.雷马克32.《追忆似水年华》()A.福克纳B.普鲁斯特C.雷马克D.菲茨杰拉德33.《嫉妒》()A.娜塔莉·萨洛特B.罗伯一格里耶C.阿达莫夫D.斯特林堡34.《愤怒的葡萄》()A.斯坦贝克B.菲兹杰拉德C.德莱赛D.田纳西·威廉斯35.《到灯塔去》()A.吴尔夫B.普鲁斯特C.高尔斯华绥D.卡夫卡36.《恶之花》()A.托马斯·品钦B.纪德C.海勒D.波德莱尔37.《毛猿》()A.劳伦斯B.奥尼尔C.阿瑟·米勒D.萧伯纳38.《椅子》()A.尤内斯库B.克罗德·西蒙C.贝克特D.库尔特·冯尼格特39.《没有人给他写信的上校》()A.阿斯图里亚斯B.富恩特斯C.鲁尔福D.马尔克斯40.《海滨墓园》()A.乔伊斯B.里尔克C.瓦雷里D.艾略特41.《四个四重奏》()A.乔伊斯B.瓦雷里C.里尔克D.艾略特42.《达洛维夫人》()A.高尔斯华绥B.普鲁斯特C.吴尔夫D.卡夫卡43.《恶之花》()A.托马斯·品钦B.纪德C.海勒D.波德莱尔44.《伤心之家》()A.萧伯纳B.高尔斯华绥C.罗曼·罗兰D.雷马克45.《母亲》()A.高尔基B.法捷耶夫C.绥拉菲莫维奇D.马卡连柯46.《欲望号街车》()A.海明威B.斯坦贝克C.德莱赛D.田纳西·威廉斯47.《厌恶》()A.加缪B.乔伊斯C.萨特D.奥尼尔48.《等待戈多》()A.尤内斯库B.贝克特C.克罗德·西蒙D.库尔特·冯尼格特49.《青年艺术家的肖像》()A.鲁尔福B.乔伊斯C.艾略特D.瓦雷里50.《追忆似水年华》()A.高尔斯华绥B.海勒C.普鲁斯特D.罗伯一格里耶51.《福塞特世家》()A.高尔斯华绥B.普鲁斯特C.吴尔夫D.卡夫卡52.《麦田里的守望者》()A.塞林格B.斯坦贝克C.菲兹杰拉德D.德莱赛53.《地槽》()A.高尔基B.肖洛霍夫C.帕斯捷尔纳克D.普拉东诺夫54.《最明净的地区》()A.阿斯图里亚斯B.马尔克斯C.鲁尔福D.富恩特斯55.《四个四重奏》()A.乔伊斯B.艾略特C.里尔克D.瓦雷里56.《恶之花》()A.托马斯·品钦B.纪德C.波德莱尔D.海勒57.《母亲》()A.高尔基B.法捷耶夫C.绥拉菲莫维奇D.马卡连柯58.《欲望号街车》()A.海明威B.斯坦贝克C.德莱赛D.田纳西·威廉斯59.《厌恶》()A.加缪B.乔伊斯C.萨特D.奥尼尔60.《鼠疫》()A.托马斯·品钦B.加缪C.纪德D.波德莱尔二、填空题1.“愤怒的青年”得名于约翰·奥斯本(填作家名)的剧作《愤怒的回顾》。
多丽丝·莱辛的女性意识

多丽丝·莱辛的女性意识
英国杰出的女作家、2007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多丽丝·莱辛(1919)是一位多产的作家。
她有着丰富的人生经历,其作品涉及范围广泛,因此我们很难将她的作品作一个总的概括。
但女性问题始终是她各个时期作品关注的焦点。
本文通过对作家五个时期的五篇反映女性生存状况的代表作进行研究,探究作家各个时期的女性思想以及女性思想的流变过程。
莱辛的童年及青年时代在非洲的南罗德西亚度过,她的处女作《野草在歌唱》描写了殖民地上女性的悲剧命运,女主人公独立自我意识的缺失是造成其悲剧命运的内在原因。
作品反映出作家对独立女性意识的强烈呼唤。
第二个阶段的代表作《暴力的孩子们》展现了解殖化浪潮中叛逆的女性思想。
第三个阶段的作品《金色笔记》体现了在反叛浪潮中追求男女和谐的女性思想。
第四个阶段的作品《黑暗来临前的夏天》表现出了作家回归传统的女性价值观的倾向。
第五个阶段的作品《又来了,爱情》表现了保守主义女性思想的价值观。
本论文共分五个章节,每章节对一个阶段的作品进行论述,以概括作家在作品中表现出来的女性思想。
本文认为作家在各个不同的时期表现出了不同的女性思想倾向,这种倾向与时代的思潮密切相关。
作家的思想经历了从最初的对女性意识的寻求到反叛精神的展现,再到追求男女的和谐关系,进而回归传统,最终走向保守主义的女性思想
的流变过程。
这一过程契合了时代发展的特征,从而可以看出莱辛的女性主义与时代的思潮密不可分。
解读多丽丝·莱辛的创作风格及特征

解读多丽丝·莱辛的创作风格及特征作者:杨帆解丽萍来源:《语文建设·下半月》2012年第03期摘要:多丽丝·莱辛与作家伍尔夫齐名,她的创作简单易懂,但同时具有很深的思想性。
莱辛是英国的启蒙主义思想家,她的生活经历和情感经历为她的写作带来了灵感。
在作品中,她对“虔诚”的情感以及虚伪的宫廷风格加以批判,提倡用人道主义取代古典主义,反对固有模式,主张艺术创造。
莱辛作品中的美学思想预示了浪漫主义美学的萌芽与发展。
本文试结合其主要作品简析其创作风格及特征。
关键词:多丽丝·莱辛创作风格特征启蒙主义多丽丝·莱辛(Doris Lessing,1919—),曾经获得了2007年的诺贝尔文学奖。
她获得文学奖的理由是:她以怀疑主义、激情和想像力审视一个分裂的文明,她登上了这方面女性体验的史诗巅峰。
多丽丝·莱辛的作品具有多种形式,并且有着特殊的意义,发人深省。
《野草在歌唱》是多丽丝·莱辛的第一篇小说,莱辛因这部小说一举成名。
这部小说以黑人男仆杀死心态失衡的女主人为线索展开故事,揭示了殖民主义下当代社会的种族压迫与种族矛盾。
在她的一系列作品中,《简述下地狱》叙述了主人公精神世界的崩溃;《幸存者回忆录》讨论了人类文明的前途;《黑暗前的夏天》描写了一位中年妇人的精神危机;《汉堡剧评》批判了古典主义。
在多丽丝·莱辛的创作中,其有两个重要的主题是:争取妇女的平等自由权益和反对种族歧视。
《黑色圣母像》是莱辛在其创作的新小说中她自己最为喜欢的。
在这篇作品中,莱辛充分运用象征、隐喻、讽刺等艺术写作手法。
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殖民主义和种族主义当时社会背景下对人们的迫害与残害,体现了当时社会文明的残缺。
作家多丽丝·莱辛的作品深刻揭露了社会现实,希望人们能够拥有健全的人格,期盼社会能够成为健全的社会。
在《黑色圣母像》中,作者描述了发生在二战时期意大利战俘米开尔与英国上尉斯托克两人之间的故事。
多丽丝·莱辛 2007

(20世纪70年代后)
进入1970年代之后,风格与题材屡次转变。她从浪漫主义出发,探索超越理性与自我的领域,写下多部“内在空间”小说。后来又深受伊斯兰教神秘主义教派“苏菲派”的影响,并将笔锋转向科幻小说,包括《天狼星试验》(1981年)、《八号行星代表的产生》(1982年)等,写出了对人类历史和命运的思考与忧虑。
莱辛已出版两卷回忆录,叙述其从童年到50年代的生活。人们曾认为,她接下的书该是回忆录的第三部分,内容将写到60年代。
恰好相反,她却用小说手法描写这段生活,并取名《最甜蜜的梦》(The Sweetest Dream),定于9月出版。她在这本书里,通过讲弗兰西斯和其前夫约翰尼的故事,探讨“妇女如何在60年代转错方向”。
诺贝尔文学奖把莱辛作为一个女性主义的先锋战士来奖赏;可这对于莱辛来说却是
多丽丝·莱辛
一个莫大的讽刺。由于《金色笔记》,莱辛无可争议地成为英国最年长的女性主义“代言人”;但自从此书出版以来,莱辛无时无刻不想摆脱那个恼人的头衔。
莱辛不希望被视为“女权主义者”。在一次接受《纽约时报》的采访时,她说:“女权主义者希望从我身上找到一种我其实并不具备的东西,那种东西其实来自于宗教。她们希望我能说这样的话:‘嗨,姐妹们,我与你们同在。我们共同战斗,为了迎来一个再也没有臭男人的金色黎明。’她们发表的关于男人与女人的宣言无聊至极,但那正是她们想要的。我对她们无比失望。”有女权主义者询问她,是否认为战争都是男人发动的,她幽默地回答道:“我并未发现女性成为首相后,会特别爱好和平。”相反,她表示,一些最糟的罪行是女人干的。
多丽丝·莱辛,CH,OBE(英语:Doris Lessing,1919年10月22日-),英国女作家,代表作有《金色笔记》等,被誉为继伍尔芙之后最伟大的女性作家,并几次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提名以及多个世界级文学奖项。 在2007年10月11日,瑞典皇家科学院诺贝尔奖委员会宣布将2007年度诺贝尔文学奖授予这位英国女作家。她是迄今为止获奖时最年长的女性诺贝尔获奖者。此外她是历来第三十四位女性诺贝尔奖得主
20世代80年代以来国内多丽丝_莱辛研究述评

学术综述20世代80年代以来国内多丽丝 莱辛研究述评卢 婧内容提要 近20年来,国内学界在多丽丝 莱辛创作研究领域已取得一定的成就和进展,虽尚未形成规模与体系,但其中不乏一些值得重视的特征和热点。
本文对国内这一领域的研究现状、发展态势与研究特点进行了考察,试图发现我国的多丽丝 莱辛研究在理论方法、研究视角和关注侧重等方面呈现出的特点,以及存在的不足和可以继续开掘的研究空间。
关键词 多丽丝 莱辛 国内研究 述评在上个世纪50年代,多丽丝 莱辛的创作就已被译介到我国,但是由于受到特定历史时期的特殊氛围与意识形态的影响,学界缺乏对于这位作家及其创作的研究。
直到90年代后,这位英国女作家的作品才逐渐引起了我国学者的关注,对于她的批评与研究从此正式展开。
经过这20多年来的发展,国内学界在多丽丝 莱辛创作研究领域已取得一定的成就和进展,形成了主题批评、女性主义批评、宗教哲学批评和形式研究批评这几个较为集中的研究板块,本文拟通过对这些研究视角、理论方法和关注侧重的考察,试图发现国内多丽丝 莱辛研究在理论方法、研究视角和关注侧重等方面呈现出的特点,发现其中存在的不足和可以继续开掘的研究空间。
在上个世纪50年代,多丽丝 莱辛的作品就已有3部在国内先后翻译并出版,它们分别是渴望!(解步武译,上海文艺联合出版社,1955年;上海新文艺出版社,1956年)、野草在歌唱!(王蕾译,上海新文艺出版社, 1956年)和高原牛的家!(董秋斯译,作家出版社,1958年)。
但她的作品译本初次出现在中国读者面前时,几乎没有国内学者对其人其作进行评价,唯一可见的是一篇附在译本渴望!中的转译自苏联的评论小说家多丽丝 莱辛!。
这篇评论的作者从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艺观的角度来评价莱辛的非洲题材小说创作,称赞她抛弃了吉卜林式的传统,认为∀她的诚恳和乐观,和她那种想把她的艺术为社会进步、国际的友谊与和平服务的愿望,必然会使她获得了广大读者的敬爱#∃。
谈多丽丝·莱辛小说的成长主题

谈多丽丝·莱辛小说的成长主题多丽丝·莱辛是一位美国著名的小说家,绝大部分的小说都以少年成长为主题,包括她的代表作之一《常识-杰克·卢易斯的故事》和《掉落的天使》等。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来探讨多丽丝·莱辛小说的成长主题。
多丽丝·莱辛的小说主题多丽丝·莱辛的小说主要集中在儿童和青少年的成长过程中,尤其是其中的磨难和成长的痛苦。
她笔下的主人公往往是从一个无助、无知、天真的孩子,变身为一个懂得勇敢、自信、坚韧的青年。
莱辛的小说除了探讨成长和自我认知的问题之外,还涉及了社会、政治、历史等方面,为读者们带来了深刻的思考。
成长中的磨难和挑战莱辛笔下的主人公在成长过程中,需要面对各种各样的磨难和挑战。
他们可能会因为身体残疾、经济困难、家庭问题等而感到挫败,也可能会因为不被理解、被欺侮、怀疑自己而感到沮丧。
在《常识-杰克·卢易斯的故事》中,主人公杰克无论在学校还是家庭都没有受到尊重,更没有得到父母的理解和支持。
他不得不独自面对各种挑战和痛苦,包括艰难的学习、社交场合的排斥和孤独等。
但是正是这些经历,锻炼了他的自信和勇气,使他逐渐成长为一个坚强、有自我价值感的人。
勇敢面对困难在莱辛的小说中,主人公最大的收获就是勇敢面对困难,自我超越。
莱辛通过让主人公具有超越自己的才能,实现他们从无到有的蜕变,让读者们看到,只要树立信心、面对问题,就能越过重重障碍。
在《掉落的天使》中,主人公是一个曾经自闭和沉默寡言的少年,经历了流浪和被虐待的种种不幸遭遇,但是他在与外部世界交流的过程中,逐渐发现了自己的才能。
通过摆脱束缚、关注世界、建立新的关系,主人公找到了自我完善的途径。
莱辛借此表达了困难并不可怕,只要我们抱有信心努力前行,很多时候我们能够自我超越。
总结多丽丝·莱辛小说的成长主题体现了早期的小说创作风格,强调个人成长过程的重要性。
她在不断地推动着读者思考自身在过程中的痛苦和收获,帮助他们增强找回自我信心和勇气的能力,为读者们带来了新的认知和启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多丽丝·莱辛文学创作的发展阶段及其基本特征摘要:上个世纪中叶,英国文坛上冉冉升起一顺光彩夺目的明星,她就是后来被喻为“我们时代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家”的多丽丝·莱辛(1919,10,22-)。
从五十年代初到八十年代中期,莱辛发表了24部风格独特、内涵深邃的长、短篇小说集以及相当数量的诗集、剧本和文论,给英国和世界文坛带来一股清纯而强劲的新风。
莱辛不仅先后获得塞默斯·毛姆文学奖(1954)和梅迪契斯奖(1976),而且几度作为诺贝尔文学奖重要候选人提名,在美国还成立了“多丽丝·莱辛研究会”.莱辛被公认为“当代最优秀的女作家”.无论从其作品主题的拓展与深化、还是从其创作风格的继承与嬗变来看,莱辛的文学创作均表现出一种鲜明的阶段发展特征,本文拟就莱辛的文学创作的发展阶段及其基本特征发表看法。
关键词:多丽丝莱辛发展阶段基本特征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6x(2012)09-0000-02莱辛的文学创作可以划分为三个发展阶段1.早期文学创作(1950-1962)莱辛发表长篇小说《青草在歌唱》时值1950年、31岁。
这是莱辛用炽热的青春激情创作的一部力作,一间世,便立刻受到读者和评论界的广泛欢迎和一致好评,使初出茅庐的莱辛成功地立足于英国文坛。
继《青草在歌唱》之后,本阶段莱辛还创作了许多引人注目的长、短篇佳作,它们是:《这是老酋长的土地》(1951),《玛莎·奎斯特》(1952,简称《玛》)、《五篇》(195’3),《恰当的婚姻)(1954,《简称《恰》)、《回归纯真)(1956),《重返故乡》(1957),《爱的习惯)(1957)和《攀风雨掀起的涟漪》(1958,简称《涟》)。
此外,多才多艺的青年莱辛在1958-1962年间还连续发表并由伦敦著名剧院公演了《多林格先生》等四部剧作品、一部诗集((十四首诗》、1959)和一部记实作品《追随英国人》(1960)。
其中,长篇小说《玛》、《恰》和《涟》构成了莱辛的总题名为很暴力的儿女们》这个五部曲的前三部。
第四部《被陆地包围》发表于1965年,但从故事内容的完整性、情节背景的一致性以及创作手法的连续性看,它与前三部更能浑然融合而体现其真实清新、乡土气息浓郁、主题特征鲜明的早期创作风格,故把它作为一个交叉划归早期文学创作阶段莱辛的早期文学创作有两个基本特征第一,莱辛的早期文学创作与殖民地时代的非洲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
本阶段莱辛的全部长、短篇作品均以二十世纪前半期的非洲现多生活为广阔背景和中心题材,突出反映殖民主义和种族岐视造成的丑恶、悲剧和影响。
《野草在歌唱》描述作为白人殖民主义者的玛丽在南罗得西亚的殖民生活经历以至最终成为殖民主义牺牲品的悲惨结局。
《暴力的儿女们》前四部生动而细腻的描述黑人妇女码莎在非洲一个孤立的白人聚集区坚忍不拔的人生,寻求自我的崎岖经历。
莱辛早期(乃至部分中期)文学创作之所以与非洲结下不解乏缘,直接原因就是作者本人在非洲的长期亲身经历。
莱辛祖籍英国,但出生予伊朗,五乡时健父远迁南梦得西亚并在那里渡过青少年时代。
相对优越的庄园生活条件使她酷爱读书的天赋得以广阔发展;大量阅读十九世纪的现实主义经曲作品又使她尽情地汲吮到人文主义的思想和艺术乳汁,充当律师秘书和护士角色的早期工作经历还使她有机会从独特的角度去体验生活现实与自身感受,这一切为莱辛的文学创作奠定了坚实可靠的基础.莱辛曾经感概地说:‘(一非洲)是我的空气,我的景色,最重要的,是我的太阳。
非洲现实生活的“太阳”照亮了莱辛充满天赋的文学心灵并赋予她文学腾飞的强大外驱力,这是本阶段的一个重要特征。
第二,莱辛动情地激进地反映以殖民主义和种族岐视为主要内容的非洲现实生活,坦率地陈述自己对时代、社会和人以及他们之间的相互关系的种种思考和情感,使小说不仅充满浓郁的生活气息和情感色彩,而且成为“反映社会生活与社会中的紧迫问题的一种激进的政治的文学形式,是本阶段莱辛文学创作的最根本的特征。
例如,在《青草在歌唱》里,莱辛把玛丽与摩西的主仆关系作力殖民主义者与广大黑人奴隶之间总体关系的缩影对殖民主义和种族岐视进行铁面无私的正面透视,形象生动、细腻真实地展示了他们之间那种扭曲关系的原因、恶果及本质、这不仅无情地鞭笞了殖民主义这个时代性错误和悲剧,而且深刻地告诉人们:殖民主义不仅是奴役黑人的残酷枷锁,同时也是殖民主义者自掘的坟墓。
它是历史发展的逆动,必然最终德历史所摒奔.又如,以描述现代知识妇女玛莎的人生探索为主线.《暴力的儿女们》,同样表现出广泛的“激进的政治文学形式”的特征。
该书没有像《青草在歌唱》那样去直接地正成反映殖民主义秘种族岐视的残忍与恶果,没有去着意展现摩西杀害玛丽那样的血琳湘的种族斗争画面。
而是从研究、发现、描述玛莎人生探索中的种种曲折与坎坷这冷独特视角也发,真实而深刻地去挖掘、去发现、去描述殖民主义时代和制度对于妇女的种种困扰犷’束绷和扼杀,并从中透视出社会生活中的“紧迫间题”的丑与恶。
这种处理,不仅使作品更加真实动人、引人入胜,而且更富探广的内扬和强烈的批判力度,更鲜明地表现出“政治文学形式”的政治性,这是莱辛炽热的青春激情和对社会日益深刻的批判观察思考交融的结果,也是她在文学创作中迈向的一个新的成熟。
公基力的儿女们》为莱辛的文学黄金时期的到来奠定了极为重要的思想基础和艺术墓础.2.中期文学创作(1962-1974).这是莱辛文学生命中最辉煌的时期.这种辉煌既体现在她发表了长达678页的代表作和成名作《金色笔记》(1942),又体现在她完成了《四门城》(1969),为累计总长180。
余页的《基力的儿女们》划上一个令人钦佩的句号,还体现在她创作了同样闪推着天才文学光茫的七部短篇小说(集):《一个男人和两个女人》(1963),《非洲故事集》(1964),《特色猫》(1967),《堕入地狱简况》(1971)、一《杰克‘奥尼克的诱惑和其它故事》〔(1972),即《一个未婚男人的故事习、《黑暗前的夏夭》(1973)和《一个幸存者的回忆录》(1974)。
本阶段莱辛文学创作的最高成就当属《金色笔记》.这部书标志着莱辛的文学创作走向颠峰,不仅为她获得了世界声誉,而且牢固地确立了她在世界文坛上的当代重要作家的文学地位.欧文·豪激动地称赞道:“《金色笔记》是一部高度严肃认真的作品…..,是我十年来读过的小说中最引人入胜和激动人心的一部新型小说,它同我们的时代节拍同步,而且十分真实.”(《金色笔记}封底) .本阶段莱辛的文学创作有以下重要特征第一,莱辛的文学创作从探索走向成熟.如果说莱辛早期文学创作以逼真精确动情地模拟生活真实为最基本的属性的话,那末莱辛的中期文学创作,无论在作品的主题深化与拓展上还是在创作手法的继承与创新上,均表现出更为鲜明突出的自我超越并走向成熟的属性,展示出一个时值不惑之年的成熟女作家独特的审美视野和审美标准,展示出超人的艺术美特征,这是本阶段莱辛文学创作的最基本特征。
这种基本特征集中体现在人《金色笔记》中,几这部书荟萃了莱辛艺术上多方面的卓越才华和自我超越,其中对人物的视角的转移和内涵深刻的结构象征等手段的妙用尤其令人叹服。
在《野草在歌唱》里,莱辛主要是通过对玛丽所处的时代与环境的外部特征以及主人公的悲惨结局的线性因果关系的直接描述——尽管书中不乏逼真生动的细节——来展现人物的性格、形象和最终命运的.这种描述,与其说是按照生活的本来面目去反映生活,不如说是力图以生活自身的形式去建造莱辛自己心中的艺术殿堂,这是莱辛用文学去反映现实生活中的紧迫问题的原始构想外化的结果。
在《金色笔记》里,情况迥然不同了。
虽然两部作品展示相同的基本主题,并以作者自身经厉为生活原型,但莱辛把审视的焦点调聚到了安娜的内心世界,细腻地展示安娜的心理困扰,.展示安娜对自身经历的重新评价,展示安娜对爱情、性、婚姆、男人与女人的关系的参与和感受,尤其重要的,展示安娜对自由的热切企盼与强烈追求.通过大量的逼真感人的心理分析和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生活层面的描绘,透视出“时代的精神和道德气候”,塑造出更为完美丰满、更有典型和感染力的艺术形象。
这表明,多年的艺术探索使莱辛的创作艺术炉火纯青。
第二,短篇小说佳作连篇、脍炙人口,形成与长篇小说创作成就互相辉映的格局,这是莱辛文学创作的又一个重要特征.莱辛早期共创作了四部长篇(不计《被陆地包围》)和三部短篇小说集(《五篇》获毛姆奖)。
到了中期,莱辛仅创作三部长篇小说(包括《被陆地包围》)”,而创作的短篇小说集则达七部之多,且篇幅宏大,文彩绚丽,举世赞叹。
同时,莱辛中期的短篇小说与其早期的短篇小说,除《非洲故事集》外,其余的故事大多以伦敦、英国农村乃至其它西方国家的现实生活为背景。
此外,这些作品虽然仍然集中反映作为莱辛文学作品基本主题之一的妇女问题,但一改过去那种主要从外部幕拟主人公经历的写法,而选择女主人公生活中的某一典型断面去着力刻画现实生活给她个人带来的心理困扰和精神危机,去挖掘她心灵深处对性、婚姻、家庭、男人与女人的关系、个人心理与现代社会观念意识的作用等等重大问题的体验和感受,所以莱辛自称这类小说为“内层空间小说”。
所谓“内层空间”,就是人的心灵空间.莱辛的目的在于通过挖掘和展现社会生活对人的心灵影响来折射现实生活,表达自己对社会、时代和人的命运的种种思考和情感。
这是莱辛的文学创作正在经历从观察幕拟生活到感受超越生活的转变的深刻反映.这种转变在收入《诺顿英国文学选》的短篇小说《走向19号房间》里尤为突出。
第三,莱辛发表自称为,“预言式小说”的《四城门》,标志她的文学创作正在走向一个崭新的领域。
而后来新的文学形式,后来的事实证明,就是科幻小说的创作。
因此可以说,《四门城》是莱辛科幻小说创作的前奏曲。
3. 后期文学创作(1979——)此时莱辛已值花甲之年.在经过短暂几年的写作小憩和准备之后,莱辛开始了新的文学跋涉,一迎来了她人生中的又个一文学创作高潮,显示出超人的永不衰竭的艺术生命力。
本阶段,莱辛的主要成就是科幻小说。
她于1979年至1983年间一气呵成总题名为《南船座中老人星:档案》的科幻五部曲,具体作品是:《关于沦为殖民地的五号行星:什卡斯塔净(:1999);《第三、四、五区间的联姻》(1980),《天狼星人的实验》(1981);《八号行星代表的产生》一(1982)和《有关驻沃利恩帝国感情用事的联络员的文件》(1983).基于此,我们亦把莱辛的后期文学创作阶段称为“科幻小说创作阶段”。
这是本阶段的最基本的特征,但是,莱辛的科幻小说并非顺利地为人接受,相反,众多的崇拜者对莱辛从“主流文学”转向“非主流文学”感到困感不解,失望万分一在此情况下,莱辛又沿袭传统手法,用珍妮·萨默斯的笔名,连续创作了两部重要短篇”《一个友好邻居的日记》(1983)和《假如老人能够……(1984),并于翌年将两书合编为《珍妮.萨默斯日记》由纽约诺夫出版社出版.1985年,莱辛还发表了反映八十年代英国下层社会青年的生活及心态的短篇佳作《好恐怖分子》。